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宋應星

    宋應星

     宋應星(1587年-1666年),江西奉新縣人,約生活于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葉,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總結了當時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寫成名著《天工開物》!短旃ら_物》共3卷18篇,從農(nóng)作物的種植、收割、加工,到制鹽、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顏色;從磚瓦、瓷器、紙張的生產(chǎn),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鍛鑄,石灰、礬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車船、朱墨、珠寶等的制作,無所不載。這些成果有的是明代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的是在以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螒堑难芯,有的已接近近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他注意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生產(chǎn)的質(zhì)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轉龍骨車和牛力轉動龍骨車之間功效的具體差別,推算了一畝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積及稻秧生長的時日,比較了胡麻、蓖麻子、樟樹子的榨油量,記載了手工業(yè)、農(nóng)業(yè)工具的尺寸,等等。這樣廣泛使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在宋應星之前是不多見的。

    宋應星 - 人物簡介

    宋應星,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奉新(今屬江西)北鄉(xiāng)雅溪牌坊村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于鄉(xiāng)。崇禎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

    明亡后棄官歸里,終老于鄉(xiāng)。在當時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生產(chǎn)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nèi)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宋應星的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但今已佚失。

    宋應星 - 生平

    宋應星出身于書香世家。其曾祖宋景(1476—1547)弘治十八年(1505)進土,歷任山東參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書轉兵部尚書,進京師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謚莊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閣臣。他為官清廉,曾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政策,史稱其“有古大臣風”,對宋族后代有很大影響。宋應星祖父承慶(1522一l547)為宋景的第三子,少有大才,志競進取,邑庠生(秀才),青年夭卒,未酬其志。

    遺一孤子國霖(1547—1629),即宋應星之父。宋國霖少孤,在母顧氏和叔和慶(1524—1611)照養(yǎng)下成人,少補諸生,在庫40年,一生為秀才,未出仕。宋國霖有4子,長子應昇(1578—1646)、次子應鼎(1582—1629)、三子應星、幼子應晶(1590一?)。其中應升與應星為魏氏(1555—1632)所生。自宋景至宋承慶一代時,宋家猶鼎盛,但至宋國霖時家境漸以蕭條。

    奉新地處江西南昌府境內(nèi),明代這里文風很盛。宋應星幼時與兄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和慶是隆慶三年(1569)進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進廣西柳州府通判,未幾辭官歸里,在本鄉(xiāng)興辦教育事業(yè)。宋應星在家塾中初投師于族叔宋國祚,繼而就學于新建舉人鄧良知(1558—1638)。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shù)歲能韻語”(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本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jīng)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

    宋應星

    他對天文學、聲學、農(nóng)學及工藝制造之學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等書。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游,相互催詩,相互激勵,縱談天下事。萬歷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xiāng)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

    鄉(xiāng)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今北京)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日敬(1558—1636)[一作舒曰敬,字元直,號碣石,南昌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是個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時名公巨卿皆出其門下”]。

    萬歷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時最后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們于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崇禎四年(1631)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xiāng)縣令,宋應星回鄉(xiāng)服待老母。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人流的教職人員。該年其兄宋應升調(diào)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因為所有主要著作都發(fā)表于此期間。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yōu)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他任期未滿,于崇禎十三年(1640)辭官歸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毫州(今安徽阜陽地區(qū))知州(正五品),然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后,州內(nèi)因戰(zhàn)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官員多出走。他幾經(jīng)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guī)模,又捐資在城內(nèi)建立書院。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當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占京師,明亡。四月,清兵入關,建都北京,宋應星成為亡國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為弘光元年。南明時,宋應星被薦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間的地區(qū)長官),但宋應星均辭而不就。明亡前,宋應升已升任廣州知府,明亡后亦無意戀官,遂掛冠歸里。

