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晉國六卿

    晉國六卿

    晉國六卿,指春秋時期晉國的三軍將佐。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建立三軍,每軍設(shè)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zhí)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是中國最早的內(nèi)閣制度。

    晉國六卿采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zhí)政,六卿出將入相,連續(xù)10代人在晉國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衛(wèi)著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概述

    晉文公四年(前633年),被廬之蒐,晉文公于城濮之戰(zhàn)前作三軍,每軍各設(shè)一名將、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別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并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zhí)政,稱為三軍六卿。

    晉文公八年(前629年),清原之蒐,晉文公增設(shè)新上軍、新下軍,合計五軍十卿。晉襄公六年(前622年),夷之蒐,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繼去世,晉軍面臨大面積調(diào)整,晉襄公便裁撤新上軍、新下軍,恢復(fù)三軍六卿建制。

    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為獎勵鞌之戰(zhàn)立功將士,晉景公增設(shè)三軍,擴為六軍十二卿。五年后,下宮之難爆發(fā),趙氏一系幾乎滅絕,新三軍被合并為新軍,變?yōu)樗能姲饲。晉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綿上之蒐,晉悼公裁撤新軍,又一次恢復(fù)三軍六卿建制。

    晉平公八年(前550年),欒氏之亂,欒氏被滅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時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據(jù)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quán),故后來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此六大家族。

    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鐵之戰(zhàn),范氏、中行氏被滅,遂取消中軍,六卿變?yōu)樗那。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lián)手消滅執(zhí)政的智氏,為最終實現(xiàn)“三家分晉”奠定基礎(chǔ)。

    晉國六卿

    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zhàn),韓、趙、魏聯(lián)手打敗了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智伯瑤,進(jìn)而瓜分了晉國,韓、趙、魏雖然成為諸侯,但最后逐一敗倒在秦國的鐵蹄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xiàn)在六卿直系后裔有5000多萬人口,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曲沃代翼

    晉國是天子的兄弟之國,并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顯赫。周平王東遷,晉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晉文侯還有個弟弟,名成師,史稱曲沃桓叔,都是在戰(zhàn)爭中生的,仇這個名字確實沒有成師好,當(dāng)時就有人預(yù)言要出亂子。

    前784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短暫的篡位,又被晉穆侯的長子公子仇奪位,晉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時曲沃附近有叛亂,晉昭侯就把叔父成師封到曲沃,這是比首都翼還要大的都市,麻煩來了:成師和他的子孫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開始和晉侯爭國君之位,斗爭極其復(fù)雜的殘忍。總之,前679年,經(jīng)過長達(dá)67年的內(nèi)戰(zhàn),成師的孫子晉武公稱終于消滅了“仇”的子孫,晉國暫告安定,史稱“曲沃代翼”。當(dāng)時,齊桓公小白已經(jīng)開始了他的霸業(yè)。前677年晉武公死,兒子晉獻(xiàn)公詭諸即位了。詭諸在位期間干的兩件大事——擴張國土與屠殺宗族。

    公族摧殘

    晉獻(xiàn)公詭諸也許是晉國67年的內(nèi)斗形成的慣性吧,晉獻(xiàn)公即位后,即使他想仁慈都難以做到了——他的曾祖父成師的公子、公孫(史稱桓莊之族)也不少,時時想著干掉詭諸,晉獻(xiàn)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以士蒍之謀,離間群公子,遂用8年的時間屠殺。本家殺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沒什么問題了,但血腥的殺戮慣性使得詭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兒子。前672年,即晉獻(xiàn)公五年,“伐驪戎,驪姬、驪姬弟(妹妹),俱愛幸之!斌P姬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謀取繼承權(quán),經(jīng)過姐妹的一系列陰謀奪嫡活動,當(dāng)然最根本的還是詭諸的殘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驪姬還使詭諸和晉國的群臣盟誓:都不許接納或者幫助外出的公子。到此,雖然詭諸自以為完全解決了隱患,但他離死也不遠(yuǎn)了,身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詭諸的上述做法對晉國的未來有深厚的影響,國君的兒子從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國,這成了一種制度。這個措施雖然當(dāng)時起到了穩(wěn)定內(nèi)部的作用,但是長遠(yuǎn)看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紛紛裂變,晉國因為公室的人員和力量極其單薄,各個大家卿大夫不斷坐大。

    卿族扶植

    但異姓勢力的坐大,晉獻(xiàn)公只是掃清了障礙,真正把他們培育起來的,還是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邊的心腹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都是異氏,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對象。即使回國后,重用的先軫、欒枝等人也大都是異姓。這些人都是霸業(yè)的建設(shè)者,幾十年后,他們的下一代在維護(hù)著晉國百年霸業(yè)的同時,也在蠶食晉侯的君權(quán),果然在幾百年后,他們的子孫成為晉國宗廟的掘墓人?梢哉f,從晉文公、晉襄公父子相繼稱霸后,晉國的國政基本掌握在異氏的大臣手中,結(jié)果是國君越來越弱,異氏卿族越來越強。他們同在一個屋檐下,為了生存,為了爭權(quán),為了奪利,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六卿之間親情與仇恨交織、恩義與血腥錯雜,共同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歷史詩篇。其間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廝殺極其殘酷,精彩程度絕不亞于當(dāng)時各個國家間的紛紜爭斗。

    歷屆卿士

    正卿一覽

    自晉文公作三軍,以郤榖將中軍,郤溱佐之。郤氏在軍中執(zhí)掌大權(quán),但在朝中,卻以執(zhí)政大夫狐偃為首。在軍中身為上軍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從郤榖。這樣的人事安排作用在于政權(quán)與軍權(quán)交織,便于晉侯進(jìn)行有效的控制。

    到了晉襄公時,以賈季將中軍,執(zhí)政大夫趙盾佐之。后將趙盾、賈季在軍中的職務(wù)調(diào)換,趙盾將中軍并身兼執(zhí)政大夫,軍政完成合一,趙盾成為了朝臣中絕對的領(lǐng)班人。趙盾逝世,郤缺繼立,郤缺所繼承的不僅僅是趙盾中軍將一職,還有執(zhí)政大夫和作為晉國一把手的軍政大權(quán)。換言之,自趙盾起至荀瑤終,晉國最高軍政長官正卿=元帥=執(zhí)政大臣=中軍將(【注】:荀躒之后,只有四卿,以上軍將為尊)

