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達 - 人物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于阿爾及利亞 - 2004年10月8日于法國巴黎)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雅克·德里達 - 生平
傳記
1930年7月15日雅克·德里達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42年法國宣布取消阿爾及利亞猶太人的法國公民資格,他被迫輟學兩年。這個經歷對他心靈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伴隨了他的一生。這種經歷也導致了他思想中的懷疑精神。2004年在《世界報》對他的采訪中,他說:
“那些使我變成“獨立戰(zhàn)爭”前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猶太人的偶然經驗也具有很多特殊性,即便在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當中也很特殊。”
1949年,他來到法國求學。但是他連續(xù)兩年都沒有考上法國高等師范學院。直到1952年,他第3次報考才終于被校方接受。而在第一個學期期末考試時,他的口語考試也未能及格。1956年,德里達從法國高等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到美國哈佛大學短期進修。此后,他發(fā)表關于戲劇家阿爾托的文章而失去了索邦大學的工作。雖然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聞名的哲學大師,但是因思想一開始并不為傳統(tǒng)思想所接受,他直到1980年才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學位。
雖然他在世界各地獲得了許多名譽教授和博士榮譽,但是在法國本土卻沒有這種禮遇。直到1984年,他才開始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導師的生涯。
1967年,他連續(xù)發(fā)表了《書寫與差異》、《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從而奠定了他的解構主義思想的基礎。他的思想受到了美國學界的關注。
1980年代以后,他的工作向政治倫理方面轉向。他還直接參與一些政治事件:例如1981年他支持拉丁美洲精神分析界對獨裁政府的反抗;1982年在布拉格支持捷克知識分子的反抗運動而被捷克政府逮捕;他還支持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他認為人權“不僅是抵抗集權主義的工具,他還與主宰著政治性的世界概念的那個歐洲傳統(tǒng)密不可分。而后者正是解構的首要質疑對象。所以他的解構工作依次圍繞著主體與自由,民主與公民性,邊界與民族國家這些觀念中展開。”基于這種理念,他在課堂上分析死刑的政治神學基礎;他譴責恐怖主義,而且分析恐怖主義的形態(tài)、條件以及影響;他分析美國劃分流氓國家和邪惡軸心國的原教旨主義情結,也指責“沒有啟蒙沒有政治遠見的阿拉伯伊斯蘭神權政治主義”;他以猶太人的身份批評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他也支持同性婚姻。
影響與爭議
德里達的思想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爭議。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學主流的分析哲學格格不入,因此他從來不被美國的哲學系所重視。他的思想影響非常廣泛,被用作女權主義運動、同性戀抗爭、黑人運動等的理論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許多傳統(tǒng)學者所接受,認為他破壞了西方文明。
他死后,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在一份聲明中說:“因為他,法國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當代最偉大的哲學思想,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