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老萊子

    老萊子

    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楚國人,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

    老萊子 - 簡介

    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國人,出生于康王時期,卒于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訴老萊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示僂而后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崩先R子說:“是丘也,召而來!笨鬃右娒,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xùn)導(dǎo):“你對世人的痛苦感到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究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的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

    有什么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jīng)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tài)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guān)注社會的內(nèi)容。后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大發(fā)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愿“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fā)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jì)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陽,“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背萃踝择{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睘楸苊獬萃踉賮砥盖,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qū)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jù)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老萊子 - 經(jīng)歷

    老萊子是發(fā)端于春秋時期的道家學(xué)派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自春秋而戰(zhàn)國,后起道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道家原創(chuàng)者的思想與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經(jīng)過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傳之于世!独先R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老萊子的思想,也有人認為老萊子就是老子,郭店《老子》面世,為我們認識老萊子,提供了文獻依據(jù)。使我們有可能討老萊子的哲學(xué)思想。 

    老萊子是荊門歷史上第一文化名人,清代荊門知州舒成龍認為,就《高士傳》、《列女傳》所記,“或言其隱,或稱其孝,皆大節(jié)也。余謂萊子之孝,非隱無以成之;萊子之隱,唯孝益能終之!保ā肚G門直隸州志·老萊山莊》)《史記·老子傳》載:“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崩先R子以“孝”、“隱”著稱于世,為中國二十四孝之首;作為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以“言道家之用”奠定了中國天道倫理觀的哲學(xué)基礎(chǔ),對中國哲學(xué)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老萊子 - 重要事件

    老萊子是春秋時期著名道學(xué)家。關(guān)于老萊子的身份,歷史學(xué)家爭論較多,相當(dāng)一部分專家認為老萊子就是老子,也有人認為老萊子是老子的兒子或?qū)O子。老萊子共撰寫過十六篇學(xué)術(shù)著作,闡述道學(xué)的玄奧哲理,很有獨到見解。老萊子又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首,“老萊斑衣”、“戲彩娛親”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老萊子

    老萊子因看不慣塵世間的名利角逐和諸侯爭霸,為躲避戰(zhàn)亂,從河南遷來湖北,隱居在荊門蒙山(即今象山)坡下的竹籬茅舍里,過著墾荒耕種,喝泉水,吃雜糧,樹枝架床,蒲草作墊的日子。他在這里潛心致學(xué),奉養(yǎng)雙親。據(jù)說楚王非常器重老萊子的淵博學(xué)識和高尚品格,親自登門邀請他出山。老萊子很受感動,接受了邀請。老萊子的妻子打柴回來,看到山莊周圍凌亂的車輪軌跡和馬蹄印,就問什么人來過。老萊子就把實情告訴了她。他的妻子勸阻說:“常言說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有權(quán)有勢的統(tǒng)治者既然舍得好酒好肉款待你,必然要使喚你,奴役你;既然肯用高官厚祿封贈你,必然會輕易將你的命運捏在手里。咱們是山村野夫,放蕩不羈,無拘無束,自耕自食,不與世人爭權(quán)奪利,多么消遙自在,犯不著被牽著鼻子走,任人擺布!苯Y(jié)果,老萊子沒有去輔佐楚王,楚王也未勉強。后來,老萊子同妻子離開荊門的山莊,躲避到長江以南不知什么地方定居去了,F(xiàn)在,凡是姓“老萊”的人,都是老萊子的后代。老萊子曾說,禽鳥的羽毛和獸畜的毛皮可供編織,御寒遮體,而撿拾遺落在田野的谷粒和麥穗就夠口糧了?鬃雍髞碇览先R子這番回歸大自然的言論,感觸頗多。