    歷代正卿中軍將
    名諱謚號執(zhí)政時間家族關(guān)系
    郤榖前633年—前632年
    先軫前632年—前627年
    先且居前627年—前622年先軫之子
    狐射姑前622年—前621年狐偃之子
    趙盾趙宣子前621年—前601年趙衰之子
    郤缺郤成子前601年—前597年郤芮之子
    荀林父中行桓子前597年—前594年荀息之孫
    士會范武子前594年—前591年士蒍之子
    郤克郤獻(xiàn)子前591年—前587年郤缺之子
    欒書欒武子前587年—前573年欒枝之孫、欒盾之子
    韓厥韓獻(xiàn)子前573年—前566年韓簡之孫
    智罃智武子前566年—前560年荀首之子、荀林父之侄
    中行偃中行獻(xiàn)子前560年—前554年荀林父之孫
    士匄范宣子前554年—前548年士會之孫
    趙武趙文子前548年—前541年趙盾之孫
    韓起韓宣子前541年—前514年韓厥之子
    魏舒魏獻(xiàn)子前514年—前509年魏犨曾孫、魏絳之子
    士鞅范獻(xiàn)子前509年—前501年士匄之子
    智躒智文子前501年—前493年智罃曾孫
    趙鞅趙簡子前493年—前475年趙武之孫
    智瑤智襄子前475年—前453年智躒之孫

    晉國正卿:趙氏3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韓氏2人;魏氏1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欒氏1人;狐氏1人,總計21人

    世卿執(zhí)政時間:趙氏45年;智氏36年;韓氏34年;魏氏5年;范氏17年;欒氏14年;先氏10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狐氏1年不足,總計180年。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shè)立三軍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zhàn),這180年間是晉國六卿十一個世族之間相互兼并,最終韓趙魏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六卿七十二將

    晉國六卿世族表
    晉國公室(姬姓)
    周朝公族(姬姓)
    祁姓嬴姓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荀氏魏氏范氏趙氏
    中行氏智氏
    狐毛先軫郤榖胥臣欒枝韓厥荀林父荀首魏相范會趙衰
    狐偃先且居郤溱胥嬰欒盾韓穿荀庚智罃魏頡范燮趙盾
    狐射姑先都郤缺胥甲欒書韓起中行偃智盈魏絳范朔趙朔
    先蔑郤克胥克欒黡韓須中行吳智躒魏舒范匄趙同
    先克郤锜欒盈韓不信中行寅智申魏取范魴趙括
    先榖郤至韓庚智瑤魏侈范鞅趙旃
    郤犨韓虎魏駒范吉射趙武
    總計72人趙成
    臾駢箕鄭父屠擊荀騅程鄭趙鞅
    其他卿士荀氏別族趙無恤

    其中,狐氏3人;先氏6人;郤氏7人;胥氏4人;欒氏5人;韓氏7人,上述六姓均起源于晉國公室,共計32人。

    姬姓荀氏分三支:中行氏5人;智氏6人;程氏2人;共計13人。

    姬姓魏氏有7人;

    祁姓范氏7人;

    嬴姓趙氏10人;

    總計:晉國歷代將佐共有72人,除了臾駢、箕鄭父和屠擊3人外,余下69人均來晉國六卿十一個家族。

    六卿世家

    曾任六卿的十一個家族中,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六個家族屬于晉國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屬于周朝公族,這九個家族都是周室姬姓。范氏之先為祁姓。趙氏出自嬴姓。現(xiàn)在晉國六卿后裔人口有4600多萬,是華夏后裔的重要組成部分。

    狐氏

    狐氏出于晉國公族,晉初治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晉獻(xiàn)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晉惠公夷吾,故為晉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極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之長子)、狐偃(狐突之次子,別為賈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之子)、狐射姑(賈季、狐偃之子)

    第四代:狐鞫居(別為續(xù)氏)

    (【注】:顯示粗體字之人為前633年后擔(dān)任卿士之人,下同)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時與執(zhí)政大臣趙盾在君主選擇上出現(xiàn)分歧,逃離晉國,F(xiàn)在狐氏人口不足8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先氏

    先氏為姬姓,乃晉國宗室的一個分支。在晉獻(xiàn)公時,已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驪姬之亂時,就堅定地站在重耳一邊,重耳返晉過程中,先軫是“內(nèi)柱”之一。大致興衰軌跡是:獻(xiàn)公時從政,惠公時沉寂,文公時輝煌,襄公時狂望,靈公、成公時平穩(wěn),景公時衰亡。自獻(xiàn)公,先氏多為武官,以勇武侍晉,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軫(也稱原軫)、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軫之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之子)

    第五代:先榖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時,勾結(jié)犬戎作亂,被晉公驅(qū)除晉國,F(xiàn)在先氏人口不足8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郤氏

    郤氏之先為晉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隨后其家甚旺,出現(xiàn)四世八卿。至?xí)x厲公時,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

    第一代:郤豹(別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之嫡子)、郤榖、郤溱、郤義(郤豹之幼子)、郤稱(郤豹之長子,又稱郤伯)

    第三代:郤缺(冀芮之嫡子,別為冀氏)、郤揚(郤義之子,別為步氏)、公子伯糾(郤稱之子)

    第四代:郤克(郤缺之嫡子)、郤犨(步揚之子、別為苦成氏)、步招(步揚之嫡子)、蒲城鵲居(郤揚之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之嫡子)、郤至(蒲城鵲居之子,別為溫氏)、郤毅(蒲城鵲居子)、郤乞

    郤氏在三郤時,內(nèi)外驕橫,被晉厲公和胥童聯(lián)手殺害,郤氏敗亡,F(xiàn)在郤氏人口不足8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胥氏

    胥氏本出姬姓,是晉國宗室的一個分支,胥臣跟隨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權(quán)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孫胥克。前573年,胥童受到晉厲公的寵信,幫助厲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欒書殺死,胥氏從此徹底退出晉國政治高層。

    第一代:胥臣、胥嬰

    第二代:胥甲(胥臣之子)

    第三代:胥克(胥甲之子)

    第四代:胥童(胥克之子)

    胥氏在胥童時被欒書與中行偃聯(lián)手擊敗,從此從晉國政壇消失,F(xiàn)在胥氏人口約有3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67位。

