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約640~684)婺州義烏 (今屬浙江。┤,唐代文學家,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杰”。七歲能屬文,尤妙于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又調(diào)長安主簿。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遁入了空門。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駱賓王 - 江南神童齊魯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建國的第二年,在烏傷城北一個風景秀麗、環(huán)境幽雅、名叫駱家塘的小村莊里,后來成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誕生來到人間。

    駱姓是古烏傷的名門望族,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了駱俊、駱統(tǒng)、駱秀一門祖孫三人,成為名盛一時的文臣武將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為史家所稱道。此后駱族雖然簪纓不絕,代有才人,但到駱賓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經(jīng)衰落。然而詩書傳家、清節(jié)自守的家風卻始終不變。

    駱賓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擔任過地方小吏,隋末為避兵亂,棄職回家閑居,過著耕讀自娛的農(nóng)家生活。他學識淵博,精通經(jīng)史,為人豁達大度,和地方上的關(guān)系相處得很好。賓王的父親駱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長為一個經(jīng)綸滿腹、志行超逸、在當?shù)仡H有聲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長孫降臨人世,為這個和睦歡樂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氣。祖、父兩個忙不迭地翻檢古籍,要為小兒取一個好的名字。

    出于久亂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龍的渴望,父子兩人經(jīng)過一番推敲,最后根據(jù)《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后,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建功立業(yè),造福黎民!樫e王長大以后,深諳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終以自己的名、字作為言行進止的座右銘,力圖輔君佐國,干一番事業(yè)。然而世海泛濁,正道難行,迎接他的卻是一連串的波折與不幸。又是罷官貶職,又是誣贓下獄,命運乖蹇,壯志難酬。最后遁跡荒野,客死他鄉(xiāng),連骸骨下落也不為人知。這樣的結(jié)果怕是祖、父為他命名時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國以后,為了社會穩(wěn)定和生產(chǎn)發(fā)展,采取了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國家很快從戰(zhàn)亂中恢復(fù)過來,出現(xiàn)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種蒸蒸向上的社會氣氛激勵下,根據(jù)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誨和家族“簪纓傳家”的傳統(tǒng),學業(yè)修成,等待傳飛騰躍的駱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在父親的指點下,他打點行裝,離家出游,上京謀仕去了,把小賓王的教育和養(yǎng)撫留給自己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

    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為現(xiàn)實,祖父對駱賓王的教育稱得上是嘔心瀝血。還在賓王開始咿啞學語的時候,祖父就經(jīng)常把孫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讀簡易的詩文。大約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開始駱賓王對詩文吟讀就表現(xiàn)出濃烈的興趣,仿佛和它們有天合之緣。一首詩只消教幾遍,他就能用吐字還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誦出來。抑揚頓挫,頗合規(guī)矩,而且經(jīng)久不忘。這種天賦的資質(zhì)與靈性,使祖父興奮不已,臉上總是蕩漾著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歡樂。

    駱賓王

    轉(zhuǎn)眼間,駱賓王已經(jīng)五六歲,他不僅已熟記不少詩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導下,還能吟句作文。祖父經(jīng)常向他講述的歷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腦子里積存起來,使他擁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識。對儒家處世做人的道理,雖然還不能深切理會,但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下,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應(yīng)該說駱賓王的啟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門,早早地被打開了。

    駱賓王7歲那年的金秋時節(jié),稻谷登場以后,祖父早年的一位遠方朋友,專程來家探望。多年不見,老友相聚,彼此都很興奮。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話舊。談起別后的情景,祖父情不自禁地提到教孫讀書的樂趣,還把駱賓王在讀書習文方面出人意表的種種靈悟表現(xiàn),如數(shù)家珍,—一道出?腿寺犞,捋髯而笑。心想老朋友大約愛孫心切,所以才講出這樣過分夸張的話來。待到酒席結(jié)束,祖父帶著賓王陪客人外出漫步,領(lǐng)略稠山繡水的旖旎風光和農(nóng)家幽靜的田園景色。當他們走過村邊的一口池塘時,看見一群白鵝正在塘中戲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頸高歌,白毛翻騰,清波蕩漾,煞是好看?腿诵睦镆粍,就把小賓王拉到身邊,指著塘中的景象,附耳對他說:“你能把白鵝游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駱賓王聽罷,向塘中凝視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聲念道: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短短18個字,把一群白鵝戲水的神態(tài)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形象是那么生動,意境是那么清麗!鞍酌、“紅掌”、“綠水”、“清波”,于用詞準確,對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浪漫天真?腿藥缀醪桓蚁嘈抛约旱亩洌话寻疡樫e王緊緊抱在懷里,用激動得有點顫抖的聲音說:“你真是一位神童!”

    這次輪到祖父在旁邊捋須而笑了。

    駱賓王7歲詠鵝的故事,具體情節(jié)是否如此,史無明載,這里只能按傳說綴成。但這首詩,像春風一樣,很快就廣為流傳,成為各地學童人人喜愛誦讀詠唱的童謠。駱賓王從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譽。

    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這首詩連同駱賓王7歲詠鵝的故事,始終煥發(fā)著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僅國內(nèi)人人都在傳唱,而且沖出國境,成為兒歌的經(jīng)典和智慧的象征。永遠放射著光芒。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jīng)過幾番拼搏,終于京試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消息傳來,合族振奮。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務(wù)之后,就抽暇南下,返鄉(xiāng)省親祭祖。然后攜妻、兒北上,同居任所。

    駱賓王離開義烏的時候,年齡大約在10歲上下。雖然他在家鄉(xiāng)已經(jīng)享有神童的美譽,但從祖父那里接受的僅僅是啟蒙教育。父親認為要想學有所成,必須進行嚴格的系統(tǒng)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讓賓王繼續(xù)承接家學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齊魯學風的熏陶。

    博昌縣唐初屬河南道青州,是春秋時齊國的地方。東臨渤海灣,南面和原齊國的都城臨淄相近。當年齊國曾經(jīng)在臨淄的稷門附近廣建學宮,招攬?zhí)煜挛氖,待以上賓之禮,讓他們在這里著書立說,講學辯論。孟子等著名學者76人,先后來到這里,形成有名的“稷下之學”,成為各種學派薈萃的學術(shù)中心。這種學術(shù)的繁榮局面,持續(xù)了一百三四十年,對后代的哲學、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和博昌隔一個淄州,就是兗州,是儒家學派的發(fā)祥地,孔孟的故鄉(xiāng),就在這個地區(qū)。當年孔子在這里設(shè)館授徒,弟子三千,學顯一時。他的思想經(jīng)孟子等人一再弘揚,終于形成正宗的儒家學派。所以在歷史上,齊魯一度成為中國學術(shù)的中心。

    雖然駱賓王在博昌上學的時候,離孔孟在世的時代和“稷下之學”昌盛時期已經(jīng)很遠,但這種學術(shù)傳統(tǒng)在當?shù)氐玫侥撤N程度的繼承和發(fā)揚是肯定的。駱賓王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刻苦學習,處處得到快速的進步。日后他回憶這段學習生活時,曾有這樣的描述:
    賓王淹中故俗,體樸厚之弘規(guī);稷下遺甿,陶禮義之余化。頗游簡素,少閱縑緗。每蟋蟀凄吟,映素雪于書帳;莎雞振羽,截碧蒲于翰池。(《上兗州刺史啟》)

    “淹中”,是春秋時魯國的地名,在曲阜。“稷下”即上面提到的“稷下學宮”。“淹中故俗”、“稷下遺貯”,是說自己是齊魯?shù)倪z民。長期受到這里淳厚道德的教育,接受禮義的熏化,他潛心書簡,刻苦攻讀,終于獲得了廣博的知識。

    下面一段話則具體記載了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情況:

    然而少奉過庭之訓,長昧克己之方。弋志書林,咀風騷于七略;耘情藝圃,偃圖籍于九流。灑惠渥于羊陂,屢泛文通之麥;峻曲岸于鶯谷,時遺公叔之冠。雖不能縱逸韻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余芬于露薄,全尊有十步之芳。(《上兗州崔長史啟》)

    “過庭之訓”、“克己之方”,都是借《論語》中的故事,意思是說接受父親的訓導,克制自己的言行!捌呗浴、“九流”,是指廣泛的學習內(nèi)容。包括儒家的經(jīng)典、諸子的學說、名家的詩賦,乃至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以及三教九流的學問,他都潛心鉆研,一絲不茍。其刻苦專心的程度,達到“文通泛麥”、“公叔遺冠”的地步。據(jù)《后漢書·逸民傳》記載:高鳳,字文通,南陽葉縣人。早年讀書非常用功,有一次,妻子下田于活,院子里曬著麥子,叫文通看雞。過了一會.天突然下起暴雨,文通手拿竹竿,口中朗讀經(jīng)書,連麥子被水沖走也不覺得。妻子從田里趕回,責問他,這才醒悟過來。這種潛心學習的結(jié)果,高文通最終成為一代名儒!肮暹z冠”的故事,見于《后漢書·朱暉傳》:朱暉的孫子朱穆,字公叔,讀書非常專心。有時思考問題,連自己的帽子被風吹落,飄人溝中也不覺得。父親說他是書呆子,但他讀書益發(fā)用功,最后成為知名人物。駱賓王在這段話中,說明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之下,他在博昌讀書期間,所學內(nèi)容之廣泛,學習態(tài)度之專心。

    除了在縣學館學習之外,父親還讓駱賓王結(jié)交齊魯一帶的名士,使他在廣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識。在后來寫的《與博昌父老書》中,駱賓王曾有“張學士溘從朝露,辟閭公倏掩夜臺”的話。這“張學士”和“辟閭公”,就是當年駱賓王與之交游的良師益友。若干年以后,駱賓王再回博昌,則兩人已雙雙去世。所以他“感今懷古,不覺涕之無從也”。

    總之,通過在博昌的多年苦讀,駱賓王已經(jīng)從一個江南神童,成長為一名齊魯才子。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賦詩作文,得到當?shù)貙W人的交口稱贊。他在齊魯大地的才子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校校者。美國人斯蒂芬·歐文,在他所著的《初唐詩》一書中,評價駱賓王時寫道:“駱賓王是一位飽學的詩人,在這方面他超出了韓愈之前的任何詩人。”足見他學問的精博。這種學問的獲得,除了天賦的資質(zhì),自然要歸功于他早年刻苦認真的學習。