    老萊子七十高齡卻不認為自己已經(jīng)年老,因為他父母依然健在。他用好飯好菜奉養(yǎng)父母。為了博取老邁龍鐘的父母的歡愉,他特意穿戴嬰孩的斑衣花帽,擺耍撥浪小鼓,手舞足蹈,在父母跟前嬉戲,逗弄小雞幼鴨,裝出孩童天真爛漫的活潑神態(tài),使老人在風(fēng)燭殘年中得到寬慰,消除寂寞。他還故意挑著水,滿跚步人廳堂,當(dāng)著老人的面,假裝滑一跤,水桶打翻,自己仰面朝天,賴在地上學(xué)著小兒啼哭,滑稽的模樣逗得老人開懷大笑。到了元代,郭守正收集民間典型孝子例編成《二十四孝》一書,其中收錄了老萊子,成為眾所周知的故事。

    老萊子當(dāng)年在荊門象山下海會溝耕作過的田壟和故居旁的深井,歷代被美其名為孝田順井,婦孺皆知。

    老萊子 - 與蒙山的道家文化

     宋金時的古墓中即有部分孝子的壁畫出現(xiàn)。至元代已經(jīng)正式定型為“二十四孝”。而其中臨沂人的故事即占了四分之一,與蒙山有關(guān)者即有曾子、仲子和老萊子。老萊子為楚人,隱于蒙山之陽。查閱《古列女傳》(為西漢劉向所撰,晉顧愷之繪圖。其最早刻本為南宋建安余氏所刻。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阮元所藏,并由其子阮?甲C翻刻)第二卷“賢明傳”第十四“楚老萊妻”。文曰:“楚老萊子妻也,萊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陽”。這是記載老萊子的最古的版本。元氏郭守敬《二十四孝》之“彩認娛親”只介紹了老萊子的孝道和得到了健康長壽的回報。

    《古列女傳》記載老萊子是一位過著“葭墻蓬室,木床蓍席,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種”生活的隱士。楚王聞之曰:“老萊賢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來,楚王駕至老萊之門”,說明楚王曾來到蒙山來聘請老萊子。經(jīng)過一番遜讓,老萊子終于同意了楚王的聘請?墒,其妻戴畚萊,挾薪樵回家時,發(fā)現(xiàn)了門前的車跡之眾,就問其故,老萊子告訴她楚王來聘的事由,其妻由講了受人官祿,必為人所帛,而且難免于患的道理,并不愿為人所制。說罷要走,老萊子與她同行,至江南定居仍然過著農(nóng)耕的生活,且多有居民從之。故“一年成落,三年成聚”,說明和他同居的人已經(jīng)形成一個村落。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老萊子是一位隱士賢人,其妻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女子。老萊子隱居生活中,著有《老萊子》15篇,皆是研究道家的著述,說明其是道家學(xué)派,從而為蒙山是道教名山提供了佐證。

    老萊子 - 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孝子,人們都叫他老萊子。老萊子與圣人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著有15篇闡述道家奧妙的文章,名氣很大。他是個老實本份的兒子,恭敬地侍奉父母,要多孝順有多孝順。

    老萊子一生未做官,家境貧苦,生活艱難。他同妻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靠種地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夜深人靜時,他才在燈下讀書寫作,去思索探求人生的真諦。

    當(dāng)時,諸候爭霸,戰(zhàn)爭頻仍,為避兵荒馬亂之苦,他與妻子扶老逃奔到蒙山南麓而居,開荒種地。他憑著一顆孝心和一雙大手,砍些樹木樹枝,割些蘆葦山草,搭起兩間小屋。為父母做了床,編了張席子,盡力讓父母親舒適些。為解決吃飯問題,老萊子不怕苦累,經(jīng)常到山上砍柴,挑到集上去賣,買回米面蔬菜、油鹽醬醋,供父母享用。

    他和妻子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把米面留給父母吃。他和妻子經(jīng)常吃野菜充饑。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轉(zhuǎn)眼間老萊子已七旬。他的父母還健在,只是行動不便當(dāng)了。老萊子憑著一腔赤誠,一片孝心對父母體貼入微,關(guān)心備至,讓二老頤養(yǎng)晚年。他認為兒子在父母跟前永遠是孩子。為讓父母生活得快樂,他想方設(shè)法引逗二老發(fā)笑,喚起老人對往事的回憶。

