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 - 人物簡介
劉向(前77~前6)中國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一說生于元鳳四年( 前77 ) ,卒于建平元年( 前6 )。原名更生 ,字子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 。 歷經(jīng)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quán)。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xù)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 。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jīng)傳、諸子和詩賦 。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后,劉歆以《別錄》為基礎(chǔ),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jù)《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三十三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于《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zhàn)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 、《說苑》《古列女傳》三部歷史故事集 ,是魏晉小說的先導 。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劉向為人隨和,廉靖樂道,不爭世俗,專心研思儒家經(jīng)術(shù),晝誦書傳,夜觀星宿,終于成為一代宗師。劉向的著作有《洪苑行傳論》、《新序》、《說苑》、《別錄》及辭賦等數(shù)十篇,其中《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劉向也因此被公認為中國目錄學之祖。
史載劉向在漢成帝時受命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褰(jīng)和各種秘籍。某日夜暗獨坐,忽有一個黃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門進來,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傳授劉向《五行洪范》之文。劉向問老人姓名,老人說:"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憫卯金之子,特派我來傳道給你。"并把懷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圖之書贈給了劉向。正是因為有此神授,劉向才能成為一代經(jīng)學大師。 劉向的子孫后裔,便以"天祿"、"藜照"、"藜閣"等為堂號,自稱藜閣劉氏,以紀念劉向這位杰出的顯祖。
劉向 - 《新序》
《新序》是劉向采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
劉向生于動蕩的西漢后期,是繼孔子、荀子之后對中國的文獻整理和流傳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由于他敢于直言進諫,議論批評時政得失,故屢遭讒謗,仕途非?部馈《新序》一書是劉向針貶時弊的力作。
宋代高似孫曾評價說:“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人向筆,采擷不遺。至其正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黝異端,以為漢規(guī)監(jiān)者,盡在此書,茲《說苑》、《新序》之旨也!鼻迦俗T獻說劉向“以著述當諫書”,也正是《新序》的宗旨所在。
《新序》成書之后,其流傳情況頗受人關(guān)注,自漢以降,歷代相傳。
劉向 - 《說苑》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lǐng)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jù)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并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fā)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jīng)散佚,后經(jīng)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shù)、建本、立節(jié)、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quán)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zhì)。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shù)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zhì)與此類似。
由于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xiàn)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jīng)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wù)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薄稘h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nèi)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shù)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注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zhì)量較優(yōu),可以參閱。向宗魯先生校點的《說苑校證》是《說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亦可參閱。
劉向 - 《列女傳》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列女傳》比較著名的兩個版本,一部是指西漢劉向所編撰的《列女傳》,這部書一共七卷,記載了上古至西漢約一百位左右具有通才卓
識,奇節(jié)異行的女子。另一個是明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汪道昆所編寫的《列女傳》,他是在西漢劉向《列女傳》的基礎(chǔ)上編寫的明版本《列女傳》,這部《列女傳》共有十六卷,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畫插圖,書內(nèi)所刻版畫線條流暢、細膩,是明代版畫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間,著名的藏書家鮑廷博得到了這部書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明版《列女傳》大部分是這個時期印刷的。《列女傳》共分七卷,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jié)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蕩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nèi)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yīng)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读信畟鳌愤x取的故事體現(xiàn)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贊揚的內(nèi)容在現(xiàn)在的多數(shù)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后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后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cè)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劉向 - 哲學觀點
人性的善或惡是自孟子、荀子以來思想家們爭論較多的問題之一。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董仲舒則發(fā)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認為人性經(jīng)過教化,而后可為善、可為惡。劉向的人性論基本上和董仲舒相同。他認為人性初無善惡之分,善惡并非生來如此,而是“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列女傳·周室三母》)。在《說苑·修文》中,他還明確地說:“人之善惡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痹凇读信畟鳌R宿瘤女》中,他還借齊宿瘤女之口說:“昔者堯舜桀紂俱天子也,堯舜自飾以仁義,雖為天子,安于節(jié)儉……至今數(shù)千歲,天下歸善焉。桀紂不自飾以仁義……身死國亡,為天下笑,至今千余歲,天下歸惡焉!彼麖娬{(diào)堯舜的善、桀紂的惡,都是“自飾”的結(jié)果,即和自己的后天修養(yǎng)有關(guān),并非與生俱來。以仁義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就會變善;不以仁義自我修養(yǎng)和教育,就會變惡。