    宋應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權由閹奸阮大鋮、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權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應升于1646年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后,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大約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卒后遺有二子,長子士慧字靜生,次子士意字誠生,二人均有文才,人稱“雙玉”。宋應星生前教導子孫,一不要科舉,二不要做官,子孫皆能奉父祖遺訓,在家鄉(xiāng)安心耕讀。至清嘉慶年(1796—1820),他的后代都成為貧苦農(nóng)民。

    宋應星 - 生產(chǎn)技術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宋應星是中國17世紀明代著名的科學家,《天工開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涂紹煃(字伯聚)資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書三卷十八篇,所敘內(nèi)容涉及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三十個生產(chǎn)部門的技術和經(jīng)驗,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chǎn)領域。編次先后順序是按照“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原則安排的,將與食衣有關的農(nóng)業(yè)置于首,其次是有關工業(yè),而以珠玉殿后,體現(xiàn)了作者重農(nóng)、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該書影響波及世界,宋應星因而在世界科學史上享有極高的盛譽。

    寫作背景

    明朝末年(1587年),宋應星出生在中國南部江西一個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曾擔任過皇家建設部門的高官。到宋應星的時候,家境已經(jīng)非常蕭條。宋應星曾參加江西省的科舉考試,在一萬多考生中獲選,入仕前途很看好。不過接下來,宋應星多次參加京城會考,卻屢屢受挫,直到45歲第五次落榜以后,他才放棄了入仕的想法,轉而潛心鉆研科學技術,思考哲學問題,在51歲的時候出版了《天工開物》。

    宋應星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天工開物”,“天”是指自然界,“工”是指人力,“開”是開發(fā),“物”是物質(zhì)財富。這個名字,不僅反映了宋應星對普通勞動者開掘自然的敬頌,而且也是對“經(jīng)學入仕”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經(jīng)學是中國歷史上皇權社會的核心思想,它是把儒家經(jīng)典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讀書人無不專注于研究經(jīng)學以圖入仕,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則成為個體現(xiàn)象。明代,經(jīng)學研究幾乎窒息著整個學術領域。宋應星鄙視那些死讀經(jīng)書、不懂生產(chǎn)的“學者”,厭惡對社會生產(chǎn)毫無用處的科舉考試。他在《天工開物》的自序中宣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干!彼螒浅珜嵱茫⒅乜茖W實驗、調(diào)查研究,為獲得確鑿數(shù)據(jù),他親自到手工作坊、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考察和實驗。宋應星的治學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的學風。

    全書目錄

    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罚ü任铮、《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共18卷。

    書名來歷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又是用“巧奪天工”和“開物成務”兩句古成語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語的意思是說,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可以生產(chǎn)出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語的意思是說,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就能辦成事情。那么,這兩句話合并后,總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只要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辛勤勞動,就能生產(chǎn)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其精美的程度勝過天然。

    內(nèi)容簡介

    《天工開物》按生產(chǎn)部門的區(qū)別,編列為十八卷,第一卷講農(nóng)業(yè)耕種、農(nóng)具及灌溉機械的用法,第二卷涉及服裝,講養(yǎng)蠶、繅絲、種棉、植麻的方法和紡織技術,第三卷則講染料植物的種植方法及染色技術,此外不但包括糧食加工、鹽的生產(chǎn)、糖的制造、釀酒技術,還包括冶鑄、礦石開采冶煉、車船制造駕駛、兵器制造以及造紙、文具制作、珠寶加工等。

    上卷六篇多與農(nóng)業(yè)有關。《乃!分饕撌龅尽Ⅺ、黍、稷、粱、粟、麻、菽(豆)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及生產(chǎn)工具,包括各種水利灌溉機械,并對以江西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術詳加介紹。《乃服》包括養(yǎng)蠶、繅絲、絲織、棉紡、麻紡及毛紡等生產(chǎn)技術,以及工具、設備,特別著重于浙江嘉興、湖州地區(qū)養(yǎng)蠶的先進技術及絲紡、棉紡技術,并繪出大型提花機結構圖!墩檬方榻B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偏重靛藍種植和藍靛提取以及從紅花提取染料的過程,還涉及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洞饩窋⑹龅尽Ⅺ準崭、脫粒及磨粉等農(nóng)作物加工技術,偏重加工稻谷的風車、水碓、石碾、土礱、木礱及制面粉的磨、羅等!蹲飨獭氛撌龊{}、池鹽、井鹽等鹽產(chǎn)地及制鹽技術,尤詳于海鹽及井鹽!陡适取窋⑹龈收岱N植、榨糖和制糖技術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飴餳(麥芽糖)。每篇敘述均有主有次,選擇重要產(chǎn)品為研究重點,突出介紹先進地區(qū)的生產(chǎn)技術。

