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芙 - 個人資料
姓名: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
生辰: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籍貫:英國
身份:著名作家,女權(quán)主義家
弗吉尼亞·伍爾芙 - 個人生平
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出身名門,未上過正規(guī)學校,但才華出眾。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生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其父是文學家兼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受其父影響,她的許多作品都與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復雜的家庭背景,這個9口之家、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矛盾與沖突。而伍爾芙同母異父的兩位兄長對她的傷害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chuàng)傷。 1895年母親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后來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nèi)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昆汀貝爾認為,弗吉尼婭的神經(jīng)錯亂和自殺前的幻聽,和弗吉尼亞少女時期遭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導致無法愈合的傷口有關(guān)。事實上,弗吉尼亞成人后非常厭惡性生活,更不愿生兒育女,對于同性的依戀甚至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誠然對于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復雜多變的情感關(guān)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閑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亞的情感狀態(tài)依然被認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藥地依戀著姐姐瓦奈薩,甚至采用一種最為出人意料的極端方式——和姐夫克萊夫調(diào)情,并以其作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說傀儡。弗吉尼亞和瓦奈薩,在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終是被關(guān)注的焦點,不論生前還是死后,除了她們的藝術(shù)才華,還有她們的生活隱私。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內(nèi)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來以她們和幾位朋友為中心創(chuàng)立了布盧姆茨伯里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yè)寫作生涯,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在某種程度上說,弗吉尼亞是上帝的棄兒,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洛威夫人》中即充滿了對病態(tài)幻覺的真實生動的描繪,可以說是她的精神寫照。弗吉尼亞不幸的生活經(jīng)歷,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優(yōu)雅的,又是神經(jīng)質(zhì)的,一生都在優(yōu)雅和瘋癲之間游走。有人這樣描述弗吉尼亞,準確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氣質(zhì):“她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chuàng)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燒著地獄之火!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岀版”推岀。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弗吉尼亞·伍爾芙把藝術(shù)看得高于一切。不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xiàn)病兆,性格多變的她經(jīng)常在臉上折射出內(nèi)心的痛苦。唯一值得慶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場發(fā)病,都有丈夫倫納德在身邊無微不至的照料,這無疑帶給弗吉尼亞極大的鼓勵和感動,“要不是為了他的緣故,我早開槍自殺了。”
當瘋癲和幻聽等精神分裂的癥狀重復來襲,最終不堪忍受時,她還是想到了自殺,在給倫納德的遺言中她這樣寫到:“我不能再毀掉你的生活了。我想,兩個人不可能比我們一向更開心了!
寫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間》,是弗吉尼亞·伍爾夫辭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當這部小說進展到約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時,作家在讓波因茨宅一個干粗活的女仆到清涼的睡蓮池旁喘息片刻時順便交待,十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貴婦人在該處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濃綠的水,其間有無數(shù)魚兒“遨游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閃著亮光!
