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周而復

    周而復

    周而復周而復,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1914年元月3日出生于南京,自幼受庭訓,入私塾,為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著名作家、于2004年1月8日23時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歲

     

    周而復 - 生平簡介

    20世紀30年代,周而復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參與創(chuàng)辦《文學叢報》,刊登魯迅、胡風等人文章。在“左聯(lián)”小說委員會出版的《小說家》擔任編委。1936年,簽名參加以魯迅為首的“中國文學工作者宣言”,發(fā)表對時局的看法和文學主張;參與發(fā)表“中國詩歌工作者協(xié)會宣言”,呼吁團結抗戰(zhàn)。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夜行集》,郭沫若同志為該詩集作序:“這是在重重的壓迫之下壓得快要斷氣的悲抑的呼息。這兒也活畫了一張憂郁而悲憤的時代相!

    1938年,周而復同志在上海光華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yè),旋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任文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秋,作為邊區(qū)文協(xié)與八路軍總政治部派遣前方文藝小組第五組組長,赴晉察冀民主抗日根據(jù)地參加戰(zhàn)斗生活,和八路軍戰(zhàn)士一起反“掃蕩”,參加百團大戰(zhàn)等戰(zhàn)斗,記錄了許多生活素材,寫了不少短小的報告文學和短篇小說。

    1943年,周而復同志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鼓舞下,創(chuàng)作了秧歌劇《牛永貴受傷》(蘇一平選曲填詞),話劇《子弟兵》,報告文學《諾爾曼·白求恩片段》、《海上的遭遇》等。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qū)文教大會上,被授予“模范文藝工作者”稱號。1944年冬,調到重慶新華日報社工作,編輯黨的機關刊物《群眾》周刊。期間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第十三粒子彈》等。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周而復同志以新華社、《新華日報》特派員身份,隨軍調處赴各地采訪,及時寫出長篇報告文學《隨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將軍巡視華北記》,在《新華日報》連載。創(chuàng)作、出版了報告文學《東北橫斷面》、《松花江上的風云》和《晉察冀行》。1946年后,他歷任香港中共華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副書記。主編《北方文叢》,介紹、出版解放區(qū)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和香港,并通過香港向南洋一帶發(fā)行,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工作之余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燕宿崖》和中篇小說《西流水的孩子們》,出版短篇小說《高原短曲》、《翻身的年月》等。

    1949年5月后,周而復同志歷任華東局統(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第一副部長,上海市政府交際處處長、人事局副局長,上海市政協(xié)黨組書記,華東局與上海市委外賓接待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上海分會秘書長等職。他廣泛團結各界人士,闡述黨和政府統(tǒng)戰(zhàn)、工商、文藝、宗教政策,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1950年,參與創(chuàng)辦《群眾文藝》半月刊,普及文藝,培養(yǎng)工農(nóng)兵作家。1951年,作為“五反”工作隊員,參加了"五反"工作。這一時期他出版雜文集《北望樓雜文》、文藝評論集《新的起點》、散文集《殲滅》等。

    1954年秋,在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下,周而復同志參加中國政府文化代表團,成功出訪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將訪問三國所寫散文,編為《東南亞散記》出版。1955年起,先后任上海市政府文藝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文藝工作。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型文藝雙月刊《收獲》。1958年,率中國雜技藝術團訪問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智利,歷時10個多月,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任務,增進了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撰寫了《永恒的光輝》,《危地馬拉的仇恨》等。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山谷里的春天》。

