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 - 簡介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十九人,尚缺一人。這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愿與平原君同往。平原君問:"毛先生至趙國幾年?"遂答:"三年"。平原君又問"先生若為圣賢之輩,三年未曾被人稱誦,是先生無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平原君心悅誠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國。
至楚國后,平原君贊頌毛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將毛遂視為上客。
后人將這段史實稱為"毛遂自薦"。用于比喻自己推薦自己。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門外(官橋火車站處),民國初年,修建津浦鐵路時,遷葬官橋車站西,現(xiàn)遷葬墓址尚存。
毛遂墓在滕州南
毛遂名揚歷史,婦孺皆知,但毛遂的墓地卻鮮為人知。
據(jù)明萬歷十三年《滕縣志》有載:“毛遂者,薛人也。游于趙,為平原君門客。后卒,葬于薛,其塚今被發(fā),內(nèi)有石碣,始知為薛人!
古代薛國,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zhèn)、官橋鎮(zhèn)之間。毛遂墓地就位于古薛城北門外,也即官橋鎮(zhèn)西南部、京滬鐵路西側約50米處。
毛遂墓原址在官橋火車站老票房處,位于薛國故城北城墻約350米左右。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十一月建設金浦鐵路時遷往道西50米。
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見有明代和民國初年碑碣各一通,“文
革”中被毀。
1991年春,官橋鎮(zhèn)人民政府重修此墓,同年秋完成,墓為穹窿頂式,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王學仲所題“毛遂之墓”碑,兩側各有兩通側碑。同時并找到民國年間所立的毛遂墓殘碣。
1992年完成青磚小瓦的圍墻和大門建設。
1998年夏又在墓前建設一座冒尖碑,高5米,錐形,四面書有大字“毛遂自薦”,為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所寫,臺階高1米。其墓地約0.3公頃,建筑面積30平方米。
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被山東省旅游局和滕州市旅游局公布為“名勝古跡”對外開放旅游景點。
毛遂 - 說楚合縱
公元前260年,趙王中了秦的反間之計,以只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守衛(wèi)重地長平,使得趙四十萬大軍被困長平,最后全部為秦白起坑殺,精銳喪失殆盡。次年,秦乘勝圍攻趙都城邯鄲。邯鄲震動,趙王急召平原君商議退
敵救國之策。平原君道:“為今之計,只有求救于諸侯。魏與在下有姻親關系。關系素善,求之則發(fā)救兵。楚乃大國,且路途遙遠,唯有以‘合縱’之策促其發(fā)兵,臣愿親往!壁w王依之。平原君乃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禮賢下士聞名于世。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平原君回至府中,急招門客,言明使楚合縱之事,并欲選拔二十人隨同前往。平原君道:“此次合縱定約之事,關系到邯鄲得失,趙之存亡,干系甚大,故勢在必得。倘若和談不能成功,則須以武力相威脅,迫使楚王歃血訂盟。故所選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諸位皆當今賢士,且事情緊急,二十人便出自各位當中了!比蝗酥,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后只選得十九人,最后一人竟無從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嘆:“想我趙勝相士數(shù)十年。門下賓客三千,不料挑選二十人竟如此難!”
毛遂 - 毛遂自薦
正值此際,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不才愿往。”平原君見毛遂面生,又不曾聽左右提起過毛遂,便有意試探:“先生居勝之門下幾時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主處于世間,恰似尖錐處于囊中,其鋒芒亦現(xiàn),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可見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國乃關系趙國存亡之大計,先生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留下吧!泵觳o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xiàn)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于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于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只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其余十九人雖聽了毛遂適才的一番言論,仍不以為意,皆以為毛遂只不過徒逞口舌罷了,彼此目視而笑。 十九人皆自以為學富五車,一路之上常是高談闊論,毛遂不言則已,言必驚人,總能一語中的。到了楚國時,十九人皆已折服。
毛遂墓位于官橋火車站西約50米處,1991年春官橋鎮(zhèn)政府重修,墓碑由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先生題寫“毛遂之墓”。
《滕縣志》記載:“毛遂,薛人也。卒后葬于薛!泵,戰(zhàn)國時期薛國人,年輕時游趙國,為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門下三年沒有名聲,不被人所知。趙惠王九年(公元前289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大軍壓境,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派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決定在客中選20名文武兼?zhèn)湔咄缶缺R。平原君門客中選中19人,就缺1人。這時,毛遂站出來說,“就讓我湊夠數(shù)吧”。平原君問:“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逼皆终f:“世上凡是有才能的人,好比錐子裝進口袋里,鋒利的尖就能露出來,先生來我門下三年之多,我從沒聽到你有什么本領,你還是留下吧!泵齑鹧裕骸笆遣皇前鸭忮F,可誰也沒把我裝進口袋里呀!不然早就脫穎而出了!逼皆牶蟊愦饝阉麕贤w楚國,同隨的19人都嘲笑毛遂自不量力。
