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 - 生平
孝宗登基后,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 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zhàn)。乾道年間,由于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敦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xù)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于臨安重華殿。
宋孝宗 - 南宋能力最強的皇帝
宋孝宗趙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揚州逃跑時因為受到了驚嚇,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變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變后基本被金一網(wǎng)打盡,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國的使臣回來后說,金太宗長得酷似宋太祖,傳說太祖要回來奪皇位。 于是高宗說,太祖大公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后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后人。于是從太祖的后人中選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兩個小孩。高宗開始中意胖小孩,兩個孩子在宮中站著,突然來了一只貓,瘦孩沒動,胖孩子卻伸腳去踢貓。這件事,讓高宗對胖孩子好感全無,把瘦小孩就是趙昚留了下來。留在宮中的趙昚,從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長大后封公,后來被進封為郡王。這位天資聰明的準皇儲確和權臣秦檜關系很僵。主要是趙昚比較厭惡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顧忌趙昚能力太強。趙昚的生父病故,秦檜于是上奏要求趙昚守制3年,因為趙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確定,所以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但秦是想借機免去他的皇儲身份。但高宗顯然不為秦所動,守孝期滿,趙昚就繼續(xù)回宮。后來,秦檜病重,是趙昚及時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親自去相府探視,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準備讓秦檜兒子當宰相的企圖。趙昚被養(yǎng)在宮中將盡20年,卻一直未被確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還是抱有幻想,想自己爭取再生個兒子出來。其次秦檜的強烈反對。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韋太后不喜歡趙昚,而喜歡另一個養(yǎng)育在宮中的趙琢。直到韋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給兩位準繼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過了一陣又把她們召回。經(jīng)過檢查,發(fā)現(xiàn)給趙琢的那10個都不是處女,而給趙昚的那10個都是完壁(趙昚是聽從了史浩的意見)于是,確立了趙昚的皇太子地位。2年后,金海陵南侵,高宗又準備下海逃命,皇太子趙昚上書,要求自己率兵迎敵。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驚,擔心犯了大忌,趕快讓皇太子上書謝罪,并要求隨皇帝一起出征。 金兵退走后。高宗決定禪位給趙昚,自己退居太上皇。36歲的孝宗即位后,頗欲有番作為,他給岳飛平反,又將秦檜時期制造的冤假錯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戰(zhàn)派,重新拜張浚為相。并且整頓吏治,重用主戰(zhàn)派,積極備戰(zhàn)。在軍事上,1嚴肅軍紀2培養(yǎng)軍事人才3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過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變不平等地位失敗后。孝宗在經(jīng)過和主和派的激烈斗爭后,決定北伐。張浚坐鎮(zhèn)揚州。20多年前的張浚也是負責對金作戰(zhàn)的全局籌劃工作,當時他手下的將領有岳飛,韓世忠,劉琦這樣的名將。而20多年后,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張浚也老了,手下的將領也只有李顯忠和鄒宏淵了。宋軍初戰(zhàn)告捷,收復了靈壁和宿州。但金國很快在河南調集了兵力,反攻。因為李鄒不和,宿州失守,接著宋軍又在符離潰敗,北伐失敗。主和派看到戰(zhàn)爭失敗,又重開求和論調,于是主和派開始占上風。主戰(zhàn)派不甘妥協(xié),堅決作戰(zhàn)。孝宗試探了金國的議和條件,覺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時,宋在北伐失敗后,已無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機繼續(xù)進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應了金國稍做退讓的議和條件,就是將完顏亮入侵后,宋收復的唐,鄧,海,泗四州還給金國。改宋對金稱臣為叔侄之國,將歲貢改為歲幣,數(shù)量比以前減少20萬。將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讓給金。此時的南宋,內部問題多多,士風日下。官俸和軍費占了國家大量的財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稅,又使農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復的老臣相繼去世,又使其輔弼無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繼謝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雖然被迫向金屈服,但無時無刻不想著恢復。但張浚,陳康伯死后,卻沒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圖的人當宰相。最后選用了陳俊卿和虞允文,但他倆雖然都是主戰(zhàn)派但卻不和。最后陳去職。而且孝宗重用自己當皇子的舊人,龍大淵和曾覿。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這兩個小人,以善于察言觀色,討得皇帝歡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倆外放出去。