    周而復

    1959年后,周而復同志歷任對外文委委員、黨組成員,兼對外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中日友協(xié)和中拉友協(xié)副會長。先后率中國代表團出訪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國。期間寫了報告文學《長良川畔》,《在古巴前線》等。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散文游記《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第1、2部。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而復同志遭到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長期迫害,失去自由達7年之久。他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高風亮節(jié)。粉碎“四人幫”后,周而復同志先后當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任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長,分管對外文化交流工作。1981年2月,任對外文委副主任。1983年3月,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先后率中國政府或友好代表團,訪問五大洲數(shù)十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或友好工作,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后,周而復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期間還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塵》。1997年至2000年,陸續(xù)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1-4部)、雜文、文藝評論集《60年文藝漫筆》和《周而復散文集》(4部)。近年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屈原離騷》、《周而復研究文集》、《往事回首錄》和《周而復文集》等。1943年,周而復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鼓舞下,創(chuàng)作了秧歌劇《牛永貴受傷》、話劇《子弟兵》、報告文學《諾爾曼·白求恩片斷》《海上的遭遇》等。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qū)文教大會上,被授予“模范文藝工作者”稱號。是年冬,調重慶《新華日報》社工作,編輯《群眾》周刊,參與文藝界統(tǒng)戰(zhàn)工作。期間出版短篇小說集《第十三粒子彈》。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周而復以新華社、《新華日報》特派員身份,隨軍事調查處赴各地采訪,寫出長篇報告文學《隨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將軍巡視華北記》。這期間,周而復采訪了聶榮臻、賀龍、劉伯承、羅榮桓、彭真等將軍及國民黨的一些愛國將領和民主人士,并作了大量報道。在東北三省巡訪期間,創(chuàng)作出版了報告文學《東北橫斷面》《松花江上的風云》和《晉察冀行》。1946年后,周而復歷任香港中共華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副書記,主編《北方文叢》,介紹出版解放區(qū)文藝作品。期間創(chuàng)作了《白求恩大夫》《燕宿崖》和中篇小說《西流水的孩子們》,出版短篇小說集《高原短曲》《翻身的年月》。

     1949年5月,周而復按黨組織指示,帶領李達、王亞南、舒繡文、于立群等100多位文化界人士赴北平。之后,隨第三野戰(zhàn)軍進入上海,歷任華東局統(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第一副部長、上海市政協(xié)黨組書記、華東局上海市委外賓接待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上海分會秘書長等職。他廣泛團結各界人士,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統(tǒng)戰(zhàn)、工商、文藝、宗教政策。1950年,周而復參與創(chuàng)辦《群眾文藝》半月刊,普及文藝,培養(yǎng)工農(nóng)兵作家。次年,作為“五反”工作隊員,在上海一個棉紡廠和商店參加“五反”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為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奠定了基礎。

     1954年秋,在周恩來總理指示下,周而復參加中國政府文化代表團,成功出訪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出版了《東南亞散記》。1955年起,周而復先后任上海市政府文藝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文藝工作。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型文藝雙月刊《收獲》。1958年,率中國雜技藝術團訪問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智利,增進了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撰寫了《永恒的光輝》、《危地馬拉的仇恨》,出版中篇小說集《山谷里的春天》。

     1959年后,周而復歷任對外文委委員、黨組成員,兼對外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中日友協(xié)和中拉友協(xié)副會長。先后率中國代表團出訪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國。期間寫了報告文學《長良川畔》《在古巴前線》等。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游記《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

     周而復1978年12月起,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委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率中國政府或友好代表團,訪問五大洲數(shù)十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1979年后,周而復出版《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5年,出版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期間還出版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程》。1997年至2000年,陸續(xù)出版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雜文文藝評論集《六十年文藝漫談》《周而復散文集》《往事回首錄》等。

     周而復是一位多產(chǎn)、高產(chǎn)作家,作為中國作協(xié)顧問、名譽委員,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顧問,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常務理事等,對中國文化事業(yè)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7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發(fā)表、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雜文和文藝評論等,共計1200萬字。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越、俄、英、意等國文字,許多名篇被收入教科書,拍成影視劇。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文學獎,陸定一讀了前四卷后致信“看了些外國知名小說和中國的知名小說,能和此書相比的不多。這部小說的出版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周而復書法藝術造詣頗深,郭沫若稱其書法逼近“二王”。趙樸初詩贊《周而復書琵琶行》:“歐書端嚴可南面,氣清骨重胎羲獻。白公長歌千載傳,琵琶實勝長生殿!眴⒐υ娫疲骸吧袂骞切懔旓L,實大聲洪雷繞殿。初疑筆陣出明賢,吳下華亭非所見!

    周而復 - 書法家

    周而復不僅以小說著稱,而且還是老一輩書法家。他在任文化部副部長期間,還參與領導成立中國書協(xié)和建立各省、市書協(xié)分會的工作,并先后擔任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和中國書協(xié)顧問等職。從童年時代讀私塾開始,他就在父親和業(yè)師朱華的嚴格指導下學習書法,先后臨習過顏、柳、歐、趙和二王的大量碑帖,并長期涵泳于歐、王之中。幼時家貧,無錢購買紙硯,他就經(jīng)常蘸著清水在一塊大方磚上練字。他酷愛文學,喜讀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作品,從而為其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法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0
    年代初,他進入上海光華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同時開始從事寫作,結識了魯迅、茅盾等人,并參加左翼文藝活動?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未停止對書法的研究與學習。建國后,工作很繁忙,不能夠經(jīng)常書寫,于是他就利用休息時間來讀帖!坝^千劍而后識器”,周而復正是通過對歷代碑帖的閱讀,將其中有益的精華化為自己的筆墨語言,“會通于意態(tài)之際”(明·項穆),從而達到廣覽博收、取精用弘的目的。他的書法,過去不輕易示人,也鮮為人知,還是在他擔任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以后,由于經(jīng)常參加和主持一些書法活動,同時也總不時地關心著中國書協(xié)的工作,并抽出時間來參加一些會議,大家才從筆會、電視和書法雜志及報刊上見到他的書作,于是很快被他書法的意趣所吸引,以至于長期以來,國內外求書者絡繹不絕,令他應接不暇。