    欒氏

    欒氏之先為晉公族,晉靖侯之孫欒賓封于欒邑(“欒”通“架”,今河北欒城一帶)。其后以欒為氏,世代為晉國卿士。

    第一代:欒賓

    第二代:欒成(欒賓之子)

    第三代:欒枝(欒成之子)

    第四代:欒盾(欒枝之子)

    第五代:欒書(欒盾之子)、欒京廬

    第六代:欒黡(欒書之嫡子)、欒鉞(欒書之子)、欒糾(欒書之子,別為卞氏)

    第七代:欒盈(欒黡之子)、欒魴、欒豹、欒樂

    欒氏在欒盈時被六卿聯(lián)手擊敗,欒氏敗亡,F(xiàn)在欒氏人口僅有4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33位。

    范氏

    范氏之先為祁姓,隰叔侍晉,為士師(法官),以之為氏。后士會封于隨邑,部分為隨氏;又封于范邑,部分為范氏。士雃仕秦,立劉氏,漢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隰叔

    第二代:士蒍(杜隰叔之子,別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之子)

    第三代:士缺(士蒍之長子)、士榖(士蒍之幼子)

    第四代、士會(士缺之子,別為隨氏、范氏)、士穆子(士缺之嫡子)、士朔(別為鞏氏)

    第五代:士燮(士會之子)、士魴(士會之幼子)、士渥濁(士穆子之子)、士雃(士會之子,別為劉氏)、士富

    第六代:士匄(士燮之子)、士弱(士渥濁之子)、劉明(士雃之子)

    第七代:士鞅(士匄之子)、士瑕(士弱之子)、劉遠(yuǎn)(劉明之子)

    第八代:范吉射(士鞅之子)、士彌牟(士瑕之子)、劉陽(劉遠(yuǎn)之子)

    范氏在六卿內(nèi)訌中敗亡,出奔齊國。其后裔劉邦開創(chuàng)漢朝。現(xiàn)在范氏人口約有50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9位。

    中行氏智氏

    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出自晉國公族,姬姓。原黯出任晉國大夫,晉武公滅荀國,以此地賜原黯,原黯別為荀氏,稱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長子荀林父,其后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騅,其后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實出于一宗。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荀逝敖(荀息之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之子,別為中行氏)、荀首(逝敖之幼子,別為智氏)、荀騅(別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之子)、智罃(荀首之子)、程滑、程季(程驩之子)

    第五代:中行偃(荀庚之子)、智朔(智罃之子)、程鄭(程季之子)、荀家、荀會、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吳(中行偃之子)、智盈(智朔之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吳之子)、荀躒(荀盈之子)

    第八代:智申(荀躒之子)、智果(別為輔氏)、智徐吾(別為涂氏)

    第九代:智瑤(荀申之子)、智宵

    第十代:智顏(智瑤之子)、智開(智瑤之子)、智國(智宵子)、智寬(智宵子)、智秀(別為程氏)

    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和智氏的始祖荀首是親兄弟,中行氏在六卿內(nèi)訌中敗亡后,中行文子投奔齊國,在西漢時期絕嗣。

    智氏在晉陽之戰(zhàn)中被韓氏、趙氏、魏氏聯(lián)手打敗,韓趙魏大肆屠殺智氏族人,幸存智氏后裔投奔秦國。現(xiàn)在智氏人口約有9萬人,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392位。

    魏氏

    魏氏之先為周公族,畢公高立畢國。后畢國滅,公族子弟稱畢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xiàn)公詭諸,因功封于魏城,為魏氏,其后建立魏國。

    第一代:畢萬

    第二代:芒季(畢萬之子)

    第三代:魏犨、魏壽余

    第四代:魏顆(魏犨之子、別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之嫡子)、呂锜(魏壽余之子,別為呂氏)、畢陽

    第五代:魏絳(魏悼子之子)、魏頡(魏顆之子)、魏相(呂锜之子)

    第六代:魏舒(魏絳之嫡子)、魏戊(魏絳之子)

    第七代:魏。ㄎ菏嬷樱、畢游

    第八代:魏曼多(魏取之子)

    第九代:魏駒(魏曼多之子)、豫讓(畢游之孫)

    魏氏后瓜分晉國,建立魏國,亡于秦國。現(xiàn)在魏氏人口約有60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45位。

    韓氏

    韓氏之先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于韓原,為韓氏。文公即位,韓氏不旺,為趙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韓厥為正卿,韓氏復(fù)興,其后建立韓國。

    第一代:韓萬

    第二代:賕伯(韓萬之子)

    第三代:韓簡(賕伯之子)

    第四代:韓子輿(韓簡之子)

    第五代:韓厥(韓子輿之子)、韓穿

    第六代:韓起(韓厥幼之子)、韓無忌(韓厥之長子)

    第七代:韓須(韓起之子)、箕襄(韓無忌之子,別為箕氏)

    第八代:韓不信(韓須之子)、韓固、韓康(別為藺氏)

    第九代:韓庚(韓不信之子)

    第十代:韓虎(韓庚之子)

    韓氏后瓜分晉國,建立韓國,亡于秦國,F(xiàn)在韓氏人口約有90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8位。

    嬴姓趙氏

    趙與秦、梁為一宗,同出于趙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趙城,立趙氏。造父侄孫趙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國,裔孫趙叔帶去周侍晉,其后建立趙國。梁國亡,后裔入晉為大夫。

    第一代:趙夙(叔帶裔孫)

    第二代:趙共孟(趙夙之子)

    第三代:趙衰(趙共孟之子)、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四代:趙盾(趙衰之嫡子)、趙同(趙衰之子,別為原氏)、趙括(趙衰之子,別為屏氏)、趙嬰齊(趙衰之子,別為樓氏)、趙穿(別為邯鄲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五代:趙朔(趙盾之子)、趙旃(趙穿之子)

    第六代:趙武(趙朔之子)、趙勝(趙旃之子)

    第七代:趙成(趙武之子)、趙獲、邯鄲午(趙勝之子)

    第八代:趙鞅(趙簡之子)、趙稷(趙午之子)、梁嬰父

    第九代:趙無恤(趙鞅庶子)、趙伯魯(趙鞅嫡子)、趙羅

    趙氏后瓜分晉國,建立趙國,亡于秦國。其后趙匡胤又建立宋朝,現(xiàn)在趙氏人口有286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中位居第8位。