平原君到了楚國,談判從早上到中午,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偑劍上堂,大聲喝道:“合縱發(fā)兵,是三言兩句的事,為何議而不決!背鯇γ斐鲅圆贿d。毛遂怒目按劍直逼楚王,慷慨陳詞:“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士兵,是可以稱霸的大國,沒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打敗仗,甚至連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的奇恥大辱。聯(lián)合搞秦最根本的是幫助楚國報仇雪恥,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虧心愧嗎?”這一番話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決定出兵。并同平原君歃血為盟,協(xié)力抗秦。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便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毛遂 - 楚廷約縱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姑彀磩v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钩踹吃唬骸负幌!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nèi),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jù)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姑煸唬骸笍亩ê?」楚王曰:「定矣!姑熘^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姑旆钽~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顾於◤撵兜钌。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埂浴妒酚.平原君虞卿列傳》
楚國已至。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陽剛剛升起,便上朝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之事。楚王道:“合縱之事,當初先由趙國發(fā)起,后張儀游說各國,聯(lián)盟未能牢固。當年先是(楚)懷王為縱約長,率諸侯伐秦而不克;后又由齊緡王為縱約長,而列國皆背信棄義,合縱又敗。時至今日,各國皆以約縱為諱,六國合縱聯(lián)盟只不過一
盤散沙,無濟于事。況且秦國今日之強六國皆不能敵,唯有諸國各自安保方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與趙合縱,豈不是背信棄義,自惹刀兵之苦,代趙受怨嗎?合縱之事還是算了吧!”平原君從容對答,陳說利害,但楚王終因懼怕強秦,猶豫不決。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見日上中天,約縱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對毛遂道!跋壬!
毛遂亦不答話,按劍拾階而上,昂首走上朝來。對平原君說:“合縱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語便可解決,卻為何自日出談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見有人竟敢按劍直闖朝堂,且出言不訓,不覺怒起心頭,但又不明此人底細,且懾于毛遂之威嚴,便轉身先問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勝之門客毛遂!
楚王便高聲叱喝道:“大膽狂徒,本王與你家主人談話會縱之事,豈有你說話之地,還不退下?”
毛遂毫無懼色,按劍直前,說道:“合縱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議之,況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來?仗你人多勢重罷了。然如今你我相距僅十步之遙,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還逞得什么威風!當年商湯憑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僅憑百里地,卻使天下諸侯臣服,又有哪一個憑借了勢眾人多呢?”楚王臉色稍和,問道:“先生有何話說?”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此乃霸王之資,天下諸侯哪個能當?然一泱泱大國竟為一乳臭未干之豎子白起率區(qū)區(qū)之數(shù)萬人連連挫敗,一戰(zhàn)丟鄢、鄧等五城,郢都劃為秦郡,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則為秦兵毀先王之宗廟,辱沒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趙國都為之羞愧,可大王卻偏安于一隅,但求茍安,不求報仇復地,怎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呢?合縱之事,對楚實是有百益而無一害。想那秦國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趙亡,楚亦不會長久。想當年,蘇秦首倡合縱,六國結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東進一步。今秦雖圍邯鄲年余,二十萬精兵日夜進攻,卻未能損邯鄲毫厘。且魏素交好與趙,必遣救兵,若楚趙合縱成功,聯(lián)合魏、韓,滅秦精銳于邯鄲城下,乘勢西進,則楚可報先仇,收復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無一害之事卻猶猶豫豫不能定奪,到底為了何故?”言罷,毛遂雙手按定佩劍,怒目而視楚王。楚王立刻連連稱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泵靻枺骸爸饕饽枚藛幔俊背醯溃骸岸ㄒ!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雞狗馬血來!”左右取銅盤至。毛遂雙手托住銅盤,跪獻楚王道:“大王當獻血為盟,正式合縱之約,大王先飲,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庇谑怯诔弥响ρ,合縱事成。
毛遂左手托定銅盤,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你們這些庸碌之輩,所謂‘因人成事’者,不就是這樣嗎?”
毛遂 - 毛遂故里
巨鹿封地說
《廣韻》:“毛,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為氏。本居鉅鹿,避仇滎陽也!
