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孫可望

    孫可望

    孫可望(?-1660),明清之際陜西米脂人(一說陜西延長人),本名可旺,小名旺兒。張獻忠義子,為軍中驍將,號稱“一堵墻”。大西政權(quán)立,封為平東將軍。獻忠死后,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聯(lián)明抗清。為人殘暴善妒,順治八年(永歷五年,1651年),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xué)士三十人。與定國不合,十四年(1657年),從貴州引兵入云南,攻定國,因部將倒戈,窮蹙降清,引清兵入滇、黔,隸漢軍正白旗。十七年(1660年)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

    孫可望 - 疑慮漸漸生

    孫可望,原名可旺,字朝宗,陜西延長人,從小習文弄武,長大后以經(jīng)商為生。他身材段小,貌不驚人,但是剽悍異常,膽略過人。后參加張獻忠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并與李定國等一起被收為養(yǎng)子。他領(lǐng)兵作戰(zhàn),進攻則機智勇猛,防守則堅韌頑強,號稱“一堵墻”。他還救過張獻忠的命,在義軍中威望很高。張獻忠犧牲后,他逐漸成為大西軍的頭號人物,通管大西軍的所有事務(wù)。與南明永歷朝廷聯(lián)合后,他被封為秦王,掌握南明實權(quán)。

    孫可望與李定國在聯(lián)明抗清問題上的分歧是其內(nèi)訌的主要原因。張獻忠犧牲后,大西軍余部退守云貴,這時清朝已經(jīng)建立,民族矛盾迅速上升,這要求大西軍必須適應(yīng)形勢變化,廣泛聯(lián)合抗清力量,反對清朝統(tǒng)治。

    永歷元年(1647)二月,大西軍余部領(lǐng)導(dǎo)人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在貴陽附近的定番開會,討論今后的戰(zhàn)略方針和作戰(zhàn)部署。孫可望在會上主張把部隊開往廣西,繼續(xù)與明軍周旋,一旦失利,就轉(zhuǎn)入南海。李定國堅決反對,他主張西進云南,建立根據(jù)地,聯(lián)明抗清。他慷慨激昂地說:“當前清軍大舉進攻,闖王血濺九宮山,老萬歲中箭身亡,我們與清軍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敵當前,如果再與明軍廝殺,只會使清軍漁翁得利。當務(wù)之急在于聯(lián)明抗清,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崩疃▏慕ㄗh得到了多數(shù)與會將領(lǐng)的贊成。但孫可望對聯(lián)明抗清,恢復(fù)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稱藩于滇、黔、楚、蜀,故對李定國的建議無動于衷。李定國大怒,當即表示孫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當場死去,旋即拔出寶劍,準備自刎。眾將一見,忙奪下寶劍,一起跪地高呼擁護李定國的建議。孫可望見人心歸李,雖心中怏怏不樂,也只好順水推舟,勉強同意進兵云南,聯(lián)明抗清,但對李定國產(chǎn)生了疑慮。

    孫可望 - 嫉妒李定國

    聯(lián)明抗清的方針雖然確定,但直到永歷三年(1649),孫可望才派人赴廣西與永歷朝廷談判。原來,孫可望不愿聯(lián)明,此時在幕僚的建議下,欲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法,來壓服李定國、劉文秀等人。這與李定國聯(lián)明以恢復(fù)中原的目的仍有根本區(qū)別。

    孫可望對李定國實力增強的猜忌和對李定國戰(zhàn)功的嫉妒是孫、李內(nèi)訌的重要原因。李定國能團結(jié)士卒,部下樂于效命,最初實力要超過孫可望。李定國為人強悍,與孫可望有不同意見,總是極力爭辯,為此,孫可望尋機將他拷打了一次。永歷二年(1648),眾人約定四月初一在演武場會操。李定國早到,便讓旗鼓官按慣例向他鳴炮致敬,同時將“帥”字大旗升起。孫可望姍姍來遲,只聽見金鼓齊鳴,又見帥旗高高飄揚,不禁火冒三丈。他明知此乃李定國主使,便借題發(fā)揮說:“據(jù)軍中定制,主帥入營,方能升帥旗。既然以我為主帥,應(yīng)等我到方能鳴炮升旗。違者軍法從事!崩疃▏戳系绞虑闀竭@個地步,便挺身而出:“大哥息怒,炮是我讓他放的,旗是我讓他升的,要罰就罰我吧!”孫可望并不示弱,大聲叫道:“平西將軍擅自鳴炮升旗,目無主帥,這讓我日后如何統(tǒng)帥大軍?必須處以軍法!眲⑽男愕热思娂妱褡瑁娙嗽絼,孫可望越是不依不饒:“既以我為主帥,就要打平西將軍一百軍棍,以示懲戒!”李定國怒目圓睜:“你敢打我?”孫可望氣得就要拂袖而去,被劉文秀勸住,接著又勸李定國暫時受點委屈,免得全軍不和,各人散了,誤了抗清大業(yè)。李定國聽后頓時軟了下來,被劉文秀等按倒在地,用棍痛打起來。打到五十下,眾人看看李定國支撐不住,再次為他求情,孫可望才同意免去五十軍棍。眾人扶起痛得齜牙咧嘴的李定國。孫可望一見真打痛了,便又抱著李定國痛哭起來:“我為維護軍紀,責辱兄弟,愿從此兄弟之間不要再有猜疑了!”雖然表面上和解了,但二人嫌恨卻越來越大。

