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來新夏

    來新夏

    來新夏,浙江蕭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畢業(yè)于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和方志學等研究,被譽為“縱橫三學”。他曾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圖書館系,歷任校圖書館館長、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著有學術著作《清人筆記敘錄》、《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古典目錄學》、《北洋軍閥史》、《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中國地方志》等,隨筆集《冷眼熱心》、《路與書》、《邃谷談往》、《學不厭集》、《來新夏書話》、《不輟集》等。2014年3月31日下午,來新夏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1歲。

    人物簡介

    來新夏(1923-2014),當代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圖書館學家、藏書史研究學者。字弢盫。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方志學等研究。編著有《北洋軍閥史》、《古典目錄學》、《方志學概論》、《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和《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等。來新夏被學界稱譽為“縱橫三學”著名學者。

    1946年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在天津擔任中學教師。天津解放后,被選送到北京華北大學第二部學習。同年9月,分配至范文瀾先生主持的歷史研究室讀研究生,主攻中國近代史。在范文瀾、榮孟源等人直接指導下,完成了《太平天國的商業(yè)政策》論文,并參與整理北洋軍閥檔案。不久應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吳廷謬教授之邀,赴南開大學歷史系執(zhí)教。1980年代同時擔任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圖書館學情報系主任、出版社總編輯兼社長。一生主要從事古典目錄學及中國近代史研究,同時在歷史學、文獻學、目錄學、方志學、鴉片戰(zhàn)爭史、北洋軍閥史、圖書事業(yè)史以及清人筆記研究等領域,均有專著問世。自稱“享受寂寞”、“學而不厭”,對古代圖書館事業(yè)史、藏書史、目錄學史等專業(yè),研究成果斐然。編寫有《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概要》、《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清代目錄提要》、《古典目錄學淺說》、《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等;所撰《中國藏書文化漫論》一文,從藏書文化的基本理論、藏書文化的基礎、藏書文化與人文主義精神等,闡述和總結了歷代藏書家與藏書文化形成的規(guī)律性和普遍性。主編《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簡明辭典》,書史研究論文20余篇;歷史學、方志學領域有《河北方志提要》、《方志學概論》、《北洋軍閥》資料叢刊、《中國地方志縱覽》、《中國近代史述叢》、《北洋軍閥史》、《林則徐年譜新編》等,晚年編著隨筆有《三學集》、《學不厭集》、《邃谷文錄》、《結網(wǎng)錄》、《出櫪集》、《只眼看人》等。

    生平簡介

    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2-1946年間就讀于輔仁大學。

    1949年初在華北大學第二部學習,后分配在該校歷史研究室,為范文瀾教授研究生,攻讀中國近代史。

    來新夏

    1951年奉調至南開大學歷史任教,由助教循階晉升至教授。他先后擔任南開大學校務委員、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系系主任等職。

    1979年在南開大學分校獨力創(chuàng)辦圖書館學專業(yè)。

    1983年秋,來新夏教授在總校籌辦圖書館學系,于1984年秋公開招生。

    2014年3月31日因病去世,享年91歲。

    主要職務

    他曾任南開大學校務委員、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系系主任等職,F(xiàn)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恫┯[群書》、《社會科學論壇》及《尋根》雜志編委,以及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地方志協(xié)會學術委員。社會兼職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會名譽會長、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顧問,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顧問等職務。

    背景資料

    家學淵源

    來新夏1923年出生于杭州市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幼年隨祖父來裕恂開蒙讀書。祖父來裕恂是清朝末年的經(jīng)學大師俞樾的弟子,光緒三十一年到日本留學,在弘文書院師范科,魯迅當時也在那里。留學期間祖父受到革命思想影響,參加了同盟會,還擔任了由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橫濱中華學校的教務長。在日本的時候,他讀到日本人寫的有關漢語語法的著作,很受刺激,立志要自己寫一本,回國后他潛心四年寫了《漢文典》,還有《中國文學史》等很多著作。

    祖父來裕恂很早就參與了辛亥革命的活動,但革命成功以后沒有謀取官職,過著清苦的生活。來裕恂的很多朋友都做官了,像沈鈞儒、馬敘倫,都是他很好的朋友。1928年的時候,馬敘倫擔任浙江省民政廳廳長,讓他去紹興縣做知縣。但來裕恂不大會做官,做了半年,反而把自己一些積蓄給賠進去了。因為一些公家的活動他也自己掏腰包。所以到了六個月以后他就掛官辭職走了。他一輩子就干了這六個月的紹興縣縣長。當?shù)厝私o他的評語是:書生本色,兩袖清風。