    六卿點評

    晉國六卿幾個家族尤其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個家族連續(xù)十幾代同朝為官,輪流執(zhí)掌晉國國政,他們是晉國霸業(yè)的歷史見證著,更是晉國霸業(yè)的建造者。晉國自己建立功業(yè)的同時也在維護(hù)著周室王朝,抵御四夷,捍衛(wèi)著華夏文明,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人物風(fēng)云

    狐偃

    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晉文公之舅,略有貪欲的政治家。

    文公集團骨干成員

    其父狐突為晉國大夫,狐偃與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晉獻(xiàn)公21年,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與夷吾皆在外將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后與重耳謀,奔狄國,終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齊以避難,開始了漫長的流亡之旅。7年間,狐偃不辭勞苦,忍辱負(fù)重,兢兢業(yè)業(yè)為重耳出謀劃策,艱難的推動著重耳的復(fù)國大業(yè)。

    文公回國即位,委國政于狐偃,為執(zhí)政大夫。晉文公初設(shè)三軍六卿,狐毛、狐偃將上軍。時晉國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其執(zhí)政8年,使晉國國力得到了狂飆式的發(fā)展。并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將晉國推向霸主的圣壇。

    先軫

    姬姓,先氏,名軫,因采邑于原,又稱原軫,先丹木之子。晉國杰出的軍事家,優(yōu)秀的軍事統(tǒng)帥。

    前660年,晉獻(xiàn)公見惑于驪姬,欲廢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說申生避禍,申生不從,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軫其一。獻(xiàn)公崩,晉亂,至惠公夷吾,先氏為公子重耳之內(nèi)應(yīng)。(《史記》稱先軫亦隨重耳出亡)

    文公即位,委先軫以重任。前633年,晉始作三軍,以先軫佐下軍。一年后,中軍將郤轂卒,先軫躍為中軍元帥。

    狐偃是文公稱霸的戰(zhàn)略制定者,那先軫就是文公稱霸的戰(zhàn)略執(zhí)行者。城濮之戰(zhàn),先軫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勢,大敗楚軍,一戰(zhàn)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鄭,不禮于晉,先軫全殲秦軍于崤山,生俘秦將。

    襄公從婦人之言,縱秦將歸。先軫聞之,入宮責(zé)襄公“一日縱敵,萬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軫悔其欺君之舉,大慚。后先軫攻翟,單騎免胄入翟營,壯烈殉國。

    先軫死后,其子先且居繼立為中軍元帥,繼續(xù)為晉國的霸業(yè)作著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

    趙成子

    嬴姓,趙氏,名衰(同“崔”),字子馀,排序為季,謚號成,史稱趙成子、成季、孟子余,晉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稱原季。

    叔帶之后,早年便追隨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趙衰其一也。自始至終伴隨重耳左右,與重耳同行流亡19載,不離不棄,為重耳股肱之臣。

    文公回國即位,為趙衰為心腹,每每以軍政要務(wù)委之,趙衰不受,卻將他人之賢薦于文公。前633年,晉作三軍六卿,郤轂、郤溱、狐毛、欒枝、先軫皆為趙衰所薦,文公對趙衰之信任由此可見一斑,亦可看出趙衰讓賢之德。且趙衰所薦之人皆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將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的狐偃相形見絀。上軍將狐毛死后,趙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后,替之為執(zhí)政大夫。

    終趙衰之世,低調(diào)處事,其謙讓之賢令人可敬,賈季贊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趙衰逝世,其子趙盾繼立,趙衰已經(jīng)為其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和競爭資本。

    趙宣子

    嬴姓,趙氏,名盾,排序為孟,謚號宣,史稱趙宣子、宣孟,趙衰之子。時人尊稱其趙孟,晉國第一位

    趙宣子召集黨羽

    將執(zhí)政大夫與中軍元帥軍政大權(quán)集于一身的卿士,始稱正卿。自文公后出現(xiàn)的第一位權(quán)臣,頗有建樹的政客,晉國霸業(yè)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毀滅晉國宗廟的第一人。

    趙衰隨重耳避難于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趙盾。后趙衰又隨重耳出奔,留下趙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趙氏富貴。趙衰將叔隗、趙盾母子接回絳城。衰以趙盾賢能,立為宗子。趙姬(晉文公之女)三子趙同、趙括、趙嬰齊皆侍奉趙盾。

    前622年,趙衰逝世,趙盾繼任為執(zhí)政大夫,幸運的是幾乎同時,胥臣、欒枝、先且居也隨之而去。一年后,晉襄公重組內(nèi)閣,在陽處父的協(xié)助下,以趙盾將中軍,賈季佐之。年輕的趙盾理所當(dāng)然的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輔佐晉襄公。而就在同年 ,晉襄公薨逝,趙盾再次幸運的走上前臺,開始了對晉國長達(dá)20年的專政。

    襄公崩逝,趙盾主張擁立在秦國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賈季卻更愿擁立在陳國的公子樂。雙方各不相讓,賈季私自派人去陳國迎公子樂,趙盾察覺后派人誅殺。賈季憤恨陽處父,將其刺殺,趙盾乘機驅(qū)除賈季,自此趙氏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然形成。

    趙盾隨即遣先蔑、士會往秦國迎立公子雍。晉襄公的夫人穆嬴攜太子夷皋,哭訴于趙家。趙盾無奈,乃立夷皋,是為靈公。其后領(lǐng)晉國三軍于令狐打敗護(hù)送公子雍的秦軍。自此秦晉再生戰(zhàn)禍。為確立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趙盾主盟,與齊、魯、衛(wèi)、鄭、宋、陳等國國君盟于扈,儼然以霸主自居,開晉國卿大夫會盟諸侯之先河。

    前620年,先轂、梁益耳、蒯得為亂,趙盾未經(jīng)靈公太后應(yīng)允,擅自殺戮朝中大臣,時趙氏氣焰之盛,諸卿皆畏。前615年,秦晉戰(zhàn)于河曲,趙盾族弟趙穿與胥甲不從將令。趙盾廢胥甲而用趙穿,其執(zhí)法之不公為人所恥。

