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宋太宗

    宋太宗

    宋太宗(939年——997年),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在位22年。享年58歲。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國君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名趙匡義。宋太宗很有作為,勤于政務(wù),關(guān)心民生;不過由于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nóng)民起義。

    宋太宗 - 簡介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tǒng)一四方的大業(yè)。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太宗即位后,繼續(xù)進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時的統(tǒng)一事業(yè),鼓勵墾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編纂大型類書,設(shè)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jié)度使權(quán)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yīng)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宗轉(zhuǎn)而執(zhí)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guī)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后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chǎn)。這一特殊的繼承結(jié)果對太宗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宋太宗 - 家庭介紹

    皇后  尹皇后 追諡淑德皇后
    符皇后 追諡懿德皇后
    李皇后 德妃,後成皇后、皇太后(萬安太后),追諡明德皇后
    李賢妃 追封為賢妃、皇太后,追諡元德皇后 
    妃嬪   王德妃 生趙元儼 
    子  長子趙元佐 楚王
    次子趙元僖 昭成太子
    三子趙恒 宋真宗
    四子趙元份 商恭靖王
    五子趙元杰 越文惠王
    六子趙元偓 鎮(zhèn)恭懿王
    七子趙元侢 楚恭惠王
    八子趙元儼 周恭肅王
    九子趙元億 崇王 
    女 
     
    長女 滕國公主,早亡。
    次女 徐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九年,封蔡國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吳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國公主。逝世,謚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國長公主。景祐三年,進燕國大長公主。元符改徐國大長公主。政和改英惠大長帝姬。
    三女 邠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七年為尼,號員明大師。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國長公主。景祐三年,進曹國大長公主。元符改邠國大長公主。
    四女 揚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長公主。咸平五年,進魯國長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柴宗慶,賜第普寧坊。柴宗慶為柴禹錫之孫,帝命主以婦禮謁禹錫第。歷徙韓國長公主、魏國長公主、徐國長公主、福國長公主。仁宗立,進鄧國大長公主。明道二年薨,追封晉曙,謚力靖。元符封揚國大長公主。政和改和靖大長帝姬。公主性妒,柴宗慶無子,以兄子為后。
    五女 雍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賢懿長公主。咸平六年,下嫁右衛(wèi)將軍王貽永,進封鄭國長公主,賜第。景德元年薨,謚懿順。景祐三年,追封鄭國大長公主;实v三年,改韓國大長公主。徽宗改封雍國大長公主。政和改懿順大長帝姬。
    六女 衛(wèi)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壽昌長公主。大中祥符二年,進封陳國長公主,改吳國長公主,號報慈正覺大師。改楚國長公主,又改邠國長公主。天禧二年,改建國長公主。乾興元年,封申國大長公主。天圣二年薨,賜謚慈明;兆诟男l(wèi)國大長公主。政和改慈明大長帝姬。
    七女 荊國大長公主,幼不好弄,未嘗出房闥。太宗嘗發(fā)寶藏,令諸女擇取之,欲以觀其志,主獨無所取。真宗即位,封萬壽長公主,改隨國大長公主,下嫁附馬都尉郴遵勖。歷封越國大長公主、宿國大長公主、鄂國大長公主、冀國大長公主。明道元年,進魏國大長公主;实v三年薨,年六十四。帝臨奠,輟視朝五日。追封齊國大長公主,謚獻穆;兆诟姆馇G國大長公主。政和改獻穆大長帝姬。  
    繼位之謎

    斧聲燭影

    汴京午門石獅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締造者太祖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匡義即位,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
      
    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匡義入宮。光義入宮后,太祖屏退左右,與匡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匡義時而離席,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眱扇孙嬀浦辽钜梗锪x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匡義也早已安排精于醫(yī)術(shù)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并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匡義,匡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yīng)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比吮忝爸L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匡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匡義闖入殿內(nèi)。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彼位屎笠灰姽饬x,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惫偌沂菍实鄣姆Q呼,她這樣喊匡義,就是承認匡義做皇帝了,趙匡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庇谑,趙匡義便登極為帝。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極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了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jù)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后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jù)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于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yù)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庇腥吮阋源送茰y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jīng)得住推敲,無非是后人的臆測而已。
      