    永歷六年(1652),李定國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焚,一時聲威大震,捷報傳到貴陽后,孫可望大為不快,表面上奏請封李定國為西寧王,背地里卻令李定國副手馮雙禮對其暗中監(jiān)視,另派一支人馬尾隨其后,妄圖借機除掉李定國。次年,李定國率部在衡州殺死清軍悍將敬謹親王尼堪。李定國出師以來,兩蹶名王,接連收復(fù)了幾十個州縣,天下震動。孫可望見李定國戰(zhàn)功赫赫,非常嫉妒。

    孫可望 - 陰謀篡位

    永歷七年(1653)二月,孫可望率軍到沅州,立即派人召李定國到沅州議事,準備借機殺害李定國。李定國留在貴州的部下探聽到孫可望要下毒手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飛報李定國。李定國接到命令后,正整理行裝,準備出發(fā)時,突然接到密報,令他左右為難;如果不去,孫可望極有可能以違抗軍令之名興師問罪;如果去了,必有一番斗爭。他猶豫再三,還是停了下來,沒想到孫可望三天中下了七道命令,李定國無奈,只得率部向沅州進發(fā)。途中又遇到劉文秀之子派人來勸阻他。至此,李定國才相信孫可望終不能共事。為避免沖突,他退回廣西,繼續(xù)籌劃北伐。二十余年的兄弟情誼被孫可望一筆勾銷了。

    永歷八年(1654),李定國在新會與清軍作戰(zhàn),隊伍受到瘟疫傳染,清軍又大舉增援,他派人向?qū)O可望求援。孫可望不發(fā)一兵一卒,坐視他兵敗。當他敗退回南寧府時,孫可望下令凡李部經(jīng)過之地,都要將糧草燒毀,以絕其歸路,同時派出四萬多人阻攔李定國向貴州靠攏。

    孫可望

    南明朝廷及官員的推波助瀾也是孫李內(nèi)訌的重要原因。永歷元年(1647)春,明云南副使楊長知被迫歸順孫可望,受到他的格外信任。他看出孫可望在占領(lǐng)云南后,日益驕縱自大,想繼承張獻忠秦王封號,又怕李定國等人不服,于是他就經(jīng)常在孫可望面前煽風點火:“將軍若能討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壓服李、劉兩王,何等威風!”他在李定國、劉文秀等人面前,又數(shù)落孫可望狂妄自大,獨斷專行,全不念手足之情,假惺惺地提醒他們要當心兩王府換上“孫”字大旗。

    孫可望受封為秦王后,儼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規(guī)定一切衙署的稱謂前都要加“秦“字,對永歷帝也極盡侮辱之能事。永歷帝實在難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詔讓與孫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國前來護駕,最終發(fā)生了“十八先生之獄”,使孫、李矛盾更加不可調(diào)和。永歷十年(1656)正月,李定國進入安龍,迎接永歷帝到昆明。當這一消息傳到孫可望的耳朵里時,他恨得咬牙切齒,怒罵不絕,決計要與李定國決一雌雄。

    孫可望 - 兵敗降清

    永歷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駐扎在貴陽的孫可望親自率十萬大軍向駐于云南的大西軍二號人物李定國部發(fā)動進攻。當時李部僅三萬人,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李定國采取誘敵深入之法,使孫可望一路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就攻到了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這時,李部已經(jīng)在河對岸擺好陣勢,以逸待勞。雙方軍隊尚未接觸,孫可望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前軍大亂,紛紛后退。經(jīng)詢問,他方知前鋒將領(lǐng)白文選不愿內(nèi)戰(zhàn),已棄軍投奔李定國。孫可望大怒,親自率領(lǐng)精銳充當前鋒,從正面強行渡河,渡到一半時,李定國軍發(fā)動突襲,因是背水決戰(zhàn),孫部不得不拼死向前沖上對岸,雙方展開混戰(zhàn)。白文選見狀,親自躍馬率所部5000鐵騎沖向敵軍。孫部左軍主將馬唯興率部陣前倒戈,與白文選聯(lián)兵直抄孫可望陣后,連破數(shù)營,許多士兵脫掉號衣,跪地高喊:“歡迎晉王!”“歸順晉王!”孫可望見軍心已變,不敢戀戰(zhàn),拔馬便逃,最后十萬大軍僅剩50余騎隨其逃走。

