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即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新末天下大亂,劉秀與兄在舂陵起兵,并以“復興漢室”為號召,與眾豪杰并爭天下。更始政權(quán)建立后,劉秀為劉玄部下,并在昆陽之戰(zhàn)一舉摧垮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成為了滅亡新王朝的關(guān)鍵人物。后劉秀受更始所遣,前往河北鎮(zhèn)慰州郡,趁機一舉平定了河北,并于更始三年于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稱帝,重興漢室江山。自建武元年在河北稱帝到建武十二年巴蜀歸漢,劉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先后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jù)政權(quán),天下得以再次一統(tǒng)。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光武帝偃武修文,勵精圖治,大興儒學,奠定了東漢王朝日后近200年的基業(yè)。

    漢光武帝 - 人物簡介

     

     

     

    漢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即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新末天下大亂,已經(jīng)家道中落的皇族后裔劉秀與兄在舂陵起兵,并以“復興漢室”為號召,與眾豪杰并爭天下。為擴大自身的力量,劉秀兄弟的舂陵軍與綠林軍實行了聯(lián)合。更始政權(quán)建立后,劉秀為更始帝劉玄部下,身居太常偏將軍。昆陽之戰(zhàn)中,劉秀發(fā)揮了出色的智慧才能,一舉摧垮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成為了滅亡新王朝的關(guān)鍵人物。新莽政權(quán)覆滅后,劉秀受更始所遣,前往河北鎮(zhèn)慰州郡,趁機一舉平定了河北,并與更始政權(quán)徹底決裂。更始三年六月,劉秀于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漢室重興之意,劉秀仍以“漢”作為其所建王朝之國號,為與劉邦所建之漢朝區(qū)分,史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后漢”(依據(jù)建都地點的不同,也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自建武元年在河北稱帝到建武十二年巴蜀歸漢,劉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先后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jù)政權(quán),天下得以再歸一統(tǒng)。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光武帝偃武修文,勵精圖治,大興儒學,奠定了日后東漢王朝近二百年的基業(yè)。

    漢光武帝 - 生平事件


    沒落皇族 亂世起兵

     

    漢光武帝

    西漢末年,朝政衰敗,土地兼并之風愈演愈烈,大批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淪為奴婢,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當時在民間都流傳著漢祚將盡的說法,漢哀帝不得已,遂演出了一場“再受命”的鬧劇,但很快便草草收場。在這種“人心思亂”的大勢下,身為外戚的王莽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并于公元9年,代漢建新。王莽登基之后,開始著手解決西漢王朝所遺留下來的大量社會問題,而土地和奴婢則是其中的主要問題,為此,王莽頒發(fā)了“王田令”與“私屬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其根基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王莽的改革則觸動了這個維系封建皇權(quán)的根基。最終,改制以失敗而告終,從而使得社會矛盾更加的激化。

    劉秀,荊州南陽郡人,為西漢景帝后裔。劉秀兄弟三人,長兄劉縯“性剛毅,慷慨有大節(jié)。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yè),傾身破產(chǎn),交結(jié)天下雄俊”。而劉秀則為人“謹厚”和“多權(quán)略”,處事非常的謹慎,與其兄劉縯的風格明顯不同,無事的時候只顧照料自家的田地,被劉縯笑為當年漢高祖的二兄長劉仲。

    新莽末年,天災不斷,各地農(nóng)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已然大亂。此時,劉縯等南陽郡的英豪們也紛紛準備起事,但劉秀仍持謹慎的態(tài)度。此時,同郡人李通以“劉氏當復起”,勸劉秀起兵,劉秀經(jīng)過一番深思,見“天變已成”,遂與其兄在舂陵起兵。

     


     

    大戰(zhàn)昆陽 新朝崩塌

     

