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楊朱

    楊朱

    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楊朱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他的見解散見于《莊子》 、《孟子》、《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在孟軻生活的時代,楊朱學(xué)派的影響很大,“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孟子·滕文公下》 )。

    人物生平

    楊朱的生卒年代未詳,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約479一前約381年)與孟子(公元前約371一前約289年)之間。因為墨子從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時代他已經(jīng)具有與墨家同等的影響。孟子本人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列子》是先秦時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題為《楊朱》。照傳統(tǒng)的說法,它代表楊朱的哲學(xué)。

    楊朱不像個思想家,倒像個詩人。據(jù)說有一次他外出到了一個岔路口,竟然哭了起來,因為他聯(lián)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傷感起來。還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門時穿了身白衣,回來時因為天下雨就換了身黑衣,結(jié)果家里的狗沒有認出來,朝他狂吠,弟弟氣得要打它,楊朱卻說:“你不要打它。假設(shè)這狗在出外時為白色,回來時卻變成了黑色,難道你不同樣地感到奇怪嗎?”

    主要思想

    有關(guān)楊朱的史料主要見于《孟子》、《莊子》等!  笆ネ醪蛔,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瓧钅啦幌ⅲ鬃又啦恢,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苎跃鄺钅,圣人之徒也!保ā睹献·滕文公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  “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裰c楊、墨辯者,如追放豚,……”(《孟子·盡心下》)  “陽子居見老聃曰:u2018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xué)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u2019……陽子居蹙然曰:u2018敢問明王之治。u2019”(《莊子·應(yīng)帝王》)  “駢于辯者纍瓦結(jié)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保ā肚f子·駢拇》)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保ā肚f子·胠篋》)  “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保ā肚f子·天地》)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u2018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u2019陽子曰:u2018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u2019”(《莊子·山木》)  “然則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莊子·徐無鬼》)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保ā肚f子·寓言》)  “楊朱哭衢涂曰:u2018次夫過舉跬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u2019”(《荀子·王霸》)  “今有人于此,義不如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保ā俄n非子·顯學(xué)》)  “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u2018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u2019楊子謂弟子曰:u2018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u2019”(《韓非子·說林上》)  “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u2018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u2019”(《韓非子·說林下》)  “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韓非子·八說》)  “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陽生貴己,……。”(《呂氏春秋·不二》)  “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淮南子·汜論訓(xùn)》)  “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保ā痘茨献·說林訓(xùn)》)  “百家異說,各有所出。若夫墨、楊、申、商之于治道,……!保ā痘茨献·俶真訓(xùn)》)  “楊朱見梁王言:u2018治天下如運諸掌然。u2019梁王曰:u2018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畝之園不能蕓,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以?u2019楊朱曰:u2018誠有之,……u2019!保ā墩f苑·政理》)  “楊子曰:u2018事之可以之貧,可以之富者,其傷行者也!2019”(《說苑·權(quán)謀》)  “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保ā斗ㄑ·五百》)  “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法言·吾子》)  “是故楊子哭歧道,墨子哭練絲也,蓋傷離本,不可復(fù)變也。”(《論衡·率性》)  “楊、墨之學(xué)不亂傳義,則孟子之傳不造!

    基本觀點

    《列子·楊朱》篇有“楊朱曰:“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睂Υ,賀麟先生認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dāng)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xué)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爆F(xiàn)代學(xué)者們對楊朱合理的利己主義的同情理解,正與王弼在闡釋《損》卦九二:“弗損,益之”時,所提出的“九二不損而務(wù)益,以中為志也”的中道說,是遙相呼應(yīng)的,亦表明了人們對合理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價值的認同。因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義,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雖不會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別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扒易员W岳m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雖有相當(dāng)?shù)牟胖菍W(xué)養(yǎng),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亦須有相當(dāng)?shù)男摒B(yǎng)和克制,方能不致?lián)p害別人的正當(dāng)利益。故利己主義,亦有其道德價值!

