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明宣宗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shù)度隨成祖征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仁宗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如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宣宗與仁宗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zhì)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斗促織和戲游無度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宮,時年38歲,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也稱宣德皇帝。葬北京昌平明景陵。

    明宣宗 - 簡介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8歲。謚“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明宣宗 - 基本信息

    姓名:朱瞻基

    出生: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

    屬相:虎

    卒年:宣德十年(1435)

    民族:漢族

    享年:38歲

    明宣宗

    謚號:章皇帝

    廟號:宣宗陵寢:景陵

    父親:朱高熾母親:張皇后

    初婚:20歲配偶:胡皇后,孫皇后

    子女:2子,2女繼承人:朱祁鎮(zhèn)

    最得意:仁宣之治最失意:英年早逝

    最不幸:明代第一個廢后的皇帝最痛心:被稱為“促織天子”

    最擅長:斗蟋蟀、詩畫

    明宣宗 - 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燕王朱棣曾經(jīng)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quán)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到瞻基滿月時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fā)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并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朱棣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還曾命學士胡廣等到軍中為朱瞻基講論經(jīng)史。成祖經(jīng)常對仁宗說:“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敝扉χ煺盎木慕虒χ煺耙院蟪蔀橹氖爻芍兄鴺O其重要的意義。

    由于皇位的爭奪,仁宗朱高熾為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日他動身北歸,曾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后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范。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fā),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氐奖本┲,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執(zhí)政經(jīng)歷

    朱瞻基登基之后,最大的問題就是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后,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zhàn)。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zhàn)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后,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quán)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后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cè)”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投降,這次戰(zhàn)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wǎng)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nèi)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quán)(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wèi)),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wèi)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間的極盛時期。

    安南(今越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內(nèi)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原來的統(tǒng)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這在當時曾經(jīng)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從長遠來看,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經(jīng)濟的恢復,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癥,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太后方能決定。不久死于乾德宮。終年三十八歲。 朱瞻基死后,謚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史又稱宣德帝。

    明宣宗 - 對外政策

    蒙古人

      雖然在以前幾十年明朝經(jīng)常遭受蒙古諸部落的騷擾,但宣德在位時期的北方邊境還是比較平靜的。這種暫時平靜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阿魯臺對東蒙古人的無可爭辯的領導已被永樂帝的無情征討所破壞。結(jié)果,部落領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到永樂帝去世時,阿魯臺已經(jīng)江河直下,因為重新振興的瓦剌人在脫懽(死于1439或1440年)的領導下屢次侵入他的領地,迫使他東移。這樣,蒙古聯(lián)盟一分為二:阿魯臺領導東蒙古人,脫懽領導西面的瓦剌諸部落。雙方戰(zhàn)爭不斷。   阿魯臺的領導權(quán)還受到在他控制下的兀良哈惕各衛(wèi)的蒙古人的挑戰(zhàn)。在洪熙統(tǒng)治時期,他們曾經(jīng)徒勞地尋求中國人的援助去反對阿魯臺。在這些威脅面前,阿魯臺再次爭取與明朝廷和睦相處,他的提議得到熱情的回報。宣宗登基以后不久,阿魯臺每年派遣納貢使團去北京,中國人則以珍貴的絲綢、緞子和其他的禮品回贈。明廷希望瓦剌萬一進攻時能夠從其處得到幫助,但阿魯臺十分虛弱,不能成為一個有力的盟友。由于阿魯臺的無能,兀良哈惕蒙古人受到鼓舞,不時威脅中國邊境。宣德三年(1428)十月,當這伙人襲擊中國領土時,恰好皇帝率領3千騎兵視察邊境,親自擊退了侵犯者。

       后來對邊防作了一些變動。在戰(zhàn)略要地開平衛(wèi)之南,中國軍隊在薛祿將軍的率領下在一些城市構(gòu)筑防御工事。宣德五年(1430)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祿建議把邊境防務集中在此,放棄開平的前沿戍區(qū),以便縮短供應線。這個決定后來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因為它把幾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時又限制了中國軍隊,使他們越來越采取守勢。

