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鍋魚頭豆腐是浙江杭州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油潤滑嫩,滋味鮮美,湯純味濃,清香四溢,冬令佳品。砂鍋魚頭豆腐融合了多種營養(yǎng)成分,補益效果好,經(jīng)常三餐無法定時定量者,在季節(jié)交迭之際食用,有補充體力,調(diào)節(jié)身心作用。而其口味多元,烹煮方式薄油中不失淡雅,可適度刺激胃口,對發(fā)育中族群、經(jīng)常進食山珍海味者都適合適量進食;因此清朝乾隆皇帝對之回味無窮。 油潤滑嫩,滋味鮮美,湯純味濃,清香四溢,冬令佳品。
菜品原料
凈鰱魚頭半片(重約150克)。 嫩豆腐250克、水發(fā)香菇25克,熟筍片75克,紹酒25克、姜末5克、醬油35克、嫩青蒜25克、白糖15克,豆瓣醬15克、味精3.5克、熟豬油250克、上湯250克。
菜品做法
1、將鰱魚頭洗凈,去掉牙齒,在近頭部肉上深刻兩刀,鰓蓋肉上剞一刀,胡桃肉上切一刀。魚頭剖面上涂一層塌碎的豆瓣醬,正面抹上醬油。豆腐切成長條塊,入沸水中焯去豆腥味。香菇批片。青蒜切段。
2、砂鍋置旺火上燒熱,至八成熱(約1760℃)時將魚頭正面下鍋煎黃,加入醬油和紹酒、白糖,推勻后將魚頭翻身,再加上湯和清水500克,放入豆腐、筍片、香菇、姜末,燒沸后倒入砂鍋中,移小火上炆15分鐘,再用中火燒2分鐘,撒去浮沫,加味精、青蒜,淋上熟豬油25克,將砂鍋置底盤上桌即成。
菜品特色
油潤滑嫩,滋味鮮美,湯純味濃,清香四溢,冬令佳品。
適宜人群
1、營養(yǎng)吸收不良者。
2、心灰意冷無斗志、心煩氣躁易動怒、情緒失調(diào)常傷心或焦慮不安者。
3、.經(jīng)常需動腦、費心的設計創(chuàng)作族群。
菜品典故
據(jù)說,有一年初春乾隆來杭州,穿便服上吳山私游。恰遇大雨,他逃至半山腰一戶人家的屋檐下避雨。雨久不停,乾隆又冷又餓,便推門入屋要求供飯。心地善良的主人王小二是飲食店的伙計,見此狀十分同情,無奈家中十分貧困,只好東拼西湊,將僅有的一塊豆腐一半用來燒菠菜,余下的用半片魚頭放在砂鍋中燉了給他吃。饑寒交困的乾隆,早已餓得肚子咕咕叫,眼見這熱騰騰的飯菜,便狼吞虎咽地吃個精光。他覺得味道特別好,回京后還戀戀不忘這頓美餐。第二次乾隆來杭,又去王小二家,時逢春節(jié),王小二卻失業(yè)在家。乾隆為報答一餐之贈,賜銀兩助王小二在后街吳山腳下開了一爿叫“王潤興”的飯店,又親筆給題了“皇飯兒”三個字。王小二精心經(jīng)營,專門供應魚頭豆腐等菜肴。顧客慕名而來,生意十分興隆,杭州各店也爭相效仿,魚頭豆腐就成為歷久不衰的杭州傳統(tǒng)名菜。
菜系介紹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產(chǎn)豐富佳肴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于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wǎng),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chǎn)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chǎn)資源豐富,有經(jīng)濟魚類和貝殼水產(chǎn)品500余種,總產(chǎn)值居全國之首,物產(chǎn)豐富,佳肴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浙菜文化
文化色彩濃郁
浙菜中許多菜肴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其中的“宋嫂魚羹”是杭州傳統(tǒng)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里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來此菜名即成“宋嫂魚羹”,杭州地區(qū)各家菜館均有供應。過去孤山樓外樓墻壁上曾留有“虧君有此調(diào)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的詩句,慕名而來品嘗的日益見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時,也指明要品嘗宋嫂魚羹,可見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揚全國。
“龍井蝦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龍井茶葉烹制而著名。龍井茶產(chǎn)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chǎn)為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據(jù)傳此茶起源于唐宋、明清以來,經(jīng)當?shù)厝嗣窬呐嘤,品質(zhì)獨
特。有史載“龍井茶真品,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過后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乃至味也”。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當時安徽地區(qū)用“雀舌”、“鷹爪”之茶葉嫩尖制作珍貴菜肴,杭州用清明節(jié)前后的龍井新茶配以鮮活河蝦仁制作炒蝦仁,故名“龍井蝦仁”,不久就成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邇聞名。
