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唐璜》等,并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zhàn)斗一生的勇士,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


    人物生平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chǎn)業(yè)(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涞剿砩,成為拜倫第六世勛爵。哈羅公學畢業(yè)后,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fā)言的次數(shù)不多,但這些發(fā)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劍橋大學畢業(yè)。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鼓舞,創(chuàng)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09-1818)。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唐璜》(Don Juan, 1818-1823)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zhàn)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游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丑惡、虛偽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的戰(zhàn)歌。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zhàn)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在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和其他詩篇,并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肚柕·哈洛爾德游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這并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產(chǎn)階級妥協(xié)。他自早年就知道這個社會及其統(tǒng)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yè)和觀點;楹笠荒,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tǒng)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拜倫英雄

    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xiàn)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zhàn)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后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斗爭表現(xiàn)出對社會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郁、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由于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xiàn)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郁、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喬治·戈登·拜倫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視現(xiàn)在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斗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群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chǎn)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xiàn)于拜倫筆下,這對于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chǎn)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沖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

    人生經(jīng)歷

    身殘的孩子心靈要求更加完美

    1788年1月22日,喬治·戈登·拜倫生于英國倫敦一間被租用的簡陋房子里。拜倫生在一個古老而又敗落的貴族家庭里。

    說它古老,是因為拜倫家族早先跟隨著“征服者威廉”一起從諾曼底來到英國,在16世紀的十字軍遠征中,戰(zhàn)功顯赫,歷代都受到國王的賞賜,并封為勛爵。還是嬰孩的拜倫,怎么也不會想到,在他10歲的時候,竟會成為紐斯臺德世襲領地的主人。

    詩人拜倫的父親約翰·拜倫,年輕時在法國陸軍學校受教育,畢業(yè)后成了英國陸軍的近士衛(wèi)官。他性情暴烈,行為粗野,又喜歡豪飲濫賭,欠下巨額債務。當他20歲從美國回到倫敦后不久,就拐走了卡爾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揮霍著侯爵夫人從她父親那里繼承得來的每年4000英鎊的收入。但是,4000英鎊到底維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額賭債。兩人只好離開英國,又逃到法國去。在那里生下女兒奧古絲塔,她就是詩人拜倫的同父異母姐姐,是拜倫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對拜倫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生下女兒不久,卡爾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這位失去4000英鎊收入的浪蕩子又悄然回到英國,看上了一個出身于蘇格蘭貴族家庭的名叫凱瑟琳·戈登的少女,雖然她相貌不佳,卻擁有著23000鎊的財產(chǎn)——其中3000鎊是現(xiàn)金——這對他來說太有誘惑力了,因為它能償還過去的賭博欠債。1784年5月,他們在巴思溫泉結婚,這位夫人就是拜倫的母親。新婚夫婦回到北蘇格蘭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賭博、好酒和游蕩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財產(chǎn)揮霍蕩盡了。夫婦倆變賣了土地和家產(chǎn),移住到法國,生活一天天地貧困起來。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約翰·拜倫夫人因懷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單身回到了倫敦,這位儉樸的蘇格蘭婦女在倫敦一條街上租了房子安頓下來,可她丈夫為了躲債依然在法國流浪,沒錢的時候就常常來信向手頭并不寬裕的妻子索討。在拜倫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終于在“沒有襯衫、沒有一文錢,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瘡”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據(jù)說是自殺的。丈夫的死對妻子是個慘重的打擊,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據(jù)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倫母親的性格變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無常。拜倫的幼年就是在貧困的境遇中跟著脾氣不好的母親在北蘇格蘭度過的。

    拜倫是跛腳的。造成這個殘疾,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天生的;另一說是因為母親殘暴,一時氣極把他打成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拜倫可以說是一個美少年,他有一雙清澈的眼睛,一頭褐色的卷曲頭發(fā),皮膚白皙,人們都很喜歡他。尤其是拜倫的嗓音很好,說話聲十分悅耳。因此在后來劍橋大學中,同學們都叫他“好嗓子紳士”。

    惟獨跛足這一生理缺陷,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

    拜倫的母!獎虼髮W

    幼年時,每當他在街上走過,總會聽到人們這樣議論他:“啊,多么漂亮的孩子啊,可惜是一個跛腳!

