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暉 - 簡介
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匯荃,祖籍安徽鳳陽,生于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后三杰”之首(申健和陳忠經是另二杰)。出身于官宦家庭,父親在中華民國湖北高等法院任庭長。1949年之前奉命在國民革命軍胡宗南部進行間諜工作,1949年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界工作。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原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黨組書記、副董事長熊向暉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5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熊向暉同志逝世后,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等領導同志以不同的方式,對熊向暉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熊向暉 - 基本資料
姓名:熊向暉
籍貫:安徽鳳陽人
其他:清華大學肄業(yè)
妻子:諶筱華,1947年1月在南京成婚
熊向暉 - 詳細經歷
安徽鳳陽人。1919年生于湖北武昌。原名熊匯荃。1936年9月參加革命,1936年12月在清華大學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清華分隊負責人之一。1937年12月,遵照周恩來的指示,到國民黨胡宗南(時任第八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后任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的部隊“服務”,從事秘密情報工作。1939年3月在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畢業(yè)后,至1947年5月,任胡宗南的侍從副官、機要秘書,成了胡宗南的親信,負責處理機密文電和日常事務,起草講話稿。1943年,熊向暉獲得了一份胡宗南為進攻陜北地區(qū)而作的戰(zhàn)略部署的情報,并立即報告了黨組織,黨中央向外界及時揭露了這個陰謀,使之破產。后來,毛澤東稱贊熊向暉,說他一人可以頂幾個師。1947年7月,熊向暉被胡宗南派赴美國留學后不久,知道了熊向暉的真實身份,氣得暴跳如雷。1949年11月,熊向暉接到周恩來的邀請,來到中南海勤政殿。當他走進勤政殿時,看見張治中、邵力子、劉斐等原國民黨高級官員也在里面。這些人見熊向暉走進來,親切地問:“這不是熊老弟嗎?你也起義了?”周恩來哈哈大笑,說:“他可不是起義,他是歸隊。今天,我請你們大家來,一是和你們聚聚,談談心,二是向大家公開一個秘密。”大家坐定后,周恩來指指熊向暉,說:“他是1936年入黨的中共黨員,是我們派他到胡宗南那里去的……”說完,周恩來爽朗地大笑。眾人大為驚訝。國民黨前國防部參謀次長劉斐說:“怪不得胡宗南老打敗仗!敝芏鱽砜戳诵芟驎熞谎郏f:“以后我們打算讓他搞外交工作……”后來,熊向暉一直在外事戰(zhàn)線工作。1962年任中國駐英國代辦處常任代辦。1971年和1972年,作為周恩來總理的助理,參加了中美重大外交活動。忠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后,任首次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的中國代表團代表。1972年任中國駐墨西哥首任大使。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1982年后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黨組書記、副董事長。1993年離休。
熊向暉,端坐在北京醫(yī)院213病房的輪椅上,儼然就像一位老教授,這位早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前輩曾經擔任過國家安全部副部長的職務,但很少有人知道解放前他在胡宗南的身邊做了13年的副官,而且一直跟周恩來保持單線聯(lián)系的故事!斑@一直都是周總理一手安排的!”熊老先生一講起這段歷史便顯得興致勃勃。當年有很多關于胡宗南重要行動的情報都是由熊向暉提供給周恩來的!肮植坏煤谀显趺匆舱也坏竭在延安附近轉悠的毛主席……”我心中在猜測。但熊老告訴我們說“胡宗南作為一個將軍,在蔣介石的軍隊時還是很出色的,抗日戰(zhàn)爭中打了很多硬仗!”作為一名副官跟了自己長官那么多年,無論從個人感情從行政關系哪方面講,熊向暉應該都算得上是比較了解胡宗南的一個人,但13年的潛伏這也確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也難怪張治中將軍從美國回到中國在一個晚會上見到熊向暉和周總理在一起便說:“熊老弟,你也起義啦!”周總理糾正說:“他哪里是起義?他是歸隊!”
13年對人的一生來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而對于熊向暉來說,可能一直都在壓抑著個人的愿望,而為黨默默地工作著,用那個時代的詞匯來表述,就是“懷揣著光明,面向著黑暗”。
熊向暉 - 曾任職務
1947年5月,任胡宗南將軍的侍從副官、機要秘書1949年回國后,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
1954年,任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新聞辦公廳主任
1961年,任討論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
1962至1967年,任中國駐英國代辦
1967年1月,奉調回國參加“文化大革命”
1970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二部副部長
1971年,任總理助理,參加與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的訪華會談,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1972年的訪華會談
1971年11月,任首次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的中國代表團代表
1972年8月,任中國駐墨西哥首任大使
1973年末,任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
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1983年至1987年,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副董事長、黨組書記
1980年代,任第五、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名譽會長。
熊向暉 - 傳奇人物
熊向暉,中共情報工作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被毛澤東譽為“一個人能頂幾個師”。熊向暉整理口述地下工作史料,以流暢的文字、翔實的史料、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敘述了熊向暉打入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身邊12年,以其超人的機智、果敢、堅韌,贏得胡宗南賞識,巧妙地送出國民黨“閃擊延安”、“西安軍事會議”等諸多重要情報,為挫敗國民黨反共陰謀、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保衛(wèi)中共延安黨中央等屢建奇功的真實故事。
熊向暉 - 與周恩來
周恩來領熊向暉到七賢莊里院東側一屋,關上門,再次緊握他的手,說:“這幾年,你辛苦了!毙芙蛔×鳒I。他柔聲說:“要忍住。”熊向暉明白這一雙關語。周看著手表,說,有些事要問你,不能超過一刻鐘。
周問:服務團那個女團長還找不找麻煩?你在安全方面有沒有漏洞?
