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陸心源

    陸心源

      陸心源[清](一八三四至一八九四)字剛甫、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鹽運使。富收藏,精金石之學。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著金石學錄補成書;十八年(一八九二)穰梨館過眼錄自序成書。另輯有《皕宋樓藏印》、《千甓亭古專圖釋》等書。心源雖不以鑒賞名家,而門客多適才,其所錄與所蓄當鮮贗鼎。卒年六十一!稌嫊浗忸}、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人物簡介

      陸心源:清代醫(yī)家。字剛甫、潛園,號存齋,嘗任福建鹽運使。家中藏書甚多,自著《諸病源候論!贰ⅰ锻馀_秘要校》,其《奭宋樓藏書志》及《十萬卷樓叢書》,前者為醫(yī)家類藏書,后者亦有部分醫(yī)書包括其中。

    藏書大家

      清季著名的四大藏書家之一。咸豐九年己(1859年)舉人,官至福建鹽運使,多次剿平土匪,富收藏,筑“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三樓藏書,藏書達15萬多卷,1906年陸心源之子陸樹藩將大量藏書賣給日本巖崎氏靜嘉堂文庫。

      陸家從心源祖父陸鏞開始,三代藏書,以收藏宋版書而著稱,后其家族沒落,所有藏書被日本靜嘉堂文庫以十二萬的價格購去,現(xiàn)在這批珍貴的書籍仍保存在日本。對于出售價格,存在多種說話,但大多持“十二萬”這一觀點。

    心源皕宋

      潘季馴去世后數(shù)十年,他的一位名叫潘曾弘的族人也參與了黃河的堤防建設。只是這位潘氏的興趣在文史領域,他志在重修《宋史》,為此收藏了幾萬卷的圖書。潘曾弘卒于明亡前的1637年。七年之后,清兵席卷江南,漢族義土紛紛起兵反抗。地方武裝的士兵為了過河,競把潘氏的藏書投入了溪流。同時湮沒于戰(zhàn)火的,還有練市茅坤、茅元儀祖孫的白華樓藏書。清末的藏書史研究者們將明末清初因為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而造成的文獻大量損毀稱為“藏書之厄”。不意,清代末年又一場令人扼腕的“藏書之厄”在湖州上演。

      1910年初冬的一個清晨,湖州城家喻戶曉的月河陸家大宅的專用河埠頭旁停著幾艘大船。陸府的入神色凄然地看著操持江北口音的挑夫?qū)⒁晦墓偶畯膰澜揖焐蠘堑陌z宋樓中搬人船艙,幾個嘴里伊喇哇啦的東洋人正趾高氣揚地指劃著什么。月河旁的行人紛紛駐足觀看,悄聲議論到:“陸家大公子把他老頭子收羅來的古書都賣給東洋人了:他老頭子陸心源為收這些書可花了多少心機啊。大公子陸樹藩做事業(yè)虧了本,就把祖上的家當賤賣脫,真做孽。”幾天后,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帶著多方籌措來的6萬銀兩訂金匆匆趕到湖州,看到只是空落落的書架和滿地的廢紙標簽。皕宋樓藏書售賣給日本巖崎彌之助財團靜嘉堂文庫的消息很快便在大江南北傳開了,憤懣的文人恨恨道“異域言歸,反不如臺城之炬、絳云之燼,魂魄猶長守故土也。”

    陸心源

      是什么讓人如此扼腕嘆息?原來陸心源的皕宋樓,與聊城楊以增的海源閣、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樓并稱“清末四大藏書樓”。其號稱200部宋版(即“皕宋”)的藏書,在佞宋成風的藏書界獨占鰲頭。

      陸心源(1834—1894年),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太平天國戰(zhàn)亂之后,故家藏書紛紛散出,陸心源低價搜羅,僅從上海郁松年宜稼堂一家就購得了48000多冊。之后,陸心源出任鹽官,資財日富,更是廣泛搜集,嚴元照芳椒堂、劉桐眠琴山館、福州陳氏帶經(jīng)堂以及歸安韓子蘧、江都范石湖、蘇州黃丕烈、仁和勞平甫、歸安楊鳳苞、丁兆慶等人的藏書都匯流至陸心源家中。

      陸心源將藏書分別藏于SB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其中月河街陸宅的皕宋樓,藏宋元舊刻;十萬卷樓,收明清時期的珍貴刻本、名人鈔校本及名人著述手稿;潛園的守先閣,藏普通刻本和鈔本,并開放供士人閱覽。

