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德信
性別:男
所處朝代:元
生卒年:約1260年-1336年
籍貫:大都
《錄鬼簿》把王實甫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關(guān)漢卿之后,可以推知他與關(guān)同時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尚在世。賈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約略提到有關(guān)他的情況:“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鴦花寨明飚飚排劍戟。翠紅鄉(xiāng)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所謂“風月營”、“鶯花寨”,是藝人官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跡其間,可見與市民大眾十分接近。
王實甫 - 生平簡介
王實甫,天一閣本《錄鬼簿》稱他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jù)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明賈仲明增補《錄鬼簿》,有《凌波仙》詞吊王實甫:“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xiāng)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薄帮L月營”、“鶯花寨”、“翠紅鄉(xiāng)”,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雜劇的勾欄。顯然,王實甫是熟悉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長于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明陳所聞《北宮詞紀》收《商調(diào)集賢賓?退隱》套曲,署為王實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數(shù)支干周遍又從頭”,可知其六十歲時已退隱不仕。但曲中又有“紅塵黃閣昔年羞”、“高抄起經(jīng)綸大手”,則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與雜劇作家王實甫并非一人。
王實甫著有雜劇十四種,現(xiàn)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镀聘G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 - 詞曲作品
《山坡羊?春睡》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香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片聲雪下呈祥瑞。把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正宮?端正好》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正宮?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越調(diào)?斗鵪鶉》
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側(cè)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
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xiāng),早跳出龍?zhí)痘⒖。披著領(lǐng)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越調(diào)?小桃紅》
水聲山色兩模糊,閑看云來去。則我怨結(jié)愁腸對誰訴?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感今懷古,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越調(diào)?紫花兒序》
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越調(diào)?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零,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nèi)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中呂?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王實甫 - 生平軼事
王實甫雖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兒子卻都是元代顯赫的官場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實的史料,從中倒可以了解王實甫的一些形狀。據(jù)《元史》記載,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勛從質(zhì)子軍,跟隨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嚕渾氏為妻。阿嚕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這樣,王實甫應(yīng)該有一半回族血統(tǒng)。如果按現(xiàn)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選擇族別的政策,王實甫可以選擇漢族,也可以選擇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漢族人的。王實甫是回族,還是漢族?現(xiàn)在也只能是一個謎了。
王實甫的父親,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蹦赣H阿嚕渾氏,“贈太原郡夫人”。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后提升為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但總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王實甫40歲就當了省級領(lǐng)導干部,本來前途無量,卻棄官不仕;氐酱蠖己,他一頭扎進關(guān)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于歌臺舞榭之中,廝混于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生涯。
王實甫的兒子王結(jié),《元史》中有傳,“以宿衛(wèi)入仕,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蓖踅Y(jié)對自己有這樣一位不務(wù)正業(yè)的父親,大概覺得臉上無光,曾勸解父親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養(yǎng)老,有“微資堪贍赒,有園林堪縱游”。但王實甫癡迷于“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飚飚,排劍戟。翠紅鄉(xiāng),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彼麡反瞬黄,已不可能放棄他的創(chuàng)作了。王結(jié)也無可奈何。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胡同一帶,有勾欄數(shù)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關(guān)漢卿等,整日流連于此,能體味到社會下層人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愿望。
王實甫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4部雜劇,除《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歌舞麗春堂》留有全本外,還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韓彩云絲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在戲劇結(jié)構(gòu)、矛盾沖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shù)性,都達到了元雜劇的一個高峰,成為最具舞臺生命力的一部佳作!段鲙洝匪磉_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段鲙洝吠黄屏嗽s劇一本四折的格式,長達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劇情簡單化和模式化的缺點。這一形式上的大膽革新,對后來的戲劇創(chuàng)作起到了引領(lǐng)作用。
《西廂記》不僅是一部戲劇,她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誰不為這華彩的詞章而拍案叫絕哪!