雖然劉向認為善惡是后天教化和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但他又認為人都有欲善、向善之性。他在《說苑·貴德》中說:“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闭J為“欲善其德”是“人之性”,說明劉向更傾向于性善論,但還不屬于性善論,因為“欲善”和“性善”畢竟是不能劃等號的。
漢代學者談性情,多以性為善,情為惡,常以陽言性,以陰言情。董仲舒說:“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并認為性和情的外化就是仁和貪。劉向?qū)Υ擞胁煌目捶,?jù)荀悅《申鑒·雜言下》記載:
劉向曰,性情相應(yīng),性不獨善,情不獨惡。曰,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兇,性惡則無三仁,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蔡。性善情惡,是桀紂無性,堯舜無情也。性善惡皆混,是上智懷惠,而下愚挾善也。
王充《論衡》又引劉向的人性論曰: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發(fā)。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形外則謂之陽,不發(fā)者則謂之陰,F(xiàn)在人們已無法見劉向人性論的全貌,荀悅、王充所引,觀點基本一致,即認為人性中善惡相混,且性情相通,情善性必善,情惡性必惡。這和董仲舒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和董仲舒相同的是,劉向不認為人的善或惡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教化的結(jié)果!扒榻佑谖锒弧,即情受外界的刺激而產(chǎn)生,外界有善惡,所以情有善惡;情有善惡,性也就有善惡。至于情、性結(jié)果是善還是惡,就看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了。
劉向 - 神學觀點
劉向早年得《枕中鴻寶苑秘書》,“書中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shù)及鄒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響。繼又參與石渠閣的五經(jīng)講論,濡染于今文經(jīng)學活動。他后來論歷代興革、國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學者的派頭,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yīng)作為論證的依據(jù)。元帝時,他上封事,論舜及文武周公時的祥瑞和幽厲以后春秋時期的災異而歸結(jié)于“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時上封事,論宗周以來大臣操持國柄之危國,借“王氏外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之異,申言“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這表明劉向的歷史觀是神學的歷史觀。他這種思想反映了西漢晚年大權(quán)旁落、皇族失勢的悲觀情緒。
《漢書·五行志》保存了劉向《洪范五行傳論》約一百五十二條。其中論災異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間的關(guān)系的約三十一條,論災異跟君主失勢、國家敗亡間關(guān)系的約三十九條。這不只是劉向政治立場在學術(shù)上的反映,這并且是有意地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作政治斗爭的工具!稘h書·五行志》也保存了劉歆論《洪范五行傳》的材料,約七十三條,盡管論述的對象基本上都在劉向曾經(jīng)論述的范圍內(nèi)但沒有一條的具體論述是跟劉向相同的。這也由于劉歆的政治態(tài)度跟父親不同,在學術(shù)上就也有不同的反映。劉氏父子學術(shù)見解的不同,是當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反映。
劉向雖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但認為“明者起福于無形,銷患于未然”,可以“劉氏長安,不失社稷”。這就等于說天命還是可以人力為轉(zhuǎn)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時期。在劉歆的遺文里,就看不到這樣的說法了。依《漢書·律歷志》所保存下來《三統(tǒng)歷譜》的材料來看,歷代的興衰是按著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的。按照這樣的順序,王莽以土德繼漢的火德,就應(yīng)該是當然的。王莽在死到臨頭時就還這樣說:“天生德于予,漢兵有如予何!”
當劉向校訂皇家藏書的時候,卻很少運用這種神學歷史觀,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態(tài)度。
劉向 - 校閱典籍
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劉向奉命校古今典籍,把它們分成六類,由他負責經(jīng)傳、諸子、詩賦三類,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每校過一書,“向輒條其篇目,錄而奏之”。他作了這個工作約二十年之久,其子劉歆在他死后奉命完成了未竟之業(yè)。劉歆把父親的敘錄,按照典籍的分類,分別概括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shù)數(shù)略、方技略,另加輯略,成為《七略》一書。劉向的敘錄后來別輯成書,稱為《七略別錄》。
依現(xiàn)存《別錄》零篇和《漢書·藝文志》所刪存《七略》的材料來看,劉向在思想上,第一,發(fā)展了學術(shù)分類的概念。先秦評論學術(shù)流別者,多以學術(shù)思想接近的學者并舉,不稱學派。孟子和韓非始并稱“楊墨”或“儒墨”。司馬談始區(qū)別六家,加以評論。劉向增六家為十家九流,作為諸子一類。另外又分諸子以外的典籍為五類。他把皇家藏書定為六類、三十八種、六百零三家、一萬三千多篇。他在總的分類上是按著皇室進行統(tǒng)治的需要來安排次第的。六藝、諸子和詩賦都是屬于文治方面的,列在最前。兵書屬于武備,列于其后。術(shù)數(shù)和方技,
或在統(tǒng)治上起補充作用,或與生活上有聯(lián)系,就放在最后。這當然談不上是科學的分類,在思想本質(zhì)上反映了皇權(quán)思想。但這畢竟在學術(shù)分類的概念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對于典籍的具體分類、典籍的保存和檢尋上是可以起一定的作用的。第二,劉向注意了學術(shù)源流及其政治背景,對各家各派作出了評述。他一方面肯定了各種學術(shù)、各個學派在不同方面的作用,論其短長,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繼承了司馬談?wù)摿乙嫉男问。在另一方面,他把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和方技都說成是出于王官之守,把諸子、詩賦都說成是六經(jīng)的支流余裔而為衰世的產(chǎn)物,這里就貫穿了尊崇儒術(shù)的思想。把這兩方面合起來看,好象是給了諸子一定的地位,而實際上是在有限度地承認諸子的現(xiàn)實影響下為儒術(shù)獨尊提出了歷史的根據(jù)。第三,劉向稱《易》為五經(jīng)之原,“與天地為始終”,而五經(jīng)之學則“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他們肯定數(shù)術(shù)各家能測吉兇、候善惡。這又是神學思想的表現(xiàn)。在技術(shù)上,劉向創(chuàng)造了大規(guī)模校讎的范例,大規(guī)?槍懚ū、編撰敘錄的范例和制成系統(tǒng)目錄的范例。這對于后來所謂“校讎學”“目錄學”有很大的影響,被稱為它們的始祖。同時《七略》的形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也成為學術(shù)史的主要的表達形式。
看起來,劉向是很淹博的,但在淹博的華貴外衣下掩遮著虛弱的貧困的思想。這是劉向父子學風上的特點。班固稱贊他們“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于世”!皠⑹稀逗榉墩摗钒l(fā)明《大傳》,著天人之應(yīng)!镀呗浴菲逝兴囄,總百家之緒!度y(tǒng)歷譜》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班固的贊語表明了他的思想,班固正是劉氏學風的很好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