這真是一個不詳之兆:僅在小說完成又過了一個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舉世無雙的伍爾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于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以悲劇形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盡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卻寫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她的主要著作有:風格獨特的長篇“意識流小說”《達洛威夫人》、《到燈塔去》和《海浪》等。
弗吉尼亞·伍爾芙 - 婚姻家庭
伍爾芙的愛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時代兄長的騷擾讓她的心靈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而她的第一個丈夫斯特雷奇是一個同性戀,兩個人結(jié)婚不久就宣布離婚,相互承諾作一生的朋友,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斯特雷奇在離開伍爾芙以后,一直惦記她的狀況,覺得她身邊應(yīng)該有一個可以照顧她一生的人。于是經(jīng)過他的大力活動,介紹伍爾芙認識了另外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倫納德。當時倫納德在錫蘭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斯里蘭卡。為了伍爾芙,他辭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國。他給伍爾芙寫了一封情書,堪稱情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我自私,嫉妒,殘酷,好色,愛說謊而且或許更為糟糕。因此,我曾告誡自己永遠不要結(jié)婚。這主要是因為,我想,我覺得和一個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無法控制我的這些惡習,而且他的自卑和馴服會逐漸地使我更加變本加厲……正因為你不是那種女性,就把這種危險無限的減少了。也許你就象你自己說的那樣,有虛榮心,以自我為中心,不忠實,然而,它們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聰明,及至,美麗,坦率。此外,我們畢竟都喜歡對方,我們喜歡同樣的東西和同樣的人物,我們都很有才氣,最重要的還有我們所共同理解的那種真實,而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倫納德寫給伍爾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書,伍爾夫滿懷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兩人在一九一二年結(jié)婚。這是一對天作之合,倫納德先生在伍爾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爾芙校時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陰影,她厭惡性行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對于這一切,倫納德都欣然接受。伍爾夫在寫作的時候,不出房門,不讓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寫作的內(nèi)容,包括倫納德在內(nèi)。但是倫納德先生總是她小說寫成以后的第一個讀者,總是能客觀,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給了伍爾夫的寫作,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因為伍爾夫?qū)τ趧e人對她作品的評價極為敏感,甚至到了神經(jīng)質(zhì)的狀態(tài),總是以為別人都在譏笑她,對自己的作品事實上并沒有什么信心,但是倫納德不會,這一點伍爾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評價其作品而不會引起她不安的人。
在生活上,伍爾芙也接受了倫納德的安排,不會對什么問題提出異議。1913年夏天,伍爾夫精神崩潰,吞服安眠藥自殺,是倫納德的鎮(zhèn)靜和機智救了她一命,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這位意識流大師大部分的驚世之作了。倫納德不嫌棄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顧她,愛護她。他本來可以公開宣布伍爾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知道,瘋?cè)嗽旱纳顚ξ闋柗虻牟∏椴粫惺裁春锰,他愿意自己來承擔發(fā)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
對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亞·伍爾夫曾大犯躊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說《到燈塔去》里的莉麗,盡管認為愛情宛如壯
麗的火焰,但因為必須以焚棄個性的“珍寶”為代價,因此視婚姻為“喪失自我身份的災(zāi)難”。一個女人抱持這樣悲觀的看法,又是在三十歲的“高齡”上才開始構(gòu)筑“二人空間”,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證明,弗吉尼亞的憂慮純屬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癥結(jié)落下的性恐懼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路。 倫納德畢業(yè)于劍橋大學,饒有文才,深具眼力,與其說他欣賞弗吉尼亞的嫻雅風度,毋寧說他傾慕弗吉尼亞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亞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智慧的童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應(yīng)該說,起初,倫納德心有不甘,他抱著幻想,認為自己能像王子喚醒睡美人那樣喚醒弗吉尼亞體內(nèi)的性意識。幾經(jīng)努力,徒勞無功之后,他創(chuàng)作小說《智慧的童貞女》 ,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衛(wèi)的口吻譴責了冷血的女人,認為“那些長著白皮膚和金色頭發(fā)的蒼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時也使人冰冷”,他的這些心懷不忿的說辭(近乎指桑罵槐)無疑對弗吉尼亞的自尊構(gòu)成了深深的傷害。弗吉尼亞婚后的“精神雪崩”給倫納德適時地敲響了警鐘,他決定從此認命,轉(zhuǎn)而追求精神之愛這一更高遠的境界。他這樣做,僅需一條理由——“她是個天才”——就足夠了。弗吉尼亞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確地宣布倫納德是自己生命中隱藏的核心,是她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亞告訴一位朋友,沒有倫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弗吉尼亞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學成就,倫納德可謂居功至偉。這一對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間沒有發(fā)生過爭吵,可以說是相敬如賓。在此期間伍爾芙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等,可以說這一段時期是他創(chuàng)作上的豐收時節(jié)。但是這并沒有減輕伍爾芙的病情,他的精神分裂癥狀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空軍轟炸英國的那一段時間。伍爾芙一手創(chuàng)建的印刷廠被炸毀,緊接著自己在倫敦所住的別墅也被炸毀。這兩次事件在伍爾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陰影,縮短了她擁抱死亡的路程。1941年3月28日,伍爾芙來到烏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滿了石塊,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美侖美奐的藝術(shù)作品。伍爾夫留下了兩封遺書,一封是給丈夫的,一封是給她姐姐的。她在遺書中說道,預感又要發(fā)病,而且這一次不會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終點。