    這時拜倫馬上就會臉紅起來,認為說話的人侮辱了自己,就抹著眼淚,一邊大聲說:“不許你這樣說我!”一邊就向?qū)Ψ綋淙ァ?/p>

    家庭教師讓他成了讀書癖

    四歲半的時候,拜倫被送進阿伯丁學校讀書。他好學、聰穎,記憶力特別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樣頑皮,有時還搞一些惡作劇。他的善良、正直和義氣很快受到小伙伴們的喜愛,但他時而親切時而暴烈的性子又使他們吃驚!耙粋十分討人喜歡的孩子,可是難以駕馭,”一個老師曾這樣評價他。

    除了在學校讀書,母親還為他請了歷史和拉丁語的家庭教師,拜倫的歷史癖就從這時候形成了。他早熟,喜歡讀各種書籍,尤其是歷史書籍,他常常懇求母親把關于羅馬、希臘、土耳其的歷史故事書從公共圖書館里借回家來。每當夜色降臨,小拜倫就帶著新奇、甜蜜和一點點恐怖的感覺去讀書、去遙想,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徜徉、留連。古人在軍事上的輝煌戰(zhàn)績曾多次激起拜倫內(nèi)心的英雄夢想,他有一次對小伙伴說:“我總有一天會召集一支部隊,士兵們身穿黑衣,騎著紅馬,他們將被稱為u2018拜倫的黑騎兵u2019。你們一定會聽到我們了不起的奇跡的!

    當時的拜倫怎么也不會想到,30年之后這一奇跡真的出現(xiàn)了,他果然成為一支希臘聯(lián)軍的總司令,鋼盔、寶劍和黑色斗篷陪伴著他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拜倫是個聰穎的學生,卻不太用功,成績也不突出,但他看的書卻非常多。他后來回憶說:“人們從未看到我讀書,老是懶洋洋的,惡作劇或作游戲,事實上我在吃飯時讀,在床上讀,在沒有人讀書時讀,自我5歲以來,就讀了所有的讀物。”讀了《圣經(jīng)》以后,拜倫對神秘傳奇的東方世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還特別喜歡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拜倫在學校,除了以善于談吐和廣為讀書聞名外,他的好斗也是出了名的。每當有人嘲笑他的殘疾而欺侮他時,他總能以非常的勇氣打敗對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兩下的。這種勇氣和斗爭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

    拜倫曾經(jīng)去過的倫敦格蘭奇斯特村

    拜倫宣稱他一生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在幼年時候卻受到他的拉丁語家庭教師,一個加爾文教的虔信者的深刻影響。在拜倫的幼年頭腦中不分晝夜地被灌進加爾文教思想,那種吃苦為樂的信仰,沁入了拜倫人格的最深處。拜倫的保姆梅·格雷也熱心宗教,常常給他講神靈、天國、地獄等事情,那些印象自然會遺留在他的腦子里面。這種宗教的影響,在他后來的杰作《曼弗瑞德》中依稀可見。

    1798年,號稱“邪惡勛爵”的紐斯臺德的主人,拜倫的叔祖父和嗣子相繼去世,按照當時的爵位世襲制,10歲的小拜倫就成了第六代勛爵。第二天他到學校去參加點名時,校長不再普普通通地喊他“拜倫”,而是尊稱他為“拜倫勛爵”,他本該回答“到”字,但此時卻哽咽了,隨即便“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拜倫和他的母親、保姆便離開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啟程前往紐斯臺德莊園,去接受他的產(chǎn)業(yè)了。熱心于課外閱讀使他成為優(yōu)秀詩人

    1801年,為了同拜倫的貴族地位和身份相稱,家里決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學!_公學就讀。這所在1571年由約翰·里恩創(chuàng)建的學校,在英國歷史上培養(yǎng)了許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對拜倫十分崇拜的丘吉爾首相就是這所學校畢業(yè)的。這一年,拜倫13歲。

    當時的哈羅公學校長約瑟夫·德魯里在他的書房里接待了這位天資聰穎,外表俊美,但腿有殘疾的貴族少年。經(jīng)過交談,校長馬上發(fā)現(xiàn):“交給我的是一匹在山里野慣了的小馬駒。不過,從他眼中看得出,他是有思想的。”

    在哈羅公學的日子里,拜倫對正規(guī)的課堂學習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關鍵時刻,他卻能大筆一揮,寫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韻詩行;他對課本不感興趣,卻熱心于課外閱讀,博覽群書,從而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懶散而博學”是他中學時代的特點。年少而成熟的拜倫這時也已開始關注社會和時代了。