    祖父的學問和為人對來新夏影響都很大。來新夏幼年時期是在祖父身邊成長的,祖父指導其讀了很多蒙學讀物,諸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直到來新夏離開祖父和父親到了北方,祖父還不斷寫信教導他應該讀什么書。

    輔仁求學

    來新夏的中學時代是在南京和天津度過的。在天津讀高中時,得到著名史學家謝國楨之弟謝國捷的指點,并撰寫了第一篇史學論文《漢唐改元釋例》。這篇文章后來經(jīng)陳垣指導修改,成為來新夏的大學畢業(yè)論文。

    來新夏于1942年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那時候的輔仁正處在一個高峰時期,名師云集,像陳垣、余嘉錫、張良烺、朱師轍都在學校任教。輔仁是個小而精的學校,校舍并不大,但是學風很樸實。當時每個班也就十幾二十個學生,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親自教授,師生關系很密切。輔仁的史學特別強。校長陳垣先生就是史學大家,目錄學家余嘉錫也都親自給學生授課。

    當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候,社會經(jīng)濟很差,家里也比較困難,來新夏在輔仁是連續(xù)四年一等獎學金的獲得者,獎金可以維持生活。每次獲獎都會有一個獎章,上面刻著一個“勤”字。在經(jīng)濟困難的情況下,他就靠著連續(xù)四年獲得獎學金的資助而堅持了下來。

    得遇名師

    陳垣先生親自指導來新夏的畢業(yè)論文。他當時雖然是校長,但還親自給學生上四門課。他對學生要求很嚴。布置的作業(yè)不但必定親自改,而且一定要自己也寫一篇,然后和學生的一塊兒貼在教室里,讓學生自己體會:你寫得如何,老師寫得如何。

    張星烺,他是中西交通史專家,那時候做輔仁的歷史系主任,長得鶴發(fā)童顏,慈眉善目的。據(jù)說他中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這個樣子了,他四十歲的時候坐火車去青島,張宗昌的兵看他頭發(fā)那么白,居然給他讓座。他蘇北口音很重,對學生很親切的。

    余嘉錫那時候是中文系主任,學貫中西,講課的時候英、德、法語的詞都會出現(xiàn)在黑板上。來新夏選修了其為一年級開的目錄學,上他的課。當時他已經(jīng)年過花甲了,非常嚴肅,不茍言笑。他講課的時候從來不看講義的,但滔滔不絕,如數(shù)家珍。他對學生很嚴。有一次期末考試他給了來新夏一個B,來新夏很不滿意斗膽跑去問余老師。結果他說:“我讀了半生的書,只得了半個B。”后來來新夏得知,余嘉錫平時給學生一個C都不容易,最高分就是B了。

    啟功跟來新夏關系是最密切的,他們保持了有五十多年的師生關系。他那時教國文和繪畫。來新夏讀大學的時候,因為生活困難,啟功老師就叫他每周日到他家里改善生活,每次去都有幾個年輕人在他家吃飯。有時候衣服掉扣子、破口子了,老太太和啟師母也幫他們補補釘釘。來新夏60年代接受審查的時候,很多人都疏遠了,啟功是唯一一個關心他的人。1996年有一次,來新夏去啟功家看他,他忽然問來新夏,“你幾歲了?”來新夏說你不知道我?guī)讱q嗎,我73了。他忽然哈哈大笑地說:“你七十三,我八十四,一個孔子,一個孟子,都是‘坎兒’,這么一擠一撞,就都過了‘坎兒’了,這不值得大笑嗎?”