宋孝宗 - 功績
孝宗為了恢復,首先從整頓內政入手,安定民心,改變以往賑災方式,就是社倉法。又改變鹽鈔,將官府拖欠鹽商的錢還給鹽商,又放寬了鹽的專賣。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減冗官,又嚴格控制萌補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員兒子即可當官的情況沒有了。對官吏還經(jīng)?疾鞂嶋H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職。改革財政,增加紙幣,出售官田。
在軍事上,整軍興武,孝宗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zhàn)力有很大的提高。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趙雄,出使金國。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變宋朝皇帝接受金國使臣遞交國書時,親自下殿去取的禮儀。這兩條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絕。在孝宗想和平達到目的未能實現(xiàn)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決了,于是又開始整軍備戰(zhàn)。他準備讓虞允文率一軍從陜主攻,自己親領一軍在淮南出師,兵分兩路伐金。正當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時,虞允文卻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計劃成為泡影。
虞允文的死,對孝宗打擊很大。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為政求穩(wěn),漸趨于保守。對與金的禮節(jié)問題也不再強求力爭。將全部精力全都轉移到內政建設上。可能他想將這個任務(恢復)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兩年后傳位光宗。在當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宋孝宗 - 對宋孝宗的評價
宋孝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后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時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線,一心想恢復中原,他的這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秦檜為相十余年,將朝中的主戰(zhàn)派,迫害,打壓殆盡。所以孝宗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手下只有一個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斗爭,特別是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影響著他。高宗堅決反對主戰(zhàn),甚至對孝宗說,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為之。以孝順著稱的孝宗不可能一點都不聽。孝宗為人勤政,節(jié)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上⒆谂錾狭诵蛩唇鹗雷谶@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采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于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相比兩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讓人同情些。
宋孝宗 - 最節(jié)儉的皇帝
宋孝宗趙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則崇尚節(jié)儉,史稱宋孝宗“性恭儉”,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宋高宗稱贊他“勤儉過于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于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宋孝宗認為“我其他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jié)儉! 他經(jīng)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彼涡⒆诓坏(jié)儉,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勵精圖治,使南宋出現(xiàn)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節(jié)儉需要首先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和貪念,這樣才能保持節(jié)操,培養(yǎng)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yǎng)德!