       同時在西面,瓦剌已經(jīng)強大,并在宣德六年(1431)擊敗阿魯臺。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沒有成功。宣德九年(1434)九月的母納山之戰(zhàn)中,脫懽領導下的瓦剌部擊潰了阿魯臺并把他殺死。瓦剌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這次勝利后,脫懽保持著與明廷的友好關(guān)系。當他野心勃勃的兒子也先(死于1455)繼任瓦剌的領導權(quán)后,立即試圖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的霸權(quán),局勢就完全改變了。

    日本和朝鮮

      宣德在位期間,明廷設法改善與日本、朝鮮的關(guān)系。宣宗恢復了與日本正式關(guān)系,由于日本將軍足利義持的敵意,這種關(guān)系在永樂時已經(jīng)處于冰點。宣德元年(1426)、二年(1427),宣宗單方面取消了關(guān)于納貢使團在永樂二年(1404)的協(xié)定,以改善關(guān)系。他增加了準許來華貿(mào)易的船只和人員。但足利義持繼續(xù)阻礙任何協(xié)定的達成。 

      不過,他的繼承者足利義教(統(tǒng)治期1429—1432)則對恢復關(guān)系表現(xiàn)了很大的興趣;宣德七年(1432)二月,宣宗派宦官柴山攜帶一份給足利義教的詔書去琉球,建議恢復關(guān)系和增加批準的貿(mào)易量。詔書是通過琉球王的斡旋而轉(zhuǎn)到日本的。足利義教對所提的內(nèi)容感到欣慰,在九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僧人龍室道淵帶領一個使團于宣德八年(1433)六月抵達北京,同時隨帶馬匹、甲胄、刀劍和其他土產(chǎn)等貢品。七月,中國皇帝回派一個使團護送日本使團回國,明朝使團在日本受到熱烈的接待。

       這些互相往來的活動恢復了中日之間的官方關(guān)系,其間關(guān)系雖然偶爾發(fā)生破裂,但是一直維持到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原因是雙方各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將軍及其繼承者愿意合作,是因為日本人熱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進行貿(mào)易,并且獲得了厚利。明廷希望在鎮(zhèn)壓倭寇方面取得將軍的幫助。明廷認為,他們未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對方對他們慷慨大方的反應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將軍對海盜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宣宗和李祹(1418—1450在位)都在位期間,中朝關(guān)系一直是親切的。雙方定期互派使團、互贈禮物,宣德元年(1426)二月,皇帝命一名宦官率第一個使團去朝鮮。他贈朝鮮王絲綢,以回報這一年早些時候朝鮮王派使團帶禮物訪華的行動。下一年,另一個攜帶禮物的使團被派往朝鮮;這一次,皇帝要求5000匹馬以供軍用。要求很快被滿足。宣德四年(1429)末,宣宗兩次照會朝鮮王,勸他不要再用他本國不生產(chǎn)的金銀器皿作為貢品,并且還要求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動物——這個勸告在宣德七年(1432)重申。八年(1433)末,皇帝婉言謝絕了朝鮮王要求派學生來國子監(jiān)攻讀的請求后,賜給他一套儒家的經(jīng)史著作。這是宣德時最后一個派往朝鮮的官方使團。

       根據(jù)明代史料,宣德帝改善與朝鮮關(guān)系的愿望,似乎是出于擴大中國的影響和取得戰(zhàn)馬的明確目的。但是朝鮮的記載《李朝實錄》透露,皇帝與其祖父永樂帝一樣,常常有除此以外的個人目的。宣德元年(1426),明朝要求處女和宦官以充實皇帝的后宮,還要求女廚師以滿足皇帝對朝鮮佳肴的愛好。后來,中國人要求獵鷹、獵犬和豹,供皇帝玩賞。李祹親自選7名處女,并隨帶10名廚師、16名侍女和10名年輕的太監(jiān)于宣德二年(1427)八月離開漢城,兩星期后抵達北京。十一月,應明朝廷的要求,另一著名的美女也被送去。宣德四年(1429),皇帝要求并收納了另11名廚師,以及大量的魚和泡菜;類似的要求一直繼續(xù)到宣德九年(1434),直到十年(1435)四月,即宣宗死后2個月,53名已在中國住了10年并希望離開的朝鮮婦女才被送回國。這些事件反映了明朝對外關(guān)系的另一面,這一面引起了朝鮮的強烈不滿。