    研究歷史

    輔仁畢業(yè)后,來新夏到天津擔任中學教師。隨后被選送到華北大學第二部學習,分配至歷史學家范文瀾主持的歷史研究室做研究生,主攻中國近代史。在做范文瀾研究生期間,來新夏得以參與整理大批北洋軍閥原始檔案,從此跟“北洋軍閥”結下不解之緣,之后專攻北洋軍閥史,五十年內(nèi)先后寫了三本相關的書,這也成為他在“文革”中遭批判的重要原因。

    最初寫北洋軍閥史的時候來新夏就有過顧慮。因為人家說軍閥史是黑暗的歷史,惡人的歷史。但在來新夏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沒有惡哪有善。北洋軍閥一共寫了三本書,1957年,在榮孟源先生推薦下,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2萬字的《北洋軍閥史略》,日本學者巖崎富久男翻譯為《中國の軍閥》,引起了海內(nèi)外學者的注意。到了80年代,來新夏又補充了很多史料,寫成《北洋軍閥史稿》,增加到34萬字。2001年,增補大量資料,又出了第三部《北洋軍閥史》,105萬字,兩厚冊。一次比一次詳細和全面。

    文革受難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來新夏就作為第一批被打倒的對象進了牛棚。之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郊區(qū)農(nóng)村勞動。在長期勞動改造的年代里,來新夏成了一個勞動好手,學會了壓地、打場、掐高粱、掰棒子……直到現(xiàn)在還會趕大車。而且也是在下放期間,他安心地寫了好幾本著作。

    “文革”當中,來新夏與穆旦成為一對難友。他們一起勞動、聊天,一起洗刷南開大學的游泳池,這一段經(jīng)歷使來新夏對穆旦的個性和“文革”厄運有深刻的了解。他說,穆旦近年來日益被研究者關注,但很多文章卻不提及穆旦的坎坷遭遇。他在《懷穆旦》一文中說“穆旦所遭的厄運,我都耳聞目睹,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某一時期的遭遇則我是唯一的見證人。為了讓穆旦的人生能有比較完整的記述,后死者應該擔負起這種追憶的責任!

    檔案之緣

    30年前,筆者在南開大學歷史系求學時,適逢來師“文革”后“解禁”,為我們講授歷代文選。那時來師已年近六旬,在我們眼里鶴發(fā)英姿,目光深遂,一副學者風范,更兼博學強記,口才雄辯,語言生動,極受學生敬重。

    來師知我在檔案系統(tǒng)工作多年,便欣欣然笑道:那我們要算是同行嘍!

    在我的錯諤中,來師講起了自己早年曾從事過檔案工作的一段難忘經(jīng)歷。

    先生建國前夕以全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于輔仁大學歷史系,曾師從陳恒、余嘉錫、啟功等大家。1949年初,被選送到華北大學學習,后被分配到由該校副校長范文瀾教授主持的歷史研究室做研究生,直接受教于史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并在范老的指導下,發(fā)表了第一篇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史學論文。

    這時作為研究生的來師在研究之余,一項主要工作是對入城后從一些北洋軍閥人物家中和某些單位收繳移送來的藏檔進行清理和分類。

    來師說: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原始的檔案材料。這批檔案有百余麻袋,雜亂無章,幾乎無從下手。整理的場所先是在東石胡同舊黎元洪府第花園的八角亭,一間面積很大的房間里,有7個人參加整理工作,整理組組長是后來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的唐彪。每次從庫房運來幾袋就往地上一倒,塵土飛揚,嗆人幾近窒息。當時條件很差,只能穿一身舊紫花布制服,戴著口罩,蹲在地上按檔案形式,如私人信札、公文批件、電報電稿、密報、圖片和雜類等分別檢放到書架上。因為每件檔案都有臟污之物,要抖干凈就揚起塵土,整天都在爆土揚塵中過日子,直到下班,不僅外衣一層土,連眼鏡片都被灰塵蒙得模糊不清,鼻孔下面一條黑杠,往往彼此相視而笑,但從沒有什么抱怨。在整理過程中,因為急于闖過這個塵土飛揚的環(huán)境關,進行速度較快,所以除了知道不同形式的檔案和記住一些軍閥名字外,幾乎很難停下來仔細看看內(nèi)容,只能說這是接觸北洋軍閥檔案的開始而已,談不上什么研究——但無疑,這為日后研究北洋軍閥史打下了基礎。