    一次,他臉上涂些油彩,穿著件五顏六色的花衣服,象小孩子一樣在地上爬,翻跟頭,學(xué)狗叫直到把父母逗笑了為止。

    又有一次,他弄了個鼓,邊敲邊唱。唱詞都是孩提時代父母教給他的那些故事,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紂之類。他用怪腔怪調(diào)演唱,怎么讓父母高興就怎么唱,真是隨心所欲啊!

    另有一次,他挑水進屋,故意跌倒,躺在地上學(xué)嬰兒啼哭,他父母起身去扶他。他一下子跳起來說:“我跟二老鬧著玩呢!备改笜返门醺勾笮φf:“你這孩子,老了老了還這么頑皮。”

    老萊子避世躬耕,孝敬父母的事,遠近傳播,天下聞名?鬃訉Υ嗽锌溃骸皩τ诟改鸽p親來說,兒子年邁并不算老;而讓父母雙親傷心,才算真正的老。像老萊子,這可以說是不失孺子之心啊!

    后來楚王不惜萬乘之尊,屈駕來到老萊子家門,誠聘老萊子出山輔政,建功立業(yè),許諾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老萊子毫不動心,他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表示父母在世,自己決不能離開父母,退請楚體察自己的孝心,另請高明。楚王見老萊子孝心堅定,也就不再強他所難,帶著隨從走了。

    楚王造訪的消息,很快傳開了。人們對老萊子更加敬重了。蒙山一帶時常車水馬龍,成群結(jié)隊登門探訪老萊子。老萊子考慮父母近百歲,過慣了平靜生活,承受不了天天的紛擾。于是一狠心,搬家到了長江南岸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切從頭開始,造屋、開荒、種地。生活安定下來后,他又像從前一樣在二老跟前翻跟頭,學(xué)狗叫,演唱些滑稽有趣的故事。他說:“人生在世不當(dāng)有什么奢求,要克盡孝敬之心!

    老萊子 - 歷史典籍

    《莊子·外物》:“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后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先R子曰:‘是丘也,召而來!倌嶂。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yè)可得進乎?’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丑,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jié)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知兩忘而閉其所譽。反而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圣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歷。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戰(zhàn)國策·楚策四》:“或謂黃齊曰:‘人皆以謂公不善于富摯。公不聞老萊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今富摯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兩盡也。諺曰:見君之乘,下之;見杖,起之。今也,王愛富摯,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nèi),在尤之外。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不樂,蓋老萊子之行也! 

    《史記·仲尼弟子傳》載:“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仲平,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chǎn)。” 

    從《莊子》、《戰(zhàn)國策》、《大戴禮記》、《史記》的記載來看,老萊子是與孔子同時的一位學(xué)者,孔子曾接受過老萊子的喻教。在孔子心目中,老萊子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貧樂道的賢者。 

    《尸子》卷下:“老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也。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 

    《史記·老子傳》:“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漢書·藝文志》:“《老萊子》十六篇! 

    從《尸子》、《史記》、《漢書》的記載來看,老萊子有專門著述,是“言道家之用”的哲學(xué)家。 

    《列仙傳》:“老萊子,楚人。當(dāng)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莞葭為墻,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葅芰為食,墾山播種五谷。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烏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高士傳》:“老萊子者,楚人也。當(dāng)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莞葭為墻,墾山播種。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駕至萊子之門,萊子方織畚。王曰:‘守國之政,孤愿煩先生。’老萊子曰:‘諾。’王去。其妻樵還,曰:‘子許之乎?’老萊子曰:‘然!拊唬骸勚,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妾不能為人所制者!尥镀溘味。老萊子亦隨其至于江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鴷迤缘兰抑,人莫知其終!  

