大衛(wèi)·格里菲斯 - 早年生涯
大衛(wèi)·格里菲斯于1875年生于美國肯塔基州的拉格蘭基。他的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Griffith)原是醫(yī)生,參加過墨西哥戰(zhàn)爭,做過肯塔基的州議員。南北戰(zhàn)爭時期曾在南軍服役,三次負傷。那場戰(zhàn)爭給老格里菲斯帶來兩個結(jié)果,一是他的軍銜晉升到中校(一說是上校),另一個后果是他破產(chǎn)了。在格里菲斯十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此時的家庭困境已捉襟見肘,于是他的母親帶著全家離開拉格蘭基,幾次遷徙之后,定居在一個叫路易斯威爾的地方。一種說法是,格里菲斯主要靠他做小學教師的姐姐撫養(yǎng)成人。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shù)母星槠姡捎诟窭锓扑篃釔劬S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diào)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chuàng)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并開始業(yè)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回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chuàng)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fā)表。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初涉影壇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進入巡回劇團以后,格里菲斯結(jié)識了女演員林達·阿維特遜并同她接了婚。他們一同隨劇團參加全國的巡回演出。為了貼補在劇團做演員微薄收入,格里菲斯還曾經(jīng)在加里弗尼亞干過季節(jié)工。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因家道中落而四處流浪,那時在美國司空見慣,可年輕的格里菲斯的腦子里從來沒有放棄過發(fā)財?shù)膲粝。?jù)說他曾經(jīng)設(shè)想怎樣將海洋作為一種能源的計劃,還曾經(jīng)試圖發(fā)明一種制造罐頭食品的新方法。但他的主要興趣所在是文學,格里菲斯博覽文學讀物,喜歡愛倫坡、伯朗寧和惠特曼,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詩歌尤其贊賞,而對他后來的電影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是狄更斯。在他流浪期間自己也寫過詩歌、劇本和小說。1907年夏天,格里菲斯和他的妻子在紐約失業(yè)。他根據(jù)自己在加里弗尼亞當季節(jié)工的經(jīng)歷寫了一個劇本《傻瓜與姑娘》,并于這一年的10月在華盛頓演出了兩周,反響平平,評論界對它評價也不高。而這些豐富的閱歷卻為他后來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chǔ)。
1907年格里菲斯與他的妻子一起找到總部設(shè)在紐約的愛迪生公司,準備將他改編的一部電影劇本出售給該公司。接待他的是大名鼎鼎的愛德溫·鮑特(EdwinS.Porter)。鮑特看過劇本后拒絕了他,理由是劇本的場景過多。這恰恰反映了出格里菲斯和鮑特兩人對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上的根本區(qū)別和格里菲斯后來創(chuàng)造性電影敘事手段的特性。鮑特讓他在影片
RescuedfromanEagle’sNest飾演一個角色。格里菲斯在愛迪生公司做了一段時間的配角演員,之后以演員身份進入了當時總部也在紐約并建有制片場的另一大制片公司——愛迪生公司的夙敵——比沃格拉夫公司(AmericanMutoscopeCmpany&Biographe,簡稱:AM&B)。當時的Biograph公司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在此他寫了幾個劇本,直到該公司的資深導(dǎo)演麥克·寇瓊?cè)ナ,格里菲斯繼任該了他的職務(wù),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dǎo)演,并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于1908年的6月導(dǎo)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Theadventuresof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
鮑特拒絕格里菲斯的劇本,一方面反映了鮑特對格里菲斯電影創(chuàng)作手法的態(tài)度,同時也暴露出早期電影創(chuàng)造者對電影敘事手段的局限。此后格里菲斯所創(chuàng)造出的電影手法跟早期電影創(chuàng)造者的電影創(chuàng)作手段相比較是革命性的。從格里菲斯以后,電影成為了一種獨具特點的藝術(shù)。
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制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of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Wark(D.W.),說明他已經(jīng)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shù),并愿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