庇小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意思是: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貴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隆興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像孝宗趙眘,原名伯琮,為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代自真宗開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傳承,到高宗時,由于獨子趙旉夭亡,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后代里選立繼承人。紹興二年,6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高宗選中,育于宮中,36歲時被立為太子,改名為眘,同年登基。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圖恢復中原,同時改革內政,希望重振國勢,高宗時彌漫朝野的妥協(xié)求和之風曾一度有所扭轉。然而,面對高宗的處處牽制、主和派的極力阻撓、主戰(zhàn)派的人才凋零等內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從心,中興大業(yè)最終不得不付之東流。戰(zhàn)與和:收拾舊山河的艱難曲折。
宋孝宗 - 抗擊金兵
孝宗抗擊金兵的雄心,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有所表現(xiàn)。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shù)大臣主張?zhí)优,時年35歲的孝宗十分氣憤,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兵決戰(zhàn)。但經(jīng)史浩的提醒,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書,請求在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即位后,孝宗表面上不便對高宗妥協(xié)求和的政策明確表示反對,但在處理政事時,他一反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飛冤案,驅逐秦檜黨人,起用一批被高宗貶黜的大臣,還積極聯(lián)絡北方抗金義軍。紹興三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個月,他頒布手諭,召主戰(zhàn)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大計。張浚,高宗時為知樞密院事,堅持抗金,先后率軍轉戰(zhàn)川陜、兩淮等地,多有戰(zhàn)功,在南宋朝野間享有盛譽,金人也十分畏懼他。秦檜當政,張浚遭到排擠,被迫離開朝廷。 孝宗久聞張浚的威名,內心早已非常仰慕,如今要恢復中原,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選非張浚莫屬。新皇帝銳意進取,力圖中興,對自己又如此尊敬與信賴,令壓抑已久的張浚興奮不已。他建議孝宗親赴建康,以招攬中原百姓之心;陳兵兩淮,進軍山東,聲援西線川陜軍隊。同時,他還向孝宗舉薦了一批力主抗戰(zhàn)的人才,如虞允文、陳俊卿、汪應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時間,曾經(jīng)彌漫朝野的妥協(xié)退讓氣氛為之一掃而空,主戰(zhàn)派力量大大增強。隆興元年(1163),孝宗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負責抗金前線的軍事
指揮。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鄧、商五州之地及歲幣,被張浚拒絕。金朝屯兵虹縣、靈壁,擺出一副馬上要進攻南宋的架勢,南北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張浚主張先發(fā)制人,立即進行北伐。此議一出,馬上招來了主和派的強烈反對,右丞相史浩就是其中的代表。史浩曾是孝宗的老師,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孝宗即位之初的一些改弦更張之舉,如為岳飛父子平反昭雪、聯(lián)絡中原豪杰等,都得到過他的積極支持,他還向孝宗推薦了陸游等一批有識之士。但是,史浩的這些做法并不是為了恢復中原,而是為了維持南宋偏安一隅的現(xiàn)狀。他認為,北伐勞師費財,南宋又兵弱將庸,主動出兵是冒險之舉,退守長江以北,靜觀金人之變,才是最穩(wěn)妥之計。他與張浚辯論五日,最終也沒能說服張浚。此時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犢,銳氣十足,雖然他曾一度在史浩的阻攔下有所猶豫,但經(jīng)過張浚的鼓勵和支持,又堅 定了決心。當年四月,孝宗為了避開主和派的干擾,繞過三省、樞密院,直接命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初期,宋軍接連取得勝利,李顯忠攻克靈壁、宿州,邵宏淵攻克虹縣,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蕭琦等先后投降,北方人民紛紛響應,歸附者絡繹不絕。捷報傳到臨安,孝宗大喜,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然而,就在宋軍節(jié)節(jié)勝利的時候,軍隊內部的種種問題也暴露出來。首先是將領之間不和,邵宏淵為人心胸狹隘,爭強好勝,孝宗任其為招討副使,位在李顯忠之下,對此他耿耿于懷。而張浚對這一問題又處理不當,聽任邵宏淵不受李顯忠節(jié)制,使宋軍無法協(xié)調行動,統(tǒng)一指揮。其次,面對勝利,主帥李顯忠產生了輕敵心理。攻克宿州后,他既不謀進取,也不作防守,終日與部下飲酒作樂。當有人報告說金軍萬余人向宿州逼近時,他竟不以為然地說:“區(qū)區(qū)萬人,何足掛齒!” 