    從《列仙傳》、《高士傳》的記載來看,老萊子是一位隱士,楚王“駕至萊子之門”,愿以“守國之政”相托,而老萊子卻躲避到江南。 

    《荊門直隸州志·古跡》:荊門有“老萊山莊”,“山莊在城西順泉側(cè),老萊子隱居養(yǎng)親處也!薄吨葜尽芬读信畟鳌吩疲豪先R子“作嬰兒戲,斑舞詐跌,弄雛親側(cè),博親一笑!薄端囄念惥邸芬读信畟鳌吩疲豪先R子“作嬰兒自娛,著五彩斑斕衣裳,取漿上堂,跌撲,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雛鳥于親側(cè)。” 

    從《列女傳》、《荊門直隸州志》的記載來看,老萊子是以“斑衣娛親”聞名后世的“孝子”。荊門古城西關(guān)外的“老萊山莊”,以及“順泉”、“孝子田”、“孝隱亭”就是老萊子孝跡的寫照。 

    老萊子 - 姓氏和籍貫

    老萊子其人作為歷史人物的存在,除司馬遷《老子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的疑筆以外,典籍中對老萊子并沒有什么懷疑。其實,司馬遷并不同意“老子”是老萊子的說法。司馬遷說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就是證明!独献觽鳌肥墙癖尽独献印纷髡叩摹皞鳌保簿褪恰爸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的“傳”。如果司馬遷同意說“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就是老萊子,他為什么還要畫蛇添足地說什么老子“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之類的話呢?這分明已告訴讀者,老萊子另有他著,其學(xué)是“言道家之用”,與“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不能混為一談!爸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戰(zhàn)國時老學(xué)首領(lǐng)李耳,不是與孔子同時且長于孔子的老子。與孔子同時且長于孔子的老子姓老氏,名聃,疑為春秋宋國沛人。老萊子是春秋楚人,當(dāng)然不能說老聃就是老萊子。 

    老萊子前面也有個“老”字,老萊子是不是姓老氏呢?(晉)皇甫謐《高士傳》稱“老萊子”,亦稱“萊子”。清代荊門知州舒成龍直接稱老萊子為“萊子”。沙少海《莊子集注》引畢沅說:“老萊子本為萊子,而以壽考稱老萊子!薄段倪x·孫綽〈天臺山賦〉》注引西漢劉向《別錄》:“老萊子,古之壽者!薄肚G門直隸州志》引《列女傳》稱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七十作嬰兒戲,斑舞詐跌,弄雛親側(cè),博親一笑!笨磥恚f“以壽考稱老萊子”應(yīng)是持之有據(jù),不是妄說。 

    如果說“老萊子本為萊子”,那么老萊子應(yīng)該姓萊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二》載,古有萊子國,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子孫以國為氏。老萊子不是齊人,是楚人,疑“萊”即“賴”。宋代羅泌《路史》曾說“賴乃萊也。”老萊子,姓“萊”氏,疑為“賴”之音轉(zhuǎn)。上古“萊”屬陽聲韻,“賴”屬入聲韻;到中古“萊”(廣韻落哀切,來咍開一平蟹)與“賴”(廣韻落蓋切,來泰開一去蟹)聲紐相同,同為蟹攝,只有平聲和去聲之別。春秋時期有“賴”國(氏族方國),在今湖北隨州市稍東而北。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滅賴。《春秋左傳· 昭公四年》載:“楚子以諸侯伐吳,……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軍中。王問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比绻,“萊”即“賴”,老萊子便是春秋賴人,即今湖北隨州市人,楚靈王三年隨族人遷至鄢。 