王實甫 - 作品總體賞析
《西廂記》的結(jié)構(gòu)規(guī)模在中國戲劇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雜劇的一般慣例,用長篇巨制來表現(xiàn)一個曲折動人的完整的愛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雜劇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劇情簡單化和某種程度的模式化的缺點,能夠游刃有余地展開情節(jié)、刻劃人物。這是王實甫的一個創(chuàng)舉。《西廂記》最突出的藝術(shù)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王實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養(yǎng)以及彼此之間的具體關(guān)系,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調(diào)動多種藝術(shù)手段,生動、鮮明地將其表現(xiàn)出來。崔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實甫的卓越才能而成為不朽的藝術(shù)典型。王實甫的《西廂記》問世以后,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版本數(shù)量眾多,流傳至今的明清刻本約有一百種。明清兩代的眾多學者對《西廂記》評價很高,直到近現(xiàn)代,《西廂記》的各種版本依舊活躍在舞臺上,備受人們的贊賞。
2、如果以單部作品而論,《西廂記》可以說是元雜劇中影響最大的。它以五本的宏大規(guī)模來敷演一對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愛情與婚姻的故事,不僅題材引人喜愛,而且人物能刻畫得更豐滿細致,情節(jié)能夠表現(xiàn)得更曲折動人,再配以與浪漫的內(nèi)容相稱的秀麗優(yōu)雅而又活潑的語言,自然有一種不同尋常的魅力。關(guān)于《西廂記》的作者,有王實甫作前四本、關(guān)漢卿續(xù)作第五本的說法,也有說關(guān)作王續(xù)的,現(xiàn)在一般的看法是五本均出于王實甫。但第五本有一折中數(shù)人對唱的情況,這明顯不合元雜劇的體例,且為前四本所無,它與前四本的關(guān)系乃至出現(xiàn)的年代,恐怕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王實甫,大都人,《錄鬼簿》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關(guān)漢卿之后,據(jù)此推斷他大約與關(guān)漢卿同時或稍后。天一閣本《錄鬼簿》說他名德信,其他可靠的生平資料就很少。
從賈仲明對他的吊詞來看,他似乎是混跡于教坊勾欄的一個風流落拓的文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王實甫的劇作,見于載錄的有十三種,F(xiàn)存的除《西廂記》外,尚有《麗春堂》,寫金章宗時丞相完顏樂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窯記》,寫呂蒙正始貧終富過程中與劉月娥的曲折的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販茶船》和《芙蓉亭》二劇各存一折曲文。他可以說是以一部《西廂記》“天下奪魁”(賈仲明所作吊詞)。
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西廂記諸宮調(diào)》為基礎(chǔ),在一些關(guān)鍵的地方作了修改,從而彌補了原作的缺陷。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刪減了許多不必要的枝葉和臃腫部分,使結(jié)構(gòu)更加完整,情節(jié)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劇中人物更明確地堅守各自的立場——老夫人在嚴厲監(jiān)管女兒、堅決反對崔、張的自由結(jié)合、維持“相國家譜”的清白與尊貴上毫不松動,張生和鶯鶯在追求愛情的滿足上毫不讓步,他們加上紅娘為一方與老夫人一方的矛盾沖突于是變得更加激烈。這樣,不僅增加了劇情的緊張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劇的主題更為突出、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再加上它的優(yōu)美而極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使得這一劇本成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廂記》通常被評價為一部“反封建禮教”的作品,這當然不錯。但同時它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作者很少從觀念的沖突上著筆,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與出于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沖突。
