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 概況
柏拉圖(Plato,Πλ?των, 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他的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柏拉圖 - 簡介
柏拉圖出身于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后,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xiàn)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后執(zhí)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xiàn)象所組成,而每種現(xiàn)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xiàn)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并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zhì)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chǎn)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xiàn)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diào)早期教育和環(huán)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fā),引起學生的回憶,經(jīng)過反省和思維,再現(xiàn)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fā)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jù),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并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3一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nèi)進行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后,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并結(jié)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jīng)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fā)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xù)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lián)系。30歲以后,經(jīng)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jù)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fā)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jié)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其后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fā)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nèi)容是為了培養(yǎng)公民的一般素養(yǎng),而對于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shù)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于航海、行軍作戰(zhàn)、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yǎng)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fā)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fā)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后得出結(jié)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guān)于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于現(xiàn)象的理解,并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jié)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并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于點悟、啟發(fā)、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后“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并使之與教學密切聯(lián)系起來。他繼承并發(fā)展了斯巴達的依據(jù)年齡特征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jié)與采用了雅典的經(jīng)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diào)探討事物的本質(zhì),這些都給了后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夸大了理性發(fā)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jīng)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柏拉圖 - 成長經(jīng)歷
成長時期28年
公元前427年 柏拉圖出生(奧林匹克88屆第一年),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4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里萊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敘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 4歲,阿里斯托芬《云》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xiàn)身示眾,態(tài)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 6歲,據(jù)說是《理想國》發(fā)生時間(或所托時間)。
公元前420年 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 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前此哲學家受迫害或驅(qū)逐、處死、或自愿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 估計到過騎兵執(zhí)勤,據(jù)說參加過3次戰(zhàn)役。
公元前408年 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發(fā)表演說,呼吁雅典和斯巴達團結(jié)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 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jù)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 敘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quán)。
公元前404年 23歲,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jié)束,雅典30僭主,柏拉圖一度想從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 28歲,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在場)并被處死,就死時因病不在(太傷心?)。
游學12年
公元前398年 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后,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shù)。
公元前390年 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quán)等。
公元前388年 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jié)識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成為至交,(此其間據(jù)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講學20年
公元前387年 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園,此前后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公元前385年 (見陳表:蘇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蘇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實。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參觀石牢,坐5分鐘以示敬仰,又寫詩“這位老人家,為何也坐牢?歡喜說真話,假人都煩惱”,又杜汝輯、葉秀山文章談及此)。
公元前384年 43歲,亞里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 大約在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qū)建立學園!安欢畮缀螌W者勿入此門。
公元前376年 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 德謨克利特死,據(jù)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一炬。
晚年:最后的政治嘗試及講學、著述20年
公元前367年 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敘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里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jù)說講善,僅剩亞里士多德一人聽)
公元前366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敘拉古。
公元前363年 64歲,第三次往敘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 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 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 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xù)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 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于校舍的房產(chǎn),不許出售、轉(zhuǎn)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chǎn)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后被推翻,亞里士多德任亞歷山大教師。
柏拉圖 - 生平
一般推測柏拉圖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圖生于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親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后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亞斯(Critias)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仍有爭議。依據(jù)后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于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贊他為阿波羅之子,并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xiàn)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他結(jié)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學術(shù)機構(gòu)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fā)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guān)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很大,課程設置類似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tǒng)課題,包括了算術(shù)、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據(jù)說,柏拉圖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nèi)”。學院培養(yǎng)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jù);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jié)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于靈魂的概念。
柏拉圖 - 思想概述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guān)于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nèi)。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guān)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fā)展一種適合并從屬于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gòu)成這些有形物質(zhì)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于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zhuǎn)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他們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diào)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tǒng)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wèi)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wèi)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yōu)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yǎng)成衛(wèi)國者,而衛(wèi)國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wèi)國者的任務是監(jiān)督法典的制定和執(zhí)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quán)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nèi)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quán)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并沒有試圖實現(xiàn)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于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shù)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卑乩瓐D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qū)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jié)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guān)于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shù)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chǎn)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zhì)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huán)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nèi)的數(shù)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于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shù)目來定名,這個數(shù)目就是表現(xiàn)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guī)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tǒng)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zhì)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chǎn)和家庭,因為私產(chǎn)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為國民素質(zhì)與品德的優(yōu)劣決定國家的好壞。