    紐斯臺德所處的諾丁漢地區(qū),不僅以封建中世紀的古跡和羅賓漢綠林俠客的傳說而著名,而且也是當時英國的大工業(yè)中心,也成為產(chǎn)業(yè)革命而來的最早的地區(qū),也是最重要的工人運動的發(fā)源地之一。拜倫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諾丁漢工人最初破壞機器進行罷工的情況。拜倫是在英國和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大轉(zhuǎn)變時期中成長起來的,他生逢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和接踵而來的各國人民為了獨立、自由和解放而進行的波瀾壯闊的斗爭,親眼目睹了由階級矛盾激化所出現(xiàn)的各種工人暴動、農(nóng)民起義和士兵嘩變等事件。

    拜倫敏感地意識到他是生活和社會變革與發(fā)展中的革命時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寫給司各特的信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當一切都大規(guī)模地屈服于惡勢力時,個人的一切都似乎變得渺小了!

    這就是拜倫青少年時代的感覺和印象。

    英國名校哈羅公學

    從學生時代起,拜倫就向往參加社會活動,在哈羅公學時,他就醉心于練習演說。1807年4月2日他在寫給他的監(jiān)護人約翰·漢森的一封信里說,一個演說家遠遠勝過一個詩人。同時又說,如果他目前從事寫詩的話,那也是暫時的,因為他還沒有成年,不能參加政治活動。拜倫曾以極大興趣研究17世紀至18世紀的國會辯論。在1807年他自己記載的已讀書目中,政治學,歷史學類的著作占了很大比例。拜倫還廣泛閱讀啟蒙學派和唯物主義哲學的著作,像伏爾泰、盧梭、洛克等人的著述,都是拜倫極為推崇的。

    充滿幻想的拜倫常常獨自一人,臂下挾著這些書籍來到哈羅山頂上的教堂,四周是一片墓地。拜倫就坐在大榆樹下面的一塊墓石上讀書、冥想。這是一個靜謐的角落,和風習習,樹葉簌簌,拜倫的縷縷思緒可以飄得很遠很遠……

    綜觀拜倫的一生,他前進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高尚的正義人格和平庸的貴族習氣——兩者在他的心靈深處一直進行著尖銳激烈的斗爭。

    他有過失望,但從不絕望;他有過悲哀冷漠,但沒有悲觀喪志;他有過孤獨憂郁,但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他有過失敗,但又奮起斗爭,屢仆屢起,用筆用劍,獻出家產(chǎn)直至獻出生命。

    拜倫式英雄: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xiàn)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zhàn)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后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斗爭表現(xiàn)出對社會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郁、孤獨和彷徨的苦悶。由于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xiàn)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郁、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視現(xiàn)在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斗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群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chǎn)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xiàn)于拜倫筆下,這對于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chǎn)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沖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chǎn),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后,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nèi)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發(fā)動統(tǒng)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xù)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1816-1817)、故事詩《錫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8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容,又有奇突、輕松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fā)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chǎn)階級體面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面、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贊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象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diào)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yōu)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短畦穼懲甑谑拢輦愐褱蕚浍I身于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輝的一頁。他既憎恨發(fā)動的“神圣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tǒng)治。1824年,拜倫忙于戰(zhàn)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志哀二十一天。

    回顧他的一生,他的詩,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應的人相信:拜倫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世界上總會需要的一種詩人,以嘲笑其較卑劣的,并鼓舞其較崇高的行動。

    詩歌特點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Lord Byron)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zhàn)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游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丑惡、虛偽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的戰(zhàn)歌。

    作品一覽

    拜倫是多產(chǎn)詩人。拜倫著名的詩有:

    《當初我們兩分別》(text on Wikisource)

    《給一位淑女》

    《雅典的女郎》

    《希臘戰(zhàn)歌》

    《她走在美麗的光彩里》

    《我見過你哭》

    (I Saw Thee&apos;weep)

