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麻辣雞塊,又稱鬼城麻辣雞,原本為鬼城豐都著名的特色傳統(tǒng)小吃,類似白砍雞,后經(jīng)加工改造現(xiàn)為重慶家喻戶曉的名菜之一。受江湖菜“水八塊”的影響,豐都民間習(xí)俗是每逢臘月必殺“年豬”,有人在無意之間,將水八塊作料與雞肉拌在一起,雞本身的鮮香與辣椒、花椒等混在一起,特別美味,于是便逐漸流傳開來,成為鬼城豐都的特色美食。
美食簡介
麻辣雞塊是豐都的一道傳統(tǒng)名小吃,隸屬川菜譜系,卻又自成一味,具有強(qiáng)烈的地域特色。豐都屬于川東盆地,氣候悶熱潮濕,飲食多摻雜有辣椒花椒,具有祛風(fēng)除濕之用。豐都麻辣雞塊選自一年左右的散養(yǎng)土雞,宰殺后加入老姜、花椒、桂皮、八角等同煮。起鍋后涼透切片裝盤,然后將調(diào)制好的佐料澆上拌勻即可。
麻辣雞塊的佐料講究三油三重,三油即油辣子、紅油、香油;三重即辣椒重、花椒重、湯鹵重,這樣加工好的麻辣雞,集色、香、味、型于一身,色澤紅亮鮮香,香味濃郁四溢,味道麻辣鮮甜,雞塊形狀美觀,入口肉質(zhì)勁道而細(xì)脆,真可謂辣的有力,麻的夠勁,回味悠長,不愧“中華名小吃”之稱。
在豐都,論小吃,一定要品嘗著名的豐都麻辣雞。不管是街頭巷尾,還是酒樓餐館,都能見到紅亮鮮艷、麻而有度、辣不上火、麻辣鮮香、味厚醇濃、肉嫩細(xì)脆、肥而不膩的麻辣雞。豐都縣城有大小店鋪百余家,小型的作坊攤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縣城的酒樓、餐館、農(nóng)貿(mào)市場、街頭巷尾隨處都有售賣。
鬼城麻辣雞塊香氣撲鼻,肉皮彈、滑、脆卻又相當(dāng)入味,肉質(zhì)筋道緊實(shí)卻不塞牙,被紅油和芝麻包裹著的特制土雞肉入口化渣,麻辣的后味是一絲若有若無的回甜,廣受當(dāng)?shù)厝罕姾透鞯赜慰拖矏邸?/p>
麻辣雞起源傳說
雞腳神
豐都鬼城,舊名酆都鬼城,又稱為“幽都”,是一座神奇而富有傳說的古城,《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古典名著中所說的“陰曹地府”、“鬼國幽都”即在豐都。豐都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以各種地府建筑和造型而著名,是國內(nèi)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觀之地。
豐都麻辣雞,也叫“鬼城麻辣雞”,麻辣雞的起源傳說也與這座鬼城是分不開的。從漢朝開始,豐都便在平都山(今名山)大興土木,在唐朝時修仙都觀,即今天的“天子殿”。仙都觀門前左右站立有高2米的雞腳、無常二神,白面無常爺,迎孝接善;青臉雞腳神,鎖惡拿頑。傳說雞腳神生前為一只好色的大公雞,做盡淫穢之事,死后雖有悔改之心,當(dāng)了無常的跟班,但民間始終對其憎惡唾棄,以雞代替雞腳神,更以吃雞寓以吃雞腳神。民間吃雞,將其大卸八塊,拌以麻辣大料,雞本身的鮮香與辣椒、花椒等混在一起,特別美味。吃麻辣雞,既可得食美味,又泄了心頭之恨。鬼城麻辣雞便逐漸流傳開來,同時也成就了一道地方名小吃。由此推斷,豐都麻辣雞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并一直發(fā)展延續(xù)至今。
水八塊
豐都麻辣雞的起源,還有另一說法,是受江湖菜“水八塊”的影響。豐都民間習(xí)俗是每逢臘月必殺年豬,有人在無意之間,將水八塊作料與雞肉拌在一起,雞本身的鮮香與辣椒、花椒等混在一起,特別美味,麻辣雞于是便逐漸流傳開來。
豐都麻辣雞的兩種起源傳說,都無現(xiàn)成史料可考證,但都足以說明豐都麻辣雞源于民間,歷史悠久,是人民大眾智慧和文化的結(jié)晶
特點(diǎn)
紅亮鮮艷、麻而有度、辣不上火、麻辣鮮香、味厚醇濃、肉嫩細(xì)脆。雞塊香氣撲鼻,色澤鮮美,肉質(zhì)細(xì)嫩含脆,肥而不膩,麻辣爽口;肉皮彈、滑、脆卻又相當(dāng)入味,肉質(zhì)筋道緊實(shí)卻不塞牙,被紅油和芝麻包裹著的特制土雞肉入口化渣,麻辣的后味是一絲若有若無的回甜。
制作流程
選雞:精選上等散養(yǎng)土雞,一年生左右,2-3斤,宰殺后去毛、消毒、漂洗,瀝干備用。
煮雞:在清水中加入食鹽、黃酒浸泡三小時,然后在鐵鍋內(nèi)加水,放入老姜、花椒、桂皮、八角、食鹽等燒沸后將雞放進(jìn)同煮,一刻鐘后起鍋瀝干放涼,待涼透后,將雞宰塊切片裝盤。
油辣子:用鐵鍋將辣椒用小火翻炒至酥香起鍋攤涼,等冷卻后搗成粗辣椒面裝入盆中。鐵鍋猛火燒熱,倒入菜油煉至八成熟,澆在辣椒面上不停攪拌,和勻后冷卻二十分鐘,再加入香油及核桃、花生、芝麻細(xì)粉即可。
紅油:將磨得極細(xì)的辣椒粉裝在容器中,用鍋將菜油燒至八成熟,再冷卻十分鐘,然后澆在辣椒面上,拌勻后冷卻二十分鐘加入適量香油備用。
湯鹵:將煮雞原湯加入老姜、砂仁、白冠、桂皮、丁香、草果、花椒、茴香等微火熬制二小時,形成香味濃郁的湯鹵水。
拌料:將油辣子、紅油、湯鹵水混合,加入食鹽、白糖等攪拌均勻,澆在已裝好盤的雞塊上,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