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琴書因說唱時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故名 “琴書”。翼城琴書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曲藝。相傳起源于元代末年,流行于以山西翼城為中心的河南、陜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區(qū)。唱腔分為以小鈸擊節(jié)的“鈸兒腔”和以八角鼓擊節(jié)的“鼓兒腔”兩類。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翼城縣申報的“翼城琴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翼城琴書是在山西翼城這方有著數(shù)千年文化底蘊的沃土上,土生土長的民間說唱藝術,俗稱“本地書”。據(jù)《翼城縣志》《梨園百年瑣記》記載:翼城琴書,起源于元代雜戲興盛時期,流行于以翼城為中心的河南、陜西、山西等3省區(qū)域。歷史悠久,獨具風韻,堪稱曲藝藝術的奇葩。翼城琴書早期是民間演唱的小曲,演唱藝人們,帶著一架小琴、一個木魚和一個八角鼓,自彈自唱,走村串巷。每到一地,就在街頭巷道或百姓庭院里,擺起一張桌子,一人手持小鈸或打琴,一人手拉四胡,同時,一腳踩著系有繩子的木梆子,擊打著固定在桌子上的小木魚,手腳并用,連打帶唱。演唱動情高潮時,主唱者又手持八角鼓,用手指邊擊鼓點,邊舞動鼓身的絲穗,更顯得格外地優(yōu)美精彩。明清時期,琴書班子人員,逐漸增加到三至五人,同時,增加了板胡、笛子等樂器。曲調也有新的發(fā)展。清末民初,又逐漸形成以人包本演唱,多人伴奏的“地攤子”演唱藝術。從20世紀70年代起,翼城琴書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翼城縣文藝工作者嘗試著將翼城琴書分角色的演唱,改為演員扮人物角色演唱,從“地攤子”說唱,搬上舞臺表演。同時,在音樂上,增添了鼓板、馬鑼、小鑼及高音板胡的配樂,經數(shù)年的磨煉與改革,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新生的地方劇種,被稱為“翼城琴劇”。1982年,翼城琴劇團正式成立,標志著翼城琴書由曲藝形態(tài)正式向戲曲形態(tài)的轉變。翼城琴劇在不斷發(fā)展中吸收了當?shù)仄褎 ⒚紤、民間音樂的精華,使得唱腔和音樂更加豐富多彩。在劇目選擇上,對傳統(tǒng)戲 《善士亭》《賢良傳》等進行了認真的加工排練,使這一新生的琴劇藝術,在戲劇舞臺上大放異彩。與此同時,琴劇團還不拘一格地編排了現(xiàn)代戲,使琴劇名聲大振。藝術特色
內容
琴書是通過語言和唱腔結合音樂,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一般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并結合動作表情,進行演唱。伴唱樂器
翼城琴書的伴唱樂器,主要有揚琴、四胡、三弦、八角鼓、木魚等。演唱時,演員人數(shù)通常為三四個人。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有坐唱、走唱、拆唱(分角色演唱)、彩唱(化裝表演)。唱腔
唱腔結構,屬于板式變化體,但也有些曲牌成分。有小鈸擊節(jié)的“鈸兒腔”和以八角鼓擊節(jié)的“鼓兒腔”兩類的曲藝藝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飛板和鼓兒腔等。區(qū)域特征
首先,受地理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翼城縣與河南北部的一些市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故在音樂的組成部分中,是缺少不了河南地方戲曲的影響的。其次,翼城本地的“民歌”也是翼城琴書的重要曲調組成部分。即為“書”,必會“說”,琴書的本地方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方言的“原汁原味”也是深受當?shù)厝嗣裣矏鄣囊蛩刂弧R沓乔贂谋硌葜校袀琴書最精湛的技藝便是“鼓兒腔”中鼓的打法,每當一個段子或長篇分回中,有表現(xiàn)矛盾激烈和表達人物內心苦衷及敘事、回憶等情節(jié)時,說唱者手持八角鼓,抖動靈巧的手指邊耍邊彈擊鼓點,造成熱烈的氣氛,然后變調演唱,將觀眾自然而然的帶入下一個情節(jié)中。代表人物
代表藝人有:張殿君、崔道安、李香玉、王海祥等;代表曲目有:《釵環(huán)計》、《殺狗勸夫》、《張古董借妻》、《小寡婦上墳》、《十個小和尚》、《敵后武工隊》、《歐陽海之歌》、《看瓜》、《方向盤》等。傳承意義
翼城琴書分南路和北路兩大流派。主要區(qū)別在于北路心當?shù)匾粽{為主,用徵調式;南路則吸收了河南的民間音調,用宮調式。琴書的價值不可謂不大,值得傳承。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翼城縣人民文化館獲得翼城琴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