    但是好景不長,正當駱賓于學業(yè)蒸蒸日上,心懷凌云之志,打算通過試場拼搏,以實行“利用賓于王”的理想的時候,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對駱賓工來說,無異于猛雷轟頂,使他于悲傷之中,又驚愕得不知所措。因為這時他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jīng)驗和應(yīng)變能力。幸好駱履元為官清正,做人剛直,很受當?shù)馗咐相l(xiāng)紳的擁戴。加上和附近州縣官佐的關(guān)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按照喪制,駱賓王停學守孝。待到三年服滿,家計已十分艱難。其時兗州瑕丘縣的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是駱履元生前摯友。為了周濟駱賓王一家數(shù)口的生活,就把他們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邊資助日常的生活費用,一邊幫助駱賓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準備。

    當時上京考試,必須經(jīng)地方舉送。舉送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學館”選送,稱為“生徒”;二是由州、縣考送,稱作“鄉(xiāng)貢”。駱賓王父歿守孝,已經(jīng)離開博昌學館,現(xiàn)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鄉(xiāng)貢”的資格入京考試。當時“鄉(xiāng)貢”的名額,規(guī)定很嚴,一個州只有二三名。幸虧駱賓王在齊魯已頗有名望,加上父親一些朋友的關(guān)照,他在州、縣競選中順利地過了關(guān)。于是懷著鵬飛龍騰的渴望,他辭別母親,奔赴長安。滿望春鬧一搏,揚名大下,然后濟世用時,建立功業(yè)。然而事情并沒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順利發(fā)展,命運之神給予他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波折。從此他一直在一條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荊棘叢生的人生小路上艱難奔波,直到生命的盡頭!

    駱賓王 - 仕途艱難隱居兗州

    駱賓王入京應(yīng)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唐代科舉場中,很早就有請托、通關(guān)節(jié)、私薦或場外議定等流弊。考生們?yōu)榍笾械,考試前多方奔走,竭力鉆營,千方百計爭取權(quán)要的吹噓、引薦。有的人還把自己得意的詩文,獻給有名望的權(quán)貴顯宦、學者名流,求得他們的賞識贊譽,以擴大影響,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會輿論。有些考生還直接把自己寫的詩文送給主考官員,以期先聲奪人,給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傊谡娇荚囍暗膱鐾飧偁帲顒邮呛芗ち业。駱賓王自恃學識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約不愿,或者也無門路從事這種院外的競爭。在自傳體長詩《疇昔篇》的開頭,談到這次進京考試的情事,他曾有這樣的描述: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
    既托寰中賞,方承膝下歡。
    遨游灞陵曲,風月洛城端。
    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俠義之士,輕視的是官場得意的權(quán)貴顯要。但正當自己“承歡膝下”的時候,由于客觀環(huán)境的驅(qū)使,卻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試前后的余暇,盡情地游覽京城的勝跡,領(lǐng)略洛陽的風月。明知處境艱難,也決不追逐權(quán)門,乞求賞賜。這說明當年的駱賓王,年輕氣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權(quán)貴,當然也就不愿向當?shù)栏芍]、行卷。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他總以為考試憑實力,自己經(jīng)綸滿腹,何愁試場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

    然而考試的結(jié)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才慌了手腳,他的情緒從浪漫主義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窮愁的低谷。他第一次體味到現(xiàn)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隨著這次考試的失敗而變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辦?丟開試場失意的羞恥不說,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該怎么過?總不能長年寄人籬下,依靠別人的救濟過活?經(jīng)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復(fù)思忖,駱賓王決定南下義烏,向故鄉(xiāng)的親友訴情求助。雖然他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十多年,但親人的濃濃情意始終暖在心頭。他知道故鄉(xiāng)的親友一定會熱情地接待他這個落難歸去的游子。

    在南下的路上,駱賓王寫下《途中有懷》一詩,以抒發(fā)他此時的心清:
    睠然懷楚奏,悵矣背泰關(guān)。
    涸鱗驚煦轍,墜羽怯虛彎。
    素服三川化,烏裘十上還。
    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

    他把自己比作無水之魚、傷弓之鳥,比作游秦不果、狼狽回家的蘇秦。反映了他心境的落寞、孤凄,處境的窮愁、潦倒。但他對這次考試的結(jié)果并不服氣,“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不是我沒有深厚的學問,經(jīng)世的才能,而是“時俗”們不識貨,不看重我的才華!郁勃不平之氣,流溢字里行間。

    時間已是秋天,落木蕭蕭,四野顯示出一派蕭瑟的景象。船兒在江中緩慢地前進,駱賓王的心境也像秋景一樣凄涼。他成天悶悶不樂地獨坐船頭,心里品嘗著各種愁苦的滋味。終于,小船進入義烏境內(nèi),故鄉(xiāng)的景物向他迎面撲來,仿佛歡迎他這位遠道歸來的游子他的心境立刻開朗起來,于是賦《望鄉(xiāng)夕泛》詩一首,抒發(fā)了當時憂喜交加的心情:
    歸懷剩不安,促榜犯風瀾。
    落宿含樓近,浮月帶江寒。
    喜逐行前至,憂從望里寬。
    今夜南枝鵲,應(yīng)無繞樹難!

    時間是晚上,天際的星月照著故鄉(xiāng)的江面,顯得十分清麗。急促的船槳拍打著陣陣波浪,我這個漂流在外的游子終于投入故鄉(xiāng)的懷抱。于是緊鎖的愁眉展開了,臉上綻露出長久不見的笑容!敖褚鼓现o,應(yīng)無繞樹難!”我這只南飛的烏鵲,今天夜里再沒有“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苦惱了。見到故鄉(xiāng)時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故鄉(xiāng)的親人熱情地接待駱賓王,對他的處境深表同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使駱賓王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家鄉(xiāng)多作逗留,必須盡快地回到母親身邊,以免她長期倚閭而望。

    駱賓王趕回瑕丘,已近年關(guān),雖然謀仕無成,一家人難免有幾許失望,但合家團聚,共度春節(jié),多少也增添了幾絲歡樂氣氛。這次長安之行,給駱賓王的最大收獲,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現(xiàn)實的嚴酷。他開始成熟起來,以更為務(wù)實的態(tài)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的搏斗作充分準備。

    幾年以后,駱賓王終于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jīng)過及其擔任的職務(wù)不清楚,在《疇昔篇》中他詳細記錄了這段仕宦生涯,從描寫的景況來看,生活頗有氣派,大約是擔任豪府的幕僚之類。但過了幾年,卻遭人排擠,罷去官職,原因當然和他的品性有關(guān)。他處世行事,剛正不阿,崇義節(jié),輕權(quán)詐,對官場中相互追逐、拍馬逢迎的風氣,很看不慣。加上才高學顯,跌宕不羈,所以容易得罪權(quán)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嫉恨。最后罷官去職,從某種角度看,也是情理中事。

    遭到這場意外的打擊,駱賓王的心里感到很痛苦!爱敃r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疏索。莫教憔悴損容儀,會得高秋云霧廓!保ā懂犖羝罚╅T客不見,朋友疏離,自己容顏憔悴,只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云霧”廓清。看來誣陷者為了編織罪名,使駱賓王蒙受了很大的冤情。幸好有人出來幫忙,讓他不久就離開長安,到河南豫州,擔任道王李元慶府中的幕僚。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當時出任豫州刺史。他愛才好士,性格豪爽豁達,對駱賓王的文章詩賦,甚為欣賞。所以對駱賓王也就另眼相看,分外器重。在京城經(jīng)受蒙冤打擊的痛苦之后,駱賓王總算在道王府中過了一段舒心爽意的日子。

    唐制規(guī)定,在親王府中謀事的官佐,任職時間不能太長。生怕時間久了,彼此情誼深厚,滋生事端,所以一般不超過四年。李元慶既然贊賞駱賓王的文才器識,想為他任滿妥善安置。所以在他任職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渝,要他“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提拔舉薦的依據(jù)。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進身自謀的極好機會,只要好好陳述一番,說不定會給自己的前途開辟出一片陽光燦爛的新天地。

    然而駱賓王卻不領(lǐng)這個情,他在回復(fù)李元慶的《自敘狀》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一個人才能的高下,品格的優(yōu)劣,應(yīng)該由主政者秉公考核,不能聽本人自我吹噓。如果僅憑某某人虛夸的陳述,就相信他真的“身負管、樂之資,志懷周、召之業(yè)”,而委以重任,其結(jié)果不僅擾亂了治國的大計,而且也該犯高士的情節(jié)。于是他鄭重申明,不愿自炫其能,“斯不奉令”。駱賓王這樣做,固然表現(xiàn)了他剛直的品格,值得稱道。但也有違李元慶的初衷,既然你自己不愿意領(lǐng)情,此后李元慶也就不再過問,只是讓他留在府中繼續(xù)件職。一直到第六個年頭.拘于成規(guī),不能再留,才讓駱賓王離開王府。

    在官場混跡近十年,雖然一度得到李元慶的賞識,但所見所聞,特別是親身經(jīng)歷的罷官屈辱,使駱賓于深切感受到宦海的混濁。像自己這樣直來直往,沒有一套投機鉆營的本領(lǐng),要想長時間在其中邀游,遲早會遭到隨風惡浪的襲擊。輕則溺水,重則喪生。與其將來被惡浪淹沒,不如早點跳出宦海,找個風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過幾天寧靜的生活。于是他不再謀仕,重又回到第二故鄉(xiāng)兗州,學當年的祖父過起耕讀自娛的閑居生活來。

    一方面,十年任職,經(jīng)濟11多少有。缺積蓄。另一方面,出仕之前,在父執(zhí)的撮合下,大約成婚于充州,所以生活上也可得到妻子家族的照應(yīng)。因而兗州閑居的初期,駱賓王生活過得舒心愜意。他經(jīng)常和一批志趣相投的詩朋酒友,一道游山玩水,飲酒賦詩。由于他的文名顯赫,一些地方官佐、士紳鄉(xiāng)賢,也都慕名和他相交,向他求文乞墨。林泉邀游,詩酒嘯聚,使駱賓王“頗得閑居之趣”,真正感受到掙脫官場繁文縟節(jié)的羈絆,回到大自然懷抱的舒坦。五律《冬日宴》充分表達了這種心情: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
    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今天。
    促膝鸞觴滿,當爐獸炭然。
    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

    約了二三個超脫世俗的朋友,身邊帶了一點酒錢,和當年南朝的袁粲、晉朝的樂廣一樣.不拘形跡,盡情游賞。大家開懷暢飲,促膝談心,這樣的生活的確讓人流連忘返。那末又何必去攀桂附驥,應(yīng)舉求仕,受官場繁文縟節(jié)的束縛,為宦途的種種穢行而慪氣呢?這說明詩人確實為自己眼下的生活而感到欣慰了。

    在這種環(huán)境和情緒的激發(fā)下,駱賓王的創(chuàng)作熱情十分旺盛。他的浪漫氣質(zhì)和超逸才情,在山水和清酒的烘托下,演化成為一篇篇詩文,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財富,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兗州閑居的漫長歲月,成為駱賓王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

    光陰茬再,歲月流逝,駱賓王回到兗州,轉(zhuǎn)眼已過去了七八個年頭。一批悠游山水、詩歌酬唱的朋友,有的出山求仕,有的晉官升職,也有的改任他鄉(xiāng),紛紛離開齊魯。只有他獨守蓬廬,心境也一天天落寞起來。特別是過了幾年閑適的生活之后,大約是積蓄耗盡,經(jīng)濟上一天比一天拮據(jù)起來!肚锶账蛣e》詩描述的就是這時的處境和心緒:
    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fā),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yīng)破涕,哀命返窮愁。
    別后能相憶,東陵有故候!