    政治思想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說苑·政理》記載,楊朱曾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而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

    楊朱

    楊朱反對法先王。他認為舍棄當(dāng)今的人而去贊譽古代的先王,是贊譽枯槁的死人骨頭。因此,他主張建立新的社會。這種政治主張是從"為我"而不"侵物"的學(xué)說衍生出來的。即一方面從“損一毫而為天下,不為也”,衍化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yīng)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楊朱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diào)的只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dǎo)致了無君論。

    楊朱認為治理這個社會的人要"賢",而且要有謙虛的美德,“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即行為賢德而不自以為賢德。楊朱認為,這個社會的成員都應(yīng)該謹小慎微!盾髯·王霸》說楊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這個故事說,楊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說:"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dǎo)致千里的差錯呵!”因此,他傷心痛哭起來。楊朱哭“歧路”正是為了人生的道路。如果不慎而選錯了道路,就會貽害無窮。楊朱理想社會里的成員,既要“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這兩方面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認真考慮才行。這個故事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小土地私有者不穩(wěn)定的經(jīng)濟地位和左右搖擺的政治態(tài)度。

    楊朱主張建立人人為自己而又不侵犯別人的社會。但是,這種社會在階級社會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小私有者的美好幻想而已。正如《韓非子·八說》批評楊朱時指出的那樣:楊朱的主張雖然明察,但并不符合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是根本行不通的。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保ā侗M心上》)《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說:“陽生貴己!保ā秾彿钟[·不二》)《韓非子》(公元前三世紀)說:“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保ā讹@學(xué)》)《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紀)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汜論》)

    在以上引文中,《呂氏春秋》說的陽生,學(xué)者們已經(jīng)證明就是楊朱。《韓非子》說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楊朱或其門徒,因為在那個時代再沒有別人有此主張。把這些資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楊朱的兩個基本觀念:“為我”,“輕物重生”。這些觀念顯然是反對墨子的,墨子是主張兼愛的!俄n非子》說的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與《孟子》說的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些不同?墒沁@兩種說法與楊朱的基本觀念是一致的。后者與“為我”一致,前者與“輕物重生”一致。兩者可以說是一個學(xué)說的兩個方面。

    楊墨之辯

    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時期的哲學(xué)家楊朱,和墨子的思想極為對立,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正如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xué)派代表孟子所總結(jié)的那樣:“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保钭又鲝埖氖莡2018為我u2019,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u2018兼愛u2019,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楊子弗應(yīng)。

    禽子出語孟孫陽.。

    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jié)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于肌膚”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guān)尹,則子言當(dāng)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dāng)矣!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列子·楊朱》)

    觀點例證

    上述楊朱思想的兩個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獻中找到例證!肚f子·逍遙游》有個故事說:“堯讓天下于許由!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痹S由這個隱者,把天下給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當(dāng)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這是《韓非子》所說的楊朱思想的例證。

    前面提到《列子》的《楊朱》篇,其中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yīng)。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jié)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孟孫陽曰:一毛微于肌膚?”這是楊朱學(xué)說另一方面的例證!读凶·楊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蔽覀儾荒芟嘈胚@些話真是楊朱說的,但是這些話把楊朱學(xué)說的兩個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xué),總結(jié)得很好。老莊之中的體現(xiàn)

    在《老子》、《莊子》以及《呂氏春秋》中都能見到楊朱基本觀念的反映!秴问洗呵铩氛f:“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fù)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保ā睹洗杭o·重己》)這段話說明了為什么應(yīng)當(dāng)輕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独献印防镉行┰捄型瑯拥乃枷。例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保ǖ谑拢┻@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托他。又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現(xiàn)出輕物重生的思想。《莊子》的《養(yǎng)生主》里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這也是沿著楊朱思想的路線走,先秦道家認為,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傷害的最好的辦法。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很壞,受到社會懲罰,顯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太好,獲得美名,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肚f子》另一篇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保ā度碎g世》)一個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運將會和桂樹、漆樹一樣。

    所以《莊子》里有一些話贊美無用之用!度碎g世》篇中講到一棵很大的櫟社樹,是不材之木,無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櫟社樹托夢對匠人說;“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這一篇最后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睙o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為惡,但是也一定不能多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惡之間。他力求無用,但是到頭來,無用對于他有大用。

    后世影響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大致沿著兩個方向展開:稷下學(xué)派的一批人物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欲將老子的思想與管子的思想予以貫通,從而使道家由形上追求轉(zhuǎn)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治國之道;而后者以莊周、楊子為代表,關(guān)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屬內(nèi)在精神生命追求。

