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臺州話是吳語的一種方言,為浙江東南沿海城市臺州市住民所講的一種吳語方言,在發(fā)音和用詞、語法等方面和都與普通話有極大的差別。臺州話使用范圍包括天臺、三門、臨海、仙居、黃巖、椒江、溫嶺、玉環(huán),寧?h岔路以南和樂清縣清江以北地區(qū)。這片以臨海話為代表。 臺州話,屬于吳方言五大分區(qū)里的臺州片,以臨海話為代表。在發(fā)音和用詞、語法等方面和都與漢語普通話有較大差別。但臺州話的變化也很多,甚至各個縣市之間的發(fā)音也有較大差異。 廣義上的臺州話包括臨海話,黃巖話,仙居話等,使用人口580萬,占吳語人口總數(shù)的11.6%,可細(xì)分為南臺片、北臺片。南臺包括臨海、黃巖、椒江、路橋、溫嶺、玉環(huán)、樂清(清江以北),語音接近北吳的小片,代表為市區(qū)話和溫嶺話;北臺包括三門、天臺、仙居、寧海(岔路以南),代表為天臺話。南北兩片通話有些困難,南片的黃巖、椒江、路橋、溫嶺等比較接近,北片的幾個方言則相差較遠(yuǎn)。
歷史
臺州方言約形成于秦漢間,由于臺州地處海隅,故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吳語音。
語音
臺州話輔音總共有34個,分為清音不送氣音、清音送氣音、全濁音、次濁音。
聲母
p 扮 p? 襻 f 販 ?m 晚 b 辦 v 飯 ?m 慢 t 擔(dān) t? 炭 ?n 囡 ?l 懶 d 彈 ?n 難 l 爛 ts 痣 ts? 刺 s 四 ? 箸 z 字 ? 蛀 趣 ? 歲 女 ? 住 ? 樹 餌 k 嫁 k? 揢 h 罅 我 ? 下 g 砑 ? 夏
特點(diǎn)
1) "交"等見母開口二等字在臺州方言中基本上讀[k],很少見見文白異讀現(xiàn)象。只在少數(shù)詞語中讀成[?]或文白兩讀[k]/[?]如“家屬”的“家”文白異讀;“嘉、巧”做人名時文讀。 2) 宕、江、通、臻(合三)攝知莊章組聲母在臺州方言中內(nèi)部差異較大。溫嶺話中這些字都讀舌面音;天臺、三門、仙居話中宕攝字讀[ts]組聲母為主,如“裝妝昌倡創(chuàng)商傷床”等,臨海話中讀[ts]組聲母的字相對以上三地少一些。但江、通、臻(合三)攝字在這四地方言中則皆讀[?]組聲母,如“壯窗闖撞雙、中忠終腫沖蟲重竹祝粥叔觸、春唇純準(zhǔn)順出術(shù)”等。 3) 效、流攝開口三等知章組字聲母,在臺州方言內(nèi)部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典型的“手”和“燒”二字在臺州方言中都讀舌面音,與北部吳語讀舌尖音形成鮮明對比。其他如“超朝趙招召燒照少紹、抽周舟宙收手受臭獸售”等字也是如此。 4) 見曉組聲母后拼細(xì)音時,在北部吳語中一律腭化成[?]組聲母,在南部吳語中有部分腭化現(xiàn)象。在臺州方言中除了個別地點(diǎn)已部分腭化外,基本上還保留舌根音能拼細(xì)音的特征。這也是臺州方言之所以能夠自成一片的主要特點(diǎn)之一。臺州方言中見曉組后拼細(xì)音時,還隨齊、撮兩呼的不同而有區(qū)別。當(dāng)后拼齊齒呼韻母時,除了溫嶺、椒江、黃巖、玉環(huán)部分地方腭化外,其他方言仍然保留舌根音[k]組聲母。有的人認(rèn)為其中的聲母是舌面中音[c]組。