    中卷有七篇,多為手工業(yè)技術。《陶埏》敘述房屋建筑所用磚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尤其白瓷、青瓷)的制造及工具,著重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民用白瓷的技術,從原料配制、造坯、過釉到入窯燒結,都予說明。《冶鑄》是論述中國傳統(tǒng)鑄造技術最詳細的記錄,著重敘述銅鐘、鐵鍋及銅錢鑄造技術及設備,包括失蠟、實模及無模鑄造三種基本方法。《舟車》專述有關交通工具。首先用數(shù)據(jù)標明各船舶和車輛結構構件及用材,還說明各種船、車駕駛方法,詳于大運河上航行的運糧船“漕船”!跺N鍛》系統(tǒng)論述鐵器和銅器鍛造工藝,從萬斤大鐵錨到纖細繡花針都在討論范圍之內(nèi),而各種生產(chǎn)工具如斧、鑿、鋤、鋸等制造以及焊接、金屬熱處理等金屬加工工藝亦曾論及!鹅苁飞婕盁剖、采煤、燒制礬石、硫黃和砒石技術,對煤的分類、采掘、井下安全作業(yè)均有論述!陡嘁骸方榻B十六種油料作物子實的產(chǎn)油率、油的性狀、用途,以及用壓榨法與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術和工具,還談及桕皮油制法及用桕油制蠟燭的技術!稓⑶唷氛摷埖姆N類、原料及用途,詳細論述了造竹紙及皮紙的全套工藝技術和設備,所提供的生產(chǎn)操作圖特別珍貴。

    下卷有五篇,也屬工業(yè)!段褰稹氛撌鼋、銀、銅、鐵、錫、鉛、鋅等金屬礦開采、洗選、冶煉和分離技術,還有灌鋼、各種銅合金的冶煉,所附生產(chǎn)過程圖十分難得。其中記載不少中國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以煤煉鐵、用活塞風箱鼓風、直接將生鐵炒成熟鐵、以生鐵與熟鐵合煉成鋼等等!都驯飞婕肮㈠、干等冷武器及火藥、火器的制造技術,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丹青》主要敘述以松煙及油煙制墨及供作顏料用的銀朱(硫化汞)的制造技術,產(chǎn)品用于文房!肚Y》記述酒母、藥用神曲及丹曲(紅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術和產(chǎn)品用途,其中紅曲具有特殊性能,是宋代之后才出現(xiàn)的新產(chǎn)品!吨橛瘛穭t記述南海采珠、新疆和田地區(qū)采玉,還談到井下采寶石的方法和加工技術,兼及瑪瑙、水晶和琉璃。

    全書除文字敘述之外,還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配以說明,展示工農(nóng)業(yè)各有關生產(chǎn)過程,生動而真實。書中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實地調(diào)查的資料。

    研究方法

    宋應星在敘述各生產(chǎn)過程的同時,還發(fā)展了“窮究試驗”的研究方法。他對各種迷信神怪、荒誕舊說都有所批判,如對煉丹術的批判更為激烈,從而在科學技術領域內(nèi)注入一種新的科學精神。這是《天工開物》一書的最大特色,使人們感到耳目一新。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xiàn)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fā)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分類介紹

