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 - 人物小檔案
中文名稱: 李颙又名: 號二曲 字中孚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清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627—1705
相關(guān)人物: 孫奇逢 顧炎武 黃宗羲
李颙 - 個人簡介
李颙(1627--1705) 明清之際哲學家。字中孚,號二曲。陜西周至人。家貧, 借書苦學,遍讀經(jīng)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后主講關(guān)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堅拒得免。為學主兼采朱熹、陸九淵兩派,以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張兼取其長。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復(fù)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力主自由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政策對立。所著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李颙 - 生平簡述
李颙(1627~1705)清末明初人,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二曲鎮(zhèn)二曲堡人,父李可從,于崇禎十五年(1642),戰(zhàn)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親彭氏,無片瓦寸土,度日艱難。彭氏決意教李颙從學,但無力供學,屢被塾師拒絕。李9歲入塾,只讀過20天書,但李發(fā)憤自學,僅靠母親紡織縫紉和李打柴換糧,雜以糠菜,維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稱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閑,也手不釋卷?h內(nèi)藏書之家,漸知李家貧力學,便任其翻問。李隨閱隨還,數(shù)載之問,披覽群書,寫出了《二十一史糾謬》等筆記體習作,大約30歲時,認為這不是切己之學,非儒家正脈.便把這些著作燒掉了。從此.潛心于宋明理學?滴蹙拍(1670),李在母親3年喪服期滿后,去河南襄城,為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鐘麟,派人迎請李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聽講。后來駱鐘麟把李講學的內(nèi)容匯集起來,名為《匡時要務(wù)》。李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nèi)容被記錄下來,整理為《兩庠匯語》、《錫山語要》、《靖江語要》?滴跏荒(1672),李返回陜西。次年主講于關(guān)中書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講學,力主講學自由,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正,全在講學;旋乾轉(zhuǎn)坤,全在講學!迸c清廷鉗制思想的政策相對立。李所交皆一時名士,平生最為知己的是駱鐘麟。駱為浙江臨安人。順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縣,下車伊始,便到李颙草廬,竭誠造謁。駱鐘麟崇敬李的學問和為人,在生活上大力資助李。次年,80余歲的關(guān)中理學家,大荔人黨子澄,冒雪來周至求學于李。是年秋天,甘肅天水人菜溪嚴,前來訪問,結(jié)成忘年交。順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歲的王省庵,來周至拜訪他.相談甚為投饑機?滴跄觊g,學者顧炎武兩次訪問他,探討學術(shù)。李颙的學問,兼采朱矗、陸九淵兩派,認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最為儆切”。李主張各取所長,重視實學,反對空談,提倡明體適用。他說“儒者之學,明體適用之學也”!懊黧w適用之正業(yè),處也有守,出也有為,生民蒙其利濟,而世運寧有不泰?”并強調(diào)“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wù),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己!”李與顧炎武反復(fù)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擴大到“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贊同“非氣無以見性”的觀點,說:“言性而舍氣質(zhì),則所謂性者何附;所謂性善者和從而見?”李颙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nèi)大儒”;有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tǒng)稱為關(guān)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李颙 - 關(guān)學人物
青年時代的李顒,讀書涉獵廣泛,凡經(jīng)史子集、百家釋道,無不閱覽,熟讀深思。按當時習俗,讀書就是為了應(yīng)舉,而應(yīng)舉唯有讀四書,習八股即可。李顒卻博覽群書,不為世俗輿論所動,既無家學,又無師承,全靠自學磨練,終于三十而立,卓然成為清初著名學者,自成一家,聞名關(guān)中。連當時全國著名大學者顧炎武也佩服地說:“堅苦力學,無師自成,吾不如李中孚!”李顒與其他報有亡國的明末遺民一樣,站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仇視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統(tǒng)統(tǒng)斥之為“賊寇”。同時,他又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對滿清入關(guān)對推行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表示極大的憤慨。他無意功名,“顧惜名節(jié),”誓不仕清。康熙十二年,陜西總督鄂善修復(fù)馮從吾創(chuàng)辦的“關(guān)中書院,”聘李顒主講,他謝絕了官府專為他做的小袖窄袍,他以“仆臣僚紳士,又非武棄曹丁,窄衣小袖所弗便,寬衣簿袖乃蔗人常服!比匀淮┲罢崛顺7钡巧现v壇,給投降清王朝的漢官首先上了第一課。講學不到三個月,鄂善便以“山林隱逸”舉薦入朝,被李顒八次上書以疾力辭。后有詔舉“博學鴻儒”,禮部又以“海內(nèi)真儒”推薦,太史親到其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顒對這些詔舉極為反感,力辭不就。但催檄如雨,前來威逼的官吏將李顒連同臥床一并抬往省城,行至難郊雁塔,李顒堅不從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駭而止。李顒這種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關(guān)中反清志士中,引起了極大反響。關(guān)中的學者稱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鐵漢。
李顒在清初進步學者“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積極參與反思理學,他曾寫出《匡時要務(wù)》著有《帝學宏綱》、《時務(wù)急策》等書。他對張橫渠、呂經(jīng)野、馮少墟等關(guān)學先輩“注重實踐”、“學貴于用”的治學精神尤為贊頌。他以倡明關(guān)學為己任,對張載關(guān)學提出的“四為”遠大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給以極高評價:“志不如此,便不成人,學不如此,便不成學,做人不如此,便不成人!钡谇逋醭瘜嵭兴枷虢d和文字獄的面前,他卻一籌莫展,思想逐漸抑郁苦悶起來。于是,他又在宋明理學中尋找出路,他在臥床養(yǎng)病中,通過對理學的反思,幡然省悟。提出“悔過自新說,使學而有用,必先明學術(shù),醒人心,學術(shù)不明,則人心不正,否則便是舍本求末!彼麑P难芯垮、洛、關(guān)、閩之學,并與眉縣李柏多次談討朱學和王學。李顒四十歲以后把全部精力放在講學活動中,企圖用教育的方法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關(guān)中人子翕然師之”,前來向他求學問教的不僅有學者士人,也有不少農(nóng)、工、商、賈向他求教。他的得意門生遍及關(guān)中各地,著名的有戶縣王心敬、同州白煥彩、富平惠思誠等,李顒講學的稿子和學術(shù)問答被其弟子輯成《二曲集》廣為傳播,使傳統(tǒng)的關(guān)學又得以復(fù)盛.