    先秦道家哲學(xué)于后者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先秦道家哲學(xué)追求內(nèi)在精神的發(fā)展,一共有三個主要階段。屬于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独献印返拇蟛糠炙枷氪淼诙A段!肚f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后階段。我說《老子》、《莊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因為在《老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階段的思想,在《莊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階段的思想。這兩部書,像中國古代別的書一樣,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寫的,它們實際上是道家著作、言論的匯編。

    道家哲學(xué)的出發(fā)點是全生避害。為了全生避害,楊朱的方法是“避”。這也就是普通隱者的方法,他們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墒侨耸篱g事情多么復(fù)雜,不論你隱藏得多么好,總是有些惡仍然無法避開。所以有些時候,“避”的方法還是不中用!独献印返拇蟛糠炙枷氡硎境隽硪环N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事物變,但是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guī)律,并且遵循這些規(guī)律以調(diào)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zhuǎn)向?qū)λ欣。這是先秦道家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社會界、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yù)料到的因素。盡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這才把話說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這種大徹大悟之言,《莊子》有許多地方加以發(fā)揮,產(chǎn)生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它的意思也就是,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能夠超越現(xiàn)實的世界。這也是“避”的一種形式;然而不是從社會到山林,而很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這是先秦道家發(fā)展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后階段!肚f子》的《山木》篇有個故事,把這一切發(fā)展都表現(xiàn)出來了。故事說:“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這個故事的前部分,表現(xiàn)的就是楊朱所實行的全生理論,后部分則是莊子的理論。這里所說的“材”,相當(dāng)于前面引用的《養(yǎng)生主》所說的“為善”!安徊摹保喈(dāng)于“為惡”!安呐c不材之間”,相當(dāng)于“緣督以為經(jīng)”?墒且粋人如果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那么這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過,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我們可以說,先秦道家都是為我的。只是后來的發(fā)展,使這種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楊朱學(xué)派,按其學(xué)說宗旨,屬于道家,但又與老、莊有別,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楊朱是其代表人物。

    一、“貴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陽生貴己”、“為我”意在“重生”,就是楊朱和楊朱一派思想的主旨。楊朱一派認為,對于個人來說,利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和最可寶貴的是生命。別的利益只能服務(wù)于而不應(yīng)有損于“生”。就是說,保全我的生命是我個人利益中之最大者。楊朱一派還用“所為”與“所以為”的道理來論證“輕物重生”的原則。他們認為,生命是“所為”者,是主體;“物”或“利”是“所以為”者,是服務(wù)于“生”的。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楊朱一派固然以“全生”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我”之最大利益,但是,“所為”的“生”又離不開“所以為”的“物”。此,楊朱一派對人的物質(zhì)欲望作了充分的肯定。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好全生與物欲的關(guān)系,于是,為了實現(xiàn)“貴己”、“重生”的人生理想,又提出了他們的“全生之道”。楊朱一派認為,“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為人的實情。為欲望之求,必須以“貴生”為根據(jù)和目的。

    總之,楊朱一派認為,為了“全生”,不能沒有欲望的滿足。不然的話,“與死無擇”,就與死沒有區(qū)別了。但是,根據(jù)“輕物重生”原則,欲望的滿足必須以是否有利于“全生”為限度,因而又提出了“制欲”或“適欲”的“全生之道”,也就是所謂“早嗇”,要求及早地克制欲望,愛惜自己的生命,使“精不盡”,從而使“生以壽長。

    三、“貴己”、“重生”的思想實質(zhì)和歷史意義

    誠然,楊朱和楊朱一派的“貴己”、“重生”的思想,不是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而且,在“輕物重生”的范圍內(nèi),由于他們輕視富貴利祿,當(dāng)時的“世主”曾為之而“貴其智而高其行”。在當(dāng)時,不乏贊譽之辭。但是,其想實質(zhì),不能不是一種獨特的“自我主義”的人生哲學(xué)。楊朱一派在對待個人生命價值上的“自主義”實質(zhì)是十分明顯的。 “貴己”、“重生”作為一種“自我主義”,當(dāng)然是不可取的糟粕。但是作為這種人生論的某些論據(jù),則包含著一些值得肯定的歷史意義。楊朱一派的“重生”論充分肯定個人情欲的自然合理性。朱一派主張對欲望有節(jié)制,要“適欲”,這就是說,他們并沒有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而是肯定了對感性欲望和個人利益追求的自覺的理性裁制,因而避免了縱欲主義。就此而言,也不無合理之處。