    周而復的書法從小篆、楷書、章草、行書到草書諸體均能,尤以楷、行書為主。他的書法結構嚴謹,欹側而取姿美;筆法方折,纖勁而達清秀;結體或大或小,或簡或繁;筆畫或仰或俯,或輕或重,形成了節(jié)奏明快、骨力洞達、肌腴筋健、剛勁蘊藉的藝術特色,并具有濃郁的書卷氣息。

    對于周而復的書法,中國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有過高度評價。郭沫若在寫給周而復的信中說:“你的字滿好,逼近‘二王’!蓖瑫r又不無自謙地寫道:“在善書者之前,呈獻孩兒體,尤覺手軟,真正貽笑大方了!泵┒茉谑盏街芏鴱偷臅ㄗ髌泛髲托旁疲骸靶种畷▽崉儆谖遥吨纠,報以瓊琚,我有奢望焉!壁w樸初在《周而復書琵琶行》一書出版時題詩云:“歐書端嚴可南面,氣清骨重胎羲獻。白公長歌千載傳,琵琶實勝長生殿。君以歐書書白詩,開卷乍似移船見。心聽鶯語與流泉,恍睹輕攏而慢捻。詩乎書乎消息通,今古相看兩不厭!眴⒐υ凇洞螛阄添嵎铑}一首》中也云:“周書下筆開生面,不數(shù)江東羲與獻。神清骨秀柳當風,實大聲洪雷繞殿。”這些都非常生動地道出了周而復的書法藝術特點。

    古往今來,一些有成就的書法家,往往又是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的文人和學者,周而復也是這樣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游歷世界各地、飽覽名山大川實地考察的見聞。長期以來,這多方面的知識和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書法格局。同時,這也是其作品呈現(xiàn)濃郁書卷氣息和內涵豐碩、意味雋永的主要因素。周而復在書法創(chuàng)作時還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學性,他將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入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去,追求和創(chuàng)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與書體形式相統(tǒng)一,從而使書法更富內涵,且具時代氣息。他書法作品的內容大多為自作詩詞,格調高昂、激情豪放,富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些書法作品的內容,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書法水乳交融,相互輝映,斑斕奪目。

    在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期間,在對外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中,周而復總是不遺余力地倡導書法這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并先后多次率中國書法代表團到日本訪問,交流書藝,以加強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多年來,他曾出訪亞、非、歐、美和大洋洲,足跡遍及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到一處,他總是深入了解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書法交流歷史,積極促進書法藝術的交流,為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周而復 - 周而復與包立民

    周而復第一次到包立民家里,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同時邀請的還有兩位老報人、老作家。一位是香港老報人羅孚,曾主編過《新晚報》,與周而復相識但不太熟,他比周年輕,也近古稀之年。另一位是京城老報人陳鳳兮,她是法國文學翻譯家金滿成的夫人,擔任過何香疑的秘書,被金滿成的老同學陳毅戲稱為“小京官”。她比周而復年長九歲,時年85歲,與周相知卻不相識。他們都是聶紺弩的老朋友,可以說,他們是因聶詩而相識,又因聶詩而相聚。

    談詩之余,包立民取出了一部當代美術家自畫像的冊頁,封套是山水畫家何海霞題簽的《百美圖》。冊頁中已有賀友直、林鍇、黃苗子、尹瘦石、葉淺予、陸儼少、崔子范、何海霞八人的自畫像,并有畫家的自題或友人題的打油詩詞。這些打油詩詞,多抒發(fā)像主甜酸苦辣的藝術人生,明眼人一看便能辨出個中況味,他們不僅是聶詩的擁賞者,而且題寫的詩詞也與聶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包立民萌生廣征美術家自繪漫畫像并附打油詩的靈感。他把《百美圖》的創(chuàng)意向三位老作家講述了一遍,并請他們一一傳閱。