    大約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整理,袋裝檔案全部清理上架,分別成捆。為了進入正規(guī)的整理工作,集中10來天進行有關這段歷史資料的學習,讀了若干種有關北洋軍閥的舊著,如丁文江、文公直、陶菊隱等人的著作。我們也從東廠胡同搬到有四五間寬敞工作間的乾面胡同,開始整檔工作。我們將檔案分成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四大類,每個人把一捆捆檔案放在面前,認真閱讀后,分類上架,所以看得比較仔細,并在特制的卡片上寫上文件名、成件時間、編號及內(nèi)容摘要,最后簽上整理者的名字。這次因為已經(jīng)經(jīng)過第一輪清理,不再有太多塵土,環(huán)境又比較寬敞幽靜,所以大家心情舒暢,休息時和在宿舍里常常交談閱檔所了解到的珍貴或有趣的材料。

    我曾利用空閑時間,把自認為有用的材料抄錄下來。積少成多,慢慢地我已經(jīng)積累有兩冊黃草紙本。同時為了查對檔案中的事實和加深拓寬這一領域的知識,我又讀了大量有并北洋軍閥的著作,眼界逐漸開闊,鉆研這方面問題的信心也增強了不少。我也了解到當時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很好的展開,以往的一些著作過于陳舊,而且數(shù)量也不大,而新著作幾乎沒有,相關論文也只有零星短篇,所以感到這確是一塊頗有價值的用武之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這段整理檔案的經(jīng)歷,可能就沒有今天研究北洋軍閥的這些成績了。

    “我以我是新中國第一批檔案工作者為榮!”年近九旬、被人民日報與季羨林等同稱為國學大師的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來新夏先生如是說。

    學術貢獻

    來新夏教授主要從事古典目錄學、歷史學、方志學、文獻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并有獨特的見解。他在圖書館學的課程設置中。發(fā)現(xiàn)有重見疊出的弊病,如中國書史、中國目錄學史和中國圖書館史的分設,就有數(shù)見劉向父子的繁復,于是就構想實施三史合一的課程,即以圖書為中心,而涉及與圖書有關的各種事業(yè),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類和再編纂等,不僅最大限度地容納了原來三種課程的內(nèi)容,而且重新進行了編排和整合。他將這一構想立即付諸實踐,擬定提綱,組織人員,并親自刪訂通稿,先后完成了《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和《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的編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應用于課堂,不僅使課程設置更趨科學合理,而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得到同行所首肯。 來新夏教授從考察圖書館學教育和信息時代到來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非常注重圖書館學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的工作。他曾以堅定的毅力于1979年在南開大學分校獨力創(chuàng)辦圖書館學專業(yè)。他的辦學方針是,不僅要學習圖書館管理方面的有關技能性操作課程,還要求學生能植根于博,于是開設各種人文和自然學科方面的主要課程,培養(yǎng)一批有學術根基和掌握管理技能的人才。后南開大學分校劃歸天津師范大學,這個系改名為信息產(chǎn)業(yè)系,至今猶在。1983年秋,來新夏教授又在總;I辦圖書館學系,經(jīng)多方努力,終于在次年正月經(jīng)教育部正式批準,并于1984年秋公開招生。當時的辦學方針確定為“二材(才)”建設,即編寫教材和招攬人才。經(jīng)過一年多的拼搏,編寫了《理論圖書館學教程》等近十部教材,不僅獲得了多項有關獎勵,還得到其他一些院校有關專業(yè)的采用。同時,教師隊伍也已從籌辦時的二三人發(fā)展到十余人,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并于次年即獲得碩士授予權,另有進修班、大專班等不同層次的教學單位,現(xiàn)隸屬于南開大學商學院。來新夏教授在五年之內(nèi),先后創(chuàng)辦了兩個圖書館學專業(yè)和系,對圖書館學教育做出一定的貢獻。

    治學心得

    首先,做學問一定要有基干,老話說就是“專攻一經(jīng)”。無論你是搞哪一領域,先把這一領域內(nèi)的重要書籍念透一部。研究目錄學,首先讀的就是《書目答問》,一字一句的念,還將各家批注和相關資料匯總起來研究。

    其次是要注重積累。現(xiàn)在學術界不重積累,這是受了社會風氣浮躁的誤導。特別是量化的評價標準,害死人。這是新八股的余毒,方便了評審,危害了學術。要積累就要抄書,做筆記,要做到四勤:腦勤,眼勤,手勤,耳勤。

