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魏征

    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jìn)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人物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安陽鄴縣(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曾出家當(dāng)過道士。后經(jīng)歷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fā)制人。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fàn)帲瑥牟晃笕。魏征病逝后,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yīng)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見魏徵,魏徵獻(xiàn)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jì)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zhuǎn)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長史鄭颋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nèi)〉脩?zhàn)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占據(jù)險(xiǎn)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jì)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zhàn),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zhàn)!编嶏F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徵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談呢!狈餍潆x去。

    歸唐獻(xiàn)策

    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占據(jù)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lǐng)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據(jù)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徵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長安,將獻(xiàn)城的功勞都?xì)w給李密,然后押運(yùn)糧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率軍轉(zhuǎn)駐黎陽,被竇建德?lián)魯。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魏征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并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jié)突厥寇犯山東。魏徵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zhàn)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jīng)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崩钍烂褚娢横缯f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犯顏直諫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后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同年,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jìn)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hù)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jiān),開始參預(yù)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lǐng)學(xué)者將古籍分為四部,并對其進(jìn)行校定。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一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

    長樂公主李麗質(zhì)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鐘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開始準(zhǔn)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于是進(jìn)言請求雙倍于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yàn)橛兰喂髂耸情L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并對他大加贊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xiàn)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并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持,可謂給魏徵注入了強(qiáng)心劑。也正是因?yàn)橛虚L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shí)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貞觀八年(634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rèn)為這是毀謗。魏徵進(jìn)言說:“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yīng)該仔細(xì)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崩钍烂裼X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謚號文德皇后。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并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著急,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xiàn)陵,原來是昭陵。  李世民聽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于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盡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tǒng)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zé)。魏徵告訴李世民當(dāng)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fèi)。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崩钍烂裾f“: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徵進(jìn)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F(xiàn)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yīng)當(dāng)受的禮。求之于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jù);施行于現(xiàn)在,又違背了國法!崩钍烂裾f:“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zhǔn)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么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代崇尚質(zhì)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yàn)榛蕦O誕育之喜,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nèi)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zhuǎn),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zhuǎn)奔波于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后,盡心對我,進(jìn)獻(xiàn)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于冒犯國君尊嚴(yán)直言規(guī)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庇谑怯H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jī),全面地、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shí),上奏《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欲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游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納,并對他說:“朕今聞過矣,愿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dāng)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彼熨n黃金十斤、馬二匹。

    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讓李世民要善始善終。

    貞觀十六年(642年),后來皇太子李承乾不學(xué)習(xí)德行和術(shù)業(yè),魏王李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nèi)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李世民聽到后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dāng)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崩钍烂袢蚊横鐬樘犹珟,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xiàn)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魏徵去世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并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經(jīng)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jīng)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xiàn)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rèn),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yīng)當(dāng)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z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jìn)諫!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jīng)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于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后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唐軍總共損失戰(zhàn)士接近2000人,戰(zhàn)馬損失8000匹,唐軍攻破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殺獲大量高句麗軍,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shù)遠(yuǎn)多于斬首數(shù),例如平壤之戰(zhàn)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是多次勝利,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lǐng),以及其他大量裝備)。從戰(zhàn)果與損失上來說,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取得了大勝。但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對外戰(zhàn)績要求特別高,仍然因?yàn)闆]滅了高句麗而后悔,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坝谑橇⒚Y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jì)念碑。

    主要成就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jù)《貞觀政要》記載統(tǒng)計(jì),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dá)“數(shù)十余萬言”。其次數(shù)之多,言辭之激切,態(tài)度之堅(jiān)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涂。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yáng)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鑒于隋末人口流亡、經(jīng)濟(jì)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shí),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shí)行有利于國計(jì)民生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表現(xiàn)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rèn)為大亂之后,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rèn)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jīng)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rèn)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后邪!”他又進(jìn)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于今日,當(dāng)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rèn)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fēng)易俗,不能靠嚴(yán)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guī)范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文史

