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昫(887年—946年),字耀遠,中國五代時涿州歸義(今屬河北)人,后晉政治家。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xué)士。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招撰《唐書》(《舊唐書》)200卷。實為趙瑩諸人所作。
劉昫 - 生平簡介
劉昫,
涿州歸義人也。昫為人美風(fēng)儀,與其兄暄、弟皞,皆以好學(xué)知名燕、薊之間。后為定州王處直觀察推官。處直為子都所囚,昫兄暄亦為怨家所殺,昫乃避之滄州。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xué)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fēng)韻,遷端明殿學(xué)士。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xué)士拜相,當時以此為榮。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初,廢帝入,問三司使王玫:“帑廩之數(shù)幾何?”玫言:“其數(shù)百萬!奔柏熞再p軍而無十一,廢帝大怒,罷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計文簿,核其虛實,殘租積負悉蠲除之。往時吏幸積年之負蓋而不發(fā),因以把持州縣求賄賂,及昫一切蠲除,民間歡然以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馮道與昫為姻家而同為相,道罷,李愚代之。愚素惡道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誚昫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剛介,遂相詆詬。相府史吏惡此兩人剛直,因共揚言,其事聞,廢帝并罷之,以昫為右仆射。是時,三司諸吏提印聚立月華門外,聞宣麻罷昫相,皆歡呼相賀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昫在相位,不習(xí)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儉以故事當為禮儀使,居儉辭以祖諱蠡。馮道改居儉秘書監(jiān),居儉怏怏失職。中書舍人李詳為居儉誥詞,有“聞名心懼”之語,昫輒易曰“有恥且格”。居儉訴曰:“名諱有令式,予何罪也?”當時聞?wù)呓詡饕詾樾。及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臺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詰吏以故事,自宰相至臺省皆不能知。是時,馮道罷相為司空。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不特置,及道為司空,問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臺官、兩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則隨而出。至?xí)d為仆射,自以由宰相罷,與道同,乃隨道出入,有司不能彈正,而議者多竊笑之。
晉高祖時,張從賓反,殺皇子重乂于洛陽,乃以昫為東都留守,判鹽鐵。開運中,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fù)判三司。契丹犯京師,昫以目疾罷為太保,是歲卒,年六十。
劉昫 - 署名撰書
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唐朝歷代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chǔ)上撰寫國史,以吳兢、韋述所撰最為有名。吳兢撰成《唐書》六十五卷(一說九十八卷),韋述又補遺續(xù)缺,撰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續(xù)作。但武宗實錄不全,以后歷朝實錄沒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兩代都曾下令廣泛征集唐史資料。后晉時,賈緯以所搜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jiān)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搜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chǔ)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趙瑩即從兩個方面著手組織編纂。其一,根據(jù)史館所缺史料,奏請下詔購求唐武宗會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臺事、史館日歷、制詔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許詣闕進納。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zhí)匦泻啺危幌拶Y序”。其二,與張昭遠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計劃,并提出若干具體措施:司天臺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為轉(zhuǎn)年長歷一道,以憑編述諸帝本紀”;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敘累代官婚、名諱、行業(yè)、功勛狀一本,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敘列傳”;太常禮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臺、御史臺、兵部職方、秘書省等部門“備錄”、“條列”各相關(guān)材料,以憑撰述禮、樂、刑法、天文、律歷、五行、職官、郡國、經(jīng)籍等志。兩年以后,趙瑩出任晉昌軍節(jié)度使,離史任,未竟其業(yè)。但是,編纂工作在張昭遠的具體主持下,仍然依計劃繼續(xù)進行。因此,史稱趙瑩“監(jiān)修國史日,以唐代故事殘缺,署能者居職。纂補實錄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時,瑩首有力焉”。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從后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zhí)政,按當時的規(guī)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jiān)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舊唐書》僅流傳了一百年左右,從宋仁宗慶歷年間起,北宋朝廷認為《舊唐書》蕪雜不精,另命宋祁和歐陽修編撰唐書。這部唐書在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寫成,開始“布書于天下”,從此,署名劉昫所編的唐書遂不再流傳。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劉昫唐書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為區(qū)別這兩種唐書,把后晉劉昫所著稱為《舊唐書》,而將宋祁等后修的唐書命名為《新唐書》!缎绿茣沸惺篮,《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被人們廢棄。
劉昫 - 個人貢獻
