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 - 簡介
周昭
[公元?年至二六一年]表字恭遠,潁川人。生年不詳,約卒于吳永安中。與韋核、薛瑩、華核并述《吳書》。后為中書郎。坐事下獄,核表救之,孫休不聽,遂伏誅。
周昭 - 其余信息
中國周代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yè),繼續(xù)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jīng)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qū),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tǒng)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后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昭王 - 三次攻楚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wèi)統(tǒng)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之后,楚與周王室的關(guān)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周康王時,楚與周關(guān)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后),鬻熊臣周,奠定了親善關(guān)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后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wèi)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guān)系,必然產(chǎn)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zhàn)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qū)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tǒng)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fā),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guān)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jù)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蹲髠餍辍罚骸跋钌卸!)。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jù)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边@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fā)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fā)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周昭王 - 死因
周昭王在位19年,困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計淹死,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中的少室山)。姬瑕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即位后又沒有賢能的大臣勸諫、輔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來。他酷愛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獻珍禽,明天貢上異獸,以此博取賞賜和升官。
周昭王自幼生長在王宮中,哪知道創(chuàng)業(yè)守成都都非易事,只見父王在宮中一坐,就有文臣武將去聽命辦事;外邦諸侯年年納貢,歲歲來朝,并不費什么力,就覺得這天子當起來也很容易。于是,周昭王就開始沉溺于享樂,不理朝政,周朝因此開始衰落,一些分封出去的諸侯也不大尊敬這位天子了。
昭王南巡,沿途的老百姓可遭了秧,男的被拉去給昭王的軍隊駕車、挑擔、運送糧草,女的被拉去給他做飯、洗衣。召王的軍隊也一路上騷擾百姓,殺豬搶羊,只弄得怨聲載道。老百姓家里的糧食被搶走了,耕牛和雞鴨也被搶走宰殺了。
這一天正在前行,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只見河水急流而下,水勢兇猛。昭公派人抓來幾個漁夫一問,才知道這就是漢水,要到楚都丹陽 (今湖北枝江縣)。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于是,昭王下令征集附近漁民的全部船只,抓來船夫,整整用了兩天,才將南巡大軍全部運過河去,