初次開始導(dǎo)演,Biograph給格里菲斯搭配了1896年就加盟公司的資深攝影BillyBitzer來幫助他拍攝,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是影史上第一對完美的導(dǎo)演/攝影搭檔。在Bitzer的幫助下,一開始對電影導(dǎo)演一無所知,乃至每個場景布置都要Bitzer代做的格里菲斯在加盟Biograph的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Biograph也因為他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以至于公司不得不在發(fā)行的影片里不時加入AB的防盜標志,以防止其它公司偷梁換柱。在Biograph時期,格里菲斯表現(xiàn)出對電影敘事的無以輪比的天賦,他不但學習一切電影技術(shù)需要的知識,還廣泛吸納新技巧,并發(fā)揚光大。他和攝影師BillyBitzer一起,共同研究和發(fā)展出了一整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為后來電影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技法運用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chuàng)造出后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鐘營救(Griffith’slastminute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FatalHour(1908)里第一次采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yè)內(nèi)報紙稱此技術(shù)為alternate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后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fā)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后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CornerinWheat,故事取材于Frank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xiāng)下麥田窮苦農(nóng)民的生活,面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jīng)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后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shù)的啟發(fā)。格里菲斯后來對這種剪輯手法運用的越來越純熟,到1912年,據(jù)TheMovingPitureWorld雜志做的統(tǒng)計,在格里菲斯的影片TheSandsofDee里竟然有多達68個鏡頭,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shù)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鐘),比如同時期在美國大熱的意大利影片《QueenElizabeth》,53分鐘卻只有23個鏡頭,可見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同時代全世界的電影人。格里菲斯也在景別上大膽前進。當時的影片,還習慣于演員頂天立地撐滿整個銀幕,而觀眾已經(jīng)開始發(fā)現(xiàn)格里菲斯的影片里演員的腳常常在畫面之外了,Biograph以為這是格里菲斯的疏忽,卻不知道這是格里菲斯有意為之,好在觀眾沒有意見,也就讓格里菲斯繼續(xù)他的開拓。格里菲斯在影片中開始實驗不同的景別,到1910年的《UnchangingSea》,格里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里,經(jīng)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jīng)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景別上的進一步貢獻是在同一場景中根據(jù)劇情使用不同的景別和機位。這一做法徹底打破了舞臺化的時空觀念,將一個場景空間拆分開來,表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細節(jié),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到1913年,著名導(dǎo)演EdwinS.Porter導(dǎo)演的《PrisonerofZenda》里還是保持人物全身入鏡的一種景別,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另外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jié)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嗇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在影片《TheRedman’sView》里,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里拉成一條線,再折向并從一側(cè)走過攝影機,最后在主角Silver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xiàn)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里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格里菲斯對景別的追求也自然的讓他對攝影機的運動進行了大膽的發(fā)展。在此之前,攝影機的運動只限于左右和上下的搖鏡。在1910年以后,格里菲斯開始實驗其它的攝影機運動,比如更大的搖鏡,把攝影機放到汽車上。在《TheLonedaleOperator》(1911)里,格里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后一分鐘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jīng)。在1914年的Cabiria移動出現(xiàn)之前,格里菲斯在攝影機運動上一直保持世界領(lǐng)先水平。