可以說,作者把反對禮教的主題充分生活化了。像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guān)蕭寺中;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在這背后,則存在著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里盡人調(diào)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于美麗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回應(yīng)。這里并沒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礎(chǔ)上大膽地表現(xiàn)出青年男女之間一見鐘情的愛悅,而引起讀者或觀眾的共鳴。在經(jīng)過一番艱難曲折之后,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雖然這種勝利不得不以劇中沖突雙方的妥協(xié)、矛盾的消解為代價,以男主人公中進士然后完婚的陳舊的大團圓模式來完成,但畢竟是張揚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權(quán)力,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西廂記》以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來展現(xiàn)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4、《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著名作品,據(jù)《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當為王實甫作。明代中葉以后,有人認為《西廂記》是關(guān)漢卿所作,始見于明正德八年(1513)刊刻的都穆《南濠詩話》:“近時北詞以《西廂記》為首,俗傳作于關(guān)漢卿”;或說是關(guān)作王續(xù),始見于成化七年(1471)金臺魯氏刊本《新編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云飛》所收無名氏《駐云飛》:“漢卿文能,編作《西廂》曲調(diào)精”,“王家增修,補足《西廂》音韻周”;或說是王作關(guān)續(xù),始見于王世貞《藝苑卮言》:“《西廂》久傳為關(guān)漢卿撰,邇來乃有以為王實甫者,謂至郵亭夢而止。又云至‘碧云天,黃花地’而止,此后乃漢卿所補也!狈泊藬(shù)說,皆不足征信。
《西廂記》描寫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取材于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一名《會真記》)。《鶯鶯傳》寫唐代貞元中,相國小姐崔鶯鶯隨母親寄居于蒲州以東的普救寺的西廂院,與張生發(fā)生情愛,后終遭遺棄。這個故事帶有自傳性質(zhì),元稹的朋友楊巨源、李紳曾分別作《崔娘詩》、《鶯鶯歌》,吟詠此事。到了宋代,崔、張故事流行甚廣。文人詩詞以之為典事,如晏殊《浣溪沙》詞中借用《鶯鶯傳》中的詩句“憐取眼前人”,蘇軾《贈張子野》詩中有“詩人老去鶯鶯在”,自注用《鶯鶯傳》事。而蘇門文人秦觀、毛滂,則分別以崔、張故事為題材,寫了“調(diào)笑轉(zhuǎn)踏”歌舞曲,摒棄了“始亂終棄”的結(jié)局。稍后,曾在潁州做過蘇軾屬官的趙令畤,把《鶯鶯傳》改編為韻散相間、可說可唱的鼓子詞,題為《元微之崔鶯鶯商調(diào)蝶戀花詞》,收載于其《侯鯖錄》中。鼓子詞同意王铚《傳奇辨證》以《鶯鶯傳》為“微之自敘”的說法,刪去原作中張生詆毀鶯鶯為“尤物”、“妖孽”和為自己“忍情”開脫的部分,譴責悖義的元稹,同情深情的鶯鶯,并以鶯鶯被棄為憾事。同時或稍后,崔、張故事也進入了民間說唱和戲劇領(lǐng)域。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綠窗新話》卷上有《張公子遇崔鶯鶯》,元初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列有《鶯鶯傳》。元初周密《武林舊事》所記宋“官本雜劇”名目中有《鶯鶯六么》,明初陶宗儀《輟耕錄》所記金院本名目中有《紅娘子》和《拷梅香》,可能都是演崔、張故事的。
在宋代以崔、張故事為題材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礎(chǔ)上,金章宗時人董解元集其大成,創(chuàng)作了《西廂記諸宮調(diào)》。由于當時流行于北方的諸宮調(diào)的伴奏樂器是琵琶和箏,所以又稱為《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段鲙浿T宮調(diào)》以鶯鶯和張生的相愛、私奔以至美滿團圓代替了《鶯鶯傳》的悲劇性結(jié)局,以崔、張同崔老夫人的沖突代替了原作張生和鶯鶯的矛盾,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主題,突出了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意義。同時,《西廂記諸宮調(diào)》又增飾了紅娘、惠明和尚等人物,增添了新的情節(jié),曲詞也極為精彩動人,為王實甫創(chuàng)作雜劇《西廂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崔、張故事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從《鶯鶯傳》的“始亂終棄”到《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反對封建禮教,經(jīng)歷了內(nèi)容上的變革;從傳奇、詩歌、鼓子詞到諸宮調(diào),又經(jīng)歷了文體上的嬗遞。
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崔鶯鶯和張君瑞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及其與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矛盾沖突,批判了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而真摯的愛情,表達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理想。
5、《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篇幅比較短小。《西廂記》突破了雜劇的體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巨制演述崔、張故事,而一折戲雖然多以一人主唱,但也有若干折由數(shù)人輪唱,體現(xiàn)出作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明人有見于此,所以稱《西廂記》為“傳奇之祖”。
王實甫 - 《西廂記》的特點:
《西廂記》在元代雜劇中具有“天下奪魁”的藝術(shù)成就。
一)作者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結(jié)構(gòu),全劇寫了五本,共二十一折,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緊湊,故事曲折動人。
二)劇中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鶯鶯、張生、紅娘和老夫人都是古典戲曲中杰出的典型。
三)在心理描寫和景物氣氛的渲染上,也都具有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四)文辭優(yōu)美,詩意濃厚,很多曲文感情色彩強烈,富于音樂節(jié)奏,歷來為人們所傳頌。
王實甫 - 劇情賞鑒
從劇情來說,由于《西廂記》是一部多本戲,加上關(guān)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一開始崔、張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種困境;而后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在老夫人許婚的條件下飛書解圍,似乎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然而緊接著又是老夫人賴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好事多磨,使張生病臥相思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出現(xiàn)愛情的高潮。此后幽情敗露,老夫人發(fā)威大怒,又使劇情變得緊張;而紅娘據(jù)理力爭并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得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矛盾似乎又得到解決。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條件,又迫使張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傷感別離。在可能是后人續(xù)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團圓之前,還出現(xiàn)同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恒的騙婚,再度橫生枝節(jié)。這樣山重水復、縈回曲折的復雜情節(jié),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于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jīng)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王實甫 - 人物賞鑒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這個人物身上帶有元初像關(guān)漢卿、王實甫這些落拓文人的“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劇中所賦予的家世身份不盡相符,卻顯然是按照市民社會的趣味塑造出來的。在后代民間傳說中唐伯虎一類人物形象的身上,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xiàn)出對于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2、崔鶯鶯在元稹《鶯鶯傳》中已具備一定的性格特點,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她的性格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人物形象開始變得鮮明起來。但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寫得不夠細致,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如一開始她已經(jīng)和張生以詩唱和,間接表達了彼此愛慕之心,但當張生進一步以情詩相贈時,卻在心中罵他“淫濫如豬狗”,這雖然也可以解釋,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準確的。到了《西廂記》中,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并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著家庭的嚴厲壓制和名門閨秀身份的約束,又疑懼被母親派來監(jiān)視她的紅娘,所以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tài)中行動:一會兒眉目傳情,一會兒裝腔作勢;才寄書相約,隨即賴個精光……。因為她的這種性格特點,劇情變得十分復雜。但是,她終于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這一形象較之在諸宮調(diào)中,顯得更加可信和可愛了。而作者以贊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使得這個劇本更有生氣和光彩。 《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于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nèi)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nèi)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闭沁@種難以捉摸、無以名狀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回顧覷生”,“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月下隔墻吟詩時,她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yīng)憐長嘆人!