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珀西爾 - 簡介
愛德華·珀西爾,因發(fā)現測量原子核中磁場的核共振法,于195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曾經執(zhí)教于美國哈佛大學。
1912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國依利諾伊州的特落威爾城。他先在依利諾伊州的馬頓公立學校受教育;
1929年進入印第安納州的普度大學電力工程系學習。珀西爾是美國物理學會成員、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研究院成員,以及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和肯尼迪總統(tǒng)當政時期的總統(tǒng)科學咨詢委員會成員。
1945年以后,珀西爾一直在哈佛大學進行研究和教學工作直至1997年去世。
愛德華·珀西爾 - 研究
珀西爾對物理學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在導師指導下做電子反射試驗,并從中發(fā)現許多電子反射能夠產生電子影像,而作為粒子的電子具有波的性質。大學畢業(yè)后,他被選為交流學生到德國的卡爾思魯恩高等工業(yè)學校留學,在W·韋澤爾教授指導下學習。一年之后,他回國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之后,珀西爾成為該大學講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他來到麻省理工大學放射研究所進行微波雷達開發(fā)研究。許多微波波長都是1米以下的電磁波,人們可以將這種波的直線系統(tǒng)用于雷達。珀西爾這段經歷在一生中十分有用;他亦因在這一研究所結識了許多著名科學家。后來珀西爾發(fā)現了原子磁共振的吸收。
“二戰(zhàn)”結束后,他回到哈佛大學;1949年成為該校物理學教授。珀西爾對核磁共振研究是于1945年開始的。他認為,處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具有很小的磁場,在原子核外有靜磁場存在時,核的旋進運動就會開始。地球的自轉軸也會產生周期26000公里的旋進運動。從外向輸送電波時,這種電磁波的頻率與原子核的旋進頻率一致,這就是共振。珀西爾利用各種各樣的固體和液體試驗材料,測定共振頻率構成這種材料的原子旋進頻率。此后這種現象叫做核磁共振,而且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