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Drunkard’s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采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后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DeMille的攝影師Alan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并且在De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shot"。Bitzer對于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qū)域來引導(dǎo)畫面切換,既沒有過于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fā)出噓聲。
由于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jīng)采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于舞臺表演,特寫的出現(xiàn)讓演員不需要做出夸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Pickford和LionelBarrymore是成名舞臺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Marsh、DorothyGish、麗蓮?吉許、BlancheSweet等后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jīng)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dǎo)演員表演的導(dǎo)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后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yè)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后來創(chuàng)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chǔ)。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yè)的導(dǎo)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shè)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Browning,Joseph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Crisp,PaulPowell等。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頂峰時期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yù)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shù)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shù)的地位,并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dǎo)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jié)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后,格里菲斯為新公司制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后,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后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quán),發(fā)現(xiàn)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guī)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chuàng)作,連所有雜務(wù)都包了下來。
格里菲斯在進行這項電影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項目時候,沒有使用“電影劇本”,沒有事先寫好的分鏡頭腳本,他在頭腦中將素材拼湊、提煉、規(guī)劃起來。具體拍攝中,他的直觀能力和即興發(fā)揮起了關(guān)鍵作用。
1915年2月,這部巨片完成,影片耗資50萬,一共有十二本,成為美國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長片。在此之前,雖然意大利的電影長片TheLastDaysofPompeii和Cabiria在全世界走紅,美國電影業(yè)還是看好短片。格里菲斯無疑受到了這些史詩長片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的史詩題材,大場面的調(diào)度!兑粋國家的誕生》是美國第一部門票高達2美元的電影,賣座率極高,1915年3月3日在紐約LibertyTheatre首輪院線上映,連映620場,自此情節(jié)。∕elodrama)和史詩大片成為好萊塢商業(yè)體系中最賺錢的電影類型。
影片回顧了南北戰(zhàn)爭,對南方遭到破壞,三K黨為恢復(fù)南方榮譽、懲治黑人的努力作了謳歌,最后奠定南方的合法地位,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因為影片十分激烈地宣揚黑人的低劣,所以引起了社會爭議,甚至有七個州禁止該片在州內(nèi)上映。格里菲斯在1916年為此自費印發(fā)了一本名為《美國言論自由的興衰》(TheRiseandFallofFreeSpeechinAmerica)的小冊子為自己辯護,一方面提出所有電檢的根源就在于黨同伐異,為他的下一部影片做選了宣傳。