    春陵起事時,同族的許多人非常害怕,都說劉演要害了自己,紛紛逃跑;但當他們見到劉秀穿戴著紅衣大冠的將軍服裝,率領(lǐng)起事人員回到春陵時,又說:“像劉秀那樣謹慎厚重的人都造起反來了,還怕什么!”于是也就心安了。這年十一月,劉秀等人的軍隊在小長安聚與官軍相遇,結(jié)果大敗。在此一戰(zhàn)中,劉氏宗族死了數(shù)十人,其中包括劉秀的二哥、二姐及劉良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劉秀的二姐劉元死得頗為壯烈。敗軍之際,劉秀單騎逃跑,碰上三妹伯姬,就把她拉到了馬上。不遠,又碰到劉元,催她快上馬,劉元看到追兵在后,揮手說:“你快跑吧,不能兩全了,不要都死在這里!弊繁s到,就把劉元和她的三個女兒殺了。但由于人心所向,起義軍迅速發(fā)展到十余萬人。軍隊人多,將領(lǐng)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tǒng)一號令,順應人心。南陽一帶的豪杰人物,都認為劉演最為合適,因為劉演有威望,治軍嚴明。而新市、平林軍的將領(lǐng)們大都喜歡散漫放縱,擔心立了劉演不得自由。他們認為劉玄懦弱,容易控制,因而策劃擁立劉玄。劉玄是春陵侯劉仁的曾孫,在平林軍中,號稱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后,改元為更始元年,并封了一大批官銜,封劉績?yōu)榇笏就,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BR>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震驚,調(diào)兵遣將,很快集結(jié)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率領(lǐng)前往鎮(zhèn)壓。王邑、王尋首先與劉秀相遇,劉秀的將領(lǐng)見敵多勢盛,不敢作戰(zhàn),都跑回昆陽城中。他們憂念妻兒老小,都想各自回本土自保。劉秀非常冷靜地向?qū)㈩I(lǐng)們分析了形勢和前景,口吻嚴厲:“現(xiàn)在糧草無多,來敵強大。并力抗敵,還有打勝的希望,要是分散,必然被消滅,而且宛城還沒攻下,來不了救兵,昆陽一失,一天之內(nèi),各軍也就全都覆沒。現(xiàn)在為什么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大家覺覺得有在理,因此拋棄了別的念頭。劉秀于是擔任了臨時總指揮的重任。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干人,劉秀要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劉秀到郾縣、定陵一帶,把那里的軍隊全部集合起來救援昆陽。將領(lǐng)們舍不得財物,要求留一部分兵力看守。劉秀說:“現(xiàn)在要是打敗敵人,比這多一萬倍的珍寶都有,甚至可以奪得天下。要是被敵人打敗了,腦袋都保不住,財物還有什么用?”于是把全部軍隊都帶到了昆陽。劉秀又率領(lǐng)3000敢死隊,攻向敵人中堅,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王邑被殺。劉秀軍隊合力夾攻,王莽軍隊四處奔逃,相互踐踏,潰不成軍。王尋帶著剩下來的幾千人逃回洛陽。這就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zhàn)。昆陽一戰(zhàn),敲響了王莽政權(quán)的喪鐘。同時也提高了劉氏兄弟的威望。但更始政權(quán)的內(nèi)部矛盾也更趨尖銳。結(jié)果,劉演被更始帝殺害。劉秀怕自己遭到不測,趕緊跑到宛城假意請罪。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劉玄見劉秀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有些慚愧,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而劉秀每當獨居卻獨自流淚,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傷。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殺死王莽,新莽政權(quán)滅亡。當時關(guān)中一帶的官員趕來迎接皇帝劉玄去長安,見到劉玄的將領(lǐng)們頭上隨便包一塊布,沒有武冠,有的甚至穿著女人衣

    服,滑稽可笑,沒有莊重威嚴的樣子,唯獨見到劉秀的僚屬肅然起敬。一些老官員流著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漢朝官員的威儀!”對劉秀產(chǎn)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之后,劉秀被劉玄派往河北進行招撫。使得劉秀終于擺脫了劉玄對他的直接控制,開始了自由施展的機會。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的官吏名稱。在河北期間,劉秀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當假冒的王郎兵敗請降、要求給予優(yōu)厚待遇時,劉秀說:“現(xiàn)在,假如成帝再生,他的天下也不能得到了,何況詐稱劉子輿的人呢!”使者要求封給王郎一個食邑萬戶的侯,劉秀說:“能夠保全性命也就可以了!倍谇謇砝U獲的文書檔案時,發(fā)現(xiàn)官吏與王郎勾結(jié)一起毀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要是按這些材料提供的線索加以追究,必然會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劉秀一律不看,把王郎的官吏們召集起來,當面一把火燒掉。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反側(cè)子(心懷不安的人)自安(放心)”。