    《我給你的項鏈》

    《寫給奧古斯塔》

    《普羅米修斯》

    《錫雍的囚徒》

    《給托馬斯·穆爾》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

    《唐·璜》

    《拜倫詩選》:(英)拜倫著/查良錚譯 ISBN 7-5607-1932-5

    《拜倫詩選》:(英)拜倫著/駱繼光、溫曉紅譯 ISBN 7-80505-710-9

    《懶散的時刻》,1807年

    《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年

    《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1812年到1816年

    《反對破壞機器法案》、《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1812年

    《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年

    《溫莎的詩藝》、《海盜》、《萊拉》,1814年

    《柯林斯的圍攻》、《巴里西納》、《路德分子歌》,1816年上半年

    《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曼弗雷特》,1816年下半年

    《馬力諾·法里埃羅》、《該隱》、《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唐璜》,1817年

    歷史評價

    ——來自《西方哲學史》

    19世紀和現(xiàn)在的時代比較起來,顯得理性、進步而滿足;然而當代的一些和這相反的性質(zhì),在自由主義的樂觀時期也是許多最出色的人物所具有的。如果我們不把人作為藝術家或發(fā)現(xiàn)者來看,不作為投合或不投合自己的口味的人來看,而是當作一種力量,當作社會結構、價值判斷或理智見解的變化原因來考察,便覺得由于事態(tài)發(fā)展,我們的評價不得不重新大大調(diào)整一番,有些人不如已往看來重要了,而有些人卻比已往看來重要了。在比已往看來重要的人當中,拜倫應有一個崇高的位置。在歐洲大陸上,這種看法不會顯得出人意料,但是在英語世界,大家可能認為這種看法很奇怪。拜倫發(fā)生影響的地方是在歐洲大陸上,尋找他的精神苗裔也不要在英國去尋找。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的詩往往是低劣的,他的情調(diào)往往是華而不雅的,但是在國外,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觀經(jīng)過了傳播、發(fā)揚和變質(zhì),廣泛流行,以至于成為重大事件的因素。

    拜倫在當時是貴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貴族叛逆者和農(nóng)民叛亂或無產(chǎn)階級叛亂的領袖是十分不同類型的人。餓著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學來刺激不滿或者給不滿找解釋,任何這類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只是有閑富人的娛樂。他們想要別人現(xiàn)有的東西并不想要什么捉摸不著的形而上學的好處。雖然像中古時講共產(chǎn)主義叛逆者那樣,他們也可能宣揚基督徒的愛,但是他們這樣做的真實理由非常簡單:有錢有勢的人缺乏這種愛造成了窮人的苦難,而在叛亂的同志們之間有這種愛,他們認為對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斗爭的經(jīng)驗使人對愛的力量感到絕望,剩下赤裸裸的恨當作推進的動力。這種類型的叛逆者假若像馬克思那樣,創(chuàng)造一種哲學,便創(chuàng)造一種專門打算證明他的黨派最后要勝利的哲學,而不創(chuàng)造關于價值的哲學。他的價值仍舊是原始的:有足夠吃的就是善,其余的事情是空談。沒有一個挨著餓的人可能會有旁的想法。

    貴族叛逆者既然有足夠吃的,必定有其他的不滿原因。我所說的叛逆者并不包括暫時不當權的派系的首領,只包括那些自己的哲學要求超乎個人成功以上的變革的人。也可能權力欲是他們的不滿的潛在根源,但是在他們的有意識的思想中卻存在著對現(xiàn)世政治的非難,這種非難如果充分深入,便采取提坦式無邊無際的自我主張的形式,或者,在保留一些迷信的人身上,采取撒但主義的形式。這兩種成分在拜倫身上都找得到。這兩種成分主要通過他所影響的人,在不大可以看作貴族階層的廣大社會階層中流行開。

    貴族式的叛逆哲學,隨著成長、發(fā)展、而且在接近成熟時發(fā)生轉(zhuǎn)變,曾經(jīng)是從拿破侖敗亡后的燒炭黨到1933年希特勒的大得勢一連長串革命運動的精神源泉;在每個階段,這種叛逆哲學都在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中間灌注了一種相應的思想情感方式。