      陸心源的藏書以富宋元刊本而著稱。本世紀30年代有人據(jù)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統(tǒng)計,其實數(shù)是:北宋刊本7部80冊,南宋刊本114部2611冊,元刊本109部1999冊,都是極其名貴的海內(nèi)孤本。

      陸心源的藏書在1882年《皕宋樓藏書志》撰成時已達15萬卷,1907年,其子陸樹藩將皕宋樓、十萬卷樓藏書出售時,其實數(shù)是4千部20萬卷4萬4千多冊。1908年陸樹藩又將守先閣藏書捐助給剛興辦的海島圖書館,據(jù)《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記載,有1千余部1萬4千余冊。由此可見,在陸心源藏書散出前,藏書總數(shù)為5千部,近6萬冊,25萬卷左右。

      皕宋樓和十萬卷樓系陸心源在華樓橋南堍的月河陸氏老宅中改建而成。陸氏大宅約建于清咸豐、同治年間,是一座由四條軸線組合成的龐大建筑群,現(xiàn)存月河街4號、6號兩條軸線的建筑。

      最南側(cè)一軸(6號)前為千甓亭,是陸心源集藏漢、晉古磚一千余方的處所,這些古磚大多出于湖州及三縣六朝古墓,磚上花紋別致、字跡奇異,特別保留著許多古代紀元、地理、官制、姓氏等資料,現(xiàn)大部分存于省、市博物館。亭旁有院,由角亭、瓢形水池及園林小品、四面花廳(干閑草堂)、小洋樓(知足廬)組成,近代詞家、書法家楊峴手書的“千甓亭”匾懸于角亭,實際上那些陸心源視若珍甓的古磚主要藏于四面廳中,廳、樓在三十年代都被其孫陸熙咸改造成西式,四面廳為歇山中式層頂、嵌西洋花玻璃的門窗、花地磚鋪地,小洋樓也是頭戴“瓜皮帽”(觀音兜)、身著“西裝革履”的模樣,一見就是那個年代的時尚。

      月河街4號為陸宅主軸。前有門廳、轎廳、第三進為陸宅老屋祖堂,名“恭儉堂”(與小洋樓平行)。第四進廳,則因景仰明代大學者顧炎武而被陸心源名為“儀顧堂”(背靠文昌閣巷),是陸與“苕上七才子”們切磋學問的書齋。儀顧堂與小洋樓后的三間樓屋平行,兩樓樓上就是“皕宋樓”和“十萬卷樓”,前檐為晾書之需另搭棚式敞軒(寬2米),上鋪大方磚,沿口置青石板;樓板均加鋪成雙層,以增加荷載,滿足藏書功能。陸心源還在宅內(nèi)設“穰梨館”,收藏金石文物,現(xiàn)存二十多方名家法帖,有朱熹、文天祥、趙孟畹熱說哪!?/p>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的聚而復散,是湖州千年藏書史上一個凄美的片斷。湖州,被王國維盛譽為“藏書之鄉(xiāng)”,在其1500年的藏書史上,涌現(xiàn)了近百個大大小小的“藏書之家”。

      湖州的私人藏書起步于南北朝時期,沈膦士七旬抄書數(shù)千卷,一直被視為佳話;而沈約則以“都下莫比”的兩萬卷藏書,被公推為“浙江私藏第一人”。湖州私家藏書的第一個高峰出現(xiàn)在南宋時期。先是沈思“千金散盡為收書”,繼有葉夢得貯書石林精舍,再是陳振孫結撰私人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又有周密“書種”、“志雅”兩堂藏書殿于宋末。后三者藏書的規(guī)模足可與皇家藏書相媲美。

      明清時期,由于藏書之風的盛行和藏家們對版本的講求,販書業(yè)應運而生,湖城東郊織里一帶的“湖賈”駕起一葉扁舟,羅致舊家藏書,再販給新藏之家,來往于藏家與刻家之間,這扁舟也就有了“書船”之名。江南的條條水道,在他們的穿梭之下,成為星羅棋布的城鎮(zhèn)間的書籍之路?蓜e小瞧了他們,明代著名小說家的名作“二拍”就是這些書商在看了其《初刻拍案驚奇》后,大為欣賞而促成的,其敏銳眼光絕不遜于今日的出版經(jīng)紀人。