    農(nóng)業(yè)方面:記述了精耕細作、砒霜拌種、磷肥施用、甘庶育苗移秧、交培育蠶良種等先進技術。把砒霜用來拌種子或蘸秧根,以防治鼠害和病蟲害,這是中國農(nóng)業(yè)技術的一大發(fā)明。宋應星首先把砒霜作農(nóng)藥這項發(fā)明正式記錄下來。至于甘蔗育苗移秧的好處在于:節(jié)約蔗種,苗勻而壯,早熟高糖,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這項傳統(tǒng)技術至今仍在沿用著。

    紡織方面:宋應星記述了棉、麻、絲、皮、毛的來源和織造。其中軋花機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紡織機械,在《天工開物》里有完整的軋花機結構圖。中國歷史博物館保存有一架清嘉慶、道光年間造的蜀錦機,結構跟《天工開物》所畫明代的軋花機沒有多大差別。

    金屬和合金冶煉:兩者是我國古代重要手工業(yè),《天工開物》中有很大的篇幅反映這方面的成就。煤不但是工業(yè)中的能源,而且與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國雖有長期采煤用煤的悠久歷史,但關于采煤技術的專門記載較少!鹅苁肪硖峁┝诉@方面的可貴資料。宋應星依據(jù)煤的物理性狀及用途,把煤分為明煤(相當于無煙煤)、碎煤(相當于煙煤)、末煤(相當于褐煤和泥煤)三種。在歐洲,法國人雷紐特于1837年才提出了與此相類似的分類法,采煤技術中兩項最首要的井下掘煤的作業(yè)問題,即瓦斯通風與防止井塌,明代已有較為先進的技術措施作為解決的辦法。

    對此宋應星亦如實記載。采煤時如果不排除瓦斯,容易引起爆炸及中毒事故,用中間挖空的巨竹管插入把瓦斯排出地面,顯然是簡便有效的方法。中國人在17世紀解決的問題,歐洲人在18世紀尚未找到妥善的瓦斯通風辦法。井下設“支板”,是一項防止井塌的重要安全措施!爸О濉奔聪锏乐ёo裝置,這不僅可更多地采掘煤,而且可使井下工作時有安全的保障。宋應星對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然后,進行巷道支護才能挖掘的采煤技術,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表明明代采煤技術在世界上所處的領先地位。

    武器制造方面:宋應星記述了半自動爆炸水雷“混江龍”,以及邊轉邊爆炸的守城武器“萬人敵”等。在航運方面,記述了我國最早采用的一種航行操縱工具——偏披水板(船翼),還總結了我國古代舵工創(chuàng)造的逆風行船的經(jīng)驗,并提出了舵和帆的力學原理問題。

    輕工、化工方面:記述了油脂、冰糖、井鹽、天然氣、造紙、染料、銀朱、炭黑、鉛丹、胡粉等我國許多傳統(tǒng)名產(chǎn)品的先進生產(chǎn)工藝。宋應星一生的科學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普遍的自然現(xiàn)象的一般認識和作理論上的概括,一是對當時各種工藝流程和生產(chǎn)過程的經(jīng)驗總結。

    評價

    宋應星收集與編纂的《天工開物》(1637)是世界第一部有關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當年已經(jīng)成為世界科學經(jīng)典著作在各國流傳,并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因《天工開物》稱宋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日本學者藪內(nèi)清也認為宋應星的書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

    宋應星 - 政論集《野議》

    簡介

    宋應星另一代表作是政論集《野議》,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刊行。全書萬言,不分卷,計有世運、進身、民財、士氣、屯田、催科、軍餉、練兵、學政、鹽政、風俗及亂萌等十二議。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及經(jīng)濟思想。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挽救明末社會所面臨的政治及經(jīng)濟危機,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期望國家由亂而治、轉危為安,從而體現(xiàn)這位科學家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愛國思想。這部作品可看成是宋應星作為在野者上書崇禎帝要求實行變法的萬言奏議。

