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有一批學子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剛畢業(yè)的他們雖然會對未來充滿期待,但也難免有迷茫和焦慮。從“稚嫩”到“成熟”,似乎不是一蹴而就的。
發(fā)展心理學家一般將人的一生劃分為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也有學者認為,在青少年期與成年期之間還有一個過渡期,稱為“始成年期”。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肖震宇解釋,始成年期在18~25歲之間(相當于大學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人,生理上是成熟的,但心理并未完全成熟,這種矛盾導致“成年不適應綜合征”。表現(xiàn)為他們雖然已是成人,卻難以達到“成人”般的穩(wěn)重、目標清晰,還在為“自己是怎樣的人”“適合什么工作”“想要什么生活”糾結,同時為人處世也不夠成熟,這種不適應最主要體現(xiàn)在初入職場階段。
1.了解自己,明確方向。能客觀地分析、看待自己,是成熟的開始。建議先通過學校就業(yè)指導中心提供的心理測評工具或找指導老師面談,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特點,基于此大概掌握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大方向,例如是從事科研、藝術還是應用型職業(yè)。如果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太大,就要調整目標,讓其具有可實現(xiàn)性;如果差距不大,就補齊短板,如讀研、考證、實習,來增加相關經驗。
2.在實踐中學習,完成角色轉換。職場就是變成熟的“訓練場”,它和學校不一樣,更注重績效和團隊合作。內心還稚嫩的畢業(yè)生要避免自我為中心和感情用事,多換位思考,想想“我這么做會不會給同事或領導添麻煩”“這件事怎么說客戶更容易接受”;多向前輩學習業(yè)務和處事,提升自己的社會經驗。
3.拼工作也別忘了交友。一個人的成熟狀態(tài)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很多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會盡最大努力表現(xiàn)自己,這是值得鼓勵的。但不建議長時間用力過猛,因為這會讓你看不到自己工作以外的價值,甚至無法培養(yǎng)業(yè)務以外的能力。例如有些人是工作上的“好手”,卻在人際交往上非常稚嫩甚至“低情商”。建議除了工作,還是要積極建立一些能讓你感到溫馨的人際關系,不論是朋友還是戀人。
4.多些嘗試,保持進步。一般來說,一直保持學習狀態(tài)和進步的人迷茫比較少,那些光說不練或一直不愿面對現(xiàn)實的人容易陷在糾結中。建議處于始成年期的人,多行動,少瞎想,嘗試做不同的事,學習不同的知識并設定目標,在每個階段都有進步而不是原地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