    對于農(nóng)民軍,劉秀采取了分化、瓦解、收編為主的政策。當時,河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軍為“銅馬”。劉秀擊敗銅馬軍后,將其收編,大大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因此,他還獲得了“銅馬帝”的稱號。經(jīng)過一年多的苦心經(jīng)營,劉秀終于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區(qū)。這時遠在長安的更始帝派使節(jié)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企圖把他召回長安。這表明劉玄已經(jīng)對劉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勢力,奪回他的權(quán)力。劉秀自然明了這一意圖,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應召去長安。劉秀與劉玄的裂痕從此開始明朗。與此同時,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為首活動在今河南東部的赤眉軍,正在迅猛地向長安進兵。赤眉一旦攻下長安,劉玄敗逃,就將出現(xiàn)一個奪取關(guān)中一帶的良好時機。劉秀感到爭奪天下的時機即將到來。他一邊派將軍鄧禹率精兵2萬向關(guān)中一帶進發(fā),相機行事;一邊選定北據(jù)太行山、南臨黃河、地處險要、財物富實的河內(nèi)郡(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作為進取中原的立足點。他選用文武兼?zhèn)涞牧紝⒖茆魏觾?nèi)太守,冠以“行大將軍事”的銜號。他向寇恂交代任務說:從前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把蕭何留在關(guān)中,我現(xiàn)在把河內(nèi)交給你。你的任務是像蕭何那樣保證軍糧供應、訓練士兵和戰(zhàn)馬,阻擋外面的軍隊,不讓到這塊地盤上來,特別是不讓黃河以南劉玄的軍隊過來。劉秀又在孟津(今孟縣以南)部署重兵,窺視洛陽。

    安排妥當以后,劉秀又帶領(lǐng)一支軍隊回到冀中、冀北一帶。一路上將領(lǐng)們紛紛給劉秀上尊號,要他稱皇帝。劉秀一律拒絕。到了南平棘(今趙縣南),將領(lǐng)們又一再勸說,劉秀還是不答應。當人們都走開后,將軍耿純對劉秀說:“人們拋開親人和家鄉(xiāng),跟從大王出生入死,本來就是想攀龍附鳳,實現(xiàn)封官拜爵的愿望,F(xiàn)在大王遲遲拖延,違背大家的心愿。我擔心人們失望了,就會產(chǎn)生離去的想法。人們一散,就難以再召集了!眲⑿阌纱讼嘈帕藢㈩I(lǐng)們要他當皇帝是出于真心實意,而且是出于個人利益,并非虛讓。公元25年六月已未日,劉秀在浩(今河北柏鄉(xiāng)縣)稱帝。國號仍為漢,年號為“建武”。

    坐勝赤眉 力平關(guān)東


    劉秀即位后,卻未定國都,定都何地呢?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心當然是長安,但長安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奪到手,劉秀在河內(nèi)郡徘徊一月有余,最后確定了洛陽。他首先派兵占據(jù)了五社津(在今河南鞏縣北)等要塞,以防滎陽以東的割據(jù)勢力前來爭奪,然后下令包圍洛陽。當初劉玄去長安時留李軼、朱鮪守洛陽,這兩個人都曾勸劉玄殺掉劉演,是劉秀的仇人。李軼愿歸降,劉秀說,他為人詭詐,反復無常,把李軼的信交給太守、郡尉一級官吏傳閱,說對這種人要引起警惕。消息很快被朱鮪知道了,他覺得李軼的行為無疑是要出賣他,于是就派人刺殺了李軼。朱鮪刺殺李軼,引起洛陽軍中的混亂。劉秀一箭雙雕,既分化瓦解了敵軍,又借刀除掉了仇人。當洛陽被包圍以后,劉秀派廷尉岑彭勸朱鮪投降,岑彭原是朱鮪的部下。朱鮪在城上回答說:“我知道自己的罪過太深,不敢投降!眲⑿阏f:“干大事的人不計較小的怨恨。朱鮪要是現(xiàn)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么會殺他的頭昵?我對著面前的黃河發(fā)誓,絕不食言!”岑彭又去轉(zhuǎn)達劉秀的話,朱鮪不相信,從城上放下一條繩索,對岑彭說:  “你的話當真,就順著繩索上來,”岑彭抓過繩子就上去了。朱鮪見無欺詐,就答應了投降。朱鮪把自己捆起來,要岑彭陪他去向劉秀請罪,劉秀親手給他解了繩子,要岑彭連夜把他送回洛陽。第二天一早,洛陽的守軍就大開城門,全部投降了劉秀。劉秀任命朱鮪為平狄將軍,并封他為扶溝侯。