柏拉圖甚至設想在建國之初就把所有10歲以上的人遣送出國,因為他們已受到舊文化的熏染,難以改變。全體公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要接受音樂、體育、數(shù)學到哲學的終身教育。教育內(nèi)容要經(jīng)嚴格選擇,荷馬、赫西俄德的史詩以及悲劇詩人們的作品,一律不準傳入國境,因為它們會毒害青年的心靈。 柏拉圖自稱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國,其他的政體都是這一理想政體的蛻變。理想政體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個等級的混雜,導致爭斗,軍人政體(Timocracy)隨之興起。軍人政體中, 少數(shù)握有權(quán)勢者聚斂財富, 形成寡頭政體(Oligarchy)。貧富矛盾的尖銳化導致民眾的革命,產(chǎn)生民主政體(Democracy)。民主政體發(fā)展到極端時又會被僭主政體(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約作于柏拉圖后兩次去敘拉古之間(公元前367~前361),這是他在敘拉古的政治實踐受到挫折,思想發(fā)生變化的時期!墩渭移分髦际怯懻撜嬲渭壹罢蔚亩x。柏拉圖在這篇對話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為劃分政體的標準。他認為,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tǒng)治,但現(xiàn)實中真政治家極為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亦是一門科學。法律對于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y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一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
柏拉圖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進一步發(fā)揮了關(guān)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從理想出發(fā),他推崇哲學王的統(tǒng)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從現(xiàn)實出發(fā),他強調(diào)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如同最野蠻的獸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設計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環(huán)境、疆域大小、人口規(guī)模與來源、國家經(jīng)濟生活、階級結(jié)構(gòu)、政治制度、法律等細則。由于指導思想的變化,第二等好的城邦與《理想國》中的正義之邦相比,在具體措施上有很大區(qū)別。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學王執(zhí)政的賢人政體轉(zhuǎn)為混合政體,以防止個人專權(quán)!独硐雵分鲝埥y(tǒng)治者實行公產(chǎn)、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則恢復了私有財產(chǎn)和家庭。《理想國》中劃分公民等級是依照其先天稟賦的優(yōu)劣,而《法律篇》則是按照后天財產(chǎn)的多寡。
教育觀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于物質(zhì)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diào)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jiān)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后,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xiàn)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xù)深造,學習算術(shù)、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于發(fā)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tǒng)治者在30歲以后,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jīng)過5年后,他就可以成為統(tǒng)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在他的奴隸主教育學體系中,體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對婦女體育也很重視。他認為:“做女孩的應該練習各種跳舞和角力;結(jié)婚以后,便要參加戰(zhàn)斗演習、行營布陣和使用武器……因為一旦當所有的軍隊出動去打敵人的時候,她們就能保衛(wèi)兒童和城市”(《柏拉圖論教育》)。在柏拉圖的論述中,幾乎涉及到當時體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為,體育應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術(shù)。他對當時雅典出現(xiàn)的競技主義和競技職業(yè)化傾向曾給予猛烈的抨擊,同時也批評市民輕視體育的思想和態(tài)度。他主張心身和諧發(fā)展,強調(diào)“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柏拉圖豐富的體育思想對后世體育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愛情觀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于后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jié)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tài),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jié)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jīng)研究后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么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無力面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shù)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shù)學哲學觀點,它起源于古希臘的柏拉圖,此后在西方數(shù)學界一直有著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shù)學界幾乎占了統(tǒng)治地。20世紀初,數(shù)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為討論的熱點之一。
柏拉圖主義的基本觀點:數(shù)學的對象就是數(shù)、量、函數(shù)等數(shù)學概念,而數(shù)學概念作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于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圖主義者并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shù)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于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恒的存在。數(shù)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shù)學新成果不是發(fā)明,而是發(fā)現(xiàn)。與之相應的,柏拉圖主義認為數(shù)學理論的真理性就是客觀的由那種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的存在決定的,而這種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經(jīng)驗來理解,靠某種“數(shù)學直覺”來認識的,人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達到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的“數(shù)學世界”。
由于認為數(shù)學概念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xiàn)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為“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xiàn)代數(shù)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數(shù)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一般認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shù)學反映客觀世界,數(shù)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一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為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shù)學的歷史發(fā)展就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shù)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shù)學理論因找不到現(xiàn)實原型而為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一定的信念。盡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為一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宣稱信仰柏拉圖主義并非意味著接受柏拉圖的所有見解,而往往只是對如下特定思想的認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現(xiàn)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這個體系還包括認為理念形式只能由靈魂所認識等。
對柏拉圖主義的辯護有:語言對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對象的特殊性的對比;數(shù)學對象的抽象和毫無疑問的精確性等。
柏拉圖主義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一類事物的名稱;數(shù)學對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論為中心,包括宇宙論方面的宇宙生成說,認識論方面的回憶說,倫理觀與社會政治觀方面的四主德與理想國的學說,美學方面的“摹本”說,探求理念體系的概念辯證法以及教育學說等。是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后世西方哲學的影響極大。
柏拉圖式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guān)系。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xiàn),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于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于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gòu)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于理想化而難以實現(xiàn),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jīng)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里,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么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
柏拉圖 - 影響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jīng)]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后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jīng)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tǒng)治地位,因為圣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jīng)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的理論,被1949年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因此,他被稱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柏拉圖 - 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qū)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jīng)過后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蘇格拉底之死》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后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yōu)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nèi)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tǒng)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柏拉圖 - 格言
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恒。
愛是美好帶來的歡欣,智慧創(chuàng)造的奇觀,神仙賦予的驚奇。缺乏愛的人渴望得到它,擁有愛的人萬般珍惜它。
愛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尊重人不應該勝過尊重真理。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人心可分為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制止惡,斯即足以云自主,而為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jīng)惡人之熏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為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xiàn)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是有智慧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人是愚蠢的。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我們應該盡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jié)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只有死者能看到戰(zhàn)爭的結(jié)束。
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
生氣是拿別人做的錯事來懲罰自己。
每個在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
無論你從什么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后就不要停止;無論你從什么時候結(jié)束,重要的是結(jié)束后就不要悔恨。
只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