    老萊子 - 與孔子相會

    《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載:衛(wèi)靈公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來。” 衛(wèi)出八年(公元前485年)孔子“自陳入衛(wèi)!毙l(wèi)出九年(公元前484年)“仲尼反魯!币来耍鬃赢(dāng)于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離開魯國到衛(wèi)國,自此開始周游列國,于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回到魯國,時年68歲,在外十四年,曾至衛(wèi)、宋、陳、蔡、楚等國。孔子過蔡時,曾遇避世之士長沮、桀溺;在楚,曾遇楚狂接輿陸通,還會見了老萊子。這些都是“道家者流”?鬃泳唧w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會見老萊子的呢?《莊子》中很多地方提到孔子到楚國的事,有兩處關(guān)于孔子南下到楚腹地的記載,一處是《徐無鬼》,一處是《則陽》。這兩處都提到市南宜僚!肚f子·徐無鬼》載:“仲尼之楚,楚王觴之! 市南宜僚受酒而祭!笔心弦肆,即熊宜僚,居楚市南,又稱市南子,善弄丸,楚國勇士!蹲髠鳌ぐЧ辍份d:楚平王太子建,為鄭人所殺,其子勝在吳。令尹子西召勝于吳,使處吳楚邊境,為白公。白公勝為報父仇,請求子西派兵伐鄭,子西遲遲不發(fā)兵。于是白公勝與子西反目,欲殺子西父子(子期、子西)!皠伲ò坠珓伲┲^石乞(白公勝的部屬)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dāng)之,則可矣!蛟唬骸豢傻靡病!唬骸心嫌行芤肆耪撸舻弥,可以當(dāng)五百人矣!藦陌坠远娭Ec之言,悅。告之故,辭。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薄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云:“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無所關(guān)其辭!鄙鲜鍪录,據(jù)《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令尹子西召白公勝于吳的時間是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白公勝與子西反目當(dāng)為楚惠王三年(公元前486年)!肚f子·徐無鬼》記載孔子見楚王時,提到了“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的事,因此,孔子見的楚王,是楚惠王,時間是楚惠王三年,即孔子返回魯國的前兩年(公元前486年)。  

    楚惠王元年(公元前488年),楚遷都鄢(今湖北宜城市南)。《莊子·外物》記載孔子見老萊子,是老萊子弟子“出薪”遇見孔子回報后,老萊子召見孔子的。這可能是孔子出游郊外而邂逅相逢的,因此,孔子見老萊子的地方,應(yīng)是鄢都郊外(或遠郊)的老萊子住所。楚昭王末年老萊子年近七十,遷鄢時的老萊子是21歲左右的年輕人,孔子時年14歲,老萊子長7歲?鬃右娎先R子時66歲,老萊子73歲。這種年齡差異,與《莊子·外物》所記對孔子的態(tài)度相合。  

    《史記·仲尼弟子傳》所謂“孔子之所嚴事……於楚老萊子”的具體記述,典籍中僅見《莊子·外物》一例。不過就此一例也足以說明孔子與老萊子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實際來往并非僅此一次?鬃舆@次見老萊子不是有準(zhǔn)備的專訪,而是邂逅相逢。老萊子是位隱者,居無定所;也許因為其他原因,老萊子遷徙新居后,孔子還不得而知。所以這次孔子見老萊子,是老萊子弟子“出薪”遇見孔子回報后,老萊子召見孔子的。老萊子的弟子并不認識孔子,但老萊子僅憑弟子對所遇見的人的外表的描述便知“是丘也”,這至少說明老萊子不是第一次見孔子,或者說過從甚密。一般來說,客至,主請,正式談話前總免不了寒喧幾句,或者客人先致問候。然而,孔子見老萊子,卻是主人先說,而且是以訓(xùn)導(dǎo)的口氣要對方如何如何才“為君子矣”。這正是十分親密的師友之間的見面和交談。從談話內(nèi)容看,孔子和老萊子的關(guān)系也是很融洽的。孔子主張修圣德,以“仁”治天下;老萊子主張修“道”,以“清靜(清廉恬淡)為天下定”(郭店《老子乙》第15簡)。在治世必須先“進”(修進)這一點上,孔子與老萊子存在共識,兩人的治世思想也有互補性。所以孔子請教老萊子,自己所學(xué)圣跡業(yè)行是否可得修進而為世用(“業(yè)可得進乎”)。老萊子并不反對孔子的以“仁”治天下,但覺得以“仁”治天下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老萊子說:“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保ü鶓c藩注:“一世為之,則其跡萬世為患,故不可輕也!保├先R子認為“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郭慶藩疏:“反于物性無不傷損,擾動心靈皆非正法”)。他主張“治人事天”、“清靜為天下定”(郭店《老子乙》第1簡、第15簡)。   