    東南亞

      宣宗在繼續(xù)他父親的收縮政策時,只和永樂帝時期定期前來納貢的南亞和東南亞諸國保持例行的接觸,按來朝次數(shù)多寡排列,它們包括:占城(8次)、爪洼(6次)、暹羅(6次)、蘇門答剌(4次);來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錫蘭、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國。③。在維持這些關(guān)系的同時,皇帝還繼續(xù)執(zhí)行不準中國人出海到國外定居或經(jīng)商的更早時期的禁令。其目的是加強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盜的騷擾,以及保持一切對外貿(mào)易的官方壟斷。這些不現(xiàn)實的禁令失敗了,因為在執(zhí)行時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

      在這些有節(jié)制的關(guān)系中,一度短暫地恢復了皇帝主辦的海上航行。宣德五年(1430)六月,宣德帝命鄭和指揮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南洋的航行。重新集結(jié)的艦隊直到1年半以后才離開福建。按照皇帝的設想,它們的使命是恢復成祖促進的納貢關(guān)系。艦隊沿著熟悉的航線重新訪問了約20個國家,航行遠及阿拉伯半島以及東北非洲沿岸。如同以往那樣,它們帶回了攜帶寶石和異國動物等禮品的外國使團。這時已60多歲的鄭和于宣德八年(1433)六月回國,沒有親自訪問每個國家。有些次要的使命交由他的助手去完成;鹿俸楸墓爬锴巴溂,王景弘在鄭和本人帶領艦隊主力回國后于九年(1434)帶了一部分艦隊駛往蘇門答剌和爪洼。宣德八年(1433)出現(xiàn)了海外使團前往北京的另一個高潮,其中15個使團來自南洋、波斯灣和東北非洲。

       皇帝為什么重新推動、然后又中斷鄭和的遠航,其原因至今不清楚。對此曾作出過種種解釋:國家資源的大量耗費、楊士奇和夏元吉的起作用的反對、對北方邊境防御的日益增加的關(guān)心、永樂帝死后明朝海軍力量的衰落。這些因素的綜合肯定造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很顯然,當宣德帝下令恢復遠航時,他不顧朝廷的反對。在反對遠航最為激烈的楊士奇死后不久他作出這一決定的目的可能是抵消在安南大敗的影響和恢復中國在納貢屬國中的威信。但是這些冒險行動引起的反對依然存在,他以后幾代皇帝就沒有認真考慮進一步的遠航了。

      雖然明朝廷有充分理由中斷海外擴張,但其影響是深遠的。這項決定嚴重地影響海軍建制的力量和士氣,削弱了它的沿海防御能力。這從而促成了日本海盜在下一個世紀的進一步的掠奪。最后,明朝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lián)系,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印度洋。宣德統(tǒng)治時期不但標志著中國在歐洲水域的統(tǒng)治地位的結(jié)束,而且是明帝國孤立于國際事務的開始。