      湖州同時也是當時重要的出版地之一。湖州的雕版印刷始于北宋時期的佛像佛經(jīng)刻印。見于史籍或有實物存世的,有北宋《思溪藏》、《唐書》、《五代史記》等一批書籍。南宋、元、明雕版印刷常盛不衰,嘉靖以后,更與湖州書船業(yè)興旺同步,進入極盛時期。據(jù)《明代版刻綜錄》統(tǒng)計,一百多年間湖州刊刻書籍多達四五百種,為歷代之冠,而晟舍凌、閔二氏的套色印刷,是當時印刷技術的頂峰,其精印版本為近代藏書家所珍視,價值不亞于宋刻精本。清代盛行考據(jù)之學,編纂?yún)矔鴿u趨高潮,湖州刻書印書持續(xù)紅火,大多為家刻本和書院刻本。

      湖州的私家藏書得地利之便,數(shù)百年間綿延不絕。茅坤、茅元儀、許宗彥、嚴可均等藉萬冊書而著述等身;劉桐、沈登瀛出秘籍以助友朋治學;徐獻忠、董斯張、汪曰楨等則收集湖州地方文獻修撰史志;臧懋循、沈節(jié)甫、姚覲元等匯刻叢書流惠后人;陳霆、周中孚、丁杰、張鑒等則編撰目錄,訂正古籍,條別源流,他們?yōu)槲幕谋4媾c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清末民國初的南潯富商如劉承斡、龐元濟、張鈞衡、蔣汝藻等,廣購天下名本,不數(shù)年間便聚成數(shù)十萬卷巨藏。

      千百年來,湖州的私家藏書此消彼長,不絕如縷。藏書家竭盡心血保存了祖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促進了古籍整理各學科的發(fā)展,許多人藉藏書在史學、文學、經(jīng)學等方面開展了卓有建樹的研究工作,以匯刊叢書的方式使一批稀見古籍得以廣泛流傳。

      湖州的藏書史又是湖州學術史的一個縮影。湖州的學術傳統(tǒng)與其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苕溪兩岸,桑林如廊,湖州的蠶桑之盛甲于天下;金蓋山之東,湖蕩池沼遍布,菱湖的淡水魚養(yǎng)殖聞名全國。湖州沒有凜烈的朔風,沒有狂暴的海濤,沒有險峻的高山,沒有無垠的平原,有的只是舟車之利、魚米之豐、蠶桑之盛。生活于此的百姓衣食無憂,謀生有道,菱湖之魚、輯里之絲、練市之筆、雙林之絹、織里之湖賈,正應了“湖民慧柔”、“性敏柔而慧,厚于滋味,急于進取,善于圖利”(明《吳興續(xù)志》)的評價。沒有嚴竣的社會危機,沒有激烈的生存沖突,湖州文人耽于安樂,勤于著述,拙于論辨性理,長于考訂源流,不善玄思天地哲理,稔于辨析事物規(guī)律。因而,湖州文人的撰著與文化貢獻,集中于史學、考據(jù)學、醫(yī)學、算學、農(nóng)學、水利學等領域。

      推究湖州的史學傳統(tǒng),可以追逆到沈約撰著的《宋書》。在沈約以后武康姚察、姚思廉父子的《梁書》、《陳書》,也都是斷代史的名著。一套“二十四史”,湖州人的著作就占去了其中的三部。地方志的修纂也在此時開其端緒。自山謙之《吳興記》、張玄之《吳興山墟名》之后,湖州歷代方志修纂相沿成習,見諸文字記載的共有72部各類方志,諸如《[嘉泰]吳興志》、《吳興備志》、《[同治]湖州府志》、《南潯鎮(zhèn)志》(汪志、周志)等堪稱中國四千余部方志中的佼佼者。

      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校讎、輯佚,又稱考據(jù)學、樸學,因其樸實無華,不發(fā)明性理,只考究事物源流。在沈約《四聲譜》之后,又有顏真卿來修《韻海鏡源》,考據(jù)之學也漸成湖州的一大學術傳統(tǒng)。唐有徐堅匯輯類書《初學記》,道宣撰佛典目錄《大唐內(nèi)典錄》;宋有贊寧撰《內(nèi)典集》于前,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于后;元趙孟鈄鰲獨獻幼ⅰ貳ⅰ蹲幼ⅰ罰幻饔卸拐擰豆悴┪鎦盡貳€善虢觥抖┱橥ā貳5攪飼宕,考据学大盛,湖州学者栽嶗更儑撳门类均有重要撰著,壤i叩賾瀉嫉摹隊砉弊噸浮罰柯加兄苤墟詰摹噸L枚潦榧恰貳⒙叫腦吹摹棟z宋樓藏書志》,文字有嚴可均的《說文校議》,金石有吳云《兩軒彝器圖釋》,史考有沈炳震的《二十一史四譜》、《新舊唐書合鈔》、施國祁的《金史札記》,校箋有鄭元慶的《石柱記箋注》、戴望的《管子校正》。清晚期的俞樾則是考據(jù)學史上高山仰止的人物,其《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和《古書疑義舉例》堪稱博大精深。其它領域則有:明茅元儀《武備志》首創(chuàng)軍事百科全書;沈家本《歷代刑法考》考古改新,……