    在以保全自己作為人生目的和意義這一點上來說,楊朱一派確與老、莊道家,尤其與莊子的思想有一致之處,可以說楊朱一派屬于道家的一個流派。但他們把“全生”實現(xiàn)于現(xiàn)實的感性欲望的適當(dāng)滿足,具有功利論的特點。

    相關(guān)古籍

    戰(zhàn)國時期

    《孟子·滕文公》:“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瓧钅啦幌,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苎跃鄺钅,圣人之徒也。”  《孟子·盡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薄疤幽貧w于楊,逃楊必歸于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莊子·應(yīng)帝王》:“楊子居見老聃,曰u2018有人于此,響疾強梁,物徹疏明,學(xué)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u2019老聃曰:u2018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u2019楊子居竄然曰:u2018敢問明王之治。u2019老聃曰:u2018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u2019”  《莊子·駢拇》:“駢于辯者,累瓦結(jié)繩,竄句棰辭,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而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薄  肚f子·{月去}篋》:“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嗽⑹、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薄  肚f子·天下》:“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鸮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薄  肚f子·山木》:“楊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癥狀,其一人惡,惡者貴百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u2018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u2019楊子曰:u2018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u2019”  《莊子·徐無鬼》:“莊子曰:u2018然則儒、墨、楊、秉,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u2019惠子曰:u2018今天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相拂以辭,相鎮(zhèn)以聲,而未始吾非也,則奚若矣?u2019”  《莊子·寓言》:“楊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藝機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u2018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u2019楊子居不答。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u2018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聞,是以不敢。今閑矣,請問其過。u2019老子曰:u2018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u2019楊子居蹴然變?nèi)菰唬簎2018敬聞命矣!u2019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zhí)席,妻執(zhí)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薄  盾髯·王霸篇》:“楊朱哭衢涂曰:u2018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  《韓非子·顯學(xué)篇》:“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薄  俄n非子·說林》:“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u2018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u2019楊子謂弟子曰:u2018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u2019u2018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u2019。楊朱曰:u2018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u2019”  《韓非子·六反》:“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于世亂而卒不決,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

    秦漢

    《呂氏春秋·不二》:“老聃貴柔?鬃淤F仁。墨翟貴廉。關(guān)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楊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薄  痘茨献·氾論訓(xùn)》:“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也。趨舍人異,各有曉心!

    《淮南子·說林訓(xùn)》:“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趍舍之相合,猶金石之一調(diào),相去千歲,合一音也!薄  痘茨献·俶真訓(xùn)》:“百家異說,各有所出,若夫墨、楊、申、商之于治道,猶蓋之無一橑,而輪之無一輻,有之可以備數(shù),無之未有害于用也。”  《說苑·政理》:“楊朱見梁王言:u2018治天下如運諸掌然。u2019梁王曰:u2018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畝之園不能蕓,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以?u2019楊朱曰:u2018臣有之。君不見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君且使堯率一羊,舜荷杖而隨之,則亂之始也。臣聞之。夫吞舟之魚不游淵,鴻鸮高飛不就污池,何也?其志極遠也。黃鐘大呂,不可從繁奏之午,何則?其音疏也。將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謂也。u2019”  《說苑·權(quán)謀》:“楊子曰:u2018事之可以之貧,可以之富者,其傷行者也。事之可以之生,可以之死者,其傷勇者也。u2019{亻業(yè)}子曰:u2018楊子智而不知命,故其知多疑。u2019語曰:u2018知命者不惑,晏嬰是也。u2019”  《揚子法言·五百》:“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