    明宣宗 - 統(tǒng)治措施

    平漢撫趙

    在宣宗的身邊,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一直沒有放棄爭奪皇位的念頭,時刻威脅著社會的安定。朱瞻基即位后,深知兩位皇叔久蓄異志,加強了對兩位皇叔的防范,但沒有采取強硬的行動宣宗射獵圖,反而重加賞賜,以禮相待。朱高煦認為少主新立,軟弱可欺,更加積極謀奪皇位。八月,朱高煦以為時機成熟,仿照朱棣起兵舉事,派人 到京師秘密聯(lián)絡英國公張輔作內(nèi)應,事發(fā),陰謀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沒有派兵征討,而是修書一封派人送給朱高煦,規(guī)勸他罷兵。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宣宗決定親征;实塾H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蕩的局勢有所緩和。有人說朱高煦曾經(jīng)請居南京,這次他會率兵攻取南京。宣宗則另有一番見解:濟南城池堅固,朱高煦不會冒險攻打;叛軍的家屬都在樂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會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樂安。正如宣宗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親征,竟然沒有了主意,在樂安束手待斃。宣宗令平叛大軍將樂安四面包圍,但沒有發(fā)動攻勢,而是將勸降信射入城中,繼續(xù)勸諭朱高煦出 降。此時的朱高煦已經(jīng)徹底絕望,私下派人來請降。叛軍中的王斌等人寧愿戰(zhàn)死,堅決阻止 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嚇破了膽,從間道跑出來投降了宣宗。大臣請求將其立地正法,宣宗顧 及親情,沒有同意,而是將朱高煦押送回京,廢為庶人,禁錮在西安門內(nèi)。班師回朝,宣宗特意將樂安改為武定州。這時他一定會想起當年祖父朱棣為了開拓自己的眼界,熟悉軍事, 帶著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如果祖父有知,一定會為自己兵不血刃地平叛而欣慰,況且 自己還保全了叔父朱高煦的性命。

    趙王這次沒有舉兵,并不是因為他突然改過自新。據(jù)《(弘治)徽州府志》記載,趙王對漢王的叛亂行為很是贊成,并且積極招呼漢王派來的聯(lián)絡使者。趙王府左長史胡永興力勸趙王不可造次,趙王根本不理睬。胡永興情急 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殺漢王使者,燒掉來往信件,將趙王參與叛亂的痕跡銷毀了。這樣,趙王才能夠逃得一劫。假如趙王當時有所異動為朝廷所察的話,能否保存就是一個疑問了。不過,以宣宗對趙王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趙王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軍彰德的情況下,能夠聽從相反的意見,保全趙王,這是很難得的政治家氣度。

    漢王朱高煦本來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門內(nèi)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 宣宗帶著內(nèi)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對自己的處境耿耿于懷,用腳將宣宗勾倒。宣宗驚魂未 定,惱怒異常,命人將朱高煦罩在一個300斤重的銅缸下,四周圍以柴炭,放火將其活活燒 死。銅缸都被燒化了,朱高煦的尸骨當然無存。漢王、趙王的威脅被解除,保證了政治穩(wěn)定 和社會安定,為明朝平穩(wěn)順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任用賢臣

    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能夠很快被平定,趙王朱高燧的危機得以圓滿解決,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還與他所重用的賢臣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宣宗周圍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們?yōu)?“仁宣之治”的締造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楊士奇、楊榮、楊 溥、夏原吉、蹇義,其中前三人合稱“三楊”,尤為重要。
    楊榮像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長處,互相補充,“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 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斷。事涉人才,則多從(蹇)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 ;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楊)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夏)原吉”。楊溥是個特殊的人 物,性格內(nèi)向,但操守很好,為眾大臣嘆服。

    幾位重臣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家大事為重,相互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據(jù)記載,楊榮 辦事果斷,敢作敢為,對軍務很熟悉,只是不能潔身自好,多次接受邊將饋贈的良馬。宣宗 聽說了,向楊士奇詢問。楊士奇力贊楊榮通曉軍務,是他和眾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應該因 為有這樣的小毛病就放棄不用。宣宗笑著告訴他,楊榮曾經(jīng)在自己面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 。楊士奇聽后,沒有絲毫的怒意,反而對宣宗請求能夠像包容他一樣包容楊榮。后來楊榮知 道了這件事,感覺十分慚愧,對不住楊士奇,便盡釋前嫌,相交甚歡。

    宣宗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于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很是融洽 !爱斒菚r,帝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nèi)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 宣宗繪《萱花雙犬圖》