熊說:前幾年,李芳蘭找我重提舊事,我頂住。胡的特務頭子曾給我看一匿名信,信里說我是“匪諜”,我當場拍了桌子,質問他是何用意,指責他對我玩特務手段,我要向胡辭職,他勸阻,說他是好意,是想使我知道有人誣陷我,希我提防。對這類情況我都以攻為守。胡多疑,取得他的信任不容易。我牢記你和董老的指示,特別注意謹慎,事無巨細都當心。胡常出人不意,輕車簡從,微服出巡(他認為,行蹤保密,微服簡從最安全;事先張揚,前呼后擁最暴露,反易招敵暗算)。一次,他去西峽口會湯恩伯,只帶兩人,中途宿村塾,無意中發(fā)現(xiàn)我獨自通宵警戒,給他難忘印象。經多年觀察考驗,他對我深信不疑。我至今有驚無險。如遇險,我能自持。
周恩來看看手表說,前年蔣南翔回延安,我讓他向陳云詳細匯報你的情況,我還要向中央主要領導同志講。你身在虎穴,崗位重要,我只提幾句:對黨要忠誠,對敵要狡猾;有所為,有所不為;抓大不抓小,注意戰(zhàn)略動向,主要著眼保衛(wèi)黨中央。
周恩來又緊握熊向暉的手,搖了搖,說,我不送你,勝利后再見。
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幾位同志將幾捆包裝好的延安出版的書報雜志送上熊向暉坐的汽車,另給他幾本沒有包裝的雜志。熊才意識到,他接周恩來時,周問他姓名后,叫他稍等,轉身返回內院,就是讓人先辦好這件事,為他在七賢莊逗留提供借口。熊還意識到,把幾本沒有包裝的雜志交給他,也是周恩來的精心安排。如果有人問他:你在七賢莊等的那一會兒,八路同你談些什么?他可以說,他們忙著找、包、捆,讓我看雜志。
最后一次聽到胡宗南哈哈大笑
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挑起內戰(zhàn)。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攻陜北,毛澤東果斷決定放棄延安,胡宗南部占領了延安。
王超凡負責接待報道占領延安的中外記者的工作。他報告胡宗南說,為顯示眾多共軍被擊斃,已造了一些假墳,立了一些真碑。但被俘共軍人數(shù)少,包括傷兵只有幾十個人,他們思想頑固。為此已商城防部隊整27師選調幾百名官兵,穿雜色服裝,冒充共軍俘虜,經幾天訓練,可應付記者提問。他說,不安排記者接觸老百姓,因為留下來的大都是婦孺老弱,態(tài)度敵對,居處分散,一不小心就碰上地雷,有時會碰上打冷槍。幸好有幾個共干投誠,官最大、最積極的是邊區(qū)保安處科長韓慶恩,讓這幾個共干向記者現(xiàn)身說法,效果會好。
胡宗南說,不要忘了國民革命和北伐經驗,一定要喚起民眾,化敵對為親善,不只是為了接待記者,丟掉民眾就打不了勝仗,連向導也找不到。要千方百計爭取幾個“勞動英雄”、“參議員”、“婦女代表”合作。由他們作榜樣,一般民眾會跟著來。
1947年3月25日晨,胡要熊帶一名先遣人員引導,陪他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原住處,先后看了王家坪、楊家?guī)X、棗園。最后,車子一直開到延安北郊十里鋪看了魯迅藝術學院。他看得很細。在棗園毛澤東住過的窯洞桌屜里,發(fā)現(xiàn)一張紙條,寫著:“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他看后哈哈大笑———這是他的習慣。合乎他心意的,他哈哈大笑;道出他心病的,他也哈哈大笑。
這是熊向暉最后一次聽到他哈哈大笑。就在這一天,他的精銳部隊整31旅在青化砭被解放軍全殲,旅長李紀云被俘。
熊向暉 - 參考資料
[1] 中國新聞網(wǎng)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7/10-22/1055581.shtml
[2] 搜狐新聞 http://news.sohu.com/20071022/n252786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