    姑且不論太宗是否毒殺太祖,是否編造“金匱之盟”,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tǒng)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太宗繼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yè)。對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關(guān)鍵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德昭為節(jié)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jié)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養(yǎng)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實,太宗早在繼位前就已經(jīng)緊鑼密鼓地進行布局了。太宗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yǎng)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jù)統(tǒng)計,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還有意結(jié)交不少文官武將。即便是太祖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quán)的朝中要員,太宗都著意加以結(jié)納。這兩人都與太宗關(guān)系密切,在太宗繼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繼位后,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xù)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yè)和張美等,將他們調(diào)到京師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過,太宗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當是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數(shù)字猛增了兩倍多?婆e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況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青云直上,這些“天子門生”出任各種職務(wù),無疑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nèi)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quán)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gòu),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了后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宋太宗 - 傳位難題

    解鈴亦為系鈴人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謀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終太宗一朝,卻始終無法擺脫太祖的陰影。太宗繼位之后,面對的一個頭疼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此后的皇位繼承。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繼承人,并由廷美傳回太祖之子德昭。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傳承多為父死子繼,太宗也不例外。為此,太宗絞盡腦汁,力圖一一排除傳子過程中的障礙,走過了一段充滿風波曲折的歷程。
      
    所謂的金匱之盟可能是太宗、趙普捏造出來的,雖然一時能掩人耳目,但最終限制了太宗傳子的愿望。這還得靠太宗和趙普自己解開這道難題。在此過程中,太宗逼死弟弟和侄兒,逼瘋長子,其間的無奈、痛苦也許他再也不愿重受一遍。
      
    趙普在太宗定儲一事中扮演了極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傳國之事詢問趙普的意見。趙普一生讀書不多,但好讀《論語》,并從中學到一些治國之道。他曾對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指《論語》)。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币虼艘浴耙园氩俊墩撜Z》治天下”而聞名于世。

    趙普在太祖時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樞機構(gòu)執(zhí)政達10年之久,與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視為左右手。太祖時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quán)、制定統(tǒng)一戰(zhàn)略等事上,趙普都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趙普的權(quán)勢甚至一度在晉王光義之上。他還反對過太祖?zhèn)魑粫x王光義的意圖。因此,他與太宗的關(guān)系極為微妙。 
      
    太宗繼位后,趙普的地位已遠遠不及太祖時代,頗受壓抑和冷漠。太宗要維護自己的權(quán)力,對趙普這樣的太祖舊臣自然心存猜忌,何況兩人還曾是政敵呢。然而,趙普是開國元勛,太宗要安撫人心,自然需要利用這樣的元老重臣裝點門面,所以對趙普在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趙普沉浮宦海幾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隨時有危險的情況下,政治態(tài)度自然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于是,當太宗向他詢問傳任廷美之事時,趙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說:“自古帝王傳位乃是父傳子,當年太祖已誤,陛下今日還要再錯嗎?”這句話大獲太宗賞識,堅定了太宗傳子的信心。此后,趙普在太宗傳位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后,還留有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繼位之初,德昭封為節(jié)度使和郡王。太宗征遼時,德昭從征幽州。高梁河之戰(zhàn),宋軍慘敗,太宗只身逃脫,不知所蹤。這時有人商議立德昭為帝。后來,太宗生還,此事便作罷。班師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漢之賞,將士們不免議論紛紛。德昭便為將士們請賞,認為即使與遼作戰(zhàn)失敗了,還是應(yīng)該賞賜平北漢有功的將領(lǐng)。太宗聽后很不高興,就說:“待你做了皇帝再賞賜也不遲。”此言一出,德昭惶恐萬分,低頭垂淚,默然而出。
      
    德昭所處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話分明又是懷疑他有奪位之心,日后難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滿腹心事竟無處訴說,頓生短念,回來后便自刎身亡。據(jù)記載,太宗得知此事后又驚又悔,趕過來抱尸痛哭:“癡兒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時年僅29歲。兩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23歲。于是,太宗皇位繼承的兩大“隱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對皇位能構(gòu)成威脅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對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趙普。趙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誤再誤”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這種情形下該怎么做。
      