    趙盾在朝中表面與郤缺、士會、荀林父共主國政,實際上獨擅專行。趙氏黨于郤氏、先氏,排擠荀氏、欒氏。趙盾的高壓政策,眾卿敢怒不敢言。

    靈公漸長,為趙盾所制,心甚不快。靈公刺殺趙盾未遂,趙盾逃匿,未出國境,趙穿弒靈公,迎趙盾。趙盾歸,竟然不誅弒君之人。史官董狐憤而提筆:“趙盾弒其君”。趙盾又立公子黑臀為晉侯,是為晉成公,又以晉無公族為由,在晉國設(shè)立公族大夫、余子、公行建制,其職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擔(dān)任。晉國公族日弱,卿族日強,這對晉國君權(quán)幾乎是致命一擊,晉國的分裂已經(jīng)提前預(yù)定。

    時楚莊王即位,勵精圖治,國力日強,不斷北上,向晉國霸業(yè)發(fā)起嚴(yán)峻挑戰(zhàn)。秦國因崤山之恨、令狐之?dāng)覍夜魰x國后方。趙盾以私為主、以公為次的執(zhí)政理念使得晉國內(nèi)部矛盾重重,文襄霸業(yè)也已搖搖欲墜。前601年,年僅50余歲的趙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執(zhí)政。他留下的是晉國分崩離析的朝政與土崩瓦解的霸業(yè),還有那個他一手經(jīng)營扶植,卻已成眾矢之的的趙氏家族。

    中行桓子

    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謚號桓,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名荀林父,時人稱之荀伯、中行伯,后人稱

    之中行桓子。荀息之孫,逝敖長子,中行氏之祖;其弟曰荀首,為智氏之祖。

    其祖父荀息為晉獻(xiàn)公股肱之臣,獻(xiàn)公彌留之際,托孤于荀息,后幼主奚齊、卓子相繼被弒,荀息以身殉職。這對后來的荀林父應(yīng)該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

    晉文公城濮之戰(zhàn),荀林父為晉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備胡,以荀林父為中行將。幾經(jīng)升遷,至前622年,佐下軍,始入六正。后趙盾獨擅晉政,權(quán)勢熏天之時,荀林父憑借著自己獨當(dāng)一面的杰出才干,為趙盾所倚重;同時,荀林父有為人正直,忠直厚道,對趙盾并非一味逢迎,且對趙盾的專權(quán)又略有不滿。

    前601年,趙盾逝世,破格提拔為人處事圓滑卻不失原則的上軍將郤缺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初,郤缺逝世,楚莊王趁晉國權(quán)利交接之機,率師北伐,荀林父臨危受命,倉促重組三軍即南下與楚莊王爭霸。在邲之戰(zhàn)中,由于荀林父剛剛接收執(zhí)政,晉軍中并無絕對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訥的本性,中軍佐先轂與荀林父軍前意見不一,于邲之戰(zhàn)中慘敗于楚莊王。

    晉師歸國,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職。其后幾年,兢兢業(yè)業(yè)為晉國的復(fù)興而奮斗。

    荀林父執(zhí)政的幾年是晉國幾十年來最嚴(yán)峻的時刻,但他沒有喪失斗志,在這樣的艱難中頑強不屈,晉國也漸漸恢復(fù)了些許元氣和自信。

    范武子

    祁姓,范氏、隨氏,名會,謚號武,叫做士會、范會(采邑于范)或隨會(采邑于隨),史稱范武子、隨武子,士蒍之孫,士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時代賢良的典范。

    其祖父士蒍為晉獻(xiàn)公謀,盡滅桓莊之族,升為大司空,士氏乃旺。經(jīng)惠公短暫的低谷后,在文公后期崛起,士蒍幼子士轂屢入六正之列。在其叔父的護(hù)佑下,士會躋身政壇。士會為士缺幼子,士穆子之弟,按周禮分封制,不可為宗子,且地位較低。

    前621年,晉襄公病逝,趙盾欲立公子雍,遣士會、先蔑往秦迎立新君,趙盾背之立太子夷皋,后反攻秦軍,士會、先蔑皆憤而仕秦。秦康公以士會為賢,幸為己用,以士會為謀,攻晉屢屢得手,趙盾深以為患。趙盾以魏壽余以苦肉計賺回士會,士會以其在秦國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很快便深得趙盾賞識,進(jìn)入內(nèi)閣,成為趙盾的得力助手。

    邲之戰(zhàn)中,時士會將上軍,已察覺晉不可與楚決戰(zhàn),戰(zhàn)則必敗。中軍佐先榖率師濟河,士會便率上軍七處設(shè)防掩護(hù)。后晉軍果慘敗,惟上軍得以保全。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士會執(zhí)政,便改革政治,將緝盜科條盡行鏟除,專以教民勸化為務(wù),益求典禮之制,修晉國之法。時晉之國法為之一新。

    前592年,郤克見辱于齊,及歸,屢言伐齊,景公不從,士會深以為患。不久士會告老,郤克執(zhí)政。

    郤獻(xiàn)子

    姬姓,郤氏,名克,謚號獻(xiàn)。史稱郤獻(xiàn)子,正卿郤缺之子。有輕微的跛足殘疾,這一身體缺陷卻改變了郤克的事業(yè)軌跡。

    前597年,正卿郤缺逝世,中行林父繼任,立刻迎來晉楚之間有一場巨戰(zhàn),時郤克繼其父之位為卿,輔士會佐上軍。士會與郤缺為世交,少不了對初涉政壇的郤克諄諄教誨。邲之戰(zhàn)前夕,郤克已然看出魏錡,趙旃之流的亂行,估計出晉楚的勝敗格局,便果斷的與士會提前準(zhǔn)備,以保上軍不敗。后先榖敗亡,荀林父告老,郤克在短短幾年間便升為中軍佐,輔士會執(zhí)政。時楚正盛,秦晉交惡,齊便是晉國聯(lián)合的主要對象。前592年,晉景公遣郤克使齊,因其跛足而見辱于齊頃公,郤克憤,及歸,請景公伐齊,景公不從。郤克愈憤,嗔怒不已,士會憂其遷怒于晉,便告老,慷慨的讓出了正卿一職。

    郤克執(zhí)政,開始了其復(fù)仇的計劃。前589年,齊頃公伐魯,郤克乘機出兵攻齊,于鞍之戰(zhàn)中大敗齊軍,司馬韓厥幾生擒齊侯。頃公懼,乃遣國佐與郤克簽訂城下之盟。