    包立民知道周而復不僅是小說家,而且是書法家,他的行草長卷《琵琶行》曾博得書壇大家啟功、趙樸初的贊評。包立民見他饒有興味地翻閱自畫像詩,忽發(fā)聯(lián)想,如果在冊頁前的空白引首處,請他為今后出版或展出的《百美圖》題一首評贊。包立民把這個想法說了出來,周而復聽了不以為忤,十分爽快地說:“好啊,不過我無曹子建七步成詩之才,要帶回去慢慢推敲!辈痪盟娫捀嬷娨杨}好,等包立民取來一看,在引首處,周而復題了一首《點絳唇》小令,詞曰:
      描繪神州,萬千人物出君手。
      不分美丑,盡比花和柳。
      自寫真容,稱誦時人口。
      實難朽,畫情詩趣,百美醇如酒。
    1997年,《百美圖》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社出版。

    周而復第二次來到包立民家是1996年深秋。他們一同赴甬參加“巴人文學研討會”。會后,周而復邀包立民一起游雁蕩山名勝,又在溫州參觀了馳名全國的小百貨市場,包立民購了一套落地燈具;鼐┖,因攜帶不便,周而復囑咐前來機場接他的司機,先順道送包立民回家。車到樓前,周而復本可以打道回府?墒撬麕е蠲貢且蠘恰.敃r包立民家中來了兩位遠道親戚,事先沒有準備,客廳沒有收拾。他卻一點也不介意,走進客廳,坐在沙發(fā)上,與遠道親戚聊了起來,像與家里人聊天一樣,十分平易近人。

    最后一次周而復到包立民家中是2000年冬日。包立民喬遷新居,從三元里搬到和平里,由小三居擴充到中三居。周而復聽說后,一定要去看看,同時去的還有中國工人出版社的編輯劉嵐。劉嵐是《周而復六十年文藝漫筆》的責編,穿針引線者就是包立民。這一年周而復又將百余萬字的《往事回首錄》交付劉嵐,所以帶了劉嵐一起前來祝賀喬遷之喜。包立民妻子聽說86歲的周老不怕六樓沒電梯,來到家中,十分感動。

    周而復的住房比包立民大得多,五室兩廳——客廳、餐廳,除二廳不設書柜,每間房間(臥室也不例外)都放有書柜,此外,過道走廊里還有一面墻的書柜,書的種類排列得很有規(guī)律。據(jù)周而復說,夜間他要找書,不用開燈,摸黑也能找到。周而復留包立民吃過好幾頓飯,飯菜是阿姨事先燒好的,放在微波爐里加熱一下,冷盆熟菜是現(xiàn)成購得的,只有一道湯,是周而復請客的保留節(jié)目——干絲海米湯,其味鮮美,是周而復親自做的。

    周而復 - 評價

      周而復作為中國作協(xié)顧問、名譽委員,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顧問,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常務理事等,是一位多產(chǎn)、高產(chǎn)作家,他對中國文化事業(yè)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7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發(fā)表、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雜文和文藝評論等,共計1200萬字左右。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文學獎,許多名篇被收入教科書,在國外出版和被拍攝成影視劇。周而復酷愛文藝事業(yè),勤奮刻苦,惜時如金;創(chuàng)作嚴謹,一絲不茍;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生命不息,筆耕不輟。他的文學作品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主旋律,并以高超的藝術水平,真實反映典型環(huán)境,典型人物,受到國內外文藝界高度贊賞,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為我國先進文化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

    名人推薦
    •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zhèn),漢族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電視名人、節(jié)目特邀主持人。專業(yè)從...
    • 楊慶存
      楊慶存,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平邑人。先后就讀于曲阜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評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師從王水照...
    • 于麗媛
        自幼喜愛美術,但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特殊原因,無緣進入專業(yè)學校學習。自己總是用零用錢買些畫冊臨摹些美術作品,十五歲的時候接近了佛教藝術,深深...
    • 張充和
      張充和(1914年5月17日——2015年6月17日),祖籍安徽合肥,生于上海,教師。張充和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在父親的影響下,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
    • 朱蘇進
      朱蘇進,南京人,20世紀九十年代,以一系列軍旅小說成名文壇,《射天狼》、《接近于無限透明》、《醉太平》等,用充滿激情的筆調,刻畫了新一代軍旅...
    • 鄭敏
      鄭敏,女,1920出生,福建閩侯人,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2017年8月15日,鄭敏獲得“百年新...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