    老萊子 - 隱和孝

    關(guān)于老萊子的“隱”,《古列女傳》、《列仙傳》、《高士傳》記敘一致,即“當(dāng)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根據(jù)前面關(guān)于老萊子出身籍貫的推斷,老萊子出生小小的氏族方國,他能著書立說,當(dāng)然是知識分子,在奴隸社會,奴隸恐怕是沒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的,他至少是奴隸主貴族出身。楚滅賴遷鄢之后,賴國的貴族一部分降為皂隸,大部分變?yōu)槌䥽氖,取得自由民的身份,與鄢地原來楚的自由民及小生產(chǎn)者一起從事生產(chǎn)勞動。滅國的打擊,使他萌發(fā)出貴柔的思想,不愿爭強斗勝,只希望統(tǒng)治者對他們不干涉或少干涉!豆帕信畟鳌だ先R子妻》所述“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便是老萊子當(dāng)時思想和生活的寫照。  

    老萊子為什么“逃世”?“逃世”是因為“當(dāng)時世亂”!笆纴y”,是老萊子所認為的“世亂”,并非一般所說的“世亂”,應(yīng)是指老萊子隨族人遷鄢以后所見到的楚靈王及以后楚王的霸政和征戰(zhàn),當(dāng)然包括如“楚公室亂”在內(nèi)的“世亂”。  

    楚靈王是十分熱心霸政的楚王,他即位三年,即會盟諸侯于申,儼然自為盟主。六年,章華之宮落成,召魯君往賀。八年,遷許于夷,遷城父入于陳,遷方城以外之人于葉。十年,誘殺蔡靈侯,滅蔡,以蔡世子為犧牲祭山。十一年,派兵圍徐以威脅吳國。以上都是靈王霸政的行徑。楚靈王熱衷于霸政,對內(nèi)不實行改革,這在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594年)之后,各國不同程度地改變奴隸主貴族的所有制為封建地主階級所有制的當(dāng)時,是一種十分落后的政治。楚平王篡奪政權(quán)后,繼續(xù)實行霸政!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楚人城州來,向吳挑釁。正如楚莊曾孫沈尹戌所說:“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疲死轉(zhuǎn),忘寢與食。”然而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的讒言,致使太子建出奔,因而殺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尚弟員奔吳,為后來吳軍攻入郢埋下了禍根。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晉用周室名義,會盟諸侯于召陵,謀攻楚;吳與蔡、唐聯(lián)合攻楚,破郢都后,昭王逃入云夢澤中,后奔隨,申包胥求救于秦。十一年(公元前505年),秦救楚,敗吳兵。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吳再度攻楚,敗其舟師,又攻其陸師,楚懼,遷都于鄀。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吳攻陳,昭王救陳死于軍中,楚惠王繼位,遷都鄢。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孔子見老萊子五年后,楚公室又發(fā)生“白公之亂”。  

    楚靈王的貪婪、反復(fù)無常,楚平王的昏庸、喪心病狂,以及吳滅楚、秦救楚的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使楚國人民飽經(jīng)世亂之苦。特別是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孔子見老萊子五年后,楚公室發(fā)生“白公之亂”,使年邁的老萊子受到極大的沖擊,致使他離開鄢地,“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荊門蒙山雖地處荊楚腹地,但比鄢地來說,卻是遠離楚都了。老萊子主張以“道”修身,像老聃一樣,“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不過,老萊子的“隱”更表現(xiàn)在行動上。老聃曾任周“守藏室史”(史官),是后世所說的“隱朝市”的“大隱”;老萊子卻“逃世耕于蒙山之陽”,是后世所說的“隱陵藪”的“小隱”。  