    很明顯,一個貴族如果他的氣質(zhì)和環(huán)境不有點什么特別,便不會成為叛逆者。拜倫的環(huán)境是非常特別的。他對最幼小時候的回憶就是他父母的爭吵;他的母親是一個殘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讓他卑視的女人;他的保姆兼有惡性和嚴格無比的加爾文主義神學;他的跛腳讓他滿心羞慚,在學校里阻礙他成為群體的一員。度過了一段窮苦生活后,在十歲時他突然作了勛爵,成為紐斯提德府的業(yè)主。他繼承的是他的叔祖父,他那位叔祖父“惡勛爵”三十三年前在決斗中殺了一個人,從此以后四鄰見棄。拜倫族向來是個放縱不法的家系,他母親的先輩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這孩子在阿伯丁的一個貧巷的污穢中生活過之后,當然為自己的爵號和府第而歡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謝他們給予的土地。就算近年來他們的好斗心讓他們陷入了困境,他聽說在前些世紀好斗心曾給他們帶來了名聲。有一首他的最早期的詩《離去紐斯提德府的時際》(On Leaving Newstead Abbey),敘述他在當時的感情,那是對曾經(jīng)在十字軍中、在克雷西、在馬斯頓荒原作過戰(zhàn)的祖先的仰慕之情。他用這樣的虔誠決心來作詩的收尾:他要像你們一樣生,或者要像你們一樣死;尸體腐壞后,愿他的骨骸和你們的混在一起。

    這不是一個叛逆者的心情,卻讓人聯(lián)想起模仿中古采臣的近代貴族“恰爾德”哈洛爾德。當他作大學生時,初次得到了自己的收入,他寫道他感覺自己獨立自主像“自鑄錢幣的德意志邦主似的,或者像一個根本不鑄錢幣、卻享有更寶貴的東西即u2018自由u2019的柴羅基人酋長似的。我歡喜欲狂地提到那位女神,因為我的可愛的媽媽真是太暴虐了!

    拜倫后來寫出了大量歌頌自由的崇高詩篇,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他所歌頌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羅基人酋長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來也可以享有的那種劣等自由。

    他的貴族親戚們不管他的家世和他的爵號,對他敬而遠之,使他感覺自己在社交上和他們不是同群。他的母親是人所厭惡已極的,大家也拿猜疑的眼光來看他。他知道她是庸俗的,暗中害怕他自己有同樣的缺陷。由此就產(chǎn)生了他所特有的那種勢利與叛逆的奇妙混合。假如他作不了近代派的紳士,他就要作一個像他的參加過十字軍的祖先那種風格的大膽的采臣,或者也許要作像皇帝黨首領那種較為兇猛的、但更加浪漫風格的大膽的采臣——他們在踏步走向光輝的滅亡的途程中一面詛咒著神和人。中世紀的騎士小說和歷史成了他的禮儀課本。他像霍恩施陶芬皇族一樣作孽犯罪,又像十字軍戰(zhàn)士一樣,在和回教徒戰(zhàn)斗時死去。

    他的羞怯和孤獨感促使他從戀愛中尋找安慰,但是由于他不自覺地是在尋求一個母親而不是在尋求一個情婦,所以除奧古斯塔外,所有人都使他失望了。1816年他對雪萊自稱是“美以美會教徒、加爾文派教徒、奧古斯丁派教徒”,他一直沒擺脫開的加爾文派信仰使他感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邪惡的;但是他對自己說,邪惡是他的血統(tǒng)中的遺傳禍害,是全能的神給他注定的惡運。假若事實當真如此,既然他必須出色,他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罪人,敢于做超過那些他想輕視的時髦登徒子們的勇氣以外的越軌的事。

    他真摯地愛著奧古斯塔,因為她是屬于他那個血統(tǒng)的——屬于拜倫家的伊實瑪利族系的——而且更單純地也因為她對他的日常幸福有一種作姐姐的親切照顧。但是這還不是她要獻給他的全部東西。由于她的純樸和她的親切的溫和性情,她成了供給他極愉快的孤芳自賞的悔恨的手段。他可以感覺自己堪和最大的罪人匹敵——是跟曼弗里德、該隱、幾乎就是跟撒但同等的人。這位加爾文派教徒、這位貴族、這位叛逆者同樣都得到了滿足;這位由于失掉人世間唯一還能在心中引起憐愛柔情的人而傷痛的浪漫情人也滿足了。

    拜倫雖然感覺自己可以和撒但匹敵,卻從來不十分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傲慢的發(fā)展過程中以下這一步尼采做到了,他說:“假使有眾神,咱不是神怎么能忍受??所·以沒有眾神!弊⒁膺@個推理中沒吐露的前提:“凡是傷咱的自尊心的事情,都必須斷定是錯的!蹦岵珊桶輦愐粯,也受了宗教的教養(yǎng),甚至程度更深,但是因為他具備較高明的理智,所以找到了一條比撒但主義高明的逃避現(xiàn)實的道路。不過尼采對拜倫始終是非常同情的。他講:

    “悲劇就在于,如果我們在情感和理智中有嚴格的求真方法,我們便無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學里的教條,但是另一方面,通過人性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變得十分嬌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種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產(chǎn)生人會因為他所認識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險。拜倫用不朽的詩句表達出這一點:

    知識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嘆一條不祥的真理——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有時候拜倫也偶爾比較接近尼采的觀點。但是一般說拜倫的倫理見解和他的實際行動相反,始終是嚴格傳統(tǒng)式的。

    偉大人物在尼采看來像神一樣;在拜倫看來,通常是和他自己在戰(zhàn)斗的泰坦。不過有時候他也描繪出一個和“查拉圖士特拉”不無相似的賢人——“海盜”,他在和部下們的交往上,更掌握他們的靈魂用那制人的手段領導卑劣的人心,使之寒栗昏亂。

    就是這位英雄“過分憎恨人類以至于不感覺痛悔”。這里的一個腳注斷然地講這“海盜”是符合人性實際的,因為汪達爾人的國王干瑟里克、皇帝黨暴君艾濟利諾和路易西安納的某個海盜都表現(xiàn)出同樣的特性。

    拜倫搜尋英雄,并不是非限于東地中海各國和中世紀不可,因為給拿破侖加上一件浪漫主義的外衣是不難的。拿破侖對十九世紀時歐洲人的想象的影響深極了;克勞澤維茨、斯當達爾、海涅,費希特和尼采的思想,意大利愛國者的行動,都受到了他的精神感召。他的陰魂在整個時代昂首闊步,這唯一強大得可以起而反抗工業(yè)主義和商業(yè)貿(mào)易的力量,對和平論與經(jīng)營商店傾注一陣嘲笑。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打算被除這個幽靈,但是勞而無功,因為這鬼怪從來也沒有比現(xiàn)在勢力更大了。

    在“百日江山”期間,拜倫公開表示他希望拿破侖勝利的心愿,當他聽到滑鐵盧的敗績時,他說:“我真難過死了”。

    只有一度他暫時對他的英雄感到了厭惡:那是在1814年,當時自殺(在他認為)要比退位來得體面。那時候,他從華盛頓的美德尋求安慰,但是拿破侖從埃爾巴島一回來,這種努力就不再需要了。當拜倫死的時候,在法國“許多報紙上講本世紀的兩大偉人拿破侖和拜倫幾乎同時棄世了”?ㄈR爾在當時認為拜倫是“歐洲最高尚的人士”,感覺他好像“喪失了一個弟兄”;他后來喜歡上歌德,但是仍舊把拜倫和拿破侖相提并論:

    “對于你的那些高尚人士來說,以這種或那種地方語言發(fā)表某個這樣的藝術作品,幾乎成了必需的事。因為正當?shù)刂v,除了說這是你在跟惡魔堂堂正正開始交戰(zhàn)以前同它的爭論而外還是什么呢?你的拜倫用詩和散文及大量其他東西發(fā)表了他的《喬治勛爵的悲傷》:你的波拿巴特以驚人的大氣派上演了他的歌劇《拿破侖的悲傷》;配的音樂是大炮齊鳴和滿世界的殺人叫喊;他的舞臺照明就是漫天大火;他的韻律和宣敘調(diào)就是列成戰(zhàn)陣的軍士的步伐聲和陷落中的城市的聲響!钡拇_,再往后三章,卡萊爾發(fā)出斷然的號令:“合起你的拜倫,打開你的歌德”。但是拜倫是滲在他的血脈里的,而歌德始終是一個志趣。

    在卡萊爾看來,歌德和拜倫是對立人物;在阿爾夫雷·德·繆塞看來,他們是往快活的高盧靈魂中灌注憂郁毒素這場罪惡勾當里的同謀犯。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法國青年似乎只是通過《維特的悲傷》(The Sorrows of Werther)認識歌德的,根本不認識奧林帕斯神式的歌德。繆塞責備拜倫沒有從亞得里亞海和貴丘里伯爵夫人得到安慰——這話不對,因為他在認識她以后就不再寫《曼弗里德》了。但是《唐璜》在法國和歌德的比較愉快的詩同樣少有人讀。盡管有繆塞的惡評,從那時以來大部分法國詩人一向以拜倫式的不幸作為他們吟詠的最好材料。