    學(xué)術(shù)思想

    在戰(zhàn)國時代確曾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wèi)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后世學(xué)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并不等于其學(xué)說及影響之亡絕,只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復(fù)行于世(指《列子·楊朱篇》)。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為“僅有存者”之一,這不是編造之詞! £P(guān)于楊朱學(xué)說,歷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保,較近于道家,而勉強歸入道家;或以其與《老子》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老子貴柔而楊朱貴己,且又為莊周所斥,不歸入道家;大多以“楊朱”起于老、儒、墨之后,確實是獨樹一幟,“楊朱”乃自成一家。歸納楊朱言論,其思想中必實為“貴己”,或曰“為我”。后世多斥楊朱之說“自私”、“頹廢”、“墮落”,其實楊朱之言,有其時代性質(zhì)。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早、中期,“孔子提倡”以為天下;而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dǎo)“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庇终f:“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nèi)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于一國,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內(nèi),可推之于天下!比巳酥蝺(nèi)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從“貴己”出發(fā),楊朱造構(gòu)了他的學(xué)說: 。ㄒ唬、論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蕪舜與桀紂沒有不同。 。ǘ①F己: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這短促的一生,應(yīng)當(dāng)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他受到損害,去則不復(fù)再來。 。ㄈ、全性保真:所謂全性,即順應(yīng)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dāng)全生,物既養(yǎng)生便當(dāng)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只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傷生。  所謂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dāng)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游,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毀譽,不要死后之馀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yīng)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關(guān)于“楊朱”其人,上述資料有陽生、楊子、楊朱、楊子居、楊子取等稱謂,據(jù)《古史辨》第四卷下編鄭賓于《楊朱傳略》考證,斷定為“姓楊(或作陽)名朱,字子居(或作子。保喽榍厝。關(guān)于楊朱的生卒年代,我以為必晚于墨翟,而前于孟軻,《古史辨》卷四下編門啟明《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斷定“他生卒年代的約數(shù),當(dāng)是西紀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間”

    道教借鑒

    后世道教推祖“老子”,視道家學(xué)派為“本家”,雖楊朱既屬道家,但莊周斥楊朱;又且楊朱無著述傳世,即使曾有著述,而《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早已亡佚,而后世道教又何得而與楊朱學(xué)說相聯(lián)系?蓋楊朱雖無著述流傳,而《莊子》中之《繕性》、《讓王》等篇,《呂氏春秋》中之《貴生》、《不二》、《執(zhí)一》等篇,《淮南子》中《精神訓(xùn)》、《道應(yīng)》、《詮言》、《氾論》等篇,以及《韓非子》、《說苑》、《法言》等古籍中均記述或發(fā)揮有“楊朱”思想,道教便是從這些古籍中吸取楊朱思想。

    (一)、道教以“貴生”為根本教義之一。  道教義理,首重“生”字,反復(fù)演說求生、好生、樂生、重生、貴生、養(yǎng)生、長生之道?梢哉f道教教義主不開這個“生”字,它是道教義理的中心。檢閱道教圍繞“生”講的義理,在貴生的范圍內(nèi)與楊朱之言極為相似,幾乎讀道教談“生”的經(jīng)書,每每就會聯(lián)想起楊朱之言。如道教最早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老子想爾注》,便強調(diào)重生、貴生: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保ā短浇(jīng)合!肪硭氖  胺蛉怂勒吣吮M滅,盡成灰土,將不復(fù)見。今人居天地之間,從天地開辟以來,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為人。人者,凡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與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終古窮天畢地,不得復(fù)見自名為人也,不復(fù)起行也!保ā短浇(jīng)合!肪砭攀  肮松,生乃大”,“道大、天大、地大、生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居其一焉”,“多知浮華,不知守道全身,壽盡輒窮;數(shù)數(shù),非一也。不如學(xué)生”。(《老子想爾注》)  至?xí)x代,有《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行世,此經(jīng)明確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道教的首要教義,此經(jīng)在明《正統(tǒng)道藏》中被尊為首經(jīng),比《道德經(jīng)》的地位更為高出。南北朝以后所出經(jīng)典,更多將“生”與“道”緊密聯(lián)結(jié),“修道”與“養(yǎng)生”相依相守,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事。如:  “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  “一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于長生”。(《太平御覽·道部·養(yǎng)生·太清真經(jīng)》  “道人謀生,不謀于名”。(《妙真經(jīng)》)  “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保ā蹲撔颉罚  靶哉呙呱,勉而修之”。(《集仙錄》)  “夫所謂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而所以養(yǎng)生致死之由。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還初,使之長其生”。(《天仙正理真論》)  道教的“貴生”教義,多所吸取楊朱思想,這是十分明顯的! 。ǘ、“全性保真”是道教清修派的基本守則! 〉澜讨v究養(yǎng)生,幻求長生,談到己身之修煉,則處處不離“全性保真”,亦即所謂修“性命”。道教認為人之“性”有天賦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命”有形氣之命與分定之命,“全性”所指的“性”腹是指天賦于人的純真、善良、樸質(zhì)之心性!缎悦缰肌氛f:“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别B(yǎng)性才能立命,性成始能命立。性之造化系乎心,性受心役,故“全性”即保全天賦純真善良的心性。修道折基本途徑就在于全先天之善性、保先天之真性。只有全性保真,才能長生。道教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這方面的論說很多,如:  “孰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全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  “治生之道,慎其性分,因使抑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適矣。”“夫養(yǎng)性者,欲使習(xí)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而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不作,此養(yǎng)性之大經(jīng)也。”(《黃帝中經(jīng)》)  “道性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即是?。海空之空,無因無果。無因無果,故以破煩惱”。