鉅鹿,現(xiàn)為巨鹿。“巨鹿”原本為“大麓”,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尚書》。它記載:“堯試舜百揆納于大麓”,說五千年前唐堯禪位給虞舜,就是在這地方。古時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戰(zhàn)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作“巨鹿”。/ Y%
五世毛班因跟隨穆王東征有功在享有原封地歧山的基礎上又加封地巨鹿,從始封巨鹿至現(xiàn)在毛班的后代一直在古巨鹿地(今雞澤縣毛官營一帶)附近繁衍生息。
古巨鹿城就在今天的雞澤縣毛官營一帶,毛官營村現(xiàn)有毛姓800多人。
西漢之前,巨鹿一直在今雞澤縣境內(nèi)。
從岐山逃離的毛氏后裔定居封地巨鹿后,生活相當艱辛。他們在西岐的大部分財產(chǎn),包括世襲權力象征的敦、簋、鼎、毀及其它貴重物品,有的被洪水沖走,有的被泥石流淹沒,部分被埋在秘密地方,但他們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去挖掘屬于自己的財富。因為從公元前771年起,歧山已西的領土歸秦襄公所有。
在雞澤生活的毛氏后裔有關資料雖少,但尚能從以下史料中窺見一斑。
公元前660年,赤狄東下太行伐邢滅衛(wèi),毛國貴族一部分隨衛(wèi)戴公遷徙楚丘(今河南滑縣),一部分仍居住在巨鹿附近,繁衍生息。
公元前594年晉國將占據(jù)原衛(wèi)國、毛國(巨鹿)等地的赤狄甲氏(住雞澤境內(nèi))打敗,使這部分土地又送回到華夏人手中,但這片土地已歸晉國管轄。一部分離鄉(xiāng)背井的毛氏后裔又回到了故里巨鹿,其中包括毛伯衛(wèi)這一支。
公元前570年晉國在雞澤會盟,雞澤名揚四海。
據(jù)江蘇毛氏家譜記載,毛伯衛(wèi)的后裔二十世毛元吉于靈王十四年(前557年)受晉國委派聯(lián)吳抗楚,而后定居于吳,也就是說吳國的毛姓也是從雞澤遷徙過去的。
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內(nèi)部發(fā)生變亂,周卿士毛得殺毛伯過而代為毛伯,稱毛伯得。
公元前516年10月,晉頃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復位,11月,王子朝遂攜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及周朝典籍(應當包括九鼎在內(nèi)的大量周王室青銅禮器)投奔楚國。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爭,袒佐王子朝,最后逃楚。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向楚國追索周室典籍及玉璽,而王子朝拒絕交出典籍,在楚國被殺。毛得、尹氏固等隨從不得而知,其后裔在此時有逃居南方的,也有定居于原地周圍的,但這都是從巨鹿,即雞澤遷徙過去的毛氏后裔。
毛遂大梁(雞澤)說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載:有下坐客一人,出言曰:“如臣者,不識可以備數(shù)乎?”平原君問其姓名,對曰:“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客君門下三年矣
此處的大梁不是指河南開封,而是指現(xiàn)在的雞澤縣。
雞澤縣在戰(zhàn)國時期也稱大梁。
根據(jù)是:
《爾雅》云:“大梁,昴也。
《新唐書.志第二十一天文一》載:“胃、昴、畢,大梁也。
《明一統(tǒng)志》載:“廣平府天文昴分野。
《雞澤縣志.卷一.星野》載:“按列宿分野,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趙!.今雞邑屬昂,殆猶龍門百尺之桐分蔭一枝耳。
從以上文字敘述可以看出雞澤按照天文星宿劃分屬昂,也就是《爾雅》所說的大梁。
《雞澤縣志》(順治四年)序載:“然雞邑人物首平原客毛先生,按劍數(shù)語,氣吞云夢,使碌碌十九人首服!