    郤克有著杰出的政治才干與明銳的軍事嗅覺,本是忠君體國之臣,卻為著一己之私,起傾國之兵與齊爭衡。晉霸業(yè)中衰,郤克能吸取邲之戰(zhàn)的教訓(xùn),團結(jié)同僚與部下,較為合理的安排人才輔佐國家,并挫敗齊國的稱霸野心,為晉國的復(fù)興奠定了基礎(chǔ),亦不失為治世之能臣。

    欒武子

    姬姓,欒氏,名書,謚號武,其名欒書,時人尊稱其欒伯,史稱欒武子。晉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帥,名滿天下的陰謀家。

    祖父欒枝受趙衰薦,入六正,參與城濮敗楚,崤山敗秦等戰(zhàn)役并表現(xiàn)優(yōu)異。其父欒盾受趙盾之拔擢,亦入六正。欒盾死后,欒書繼,輔趙朔佐下軍,為六卿之末。然而他的上司下軍將趙朔卻很欣賞欒書,曾言:“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

    邲之戰(zhàn),欒書謂晉難勝,當(dāng)退。鞌之戰(zhàn),欒書將下軍,從郤克伐齊。郤克知欒書之才。前587年,郤克逝世,欒書以下軍將躍為正卿,開始了長達(dá)14年的執(zhí)政之旅。郤克之子郤锜將下軍

    由于郤克的投之以桃,欒書的報之以李。欒郤兩家相互提攜,共創(chuàng)大業(yè)。前583年趙莊姬告趙同、趙括謀

    晉悼公周子

    反,欒書、郤锜作偽證,同滅趙氏,史稱“下宮之難”。趙氏顛覆,晉國高層留下了較多空缺,郤氏之族紛紛躋身晉政,形成了繼趙氏之后又一望族,時郤锜、郤至、郤犨都位列卿士,權(quán)勢極顯。欒書雖為正卿,亦感郤氏之盛,心中不快。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晉厲公從郤至之速戰(zhàn),不納欒書之謀,果大敗楚軍。欒書更忌郤至之才。后欒書制作種種假象于晉厲公,晉厲公亦憎郤氏之專橫,任胥童族滅郤氏。胥童順勢將欒書擒獲,厲公不忍,令欒書官居原職。欒書恐禍將至,聯(lián)合中行偃弒厲公。欒書為防晉亂,急遣荀罃、士魴往洛邑迎立公孫周,是為晉悼公。

    悼公即位后,欒書以流星般的速度消失在晉國政壇。

    韓獻(xiàn)子

    姬姓,韓氏,名厥,謚號獻(xiàn),史稱韓獻(xiàn)子。韓子輿之子,為戰(zhàn)國時韓國之祖。

    韓厥力保趙孤

    韓氏未幸于晉文公,逐步淪落。至韓厥,為趙衰所養(yǎng),故與趙氏相善。韓厥為人正直,趙盾執(zhí)政,任其為司馬,韓厥以趙氏家臣的身份進(jìn)入政壇。河曲之戰(zhàn)前,韓厥就以擾亂軍陣為名處死了趙盾的親信,趙盾得知后,未責(zé)備,反而大贊其:“秉公執(zhí)法”,并預(yù)言他日韓厥必執(zhí)晉政。

    此后韓厥低調(diào)為官,恪盡職守,因為家族不夠顯赫而難入六正。前589年,晉軍敗齊于鞍,景公始作六軍十二卿,韓厥將新中軍,算是列入卿位了。景公認(rèn)為韓厥有國士之風(fēng),是為人正直,為臣盡忠的社稷之臣,故景公為政,多從韓厥之言。前583年,下宮之難,趙氏滅族,只有韓厥感念昔趙氏養(yǎng)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趙武為趙氏繼承人,使其復(fù)續(xù)嬴姓嗣,趙氏免于亡族。

    隨后韓厥為臣繼續(xù)低調(diào),不顯山不露水,從不參與各卿之間的爭權(quán)奪利。前574年,欒書擒厲公,恐為人所鄙,欲攜韓厥、士燮共舉,韓厥怒斥欒書叛逆之舉。欒書無奈只與中行偃弒其君。

    悼公立,素敬韓厥之賢,乃以之代欒書執(zhí)政。韓厥達(dá)到了人生事業(yè)的巔峰,輔佐年輕而又優(yōu)秀的晉悼公為晉國的復(fù)霸大業(yè)作著最后的沖刺。

    前566年,韓厥主動告老,其子韓起為卿,后又為執(zhí)政,韓氏漸興。

    智武子

    姬姓,智氏,名罃,謚武。史書上稱作知罃(“知”“智”通),因知氏與荀氏同宗,所以也叫荀罃,即智武子。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之堂弟。春秋中期晉國杰出的軍事家,名帥。

    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執(zhí)政,以其弟荀首為下軍司馬,荀罃亦在軍中服役。邲之戰(zhàn),荀林父慘敗收場,兵荒馬亂之中,年輕的荀罃被楚軍所俘虜。其后晉楚關(guān)系緊張,荀罃鐵窗中度過了長達(dá)9年的囚禁。前588年,晉楚關(guān)系緩和,晉國以楚國公子熊榖臣換回荀罃,荀罃終獲釋。

    回到晉國的荀罃,其地位甚至還不如侄子荀偃。時執(zhí)政欒書與三郤交惡,各自拉幫結(jié)派,黨羽林立,荀罃對欒、郤黨政嗤之以鼻,遭到了欒書、郤锜的冷待甚至壓制。然而前573年,晉悼公即位,可謂英雄識英雄,屢委任其以要職。

    前566年冬,韓厥告老,荀罃執(zhí)政。時正值晉楚爭霸的高潮,面對鄭國的望風(fēng)駛舵,荀罃提出晉軍三分,輪番出擊,襲取鄭國。楚軍進(jìn),則晉軍退;楚軍退,則晉軍進(jìn)。使楚軍欲戰(zhàn)不能,長期疲于奔命。最后楚共王不得不放棄對中原的爭奪。荀罃?shù)钠3,不?zhàn)而屈人之兵,成為后世兵家之經(jīng)典。年僅20余歲的晉悼公最終得以復(fù)霸中原,荀罃之功勛不可磨滅。