昭王渡過漢水以后,才知根本沒有什么白稚之事,心中大怒,命令軍隊向楚都丹陽發(fā)動進攻?墒浅娫缰赜幸粦(zhàn),預先做好了準備,打了幾仗,昭王沒有占到什么便宜,丹陽始終攻不下來。昭王的軍隊只好拿老百姓撒氣,搶劫了老百姓的大批財物,接著只好班師回朝。
來到漢水邊,昭王大吃一驚,只見河邊一只船也沒有。昭王派武士到附近村莊里搜了半天,一無所獲。他斷定是這些山野村民故意跟周軍作對的,就把他們抓來,命令他們在三天之內(nèi),造出三十條船來,交付周軍使用;否則軍法處置。
第三天中午,村民果然送了三十條新船來到河邊。周軍回家心切,就爭先恐后地上船,還把車、馬和搶來的財物全都裝到船上,一齊向北劃去。不料船剛劃到河中心,竟都漏起水來。船夫一個個跳到河中游走了。再看那些船,竟然都散開成了一片片的木板。昭王和他的軍隊連同車馬財物,都掉進了湍急的流水中。
原來昭王的軍隊這樣燒殺搶劫,百姓們早就恨透了他們,就決定在昭王返回時,教訓教訓他,讓他知道老百姓是不好欺侮的。于是,百姓表面上執(zhí)行命令造船,可村民們用樹膠把一塊塊木板粘合到一起,根本就沒鐵釘加固。這樣,他們胡亂應付,造了三十只船,又在木板粘合的縫上畫上一些花花綠綠的圖案掩蓋。周軍末看出破綻,就上當了。這船經(jīng)水浸泡,樹膠慢慢溶化,船自然就散架了。這些周軍兵士生長在北方。大多不識水性,掙亂幾下。就沉下去葬身魚腹了;只有少數(shù)兵士,或靠著水性。或抓著塊木板,才勉強游到岸邊,保住了性命。自幼在王宮中長大的昭王,哪識水性,加上身體肥胖,掉進水里,掙扎了幾下就開始往下沉,連 "救命"都來不及叫出聲來。昭王有個護衛(wèi)叫辛游靡,不僅力氣大,還會浮水。他看到昭王掙扎幾下就沉下去了,就趕緊過去救駕。他一手夾住昭王,一手劃著水往岸邊游,好不容易才把昭王弄到岸上。再看昭王的肚子里灌滿了水,脹得像面大鼓,試一試鼻息,一絲兒氣也不出了。原來早就淹死了。
辛游靡等人抬著昭王的尸體返回鎬京,向朝中大臣報告了這次南巡的詳細經(jīng)過。大臣們一商議,覺得堂堂的周朝天子,竟然為了一只自稚而送了性命,這樣的丑事要傳出去,還不讓天下人恥笑?只好推說昭王暴病而亡;還說,昭王臨終之前留下遺言,為了不驚擾天下,喪葬從簡,由太子繼位,這就是后來的周穆王。
周昭王 - 南征
《左傳》等書記述,周昭王在十九年的下半年親率六師攻打楚國。周師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準備渡江,碰到了異常的天氣。漢水邊的土人痛恨周人的騷擾暗中進行破壞,征集的渡江船只有的是用膠粘接船板而成的。因乘坐的渡船在漢水中流膠溶板散,昭王和隨從貴族祭公等人葬身魚腹。楚軍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于漢水”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慘敗。對這場不光彩的敗仗,正統(tǒng)的史家用“南征而不返”一語帶過,對周楚戰(zhàn)爭的細節(jié)甚少論及或語焉不詳。
70年代在周原出土了一批微氏家族的青銅器,其中對西周史事記述的最重要銘文是穆王時代的《史墻盤》,作器人墻世代為周王室的史官(乍冊)。史墻對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評價。銘文說:“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說昭王大規(guī)模地撻伐荊楚,因為巡狩而到了南方,從而贊揚昭王事業(yè)的宏偉(弘魯),銘文中全無“南征不返”之類的遮掩之詞。
收藏在北宋《博古圖錄》和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等書中的著名的安州六器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安陸(今湖北孝感)出土的一組有銘文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包括兩件中方鼎、中觶等器,作器人是曾跟隨昭王伐楚的貴族“中”。考古學家綜合研究了這六篇銘文,發(fā)現(xiàn)了以往少為人知的昭王南征的紀事。例如中方鼎記述了昭王十六年伐楚,曾命貴族“中”先去南國準備行宮。中方甗則記錄了“中”所走路線經(jīng)過的地方,其中有方鄧、鄂師、漢中洲等。在另一件中方鼎的銘文中說到昭王十六年伐楚獲勝凱旋歸來,賞給貴族“中”采地(邑)。從各銅器的銘文分析,昭王伐楚是動員了大量的人力,規(guī)模也大,有許多貴族都跟隨昭王。
根據(jù)安州六器和其它有關(guān)青銅器銘文的考察,昭王十九年伐楚這場喪師之戰(zhàn):開始時形勢是很好的。周王進軍的路線是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面)出發(fā),經(jīng)過厲國、曾國向南順利推進。為了壯大聲勢,昭王還派出使臣到長江中游的大小邦國,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則率師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上述青銅器銘文的考釋成功,提供了關(guān)于昭王南征這一段重要歷史的珍貴資料,使先秦古籍得到增補和充實。
周昭 - 著作
昭著有《周子》九篇,(《隋書經(jīng)籍志注》)傳于世。
周昭 - 相關(guān)詞條
周貞觀 周肇 周照 周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