    拿這首詩和《冬日宴》比較,可以看出駱賓王的心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那種閑適的情趣不見了,代之而來的卻是寂寞與悲涼。年事漸高,頭上增加了不少白發(fā)。在一個西風吹落葉的深秋時節(jié),又一個朋友離他而去了。此情此景,怎能叫他不傷心落淚?特別是“哀命返窮愁”一句,說明他的處境已經(jīng)窮愁潦倒,但他仍舊苦苦堅持著!皷|陵故侯”,指召平,本秦時東陵侯,秦亡后淪為平民,家貧無以自給,靠種瓜謀生。駱賓王以“東陵侯”自居,說明他到這時仍未萌生再度出仕的念頭。

    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難以為繼,他種了幾畝地,想借此維持生活。但讀書人以農(nóng)為生,談何容易?最后終于到教“糟糠不贍,審算無資”的地步,連粗菜淡飯也吃不上了。特別是母親年歲已大,經(jīng)常臥病,自己身體也不好,確實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境地。為了一家能夠生活下去,經(jīng)過再三思慮,駱賓王終于改變初衷,再度謀仕。于是他寫信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朝廷大員,訴困陳情,企求引薦。鑒于他在文壇的聲譽,大約引起當?shù)赖闹匾暎]舉他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jīng)49歲,他滿頭白發(fā),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zāi)多難的仕途生涯。

    駱賓王 - 再度遭譴從軍邊塞

    駱賓王風塵仆仆地來到闊別十七八年的長安,雖然風物依舊,但人事已非。他無暇尋覓舊日的游蹤,就匆匆參加對策考試。老天不負苦心人,他這次終于中式錄用,被授予奉禮郎的職務(wù)。任務(wù)是朝廷舉行朝會、祭祖典禮時負責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種祭器的擺設(shè),以及儀式開始時做做贊導和主持鼓吹。級別為從九品上,在唐代官制九品三十階中,屬二十九階,品秩是極其低下的。讓一員赫赫有名的文壇宿將,去擔任這樣一個無聊的職務(wù),的確是大材小用。好在這時的駱賓王,經(jīng)過十年仕途浮沉,特別齊魯閑居后期的潦倒窮愁之后,思想已經(jīng)平實多了。雖然擔任這樣一個官職,內(nèi)心不免耿耿,但想到一家人終于解決了溫飽問題,思想上也就坦然了。公余之暇,和詩友們切磋詩藝,議論文章,有時也應(yīng)邀捉筆作序。和一批文人學士往來,品秩的高低似乎并不重要,詩情重于禮數(shù),駱賓王并沒有多少被輕落的感覺。

    大約是詩文界有地位的朋友推薦,駱賓王在擔任奉禮郎后不久,又兼任東臺詳正學士。后者是一個學術(shù)機構(gòu)的職務(wù),地位自然比奉禮郎高,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擔任。這說明駱賓王雖然長期生活在齊魯,但他在學界的聲譽,已隨著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文的傳播,日顯一日,連京城長安也已享有盛名了。

    駱賓王在詩文中,經(jīng)常提到自己命運不好,在《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詩中,他借李廣自喻,說“數(shù)奇何以托,桃李自無言”。在《浮查》和《疇昔篇》等詩中,也都抒發(fā)了類似的感慨。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哀嘆,是因為自己一生中碰到的盡是不順心的事。懷才不遇,沉淪下僚,還不時遭到排擠打擊,少有舒心的日子。其實這并不是命運好壞的問題。才高名顯,但不愿與世俗合流,總要按自己的秉性正道直行,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肯改弦易轍,這才是問題的根源。他這次年近半百,再度躋身長安,從內(nèi)心來說,很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愿再惹麻煩。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按他的意愿發(fā)展,就在他對策入選的第三年,也就是兼任東臺詳正學土兩年之后,他再一次被罷去官職。

    這次駱賓王不敢再走隱居的道路,因為他深深懂得那樣做會造成什么后果。他必須另找一份工作,不是留戀官場,而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但一個罷官免職的人,要想在長安繼續(xù)留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當駱賓王走投無路的時候,西北邊境傳來消息:這年四月,吐蕃大舉入侵,占領(lǐng)了西域一帶的大片領(lǐng)土。朝廷派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兵進討。其時駱賓王已經(jīng)52歲,邊疆軍事的失利,激發(fā)起他愛國的熱情。于是他寫了一首詩給掌管用人大權(quán)的吏部侍郎裴行儉,要求從軍自效。裴行儉是非常器重駱賓王學識的朝廷要員之一,大約很快就得到同意。于是駱賓王從軍入伍,于七月初離開長安,開始了窮沙極漠的軍旅生涯。

    吐著民族聚居在今西藏、青海一帶,但這次入侵卻在現(xiàn)在的新疆地區(qū)。薛仁貴為了快速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兵分兩路。一路直接去新疆,協(xié)助當?shù)厥剀娛諒?fù)失地。薛仁貴則親率五萬大軍,從現(xiàn)在的蘭州、西寧一線,直接攻入青海湖一帶。原意是乘吐蕃內(nèi)部空虛,切入腹地,進攻它的大本營。這一線取得勝利,則西北之危,不攻自解。薛仁貴是一員驍勇善戰(zhàn)的名將,東征高麗,北定天山,所向披靡,威震天下。但這次他率孤軍深入,副將郭待封違令不予接應(yīng),結(jié)果全軍覆沒。薛仁貴只得議和而歸,削職為民。

    駱賓王隨另一支部隊去西域,當他們還走在出塞的路上,薛仁貴主力己在青海失敗。當他們到達新疆,朝廷和吐蕃已經(jīng)議和。失地不能收復(fù),整個前線籠罩著失敗的陰影。駱賓王這次毅然投筆從戎,雖說是由于罷官免職所致,但他內(nèi)心深處,卻激蕩著愛國的熱情。出塞路上,他寫下不少詩賦,情緒非常高昂。個人遭遇的悲涼,早已被為國赴難的激情所取代。在《從軍行》中,他高喊“不求生入塞,誓當死報君!”大有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尸還的氣概。在《夕次蒲類津》一詩中,則稱“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他鼓勵大家要像衛(wèi)青和班超那樣,英勇殺敵,為國建功。不要和李陵一樣,蘭山一敗,投降外族,空令國家蒙羞。愛國激情,英雄氣概,溢于言表。

    但當駱賓王到達天山腳下的安西都護府之后,在失敗陰影的籠罩下,戰(zhàn)士土氣低落,將領(lǐng)因有志難伸,情緒也不高,在寒冷的荒漠之中,過著單調(diào)、艱辛的營伍生活。沒有勝利的喜悅,也沒有劇烈戰(zhàn)斗的刺激,有的只是無邊無際的瀚海蒼涼,駱賓王的心境也慢慢地冷落起來。在《晚度天山有懷京邑》詩中,他凄然唱道:忽上天山望,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花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飄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行軍途中經(jīng)過天山,看到天上的云團和山中的積雪,使他聯(lián)想起官苑的綠葉和御溝兩邊的鮮花。在流沙絕塞中奔波,功業(yè)無成,容顏消瘦,行蹤不定,歸期未到。聽著如泣如訴的聲聲胡笳,使他愁思萬千,夜不能寐。這詩寫于駱賓王到達邊疆的第二年春天,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從軍伊始的壯志豪情早已銷盡,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悲涼了。

    雖然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xiàn),但軍旅生活的親身體驗,使駱賓王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天山積雪,交河絕塞,戈壁流沙,邊庭落日,加上戌樓烽火,野氣狼煙,拌和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思和羈旅的感慨,凝鑄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軍旅詩歌,成為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聲。駱賓王沒有想到,他寫下的這些詩歌,其意義較之個人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不知要遠出多少倍!