    撤兵安南

    安南到了宣德朝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成祖曾經(jīng)興兵80萬征討交阯,將其并為明朝的一個省,設置官吏,加以統(tǒng)治。然而交阯并未臣服于明廷的統(tǒng)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zhàn)爭 時有發(fā)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zhèn)壓簡定、陳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成祖死后,交阯的情勢更加不穩(wěn)定。明朝連年派兵交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難以承受之重。仁宗時 期,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zhèn)壓的政策,以招撫為主。宣宗則主張剿撫并用的政策,派王通為 征夷將軍,征討黎利,然而他內(nèi)心里更想息兵交阯。宣德元年(1426)四月,宣宗就曾與蹇義 、夏原吉、楊士奇和楊榮四人商議,他“反復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交阯)自為 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統(tǒng)治交阯的 做法,恢復交阯為附屬國的地位。楊士奇和楊榮持贊同和支持的態(tài)度,而蹇義和夏原吉卻反 對,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愿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 法并沒有立即實行。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后才好招撫、談判,體面地從交阯撤兵。


    宣德二年(1427),陳通率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余人,但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讓黎利率 殘軍逃跑。九月,黎利上書明廷,聲稱找到陳氏后人(當年成祖起兵的名義就是為原國王陳 氏報仇復國),請求明朝罷兵,冊立陳氏后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 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借口就答應,只是向天下人顯示朝廷的軟弱。宣宗召見楊士奇和楊榮 ,尋求對策。他們二人贊同宣宗的想法,認為這是體恤民情,沒有示弱。宣宗在楊士奇等人 的支持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quán),命陳通撤兵。然而黎利推說陳氏后嗣已死,請 求明廷冊立自己。宣宗沒有理會,派人繼續(xù)尋找陳氏后人。宣德三年(1428),黎利再次進 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1431),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后 宣德云紋銅熏爐人已經(jīng)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這樣,安南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tǒng)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屬國。從此到明朝 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zhàn)爭給人民帶 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jié)省了大量的開支,除去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仁政愛民

    在對內(nèi)的治國之道上,宣宗能夠?qū)嵭邪裁、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tǒng)治的期間內(nèi),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白蕦m九重, 思田里三農(nóng)”,這的確是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的宣宗的真實心態(tài)。他繼續(xù)推行洪武朝以 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宣德五年(1430)三月,宣宗路經(jīng)農(nóng)田時,看見路旁 有耕作的農(nóng)民,于是他下馬詢問農(nóng)作物的生長情況。他興致盎然,取來農(nóng)民耕田的農(nóng)具,親 自犁地。沒推幾下,他停下來,回頭對身旁的大臣說,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勝勞累的感覺 ,何況農(nóng)民終年勞作。說完就命人賞賜農(nóng)民錢鈔。他對農(nóng)民的生活和處境是了解的,因此能 夠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區(qū)發(fā)生了蝗災,宣宗派遣官員前去指 揮消滅蝗蟲。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 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fā)生,還做有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
    宣宗賜宦官銀皿宣宗清楚,昏君濫用民力乃至亡國,隋煬帝就是個例子。宣宗以此為鑒,非 常注意愛惜民力。在他統(tǒng)治的10年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七月,罷湖廣 采木。宣德五年(1430)二月,罷工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十一月,錦衣指揮鐘法保請 采珠東莞,宣宗不但沒有同意,還認為他是想用這種擾民的事情為自己謀求利益,將他逮捕 入獄。他還多次蠲免稅額、積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nèi)無丁力者的匠籍。







    明宣宗 - 成就

    政治

    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將漢王父子廢為庶人,鞏固了中央政權(quán)。

    為了休兵養(yǎng)民,宣宗一改永樂時期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址撤兵,節(jié)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交址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流。

    整頓統(tǒng)治機構(gòu),罷免“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年老體疾”的官員,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
    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數(shù),實行保舉和欠任。

