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愛新覺羅·載漪(1856年8月26日-1922年11月24日),清末宗室,大臣。愛新覺羅氏,隸滿洲鑲白旗,嘉慶皇三子惇親王綿愷孫,道光皇五子惇親王奕誴子,后過繼瑞敏郡王奕志(嘉慶皇四子瑞親王愛新覺羅·綿忻子)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義和團事變禍首之一。
家庭
載漪是清德宗的堂兄弟,又是連襟。
載漪的妻子是慈禧太后的二弟葉赫那拉·桂祥的三女(桂祥第二女是清德宗孝定景皇后,亦即宣統(tǒng)朝時期的隆裕太后)。據(jù)《愛新覺羅宗譜》,載漪之妻并非慈禧的內(nèi)侄女,恐為《清史稿》訛傳。
載漪三弟輔國公愛新覺羅·載瀾也是義和團事變禍首。
子溥儁,1900年初,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立其子溥儁為大阿哥。
生平
1856年生,1860年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襲貝勒爵位。
1889年,加郡王銜。
1893年,授御前大臣。
1894年,封瑞郡王,其妻為慈禧太后之侄女。
1899年,慈禧冊立載漪的十五歲兒子愛新覺羅·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清德宗,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
義和團運動中,主持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與莊親王載勛等利用義和團排外,力主慈禧對外宣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時,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不久罷免。
1901年,清政府與聯(lián)軍議和時,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后被發(fā)往新疆。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伊犁。宣統(tǒng)年間,從新疆逃歸。外國人不許,又發(fā)往寧古塔。
1917年,借張勛復(fù)辟之機,載漪才重獲自由,直至192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