    這里需要提一下趙普的政敵盧多遜。盧多遜為人機警,知道太祖喜歡讀書,經(jīng)常到史館來取書,就讓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書,于是通宵閱讀此書。等到第二天召對時,太祖問起大臣們書中的事情,只有盧多遜一個人應(yīng)答如流,以此獲得太祖賞識,拜為宰相。他跟趙普一直不和,好幾次在太祖面前說趙普壞話,而趙普本人也因?qū)?quán)、貪財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結(jié)果趙普被罷相。當時有人跟太祖反映趙普非議皇弟光義,估計這也是盧多遜干的。趙普上表自訴說:“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夠輕議。這是外人的離間之詞,何況當初太后臨終前的遺命我親目所見,并作了記錄呢。希望陛下明察!碧鎸②w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匱里。太宗初年,趙普受到冷落,盧多遜怕他復(fù)起,就跟太宗說趙普當初反對太祖?zhèn)魑唤o他。
      
    過了幾年,太宗為晉王時的舊僚揭發(fā)秦王廷美陰謀造反。太宗將信將疑,就問趙普的看法。這給了趙普表白的機會。關(guān)于秦王廷美,趙普說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這次趙普趁機說自己為權(quán)奸(當然是指盧多遜了)所害,并詳細說起杜太后的金匱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這下,太宗感覺到趙普原來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對趙普加官晉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識到了金匱之盟所存在的隱患。趙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誤再誤的話一出口,就已經(jīng)決定了廷美的結(jié)局。
      
    沒多久,趙普就查到了盧多遜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趙普毫不客氣地捅給皇帝,說盧多遜盼太宗早日晏駕,就好盡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滿意,還送盧多遜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題發(fā)揮,嚴懲盧多遜及其同黨。大臣王溥等74人聯(lián)名上奏盧多遜及廷美怨望詛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盧多遜被削奪官爵,其同黨不少被處死;廷美勒歸私第,其兒女不再稱皇子皇女。
      
    趙普借盧多遜交通秦王案,既打擊了政敵盧多遜,又討好了太宗,一箭雙雕。但廷美的悲慘命運還沒到頭。趙普更進一步,他挑唆開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說廷美不思改過,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為涪陵縣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嚴加監(jiān)管。廷美氣憤難平,兩年后便死在房州,年僅38歲。順便提及的是,李符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趙普怕他泄漏秘密,后來找了一個別的茬兒,將他貶到地方做了一個小官。
      
    廷美死后,太宗對外稱廷美乃是乳母陳國夫人耿氏的兒子,并非杜太后所生,這樣就徹底地將廷美排除在皇位繼承系統(tǒng)之外。當時,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無人能夠反駁。因此,廷美到底是誰的兒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經(jīng)過上述種種手段,太宗終于清除了將皇位傳給兒子的障礙。不過,太宗對皇位繼承人的挑選卻并非一帆風順,也頗多曲折。
      
    太宗長子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得又像太宗,頗為太宗喜歡。元佐有武藝,善騎射,還曾經(jīng)隨太宗出征過太原、幽薊。太宗迫害廷美時,元佐頗為不滿,力加營救,請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憤成疾,竟然發(fā)狂。左右仆從若有小錯,元佐即以刀棒傷人。太宗命太醫(yī)治理,才稍有好轉(zhuǎn)。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陽節(jié),太宗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shè)宴飲酒作樂,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沒有派人請他。散宴后,陳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設(shè)宴一事,說:“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yù)焉,是為君父所棄也!狈逇怆y平,一個勁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一時間,殿閣亭臺,煙霧滾滾,火光沖天。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為,便命人查問,元佐具實以對。太宗怒不可遏,欲絕父子之情。眾人營救不得,元佐被廢為庶人。有人說元佐是在裝狂,以表示對父親的不滿和對皇位的拒絕。
      
    太宗去世后,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牽連。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對元佐很好,努力幫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后,終身未見他。元佐死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享年62歲。在真宗即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貴達30年之久,真是幸運。