    老萊子的“隱”,并非厭世,而是對楚靈王及以后的楚王霸政的批判。如果楚王能放棄霸政,也許老萊子會是另外一種態(tài)度!豆帕信畟鳌份d,楚王駕至萊子之門,“王曰:‘寡人愚陋,獨守宗廟,愿先生幸之!先R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王復(fù)曰:‘守國之政,孤愿變先生之志。’老萊子曰:‘諾!边@里的一個“諾”字,既表明了老萊子“隱”的矛盾心情,也揭示他“隱”的批判霸政的時代特征。老萊子的“隱”有著深厚的哲學(xué)內(nèi)涵。老萊子的“隱”是一種愛身、自重的表現(xiàn)。郭店《老子乙》第5至8簡:“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崴杂写蠡颊,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舉天下矣!薄叭藢櫲枞趔@,貴大患若身”,這是受外部精神性事物奴役的結(jié)果,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xiàn),也是人的“真”、“樸”的一種異化。如果人不重視身外的榮辱得失,而是“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便是保持人自身的“真”、“樸”。老萊子的“隱”,就是“愛身”、“自重”,是為了保有自己的“真”、“樸”,是對異化的對抗。  

    老萊子是以“斑衣娛親”著稱的“孝子”。老萊子的“孝”也有它的歷史內(nèi)容,是他的天道倫理觀的具體表現(xiàn)。春秋末期,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初露頭角,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動搖,奴隸制社會開始崩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都在這動蕩的舞臺上,以各自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在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最高層,周王室的勢力更加衰弱,與周王室的衰弱相對照的是諸侯的強大。到楚靈王時期,也就是萊子隨族人遷鄢以后,楚靈王步春秋五霸的后塵,頑固地推行霸政,以挽救衰危的奴隸主統(tǒng)治。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也不甘示弱,也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在魯國,封建地主階級的勢力迅速成長,以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勢力,于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以改組軍隊為名,廢中軍,四分公室,把從公室分得的土地重新作了調(diào)整,使公室的地位更加衰落,以季孫氏為首的新興的地主集團牢牢地掌握了魯國的政權(quán)。在齊國以田氏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的辦法籠絡(luò)人心,以對抗公室厚斂民財三分之二的奴隸制殘酷剝削,逐步發(fā)展自己;后來田氏依靠武裝力量和民眾的支持,不斷消滅貴族的勢力,終于在公元前481年殺掉了齊簡公,消滅了奴隸主貴族的殘余勢力,掌握了齊國的政權(quán)。在晉國,趙、韓、魏三家分晉,晉公室名存實亡,政權(quán)落入新興地主階級集團手中。在楚國,奴隸主貴族內(nèi)部權(quán)利再分配的斗爭也十分激烈。公元前529年,楚靈王的三個弟弟(公子棄疾、公子比、公子皙)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入楚,立公子比為王。后來,公子棄疾又迫使公子比、公子皙自殺,自立為王,是為楚平王。楚平王在與吳、越的爭霸中,耗盡國力。楚昭王時期,公元前506年,吳與蔡、唐聯(lián)合攻楚,破楚郢。面對這種社會大動蕩,代表各階級、各階層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向社會發(fā)出呼聲?鬃釉隰攪砼`主階級,一方面竭力保持舊制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新的勢力作些妥協(xié),提出了以“仁”為核心“愛人”、“克己復(fù)禮”的主張。老子在周,作為周王朝的史官,面對周王朝的敗落,主張以“道”治國,在徹底否定機謀、巧言、詭詐、貪婪、用己而背自然、私心憂慮的同時,提出了“視素保樸,少私寡欲”的治國方略。老萊子在楚國,代表被壓迫被剝削的自由農(nóng)民和小生產(chǎn)者,全面否定楚王的霸政,反對人的異化,要求“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無為”,主張“清靜為天下定”。  