    史書編撰

    魏徵出任秘書監(jiān)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后,典章紛雜。奏引學(xué)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lǐng)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秘閣圖籍。數(shù)年之間,秘府圖籍,燦然具備。他改職之后,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xué)名儒續(xù)任秘書監(jiān)之職。主撰《隋書》,其《經(jīng)籍志》雖出于于之寧、李淳風(fēng)等眾人之手,但總領(lǐng)其書!端鍟そ(jīng)籍志》參考了阮孝緒《七錄》體例,以《漢書·藝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遺書14466余部,89666余卷,與《隋大業(yè)正御書目錄》核對,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下分40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shù)、作者、時代、官銜、內(nèi)容提要、真?zhèn)、存亡或殘缺。以究學(xué)術(shù)之發(fā)展、考流別之變遷。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xiàn)。他在《隋書經(jīng)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jié),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nèi)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生平名言

    縱橫計(jì)不就,慷慨志猶存。天下安危,唯在為政善惡。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即興;若出言欲人從己,其國即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學(xué)問欲博,而行已欲敦。地洼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小善不足以掩眾惡,小疵不足以妨大美。榮辱之責(zé),在乎己而不在乎人。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為心。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亂后易教,猶饑人易食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舍其所短。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為災(zāi)。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收,非不獲獸,明年無獸。

    歷史評價(jià)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dāng)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②貞觀之后,盡心於我,獻(xiàn)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③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qū)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①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yùn),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fēng)烈猶在。

    權(quán)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shí)兆于斯。

    獨(dú)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并優(yōu),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jié),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shù)。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圣德,魏徵、王珪規(guī)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xùn)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等《舊唐書》: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②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③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jìn)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④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dá)節(jié),才周經(jīng)濟(jì)。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等《新唐書》: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shù)十余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復(fù)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難全”,自古所嘆云。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fēng)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cái)成帝道,康濟(jì)九區(qū),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后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dāng)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jiān)、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余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shù)。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xùn)國人,使不罹于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于臣職為無負(fù)耳。

    康熙帝:人臣進(jìn)言固當(dāng)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dāng)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后復(fù)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嘆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愿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謹(jǐn)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jié)義如此。魯公為文,往往雜于浮屠之說;鄭公作《李密墓志》,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贊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

    魏徵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剛正不阿,素以有膽有識、犯顏直諫而著稱,輔弼唐太宗撥亂反正,以成貞觀之治。太宗曾說:“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qū)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笔芳以o予他很高的評價(jià),說他“身正而心勁,上不負(fù)時主,下不阿權(quán)幸,中不移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這并非是諛美之辭。魏徵的名字與貞觀之治將同垂于青史。

    個人作品

    史學(xué)著作

    魏徵所著有《隋書》的《序論》和梁、陳、齊各書的《總論》,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缎绿茣に囄闹尽吩疲骸拔横纭吨G事》五卷,又《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二卷!

    個人詩篇

    《賦西漢》《橫吹曲辭·出關(guān)》《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詔》

    禮樂作品

    郊祭系列

    《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黃帝宮音》《五郊樂章·黑帝羽音》《五郊樂章·舒和》《五郊樂章·青帝角音》《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赤帝征音》《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太廟系列

    《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長發(fā)舞》《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享太廟樂章·大成舞》《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雍和》

    軼事典故

    態(tài)度嫵媚

    李世民皇帝對人說:別人說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tài)度。我看只覺得得嫵媚。

    嗜吃醋芹

    唐代筆記《龍城錄》里有一則關(guān)于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臺。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么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么愛好,我現(xiàn)在終于見識到了!北唤叶痰奈横缁卮鹄钍烂裾f:“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崩钍烂褚虼烁袊@好久。

    家族成員

    家世

    祖父:魏釗

    父親:魏琬

    妻妾

    妻子:河?xùn)|裴氏

    子女

    長子:魏叔玉,光祿少卿

    孫:魏膺,秘書丞,神龍初為鄭國公

    次子:魏叔瑜,職方郎中

    孫: 魏獻(xiàn)