    前560年,荀罃逝世,其侄荀偃執(zhí)政。荀偃繼其叔父之余烈,仰仗著晉國強大的國力開始了對秦楚齊等大國的征伐。

    趙文子

    嬴姓,趙氏,名武,謚號文(一作獻(xiàn)文),其名趙武,時人尊稱其趙孟,史稱趙文子、

    晉國六卿領(lǐng)地

    晉獻(xiàn)文子。趙朔與趙莊姬之子,傳說的趙氏孤兒的原型。

    前583年,趙莊姬告原(趙同)、屏(趙括)將作亂,晉攻趙氏于下宮,晉趙氏大宗全族被滅,自叔帶以來創(chuàng)下的家底焚毀殆盡。韓厥請于景公,以趙武為趙氏繼承人,續(xù)嬴姓嗣,還其宗邑。悼公即位,以趙武為賢,令其佐新軍,經(jīng)魏絳、欒黡、韓起禮讓,至前560年,中軍元帥荀罃逝世,年輕的趙武將上軍,僅居荀偃、士匄之下。

    趙武為人低調(diào),重信義、崇禮讓,有其曾祖趙成子之風(fēng),是趙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鑒于幼年悲慘的亡族記憶,趙武只與韓起親善,從不參與卿族之間的爭利仇殺。前548年,趙武繼士匄執(zhí)政,開始以偃武修文的綱領(lǐng)主持國政,力主減輕諸侯盟國對晉國的納貢,加強禮儀交涉,各國以禮行事。前546年,趙武代表晉國與楚國實現(xiàn)和平弭兵,中原各國間的戰(zhàn)事基本結(jié)束。

    前541年,趙武未滿半百而亡,韓起繼為執(zhí)政,繼續(xù)貫徹趙武的執(zhí)政策略,為晉國乃至整個中原贏得了寶貴的和平。

    魏獻(xiàn)子

    魏舒,姬姓,魏氏,名舒,史稱魏獻(xiàn)子,春秋時期晉國正卿,中國春秋后期軍事改革家,晉國步戰(zhàn)的創(chuàng)始者,戰(zhàn)國魏國國君的先祖,晉名將魏絳之子。魏舒的先人是跟隨晉文公諸賢之一的魏犨,以勇力聞世,曾跟隨重耳流亡十幾年,重耳即位后,魏犨遂成為晉文公的主要將領(lǐng)。周景王四年(公元前 541),晉國車兵與白狄族徒兵戰(zhàn)于太原(今太原西南)。因戰(zhàn)場地形狹險,晉軍兵車無法展開,難于抵御狄兵步戰(zhàn)。魏舒向中行吳建議“毀車為行”,改車戰(zhàn)為步戰(zhàn)。即將戰(zhàn)車甲士全部改編為著甲徒兵,與原有的輕裝徒兵混編,使原來以兩、伍、專、參、偏為編組的車戰(zhàn)陣形,變?yōu)橐郧颁h、后衛(wèi)、右翼、左翼、前拒為編組的步戰(zhàn)陣形,增強了部隊的機動靈活性,這即是著名的魏舒方陣。晉軍用改革后的陣形,乘狄兵尚未列陣,快速迫近攻擊,大敗狄兵。魏舒“毀車為行”,是中國古代車戰(zhàn)向步戰(zhàn)轉(zhuǎn)變的先聲。后魏舒曾任晉平公中軍將。周敬王六年(公元前 514), 執(zhí)政的韓宣子年老,遂讓位于魏舒執(zhí)晉國政,這樣魏舒持政晉國六年,奠定了三家分晉后魏國的基礎(chǔ)。

    智文子

    荀躒(前548年—前493年):姬姓,智氏,名躒,謚“文”。春秋后期晉國六卿,智氏之主,荀盈嫡長子,中行吳族侄。智氏家族復(fù)興的奠基人。

    晉國四卿領(lǐng)地

    前533年,荀盈早亡,晉平公為加強公族,欲廢黜智氏卿爵,幸智躒的堂叔中行吳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護(hù),使尚未成年的荀躒擔(dān)任下軍佐。智氏由于兩代人(荀朔、荀盈)的過早夭折,步履維艱,年幼的荀躒依靠著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吳辭世,荀躒孤苦伶仃,深恐被趕出六卿行列,積極侍奉晉頃公,晉定公彼此利用,共度難關(guān)。荀躒在晉國六卿當(dāng)中始終保持低調(diào),不敢與其余強族進(jìn)行明刀明槍的爭斗。

    直到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荀躒榮登執(zhí)政。由于慣性,荀躒依舊是寡言,聲勢上甚至還不如他的副手趙簡子。前597年,趙氏發(fā)生內(nèi)亂,趙氏與旁支邯鄲氏火拼,中行寅與士吉射反叛,圍攻趙鞅于晉陽。荀躒審時度勢,聯(lián)合魏侈、韓不信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趙氏于倒懸。荀躒為加強智氏,欲立士皋夷領(lǐng)范氏、以寵臣梁嬰父代中行氏,遭到趙鞅阻止。荀躒深恨趙鞅,計殺趙氏家宰董安于。

    前493年,荀躒壽終,其子荀申擔(dān)任卿士,助手趙鞅成為晉國執(zhí)政。經(jīng)歷過荀躒長達(dá)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晉國復(fù)興,為他的孫子荀瑤執(zhí)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趙簡子

    嬴姓,趙氏,名鞅,又名志父,其名趙鞅,時人尊稱趙孟,后人稱之趙簡子,趙武之孫,趙成之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改革家,晉宗室的掘墓人,趙國基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出現(xiàn)加速了晉國的分裂。

    趙氏在晉為顯族,曾一度凌駕于眾卿之上,然下宮之難,趙氏慘遭滅族,止趙孤尚存。后趙武為卿,趙氏稍起。趙武、趙成年皆未半百而亡。年輕的趙鞅繼趙成卿士,擔(dān)當(dāng)起趙氏崛起的重任。

    前519年,周王子朝為亂,周敬王匄流寓于外。趙鞅請命于晉頃公,平定王子朝之亂,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前514年,韓起去世,魏舒執(zhí)政,趙鞅多為士鞅所迫。前513年,士鞅脅趙鞅收生鐵482斤將原范宣子之刑書鑄于鐵鼎之上,對“刑不上大夫”的發(fā)起挑戰(zhàn)。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執(zhí)政。趙鞅遭到士鞅的多方壓迫。