    孫可望失敗后,狼狽逃到普定,守城將領(lǐng)不但不開門迎接,反而關(guān)閉城門,并登城指揮放炮。孫可望無奈,只得逃回貴陽,進城時正是半夜,剛與守城主將馮雙禮相見,忽然聽見城中“轟隆”、“轟隆”、“轟隆”三聲炮響,一時人聲鼎沸。馮雙禮假裝驚慌失措,大叫道:“追兵已至城下,怎么辦?”孫可望不知是計,連忙回王府攜帶金銀細軟和家眷逃出貴陽。這時他仍可與李定國重歸于好,聯(lián)手抗清,或承認失敗,退出軍政舞臺,隱居以終,但他卻壓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長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復(fù)仇。

    面對大西軍和永歷政權(quán)的實權(quán)派人物來降,清廷非常重視,這年十二月,特地下旨封孫可望為義王。為體現(xiàn)賞不逾時,清廷派內(nèi)翰林弘文院學(xué)土麻勒吉為正使,禮部尚書兼內(nèi)翰林秘書院學(xué)士胡兆龍、禮部右侍郎祁徹白為副使攜帶冊、印,專程前往湖南行冊封禮。順治十五年(1658)二月在長沙舉行了冊封典禮,旋即召他進京見駕。五月初二,孫可望到達北京。清廷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岳樂帶領(lǐng)大批高官顯爵出城迎接,場面相當隆重。次日,順治親自在太和殿接見孫可望。十天之內(nèi),皇帝賜宴就達三次,賜銀兩次共—萬二千兩,另外賜給府第、解袍、朝衣、緞匹等,孫可望成了清廷丘紅極一時的人物。

    孫可望 - 為清效力

    孫可望降清對南明政權(quán)的打擊是致命的。為取悅清廷,孫可望還與洪承疇會同各提督、總兵進行圖上作業(yè),繪制地圖,聚米為山,以使清軍將領(lǐng)更加了解西南地形。他不僅提供了永歷朝廷的軍事機密,獻上了云、貴兩省的地圖,還為清軍進攻提供了—批熟悉地形的向?qū)В瑸榍遘娧杆俅蚩缬罋v政權(quán)立下了功勞。

    清軍在云、貴地區(qū)節(jié)節(jié)勝利,孫可望的地位卻迅速下降。順治十五年(1658),他意外地同自幼失散的弟弟孫可升相會了。由于戰(zhàn)亂,兄弟二人天各—方,孫可升幾經(jīng)飄零,成了清軍的一名士兵。這年七月,孫可升從駐地松江府上?h來到北京,兄弟久別重逢,自然是驚喜交集。孫可望向朝廷匯報了這一聚合奇緣,同時請求利用驛傳將在上海的孫可升家屬搬來北京,以實現(xiàn)全家團聚。孫可望本以為這不過是小事一樁,然而出乎其意料,這件小事卻引來了一場軒然大波。順治讓兵部計議后上奏。左都御史魏裔介知道后立即上疏抨擊孫可望本是亡命來歸的有罪之人,并非憑功德獲封王爵,驛傳本為朝廷緊急公事及官員來往而設(shè),非庶人可以隨意使用。孫可升不過一食糧兵丁,搬取家眷則應(yīng)自備腳力,現(xiàn)在孫可望悖禮背義,妄越名分,請求皇上嚴加處分,以正紀綱。這讓孫可望非常害怕,他立即上了一道《伏罪陳情仰吁天鑒疏》,向皇帝請罪。順治十六年(1659),有人揭發(fā)他放債取利,這在滿族八旗中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孫可望卻為此遭圣諭斥責。次年,西南大局已定,永歷帝逃入緬甸。孫可望又遭諫官彈劾,被迫請求辭去“義王”封爵,雖未獲準,但表明孫可望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孫可望 - 死因不明