    內(nèi)容

    從各議內(nèi)容觀之,所述內(nèi)容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指出各級政權機構人事任用及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性,為加強政權建設,揭露并批判了當時制度的弊端及官吏的腐敗,提出革新吏政及學政的方案。
    二是鑒于當時民窮財盡的經(jīng)濟局面,揭露了財政、稅收等經(jīng)濟政策的失誤,提出革新方案及生財之道。
    三是談用兵、練兵及籌措軍餉的方法,揭露了軍政上的弊病。
    四是要求在社會上移風易俗,振作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氣。
    五是分析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過和動因,提出安民政策。

    評價

    總之,宋應星主張減免對人民的橫征暴斂,呼吁罷除軍界和政界中的貪官污吏,代之以廉潔奉公、一心為國的清官。其理想是在清官統(tǒng)治下,使工農(nóng)獲得溫飽、商人有利可圖、貧士有科舉入仕機會,士農(nóng)工商各安其業(yè),然后全面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養(yǎng)兵練武,則國運或可有救。書中有很多精辟思想,例如《民財議》指出:“夫財者,天生地宜而人工運旋而出者也。”又說:“財之為言,乃通指百貨,非專言阿堵(貨幣)也。今天下何嘗少白金哉!所少者田之五谷、山林之木、墻下之桑、洿池(池塘)之魚耳!雹倬褪钦f社會財富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增加社會財富意味著要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工業(yè),提供豐富產(chǎn)品,而貨幣本身并不是財富。宋應星的財富觀是對經(jīng)濟學原理的天才貢獻,此后一個多世紀西方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才于1776年提出同樣思想。

    宋應星 - 興趣研究

    宋應星對天文學素有興趣,其《觀象》書稿本擬與《天工開物》同時問世,但臨梓刪去,F(xiàn)存其所著《談天》,刊于崇禎十年(1637),主要為說日。當他登泰山觀日時涌現(xiàn)一種思想:“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他認為太陽不但沿其軌道周行不已,且其自身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從而提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的有重要意義的哲學命題,修正了張載提出的“日月之形,萬古不變”之說,批判了漢儒董仲舒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宋應星有關日日新思想,后來由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所發(fā)揮。

    日食、月食是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社會活動沒有任何關系。但天人感應說認為日月食及其他異常自然現(xiàn)象是國政失綱、人君昏暗的象征,故上天以此為警告。宋代朱熹(公元1130—1200年)注《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時寫道:“然王者修德行政,用賢去奸,能使陽盛,足以勝陰!瓌t日月之行雖或當食,而月常避日,……所以當食而不食也!彼螒轻槍χ祆溆^點批評說:“朱(熹)注以王者政修,月常避日,日當食而不食,其視月也太儇(隨便)!苯酉乱怨糯帐秤^測資料與古史所載事件作了對比,證明朱注說法毫無根據(jù),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宋應星還寫下歷史作品《春秋戎狄解》(公元1644年),借古喻今,伸張民族大義,在南方制造抗清輿論。他的《美利箋》是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政治含義。這些都說明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內(nèi)涉獵極廣的學者。

    宋應星 - 個人作品

    作品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1)屬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有《天工開物》、《觀象》、《樂律》等;
    (2)屬于人文科學方面的有《野議》、《畫音歸正》、《雜色文》、《春秋戎狄解》等;
    (3)介于上述兩大領域之間的有《原耗》、《卮言十種》等;
    (4)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有《思憐詩》、《美利箋》等?偣灿惺畮追N。

    這些著作都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際,由于社會動亂,再加上作者有強烈的反清思想,故為清統(tǒng)治者所不容,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F(xiàn)在保留下來的有《天工開物》、《野議》、《思憐詩》、《論氣》和《談天》五種,而后兩種是《卮言十種》中殘存下來的。