    劉秀嚴禁軍隊進城后暴橫搶掠,將軍蕭廣違犯軍紀,縱兵橫暴,處了死刑,洛陽很快安定下來。劉秀成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利用了赤眉起義軍,劉秀即位后,二者從合作者變成敵人。赤眉軍畢竟是一幫流寇,沒有戰(zhàn)略眼光,因而搶了一城、吃了一地,即放棄再遷往別的地方。在流動過程中一路受到追擊阻截,損失慘重。建武三年(27)正月,赤眉軍行至宜陽,業(yè)已疲憊不堪,突然發(fā)現(xiàn)劉秀親率大軍早己等在那里,一時不知所措,投降了劉秀,把在長安得到的傳國玉璽也交給了劉秀。這時的赤眉軍尚有十余萬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陽城西,高與山齊。劉秀下令給饑餓的投降士兵發(fā)放食物,第二天又把他們集合起來,排列在洛水岸邊,讓其首領(lǐng)觀看,并對樊崇等人說:“是不是對投降后悔呀?現(xiàn)在放你們各回軍營,指揮你們的軍隊,和我決個勝負。我不想強迫你們投降!毙煨热诉殿^說:“我們出了長安,君臣就商量歸降聽命,只是老百姓愚昧無知,不能事先告訴他們。現(xiàn)在能夠投降,就像走出虎口,回到慈母的懷抱,誠心誠意地歡喜,一點也不后悔!眲⑿悴粺o快意又不無蔑視地說:“你算是鈍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眲⑿惆逊绲瘸嗝架妼㈩I(lǐng)及其妻子安排在洛陽居住,給了他們田宅。后樊崇等欲圖再反,被劉秀發(fā)覺后誅殺。


     

    得隴望蜀 天下一統(tǒng)

     