“新風鰻鲞”是浙江寧波地區(qū)的風味名菜,魚鲞是東南沿海漁民最喜歡食用的佳品,用黃魚制作的叫“黃魚鲞”,用鰻魚制作的“鰻鲞”。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zhàn),帶兵攻陷越地鄞邑,即寧波地區(qū),御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取當?shù)氐啮狏,代替鮮魚作菜。吳王食后,覺得此魚香濃味美,與往日宮中所吃的鯉魚、鯽魚不同。待到回宮,雖餐有魚肴,但總覺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后來他差人到鄞縣海邊抓來一位老漁民,專為他制作魚肴。用鰻鲞加調(diào)味品后蒸熟,夫差吃后贊不絕口,鰻鲞從此身價百倍。清代鰻鲞也在民間流行,當時浙江臺州溫嶺縣松門地區(qū)出產(chǎn)的“臺鲞”,聞名全國。袁枚在《隨園食單》上曾提到“臺鲞好丑不一。出臺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鲞,否則鲞消化不見矣。凍之則為鲞凍。紹興人法也!睂幉ó?shù)孛慨敹罴斑^春節(jié)時制作的“新風鰻鲞”,略微風干,即可食用!案刹藸F肉”是紹興名肴,是用紹興特有的霉干菜和五花肉同煮,燜至酥爛時為佳。同時,肉油滲入霉干菜,霉干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軟,鮮美可口。
浙菜體系
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在中國眾多的地方風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個流派所組成,各自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qū),宋室南渡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游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yè)應運而生。其制作精細,變化多樣,并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肴,烹調(diào)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咸鮮合一”,口味“咸、鮮、臭”,以蒸、紅燒、燉制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xiāng)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xiāng)南肉”、“干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干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shù)百種。
杭州菜以爆、炒、燴、炸為主,工藝精細,清鮮爽脆。杭州菜歷史悠久,自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后,商市繁榮,各地食店相繼進入臨安,菜館、食店眾多,而且效仿京師。據(jù)南宋《夢粱錄》記載,當時“杭城食店,多是效學京師人,開張亦御廚體式,貴官家品件”。經(jīng)營名菜有“百味羹”、“五味焙雞”、“米脯風鰻”、“酒蒸鰍魚”等近百種。明
清年間,杭州又成為全國著名的風景區(qū),游覽杭州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日益增多,飲食業(yè)更為發(fā)展,名菜名點大批涌現(xiàn),杭州成為既有美麗的西湖,又有膾炙人口的名菜名點的著名城市。杭州菜制作精細,品種多樣,清鮮爽脆,淡雅典麗,是浙萊的主流。名菜如“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油燜春筍”油燜春筍、“排南”、“西湖莼菜湯”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風味特點。
寧波菜以“鮮咸合一”,蒸、烤、燉制海味見長,講究嫩、軟、滑。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色澤較濃。著名菜肴有雪菜大湯黃魚、苔菜拖黃魚、木魚大烤、冰糖甲魚、鍋燒鰻、溜黃青蟹、寧波燒鵝等。
紹興菜富有江南水鄉(xiāng)風味,作料以魚蝦河鮮和雞鴨家禽、豆類、筍類為主,講究香酥綿糯、原湯原汁,輕油忌辣,汁濃味重。其烹調(diào)常用鮮料配腌臘食品同蒸或燉,切多用紹酒烹制,故香味濃烈。著名菜肴有糟溜蝦仁、干菜燜肉、紹蝦球、頭肚須魚、鑒湖魚味、清蒸桂魚等。
溫州古稱“甌”,地處浙南沿海,當?shù)氐恼Z言、風俗和飲食方面,都自成一體,別具一格,素以“東甌名鎮(zhèn)”著稱。溫州菜也稱“甌菜”,匝菜則以海鮮人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diào)講究“二輕一重”,即輕油、輕芡、重刀工。代表名菜有:“三絲敲魚”、“雙味蝤蛑”、“桔絡魚腦”、“蒜子魚皮”、“爆墨魚花”等。
浙菜特色
浙菜基于以上四大流派,就整體而言,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又具有共同的四個特點: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細。
選料講究
原料講究品種和季節(jié)時令,以充分體現(xiàn)原料質(zhì)地的柔嫩與爽脆,所用海鮮、果蔬之品,無不以時令為上,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chǎn)為多,充分體現(xiàn)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遵循“四時之序”的選料原則。
選料刻求“細、特、鮮、嫩!