    公元672年,也就是駱賓王到達西域的第三年,西南邊陲的姚州(今屬云南)發(fā)生戰(zhàn)亂。夏初,駱賓王隨軍入滇,參加平叛。這次戰(zhàn)斗進行得很激烈,短短幾天時間里,打了幾次硬仗,唐軍取得重大勝利,敵方的主要將領(lǐng)都被捕獲。主帥向朝廷報功的文書由他起草,駱賓王情緒非?簥^,文中對戰(zhàn)斗過程的描繪,氣勢磅滿,十分精采,讀后令人心神為之激蕩。戰(zhàn)爭結(jié)束,駱賓王作為文書的起草者隨主將入京報捷,并和幾年不見的老母、家人團聚。但停留時間不長,不久即奉使入蜀,在四川的軍中服役。

    駱賓王在蜀中擔任的大約是軍中的幕府書記之類,主要負責文字工作。職務(wù)清閑,名聲又大,高級將領(lǐng)都愿和他交往,并不拿他當下屬看待。蜀中山水,歷來是文人騷客向往的地方。駱賓王得此良機,就盡情邀游各地的名勝古跡。峨眉山的秀麗風光、諸葛亮的八陣圖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臺、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親臨光顧。所見所感,融入詩歌,掀起了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又一個高潮。

    在蜀中整整過了兩年悠閑的生活,駱賓王軍中任期屆滿。56歲那年的冬天,他回到長安,和家人團聚,總算結(jié)束了漂泊不定的從軍生涯。

    駱賓王 - 十年不調(diào)誣贓下獄

    駱賓王風塵仆仆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結(jié)果功過相當。也就是說以從軍的功,補罷官的過,兩者剛好相當。于是授予駱賓王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務(wù),品秩為正九品上。和十年前對策入選所授的奉禮郎,品位相同,僅增二階。武功是鎮(zhèn)縣,在京郊,奉禮郎倒是宮中的職位。在重朝廷任職而輕州縣干祿的社會風氣下,一般人看來,駱賓王的身價反而下沉了。

    十年宦海浮沉,特別是后面幾年,在邊塞荒漠中梗漂蓬轉(zhuǎn),歷盡艱辛,倍嘗風霜之苦,想不到最終卻落得這樣一個結(jié)果。駱賓王自己雖說“不汲汲于榮名,不戚戚于卑位”,微官養(yǎng)母,心愿就足。但內(nèi)心深處總不免涌上陣陣悲酸。在《疇昔篇》中,他感慨萬千地寫道:“十年不調(diào)為貧賤,百日屢遷隨倚伏,只為須求負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祿!彼瓴坏蒙w,但仍忍氣干祿,原因是出于貧賤,是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并不是自己貪戀官職。有的評論家看到駱賓王寫的上面幾句詩,不明就里,就說他為“求負郭田”而“干州群祿”,是一種庸俗勢利的思想表現(xiàn),這實在是冤枉了他。駱賓王不是勢利人,也不貪祿要官。當年李元慶要他“自敘所能”,他不肯從命,最后回到兗州,準備終跡山林,就是證明。只是后來窮困潦倒,無法奉養(yǎng)垂暮之年的老母,才忍氣吞聲,再度求仕。此中苦況,只有駱賓王自己心中清楚。

    官場失意,駱賓王就把志趣集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面。武功主簿任上,他的著名長詩《帝京篇》寫成。一時朝野傳誦,譽為絕唱,使駱賓王的文壇聲譽達到高峰。這首詩以五言、七言錯雜運用的句式,平仄韻相互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鋪張排陳,構(gòu)成了一種流走婉轉(zhuǎn)的聲調(diào),形成了一股磅礴奔放的氣勢。全詩以大量篇幅著力渲染京城長安及王畿一帶地形的險要,殿苑宮闕、樓閣通衡等建筑群落的雄偉壯麗,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生活的奢侈豪華,秦樓楚館、游樂宴飲的淫佚無度。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向上層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要他們不要在繁華的表象下忘乎所以。樂極生悲,泰盡否來,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不防患于未然,最終難逃敗亡的命運,分析堪稱入木三分。詩的最后,由彼及己,作者痛快淋漓地發(fā)了一通懷才不遇的牢騷:
    已矣哉!歸去來。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diào)幾邅(zhan)回。汲黯薪愈積,孫弘閤(ge)未開。誰識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詩中運用了一連串典故,借以喻己?畤@自己才高八斗,但不為時用,碌碌一生,始終沉淪下僚,充分流露出郁積在心頭的不平之氣。

    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動因,恐怕和吏部侍郎裴行檢的索詩有關(guān)。駱賓王出任武功主簿將近一年的時候,朝中循例選拔人才。裴行儉想為駱賓王提攜,要他提供詩文,以作考核的依據(jù)。于是駱賓王就獻上這首詩,上面提到的那通牢騷,自然也是發(fā)給裴行儉聽的。裴看了駱賓王的詩,當然贊不絕口,于是大肆張揚,到處宣傳。這首詩短時間就產(chǎn)生如此轟動的效應(yīng),除了詩歌本身的藝術(shù)魅力外,恐怕與裴行儉的極度贊賞也分不開。

    裴行儉當然注意到駱賓王在詩中發(fā)的牢騷,內(nèi)心也深表同情。碰巧這年(676)吐苦再度入侵,朝廷派裴行儉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率兵進討。裴行儉決定選聘駱賓王為軍中書記,這是一個重要的職務(wù),地位當然比一個縣里的主簿要高。而且戰(zhàn)事結(jié)束以后,裴行儉作為朝中典選大員,對自己軍中的心腹要員還可繼續(xù)提拔重用。這的確是一個仕途騰躍的好機會,但和上次對待李元慶的態(tài)度一樣,這一次駱賓王也婉言謝絕,堅辭不就。他寫了一封《上吏部裴侍郎書》給裴行儉,對裴的垂顧之恩表示感謝。接著說明母親年老,長期臥病,需要他留在身邊照顧,以盡人子之情。如果圖個人的“榮寵”而“舍慈親之色養(yǎng)”,讓日薄西山的老母,倚閭而望。這種“背恩”的行動,是他所決不能為的。這封書信言辭懇切,感情誠摯,孝親之義,剖析精辟,讀之令人感動。有人說足以和李密的《陳情表》媲美,這話并不過分。

    裴行儉因故沒有出征,仍舊主持吏部工作,于是調(diào)任駱賓王為明堂縣主簿。明堂是京縣,主簿的品秩為從八品上,比武功主簿上升了二階。這次職務(wù)的小小提升,主要得力于《帝京篇》創(chuàng)作的成功和裴行儉的賞識提攜。

    駱賓王調(diào)任明堂主簿,是58歲那年的夏天。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在長安東郊青門外、浐水濱結(jié)廬守孝。61歲那年的春天,服喪期滿,補授長安主簿,品秩有所提升。過了幾個月,不知是不是命運的戲弄,他突然被提拔擔任侍御史。侍御史隸屬于御史臺,職務(wù)是“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是朝廷的監(jiān)察官。品秩為從六品下,是駱賓王一生中級別最高的一個職務(wù)。賓王為人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正是這種耿直的品性,在官場上一直受到別人嫉忌與排擠。幾度里官,始終不被重用,根子就在這里。平素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而今卻要代表朝廷去“糾舉百僚”,豈不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魚肉,能不遭人宰割?

    果然,上任還不到半年時間,他這個負責糾舉百官的侍御史,反過來被人糾舉,鋃擋入獄,成了一名階下囚!

    駱賓王入獄的罪名是“坐贓”,也就是說有人告發(fā)他在長安主簿任上有貪污行為,于是就把他抓了起來。實際情況是母親死后,沒了后顧之憂。如今朝廷授給他這樣一個官職,他就放開手腳,秉公執(zhí)法,恪盡職守,想在有生之年,為朝廷干一番事業(yè)。誰知這一來,很快就得罪了權(quán)要。加上武則天控掌朝柄,采取的種種措施,他看不慣的地方,也敢于直言進諫,這就更加招致當權(quán)者的嫉恨。既然你老愛揭發(fā)別人貪贓枉法,那也就還你一個貪贓的罪名,讓你去嘗嘗鐵窗的風味!

    駱賓王入獄后,同行給他的懲罰絲毫不手軟!懂犖羝吩诿枋鲞@段情事時寫到,人們捏造罪名,對他嚴刑拷打,強迫他承認。他如同鄒衍、李斯一樣,含冤受屈,有理難伸。駱賓王終于因為自己的“秉性難移”,再一次遭受政治上的打擊,而且和前兩次的罷官革職比起來,情況要嚴重得多。

    使駱賓王感到最痛心的,還不是肉體上受到的折磨,而是人格被侮辱。他幼承家教,把剛直自恃、清白做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之所以在宦途中一再遭到波折,就是因為堅持這種清節(jié),不肯放棄做人的原則,與世俗合污。母親在世的時候,為求得一家的平安,免得老母為他整天提心吊膽,他在最后階段的處世行事中,表現(xiàn)得較為克制。母親病歿后,沒有了這方面的顧慮,所以也就“故態(tài)復(fù)萌”。朝中的有識之士.把駱賓王舉薦到侍御史的位置上,當然也是看中他清直自守、嫉惡如仇的特點,希望他在“宦海清污”中充分發(fā)揮作用。駱賓王自小就懷理國安邦之志,只是長期沉淪下僚,壯志難酬。如今有了這樣一個施展才干的機會,他當然盡力奮進,為國效力。然而他對世事的險惡估計不足,以為只要正道直行,就能沖開一切關(guān)阻,所向披靡。但當他駕著“清污船”,剛剛下水,就被一個濁浪掀翻。他自己反成了污物,被“清”進了“垃圾艙”!扒濉闭咦儭皾帷,“濁”者成“清”;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羅織成罪,有口難辯。內(nèi)心的憤慨和痛苦,可以想見。

    在嚴刑逼供時,既無公理可言,而了解他的人也懾于誣陷者的淫威,又無人敢挺身而出,為他伸冤。但駱賓王是詩人,他可以用詩歌來為自己洗刷,并抒發(fā)自己的郁勃之情,表明自己的清白無辜。在人獄不久,他就寫了一首《獄中書情通簡知己》的詩,設(shè)法帶給一批要好的朋友。詩中先說明自己擔任侍御史后招禍入獄的經(jīng)過。然后描述了獄吏兇狠,施刑殘酷,使他蒙冤受屈、無法申辯的情況。最后大聲疾呼:“有氣還沖斗,無時會鑿壞。莫言韓長孺,長作不然灰!”意思是說自己將一如既往,堅持清節(jié),決不向惡勢力低頭。雖然現(xiàn)在身陷囹圄,形同死灰,但死灰也能復(fù)燃,顯示了堅貞不屈的意志。

    春去秋來,駱賓王縶獄已近一年,但冤情始終得不到昭雪。他一個人蹲在凄涼陰暗的監(jiān)獄里,聽窗外老槐樹上蟬兒在秋風的侵襲下發(fā)出聲聲哀鳴。雖人蟬異類,但相同的際遇,卻使他產(chǎn)生某種感應(yīng)。于是寫下了著名的五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整首詩托物寄興,借蟬自喻,以抒發(fā)自己的心志,使長期郁積在心頭的憂憤再一次噴發(fā)出來。蟬兒居高飲潔,品性高雅,但卻受到秋風秋露無情地摧殘、使它欲飛不得,欲響無聲。自己一生高潔,耿介自許,但無端受辱,縶身囹圄,長達一年之久。物我相融,同聲相應(yīng),使得這首詩的感情分外真摯,寄意十分深刻!盁o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扯心裂肺的呼喊,噴射出駱賓王的一腔憤怒,讀后令人心神為之震撼。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運用同一創(chuàng)作手法,托物寄興、借物明志的名作還有一篇《螢火賦》。在秋風落葉、四運將衰的季節(jié),詩人累身牢獄,面對漫漫長夜,輾轉(zhuǎn)反側(cè),怎么也不能入睡。于是起身獨坐,見窗外螢光點點,在黑沉沉的夜空中不斷閃爍。此情此景,不禁觸發(fā)他的感慨。螢火蟲徹夜忙個不停,在無邊的黑暗中發(fā)光自明,雖然點點微光不能把整個昏暗的大地照亮,但這種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是多么可貴!于是他借物自勵,先對螢火蟲的品質(zhì)作了一番熱情贊頌。然后筆鋒一轉(zhuǎn),由彼及己,表明自己不屈的心志:“彼翾(xuan)飛之弱質(zhì),尚嬌翼而凌空;何微生之多躓,獨宛頸以觸籠?……倘余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燃!”小小螢火蟲,尚能“嬌翼而凌空”,自己作為堂堂大丈夫,為什么總是“宛頸以觸籠”?于是憤然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定要叫“寒灰重燃”。