    公孫述,字子陽。王莽天鳳年間,任蜀郡太守,以其能而聞名蜀中。新末天下大亂,公孫述亦起兵割據(jù)巴蜀。更始二年,劉玄遣益州刺史張忠等帶兵萬余人來接管巴蜀和漢中,公孫述見蜀地險要,眾心又歸附于他,故有自立之志,遂使其弟公孫恢在綿竹大敗更始諸將,從此公孫述之名威震益州。公孫述手下的功曹李熊對公孫述言:“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將軍割據(jù)千里,地什湯、武,若奮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yè)成矣。宜改名號,以鎮(zhèn)百姓!贝搜哉凸珜O述之心,不久,公孫述在成都自立為蜀王。蜀地沃野千里,兵精糧足,關(guān)中、荊州等地的百姓聞蜀地太平,安居樂業(yè),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奔入蜀地,西南夷也遣使納貢,益州一片興旺之勢。此時,李熊復對公孫述言:“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兵所屠滅,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yè),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構(gòu)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zhuǎn)漕之便。北據(jù)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捍關(guān)之口;地方數(shù)千里,戰(zhàn)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nóng)。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君王之聲,聞于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孤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苯(jīng)過深思,公孫述遂于公元25年初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元“龍興”。稱帝之后,公孫述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guān),北守南鄭;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據(jù)捍關(guān)。于是,公孫述遂盡有益州之地。更始敗亡之后,劉秀專事東方,無暇西顧,關(guān)中不少豪杰均引兵歸奔西蜀,蜀勢大振。公孫述遂大修營壘,多置車馬,操練兵馬,于西蜀聚甲數(shù)十萬。除此之外,公孫述還在漢中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制造十層高的豪華戰(zhàn)船,且多刻天下州牧的印章。建武五年,割據(jù)荊州的秦豐為劉秀所敗,其屬下大將延岑和田戎歸奔公孫述,延岑被封為大司馬,田戎則為翼江王。建武六年,公孫述遣田戎出江關(guān),收攏其舊部,欲取荊州,結(jié)果無功而返。而此時,劉秀已經(jīng)基本上統(tǒng)一了東方,已經(jīng)開始謀劃西北的隴右與蜀中的公孫述了,遂手書公孫述曰:“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笔謺氖鹈麨椤肮珜O皇帝”,看來,當時公孫述的勢力頗為龐大,連東帝劉秀也承認了蜀帝公孫述。   此時,公孫述手下的騎都尉荊邯見東方將被平定,劉秀的大軍馬上就要西向,故對公孫述道出了一番極為精彩的論對:“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廢也。昔秦失其守,豪桀并起,漢祖無前人之跡,立錐之地,起于行陣之中,躬自奮擊,兵破身困者數(shù)矣。然軍敗復合,創(chuàng)愈復戰(zhàn)。何則?前死而成功,逾于卻就于滅亡也。隗囂遭遇運會,割有雍州,兵強士附,威加山東。遇更始政亂,復失天下,眾庶引領(lǐng),四方瓦解。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師章句,賓友處士,偃武自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令漢帝釋關(guān)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東,發(fā)間使,招攜貳,則五分而有其四;若舉兵天水,必至沮潰,天水既定,則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內(nèi)奉萬乘,外給三軍,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將有王氏自潰之變。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杰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fā)國內(nèi)精兵,令田戎據(jù)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筑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nèi)震搖,冀有大利!贝苏,既道出了隗囂戰(zhàn)略上的嚴重失誤,又給公孫述指出了對抗東帝劉秀的策略,即進則可有獲勝之機,退保則必不可全。公孫述亦贊同荊邯的這番論斷,欲盡發(fā)西蜀之兵使延岑、田戎分出兩道,與漢中諸將合兵并勢。蜀中之人及其弟公孫光以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于一舉,均極力勸說公孫述罷兵,公孫述竟按他們這些人說的做了。延岑、田戎也數(shù)次請求出兵,但公孫述終究疑慮而沒有聽從。公孫述的優(yōu)柔寡斷,使得其失去了最后與東方的劉秀爭奪天下的資本,待劉秀徹底平定了東方,大軍西指,等待偏安于蜀中的公孫述的結(jié)局就只有失敗了。   建武七年,隴右的隗囂迫于漢軍壓境,遂向公孫述稱臣,以求聯(lián)兵于蜀,共同劉秀對抗東方的劉秀。建武八年,公孫述遣將援助隗囂,并連同隗囂擊敗了攻打西城的漢軍,迫其退回了長安一線。但不久,隗囂病死,劉秀再次對隴右用兵,隴右之軍崩潰,公孫述的援軍也損失甚重,蜀中震動。隴右的覆滅,頓使益州失去了北部屏障,建武十一年,劉秀命岑彭和來歙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大舉伐蜀。早在建武九年,公孫述已令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泛等將數(shù)萬兵馬沿江乘竹排下江關(guān)(今四川奉節(jié)東),擊破了劉秀的威虜將軍馮俊等部,攻下了巫縣及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公孫述軍因此得以據(jù)荊門、虎牙(此處之荊門、虎牙皆為山峰之名,荊門山在南,虎牙山在北,江水從中而過。其地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并且“橫江水起浮橋、樓觀,立攢柱以絕水道,結(jié)營跨山以塞陸路,拒漢兵”,可見公孫述軍在建武九年就擊敗了劉秀軍,并建立了堅固而險阻的荊門山防線,成為了西蜀南部的屏障。之前岑彭曾多次試圖奪回荊門,但均未成功。現(xiàn)在,漢軍大舉伐蜀,岑彭則總結(jié)了以往的教訓,準備了大小各種戰(zhàn)船數(shù)千艘,并以火攻燒毀了蜀軍設(shè)在荊門一線的浮橋和樓觀,蜀軍大亂,溺死者數(shù)千人,蜀將王政斬殺了大司徒任滿,投奔了漢軍,田戎則退保江州。岑彭等來到江州后,見一時難以攻取,遂轉(zhuǎn)攻平曲,大勝,“收其米數(shù)十萬石”。公孫述見岑彭的南路大軍攻克了平曲,即令延岑、王元與其弟公孫恢率領(lǐng)重兵據(jù)守廣漢及資中,又遣侯丹率兩萬余人據(jù)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岑彭見勢,多張疑兵,令臧宮等從涪水上平曲,以牽制延岑等蜀將,自己則分兵順江而下還江州,然后溯都江而上,攻襲蜀將侯丹部,大破之。緊接著西向“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徑拔武陽。使精騎馳廣都,去成都數(shù)十里”,岑彭分兵繞道奔襲兩千余里,克武陽,前部騎兵到了廣都,距成都不過數(shù)十里,先前公孫述令延岑等率蜀軍主力屯于廣漢,即為堵截岑彭的南路漢軍,誰知岑彭的兵馬竟繞出延岑軍后,逼近了成都,蜀地震駭,公孫述大怒,用手杖擊地曰“是何神也!”不久,南路的臧宮部亦率五萬兵馬大敗延岑,“斬首溺死者數(shù)萬人,水為之濁流”。不久臧宮軍進抵綿竹,公孫述的大將、從隴右隗囂處歸奔而來的王元,不得已“舉城降”。此時劉秀致書公孫述,言陳言禍福,以明丹青之信,公孫述感嘆良久,言:“廢興,命也。豈有降天子哉!”。見南路連續(xù)失利,公孫述又遣蜀中刺客,混入漢軍,刺殺了岑彭,為據(jù)漢軍,公孫述可算是方法用盡。不久,劉秀遣大司馬吳漢接替岑彭擔任南路漢軍的統(tǒng)帥。不久,吳漢擊敗蜀將魏黨、公孫永等于魚涪津(今四川樂山一帶),兵圍武陽,公孫述的女婿史興率五千兵馬來助,亦為吳漢所破,吳漢得以占據(jù)武陽。此時,劉秀詔令吳漢“直取廣都,據(jù)其心腹”,吳漢依令而行,果然,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而南路的臧宮在逼降蜀將王元后,又破涪城,斬殺了公孫述的弟弟公孫恢。面對如此局面,蜀中“將帥恐懼,日夜離叛,述雖誅滅其家,猶不能禁”。此時劉秀再次致書公孫述:“往年詔書比下,開示恩信,勿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將帥疲倦,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shù)得,朕不食言。”劉秀的手書中勸公孫述認清方今之大勢,再戰(zhàn)下去,猶如委肉于虎口,而早日歸漢,則家族地位可得保全。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而他劉秀也絕不食言。公孫述則“終無降意”,可見公孫述亦不愧為一方之雄。