    早期儒家“克己復(fù)禮”的政治主張,反映在社會倫理關(guān)系上,要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夫率、婦從、父教、子孝、君使、臣事六位任六職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實現(xiàn)夫智、婦信、父圣、子仁、君義、臣忠。早期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智、圣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五種德行,儒家理想人格要在超脫世俗的生活中實現(xiàn)自己,以達到“德之行五和”的境界,享受所謂“顏子之樂”。早期道家的“視素保樸,少私寡欲”、“清靜為天下定”的政治主張,反映在社會倫理關(guān)系上,就是“人性”的復(fù)歸,主張反“樸”歸“真”。早期道家認為人之本性為“樸”,即所謂“真”,現(xiàn)實社會的人因為受外物的誘惑,追求聲色財貨,而喪失自我,失去本性!白锬窈跎跤,咎莫憯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比绻堋爸恪、“無為”(沒有貪欲),天下便能大治。  

    老萊子的“孝”,不同于早期儒家提出的“六位任六職”的“孝”,是以反“樸”歸“真”為內(nèi)容的“人性”復(fù)歸意義上的“純孝”。“孝”是人倫的核心內(nèi)容,孝敬父母、善事長輩是無條件的。如果孝敬父母、善事長輩是有條件的,便是“為孝”,“為孝,非孝也!保ü辍墩Z叢》一)《藝文類聚》引《列女傳》對年逾古稀的老萊子“作嬰兒自娛,著五彩斑斕衣裳,取漿上堂,跌撲,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雌鳥于親側(cè)”的描寫,正是人性復(fù)歸意義上的“純孝”的形象表述。老萊子的“孝”,一方面是對春秋末期代表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霸政所帶來的社會倫理破壞的批判,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由民和小生產(chǎn)者對社會倫理的理想追求。雖然這種追求不免帶有空想色彩,然而這的確是階級社會中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對正常的社會倫理的一種企求。這種“孝”,同無私的母愛、父愛一樣偉大,是勞動人民所追求的,是帝王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一切有“良知”的人所羨慕的。當(dāng)然,在階級社會中這種“孝”是很難實現(xiàn)的,然而人們總是如老萊子一樣,希望著、追求著。正因為如此,老萊子的“孝”幾千年來為炎黃子孫稱道、傳誦。

    老萊子 - 作品

    《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漢魏時亡佚。有少數(shù)言論在《子書》、《戰(zhàn)國策》等書籍中有所收錄,從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觀點。

    老萊子 - 評價

    老萊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孝養(yǎng)二老雙親,自己72歲時,為了使老父母快樂,還經(jīng)常穿著彩衣,作嬰兒的動作,以取悅雙親。后人以“老萊衣”比喻對老人的孝順。唐代詩人孟浩然曾作詩曰:“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名人推薦
    •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歲),出生和逝世于德國柯尼斯堡,德國作家、哲學(xué)家,...
    • 凱文·凱利
      凱文·凱利(Kevin Kelly)被看作是“網(wǎng)絡(luò)文化”(Cyberculture)的發(fā)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游俠”(maverick)。他是《連線》(Wired...
    • 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xiāng)上模村)人。著名哲學(xué)家,明代“氣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進士...
    • 羅汝芳
      羅汝芳,學(xué)業(yè)者稱為近溪先生,明中后期著名哲學(xué)家、教育家、文學(xué)家、詩人, 泰州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明末清初 黃遵憲、 顧炎武、 王夫之等啟蒙思...
    •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波蘭文: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歲),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教會法博士...
    • 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xué)家。他不但在文學(xué)、哲學(xué)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xué)領(lǐng)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