    在元佐焚宮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即陳王元佑。宴會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說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縱火焚宮,而后太宗認為元佐宮中起火并非偶然,決意廢元佐為庶人,元佑是否對太宗說過什么,也難以查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并封開封尹兼侍中,成了準皇儲。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趙普上《諫雍熙北伐》奏疏,頗得太宗嘉賞。后來,元僖也上疏論及伐遼之事,為太宗采納。太宗、元僖和趙普在處理對遼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識。元僖見太宗優(yōu)待趙普,便與趙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議太宗重新任用趙普為相。端拱元年(988),趙普第三次為相,威權(quán)一時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攏趙普的陳王元僖也晉封許王,更加鞏固了皇儲地位。趙普罷相后,元僖又與另一位宰相呂蒙正關(guān)系密切!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極為悲傷,罷朝五日,贈皇太子,并寫下《思亡子詩》。元僖之死,據(jù)傳是其侍妾張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寵愛張氏。張氏欲下毒毒殺李夫人,但誤毒死元僖。張氏恃寵驕橫,對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罰,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并不知情。張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太宗后來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問。張氏自縊身亡,左右親吏都被處罰,其父母墳?zāi)挂啾粴。太宗又下詔停止元僖的追贈儀式,降低其葬禮的規(guī)格。元僖本得太宗喜愛,又與宰相交好,朝中還有不少大臣建議立他為太子,本是春風得意之時,卻死于非命,而死后又被太宗所厭,實是可嘆。
      
    元佐被廢,元僖暴死,儲位空缺,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這是個敏感問題,太宗正為此心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自此以后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不過,太宗本人被箭傷所擾,也知該早立儲君,便就此私下詢問寇準。在寇準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
      
    太宗冊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興,馬上召寇準說:“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為皇帝所忌,有哪個皇帝不想權(quán)力為自己所操控呢?況且早在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遙拜唐玄宗為太上皇而自立為帝,尤其是五代以來,子侄逼宮之事更是史不絕書,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準說:“陛下?lián)袼愿渡衿髡,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碧诼牶蟛畔麣猓埧軠屎染,大醉方罷。
      
    隨著病情加重,太宗又開始設(shè)法保住太子皇位。在此情況下,大臣呂端被推到了風浪之顛。呂端為相時已61歲,擔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中央都做過官。呂端為人穩(wěn)重、鎮(zhèn)靜,又信奉黃老思想,這與太宗晚年所持清靜無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呂端頗得太宗賞識。據(jù)說在重用呂端之前,太宗曾寫過《釣魚詩》,詩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边@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詡,而將呂端比做姜太公。當時,曾有人反對用呂端為相,說他為人糊涂,太宗說:“呂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眳味斯徊回撍。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駕崩,李皇后與宦官王繼恩等人企圖撇開太子趙恒,另立元佐為帝,幸得呂端處置得當,才得以保證趙恒登基為帝,便是后來的宋真宗。太宗的去世,標志著宋朝開創(chuàng)局面的結(jié)束,守成時代的到來。

    宋太宗 - 南征北伐

    降旗飄出太原城――宋太宗攻滅北漢
      
    宋太宗趙光義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與唐太宗弒兄殺弟后的境遇極其相似。南方割據(jù)諸國均已拔掉,北漢自然是宋太宗第一個下刀的目標。當然,這塊肉非常不好切,北漢雖彈丸小國,其身后卻是強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漢,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不用發(fā)愁。趙匡胤時代,“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边@么一大筆財富,宋太宗一上臺就剛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封樁庫改為內(nèi)藏庫,表示說此舉非為“自供嗜好”,而是要儲積以待時缺。當然,宋太宗看見封樁庫內(nèi)“金帛如山”,對兄皇“儲積太過”很有微詞,“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jīng)費為念,何其過也!”宋老三嘖嘖之余,慨嘆這么多的財帛“何能用盡”,顯然是剛當家不知柴米貴,只要一打仗,金銀糧帛就會水一般嘩嘩淌出去。
      