    駱賓王入獄以后,悲憤之余,一再表示要使自己這堆“死灰重燃”。但在那樣的政治背景下,憑借個人的實力,要實現(xiàn)“死灰復(fù)燃”的理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出獄后不久就走上揚州起兵的道路,力圖打破權(quán)力的框框,重整朝廷秩序,大概就是受這種思想的驅(qū)使。

    永隆元年(680)八月,也就是駱賓王入獄將近二年的時候,高宗皇帝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此前有些同情駱賓王的官員曾分頭為他申辯,要求平反。在《在獄詠蟬》詩序中,作者有“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的話,說明確有人為他呼喊平反。但正如他擔心的那樣“怯危機之未安”,誣陷者不肯輕易罷手,平反的動議沒有結(jié)果。現(xiàn)在皇帝大赦天下,像駱賓王這種“贓犯”,自然在赦免之列。但掌權(quán)者并沒有赦他的罪責,讓他復(fù)官,而是貶放到離京城很遠的邊縣臨海,去當一個小小的縣丞。上次從軍邊塞,也有戴罪立功的意思;這次貶職臨海自然也是降級處分。駱賓王的一生,坎坷多災(zāi),命運實在太凄涼了。

    朝中派人來監(jiān)獄宣布大赦的決定,駱賓王才知道自己可以出獄了。但他并沒有感恩戴德,腦子的第一個反應(yīng)是不屈服,也不準備和朝廷合作!懂犖羝吩讷@知自己遇赦的消息后,他憤筆寫道:
    涸鱗去轍還游海,幽禽釋網(wǎng)便翔空。
    舜澤堯曦方有極,讒言巧佞愧無窮。
    誰能局跡依三輔,會就商山訪四翁!

    我這條行將枯死的小魚,終于離開了車轍,可以回到大海上去邀游了。我這只撞入網(wǎng)羅的小鳥,現(xiàn)在脫離羈縛,可以凌空翱翔了;实鄞笊庵惖亩鳚纱螖(shù)是有限的,奸佞的讒陷卻可以無窮無盡。我不愿再羈留長安,再受他們的擺布,我要像商山四皓一樣遁跡山林,避開污泥濁水,過自己長期追求的理想生活。

    到此,駱賓王對官場的混濁腐敗已經(jīng)看透,他不想再同流合污。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和商山四皓一樣,過一種潔身自好的生活。但是,還沒讓他“會就商山訪四翁”,一場突如其來,然而又是波瀾壯闊的政治風暴,再一次把他卷了進去,而且很快就把他吞沒了。除了他在風浪中的表現(xiàn),招來陣陣喝彩之外,作為人的個體,從此銷聲匿跡。世人再沒有見到他的蹤影,也沒有人再聽到他那充滿怨憤的吟唱。

    駱賓王 - 揚州起事兵敗逃亡

    賓王出獄以后,朝廷沒有立即安排他的工作,他只有在家賦閑,等待處置。一直到冬天仍未有動靜,他在孤寂不安中度過春節(jié)。春天,總算讓他以隨員的身分出差燕齊。想到此行可以路過博昌,拜掃父墓,吊唁亡友,尋覓舊游蹤跡,心境也就開朗起來。在河北易州的易水河畔,詩人在送別一位朋友時,寫下《于易水送人》詩一首:
    此地別燕丹,壯發(fā)上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站在易水之濱,看到滔滔的江水,想起當年燕太子丹在這里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皇時,荊軻臨行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情景,場面是何等悲壯。而今,這一切都成了歷史的陳跡,只有奔流不絕的江水,仍使人感到寒氣逼人!駱賓王利用易水送人的機會,借古喻今,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慨,其用意是十分清楚的。他最終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這首詩流露出來的郁勃之氣正是前兆。

    駱賓王到了博昌,舊地重游,物是人非,使他感慨萬千?h城早已遷往新址,當年的舊城,眼前一片衰敗。他先祭掃了父親的墳?zāi),然后尋訪舊時的游蹤。結(jié)果“張學士溘從朝露,辟閭公倏掩夜臺。故吏門人,多游蒿里;耆年宿德,但見松丘!彼氚菀姷膸熼L、學友,故吏門人,以及當年的鄉(xiāng)賢聞達大都已經(jīng)去世。自己長期生活的學館,也是“荒徑三秋,蔓草滋于舊館”,一派荒涼。特別是父親的一塋孤冢,在凄風苦雨中長年經(jīng)受吹打澆淋。煢煢孤魂,漂泊他鄉(xiāng),始終不能返回故里。作為孝子,駱賓王內(nèi)心的疚痛,無法名狀。

    駱賓王于四月底返回長安,即接到貶任臨海丞的任命。于是匆匆打點行裝,于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雖然是戴罪出京,但長安城內(nèi)的文人學士、故友知交,還是紛紛前來為這位文壇領(lǐng)袖送行。人們把酒舉杯,握手言別,離情依依,別意濃濃。場面的壯觀,使駱賓王深受感動。作為長期在仕途碌碌奔走的小官吏,駱賓王遭受的始終是排擠打擊和無盡的痛苦。但作為一顆冉冉上升的文壇巨星,他卻時時處處受到人們的熱愛與崇敬。才高位下,名顯身微,崇高與低賤,偉大與渺小,在駱賓王身上總是奇怪地交織在一起。在世俗混濁、人情冷落的同時,駱賓王也得到真情的撫慰。他在險風惡浪的襲擊下,仍能放聲歌唱,傲然屹立,堅貞不渝,除了秉性使然,也是因為得到這種精神的支持。

    故鄉(xiāng)親友聽到駱賓王誣贓下獄的消息,大家都為他提心吊膽,F(xiàn)在聽說他已離京南下,任職臨海,于是都松了一口氣。他們派人攜帶故鄉(xiāng)父老的問候信北上迎接。駱賓王見信后深受感動,于是寫了一封《與親情書》,著來人返回,向親友報告平安。信中提到自己長年在外奔波,歷經(jīng)兇險,沒有機會和親人聚面。而今奉命赴臨海上任,得以返回故里,和大家共敘親情。不想親人竟遠道送信,詢問平安,“雖未敘言,暫如披面”。說自己一切均好,祝大家暑期康泰。話雖不多,感情卻十分濃烈。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鄉(xiāng),親友鄉(xiāng)賢對他表示熱烈歡迎。家鄉(xiāng)的親人并沒有因為他在外的遭遇而冷待他,相反卻因自己的故鄉(xiāng)有駱賓王這樣的文壇巨學而歡欣鼓舞。使這位少小離家、老大歸來的遠地游子,沉浸在一種從未有過的純情撫慰之中。于是又寫下了《再與親情書》一封,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內(nèi)云:
    某初至鄉(xiāng)閭,言尋舊友,耆年者化為異物,少壯者成為老翁。山川不改舊時,止壟多為陳跡。感今懷古,撫存悼亡,不覺涕之無從也。詢問子侄,彼亦凋零,永言傷情,增以悲慟。

    駱賓王回到故鄉(xiāng),在深感親情溫暖的同時,又不免產(chǎn)生了物是人非的悲哀。親友中年長的都已“化為異物”,長眠地下。少年朋友,如今也都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翁。問起自己的子侄,也已“凋零”。此情此景,使他傷情悲慟,不禁老淚縱橫。接著他又提到下一步的打算:

    取此月二十日,棲桐成禮,事過之后,始可得行。祗敘尚賒,仰摯何極,各愿珍勖,遠無所詮。

    他選定七月二十日,為母親舉行葬禮。喪事結(jié)束以后,就去臨海赴任。上次出差燕齊,他是以戴罪之身,以隨員的身份同行。博昌掃墓,只能匆匆停留,不可能攜回父骨與母親合葬故鄉(xiāng),致使父親“松槚千秋,有切維桑之里”。但駱賓王向父親祝告,待他生活安定下來以后,一定重上博昌,移靈樞南歸。但事態(tài)的發(fā)展,使他的這宗心愿始終沒能實現(xiàn)。作為恪守孝親之道的駱賓王,只能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七月二十日那天,駱姓合族以及其他的親朋好友、鄉(xiāng)紳賢達都來為駱賓王的母親送葬。這位賢淑聰慧、深明大義、然而又伴隨駱賓王愁苦一生的老母親,棲桐之儀卻舉辦得甚為隆重。這于她也算是得到一絲最后的安慰了。

    大約八月中旬,駱賓王來到臨海。這里傍山依水,一條大江婉蜒流過城外,山明水秀,風景十分優(yōu)美。它雖是臺州州治所在地,屬大縣。但因地處東南邊隅,遠離中原,當時交通不甚方便,軒冕冠蓋少有經(jīng)過。倒是一批文人學土、高僧隱逸,被這美麗的山水形勝所吸引,經(jīng)常遠道來這一帶探幽獵勝,有的甚至結(jié)廬長居。現(xiàn)在詩名赫赫的駱賓王謫貶到這里,浙東文士自然歡欣鼓舞。人們紛紛慕名前來求見,或邀游山水,或飲酒聯(lián)詩,或切磋詩藝,或乞求文墨。州縣的官佐,似乎也沒把他當“案犯”看待,大都以和他結(jié)交為榮。駱賓王為人,自來跌宕不羈,官場的幾度挫折,并沒使他的本性改變。相反,內(nèi)心的郁勃已使他視宦職為草芥。大縣的縣丞為從八品下階,職位比侍御史低多了,它是縣令的副手,辦理縣令交辦的事務(wù)。曾經(jīng)滄海的駱賓王,對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已經(jīng)毫無興致,對名分的高下自然更不在意。幾十年的宦海生涯,對一般事務(wù)的處置了如指掌,縣令交辦,瞬息可成,而且秉公處置,決不茍且。如果別人不讓染指,他也求之不得,自有山水可寄興,何必擾擾多煩憂!但臨?h令似乎和駱賓王相處得還不錯,許多事情都請他出面處理。所以他在臨海任上還是為民辦了不少實事,得到百姓的擁戴,視為賢官。