    孫: 魏華,禮部侍郎

    曾孫:魏瞻,駕部郎中

    第三子:魏叔琬

    第四子:魏叔璘

    女:魏氏,嫁霍王李元軌

    魏徵孫魏殷為汝陽令,有三子:

    曾孫:魏明,監(jiān)察御史

    玄孫:魏憑,獻(xiàn)陵臺令

    來孫:魏謨,字申之,唐宣宗年間宰相 

    晜孫:魏隋,蓬州刺史

    仍孫:魏萬,兼御史中丞

    籍貫爭議

    籍貫,是祖居地或原籍。 詳細(xì)指的是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長久居住地 ,詳細(xì)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晉州說(圖中中上部巨鹿郡曲陽縣):

    根據(jù)魏征次子魏叔瑜的墓志《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記載魏征家族是巨鹿(郡)曲陽(現(xiàn)晉州)人,此碑文由魏征的孫子,魏叔瑜兒子魏華親自書寫,是解決對晉州說 和巨鹿縣說分歧最有力的資料,也說明唐朝各種資料中的“巨鹿人”是“巨鹿郡曲陽縣人”而不是“巨鹿縣人”。而《魏華(魏征孫)墓志》用了“巨鹿下曲陽”這個比“曲陽”更早北魏以前時的晉州地名。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的墓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陽(現(xiàn)晉州)人也。”原文記載“公諱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曲陽人也?继珟熰嵨呢懝,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敘於太宗之先碑矣!。

    《魏華墓志》公諱華,字茂實(shí),巨鹿下曲陽人,有唐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庶子、上柱國、武陽縣開國男、太師鄭文貞公之孫,豫州使君之二子。----原碑拓片見《邙洛碑志三百種》中鄭(魏)華墓志。

    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記載:門人自遠(yuǎn)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fēng)竇威、河?xùn)|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穎川陳叔達(dá)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杜淹(?-628年),字執(zhí)禮,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與魏征同朝,姓名前都是郡名,也說魏征是巨鹿郡人。

    唐代《九成宮醴泉銘》也記載魏徵為鉅鹿郡人。原文“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

    《北史·魏長賢傳》(659年)“魏長賢(魏徵父親),收之族叔也。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現(xiàn)晉州)人也。

    《元和郡縣圖志》(820年)鼓城縣 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漢下曲陽,屬鉅鹿郡,當(dāng)時鼓城縣,現(xiàn)在晉州市)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安陽縣》“魏征宅:征,巨鹿人,有宅存,后為唐睿宗潛龍之地。景龍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龍飛于此宅!焙汀墩憬菏戏轴沅洝分杏涊d“至鄭國公由曲陽卜居彰德府之安陽縣”記載一致,明確指出魏征是有巨鹿郡曲陽縣卜居安陽縣。

    五代記載《舊唐書(945年)魏征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

    明萬歷六年《晉州重修儒學(xué)明倫堂碑記》原文“晉畿輔首善地,降神毓秀,代產(chǎn)偉人,唐有魏文貞公(魏徵謚號文貞)”。

    四川新發(fā)現(xiàn)『魏氏公譜』----魏徽公家譜也記載魏徵家族是巨鹿郡下曲陽(今晉州)。

    《晉縣志·金石志》中《新建晉州名宦鄉(xiāng)賢祠記》記載“唐鄭國公贈司空魏征,(晉州)趙魏人”。

    巨鹿說(圖中中下部今巨鹿縣):

    史書大都記載魏徵是巨鹿人,但館陶和晉縣卻記載魏徵是“巨鹿下曲陽人”。下曲陽屬于巨鹿,遍觀從隋朝、唐朝到今天,歷代政府所設(shè)巨鹿郡的轄境都在邢臺市范圍。而且唐時的館陶和晉縣不屬于巨鹿郡管轄。(祖籍應(yīng)該看魏征出生(580年)以前的南北朝 附地圖一張,下曲陽(晉州)在鉅鹿郡不在今邢臺范圍內(nèi)<北魏后下曲陽改名曲陽>),唐朝鉅鹿郡只有唐天寶年間(742-757年)邢州改稱鉅鹿郡,“巨鹿下曲陽人”的記載卻在唐天寶年邢州改稱鉅鹿郡以前。下曲陽屬于北周時期定州鉅鹿郡,并不是唐朝天寶年間的鉅鹿郡。鉅鹿郡在757年廢除以后歷代都沒有設(shè)置。)