    “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適今有”,“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坐忘論》)  “所謂安樂,皆從心生,心性本空,云何修行?知諸法空,乃名安樂!薄胺蛞磺辛浪纳鷺I(yè)性,始有識神,皆悉淳善,唯一不雜,與道同體”。(《云笈七簽》卷之九十五《仙籍語論要記》)  “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人生天地間各成其性!蛎髡叻湫砸匝用,暗者恣其欲以傷性。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所以營生以養(yǎng)其性,守神以善其命!保ā都晒偂罚 〉澜痰娜媾,尤以“全性保真”為其宗旨。雖言性命雙修,而實以修性為主!叭妗敝,實際即源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金代王重陽創(chuàng)全真派,其《立教十五論》中第二條便要求“參尋性命”,第十條要求“緊肅理性于寬慢之中以煉性”,第十一條要求“修煉性命”!吨仃栒嫒耸诘り柖E》中解釋“性”說:“性者是元神”、“根者是性”等等。并說:“修者,真身之道;行者,是性命也。名為修行也。”“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見《重陽真人金關(guān)玉鎖訣》)。歸根到底,所謂修行,就是全性保真,使真性不亂而長生久視。全真派經(jīng)書中言“性命”極多,如:  “論煉性:理性如調(diào)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yīng),緊慢得中,則琴可矣。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調(diào)煉真性者,體此二法,論超三界”(《重陽祖師論打坐》)!  靶远▌t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話,陽盛陽陰衰,此自然之理也”,“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jié)。然后滅情于虛,寧神于極,可謂不出戶而妙道得矣”(《丹陽修真語錄》)!  胺蛭岬酪蚤_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yǎng)命為用,以謙和為德,以卑退為行,以守分為功。久久積成,天光內(nèi)發(fā),真氣沖融,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郝大通金丹詩與論》)!  拔┤艘,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當(dāng)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鐘呂傳道集·論大道》)!  捌湫蕹执舐砸宰R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之宗”(《郝宗師道行碑》)!  靶我郎瘢尾粔;神依性,神不滅;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性命圭旨·性命說》)。  全真道的教義,在理論上實際上是闡發(fā)楊朱“全性保真”的思想。全真道雖曰“利人”,實則仍是“貴己”。如果說全真教義是楊朱思想之再現(xiàn),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外物傷生,勿為物累! 钪焖枷胍源嫖覟橘F,物可養(yǎng)生,故不可去物,而要享用之;但,雖不去物而不可有物,不可積聚物,“有”將累于“形”,外物傷生。道教亦倡說“虛其心”、“實其腹”,吃飽喝足就夠了,不要有過多聚斂財富的欲望,那是有害于生的。道教與楊朱思想實質(zhì)上是相同的。這種認為外物傷生,因而主張勿為物累的思想,在道書中多有反映。如:  “士能遺物,乃可議生。生本無邪,為物所嬰,久久易志,志欲外,無能守以道為貴生”(《太平御覽》卷六六八《道部·養(yǎng)生·黃老經(jīng)》)!  伴L生者,必其外身也,不以身害物;非惟不害而已,乃濟物忘其身;忘其身而身不忘,是善攝生者也”(《太清真經(jīng)》)!  吧裨趧t人,神去則尸,蓋由嗜欲亂心,不能忘色味之適。夫修其道者,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集仙錄》)。  “八音五色不至耽溺者,所以導(dǎo)心也。凡此之物,本以養(yǎng)人,人之不能斟酌,得中反以為患,故圣賢垂戒”(同上)。  道教貴“守和”,提倡“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所講教義,主要便是不以外物而累形傷生!  袄暇唬狠p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而心不惑,齊死生即意不懾,同變化即明不眩。……無為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量!保ā对企牌吆灐肪砭攀弧毒攀·守仁第四》)。