《雞澤縣志.卷之二十.藝文》載有《毛遂傳》。
毛遂大約在公元前285年出生在雞澤。自幼天資聰慧,文武雙全。公元前260年左右,26歲的毛遂從雞澤到趙國都城邯鄲,后經(jīng)虞卿介紹到平原君趙勝家做了一名食客。3000多名食客分工各不同,有文武策士、守門人、屠夫、賣酒漢等。虞卿為文策士,毛遂是武策士,練就一套十步穿吼劍法,人送外號“劍俠”,又有“南虞北毛”之美稱。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國軍隊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毛遂自薦,靠膽量和劍威,幫助平原君趙勝聯(lián)楚成功,被升為上客,獲“亮劍英雄”稱號,后被趙王授予諫議大夫之職。
毛遂后來辭官先回到巨鹿老家,后又遷居“漳濱”。
漳濱是個村莊名,據(jù)調(diào)查毛遂居住的漳濱就是現(xiàn)在的靠近名河邊的東柳村。
理由之一:東柳村唐代以前叫平原禮,位于老名河邊上。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趙勝卒,由于受他人排擠,毛遂多次勸諫均不被趙王采納,一氣之下,辭官不坐,回老家巨鹿(今雞澤毛官營一帶),后又遷居于漳濱。20年來,他該村百姓關系處得十分融洽。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雞澤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其它村民的百姓們只好背井離鄉(xiāng),靠乞討為生。此時的毛遂慷慨解囊,散盡家財,救濟全村百姓,鄉(xiāng)親們才度過這災荒之年,無一外遷。為紀念毛遂的恩德,隨將村名改為平原禮,意思是象平原君趙勝那樣禮待恩公毛遂。
理由之二:象征文學泰斗的標志性建筑魁星樓建在平原禮(今雞澤東柳村)。在雞澤歷史上既沒有文狀元也沒有武狀元,而將魁星樓建在平原禮村,據(jù)考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毛遂后裔毛萇詮釋《詩經(jīng)》有功給予的封賞。
理由之三: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毛遂曾孫毛釋之封地張(縣),據(jù)調(diào)查此地正是毛遂居住地----平原禮村。目前該村村南八里許尚有張侯井(莊戶井)、節(jié)地(芥的地)、張地(現(xiàn)在在東柳村南與柏枝寺之間)遺名,地約千畝。
理由之四:毛遂后裔“毛藻以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二月二十七日終于私第(長安私宅),以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歲次乙亥二月乙卯朔十日甲申,遷窀于城西八里之平原禮也”。這說明毛氏祖墳在平原禮村。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在向北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在滏陽河北岸設防的趙軍及雞澤民眾聯(lián)軍的奮勇抵抗,秦軍傷亡慘重,就是在這次戰(zhàn)斗中,毛遂“血灑滏陽河北岸”。
據(jù)《永年縣志》記載:“毛遂墓在城(指永年縣城關)西南三里大堤內(nèi)。此處正是滏陽河北岸。1993年,永年縣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約2米,正中書“毛遂之墓”,左上角書“平原君上客諫議大夫”。實際上這里只是個空墓,也是永年人民為紀念毛遂使楚和治理滏陽河有功給予的崇敬,真正的墓地在現(xiàn)在的東柳村。
毛遂 - 真人難識
平原君回至趙國,感嘆道:“我一向自以為能夠識得天下賢士豪杰,不會看錯怠慢一人?擅壬娱T下三年,竟未能識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槍舌劍,豪氣沖天,不獨促成約縱,且不失趙之尊嚴,大長趙之威風,使趙重于九鼎之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強于百萬之師。勝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為上客。
有一首詩評道:櫓檣空大隨人轉,稱錘雖小壓千斤。
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
合縱已成,楚王遣春申君黃歇率兵八萬往救邯鄲。魏信陵君亦竊得兵符,奪晉鄙十萬軍來救趙國。秦二十萬大軍圍邯鄲已有兩年,仍不能克,長平之戰(zhàn),秦兵亦損失過半,國內(nèi)空虛,且救兵已至。秦昭王雖欲強攻,但迫于形勢亦只得息戰(zhàn)而退。邯鄲圍解,終于避免了又一“殺人盈城”慘象的發(fā)生。
此后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國趁趙國大戰(zhàn)方停喘氣不贏之機,派遣大將栗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以敵強敵?趙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薦的毛遂,欲提拔毛遂為帥,統(tǒng)兵御燕。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趕忙到趙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薦”自己,而是去“推辭”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堅當馬前卒,不能掛袍任率印官,如是,則上可保國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為國家罪人。當年自薦,意氣風發(fā);此時自辭,何其乃爾?一個毛遂,判若兩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趙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真?zhèn)フ煞颍蝗缃衩摲f而出,正是建功立業(yè)之時,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卑凑f,毛遂此話說得入情入理,但趙王卻為了展示自己求賢若渴,怎么也不聽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掛帥迎敵。
毛遂 - 評價
一個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槍桿子的對手?盡管毛遂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但也無法抗敵,落得個一敗涂地。被趙國精心樹立起來的“人才”榜樣,是這么個樣子?有何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除了以死謝罪,別無他途。于是毛遂避開眾人,到一個山林子里,拔劍自刎,鮮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薦”的神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