    歐陽修編著的新唐書同時代的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記載魏徵為鉅鹿人。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中記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nèi)黃。

    《順德路魏文貞公宋文貞公祠堂記(1311年)》說記載:魏文貞公征,巨鹿人。原文“至大四年(1311年)七月,中山王公結(jié)自集賢直學(xué)士出守順德。明年郡以治,閑居無事,乃按傳記而嘆,曰“魏文貞公徵,鉅鹿人;宋文貞公璟,沙河人。今二邑隸順德,二公皆郡人。守其土,祀其先民,禮也!薄

    清代《魏氏宗譜》記載魏徵為順德府巨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即為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

    1999年版《辭!穼ξ赫髟~條進(jìn)行了修改:“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鉅)鹿人,后移居相州內(nèi)黃。”

    民國時期,邢臺巨鹿古城發(fā)掘出的元代泰定(1327年)時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鐵像也證明魏徵是邢臺巨鹿人。

    人物墓祠

    墓葬

    魏徵墓在陜西禮泉縣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約3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墓于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筑,屬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現(xiàn)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舊唐書·魏徵傳》載:“帝親制碑文,并為書石”。碑首造型,與眾不同,似有獨(dú)特恩遇之意。現(xiàn)碑身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跡。

    廟宇

    魏徵廟就建在魏徵墓前,廟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東西墻壁嵌存有明天啟四年《重修碑記》、大明開封府《魏公廟金神重修碑》、清順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廟重修門碑》四通碑。殿前還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滿堂神像碑》,記載了重修魏征廟的經(jīng)過。1985年,魏征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小說《西游記》里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為了賭勝,胡亂施放雨水,犯了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jiān)斬老龍。老龍于前一天懇求李世民為他說情,李世民滿口答應(yīng)。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

    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里來搗亂,鬧得李世民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蓻]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后門來找李世民算帳,魏徵于是抱劍為李世民守后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李世民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于后門,結(jié)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1990年混世魔王程咬金鮑來福

    1995年

    武則天

    黃斐

    1996年

    隋唐演義

    周剛

    2001年

    大唐情史

    許松源

    2004年

    千古風(fēng)流一壇醋

    杜泓君

    2004年

    秦王李世民傳奇

    保劍鋒

    2004年

    無字碑歌

    李立群

    2006年

    蓋淵蘇文

    孟浩林

    2006年

    貞觀之治

    金士杰

    2006年

    開創(chuàng)盛世

    侯勇

    2007年

    貞觀長歌

    董子武

    2011年西游記楊念生

    2012年

    隋唐英雄

    陳繼銘

    2013年

    隋唐演義

    史天庚

    2014年

    武則天

    李光復(fù)
    2018年天下長安張涵予

    名人推薦
    • 王玉齡
      王玉齡(1928— ),是抗日名將張靈甫的遺孀,安徽籍。1949年4月,王玉齡先到臺灣,之后又遠(yuǎn)走美國,讀書打工,尋找新的生活。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
    • 王褒
        西漢時的王褒和他的作品對后世是有影響的。明代楊慎不僅在他編輯的《全蜀藝文志》里選有王褒的作品,還專門作了《王子淵祠》詩,詩云:“偉曄靈...
    • 魏元忠
        魏元忠是唐代比較有名的政治家,他歷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兩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能,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一定的...
    • 先軫
      先軫,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jì)源西北),又稱原軫。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以謀略見稱。在城濮之戰(zhàn)與崤之戰(zhàn)中...
    • 夏侯嬰
      夏侯嬰(?-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今日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zhàn)功,后封...
    • 夏侯敦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三國名將,曹魏開國元勛,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后代。少年時以勇氣聞名于鄉(xiāng)里。曹操起兵...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