    駱賓王的原意,是離開長安以后,即追隨商山四皓的足跡,遁隱山林。但到臨海以后,秀麗的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加上天高皇帝遠,朝廷似乎也對他失去監(jiān)控。在長安,他的文名早列“四杰”之冠,現(xiàn)在來到浙東,地方士紳,更以他的名字為光榮。日常生活中他沒再受多少窩囊氣,心精較為舒坦,因而也就沒有立時棄官他去,而是把臨海視作“世外桃源”,隱居其中!杜f唐書·駱賓王傳》,根據(jù)他出獄前后在詩文中流露的思想,加上幾年以后他參加揚州起兵的事實,就斷定他到臨海后“快快不得志,棄官而去”。此后幾乎所有記載駱賓王生平的文字,都依循此說,其實是一大錯誤。駱賓王文集中,現(xiàn)存有在臨海寫的詩數(shù)首,其中之一為《久客臨海有懷》。這“久客”兩字,就說明他在臨海的時間不短。詩云:
    天涯非日觀,地岜望星樓。
    練光搖亂馬,劍氣上連牛。
    草濕姑蘇夕,葉下洞庭秋。
    欲知凄斷意,江上步安流。

    作者在臨海江邊漫步,腦子里翻騰的是對國事的憂傷,并預(yù)感到一場政治風暴將會降臨。其時唐高宗李治已經(jīng)病重,皇后武則天獨掌朝柄,大下憤怨。駱賓王雖然遁跡邊城,縱情山水,但思想?yún)s時刻關(guān)注著朝廷的風云變幻。以“利用賓于王”為已任的駱賓王,也和當年的商山四皓一樣,秀麗的山水并沒有把他的憂國之情化解。在國難深重的時候,在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的驅(qū)使下他又準備行動了。

    公元683年臘月,高宗駕崩。第二年一月遺詔皇太子李顯即位,號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但武則天是一個權(quán)欲極旺、野心很大的人。高宗在世的時候,利用其性格的懦弱和身體多病,經(jīng)過一系列陰險殘酷的斗爭,她早已把朝柄攫奪在手!疤煜麓髾(quán),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垂拱而已。中外謂之‘二圣’!保ā锻ㄨb紀事本末》卷三十)而今要把皇位讓給兒子,自己依循慣例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太后,這是武則天所決不甘心的。于是李顯即位還不到三個月,就借故把他廢為廬陵王,幽禁于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號為睿宗!罢聸Q于太后,居睿宗于別殿,不得有所預(yù)。(《資治通鑒·唐紀》)通過這次母子間的宮廷政變,武則天又把政權(quán)緊緊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為了防止天下反對,她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勛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凡是她不合意的人,只需以“謀反”罪著人密告,立即予以誅殺。一時間,每天都有朝廷大員遭受誅戮的消息。弄得李唐宗室,無不人人自危,天下惶惶,籠罩著一派恐怖氣氛。

    公元684年春節(jié)過后不久,駱賓王在臨海任上因事進京。到了長安之后,當時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的程務(wù)挺,著人和駱賓王聯(lián)系,要舉薦他在朝中任職。程務(wù)挺因這次皇帝廢立時,擁兵上殿,幫助武則天奪權(quán),所以眼下地位頗顯。他和駱賓王原來就有交情,所以才有這種打算。但駱賓王在京期間,正好親眼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quán),大開殺戒,武氏勢力四處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駱賓王恪守儒家的清規(guī),對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當然視為叛逆,決不會與她同流。何況幾年前自己清白遭誣,受盡磨難,主使的正是這股惡勢力。所以他寫了一封《與程將軍書》聲稱自己才能低下,不能治國安邦。而且言行不端,容易招禍,萬一惹出事來,豈不連累薦舉者、書的最后,駱賓王充滿感情地寫道:

    所恨禁門清切,造別無緣;官守牽纏,程期有限。某尚期辭滿,優(yōu)泛孤舟;萬里煙波,舉目有江山之恨;百齡之事,勞生無晷刻之歡。嗟乎!流水不窮,浮云自遠;沾襟此別,把袂何時?恃以平生之私,忘其貴賤之禮,幸勿為過,謹不多言。

    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駱賓王此時尚在臨海任上。他要等“辭滿”之后,再泛孤舟,浮云野鶴,任其漂蕩。他對世事的感慨,和與程務(wù)挺道別的深情,實際上也是對程的一種隱晦的示戒?上С烫幵跈(quán)力的峰圈內(nèi),一時當然不會有所感悟。不久程就被武則天所疑,誅殺京市,身首異處。就這點而言,駱賓王對形勢的認識,比程務(wù)挺要深透得多。

    駱賓王帶著滿腔的國事憂傷和在京中所見所聞滋生的郁勃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在揚州停留,和徐敬業(yè)等人聚合密商,準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徐敬業(yè)是唐代開國元勛英國公徐世勣的長孫。徐世勣因開國功勛,賜姓李,并避李世民諱,所以稱李勣。李勣因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最后投了贊成票,使武則天得以進居中宮.所以有生之年,一直得到武后的恩遇。徐敬業(yè)勇武過人,在這點上頗有乃祖之風。但在武、李的斗爭中,他作為少壯派的代表,堅決站在李唐宗室的一邊,F(xiàn)在看到武則天的種種舉措,大有廢唐自立的野心,他心里自然積憤難平。武氏勢力為了鏟除異己,除了大開殺戒之外,對一批離心分子則采取清洗的方法,或貶官,或下獄,目的是鞏固權(quán)力,替改唐為周作準備。徐敬業(yè)原為四川眉州刺史,擁有兵權(quán),現(xiàn)貶為柳州司馬。其余一大批被貶的官員,如敬業(yè)的弟弟原周至令徐敬獻,原門下省給事中唐子奇、東宮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溫等都紛紛來到揚州,和徐敬業(yè)會合在一起。

    駱賓王與徐敬業(yè)的關(guān)系,大約始于在蜀中逗留時。彼此性氣相投,所以徐敬業(yè)準備起兵,就密召駱賓王參與。賓王來到揚州時,上述要員均已到達。起義的準備工作就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經(jīng)過一番密商,制訂出一個行動計劃。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確定以“匡復(fù)唐室,擁戴廬陵王反正”為政治綱領(lǐng)。
    (二)占領(lǐng)揚州城,作為起事的根據(jù)地。
    (三)成立領(lǐng)導機構(gòu),負責行動指揮。具體分工為:徐敬業(yè)任匡復(fù)府上將,領(lǐng)揚州大都督,統(tǒng)帥全局;唐子奇為左長史,杜求仁為右長史;李宗臣為左司馬,薛仲璋為右司馬;駱賓王為藝文今;魏思溫為軍師。
    (四)由駱賓王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待義旗一舉,立即傳布天下,爭取朝野的支持。

    準備工作就緒,徐敬業(yè)等人用計迅速占領(lǐng)了揚州城。并把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傳布各個州縣,宣布武裝起義,號召天下勤工。這篇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有如長虹凌空,迅雷震宇。它傾注了駱賓王巨大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思想感情,顯示了他超人的文學才華,深深地扣動讀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志士,莫不聞檄扼腕,人們奔走相告,聞風而動,“旬日間得勝兵十萬”。

    檄文的內(nèi)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歷數(shù)武則天的種種劣跡穢行,揭橥(zhu)起兵討伐的理由。文章層層遞進,剝?nèi)ノ鋭t天“母后”的畫皮,還其妒婦的原形。說她出身微賤,生活淫亂,秉性兇殘,野心勃勃。具有蛇蝎心腸、豺狼本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皇后,滅親族。真正是神人共憤,天地難容。政治上大權(quán)獨攬,廢中宗,立睿宗;用諸武,擅朝政;企圖改李唐政權(quán)為武氏天下。于是大聲疾呼:如果再沒有像霍光、劉璋那樣的英雄義士拍案而起,力挽狂瀾,大唐就將祚衰運終了。這樣淋漓盡致的揭露,義正詞嚴的呼喊,在“眾心憤惋”的情況下,人們的激憤情緒自然更為沸騰了。

    檄文的第二部分,闡明起兵討武的目的和決心,渲染起義部隊的實力與聲威。文章用第一人稱,聲明徐敬業(yè)作為皇唐舊臣,在國難面前義無反顧,順應(yīng)天下人心,高舉討賊的旗幟。同時以極度夸張的語言,著力渲染起義部隊的軍容、實力、士氣、聲威!鞍嗦晞佣憋L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感情充沛,氣勢磅礴,極具鼓動性。

    檄文的最后部分,用極富煽動性的語言,號召天下志士仁人,共同勤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短短12個字,把宗室元老和具有正統(tǒng)思想臣民的心弦都振奮起來。而“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壯語豪言,使人倍增勝利的信心。

    在這篇檄文的激勵和鼓舞下,人們紛紛奔向揚州,加入武裝討伐的行列。各地反武勢力,也都伺機而動。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是很好的,不僅很快集結(jié)軍隊10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yīng),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了潤州,連朝廷內(nèi)部也產(chǎn)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還政于皇帝。在朝野震撼,形勢對起義軍很有利的情況下,徐敬業(yè)沒有利用這一形勢,爭取主動。以致失去機遇,在武則天重兵的夾擊下,終于以失敗而告終。

    當徐敬業(yè)迅速占領(lǐng)揚、楚、潤三州后,沒有立即揮師西進,匯合沿途反武勢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根據(jù)地,然后再經(jīng)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充足的時間消滅朝中的反對派,鞏固中央政權(quán)。各地的反武勢力,見徐敬業(yè)按兵東南,也就不敢貿(mào)然而動,影響力量的迅速壯大。所以當武則天派左玉鈴衛(wèi)大將軍李孝逸率30萬大軍前來鎮(zhèn)壓,不久又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率兵夾擊。徐敬業(yè)就處在前后被困.無法伸展的劣勢。雖然還堅持了一陣,也取得過幾次勝利,但最終因為孤軍奮戰(zhàn),得不到外來支援而徹底潰敗。