庇谑撬萑肭榫W(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神情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每日價情思睡昏昏”。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她說:“俺娘也沒意思,這些時直恁般提防著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緊,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闭谶@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在危難之際,仗義修書,請好友白馬將軍杜確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又出爾反爾,讓張生與鶯鶯以兄妹相稱。這一事件實際上代表著一種機遇,它既賦予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賦予崔、張的愛情以內(nèi)在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第二本第四折她唱道:《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娘呵,將顫巍巍雙頭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縷帶割,長攙攙連理瓊枝挫。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擱,將俺那錦片也似前程蹬脫。俺娘把甜句兒落空了他,虛名兒誤賺了我。
但是,沖破內(nèi)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棒[簡”和“賴簡”中鶯鶯所表現(xiàn)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鶯鶯要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yīng)有的反復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鶯鶯還不能不積蓄相當?shù)男睦頊蕚,以便承受這種愛情。鶯鶯和張生自由結(jié)合的事情暴露后,老夫人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迫張生上京應(yīng)考求官,“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他們的愛情又面臨著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她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離愁別恨,“雖離了我眼前,卻在心上有;不甫能離了心頭,又早上眉頭。忘了時依然還又,惡思量無了無休!鄙踔潦盏綇埳咧袌笙驳臅牛参唇o她帶來歡樂:“早是我只因他去減了風流,不爭你寄得書來又與我添些癥候!柄L鶯和張生最后的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zhàn)勝外部的壓抑、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的。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
她代表著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并因此而充滿自信。所以這個小小奴婢,卻老是處在居高臨下的地位上,無論張生的酸腐、鶯鶯的矯情,還是老夫人的固執(zhí)蠻橫,都逃不脫她的諷刺、挖苦乃至嚴辭駁斥。她不受任何教條的約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變成對她有利的道理。所以她的道學語匯用得最多,一會兒講“禮”,一會兒講“信”,周公孔孟,頭頭是道,卻無不是為己所用。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在她身上反映著市井社會的人生態(tài)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tǒng)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4、《西廂記》里張生形象和紅娘形象也十分生動。張生懷才不遇,湖海飄零,但他卻重愛情甚于重功名,在應(yīng)試途中由于邂逅鶯鶯而留滯蒲東,將“云路鵬程”丟在腦后。與《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張生主動提出進京求取功名不同,雜劇將這一情節(jié)改為老夫人“逼試”,這就更突出了張生“心不存學海文林,夢不離柳影花陰”的心理特征。張生對愛情誠摯、執(zhí)著而又專一,甚而至于近乎癡傻,前人評論張生形象,就常說他是“志誠種”。張生的性格既機靈又忠厚,有時還帶些懦弱和傻氣,顯得既“癡”且“呆”,這就給這一形象染上了喜劇的色彩。紅娘是崔家的家生婢女,她對背信棄義的老夫人、仗勢欺人的鄭恒是反感的,對鶯鶯和張生的戀愛是全力支持的。她有著過人的膽識和才干,心直口快,潑辣爽直,不僅一手促成了崔、張的私自結(jié)合,而且在緊要關(guān)頭挺身而出,向老夫人陳說利害,維護崔、張的幸福。可以說,沒有紅娘,崔、張的婚事圓滿結(jié)局可能是沒有希望的!犊郊t》這場戲之所以幾百年來盛演不衰,正是由于王實甫成功地塑造了紅娘這一形象,并通過紅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戀愛的支持和歌頌,對綱常倫理的嘲諷和批判。紅娘形象代表了正義、智慧和力量。此外,劇中著墨不多的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實甫 - 語言賞鑒
老夫人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
張生(背云)呀,聲息不好了也!
鶯鶯呀,俺娘變了卦也!
紅娘這相思又索害也!
