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界的高度評價
1953年,在北京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的舞臺上, 有一位嗩吶好手以一曲“ 百鳥朝鳳”得到首都音樂界的高度評價,這就是來自山東的任同祥。隨后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后又多次到東歐及東南亞各國演出,獲得過緬甸國家金質獎章。他的嗩吶演奏從容自如,干凈利索,音色柔和圓滑,善于運用滑音、舌根吐音、雙吐音等技巧。他自幼隨伯父保盼一一嘉祥當地著名的民間藝人學嗩吶和各種民間打擊樂器,參加當地的鼓樂班的演出,并拜各地的行家為師。經他整理的嗩吶曲“一支花”、“風陽歌絞八板”和創(chuàng)作的“慶豐年”等曲子, 是嗩吶的保留曲目, 并錄制了唱片在國內發(fā)行。1954年,他在上海歌劇院任演奏員,并兼任上海音樂學院的嗩吶教師。
結束流浪生活
1953年,任同祥通過縣、省層層比賽而被遴選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后, 便開始了他藝術生涯的新篇章----從民間樂班的樂手晉升到專業(yè)的上海歌舞劇院獨奏演員,從而結束了二十余年的鼓樂班的流浪生活.同年,任同祥代表國家,參加了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的民間器樂比賽.他以熾熱奔放的激情,嫻熟精湛的技藝,質樸濃艷的風韻,俏麗多姿的格調,成功地演奏了他的代表作《百鳥朝鳳》等嗩吶佳作,一舉獲得了銀質獎章.
世界舞臺
1954年任同祥又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家。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博得高度評價,并又獲得緬甸國家授予的金質獎章。此后,任同祥又陸續(xù)訪問過前蘇聯(lián)、波蘭、朝鮮、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和極度贊賞.從而使居于我國民族吹管樂器之首的嗩吶,不單躋身于世界舞臺,而且蜚聲于寰宇樂壇.展示了它無以倫比的異采和神韻,進而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機.
佼佼者
.任同祥1927年出生在山東嘉祥縣,該縣吹奏嗩吶甚為普遍,故而被譽為嗩吶之鄉(xiāng).任同祥家里的男性都是當地鼓樂班的樂手,尤其是他的伯父,笙、笛、嗩吶、鼓板,無一不精,是鼓樂班里的名樂手。因此,任同祥自幼即受到鼓樂班的影響及民間音樂的熏陶。六歲時,已學會打節(jié)奏,便參加了鼓樂班打鼓板,并聽會了不少民間曲牌。十歲開始從伯父學吹嗩吶,繼而又學習笙、笛。由于他聰慧靈敏,奮發(fā)圖強,虛心好學,技藝突飛猛進。 十三歲時,已全面掌握了上述三種樂器,并開始在鼓樂班里領奏,同時繼續(xù)攻學嗩吶和笛子.十六歲時,他嗩吶、竹笛、笙的技藝,已逾越鼓樂班里的老樂手,躍于樂班的首位, 他時而擔任嗩吶領奏,成為鼓樂班里最活躍的人物,已無人能與他媲美,是鼓樂班里的佼佼者.
竹笛
然而,他并未滿足,更無使用傲意.反而覺得更應奮力上進.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竹笛功底還不夠厚實,于是他在繼續(xù)研習嗩吶藝術的同時,繼而悉心攻學竹笛.乃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充實曲目,以此擴展竹笛藝術的境界;二是探索嗩吶的某些技巧運用到竹笛上,豐富竹笛的技法.他利用鼓樂班四處奔走的時機,每到一地,便尋師求藝,悉心鉆研.
民間的傳藝方式是口授,即先學唱曲,要把每首樂曲的曲情、音韻、風格、音調完全唱出來后,再學吹奏。任同祥苦學七年,學得笛曲百首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柳子戲曲牌,是民間藝術家經長期的演奏實踐,不斷加工整理,使這些戲曲曲牌脫穎而出,升華為一首首完美的竹笛獨奏曲。
任同祥通過這長期的學習,開闊了眼界,不但使竹笛技法更加純熟,更突出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對樂曲的表現(xiàn)能力。
在學曲的同時,任同祥又不斷探索嗩吶的某些技法運用到竹笛上。他先是把嗩吶的重要技法循環(huán)換氣,巧妙地運用到竹笛上,繼而又將嗩吶的長、短花舌,各種吐奏等等技法,同竹笛的同一技法相結合,并加以交融,使竹笛的技法更臻完美、豐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七年的奮力苦學,任同祥的竹笛藝術飛躍提升,終于達到了博大精深的境地.并在反復的實踐中,建樹了自己的演奏特點.這就是:質樸奔放、生動傳神、 音韻純美、俏麗多姿、風味濃艷、個性鮮明. 由于他竹笛的功底雄厚,因而他氣力充足飽滿,氣息運用科學,按指敏捷精確,所以無論在何種天氣,何種環(huán)境條件,他的竹笛演奏始終都保持良好的音準,而且音質純凈豐滿,音色晶瑩秀美,吐音靈巧清晰,猶如顆顆明珠落盤.尤其他的花舌技巧,更是出色,他吹奏的長花舌一口氣可以延續(xù)幾個小節(jié),而不松氣,并且往往都是與滑音、歷音結合一起吹奏, 俏麗生動,富有活力.概而言之,他的滑、打、抹、顫、唇、舌等種種技巧,都極為靈活, 而且變化多端、卓而不群.
綜觀任同祥的竹笛藝術.以本站介紹的幾位笛藝名家而論,每一位名家都是由于熟悉某一個藝術品種,而又長期受到其影響和熏染為主要因素,從而崛起并建樹了自己的藝術 風格.如有的是以熟悉某地區(qū)一種戲曲音樂或者是某地區(qū)的民間音樂為主要因素.顯然, 任同祥則是長期受到山東鼓吹樂的熏染和柳子戲音樂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及種種特征的,因此,他同樣應立于名家行列,而且是獨樹一幟的.
笛藝十分高妙
1955年,任同祥在北京結識了笛藝名家劉管樂先生,并向請教竹笛技藝.劉管樂便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蔭中鳥》等名曲.任同祥隨即也用竹笛繪聲繪色地吹奏了許多鳥鳴, 又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一江風》等佳曲.劉管樂先生聽后異常驚訝,并贊佩任同祥的笛藝十分高妙、格調獨特、不同凡響.
告別之作
1956年,任同祥先生與笛藝名家趙松庭先生應上海唱片廠之約,聯(lián)合錄制了一張唱片, 趙先生演奏其代表作《三五七》(根據浙江婺劇改編),任先生演奏其代表作《一江風》(根據山東柳子戲曲牌改編),這張唱片傳播甚廣,影響甚遠.1993年8月,二位先生又同時 應臺灣有關部門邀約,在赴臺灣教學演奏時,趙先生意味深長地向任先生提及這張頗有歷史意義的唱片,并引以為悅.任先生自灌制這張唱片后,他再未登臺獨奏過,這張唱片成了他竹笛獨奏的告別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