    第三點是一定要尊重傳統(tǒng),尊重前人的成果。所謂創(chuàng)新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決不是不尊重前人成果,自搞一套。要相信一點,歷史是在很公正地篩選。那些經(jīng)過歷史考驗保存下來的文獻,必定有它的道理和價值。學術固然有愉悅自身的功用,但這樣的“為己之學”只是學術的一部分,“為人之學”才是學術的根本立足點。

    最后一點,做學問不要趕風。你只要做好你這塊領域就行了,不要什么熱潮都去趕。作為學者,要經(jīng)常保持一個“冷”字,求學時,要坐得起冷板凳,干事業(yè)時,要經(jīng)得起冷遇,觀察事務,則要保持冷眼。這里的“冷”指的就是沉著、平靜、淡然。

    個人講座

    《來新夏訪談錄》、《北洋舊事》、《共享閱讀樂趣,豐富美好人生》

    主要著作

    一、學術著作

    《清人筆記敘錄》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

    《古典目錄學》

    《林則徐年譜新編》

    《北洋軍閥史》

    《結網(wǎng)錄》

    《中國近代史述叢》

    《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

    《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

    《中國地方志》等。

    二、古籍整理

    《史記選注》

    《閱世編》

    《清嘉錄》等。

    三、隨筆集

    《冷眼熱心》

    《路與書》

    《依然集》

    《楓林唱晚》

    《邃谷談往》

    《一葦爭流》

    《出櫪集》

    《學不厭集》

    《且去填詞》

    《來新夏書話》

    《不輟集》

    《80后》

    《交融集》

    《旅津八十年》等

    所獲榮譽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獲天津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中日地方史志比較研究》獲日本文部省國際交流基金獎和天津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榮譽獎。

    《北洋軍閥史》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美國華人圖書館協(xié)會特評選授予來新夏先生2002年度“杰出貢獻獎”。

    人物傳記

    來新夏:誓不掛筆苦讀人(陳鑫)

    不久前,來新夏先生迎來90壽辰。家鄉(xiāng)浙江蕭山、工作單位南開大學及在讀書界的朋友們,分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祝壽活動和各具特色的學術交流。來先生不反對熱鬧的慶祝場面,但拒絕了各種稱頌“封號”。他說,“讀書人”三個字才是對自己的最高評價,并表示作為讀書人的自己“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縱橫三學 自成一家

    從幼年開始,來新夏就在祖父來裕恂的悉心指導下開始了讀書生涯?既胼o仁大學后,他受到陳垣、余嘉錫、張星烺、啟功等大學者的指點。其后,又在華北大學讀范文瀾教授的研究生。1951年,他奉調至南開大學任教,讀書寫作成為了畢生的事業(yè)。

    在治學上,來新夏涉獵頗廣,人稱“縱橫三學,自成一家”。所謂三學,指的是歷史學、方志學與圖書文獻學。這當中每一個領域都足以讓人望洋興嘆,但來新夏卻能游刃有余,并常常取得開創(chuàng)性成果。1957年《北洋軍閥史略》、1981年《古典目錄學淺說》、1983年《方志學概論》、1987年《天津近代史》、1991年《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簡明詞典》……這些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相關領域中的第一部書,開一時風氣,為學術的發(fā)展辟出一片新天地。

    更為難得的是,來新夏的每一項研究都具有相當強的持續(xù)性,絕非淺嘗輒止。從《林則徐年譜》到《林則徐年譜新編》,再到《林則徐年譜長編》;從《北洋軍閥史略》到《北洋軍閥史稿》,再到《北洋軍閥史》;從《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到《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從著作最初問世到擴充增訂,往往前后延續(xù)數(shù)十年。對學術,來先生從不滿足現(xiàn)狀,總是不斷進行探索,以求盡善盡美。其中有幾部書稿遭遇“文革”劫難,不得不從頭再來。2011年出版的《書目答問匯補》,凝結了來新夏近70年的心血,可謂匯集畢生功力。他對學術的認真、堅韌令人欽佩。

    改革開放以來,來新夏還積極參與推動我國圖書館學、方志學的研究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為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將學術服務于社會。

    寫作隨筆 回報民眾

    上世紀90年代,來新夏離休。雖然學術研究并沒有停止,但他可以從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中脫身,“撥去萬累”更無拘束地讀書、寫作了。也就在此時,他“衰年變法”,又開辟了自己新的創(chuàng)作領域——隨筆。

    他說:“當時的動機是讀了一輩子書,有許多信息應當還給民眾。過去寫的那些所謂學術性文章,只能給狹小圈子里的人閱讀,充其量千八百人,對于作為知識來源的民眾,毫無回饋,內(nèi)心有愧,而且年齡日增,也到該回報的時候了!