很簡單的幾句話,分別顯出老夫人的虛偽、張生的驚恐、鶯鶯的意外、紅娘的同情,戲劇效果很強。而劇中的曲詞,則和關(guān)漢卿雜劇以本色為主、樸素流暢不同,它明顯地偏向于華美,形成一種詩劇的風格。當然,這里面也有不少近于本色的段落,但一般也寫得比較精巧;更有許多曲詞,廣泛融入唐詩、宋詞的語匯、意象,運用駢偶句式,以高度的語言技巧造成濃郁的抒情氣氛。像“長亭送別”一折中鶯鶯的兩段唱詞: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端正好》)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己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叨叨令》)
第一支曲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句,既寫秋天之景,又寫離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絕唱。第二支曲用經(jīng)過錘煉的口語,一瀉無余地傾訴了別離的愁悶。相同句式的排比,既加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又增添了濃重的感情色彩。
《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diào)》、《西廂記》雜劇這三部敘述同一故事的作品,展示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斷發(fā)展。而《西廂記》雜劇的藝術(shù)成就尤為杰出,它在相當長的年代中持續(xù)地影響了后代的文學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
通過《紅樓夢》的有關(guān)情節(jié),可以看到《西廂記》已經(jīng)成了古代的一部愛情經(jīng)典。
2、在語言運用上,《西廂記》堪稱古代詩劇的一個范本。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評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薄段鲙洝返恼Z言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適合舞臺演出,在戲劇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張生的唱詞爽朗熱烈,跟他熱情而樂觀的性格一致。鶯鶯的唱詞則表現(xiàn)出大家閨秀聰慧、優(yōu)雅而又深沉、多情的風度。紅娘的唱詞特別潑辣、爽快,表現(xiàn)了她機敏、巧慧、俠心義骨的性格特征。在元雜劇作家中,能夠駕馭各種色調(diào)——豪放的、婉約的、本色的、華美的語言寫情達意,使劇中“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明?臧懋循《元曲選序》),像王實甫這樣的作家并不多見!段鲙洝返恼Z言構(gòu)成,以當時的民間口語為主體,適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詩詞文賦中的語句,形成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tǒng)一的藝術(shù)風格!堕L亭送別》里崔鶯鶯一出場唱的三只曲子,就歷來為人稱道: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第一只曲子融化了宋人范仲淹的《蘇幕遮》詞,情景交融,含蓄細膩;第二只曲子借景寫情,情溢于景;第三只曲子從文轉(zhuǎn)白,由雅而俗,抑止不住地直抒胸臆。三只曲子緊扣鶯鶯的情感變化,表情達意,臻于化境。《西廂記》中的佳句美不勝收,歷來膾炙人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贊譽《西廂記》“詞句警人,余香滿口”。
王實甫 - 《西廂記》影響
對戲劇創(chuàng)作,《西廂記》也顯示出超凡的影響。他開創(chuàng)的青年男女密約幽期,反抗家長專制,最后走向喜劇大團圓結(jié)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個基本套路。明清以來,以愛情為題材的戲劇受其影響,幾乎是普遍的現(xiàn)象,即使愛情小說,如《紅樓夢》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廂記》的某些印記,至于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說,受其才子佳人戀愛格局的影響,更是不勝枚舉。
《西廂記》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自19世紀末開始,《西廂記》就被翻譯成拉丁文和英文,雖然是零折翻譯,但畢竟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迄今為止,已經(jīng)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各國出現(xiàn)?梢,《西廂記》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用一位日本漢學家的話說,它已“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偉大文學作品了”。
王實甫 - 刊本
明清兩代《西廂記》的刊本很多,至今明刊《西廂記》尚存近四十種,清刊《西廂記》也有近四十種。明刊本以弘治十一年金臺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為最早,而以王驥德校本和凌濛初校本影響較大。明清之際金圣嘆批改《西廂記》,刪去第五折,以《草橋驚夢》作結(jié),現(xiàn)存的最早本子為清順治間貫華堂刻《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此本在清代影響最大。
王實甫 -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4-288頁。
[2]鄭振鐸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686-699頁。
王實甫 - 相關(guān)鏈接
http://www.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8962.html
http://www.cnread.net/cnread1/wxpl/z/zhangpeiheng/zgwx/143.htm
http://www.tspoem.cn/menu/zpxx/yuan/qu/WSP.HTM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63379_12047.html
http://www.tnlyw.com/wenxie/theatry/xixiang/xixiang.htm 全本西廂記
http://www.jiaoyudaohang.com/dir/qu/wangshifu.htm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eleb/DL/DL-4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