爭議喚起了全國上下對電影社會功能的認識,不過更重要的是,人們意識到了這部影片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和豐富的想象力。格里菲斯被認為真正掌握了電影這門工具,他能夠服服帖帖地安排每個鏡頭,從而產(chǎn)生最強烈的效果。格里菲斯將梅里愛創(chuàng)立,并由波特發(fā)揚的剪輯原理推進到新的高度,后來所有人都從此受益。文化界于是瘋狂贊美影片的成就,并自然而然地將格里菲斯捧上第一電影大師的寶座。
之后的《黨同伐異》遇到了更大的財政困難,據(jù)稱耗資達190萬美元,長達13本,格里菲斯認為“影片是抗議專制和各種形式的不公正”,主題實在過于龐大,需要精確的耐心和非凡的藝術(shù)能力。《黨同伐異》更主要的特色在于內(nèi)部的組織結(jié)構(gòu)。影片的想法來自于《一個國家的誕生》封鏡后的一個新劇TheMotherandtheLaw。格里菲斯在研究劇本后發(fā)覺作為《一個國家的誕生》后的下一部作品,這個故事太反高潮了,于是他又從歷史的不同時期上選擇了三個故事并成一部。格里菲斯這次比《一個國家的誕生》走得更遠,他將影片擴大為四個故事同時進行的復(fù)雜形式,在敘事過程中從一個故事剪輯到另一個故事,并行不悖。一個鏡頭在尚未完畢之前就剪斷進入下一個;攝影機移動和表情同時進行增強效果;圈入圈出和遮片拍攝用來強調(diào)有意義的細節(jié)或有說服力的過場;西部的大特寫鏡頭和極遠的遠景可以產(chǎn)生緊張和壯闊的效果?梢哉f,每個變化,每個鏡頭,都按照本身的意義和對全局的需要加以控制和慎重挑選。格里菲斯把全部的積蓄投入到《黨同伐異》的拍攝中來。他在洛杉磯日落大道附近搭建了宏偉的布景,四層樓高的巴比倫城墻上面可以并排疾馳兩輛由四匹馬拉著的古代戰(zhàn)車。城墻內(nèi)的宮殿縱深達1600米,四周的尖塔高達70米。影片召集的演員陣容更是極為龐大,僅波斯軍隊出征一場,就動用了1.6萬名群眾演員。為了保證這支龐大的隊伍的運輸、后勤和調(diào)度指揮,工作人員甚至在制片廠里架設(shè)起了電話線和臨時鐵道。
1916年9月5日,《黨同伐異》公映,評價卻不如前一部《一個國家的誕生》,很多人看不懂新穎的剪輯風格,把故事情節(jié)都弄混了,于是批評格里菲斯離經(jīng)叛道,多年后普多夫金也批評“(影片)太冗長沉悶,使人疲勞,因而把它的杰出效果抵消了大部分。”此外,由于影片發(fā)行時候美國國內(nèi)狂熱的好戰(zhàn)精神在滋長(美國最終于次年四月對德宣戰(zhàn)),人們覺得《黨同伐異》鼓吹的和平傾向與戰(zhàn)斗氣質(zhì)格格不入,反對這部影片的情緒開始高漲,后來在不少城市被查禁。所以最終,在經(jīng)濟上,《黨同伐異》給格里菲斯帶來巨大損失。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到《黨同伐異》對世界電影發(fā)展帶來的意義,著名導(dǎo)演奧遜·威爾斯就說:“這一失敗同時也是電影史上最大的成功!倍湆(dǎo)演卡爾?T?德萊葉在他早期的影片《LeavesfromSatan’sBook》(1921年)中也將自古到今的四個故事串起來講,顯然是在借鑒《黨同伐異》。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晚年的沒落
《黨同伐異》的經(jīng)濟失敗標志著格里菲斯的事業(yè)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20年代以后,新的電影人取代了他的地位。一般認為,格里菲斯的沒落有多種原因,包括他自己已經(jīng)失去對電影的興趣,他的新作品越來越和當時的觀眾脫節(jié),而他的名利心也損害了作為電影藝術(shù)家的完整性。所以一直存在批評認為格里菲斯曾經(jīng)擁有的謙虛敢于探索的精神被嘩眾取寵和矯揉造作取代了。其次,社會道德觀念的日新月異也和格里菲斯保守傳統(tǒng)的十九世紀正統(tǒng)思想格格不入,他的根深蒂固的成見在后期影片中暴露無遺,受到嘲笑和批評。
1919年,格里菲斯和好萊塢其他幾位著名人物,包括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一起創(chuàng)立聯(lián)藝電影公司(UnitedArtist)。
格里菲斯為聯(lián)美拍攝的《殘花淚》(BrokenBlossomsorTheYellowManandtheGirl,1919)被認為是他最后的杰作。許多媒體盛贊影片的藝術(shù)成就,格里菲斯自此以后,再沒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以后的幾年,他的影片依然花錢很多,但都是用過時的題材拍出公式化的東西,顯示出創(chuàng)作力的衰退。
《林肯總統(tǒng)》(AbrahamLincoln,1930)是格里菲斯第一部有聲片,也是他倒數(shù)第二部作品,此片獲得一部分影評人的贊譽,但觀眾反應(yīng)冷淡。聯(lián)美和格里菲斯終止了合同,他制作了獨立制片TheStruggle(1931),更是徹底的失敗。1931年,格里菲斯完全退出了電影界。
晚年的格里菲斯始終和貧困斗爭,他幾乎被電影工業(yè)、同儕和公眾徹底遺忘。1936年,格里菲斯回到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一份特別榮譽,并為貝蒂?戴維斯和VictorMcLaglen頒獎。此后偶爾也有電影人突然想起了格里菲斯,找他咨詢求教,往往毫無結(jié)果。
格里菲斯于1948年7月24日在好萊塢Temple醫(yī)院因腦出血而去世。美國電影理論家約翰·霍華德.勞遜在他的《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一書中描述的是,格里菲斯死于1948年7月23日,地點可能是好萊塢的一家旅館。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相關(guān)詞條
費德里柯·費里尼 |
謝爾蓋·帕拉杰諾夫 |
塞爾吉奧·萊奧內(nèi) |
阿倫·雷乃 |
安杰伊·瓦依達 |
維姆·文德斯 |
大衛(wèi)·里恩 |
阿涅斯·瓦爾達 |
讓·呂克·戈達爾 |
大衛(wèi)·格里菲斯 - 參考資料
http://www.ptext.cn/home4.php?id=2736
http://www.ysbus.com/ysbl/ysdt/200708/2789.html
http://data.icxo.com/htmlnews/2006/08/21/903383_1.htm
http://www.cinewiki.cn/w/David_W_Griff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