    起兵初期,看到群情激昂的大好形勢,駱賓王對戰(zhàn)事的勝利充滿信心。五絕《在軍登城樓》詩中,充分流露了這種感情: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在駱賓王看來,起兵勤王是順應(yīng)民心,為天下所擁戴。因而義軍浩浩蕩蕩進入長安,京城民眾簞食壺漿、載歌載舞迎接起義軍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但是形勢的發(fā)展和駱賓王的想象完全相反。兩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持以后,十一月中旬,李孝逸和徐敬業(yè)的主力部隊在臨淮下阿一帶隔溪對峙,準備決戰(zhàn)。天突然刮起西北風,李孝逸乘風縱火,風助火勢,濃煙烈焰直撲徐敬業(yè)軍隊。疲憊不堪的起義軍無力反擊,結(jié)果全軍潰敗,被殺7000余級。

    徐敬業(yè)等將領(lǐng)見大勢已去,乘船出海,計劃逃往高麗。船到海陵(今江蘇泰州)境內(nèi),遇大風,所以就?吭谒馍竭吷媳茱L。這時部將王那相叛變,斬徐敬業(yè)等共25人。一場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至此徹底失敗,前后歷時僅三個月。

    駱賓王 - 下落不明眾說風云

    駱兵敗后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被殺!杜f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鑒》卷二O三,都持此說。
    (二)逃亡。郄(qiè)云卿《駱賓王文集序》,《新唐書·駱賓王傳》,都說兵敗逃亡。
    (三)投水而死。張鷟(zhuó)《朝野金載》卷一,說“賓王后與敬業(yè)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

    《舊唐書》與《資治通鑒》所載,源于唐實錄。王那相帶著25顆人頭向武則天投降,鑒于駱賓王是這次兵變的要犯,又是討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沒有被殺,王那相為了邀功,自然也會謊稱在傳首之列。另外朝廷就算知道駱賓王逃亡,為消除政治影響.也會制造輿論,說駱賓王已被殺。所以第一種說法,其實并不一定可信。

    郄云卿是武則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駱賓王詩文,并結(jié)集作序的人。生活年代與駱賓王同時而稍后,他在搜集駱賓王詩文的過程中,走訪了眾多與駱有關(guān)系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逃亡”,似必有據(jù)。至于《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也是和駱賓王同時代而稍后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投江水而死”,其實恰恰可以作為兵敗逃亡的佐證。王那相率眾嘩變,一時船上大亂,駱賓王乘機跳水。有人親眼目睹,消息傳出,張鷟就說投水而死。事實上跳水的結(jié)果未必是死,時間是晚上,船又緊靠山邊,只要稍懂水性,自然就能逃脫。所以駱賓王兵敗逃亡的說法,是可信的。

    關(guān)于逃亡以后的下落,又衍生出幾種不同的說法。清代鄉(xiāng)賢陳熙晉在為駱賓王文集作箋注時,斷定《夕次舊吳》、《過古宋》、《詠懷》等詩,都是駱賓王在逃亡途次感懷而作。于是證明駱賓王逃亡時曾到過吳、楚、宋等地。但細察詩意,這幾首詩應(yīng)該是駱賓王起兵之前,路過這些地方時,懷古傷今,觸景生情,借歷史的陳跡和客觀的景物,抒發(fā)對國事的憂傷和身世的感慨而已。說是逃亡后所作,并無事實依據(jù)。何況駱賓王作為這次起兵的“逆魁”,在討武檄文中,又把武則天罵得狗血噴頭。兵敗后在一片清洗、追捕、株連、殺戮聲中,即使留在人世,惶惶然逃遁隱匿尚恐不及,哪里還會招搖過市,處處留詩以招禍?所以流亡吳楚說,僅為臆測而已。

    流傳最廣的是靈隱為僧說,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詩》。說揚州兵敗若干年后,詩人宋之問貶職江南,夜游靈隱寺。但見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因作詩云:“鷹嶺郁岹峣(tiáoyáo,高遠的樣子),龍宮鎖寂寥。”反復(fù)吟誦,但后聯(lián)就是續(xù)不上來。這時室內(nèi)有一老和尚,在禪床打坐,見宋之問行吟甚苦,因代續(xù)曰:“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彼沃畣栆宦牬笙玻谑前讶娋Y成。反復(fù)吟思,覺得和尚所贈聯(lián)實為全詩警策。次日一早,宋之問再去拜訪,則老和尚已不見蹤影。詢問寺僧,原來續(xù)詩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這個傳說為后人廣泛采納,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記》、尤袤的《唐詩紀事》、辛文房的《唐才子傳》,都持此論。胡應(yīng)麟、吳之器、陳熙晉等人,為駱賓王作傳時,也引用了這則故事。但細察詳情,并無實據(jù)。宋之問和駱賓王是詩友,駱賓王文集中今收贈宋之問詩三首,詩中稱宋之問為“故人”,可見私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而今異地重逢,豈有晤面不識之理。且宋之問貶職江南,已是武則天去世以后的事。其時朝廷正在為駱賓王恢復(fù)名譽,如果他還在人世,肯定成為天下轟動的新聞。即使駱賓王為避塵世的煩囂,不愿顯身現(xiàn)形,但宋之問聲張出去,定然會被眾多文史家筆錄,但并未見這種情況。所以靈隱為僧的傳說,僅是人們懷念駱賓王而編織出來的一段文壇佳話,并非實情。

    駱賓王 - 道德文章萬古流芳

    綜觀駱賓王的一生,其前進道路,有著兩條明顯不同的發(fā)展軌跡。作為一位作家,他前進的道路較為順暢。從七歲詠鵝,到齊魯閑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塞詩,回長安后創(chuàng)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文》。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群芳,穩(wěn)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但作為一個官吏,政治上卻處處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繼而罷官長安。在齊魯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著從軍邊塞,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后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臺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最終憤而走向武裝反抗,迅即又被狂飆所淹沒,以致身死何處,都成了歷史懸案。這條道路發(fā)展得很不順利,不僅荊棘叢生,坎坷泥濘,而且四周潛伏著毒蛇猛獸,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險。

    但這兩條道路,又是粘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交錯前進的。其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政治上下沉的時候,文學上就呈上升態(tài)勢。如早年宦途不遂,隱居齊魯,就創(chuàng)作出大量描寫閑情逸致、詩朋游冶為主題的隱逸詩,掀起了一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浪峰,博得了很高的聲譽。第二次仕途波折,從軍邊塞,功業(yè)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情真意切,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返回長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調(diào),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shù)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獄以后,更以滿腔悲憤,創(chuàng)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采。揚州兵起,他以垂暮之身,杖策而從。雖兵敗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鄉(xiāng),不為人知,但他寫下的那篇《討武氏檄文》,卻眾口傳誦,萬古流唱,與王勃的《股王閣序》一道,成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壁。

    這一沉一顯的發(fā)展軌跡,表面上看來,好像相互背向,實際上卻反映了駱賓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統(tǒng)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氣,懷經(jīng)國安邦之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進取,但不為時用,并處處受到佞小的打擊和排擠。有志難伸,于是郁積心頭的不平之氣,就通過詩文創(chuàng)作透發(fā)出來。郁積越深,噴發(fā)力越強,而噴發(fā)出來的又全是思想珠璣,自然為大眾所喜愛。這就是每當駱賓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聲譽卻愈顯的原因。

    但人們對駱賓王的評價,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在駱賓王生活的當時,主流社會中一些政治上和他對立的人,鑒于他文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無法否定,就采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辦法予以詆毀。當時流傳的一種說法,稱“初唐四杰”文才有余而器識不足,屬“浮躁淺露”之輩。還說他們恃才傲物。“為文輕薄”,所以“鮮克令終”,沒有好下場!杜f唐書·駱賓王傳》的作者,也稱駱賓王“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大力加以貶低。揚州兵起,一篇討武檄文,引起朝野強烈關(guān)注,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振動千千萬萬人的心弦,自然博得滿堂喝采聲。但正統(tǒng)的史學家,仍稱他“從逆”,為“賊黨”。說他之所以“從逆”,是因為政治上“怏怏不得志”,屢遭罷官,坐贓下獄,因而鋌而走險。駱賓王的文名,當時居“四杰”之冠,稱“駱盧王楊”或“盧駱楊王四才子”。也是因為參加揚州起兵的原因,受政治因素的左右,最終成為“王楊盧駱”,殿居末座?傊,駱賓王由于文學上的成就,加上最后走上武裝反抗武則天的道路,寫下了那篇氣貫長虹的討武檄文,有生之年,一直受到多數(shù)人的贊頌。但主流派給他的評價,卻是文學上肯定,政治上否定,褒貶不一。

    宋元以后,理學興盛。武則天作為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種手段,攫取權(quán)柄,最后終于改李唐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這種從“亂倫”而至“竊國篡位”的穢跡惡行,自然激起以理學為統(tǒng)治思想的主流社會的憤慨。武則天成了罪惡的化身,受到人們的唾罵。鑒于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對她品性的深刻揭露,人們在貶武的同時,對駱賓王的品德竭力贊揚。他被看作忠臣義士的代表,政治地位急劇上升,以致文學上的成就反而居于次位了。

    清人陳熙晉,是研究駱賓王詩文的著名學者。他集多年的時間,對駱賓王文集加以整理,并以翔實的資料,詳細箋注。所花工夫之深,為后人所匪及。即便是這樣一位學者,在為他自己箋注的駱賓王文集作序時,開宗明義寫道:

    臨海志士也,非文士也。楊用修有言,孔北海與建安七子并稱,駱賓王與垂拱四杰為列。以文章之末技,掩立身之大閑,可惜也。

    陳熙晉認為駱賓王是一個“志士”而非“文士”。將其列為文壇四杰,是用“文章之末技”,掩蓋“立身之大閑”,是十分錯誤的?梢娫陉愇鯐x的心目中,駱賓王的政治地位,不知要高出文學成就多少倍。這種觀點,在明、清時期的駱賓王評價中,具有相當?shù)拇硇浴K麄兛粗伛樫e王的文才,也為他的詩文成就而喝彩,但他們更推崇的是駱賓王的氣節(jié),是他參加揚州起兵的義舉。特別是討武檄文,更是贊頌備至,褒賞有加。甚至認為“唐之中興,興于一檄可也”,把中宗復(fù)位,李唐中興,功勞都記在這篇檄文賬上。這時的駱賓王,簡直成了人們政治上崇拜的偶像。

    明朝蘭溪人胡應(yīng)麟,是著名的詩歌評論家,他在高度評價駱賓王詩歌成就的同時,對駱賓王的人品更是推崇備至。他不僅為駱賓王寫了熱情洋溢的《補〈唐書〉駱侍御傳》,而且兩次上書州、郡督學,建議將駱賓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鄉(xiāng)賢祠奉祀。他對唐宋以來,人們對駱賓王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非常不滿。在《補〈唐書〉駱侍御傳》中,他稱駱賓王“大節(jié)高風,瑰材卓行,詞華冠代,學業(yè)超群!瓊ピ掌髁繜o雙,詎曰文章寡二!”雖然也把駱賓王的人品、文品結(jié)合起來評價,但在其心目中,作為“忠臣義士”的駱賓五的人品,仍然占據(jù)頭籌。

    明末頗有文名的義烏知縣熊人霖,親自主持為駱賓王重修楓塘古墓。在其撰寫的《駱臨海墓碑記》中,對駱賓王的人品、氣節(jié)大加推崇。認為他在揚州的義舉,可與歷史上博浪椎擊秦始皇的張良、左袒入北軍誅殺諸呂的周勃相提并論。他還為駱賓王建了一座“唐杰流風坊”,并賦詩其上曰:

    武功高去天三尺,駱子才登第一峰。
    革檄能扶唐社稷,祠君可但作詩宗!

