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楚懷王誤信張儀之言,為秦給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lián)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后索地不成,先后與秦戰(zhàn)于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陜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后又遭齊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于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nèi)亂,攻滅越國,設(shè)立江東郡。
楚威王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也繼承了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fā)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莊王時代的霸業(yè)為志業(yè),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
舊說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zhàn)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素地區(qū)。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關(guān)于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