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貝婁 - 個人概況
索爾·貝婁(SaulBellow,1915—2005)于一九一五年七月十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市郊的拉辛鎮(zhèn),父母是一九一三年來自俄國圣彼得堡的猶太移民,索爾·貝婁是第四個也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在蒙特利爾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一九二四年,即在貝婁九歲時,全家遷至美國芝加哥定居,從此芝加哥成了貝婁的第二故鄉(xiāng),在那里上完小學、中學,并于一九三三年考入芝加哥大學,轉(zhuǎn)學到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一九三七年在該校畢業(yè),獲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赴麥迪遜進威斯康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和第一個妻子安妮塔·戈希金結(jié)婚,中斷學業(yè),返回芝加哥。除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編輯、記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貝婁大部分時間都在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等校執(zhí)教。長期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一九九三年秋,自芝加哥大學轉(zhuǎn)入波士頓大學任教。二五年四月五日,在馬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的家中去世。
從一九四一年發(fā)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兩個早晨的獨白》開始,貝婁已經(jīng)度過了近六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共出版了長篇小說十部: 《晃來晃去的人》 (1944)、 《受害者》 (1947)、 《奧吉·馬奇歷險記》 (1953)、 《雨王漢德森》 (1959)、 《赫索格》 (1964)、 《賽姆勒先生的行星》 (1970)、 《洪堡的禮物》 (1975)、 《院長的十二月》 (1982)、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1987)和 《拉維爾斯坦》 (2000)。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 《只爭朝夕》 (1956)、 《莫斯比的回憶》 (1968)、 《嘴沒遮攔的人》 (1984)、 《小說集》 (2002),中篇小說《偷竊》 (1989)、 《貝拉羅莎暗道》 (1989)、 《真情》 (1997),散文隨筆集《集腋成裘集》 (1994),散文游記集《耶路撒冷去來》 (1976)以及劇本集《最后的分析》 (1965)等。
索爾·貝婁 - 個人經(jīng)歷
《雨王亭德森》 |
從1941年到1987年的4O余年間,貝婁共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早期創(chuàng)作有結(jié)構(gòu)優(yōu)美的《掛起來的人》 (1944)、 《受害者》 (1947),頗為評論界注目。 《奧吉·瑪琪歷險記》 (1953)的出版,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由于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jié)合在一起”,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陸續(xù)出版了 《雨王漢德遜》 (1959)、 《赫索格》 (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 《洪堡的禮物》 (1975)、 《系主任的十二月》 (1981)、 《而今更見傷心死》 (1987)、《偷竊》(1989)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cè)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逗账鞲瘛烦蔀槊绹Z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憶》(1968),劇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記《耶路撒冷去來》(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貝婁的一生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于一身,在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tǒng),并采用了現(xiàn)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diào)表現(xiàn)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曾三次獲美國全國圖書館,一次普利策獎獎;1968年,法國政府授予化“文學藝術(shù)騎士勛章”;
索爾·貝婁的第一部作品問世的時候,美國的敘事藝術(shù)發(fā)生了傾向性和換代性的變化。所謂的僵硬風格及其雄渾的表面形式和不連貫的文字,已經(jīng)放松成為自動涌出的日常用語;那種呆板的簡明手法不僅很少再說,而且也大多感覺不出,體察不到了。貝婁的處女作《晃來晃去的人》(1944),就是預示一些新東西即將出現(xiàn)的跡象之一。就貝婁來說,從先前那種理想主義的風格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回頭求助于一種觀察事物的方法,這種方法已經(jīng)找到了它不朽的先驅(qū),也許主要是莫泊桑、亨利·詹姆斯和福樓拜。貝婁所仿效的大師們也是措詞嚴謹?shù)模退恍家活櫟哪切┳骷覀兒翢o二致。但這不是主要的。賦予小說以趣味的并非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不時出現(xiàn)的激烈行動,而是照進主人公內(nèi)心的光輝。依據(jù)這一觀點,就能使小說的男女主人公得到尊重,暴露無遺,被人看透,但不是加以美化,F(xiàn)今的非傳統(tǒng)英雄式的主角已在成長,而貝婁就是撫育關(guān)懷這些主角的人們中的一個。
1976年,由于他“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索爾·貝婁 - 創(chuàng)作階段
索爾·貝婁 |
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品是長篇小說《晃來晃去的人》和《受害者》 。作品主要是給我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荒誕性,任何意料不到的事都會給人帶來莫名其妙的禍害。
第二階段是貝婁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馬奇歷險記》 、 《雨王漢德森》 、 《赫索格》 、 《賽姆勒先生的行星》 、 《洪堡的禮物》 ,中篇小說《只爭朝夕》 ,短篇小說集《莫斯比的回憶》 ,散文游記集《耶路撒冷去來》 ,劇本《最后的分析》及一批論文、散文、隨筆。在這一階段,貝婁相繼獲得三次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并于一九七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奧吉·馬奇歷險記》的出版,標志著貝婁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一大突破和一大轉(zhuǎn)折,貝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不僅闡釋了自我本質(zhì)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這一美國當代小說的重要主題,而且在敘事藝術(shù)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即“貝婁風格”。無疑, 《奧吉·馬奇歷險記》一書,為作者此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藝術(shù)基礎。 《雨王漢德森》著重探討的是人們在物質(zhì)豐裕社會中的精神危機問題。 《赫索格》是轟動一時的有“高級趣味”的暢銷書,小說真實地表現(xiàn)了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中的苦悶與迷惘,描寫了一個猶太學者在現(xiàn)實社會中經(jīng)歷著生活上的失敗和精神上的失落!顿惸防障壬男行恰愤M一步揭露了當代社會的精神墮落和人道主義危機。 《洪堡的禮物》揭露了物質(zhì)世界對精神文明的壓迫和摧殘,描寫了當代社會的精神危機。
八十年代以來,貝婁的創(chuàng)作生涯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把創(chuàng)作重點轉(zhuǎn)向了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隨筆。除出版長篇小說《院長的十二月》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拉維爾斯坦》外,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嘴沒遮攔的人》 ,中篇小說《偷竊》 、 《貝拉羅莎暗道》 、《真情》和散文隨筆集《集腋成裘集》 。
索爾·貝婁 - 藝術(shù)成就
索爾·貝婁 |
貝婁在創(chuàng)作藝術(shù)上的杰出成就為敘事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了能用最通俗、精致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當代社會和當代人物,清楚地道出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他創(chuàng)立了一種獨特的“貝婁風格”,它的特點是自由、風趣,寓莊于諧,既富于同情,又帶有嘲諷,喜劇性的嘲笑和嚴肅的思考相結(jié)合,幽默中流露悲愴,誠懇中蘊含超脫。文體既口語化,又高雅精致,能隨著人物性格與環(huán)境不同而變化。在表現(xiàn)手法上,貝婁既繼承了西方古典文學遺產(chǎn),又融合了希伯來文化的傳統(tǒng),既吸收了現(xiàn)實主義的某些長處,又運用了現(xiàn)代主義的某些手法,善于把內(nèi)心活動和外在世界,把現(xiàn)實描繪和歷史回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我們得以同時看到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置身的現(xiàn)實世界。貝婁在創(chuàng)作上的杰出成就,是博采眾長的巨大收獲,是多元交融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