      山水清遠,自有詩文相伴;人杰地靈,別具清雋格調(diào)。湖州歷代文學創(chuàng)作,恰是一幅忠實紀錄湖州社會生活風情的畫卷。今天的武康前溪依然溪水清澈,林木蔥蘢,景物幽勝。不知度《前溪曲》的車騎將軍沈充,為何手握重兵,卻落下滿紙離愁別緒!肚扒,在中國古代的音律中屬清商調(diào),其清商婉約的風姿,也影響湖州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渡螂[侯集》中沈約五言詩,對仗工整,音調(diào)和諧、描寫細致,一句“白水滿春塘,旅雁每回翔”,思鄉(xiāng)情溢于言表。吳均的寫景散文清竣峭拔,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江南三月,暮春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背蔀榱鱾髑Ч诺拿。柳惲的《江南曲》“汀洲采白菇,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且言行路遠。”引來歷代無數(shù)文人的感懷,小小的白蘋洲也因此與一系列的文化名人掛上了干系。入唐以后,錢起的《錢考工集》工致清麗,孟郊的《孟東野集》孤寒奇險,皎然的《杼山集》禪隱清淡。唐張志和《漁父詞》后,湖州在宋代涌現(xiàn)了一批婉約詞人:張先有《張子野詞》、葉夢得有《石林詞》、沈瀛有《竹齋詞》、周密有《草窗詞》等,姜夔居湖州白石洞天十年,自號白石,其《白石詞》中名篇也多寫于湖州。明代文人喜好相與標舉,喜好結社聯(lián)絡,文學主張不斷翻新,文學流派層出不窮,在文壇的這番熱鬧之中,湖州文人雖然不坐搖旗鼓吹的頭把交椅,位列前茅的份還是有的!懊鞒跛慕堋敝杏锌陀诤莸膹堄、徐賁,“后七子”中有長興的徐中行,“唐宋派”中有歸安的茅坤。要論對后世的影響,還是明代湖州戲曲小說的創(chuàng)作。凌蒙初的《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紅拂三傳》,董說的《西游補》,茅紳的《凌霞閣雜劇》、《凌霞閣傳奇》,王濟的《連環(huán)記》,姚茂良的《精忠記》、《雙忠記》等流傳至今,選人各種文學讀本或搬上銀屏。明清兩代,湖州藏書樓遍布市邑鄉(xiāng)鎮(zhèn),編纂文學總集的條件得天獨厚,臧懋循《元曲選》,共收元人雜劇一百種;徐倬《全唐詩錄》一百卷,康熙寫序;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收集詳備;朱孝臧《疆村叢書》,廣收歷代詞集。

      至于本篇的主人公,也是著述等身。陸心源曾將自己的900余卷撰著匯刻成《潛園總集》;又將藏書中的部分珍貴湖州地方文獻,刊刻為《湖州叢書》。

    社會評價

      陸心源死后葬于云巢逸山,假如僅僅是個官場吏僚早就會被人淡忘了,但正因為他是個藏書家,而且是大名鼎鼎的“皕宋樓”樓主,心源公才昨永垂青史。

    名人推薦
    • 林甘泉
      林甘泉,中國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李筱峰
      李筱峰(1952年—)臺灣的學者與政治評論家。臺南縣 麻豆鎮(zhèn)人。于就讀政治大學時由于發(fā)表文章,而遭校方開除;之后轉(zhuǎn)入淡江大學歷史系就讀并畢業(yè),...
    • 逯耀東
      逯耀東,男,1933年生于江蘇豐縣。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史學家,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之一。
    • 劉義慶
      劉義慶(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籍南宋彭城,...
    • 李昉
      (925-996)字明遠, 漢族,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學者。后漢乾佑年間(948年)進士。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后周時任集賢...
    • 馬植杰
      馬植杰(1922年12月-2006年5月),河北定州人,著名歷史學家。194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歷史系,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翦伯贊秦漢史研究生肄業(yè)。先在蘭州...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