李颙 - 實以足下,發(fā)明于易
李颙常常提到“歸藏于坤”。坤地以內(nèi)柔為象。因此,純坤居首之《歸藏》呈之于人者,乃歸萬象于內(nèi)里,開辟晦塞而后心明。故李颙感之曰:“‘歸藏于坤’,乃圣學第一義。噫,斯其為天根乎!”(李颙《二曲集》這當然是他“求易于己”的結(jié)論。但更是他倡導一切當“實以足下”、從“肯綮處”著力的易學前提。在他看來,人之實者,實在內(nèi)里本心;“肯綮處”者,乃“提醒天下之人心”。所以,其“實以足下”要實在本心實在洗心無疑,其著力開刀處則要落實在人心疾患處無疑。非此,不足以謂之為大易;非此,則無異于空話而已:問《易》。先生曰:“不知!庇謫枴O壬唬骸安恢!逼淙斯虇柌灰。先生曰:“子之問《易》者何為?”曰:“《易》乃經(jīng)中之要也!毕壬唬骸白佑(jīng)中之要也何為?”曰:“諸名公咸尚《易》也!毕壬唬骸叭粍t子之治《易》也,為諸名公而治《易》,非為己而治《易》也。不為己而治《易》,則其平日之所以朝研而夕討者,乃欲解眾人之所不能解,發(fā)眾人之所不能發(fā),夸精斗奧,作一場說話而已。此其為力甚苦,而其用心亦太勞已!”(李颙《二曲集》第41頁)因此,李颙“為己而治易”,主張治易“實以足下”、“一味切己反”?治┤绱,他才不為史家易家之所為,不潛心解易以易說易,而求易于己,用易于己;恐惟如此,其習易功夫才于思想上頗有獲益。李颙所論涉及甚廣。人性善惡,悔過自新,明體實用,匡時要務(wù),幾乎處處迸發(fā)著思想的火花。其中由易上發(fā)微者,屢見不鮮。而最為典型者,莫過“學髓”之圖。
李颙 - 墓地遺址
李颙墓 位于周至縣二曲中學大門前50米,310國道以西30米處,占地面積81平方米。1956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劃定了保護范圍,建立了保護組織后又樹立了保護標志。李颙三十歲已是“學行兼?zhèn),聞名四海之?nèi)的學者,四十歲以后,開始了他長久不懈的講學生涯。先后在關(guān)中書院、同洲、華縣、常洲明倫堂、無錫、江陰、靖江等地講學,聽者環(huán)擁拱聽,問道者絡(luò)繹不絕。李禺頁在教育上主張“明體適用”“即明道存心以為本,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理學經(jīng)濟原相表里進呈理學書,而不進呈經(jīng)濟學則有體無用,是有理而無表,非所以明體適用,內(nèi)圣而外王也”。所以“明體”多指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問題,就是要精心研習程、朱、陸、王的心理之學,取舍其間,明道存心。“適用”就是要學會經(jīng)濟實學如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及外國水法等,明體適用必須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他說:“明體而不適用便是腐儒;適用而不明體便是霸儒”。李禺頁的“明體適用”成為一家之言,聞名海內(nèi)是宋明理學家所沒有的。李颙一生清貧廉直,顧惜名節(jié),屢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體衰有病行動不便為借口拒不召見?滴跎钪渫刂緢,難以相強親書“操志高潔”匾額及詩幅賜之以示褒獎。李禺頁的高風亮節(jié)得到海內(nèi)學者的敬仰顧炎武贊揚他是學者們仰望的“泰山北斗“。晚年寓居富平鉆研學問,堅持講學至逝世。李颙的學問淵博,在宋明理學,史籍考證,文字訓詁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建樹。他的著作康、雍年間即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僅身錄》、《堊室雜感》、《十三經(jīng)糾繆》、二十一決糾繆》等篇印成《二曲集》和《李二曲先生文集》現(xiàn)存陜西省圖書館。
李颙 - 參考資料
【1】: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angzaici/gxrwyliyong.htm【2】:http://www.zhouzhi.gov.cn/Html/zzly/jdtj/029892.html
【3】:http://www.lwlm.com/html/2008-06/66083p2.htm
【4】:http://www.wenxuedajia.cn/html/8/20080131/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