    對于一個已經(jīng)取得很大成就的學者來說,古稀之年超越自我,開始一種新的嘗試,需要很大的勇氣。來新夏不顧朋友“不要不務正業(yè)”的勸告,毅然走出象牙之塔,用隨筆形式,把知識化艱深為平易,還給民眾。各大報紙的副刊、筆談中常常能看到來新夏的名字,一本本隨筆選結集出版,從1997年的《冷眼熱心》開始,《依然集》、《楓林唱晚》、《一葦爭流》、《邃谷談往》、《且去填詞》、《出櫪集》、《80后》、《交融集》……每年來新夏都有新書出版。今年,他又出版了最新“專輯”《不輟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來氏隨筆”已近800篇。

    來新夏的隨筆內(nèi)容豐富,既有上下千年的歷史評說,也有回憶親身經(jīng)歷的煙雨平生,既談論掌故,又針砭時事,多年來連續(xù)入選中國年度最佳隨筆。“不務正業(yè)”的來新夏晚年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隨筆大家。

    筆耕不輟 樂在其中

    今日學界文壇中,耄耋之年依然高產(chǎn)的,雖非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shù)。啟功先生曾在贈來新夏的詩中寫到“難得人生老更忙”,稱贊他的筆耕不輟。

    不過也有人勸來新夏何必這樣辛苦,不如找點樂子,安享晚年。其實,讀書與寫作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最大的樂趣。徜徉書海中,他得以施展才智、實現(xiàn)價值,得以神交古人、參悟人生,得以紓解苦悶、慰藉傷痛。有人說,來新夏的作品富有心靈史的意味,越了解他的經(jīng)歷,才越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說起來,來新夏走過的道路并不平坦。青年時性格狷介、鋒芒過露的他,被老師贈號“弢庵”,勉其韜晦。然而由于才華橫溢、成績突出兼之“本性難移”,各種政治運動中,來新夏往往首當其沖,事業(yè)上也受到壓抑與貶斥。直至風浪過后,才在花甲之年逐漸迎來輝煌。起起伏伏、風風雨雨、天磨人忌,也許是一代學人的共同際遇。但無論如何,來先生總能在讀書、寫作中找到自我,立定腳跟。

    “江山依然風月,人生依然故我!痹趤硇孪牡奈恼吕铮覀兛床坏皆馐軟_擊后的畏首畏尾,看不到舔舐傷痕時的怨天尤人,也看不到志得意滿中的張狂自大,一切在他的筆下化作冷靜沉思。他記述往事釋然幽默,評論世情平實理性。他把各種條條框框看得很輕,但絕不故作驚人之語。學養(yǎng)與閱歷為他帶來了一種讀書人特有的智慧和通達。

    “行百里者半九十”,來新夏常常以此自勉。他說,90歲只是人生路走到一半,后面還要加倍努力。“誓不掛筆”的他要將一個讀書人的使命履行到底。

    人物逝世

    91歲著名歷史學家來新夏病逝 被譽“縱橫三學”

    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來新夏先生于2014年3月31日下午病逝,享年91歲。

    名人推薦
    • 賈英華
      賈英華,1952年出生于北京,作家、學者,筆名西貝、曲折,是研究晚清歷史的專家。代表作品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曾任國家經(jīng)...
    • 金德建
      金德建(1909-1996),浙江嘉興人。在廈門完成高中學業(yè),大學畢業(yè)於上海私立持志大學,三十年代受教於章氏國學講習會預備班。四十年代曾在無錫國專...
    • 林超民
      林超民,歷史學、民族學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8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后任云南大學歷史學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長、東亞影視人類學研...
    • 林甘泉
      林甘泉,中國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李筱峰
      李筱峰(1952年—)臺灣的學者與政治評論家。臺南縣 麻豆鎮(zhèn)人。于就讀政治大學時由于發(fā)表文章,而遭校方開除;之后轉入淡江大學歷史系就讀并畢業(yè),...
    • 逯耀東
      逯耀東,男,1933年生于江蘇豐縣。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史學家,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之一。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