    趙光義征北漢之前,頗有疑慮,他問大臣曹彬:“周世宗與本朝太祖皇帝,皆親征太原而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太過堅牢而不能接近嗎?”曹彬老將,經(jīng)驗豐富,回答:“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guān)一戰(zhàn)即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扎營于甘草地中,軍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軍而返。太原城池雖堅完,但并非想象中那樣不可攻克!庇纱,宋太宗北伐之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人勸諫,不聽。于是,宋朝遣潘美、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大將,率各路兵直趨太原。
      
    宋初時一直與契丹有和約,乍聞宋朝伐北漢,契丹君臣還真下一大跳,忙遣使來問:“何名而伐也?”太宗血氣方剛,拍胸脯言道:“河東逆命,正應(yīng)興師問罪!如北朝不援,和約如故;否則,只有兵戎相見!”此種豪言壯語,宋朝自太宗以后的近三百年間再也聽不到半句!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車駕發(fā)自汴京,親征北漢。途中,有一“花絮”可表:師次澶州,有一名縣級文官于路中獻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八谓,宋捷,宋朝大捷!”太宗見此姓名高興,認定必克北漢。
      
    北漢的“皇帝”,此時是劉繼元在位。當初,宋太祖開國,當時的國主劉鈞曾一度生出妄念,想重拾后漢舊河山,與李筠聯(lián)合,結(jié)果是大敗而返。宋太祖曾遣人轉(zhuǎn)告他:“君家與周氏為世仇,互相爭殺也合情理。我大宋朝與你并無前嫌,何必因一家一姓之故困一方之人?如果你有志于中原,可以率軍下太行山與我一決勝負!眲⑩x學得也乖,派人回復(fù)說:“河東土地甲兵不足以當中國,我劉鈞一家并非叛賊出身,守此區(qū)區(qū)之地,只是擔心漢社稷無人祭祀罷了!比绱说腿職庋b孫子,讓宋太祖不得不“哀其言”,起了惻隱之心,對來人講:“替我告訴劉鈞,放他一條生路!彼,劉鈞在世時,宋朝果然未曾出兵進攻。劉鈞日子很難過,南怕宋兵來打,北畏契丹逼迫,“終以勢力窘弱,憂憤成疾”,沒多久就死了,可以說是嚇死的,也可以說是急死的,年僅四十三。劉鈞本人無子,繼位的是他外甥劉繼恩。劉繼恩本姓薛,年幼時被劉鈞養(yǎng)為已子。僅僅兩個月,劉繼恩被人暗殺,其弟劉繼元被眾人推立。所以,北漢現(xiàn)在的繼承人,實際上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沙陀劉氏后人。劉繼恩的生父薛釗本一莽撞軍漢,娶北漢“高祖”劉崇之女為妻,一次酒醉,差點把“公主”一刀剁死,酒醒之后,薛軍爺知道自己闖禍,畏罪自剄而死。公主再嫁一個姓何的,生下劉繼元,所以這位北漢主原名應(yīng)叫何繼元。公主真乃一大掃箒星,不久何軍爺也病死,小繼元也為劉鈞養(yǎng)為已子。
      
    遼朝得知宋朝出兵,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軍入援北漢。
      
    宋朝的云州觀察使郭進沙場宿將,早已率軍于石嶺南扼守。遼朝耶律沙率前部人馬行至白馬嶺,隔一條闊澗,正好看見宋軍嚴陣已待。耶律沙想等后軍趕至再進攻,但監(jiān)軍的遼朝宗室冀王耶律敵烈等人貪功,認定要趁宋軍立足未穩(wěn),馬上出擊。于是,耶律沙只得下令遼兵進攻。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馬如龍的遼軍精騎忽然沖鋒,肯定占盡大便宜。山地崎嶇,前面又是一條大澗橫亙,遼兵喪失了突然發(fā)威的沖力,或下馬,或邊試水深邊前行。未等這些下半身皆濕的遼軍上岸,郭進率宋軍迎頭猛擊,大敗遼軍。耶律敵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兒子均被殺死,耶律沙本人勉強逃得一命。宋軍窮追不舍,如果不是遼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及時帶兵趕到,用勁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軍割去人頭。
      