    年輕的趙鞅在士鞅的監(jiān)視下,無所作為,也看透了晉國國家政出私門的本質(zhì),積極準(zhǔn)備著未來的六卿間

    陽虎侍趙簡主

    的內(nèi)戰(zhàn),并且注意收羅人才和建立根據(jù)地。趙鞅敢于打破士農(nóng)工商的等級局限,大膽的重用陽虎、尹鐸、董安于等志士賢臣以為左膀右臂,又善于納諫,知錯必改;興建晉陽城以備未來的不時之需。

    前497年,趙鞅欲將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其族叔趙午不允,趙鞅怒殺趙午。趙午之子趙稷迅速以邯鄲發(fā)動叛亂,士吉射、荀寅協(xié)助邯鄲氏攻打趙氏,趙鞅未料到范氏、中行氏會卷入其中,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三家兵圍晉陽。正卿荀躒及韓不信、魏曼多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趙氏之圍遂解。

    同年,荀躒主內(nèi),趙鞅主外,隨即對范氏、中行氏的殘余勢力進(jìn)行清剿。前493年,趙鞅領(lǐng)兵于二卿戰(zhàn)于鐵(今河南濮陽),以少勝多,大敗鄭軍。入秋,荀躒去世,趙鞅執(zhí)政。前492年,再次敗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縣)。逐步將二卿的勢力徹底清除出晉國。

    二卿為亂后,晉國裁三軍六卿為二軍四卿,而趙鞅則名為晉卿,實專晉權(quán),不斷的出征,不斷的攬權(quán)。趙氏之焰燒遍中原,復(fù)宣子之興。

    前475年,趙鞅將死,乃告趙毋恤,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

    智襄子

    姬姓,智氏,名瑤,謚襄,史稱荀瑤,時人尊稱智伯瑤,即智襄子,荀躒之孫,荀申之子。荀氏家族華麗的終結(jié)者,他的戰(zhàn)敗直接導(dǎo)致三家分晉的歷史格局。

    晉國經(jīng)過一輪輪優(yōu)勝劣汰,只剩六卿。智氏自荀罃后,荀朔、荀盈皆早亡,荀盈、荀躒皆未及弱冠便成為智氏宗主,幸于中行吳念及同宗之親,多加呵護(hù),才使智氏能夠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得以保存,至荀躒未成年而佐下軍。荀躒一生小心謹(jǐn)慎,侍奉晉侯,智氏漸興。前497年,二卿為亂,趙氏與二卿火并,荀躒從中取利。前593年,荀躒去世,趙鞅執(zhí)政。

    荀申繼其父卿位佐下軍,擇宗子時,智果薦荀宵,荀申不從,仍立荀瑤。

    前475年,趙鞅逝世,荀瑤執(zhí)政。智氏開始其權(quán)勢的擴張,荀瑤果不負(fù)其父所望,仿趙鞅,不斷的率領(lǐng)晉軍屢立功勛,智氏成為晉國最顯赫的家族,凌駕于三卿之上。前458年,荀瑤合韓趙魏瓜分原中行氏、范氏之地,智氏從中獲利良多,自此智氏之強更盛。

    前455年,為了增強晉國國力,恢復(fù)晉國霸業(yè),荀瑤主動獻(xiàn)出萬戶之地與晉公,韓康子韓虎、魏桓子魏駒因畏懼智氏,皆贈萬戶之地。荀瑤又問地于趙,趙毋恤不允。荀瑤奉晉公之命,聯(lián)合韓魏攻趙氏。趙氏不敵,退守晉陽。三家兵圍晉陽兩年,仍然不克,荀瑤乃決汾水灌晉陽。趙氏之城不日將破,其家臣張孟談?wù)f韓魏反智氏,韓魏皆附議。智果等賢臣多次言及韓魏將反,勸荀瑤防備,荀瑤不以為然。后韓魏引汾水淹智軍,趙氏從城中殺出,內(nèi)外同舉,滅智軍,殺荀瑤。

    智伯瑤家臣豫讓,為給主公報仇,伏橋如廁,漆身吞炭,多次刺殺趙毋恤,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后人在評價這段歷史時,往往側(cè)重于智襄子的性格,對智襄子個人的品行大加批判,而對韓、趙、魏瓜分晉國的叛逆行為卻贊賞有加。似乎失敗者身上只有缺點,注定是要失敗的。而勝利者的所做所為都是勝利的條件和勝利的結(jié)果,無可厚非,只要是成功的,都是正確的。這種將個人品行與世間道義混為一談,這其中無不顯露出成王敗寇的勢利觀念,這是對個人品行與社會行為孰重孰輕的顛倒,更是對世間道義的褻瀆。

    況且,智襄子是否真如文獻(xiàn)所記載的那樣不仁、狂妄,也是不得不讓人懷疑的,明末大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即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TAGS: 歷史
    名人推薦
    • 封德彝
      封德彝(568年-627年),名倫,字德彝,以字行,觀州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北齊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孫,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繡之子。封德彝出身于渤海封氏,早年...
    • 裴元慶
      裴元慶,是小說《說唐全傳》中的人物,隋唐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力大無窮,手持一對銀錘,重三百斤,坐騎“抓地虎”。四明山一戰(zhàn),十八路反王無數(shù)兵將,只有他能接李元霸...
    • 石開元
      根據(jù)歷史記載,《大宋提刑官2》中的宰相應(yīng)該是史彌遠(yuǎn),怎么會是石開元呢?另外出居湖州的皇子應(yīng)該是趙竑,又怎么是趙泱?郁悶? 南宋權(quán)臣。字同叔。明州鄞縣人。淳熙十...
    • 直不疑
      直不疑,南陽人,官至御史大夫,精通崇尚老子的黃老無為學(xué)說,做官低調(diào)收斂,一切照前任制度辦,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政績。也不喜歡別人以官名稱呼自己,人們叫他長者。
    • 權(quán)善才
      權(quán)善才,生卒年不詳,上元中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開國侯。
    • 袁盎
      袁盎是西漢時的大臣,字絲,楚國人,個性剛直、有才干,在朝在野皆享有盛譽。漢文帝時因為犯顏直諫,被調(diào)任隴西都尉,后至吳國做丞相,吳王優(yōu)厚相待。袁盎和晁錯不和,...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