    宋應星 - 紀念公園

    宋應星公園位于奉新縣城區(qū)鳳凰山和烏龜山處,座落在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故里宋埠鎮(zhèn)、縣馮田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內(nèi)。占地面積1000余畝,現(xiàn)已投資1500余萬元用于景區(qū)景點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園內(nèi)自然條件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美。主要規(guī)劃景區(qū)有:中心廣場區(qū)、宋應星紀念館、農(nóng)業(yè)示范區(qū)、苗圃農(nóng)家樂區(qū)、古代民俗實物展示及娛樂區(qū)、別墅垂釣休閑度假區(qū)等景區(qū)。

    中心廣場區(qū):主要景點有寬大別致的主大門、蘇式園林結構服務管理辦公室、中心廣場、中國農(nóng)耕文化始祖“后稷”主題雕塑、十二生肖瓜果蔬菜柱、江南最長的弧形長廊、神田、八角亭、飛虹橋、水榭平臺、天工湖等十多處景觀景點供人們觀賞游玩,園中青山綠水,碧波蕩漾,百花爭艷,人在畫中行,魚在湖中游的美麗畫景讓人陶醉,流連忘返。

    宋應星紀念館:位于宋應星公園中心廣場東面,采用古建筑風格,氣勢雄偉。館內(nèi)通過文字、圖片、碑廊、模型等,并利用現(xiàn)代的聲、光、電等技術,充分展示了明末清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生平事跡和《天工開物》這部巨著的科技精粹。

    農(nóng)業(yè)示范區(qū):以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示范、旅游觀光休閑為主體,突出優(yōu)質(zhì)米、竹業(yè)、獼猴桃、花卉苗木四大產(chǎn)業(yè)。園內(nèi)建有百樹園、沙灘植物園、奇瓜異果園、農(nóng)業(yè)新品種培育實驗園、百竹園、茶花母本園等,是一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旅游觀光區(qū)。

    苗圃農(nóng)家樂區(qū):位于宋應星公園北部,座落在名、優(yōu)、特花卉苗木基地之中,園中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鄉(xiāng)村田園風光。既可為游客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又可為游客提供參與農(nóng)事活動。讓都市人們體驗農(nóng)家生活和農(nóng)家的情趣,真可謂是“觀花采果歸田園,、農(nóng)家簡舍飲汗甜”。

    古代民俗實物展示及娛樂區(qū):位于中心廣場北面。主要景點有:水車、水碓、碾坊、紡織、冶煉、制造、荷蘭風車、民俗館及娛樂園等。

    宋應星 - 紀念館

    宋應星紀念館于1987年11月10日開館。是江西省重要的科普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館為傳統(tǒng)園林建筑,朱墻灰瓦,飛檐雕染,斗拱層疊,古樸典雅,具有民族特色。整個館由主館、天工館和開物館三部分組成。主館展廳以大量文獻史料、實物圖書和精致模型,翔實介紹宋應星生平事跡和明代科技、社會歷史背景、宋應星的著述及思想、宋應星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國內(nèi)外影響《天工開物》科技成就,形象再現(xiàn)400余年前我國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狀況和先進技術。天工館和開物館則利用高科技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天工開物》一書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的制作過程。

     


     

    名人推薦
    • 劉牧
      劉牧,1974年5月8日生于重慶,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200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1996級表演系本科班。2005年,因成功塑造電視劇《律政佳人》中“柳夏會”...
    • 彭祖
      彭祖,先秦道家先驅之一。姓籛名鏗,一作彭鏗,陸終第三子。彭祖建國于彭,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大彭國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鏗本為堯舜時人,由于...
    • 秦羅敷
      秦羅敷,又叫羅敷,是邯鄲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三陵鄉(xiāng)姜窯村),她忠于愛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是古趙邯鄲美女的代表。她的故事被廣為傳頌,...
    •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試禮部第一,即狀元(進士及第),授臨海尉。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遷秦...
    • 王政君
      王政君(前71年-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人,王莽是其族侄),漢元帝劉奭皇后,漢成帝劉驁生母。她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之一。其...
    • 王直
        王直(?-1559年),即汪直。大明南直隸徽州府 歙縣人,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mào)易商人、航海家、著名海盜,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