     

    吳漢攻拔廣都后,已迫近成都,此時劉秀就致書告誡吳漢道:“成都十萬余眾,不可輕也”,而吳漢新勝,未聽劉秀之言,與劉尚分兵輕敵冒進,二人兵馬相距二十里。劉秀知后大驚,料吳漢與劉尚的兵馬危險,果不出劉秀所料,公孫述將十多萬兵馬分為二十余營,一面截住劉尚,一面猛攻吳漢部,吳漢與蜀軍激戰(zhàn)了整整一日,終因寡不敵眾,敗回營壘。吳漢回營后,閉營三日不出,他一面多樹旗幟,使煙火不絕,一面于第三日晚趁夜色偷渡過江,與劉尚部會合。吳漢與劉尚會合的第二天,蜀國大司徒謝豐等不知吳漢軍已渡江與江南岸的劉尚部會合,留部分人馬牽制江北,自將主力攻江南岸的漢軍,劉秀墓結(jié)果雙方鏖戰(zhàn),從早晨一直打到太陽快要落山,吳漢軍勝,斬蜀軍五千余級。此后,吳漢軍與蜀軍在廣都、成都之間展開了數(shù)次大戰(zhàn),吳漢軍均獲勝利,遂進抵了公孫述的都城—成都。于此同時,漢軍臧宮部也相續(xù)攻占了占繁(今四川彭縣北)等地,“與吳漢會于成都”。見到了最后的時刻,公孫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延岑則言:“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財物易聚耳,不宜有愛”,意謂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死中求生,豈可坐以待斃!財物容易聚得,不應該吝惜。公孫述隨即“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交由延岑指揮。延岑一面在正面大張旗幟、鳴鼓挑戰(zhàn),一面派出一支“奇兵”繞到吳漢軍的背后,突然發(fā)動了進攻,吳漢軍大敗,吳漢本人也墜馬落水,幸得拽住馬尾才從水中脫險。此戰(zhàn)漢軍損失頗大,而糧草也只夠七日只用了,吳漢見此,令備船只,打算暫時退兵。這時,劉秀遣蜀郡太守張堪押運糧草和七千匹戰(zhàn)馬輸送至前線,同時張堪“說述必敗,不宜退師之策”。得到補充的吳漢見迫近成都以來,兩次與蜀軍交戰(zhàn)不利,也不敢輕舉大軍了。吳漢將精騎隱于后,令弱兵前往挑戰(zhàn)。公孫述方勝,又見吳漢兵馬羸弱,認為破敵之時已到,遂令延岑領(lǐng)一軍以據(jù)臧宮,而公孫述則親率數(shù)萬大軍出戰(zhàn)吳漢,延岑與臧宮交戰(zhàn),三戰(zhàn)三勝;而公孫述這邊與吳漢大戰(zhàn),“自旦及日中,軍士不得食,并!,這一戰(zhàn),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正午,激戰(zhàn)半日,雙方軍士都極為疲憊,這時,吳漢令護軍高午、唐邯率數(shù)萬精銳沖擊敵陣,蜀軍大亂,這時高午沖入敵陣,直刺公孫述,正中其前胸,公孫述受傷墜馬,幸被手下救回城中。公孫述傷重,將成都兵馬交予延岑后,當夜便死于成都皇宮。見蜀帝身亡,延岑亦無心再戰(zhàn),遂于第二日便舉城而降。歷時十二年之久的西帝公孫述,終落得了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劉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于平定天下。