    順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孫可望突然死去。對于死因,清朝官修史書《清史列傳》及徐鼒《小腆紀年附考》說他是病死,但自清初以來有些野史就對此表示了懷疑,如戴笠的《行在陽秋》和吳偉業(yè)的《鹿樵紀聞》說他隨從出獵時,被人用箭射死;林時對《荷牐叢談》更是說他被鴆死。孫可望究竟是怎樣死的,今天已難以確定,但他非正常死亡的消息在當時流傳很廣。康熙八年(1669),清廷派人招撫臺灣的鄭經(jīng),他還以孫可望的結(jié)局為例來駁斥清政府的種種許諾。他在回信中不無諷刺地說:“貴朝寬仁無比,遠的不說,拿我見到的來說,像方國安、孫可望等人,哪一個不是竭誠降順貴朝,現(xiàn)在都怎樣了?往事可鑒,足以令人寒心。”無論孫可望死于自己的郁積,還是死于別人的妒害,或清廷的有意安排,都逃脫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可憐下場。

    孫可望死后,清廷賜謚恪順,由其子孫征淇襲封義王。幾個月后孫征淇病死,弟孫征淳承襲。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在昆明縊殺永歷。次年李定國病故。孫可望家族已經(jīng)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清廷的“恩典”也就逐步降格,先后降封為義公、一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六年規(guī)定停止承襲。從此,孫可望家族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孫可望 - 十八先生之獄政變

    明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初六日,永歷君臣在孫可望派遣的兵將迎護下,由南寧經(jīng)廣南,來到安籠。安籠雖說沒有“帝王之氣”,卻也有險可守,“城跨山腰,半居平陸”,四周群峰高峙,城內(nèi)有龍井山、桅峰山,城外有將軍山、銅鼓山、九龍山、天榜山,東北一帶是水波粼粼的陂塘海子(綠海)。安籠地處滇、黔、桂三省的交通要道,安籠千戶所的城池倒也堅固,有4座城門:東為朝陽門,西為柔遠門,南為雍熙門,北為順天門。這就是當時所說的“內(nèi)城”。永歷帝的“皇宮”就設(shè)在安籠千戶所的衙所里,更名“文華殿”。

    永歷政權(quán)內(nèi)部派系復(fù)雜,黨爭激烈。明朝天啟、泰昌年間以來,就有“閹黨”、“東林黨”之爭,持續(xù)數(shù)代。崇禎末年,又分化為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永歷政權(quán)建立以后,以何騰蛟、瞿式耜為代表的愛國將領(lǐng)組成了抗戰(zhàn)派,以馬吉翔、龐天壽為代表的宦官、官僚組成了逃跑派,兩派水火不相容。永歷帝來到安龍后,黨爭更為激烈。馬、龐等人利用孫可望的野心,極力慫恿其稱帝自立,以便從中漁利。以大學(xué)士吳貞毓為首的一派,則依附于永歷帝,反對孫可望做皇帝。孫可望為控制永歷朝廷,任馬吉翔掌戎政、龐天壽督勇衛(wèi)營、張應(yīng)科為總理提督、危應(yīng)旭為安龍府知府,永歷君臣的一舉一動,皆在四人掌握之中。

    為遏制孫可望,1653年11月,朝臣吳貞毓、張福祿、全為國、徐極、張鐫、蔣乾昌、楊鐘、趙賡禹、蔡曾、鄭允元、周允吉、李頎、胡士瑞、朱議、李元開、朱東旦、任斗墟、易士佳等(共18人)密商,決定招李定國赴安龍護駕。不料,消息泄露,孫可望以“盜寶矯詔,欺君害良”之罪,將上述18位朝臣處以死刑。其家屬及安龍百姓將他們合葬于城西北的天榜山下,這就是異代同悲的“十八先生之獄”政變。

    孫可望 - 相關(guān)詞條

    李定國 張獻忠 劉文秀 沈永忠
    史可法 李自成 祖大壽 吳三桂


    孫可望 - 參考資料

    1、《亡天下》  赫連勃勃大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
    2、《南明史》  顧城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3年12月

    TAGS: 軍事 農(nóng)民起義 古代人物 各國歷史人物 社會 陜西人
    名人推薦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
    • 劉牧
      劉牧,1974年5月8日生于重慶,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200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xué)院1996級表演系本科班。2005年,因成功塑造電視劇《律政佳人》中“柳夏會”...
    • 彭祖
      彭祖,先秦道家先驅(qū)之一。姓籛名鏗,一作彭鏗,陸終第三子。彭祖建國于彭,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大彭國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鏗本為堯舜時人,由于...
    • 秦羅敷
      秦羅敷,又叫羅敷,是邯鄲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三陵鄉(xiāng)姜窯村),她忠于愛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是古趙邯鄲美女的代表。她的故事被廣為傳頌,...
    •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試禮部第一,即狀元(進士及第),授臨海尉。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遷秦...
    • 王政君
      王政君(前71年-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人,王莽是其族侄),漢元帝劉奭皇后,漢成帝劉驁生母。她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之一。其...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