其實這里的舌面中音就是舌根音后拼細(xì)音時產(chǎn)生發(fā)音上的“逆同化”的自然結(jié)果,它與徹底腭化為舌面音是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的。但是,當(dāng)見曉組聲母后拼撮口呼時,臺州方言一律不腭化,即[k]組聲母可以和撮口呼相拼。如“舉歸區(qū)桂、卷捐圈勸、弓窮共兄兇、菊缺決曲”等。總之,見曉組后拼“魚虞祭齊支脂微仙元先諄文陽東鐘”十五韻合口三等字,今臺州方言的聲母不腭化。不過,止合三、通合三字中存在一定的文白異讀現(xiàn)象。如“鬼軌衛(wèi)危位、共供鞏恐”等,文讀音已由撮口呼變?yōu)殚_合口呼。因此,臺州方言的區(qū)別特征并不在于是否分尖團(tuán),而是在于分尖團(tuán)的類型。雖然南部吳語中也有個別地方見組細(xì)音讀[k/c]現(xiàn)象,但絕對沒有臺州方言那么強(qiáng)的普遍性和系統(tǒng)性。 5) 宕江攝韻母保留鼻韻尾或鼻化韻是北部吳語的共性之一。南部吳語中有磐安、湯溪、文成、溫州等地韻尾已脫落,也不帶鼻化,而變成了元音韻母。在臺州方言中,三門話全讀元音韻母,如張[?i?]、幫[p?]。而且梗攝開口二等庚韻也讀成[?],如“撐生更梗坑硬棚爭耕”等。宕江攝韻母在仙居白塔等部分地方也讀元音韻母;天臺話中除陽韻字讀鼻化韻母[i?]外,宕江攝字均讀元音韻母[?]或[u?]。臨海和溫嶺等地則與北部吳語同。 6) 山攝合三仙韻知章組,北部吳語多數(shù)地點(diǎn)讀洪音,而南部吳語的主流讀音是細(xì)音,臺州絕大多數(shù)方言與南部吳語同,讀為撮口呼[y?]。如“專穿船傳”等字在臨海、天臺、三門、溫嶺等地都讀成細(xì)音。只有黃巖、椒江和溫嶺的個別地方(如澤國)讀為洪音,聲母為舌尖音,而非舌面音。 7)效攝韻母,北部吳語絕大多數(shù)讀為單元音,而南部吳語中復(fù)元音韻母的比例很大。臺州方言中,三門、天臺、仙居也讀復(fù)韻母[au]或[iau]。臨海、溫嶺等則與北部吳語同。 8) “萬”與“飯”,在臺州方言里一律同音,聲母皆讀為[v](個別詞匯有白讀音除外)。而南部吳語多數(shù)地點(diǎn)不同音,“萬”聲母為[m],“飯”聲母為[v],極個別為[f]。 9) “基”和“資”,在臺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為舌面音,后者為舌尖音。而在南部吳語里很多地方是同音的,聲母皆為舌尖音。 10) “姐”與“者”是否同韻!敖阏摺痹诒辈繀钦Z中不同韻,但在南部吳語中多數(shù)同韻,甚至同音。臺州方言中比較復(fù)雜。假開三麻韻精組字韻母在臺州方言中絕大多數(shù)讀為[ia],如"笡(傾斜)斜邪謝“!苯恪坝袃煞N讀音:[?ia]和[?i]。臨海、三門、黃巖、椒江等地讀[ia]韻,天臺仙居、溫嶺等地讀[i]韻。溫嶺的白讀音為[?i],文讀音為[?ia]或[?i?]。麻韻章組字在臺州方言中除了”者“等少數(shù)字外一律讀[o]韻!闭摺白衷谒械呐_州方言中皆讀[?ia]。因此,在臨海、三門、黃巖、椒江、溫嶺等部分地方方言中,”姐“和”者“是同音字。 11) [?]組聲母脫落。南部無語中存在著程度不等的[?]組聲母脫落而變?yōu)榱懵暷傅默F(xiàn)象。但臺州方言中目前為止尚未有資料顯示有此現(xiàn)象。這一點(diǎn)與北部吳語同。 12) 小稱音變。