    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減免稅糧、復業(yè)流民、賑災救荒等。

    書畫

    《瓜鼠圖軸》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繪畫作品,共有三副,又稱為“三鼠圖軸”。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三鼠圖軸是很有意趣的寫意畫,看到圖中機敏可愛的老鼠,使人忘記了鼠類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將老鼠作為美好的藝術(shù)形象來描繪,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老鼠之美感的藝術(shù)家。

    《武侯高臥圖》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繪畫作品。卷紙本墨筆,縱27.7厘米橫4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

    《雪意歌》

    宣德八年,自冬十月以迄,長至之前,凡兩雨雪。迨十一月乙酋,又至后五日,是日,同云四合,寒氣凜然,大有欲雪之意。自昔農(nóng)人諺曰:“要宜麥,見三白!笔菇裣Χ鴱脱,豈不成三白乎?因喜而作長歌,以為來歲豐秥之征云。

    詩作

    宣宗的詩作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受儒家文學思想之影響,詩作具有說理的韻味;二是宣宗一朝,運際雍熙,治隆文景。宣宗時與臣下同游,賡歌繼作,造就了一個臺閣體詩派。作為倡導者,宣宗的詩作也其有宮廷的韻味,這種韻味就是頌諛太平景象,顯示皇家的宏偉氣魄,《新春詩》、《元宵詩》、《七夕詩》等首,都是粉飾太平之作;三是宣宗在明代諸帝中,也算是一個英主,所以他的筆觸就不僅僅局限于皇家宮苑的生活,而是對一民間百姓的生活與疾苦給以客觀的描述。每當亢旱歲歉,宣宗均能循己白責,減租賑恤,并毫不掩飾地寫下這些與太平景象不符的農(nóng)民實況。如《書愧詩示戶部尚書夏原吉》一詩,所反映的就是“關(guān)中歲屢歉,民食無所資”的現(xiàn)實生活;四是宣宗為人風流儒雅,大有文人氣習。故詩作中多有寫景之作,而且顯得文采斐然。如《四景詩》四首,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變化的刻畫堪稱細致入微。

    明宣宗 - 評價

    《明史》贊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yè)。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
    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書畫、促織。具有較高藝術(shù)水平。因愛好促織,朱瞻基被后世稱作“促織天子”。宣宗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萬歷野獲編》之“宣宗御筆”稱他的書法“學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tài)”,宣宗年少時對書法課頗為用心,他的行楷清麗瀟灑中帶些皇室的雍容柔媚之氣。一心追求太平盛世的宣宗興之所致,常常揮毫波墨,寫詩作畫,并賞賜給眾大臣。由于宣宗酷愛和擅長繪畫書法藝術(shù),宮廷上下聚集了一批宮廷畫家,他的繼任者英宗、憲宗、孝宗到神宗等也多受影響。親近藝術(shù),宣宗培植了數(shù)代宮廷畫派,在中國書畫史上留下濃筆重彩。

    生活中的宣宗是一個驕奢淫逸、尋歡作樂的皇帝。他既是明代第一個充分享受宮廷生活的帝王,也是洞開明朝驕奢淫逸生活風尚的帝王。宣德朝的宮廷生活豐富多彩,漸趨奢華。

    明宣宗 - 家庭

    后妃  兒子  女兒
     

     恭讓章皇后胡善祥,無過被廢,英宗追復其位號。

    孝恭章皇后孫氏
    賢妃吳氏,明代宗母
    嬪,郭愛,賢而有文,入宮二十天即遭殉葬。
    端靜貴妃何氏,殉葬。
    純靜賢妃趙氏,殉葬。
    貞順惠妃吳氏,殉葬。
    莊靜淑妃焦氏,殉葬。
    莊順敬妃曹氏,殉葬。
    貞惠順妃徐氏,殉葬。
    恭定麗妃袁氏,殉葬。
    貞靜淑妃諸氏,殉葬。
    恭順充妃李氏,殉葬。
    肅僖成妃何氏,殉葬。

    朱祁鎮(zhèn),長子,明英宗,母孝恭章皇后孫氏

    朱祁鈺,次子,明景帝,母賢妃吳氏

     