    此戰(zhàn)克捷,各路遼軍氣沮,紛紛退軍。劉繼元驚惶之下,又派秘使把告急乞師信塞進蠟丸插入發(fā)髻之中,潛出太原城向遼朝方面狂奔。半路,北漢秘使為郭進逮個正著,“徇于城下,城中之氣始奪矣!辈痪,北漢的駙馬都尉盧俊從代州遣人向遼朝告急,“遼人敗衄之余,不能再發(fā)兵求”。
      
    宋軍得勢不饒人,連克太原周邊重鎮(zhèn)及戰(zhàn)略要地。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趕至太原城下,慰勞諸將,指揮攻城。
      
    “先是,帝選諸軍勇士數(shù)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于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逼醯な构(jié)至宋廷,便殿賜宴時,這數(shù)百“雜技”軍士“袒裼鼓躁,揮刃而入,跳擲承接,曲盡其妙!眹樀蒙頌槲某嫉钠醯硎埂安桓艺暋薄_@一隊雜技英豪,又被宋太宗帶至太原城下,攻城之前,在空地上飛拋利刃,左閃右騰,或以鞘承,或以手接,滿天空飛利刃,“城上人望之破膽。”
      
    宋太宗本人親擐甲胄,不避矢石,親自指揮攻城。宋軍見皇帝親自坐陣,“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劉繼元帳下將校有不少人踰城投降,北漢守軍漸漸不支。
      
    宋太宗親自草詔勸諭:“越王、吳王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將,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繼元但速降,必保始終富貴!”
      
    為了防止攻城宋軍因傷亡生怒而屠城,宋太宗還指揮軍隊暫緩攻城。窮窘至極,北漢主劉繼元只得親自于城北投降。趙光義沒有食言,釋罪不殺,授劉繼元可檢校太師,封彭城郡公,“給賜甚厚”。至此,宋朝滅北漢,得十州之地,共有三萬五千多戶。
      
    劉繼元雖是個動輒族殺臣下全家的暴君,投降后活得還不錯,淳化二年病死,臨終把三歲兒子劉三豬托付給宋太宗照顧。當時劉三豬才六歲,宋太宗“惻然哀之”,賜三豬名為“守節(jié)”,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賜祿,好好養(yǎng)了起來。劉繼元乃一暗弱庸識之人,故而在太宗之世得以好死。攻克太原后,趙光義下詔平毀太原堅城,改為“平晉縣”,并派兵縱火盡焚太原廬舍,“老弱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眾”,可見,對于太原兵民的抵拒,太宗心中仍有好大一股邪火。
      
    平滅北漢,乍看上去乃宋太宗一大成功。其實,福兮禍兮,不能光看一時一地之得失。北漢蕞爾小國,于宋朝而言,大敵乃契丹遼朝。如果宋太宗親征北伐,首先攻下幽州,平定燕地,北漢必為掌中之物,弓矢不發(fā)就可能一舉得之。此種戰(zhàn)略,宋太祖在世時已經(jīng)與趙普等文臣達成共識,“太宗一日忘其本謀,急于伐漢,盡銳堅城之下,僅能克之。師已老矣,復(fù)議攻燕,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繒。一敗而沒世不振,再舉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勢,倒行求前,以致顛蹶也!笨梢,宋太宗急于求成,舍本取末,滅北漢得不償失,已經(jīng)為日后的伐遼失敗埋下一大伏筆。
      