此外,李顯忠在犒賞軍士時有失公平,士兵三人才分得1000錢,每人平均只得300余錢,無法調動士兵們的作戰(zhàn)積極性,邵宏淵又趁機暗中起哄鼓噪,士卒怨怒,宋軍一度高昂的士氣大為削弱。就在宋軍主將失和、軍心浮動的時候,金人已經(jīng)從前期倉促應戰(zhàn)的慌亂中調整過來,調兵遣將,準備反擊。孝宗和張浚對北伐面臨的潛在危險也已有所覺察,以時值盛夏、人馬疲乏、不宜連續(xù)作戰(zhàn)為由,急令宋軍撤退。然而,詔書尚未到達軍中,金軍已抵宿州城下。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二日,金軍向宋軍發(fā)動進攻。李顯忠通知邵宏淵出兵,夾擊金軍,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得獨自率軍出戰(zhàn)。戰(zhàn)斗間隙,邵宏淵裝模作樣地出城巡視,對士兵們說:“天氣如此炎熱,就是手不離扇尚不得涼爽,更何況要在烈日曝曬下穿著厚重的鎧甲作戰(zhàn)?”
言外之意是宋軍幾乎沒有獲勝的機會。宋軍的二號統(tǒng)帥人物表現(xiàn)出如此悲觀的情緒,使得宋軍人無斗志,軍心渙散。當晚,中軍統(tǒng)制官周宏、邵宏淵之子邵世雄等將領各帶所部逃遁,宋軍頓時大亂,金人趁機大舉攻城。李顯忠率領部下奮力抵抗,而邵宏淵當此緊急關頭,仍不肯與李顯忠合力守城,極力主張棄城撤退。李顯忠知道邵宏淵對自己心存嫉恨,不會援手,僅憑自己所部孤軍守城已不可能,只得放棄宿州,連夜南撤。二十三日,宋軍剛剛退到符離,就被追擊的金兵趕上。在金兵的圍攻下,宋軍再無抵抗之力,士兵們丟盔棄甲,驚慌逃竄,連同隨軍民夫在內的13萬人馬傷亡殆盡,糧草物資也拱手送與了金軍。李顯忠、邵宏淵二將在亂軍中逃脫, 僥幸保住了性命。至此,歷時僅20天的北伐以宋軍潰敗而告終,這也是孝宗在位期間惟一的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但畢竟是南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出擊,與以前窮于應付金人的進攻絕然不同。北伐失敗給主和派留下了攻擊主戰(zhàn)派的口實,他們再度活躍起來,紛紛上書彈劾張浚,要求與金人重開和議。對于恢復故國的大業(yè),孝宗是不肯輕言放棄的。符離兵敗之初,他曾寬慰張浚說:“抗金之事,朕還要全倚仗你,你千萬不可畏懼人言而心懷猶豫。北伐的事情當初是朕與你共同決定的,現(xiàn)在也應該共同承擔責任!毙⒆谟掠诔袚熑危葻o形中保護了張浚,也表明君臣之間志同道合的決心。雖然迫于主和派的壓力,孝宗曾一度降任張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但不久就讓其官復原職,后又升其為右丞相,表示對他仍然信賴。然而,北伐的慘敗,畢竟使孝宗的勃勃雄心受到不小的打擊,他逐漸從高漲的熱情中冷靜下來,意識到中興計劃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作為權宜之策,議和也并不是毫不可取。因此,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疏遠主和派,甚至重新起用秦檜余黨湯思退為相,準備與金朝議和。隆興元年八月,金人向南宋提出割海、泗、唐、鄧四州之地,納幣稱臣,以及遣還中原歸附之民等要求,揚言若宋廷不允,即揮師南下。孝宗雖不反對暫時與金妥協(xié),但認為在議和條件上不能過于遷就,應力爭在平等的基礎上達成和議。九月,孝宗不顧張浚等主戰(zhàn)派的反對,派盧仲賢出使金朝議和。盧仲賢臨行之時,孝宗告誡他切不可答應金人割四州之地的要求,而湯思退卻惟恐和議不成,私下授意盧仲賢可以割讓四州。結果,盧仲賢到宿州金營后,在金人的威脅下,竟不敢有半句爭辯,表示愿意接受金人的要求。孝宗聞知大怒,將盧仲賢革職,發(fā)配郴州管制。和談遂陷入僵局。此時,德壽宮的太上皇高宗也不斷地向孝宗施加壓力。言談之間,高宗對孝宗的所作所為早已表現(xiàn)出不滿。孝宗赴德壽宮問安,常常興致勃勃地談論起恢復大計,而高宗最聽不慣的恰恰就是這種言論,一次,他終于忍不住粗暴地打斷孝宗的話,不耐煩地說:“還是等我百歲之后,你再談論這事吧!”這無異于向孝宗發(fā)出了最嚴厲的警告,要他斷了恢復中原的念頭。其實,早在北伐之時,高宗就對孝宗處處牽制,現(xiàn)在好容易有了再次和談、維持偏安的機會,他更是以為萬萬不能錯過,極力敦促孝宗答應金人要求,盡快達成和議。
對于這位選中自己繼承皇位的養(yǎng)父,孝宗一直心存感激,因而總是盡量順從他的意愿。主和派有高宗作靠山,便時時抬出高宗來壓制孝宗,氣焰更加囂張。同時,他們又極力鼓吹金強宋弱,只有求和才是良策。在這種情況下,孝宗的態(tài)度開始左右搖擺。他曾一度因不肯屈從金人的割地要求,有過再次開戰(zhàn)的打算,但對戰(zhàn)事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一旦金人表示愿意與南宋繼續(xù)和談,他又不得不加以考慮。在這種矛盾心態(tài)下,隆興二年三月到七月,孝宗下令撤去江淮守備,主動放棄四州之地,并同意了張浚的辭職請求。 八月,南宋再派魏杞赴金議和。湯思退等人擔心孝宗態(tài)度再有反復,竟秘密派人到金營,通知金人發(fā)兵南下,用武力脅迫孝宗。金人有了這些吃里扒外的幫兇,更加有恃無恐,他們扣留魏杞,進而要求南宋再割讓商、秦二州,否則便舉兵南侵。十月,金人對南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孝宗任命湯思退都督江淮兵馬,但湯思退拒絕赴任,江淮前線的宋軍主力又已全部撤回,金軍幾乎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楚州、濠州、滁州相繼陷落,金兵已臨長江以北。南宋朝野上下輿論嘩然,紛紛聲討主和派媚敵賣國的無恥行徑。孝宗罷去湯思退,押赴永州管制。太學生張觀等72人又上書孝宗,請斬湯思退等人以謝天下,湯思退在赴永州途中聽說此事,憂懼而死。在金朝的軍事壓力下,孝宗不得不作出讓步。隆興二年十一月,南宋派王捛巴鷯蠛,提臭櫬的壶r樘蹩,基本满足了靳囌f奈蘩硪。绰柋灾X壞慕鴣實凼雷諼⊥暄樟聊锨值慕萄擔髡擰澳媳苯埠,与民休息”,紵峄已经取得谅柕质芯壞好处,军事手段就适可而止,同意壶r樘蹩睢J攏、晋慅式签订厚W跡煩啤奧⌒撕鴕欏。孝字]淙黃扔謔筆,与靳囯S藕停諦幕指粗性那苛銥釋⒚揮幸虼碩。鉴又q趴2執(zhí)儔狽ザ賈率О,孝自滊s帽鹵淶媒魃髁誦磯,集中精力进行各种必要祼澜前准备,祬s被,詢E薊指礎P⒆謔紫卻罅φ倬岣呔誘蕉妨。磻n藍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