    順德公主,母恭讓章皇后胡氏。正統(tǒng)二年下嫁石璟。

    永清公主

    常德公主,母孝恭章皇后孫氏。正統(tǒng)五年下嫁薛桓。成化六年薨。 



    明宣宗 - 盛世與隱憂

    在宣宗君臣的不斷努力下,宣統(tǒng)朝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進入了歷史 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樣的 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邊境安定,蒙古雖有擾邊的行動,但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 動。宣宗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和議,保持了和平共處的局面。放棄安南也是個明智的選擇 ,使得久經(jīng)戰(zhàn)亂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穩(wěn)定發(fā)展的環(huán)境。爭奪皇權(quán)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 被平定了,沒有釀成大的禍患,加強了皇權(quán)。宣宗愛惜民力,與民休息,重視農(nóng)業(yè),力勸農(nóng) 桑,鼓勵墾荒,農(nóng)民得以安居樂業(yè),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nèi)富庶,賦入盈羨” ,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商品生產(chǎn)程度提高,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商路增辟,國內(nèi)外貿(mào) 易有所發(fā)展。農(nóng)民生產(chǎn)生活得到保障,農(nóng)民起義也很少。宣宗任人得當,吏治較為清明。

    宣宗行樂圖然而隨著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沒有意識到盛世 下存在的隱患。“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這種情況宣宗當然脫 不了干系。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很特別的愛好就是斗蟋蟀(促織),因此被稱為“促織天 子”。宣宗對斗蟋蟀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經(jīng)常派宦官選取上好的蟋蟀。因為這種緣故,斗蟋 蟀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后來宣宗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監(jiān)四出采辦 。其中,蘇州的蟋蟀特別好,宣宗為此還特意敕令蘇州知府況鐘協(xié)助太監(jiān)采辦1000只蟋蟀。 上命下達,攤派給了當?shù)氐陌傩,弄得雞犬不寧。據(jù)說當?shù)匾粋糧長用一匹馬換取了一只好 蟋蟀,準備獻給宣宗,不料妻妾觀看時跑掉了。妻妾自知闖禍自殺了,糧長見家破人亡也上 吊了。蒲松齡根據(jù)這個故事情節(jié),稍加改變,寫成了《聊齋志異》中著名的《促織》一文。

    明宣宗 - 相關(guān)軼事

    打獵順便伏擊劫掠者

    明朝邊防不斷退縮給游牧民族帶來了更多的生存空間。每到秋天,他們就會南下?lián)屄诱地S收的糧田。1428年秋天,宣宗安排了一次向北的狩獵及巡邊活動,在游樂的同時也找機會打擊一下這些劫掠者。

    八月末,宣宗帶領精銳部隊從京師出發(fā)。大軍一路向東北開進,他們接到前方喜峰口情報稱,有一萬多兀良哈人越過大寧,經(jīng)會州將到達寬河一帶。

    朱瞻基喜出望外,分析了情勢以后認為,這批人必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巡邊,而喜峰口一帶地勢險要,不利于大軍通過,因此決定親率三千精兵晝夜北馳。在靠近寬河的地方,宣宗令將士們口銜小棍,整束衣裝,避免在急行軍中發(fā)出聲響嚇跑敵人。

    10月14日拂曉,大軍抵達寬河。兀良哈發(fā)現(xiàn)了明軍蹤跡,以為是照例巡邊的普通隊伍,便立刻一擁而上。宣宗命令三千精兵分成兩翼。待敵人沖入包圍圈之后,宣宗引弓搭箭,接連射倒了敵人的三個前鋒;兩翼明軍趁勢而上,利用火器打得敵人潰不成軍。
    這是宣宗一生中三次巡邊的第一次。從取得勝利的宣宗身上似乎看得到祖父朱棣的影子,他正是朱棣精心培養(yǎng)的接班人。