1、細:即精細,注重選取原料精華部分,以保持菜品的高雅上乘;
2、特:即特產(chǎn)。注重選用當?shù)貢r令特產(chǎn),以突出菜品的地方特色;
3、鮮:即鮮活,注重選用時鮮蔬果和鮮活現(xiàn)殺的海味河鮮等原料,以確保菜品的口味純正;
4、嫩:即柔嫩,注重選用新嫩的原料,以保證菜品的清鮮爽脆。
烹飪獨到
浙菜以烹調(diào)技法豐富多彩聞名于國內(nèi)外,其中以炒、炸、燴、熘、蒸、燒6類為擅長!笆煳镏ǎ钪鼗鸷颉,浙菜常用的烹調(diào)方法有三十余類,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其所擅長的六種技法各有千秋:
1、炒,以滑炒見長,要求速度快速成菜,成品質(zhì)地滑嫩,薄油輕芡,清爽鮮美不膩;
2、炸,菜品外松而里嫩,力求嫩滑醇鮮,火候恰到好處,以包裹炸、卷炸見長;
3、燴,燴的技法所制作的菜肴,湯菜榮獲如愿了鮮嫩,湯汁濃醇;
4、溜,溜的技法所制作的菜品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突出原料的鮮美純真之味;
5、蒸,講究配料和烹制火候,主料作到鮮嫩瞍美;
6、燒,燒的技法所烹制的菜品,更以火工見長,原料要求燜酥入味,濃香適口。
另外,浙江的名廚高手烹制海鮮河鮮有其獨到之處,適應了江南人民喜食清淡鮮嫩之飲食習慣。烹制魚時,多以過水處理程序,約有三分之二的魚菜是以水傳熱介質(zhì)烹制而成,突出了魚的鮮嫩味美之特點,傳統(tǒng)菜當首推杭州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xiàn)殺,經(jīng)沸水氽熟,軟熘而成,不加任何油腥,滑嫩鮮美,眾口交贊。
注重本味
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辞濉岛贾萑死顫O《閑情偶記》中曾認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烹飪的發(fā)展證明,所謂突出原料本味,并非原料經(jīng)合理的科學的烹飪,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即除用熟處理外,還需要用蔥、姜、蒜、紹酒、醋等調(diào)味品,達到去腥、膻,增香的功效,驅(qū)逐原料的不良之味,增加原料的香味。
例如,浙江名菜“東坡肉”以紹酒代水烹制,醇香甘美。由于浙江物產(chǎn)豐富,因此在菜名配制時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蘑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香之物相輔佐。原料的合理搭配所產(chǎn)生的美味非用調(diào)味品所能及。如雪菜大湯黃魚以雪里蕻咸菜、竹筍配伍,湯料鮮香味美,風味獨特;清湯越雞則以火腿、嫩筍、冬菇為原料蒸制而成,原汁原味,醇香甘美;火夾魚片則是用著名的金華火腿夾入魚片中烹制而成,菜品鮮合一,食之香嫩清鮮,其構(gòu)思真乃巧奪天工。此類菜品例子舉不勝舉,足以證明浙菜在原料的配伍上有其維妙獨到之處。在海鮮河鮮的烹制上,浙菜以增鮮之味和輔料來進行烹制,以突出原料之本。
制作精致
浙菜的菜品形態(tài)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這種風格特色,始于南宋,《夢粱錄》曰:“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食器皿,清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據(jù)南宋人筆記載,趙宋偏安江南,都在臨安(今杭州),宮廷中就設有“意思蜜煎局”,專制各色雕花蜜煎以供御用。意思蜜煎局的廚師,或以木瓜雕成“鵲橋仙故事”,或“以菖蒲或通用草雕刻天師雙虎象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懸圍子左右。又雕刻生百蟲鋪子上,卻以蘚、榴、艾葉、花朵簇擁!庇纱丝梢娔纤螘r期廚師食雕技藝之高超。
縱觀當今浙江名廚綜合運刀技法之姻熟,配菜之巧妙,烹調(diào)之細膩,裝盤之講究,其所具有的細膩多變幻刀法和淡雅的配色,深得國內(nèi)外美食家的贊賞,均體現(xiàn)了浙江廚師把烹飪技藝與美學的有機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款款美饌佳肴。如傳統(tǒng)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長短一致、整齊劃一,每片紅白相間,造型尤似江南水鄉(xiāng)的拱橋;南宋傳統(tǒng)名菜“蟹釀橙”,色彩艷麗,橙香蟹美,構(gòu)思巧妙,獨具一格;創(chuàng)新菜肴“錦繡魚絲”,9厘米長的魚絲整齊劃一(足見刀工底之深厚),綴以幾線紅綠柿椒,色彩艷麗和諧,博得廣大食客的贊許。許多菜肴,以風景名勝命名,造型優(yōu)美。許多菜肴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