    平北漢之事,還需交待一下在石嶺關(guān)一帶大敗契丹軍的宋朝大將郭進。郭進自少年時代起就“倜儻任氣”,在后漢高祖劉知遠帳下當兵,以軍功發(fā)跡。宋朝立國后,郭進一直被委以重任獨當一面,與北漢接境相持。郭將軍雖有材干,“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罪于死,居家御婢仆亦然!彼裕翁婷看蜗蚺赏訓|的兵將訓話,總是好生告誡:“汝輩一定要小心奉法,犯我手里可能會獲寬免,犯在郭進之手想必難活!”有小校得罪郭進,逃入京城誣告郭進謀反,宋太祖派人把此人押送郭進處理。郭進“能以權(quán)道任人”,對這個小校說:“你敢入京告我,真有膽氣。我現(xiàn)在不殺你,放你還軍,如果能破并寇,我馬上薦你入朝為官;如果失敗,你也可以投附河東得以求活!毙⌒B勓裕佰x躍聽命”,率一股隊伍突出,果然擊敗一大股北漢軍,斬敵甚眾。郭進不食言,馬上推薦他入汴京升官!疤鎻闹。如此嚴毅威猛大將軍,又獲平北漢卻遼軍第一功,卻屢受當時任監(jiān)軍的田欽祚欺凌!斑M武人,性剛烈,戰(zhàn)功高,心不能甘,自縊死。”堂堂大將軍,竟然被“政委”氣得上吊,確實不值。宋初監(jiān)軍并非宦官,這位田欽祚也在太祖一朝立功甚多,然而“性陰狡,多所忤犯,好狎侮同列,人皆惡之!碧餁J祚上奏,謊稱郭進暴病而死,“太宗悼惜久之”。后來,郭進受逼自縊一事事發(fā),田欽祚被貶為房州團練使,后又遠竄瘴氣多發(fā)的嶺南。
      
    高梁河畔嘗敗績――宋遼首次主力對決戰(zhàn)
      
    宋太宗所率宋軍雖平滅北漢,但是,“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疲乏”。滅國擒王之后,宋軍上下仍舊還是五代軍人習氣,“人人有希賞意”。宋太宗本人很想乘大勝之勢,一鼓作氣,攻取幽薊之地!爸T將皆不愿行,然無敢言者。”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獨奏:“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币徽Z已中宋太宗下懷,高興之余,即刻命樞密使曹彬調(diào)發(fā)屯兵,準備收取“兒皇帝”石敬瑭丟失的漢人固有領(lǐng)土。
      
    盛夏七月,趙光義率大隊身心俱疲的宋軍北征,他本人已駕發(fā)鎮(zhèn)州。由于軍士意怠,“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士氣如此,宋太宗仍執(zhí)意伐遼。
      
    宋軍入遼境后,開始進軍還很順利,遼朝的東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后以城來降,宋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岐溝關(guān)等軍事要地已落入手中。此情此景,與當年周世宗伐遼極其相似。很快,宋軍便包圍了遼朝的“南京”――幽州城。宋太宗本人駐蹕城南的寶光寺,指揮戰(zhàn)斗。
      
    在此之前,宋軍在沙河之戰(zhàn)大敗遼朝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所率兵馬,生擒五百多遼兵,可以說是打了個開門紅。北院大王孬種,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智能雙全。他了解宋軍很看不起耶律奚底,便令本部軍高舉北院大王的青色軍旗,在得勝口一帶佯裝是敗走潰兵,晃蕩游走。趙光義得知遼朝北院大王“殘兵”還有不少,立刻麾兵進擊,開始還很順手,殺掉不少遼兵,但不久即陷入耶律斜軫的埋伏圈,受挫而返。耶律斜軫取得小勝后,也不輕易進兵,屯軍于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由此,此部遼軍牽制住不少準備進攻幽州城的宋軍。

    宋太宗

    名人推薦
    • 商均
      商均,是五帝之一舜,女英的兒子,出生于上古時代的商(今河南商丘)。商均學習努力刻苦,與羿、禹都是好朋友。商均被舜認為只知道唱歌跳舞,卻不會...
    • 宋學義
      宋學義(1918—1971),河南省沁陽市北孔村人,“狼牙山五壯士”之一。他出身佃農(nóng),從小就流浪要飯,當童工,打短工,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1939...
    • 宋庠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開封之雍丘。宋庠是鄉(xiāng)試,會試、...
    • 宋獻策
      宋獻策,明末清初河南 永城人。曾為卜者,后為李自成謀士,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曾造讖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謀略,設(shè)官...
    • 宋犖
      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漢族,河南商丘人。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詩人,書畫家、文物收藏...
    • 宋訥
        宋訥(1311年-1390年),字仲敏,號西隱,河南滑縣人,元朝至正年間進士,明朝政治人物,教育家。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