    “老君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比之身即賤。故圣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蔽寒,適情辭余,不貪多積!手B(yǎng)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乎外內(nèi)之府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nèi)之內(nèi)至貴”(《守簡第五》)。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術(shù),養(yǎng)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樂而不有,無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縱身肆意,度制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馀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豈為貴賤貧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謂能體道矣”(《守易第六》)! ≈罆蹲摗芬鄬@一教義有所闡發(fā),說:“夫人之生也,必營于事物,事物稱萬,不獨委于一人。巢林一枝,鳥見遺于叢葦;飲河滿腹,獸不郄于洪波。外求諸物,內(nèi)明諸己,己知生之有分,不務(wù)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dāng),不任非當(dāng)之事,事非當(dāng)則傷于智力,務(wù)過分則斃于形神。身且不安,何情及道?……于生無要用者并須去之,于生雖用有馀者亦須舍之,財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  道教齋戒殊多,其思想亦多源發(fā)于“不以物累形”,認為貪求外物則有害于生。

    (四)、制命在內(nèi),我命由我  道教認為外物傷生,人們過分追求名利聲色,違反自然之性,便會由外物牽著鼻子走,由外物支配自己的命運。如果能夠不去物、不有物,對外物需求適當(dāng),順自然之性,不逆命,不貪求,不羨名,不要勢,無求于外,對他人無所損害,自己亦無所畏懼,便能自己支配自己的命運,這叫做“制命在內(nèi)”。道教煉養(yǎng)派自來主張“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己身煉養(yǎng)來取得延命長生。如:  《西升經(jīng)》曰:“老子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在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薄  短坏劬(jīng)》:“求道者使其心正,則天地不能違也。舍色累而不顧,避榮利而自遠,甘寒苦以存思,樂靜齋于隱垣,則學(xué)道之人,始可與言矣!薄  墩嬲a》:“修于身,其德乃真。君子立身,道德為任,清凈為師,太和為友,為玄為默,與道窮極,治于根本,求于未兆,為善者自賞,為惡者自刑,故不爭無不勝,不言無不應(yīng)!薄  睹匾E法》:“夫道與神,無為而氣自化,無慮而物自成,入于品 之中,出于生死之表。故君子黜嗜欲,隳聰明,視無色,聽無聲,恬淡純粹,體和神清,希夷亡身,乃合至真。所謂返我之宗,復(fù)與道同,與道同者造化不能移,鬼神不能知,而況于人乎?”(《云笈七簽》卷四十五)。  《元氣論》:“仙經(jīng)云:u2018我命在我u2019。保精受氣,壽無極也。又云:u2018無勞爾形,無搖爾精u2019。歸我精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薄  段蛘嫫罚骸耙涣=鸬ね倘敫,始知我命不由天”。

      道教吸取了楊朱思想,這是事實,但由于儒家斥楊朱,孟子罵楊朱為“禽獸”。故千載以下,使楊朱在社會上名聲極壞,實際上那只是儒家的偏激之見;但這便使得道教對楊朱素少直接宣揚,以避攻擊。而實際上楊朱思想已被道教吸融于其教義之中。

    TAGS: 中國哲學(xué) 歷史人物 各時代政治人物 哲學(xué)家 春秋戰(zhàn)國之名人 社會科學(xué)人物 諸子百家文化
    名人推薦
    • 應(yīng)玚
      應(yīng) [yīng]玚 [yáng](177-217),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zhèn))人。東漢末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shù)十篇...
    • 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zhèn))人,西漢官吏、學(xué)者、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揚雄少好學(xué),口吃,博...
    • 楊嗣昌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字微,湖南武陵縣碴口坡人,明代官員。明朝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楊嗣昌中進士,步入仕途,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
    • 楊虎城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陜軍將領(lǐng)。1910年在家鄉(xiāng)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1915年,率眾參...
    • 楊衒之
      楊炫之,史通作姓羊。此從《隋書·經(jīng)籍志》、《唐書·經(jīng)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字不祥,北平人。生年不詳,約卒于此齊文宣...
    • 袁宏
      袁宏(約328年——約376年),字彥伯,小字虎,時稱袁虎。東晉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最初的時候他是做謝安的參軍,后來擔(dān)任了...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