    鄉(xiāng)貢進士、兵科給事中吳之器,也為新墓修成題詩一首云:
    颯颯松風吹墓門,遺忠堪為表乾坤。
    百年論托千秋定,六尺孤從一檄存。
    幸有青山理烈士,更憐白屋認仍孫。
    魯連逝后先生往,東海何人解報恩!

    這類頌揚駱賓王的活動,聲勢越來越大,最后連晚明的統(tǒng)治集團也卷了進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以后,福王朱由散在南京即位。在政權(quán)發(fā)發(fā)可危的情勢下,想借駱賓王匡扶唐室的忠義志節(jié),以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于是在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土東陽人張國維的表薦下,封駱賓王為“文忠公”,并親賜象贊一道。張國維本人,則為駱賓王寫了《唐文忠公碑文》,以及律詩二首,楹聯(lián)兩副。碑文對駱賓王的揚州檄文大加褒揚,認為中宗復(fù)辟之功皆由檄出。同時對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在撰史時對駱賓王沒有秉公立論,大為不滿。他寫的《謁駱文忠公祠詩》二首,其中之一云:
    文雄四千辟初唐,忠豈工楊敢頡頑!
    筆凜董狐六尺固,椎驚博浪五龍驤。
    擒華有用今同仰,表潔無人昔自傷。
    此日九泉如可作,定知傳檄盡秋霜!

    君臣一唱一和,為駱賓王歌功頌德。不管他們的政治動機如何,但的確說明了當時整個社會對駱賓王的推崇程度。

    但明、清兩代頌揚駱賓王的真正高潮,卻是在傳說南通發(fā)現(xiàn)駱賓王墓以后。

    據(jù)明人朱國楨撰的《涌幢小品》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南通城東的黃泥口,有個姓曹的農(nóng)民在挖地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同埋的墓碑上刻有“駱賓王之墓”幾個字。曹某把泥土堵住墓穴,只是把墓碑帶回家中。后來想想又怕惹麻煩,就把墓碑破碎,丟回原處。當這則消息真正傳開的時候,已是明朝末年。有個名叫邵干的南通人,寫了一組《駱賓王遺墓詩》,詩前的序中,記錄了黃泥口駱墓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過。然后寄往各地,廣泛征求和者。詩云:

    浙江潮遠隔秋煙,吊古傷今事悄然。
    靈隱篇終人不見,誰知抔土落崇川。ㄆ湟唬

    傳聞七歲便能詩,一檄賢于十萬師。
    難道失人非相國,轉(zhuǎn)成知己是娥眉?(其二)

    待入天臺上石橋,無如霞起赤城遙。
    月中桂子香還在,魂斷黃泥未可招。ㄆ淙

    家開汲郡有奇書,今睹衣冠儼若初。
    賴有郄卿文集出,斷云野鶴想村墟。(其四)

    這組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表現(xiàn)都甚平平,但一經(jīng)寄出,卻產(chǎn)生了轟動的效應(yīng)。全國各地步邵干原韻奉和者絡(luò)繹不絕,僅《駱臨海集箋注》附錄現(xiàn)收錄的就有44人,計197首,可見盛況空前。一則未經(jīng)證實的消息.牽動了整個社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駱賓王的欽敬,以及對他命運的同情和關(guān)注。

    此后,人們紛紛涌向南通,在傳說發(fā)現(xiàn)駱賓王墓的地方,拜謁憑吊,賦詩寄懷。不久,墓址被水淹沒,人們只能望洋興嘆。到了清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人劉名芳,利用冬天水涸的時機,著人在下面翻挖尋找。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幾處“枯骨查牙”,就把它作為駱賓王的骸骨,浩浩蕩蕩地迎至狼山東南麓,和隨文天祥抗元殉職的金將軍葬在一起,取其“忠臣義士同處一堂”之意。遷葬典禮辦得很隆重,地方官佐也紛紛參與。但墳?zāi)沟恼鎸嵭允侵档脩岩傻,多半也只是一座紀念冢而已。

    一直到本世紀初,駱賓王的形象始終在千千萬萬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成年人通過《古文觀止》,朗讀他的討武檄文,浩然的正氣加上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使得這篇文章成了人們愛不釋手的精神食品,往往達到熟記能背的程度。而他7歲寫的《詠鵝》詩,又以奇特的兒歌特點,緊緊地吸引了千千萬萬的小讀者,幾乎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這駱賓王一生中開頭與結(jié)束時寫的兩篇詩文,是他思想、才華的高度凝結(jié),也是他高大形象的象征,使得他始終擁有眾多的崇拜者。

    解放以后,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有人為了肯定武則天的政績,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一度受到貶低。直到“文革”結(jié)束,他的形象才又閃發(fā)出燦爛的光輝。如今他的《詠鵝》詩編入小學生讀本,得到億萬兒童的朗聲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論文、著作,每年都達幾十篇(部)。作為一位著名的詩文大家和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駱賓王重又成為萬千人關(guān)注的對象。

    作為駱賓王的故鄉(xiāng),65萬義烏人深以自己的土地上曾經(jīng)養(yǎng)育出駱賓王這樣的杰出人物而自豪。他們不僅為駱賓王修復(fù)了楓塘古墓,而且還在他的出生地駱家塘建設(shè)了一座駱賓王紀念公園。國內(nèi)外知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也以駱賓王的名字命名,稱賓王市場,還有賓王路、賓王大橋等等。人們懷念他,紀念他,目的是弘揚他的高風亮節(jié),學習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為義烏人文薈萃的象征,將永遠給后人以精神的滋養(yǎng),促進長久的文明建設(shè)。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云: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作為一代詩宗,他以強烈的責任感為“初唐四杰”正名。斥責那些譏笑“四杰”為文輕薄的人,說你們自己身名俱滅的時候,“四杰”的詩文仍像不廢的江河,萬古長流。其實,這首詩也可用來作為駱賓五個人形象的評價。

    駱賓王 - 駱賓王的詩及其影響

    在四杰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焙狼閴阎,見聞親切。唐中宗復(fù)位后,詔求駱文,得數(shù)百篇。后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崎磊落的氣息,驅(qū)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zhuǎn)的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正在發(fā)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jié)宛轉(zhuǎn)而和諧,聲情并茂,感染力強,易于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jié)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后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yè)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fā)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zhàn)斗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diào)還不協(xié)調(diào),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并無遜色。絕句小詩,如《于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云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杰”齊名,原是詩文并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fā)、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jié)作為理論根據(jù),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fā)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jù)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駱賓王集》,最早為中宗時郗云卿所輯10卷本,其書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后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后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跡見新、舊《唐書》。

    駱賓王 - 名篇賞析

    詠鵝
    鵝 鵝 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賞析: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tài),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賞析:駱賓王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下落不明!对讵z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后者無甚根據(jù)。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lián)“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后”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賞析: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diào)露(即調(diào)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兑姿蛣e》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fā)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托他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駱賓王 - 駱賓王墓

    駱賓王公園
    這是一個以紀念唐代義烏籍著名詩人駱賓王為內(nèi)容的歷史文化公園。公園建在城中中路,相傳駱賓王七歲時詠鵝的駱家塘一帶。公園入口處建有仿唐牌坊照壁。整座公園以駱賓王的生活經(jīng)歷為素材,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由勁節(jié)虛懷、詠鵝、風瀟水寒、白云精舍和云林幽居等6個景區(qū)組成。它展現(xiàn)了這位杰出詩人才華橫溢、品質(zhì)高潔、仕途坎坷、命運壯烈的一生。

    唐駱賓王墓
    狼山東南角,有一座三門的石牌坊,其北十余步,正對著坊門的有三座墳?zāi),它們在離地數(shù)米高的山坡上,沒有封土,唯有綠草如茵覆蓋著;三塊不顯眼的石碑嵌在石砌的短墻上,刻著墓主的姓名,居中一塊刻的是“唐駱賓王墓”。 墓前石坊上的一幅對聯(lián):“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給他高度的評價。

    駱賓王 - 參考資料

    1、《隋唐演義》 (明)褚人獲 著  華夏出版社  2008年01月
    2、《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宋祁 撰  中華書局  2003年07月     
    3、《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編,于雯雪 注  中華書局  2006年01月
    4、《宋版書敘錄》 李致忠 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7

    名人推薦
    • 李適之
      李適之(694~747),唐朝隴西成紀人。其為李承乾之孫,歷官通州刺史、刑部尚書等職,天寶元年,任左相,因與李林甫爭權(quán)失敗而罷相,后任太子少保的...
    • 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家鎮(zhèn))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lǐng)悟頗多。大中八年(854),頻中進士,調(diào)校書郎,任南陵縣主簿,又升...
    • 來鵠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xiāng)校小...
    •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歷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
    • 馬戴
      據(jù)《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馬戴,子虞臣,《唐才子傳》作華州(今陜西華縣)人,武宗會昌進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貶龍陽尉,后逢赦回京,馬戴官終...
    • 錢起
      錢起(生卒年不詳),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shù)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其代...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