她在給丈夫的遺書中寫道:
最親愛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fā)狂了。我覺得我們無法再一次經(jīng)受那種可怕的時刻。而且這一次我也不會再痊愈。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shù)男袆。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這種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哪兩個人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連這張字條也寫不好。我也不能看書。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歸功于你。你對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難以置信地善良。這一點,我要說----人人也都知道。假如還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F(xiàn)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確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xù)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沒有哪兩個人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維
伍爾芙女士,容貌秀美,身材苗條,戴一副眼鏡,穿一襲黑色的長裙,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表情鎮(zhèn)定,舉止雍容,給人以一種大將之風的感覺,完全是一副美女教授的形象,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位作家竟然會患上不可治愈的精神病,好在他的身邊有過一位理解她的前夫,為她找到了照顧她一生,給她幫助,給他鼓勵,愛護她并且保護她的丈夫,倫納德先生,其實正是由于倫納德先生無私無畏,勇于奉獻的愛,為我們后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讓我們受用終身。
弗吉尼亞·伍爾芙 - 影響評價
伍爾芙提倡女權(quán)主義,強調(diào)現(xiàn)代小說要著力描寫人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要機械地描寫現(xiàn)實的生活,這一點和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在英國文壇盛行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大大的背道而馳,他把高爾斯華綏,威爾斯等這一類當時的一流小說家稱做,物質(zhì)主義者,認為他們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觸及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義和宿命論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當然是詹姆斯,喬伊斯,伍爾芙把喬伊斯的創(chuàng)作稱為"精神主義",事實上,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就是在喬伊斯的影響下完成的。 學界關(guān)于伍爾芙的研究大多關(guān)注于三個方向:女權(quán)主義、同性戀傾向及抑郁癥病史。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學批評:《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麗莎白·泰勒曾主演的電影《靈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這部影片的名字,卻和Virginia Woolf沒有絲毫關(guān)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國童謠,名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現(xiàn)了一部以伍爾芙在寫《達洛維夫人》期間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時時刻刻》 (The Hours)。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提名,但是沒有獲獎。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這部電影取材于普利策獎得主麥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說。其中“The Hours”是伍爾芙在創(chuàng)作期間為《達洛維夫人》所起的名字。不過從事伍爾芙研究的學者對影片所描繪的伍爾芙的形象非常不滿。
二十世紀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創(chuàng)作大師弗吉尼亞,伍爾芙是英國文壇的前衛(wèi)開拓者之一,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斯,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等創(chuàng)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小說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nèi)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他們的出現(xiàn),成為了傳統(tǒng)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 她被譽為“20世紀最佳女作家”。
弗吉尼亞·伍爾芙 - 主要作品
小說戲劇
《出航》 (The Voyage Out) (1915年) | 《夜與日》 (Night and Day) (1919年) |
《雅各的房間》 (Jacob’s Room) (1920年) | 《戴洛維夫人》 (Mrs. Dalloway) (1925年) |
《到燈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 《奧蘭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
《海浪》 (The Waves) (1931年) | 《歲月》 (The Years) (1937年) |
《幕間》 (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 《鬼屋及其他》 (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說集) |
隨筆
《一間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 《普通讀者》 (The Common Reader)(1925年,1933年) |
《三個畿尼》 (Three Guineas)(1938年) | 《羅杰.弗萊傳記》 (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
《飛蛾之死及其它》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 《瞬間及其它隨筆》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
《存在的瞬間》 (Moments of Being) | 《現(xiàn)代小說》 (Modern Fiction) (1919年) |
弗吉尼亞·伍爾芙 - 相關(guān)詞條
意識流 現(xiàn)代主義文學 喬伊斯 女權(quán)主義
弗吉尼亞·伍爾芙 - 參考資料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271/files/xunyingduanhun/html/article_4304_1.s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91010&PostID=576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