    在繆塞看來,只是在拿破侖以后拜倫和歌德才算世紀的最大天才?娙1810年,是屬于他在一首關于法蘭西帝國的盛衰榮辱的敘事抒情詩里形容的“concusent redeux batailles”(兩次戰(zhàn)役之間孕育的)那個世代的一人。在德國,對于拿破侖的感情比較分歧。有像海涅那樣的人,把他看成自由主義的強有力的傳播者,農(nóng)奴制的破壞者,正統(tǒng)主義的仇敵,讓世襲小邦主發(fā)抖的人;也有一些人把他看作基督之敵,以高貴的德意志民族的破壞者自命的人,是一個徹底證明了條頓美德只有靠對法國的難消解的憎恨才能得到保全的不義之徒。俾斯麥完成了一個綜合:拿破侖總歸還是基督之敵,然而不是單單要憎惡的、而是應效法的基督之敵。尼采承認這個折衷,他懷著令人毛骨悚然他喜悅講古典的戰(zhàn)爭時代就要到來了,這恩惠不是法國大革命而是拿破侖給予我們的。就這樣,拜倫的遺產(chǎn)——民族主義、撒旦主義和英雄崇拜,成了德意志精神復合體的一部分。

    拜倫并不溫和,卻暴烈得像大雷雨一樣。他講盧梭的話,對他自己也用得上。他說盧梭是在熾情上投下魅惑、由苦惱絞榨出滔滔雄辯者……

    然而他知道怎樣給瘋狂加上美裝,在錯誤的行動思想上涂抹一層絕妙的色調(diào)。

    但是這兩人之間有著深刻的區(qū)別。盧梭是感傷的,拜倫是熱狂的;盧梭的懦怯暴露在外表,拜倫的懦怯隱藏在內(nèi)里;盧梭贊賞美德,只要是純樸的美德,而拜倫贊賞罪惡,只要是霹靂雷火般的罪惡。這種區(qū)別雖然不過是反社會本能的反抗中兩個階段的區(qū)別,還是很重要的,它表現(xiàn)出運動正在發(fā)展的方向。

    必須承認,拜倫的浪漫主義只有一半真誠。有時候,他會說波普的詩比他自己的詩好,但是這個意見多半也只是他在某種心情下的想法。世人向來一味要把拜倫簡單化,刪掉他的廣大無邊的絕望及對人類的明言輕蔑中的故作姿態(tài)的因素。拜倫和許多其他著名人物一樣,當作神話人物來看的他比真實的他重要?醋饕粋神話人物,特別在歐洲大陸上他的重要性大極了。

    個人作品

    其他信息

    人們認為拜倫勛爵比任何其他詩人更象自己創(chuàng)造的英雄人物——即富于浪漫色彩的旅游者恰爾德·哈羅德;被社會擯棄的曼弗雷德;憤世嫉俗,鐵石心腸的情人唐·璜。雖然拜倫確曾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素材寫了很多詩篇,但這些詩篇決不純粹是自傳性質(zhì)的。然而最能真正體現(xiàn)拜倫的天才的還是他的那些長詩,而不是通常在選集里作為他的代表作的那些抒情詩。

    像許多詩人一樣,拜倫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活動家。他熱愛自由這個理想,他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希臘為擺脫土耳其統(tǒng)治而進行的獨立斗爭中。

    名人推薦
    • 魏象樞
      魏象樞(1617—1687),字環(huán)極(一作環(huán)溪),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隸屬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 進士,官至...
    • 冉云飛
      冉云飛,1965年生于重慶酉陽,長居成都。著名青年學者,作家,雜文家。人稱“冉匪”,自稱“一個碼字的鄉(xiāng)下蠻子”、“大學本科,監(jiān)獄碩士”!2008...
    • 邵洵美
      邵洵美(1906年-1968年5月5日),上海人,祖籍浙江余姚,新月派詩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譯家。邵洵美出身官宦世家,1923年初畢業(yè)于上海南洋路礦學...
    •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英語: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國女作家,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
    • 畢沅
      畢沅,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zhèn)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
    • 陳荊和
      陳荊和(1917年-1995年),字孟毅,號蒼崖,研究越南歷史和華僑歷史的專家。生于臺灣臺中市,幼年移居日本東京。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