    接話茬太快得罪了叔叔


    公元1398年,朱瞻基出生在當時的都城北平。他一出生,就給三個人的命運帶來了改變,這三個人分別是:祖父朱棣、父親朱高熾和叔叔朱高煦。 在他出生的前一天,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好夢。夢里他見到了圭。在古代中國,圭是帝王的象征。他還見到了一個滿臉英氣的男人。 次日,朱瞻基就誕生了。這個孩子與夢中人十分相似。好夢在前,不禁讓朱棣有了美妙的聯(lián)想。

    父親朱高熾是一個胖胖的老好人。然而在未來他與能征善戰(zhàn)的弟弟朱高煦之間的皇位爭奪之中,這個孩子竟然成了他政治天平上最后、最重的那個砝碼。叔叔朱高煦可能較早意識到了朱瞻基對自己的威脅。

    一次他去拜朱元璋的孝陵。朱高熾走在前面。由于體弱多病,還患有足疾,兩個太監(jiān)左右攙扶著他,突然他打了個趔趄,朱高煦忍不住在背后訕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睕]想到侄子朱瞻基馬上接口說:“更有后人知警也!敝旄哽惝敃r“回顧失色”。

    最后朱棣成了皇帝,朱高熾也做了皇帝,但只有短短的一年就去世了。朱高煦本想仿效父親奪取皇位,卻最終敗在“更有后人”的侄子手里。

    愛吃豆腐向朝鮮索要女廚師


    《聊齋志異》名篇《促織》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喜歡游樂與美食。最喜歡的游樂莫過于斗蟋蟀,也就是“促織”。江南出好蟋蟀,也有斗蟋蟀的風俗,因此宣宗叫蘇州知府采辦一千個好蟋蟀。這么一來,名篇《促織》的背景就出場了。

    吃喝玩樂之風就是從宣宗時開始的。斗蟋蟀、玩獵鷹,以及朝鮮豆腐,都是宣宗的最愛。 朝鮮獵鷹在宮廷中十分有名,朱棣和朱高熾都曾向朝鮮索要過。

    朱瞻基每年都要派人去朝鮮,而朝鮮方面也不敢不辦,為此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護鷹使。與采辦蟋蟀不同的是,丟失獵鷹或者半路死亡,朱瞻基還特別囑咐不要怪罪辦理之人。朝鮮飲食也深得宣宗的喜愛。他尤其喜歡朝鮮女廚師做的朝鮮風味的豆腐。為了經(jīng)常吃到這種豆腐,他還寫信給李朝的國王,索要女廚師。

    好靜不好動終止鄭和下西洋


    朱瞻基在位時,是宮廷文化十分鼎盛的時期。他愛好寫詩作畫,并留下了不少作品。

    現(xiàn)在能看到的詩文有:《宣廟御制歷代臣鑒》三十七卷、《外戚事鑒》五卷、《宣宗文集》四十四卷、詩集六卷、樂府一卷、《御制官箴》一卷。繪畫作品更多,不過大多現(xiàn)已不存,僅有《武侯高臥圖》、《爪鼠圖》、《花石貍奴圖》、《戲猿圖》和《三陽開泰圖》等。

    也許跟他的文人氣質(zhì)有關(guān),宣宗一朝,在對外交往上,也是不好武功好安寧。他祖父朱棣在位時,干了不少大事。比如遠征交阯、六下西洋。到宣宗當了皇帝,就只能勉強安排最后一次下西洋,以后就無以為繼了。倭寇打不了,干脆就不到海上去了。


    名人推薦
    • 李存勖
      后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后唐開國皇帝,晉王...
    •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億,乳名啜里只,遼朝開國君主,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xiāng)耶律彌里人,遼德祖耶律撒剌的長子,生母為宣...
    • 遼道宗
      燕王,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王爵之一。歷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歷7世,為秦統(tǒng)一。此后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劉守光、唐初的燕王...
    • 明光宗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6年12月14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因張皇太后(明武宗...
    • 明神宗
      姓名:朱翊鈞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卒年: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享年:58歲  屬相:豬  在位:48年(1573年—1620年) ...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