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傳說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著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于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擔沿銜叫賣,以此來養(yǎng)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節(jié)登山的習慣,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織。小紹興的松糕賣得很快,不大一會兒功夫,就賣得僅剩了一小塊破碎的松糕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當他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個白發(fā)銀須的老人,頭枕在口對口地對在一起的兩只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討。原來這是上八洞仙呂洞賓,因見人間鬧,便下凡來看看。當時,小紹興并不知道這就是呂洞賓。他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幾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松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破角糕,遞給了老人。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
小紹興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十分贊許。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只要看見那老人,便送給他一塊松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嗎?”
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松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
老頭聽了哈哈大笑:“別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說著,從懷里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吩咐他做松糕時,將葫蘆里的藥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說完話,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于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蘆里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卻后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黃色。烘烤出來的松糕散發(fā)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饑餓,即叫小紹興把糕拿來吃。老母親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制糕。由于這種糕奇香撲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贊不絕日。于是改松糕名為“香糕”。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做“紹興香糕”。
后來,人們才明白,香糕里放進去的藥,原來是中藥里的砂仁。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欲,適用于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癥。作為一種療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歡迎了。
制作方法
紹興香糕是紹興的獨特風味。這種香糕相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解放前,香糕也普隨華僑傳至南洋一帶。就是在紹興本地,人們也常以此糕作為親友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甲級白粳米75.4千克 白砂糖24.1千克 糖桂花300克 香料150克
制作方法:
1.先把米淘洗干凈,用適量水(約3~5%)浸泡10~16小時,使米粒含水量達26.8%左右,磨成細粉,用529目羅過篩,粗粉重磨。
2.將過篩的細米粉與砂糖拌和,燜2~5小時,使糖溶化,再用36目篩過細,以60~100℃的炭火烘烤。但不宜過干,以免飛散損失。
3.然后拌入香料,入模切成片,蒸30~40分鐘。
4.取出后用80~100℃的文火烘烤12~15分鐘,使水分蒸發(fā),再以100~120℃的爐火烘烤6~8分鐘,翻轉(zhuǎn)再烘烤5~7分鐘即為成品。
產(chǎn)品特點
香糕方方正正,白中透焦黃;質(zhì)地細膩,入口酥散,香甜。
一是松、脆、香、甜,它既不硬,卻也不易碎,放入口個嚼,則極為松脆,而且氣味香甜,耐入尋味。
二是質(zhì)地純粹,食用安全。加工過程中,經(jīng)過4次篩選,除去雜質(zhì),二次高溫蒸烘滅菌,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用香糕作下酒物,與白酒一起食用,還能祛風寒、治腹瀉、療胃病。
三是甜度適宜,容易消化。嬰幼兒及老年無齒者食用甚宜,若佐以精茶,唇齒芬芳,風味尤佳。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紹興香糕堅持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邁出了新的步伐,產(chǎn)品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注意營養(yǎng),利用蛋、奶、鈣質(zhì)等,生產(chǎn)鈣奶、蛋黃、奶味香糕等新品種,還利用氨基酸強化生產(chǎn)賴氨酸智兒香糕,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紹興香糕品種甚多,有桂花香糕、砂仁琴糕、蛋黃香糕、松花琴糕、咸味雞骨糕、薄片朝笏糕等。明、清兩代,薄片朝笏糕是貢品,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紹興香糕,選料講究,要有上等粳米,碾成精白米粉,伴上優(yōu)質(zhì)白砂糖,加上各種輔料,制成糕坯,再放在烘箱中烘。在制糕坯、上烘箱幾道工序上,上等師傅能烘出香脆而不焦,酥松而不斷的上等香糕來,如果師傅手藝不高,烘成焦而硬的次品,就會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