劉昫明宗時為端明殿學(xué)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當政期間,曾改革財政弊端。后晉時,受封為譙國公,后唐、后晉兩朝,都奉命監(jiān)修國史,開運二年(945年)領(lǐng)銜上《唐書》二百卷,即《舊唐書》。
劉昫領(lǐng)銜編寫的《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著它巨大的功勞。
在劉昫領(lǐng)銜編寫的《舊唐書》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歷史中,屢經(jīng)戰(zhàn)亂,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唐末軍閥混戰(zhàn),致使“向時遺籍,尺簡無存”。幸而有肅宗時韋述編纂的國史,到后晉時,便成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據(jù),肅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別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連“實錄”也都沒有存下,只因有張昭遠和賈緯等人在“喪亂之際”,雜采各家傳聞和小說編出的《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使史實略有所補。編撰《舊唐書》時離唐亡僅三十多年,許多史料直接從唐人得來!杜f唐書》使這些難得的史料保存了下來。這是它的一大好處。例如某些傳里的“今上踐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語句,便明顯是從當時國史和實錄直錄下來的痕跡。唯其直錄當時人的記錄,史料價值就尤其可貴。有些列傳,還采用了唐朝當時人寫的“行狀”、“家傳”。這些家傳,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書,不僅如實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筆上也很有特色。趙翼《廿二史札記》評論說,《舊唐書》中的《封常清傳》,“郁勃悲涼”,“千載下猶有生氣”;裴垍所寫的《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學(xué)也”!杜f唐書》的紀傳里,還大段大段地引錄唐朝君臣的詔令、手札、奏章,這些原始資料后來有的已蕩然無存,卻賴《舊唐書》的收錄而得以保留。正由于《舊唐書》有上述這些長處,司馬光等在修《資治通鑒》時,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國一個強盛的朝代,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有所發(fā)展。在《舊唐書》里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史料,以及他們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親密關(guān)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婚姻的記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民族的歷史記錄,都在《舊唐書》里有較多的記載。在唐朝和鄰國日本、朝鮮、印度的關(guān)系史方面,《舊唐書》記載也較為詳細。其分量比起別的同類正史來要多得多,史實也較可靠。
劉昫領(lǐng)銜編寫的《舊唐書》在研究中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書。關(guān)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diào)制和兩稅法,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志里,保存了內(nèi)容相當豐富的中國科技史的資料。在《歷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歷法家李淳風(fēng)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歷》和《大衍歷》的比較完整的內(nèi)容!段逍兄尽芬痪恚信e各地不同的自然災(zāi)害,其中還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業(yè)狀況和國內(nèi)外交通方面的資料。
《地理志》四卷,記載了全國邊防鎮(zhèn)戍的分布和兵馬人數(shù),并以天寶十一載(752)疆域為準,分道敘述了各地州縣設(shè)置和戶口等情況!堵毠僦尽啡,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并記載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時官品的變革!遁浄尽芬痪,記載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級規(guī)定的車輿、衣冠、服飾制度,用以區(qū)別貴賤士庶,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督(jīng)籍志》二卷,以開元盛世為準,記錄了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存書。志序還扼要敘述了安史之亂后直至后梁遷洛期間國家書籍的殘損情況。
《食貨志》二卷,比較集中地記載了唐代田制、賦役、錢幣、鹽法、漕運、倉庫乃至雜稅、榷酤等有關(guān)經(jīng)濟史資料!缎谭ㄖ尽芬痪,記載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見律令格式)的制訂過程,并有關(guān)于執(zhí)行情況的概略敘述!杜f唐書》諸志集中了不少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但也存在著錯訛和重大遺漏。在《賈耽傳》里記錄了他所著作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nèi)華夷圖》等地理學(xué)上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中外地理學(xué)家研究古地理學(xué)的難得的記錄。但《舊唐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它出自亂世,又出自眾手,成書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時轉(zhuǎn)抄的痕跡也很明顯,甚至一件公文,在紀和傳里同時抄進,造成了不應(yīng)有的蕪雜。因為編史隊伍的不穩(wěn)定以及互不通氣,竟至出現(xiàn)某些人物同時并列兩傳的情況,如《楊朝晟傳》就同時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兩處;《王求禮傳》和《丘神績傳》也有類似情況。
劉昫 - 相關(guān)詞條
佛教繪畫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九章算術(shù)》 | 《春秋公羊傳》 | 毛文龍 |
唐朝官制 | 《四書集注》 | 《天工開物》 | 《春秋左氏傳》 | 朱彝尊 |
樓蘭遺址 | 《白虎通義》 | 《五經(jīng)正義》 | 《明夷待訪錄》 | 韓非子 |
中國神話 | 《船山遺書》 | 《梅花易數(shù)》 | 《傷寒雜病論》 | 南五祖 |
劉昫 -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中國古代典籍一百種簡介》 電子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
4、http://www.lx2lx.com/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