這是南部吳語的普遍現(xiàn)象,在北部吳語中并不常見。臺州方言中的小稱音變現(xiàn)象與南部吳語無異,也十分豐富和突出。 13) 陰平調(diào)型。陰平的調(diào)型在吳語中的南北差異比較鮮明。北部吳語中的甬江小片和上海小片的陰平調(diào)型為高降調(diào),而南部吳語絕大多數(shù)是中平調(diào)。臺州方言與南部吳語同,中平調(diào)是其主流調(diào)型。臨海、黃巖、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現(xiàn)象。 14) 連讀變調(diào)的類型。南部吳語的變調(diào)類型以”前變型“為主,但在北部吳語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后字變調(diào)現(xiàn)象,臺州方言中的連讀變調(diào)類型與南部吳語相同,其連讀變調(diào)的形式和類型非常復(fù)雜。
分區(qū)
根據(jù)腔調(diào)的不同可分為,天仙小片,臨三小片和南臺小片。
南臺小片
椒江(除去椒江北部),黃巖,路橋,溫嶺,玉環(huán)(除坎門,陳嶼等鎮(zhèn)),仙居的東南鄉(xiāng)(朱溪鎮(zhèn)等),永嘉北部的嶺頭鄉(xiāng),以及樂清清江以北地區(qū)。
臨三小片
臨海,三門,寧?h岔路以南,椒北,仙居的下各鎮(zhèn)。
天仙小片
天臺,仙居(除去朱溪,下各等鎮(zhèn)),永嘉北部的黃南,溪下,張溪三鄉(xiāng),磐安的方前鎮(zhèn),高二和維新兩鄉(xiāng)。
特色詞匯
人稱
爾(你) 渠/給(他)我等(咱們) 我班人/我侇/我退(我們) 爾班人/爾侇/爾退(你們) 渠班人/渠侇/渠退(他們)
時間
前日(前天) 昨日兒(昨天) 昨夜(昨晚) 基日兒(今天) 天亮(明天) 後日(後天) 上年/舊年(去年) 基年(今年) 下年(明年) 玱朞(現(xiàn)在) 起頭/頭起/對起/對玱/上先/扣玱/搭頭(剛才) 枯星頭/枯星(早晨) 早屆頭/早屆(上午) 日晝頭/日晝(中午) 晏屆頭/晏屆(下午) 黃昏頭/黃昏(傍晚) 晚頭(今晚)日里/日頭(白天) 夜里/牙頭/牙滿頭(晚上)
方位
上向/上頭(上面) 下向/下頭(下面) 里向/里頭/里橛兒/里轉(zhuǎn)(里面) 外向/外頭/外橛兒/外轉(zhuǎn)(外面) 頭前/前頭(前面) 後頭/後髖(後面) 中央/中該(中間) 當(dāng)中央/中央心(當(dāng)中)
人物
后生頭/后生(年輕人) 度娘頭/度娘(姑娘) 細(xì)佬頭/細(xì)佬(男孩) 囡兒頭(女孩) 老司頭(師傅) 毛頭娃(嬰兒) 泥水人(泥水匠) 木匠人(木匠) 灑車人(司機(jī)) 白目人(文盲) 老倌人/老倌頭(老人) 老官(老公) 老安/老太(老婆)老純(中年婦女)
身體
面頰股(臉頰) 酒嗋兒(酒窩) 手骨(手) 手末節(jié)頭(手指) 腳骨(腳) 腳髁頭(膝蓋) 鼻頭(鼻子) 手棦頭(手肘) 腳腂棦(腳踝) 手胠下(腋下) 條肚(肚子) 背脊/背脊身/后背身(背部)
物品
丁香(耳環(huán)) 手鑨(手鐲)
常用
大癡(讀若大吹) 呆大(讀若年度,傻瓜) 解某(什么) 妝解某啊(做什么) 咋某。ㄗ鍪裁矗 怎兒(讀若斬兒,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