     

     

    偃武修文 柔道治國


    在總結(jié)前朝失政的基礎(chǔ)上,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偃武修文、以柔治國。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的人。朝廷議事結(jié)束以后,他經(jīng)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經(jīng)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覺。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yǎng)精神,他說:“我喜歡這樣,不覺得疲勞!眲⑿阌袝r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的爭論。自從平息隗囂、公孫述以后,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侍釉蛩麊柶鹩嘘P(guān)攻戰(zhàn)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涉及的!庇幸淮危腥松蠒ㄗh趁匈奴內(nèi)部分裂而又遭到嚴重災荒的機會,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儒學,不言兵事,為的是籌劃著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zhuǎn)變的這一根本需要。隨著戰(zhàn)火的平息和儒學的活躍,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zhì)和結(jié)構(gòu),用文吏職代功臣,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quán)力,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yǎng)尊處優(yōu)。

    劉秀的“柔道”,首先表現(xiàn)在征伐占領(lǐng)之后。劉秀注重安撫,不事屠戮,凡是投降的,只把他們的的首領(lǐng)送到京城來;對小民百姓,遣散回家,計他們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不讓他們重新聚集。他主張征伐戰(zhàn)爭不一定攻地屠城,要點是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劉秀柔道的第二個內(nèi)容是,頒布了一些有利于奴婢的政令。建武十一年下詔書宣布: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敢于用火燒燙奴婢的,按法律論罪;對被燒被燙的奴婢,恢復其平民身份;廢除奴婢射傷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二年詔書宣布:被賣的妻、子愿回到父母身邊去的,聽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論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一再下詔宣布:自建武八年以來被迫當了奴婢的,一律恢復平民身份,自賣的,不再交還贖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針對當時青州、徐州一帶豪強勢力搶逼弱民為自己當奴婢的法律)從事。

    減刑輕稅,并官省職。建武七年,下令京都地區(qū)及各郡、國釋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現(xiàn)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復平民身份;應判兩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吏發(fā)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詔書宣布:因軍隊屯田,儲糧狀況好轉(zhuǎn),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恢復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實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

    漢朝的官府及吏員設(shè)置在漢武帝時曾大為膨脹,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是造成漢武帝及以后時期民用匱乏的重要原因。劉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減少吏員。在這個問題上,劉秀也表現(xiàn)得很有氣魄,僅建武六年對縣及相當于縣的封國進行調(diào)整,就“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些措施使費用大為節(jié)省,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效法明君 律己責人


    劉秀作為明君,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飲酒,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職)不要接受郡、國奉獻的珍饈美味。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劉秀總是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后,后宮掖庭人數(shù)達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只有谷數(shù)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guī)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預建陵墓,名日壽陵,特意叮囑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洼處只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而且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恢廓大度、平易謙和的氣貌。焚燒王郎文書以安人心、寬宥朱鮪以降洛陽、表示誠收以服銅馬,都是常被稱道的事例。建武四年,割據(jù)隴右的隗囂正徘徊于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陽觀察形勢。馬援自幼就被人們認為有大才,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他被劉秀接見他時的氣度深深打動了。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guān)系重大的使者,沒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有帶,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他微笑著,開頭就說:“貴客徘徊在兩個皇帝之間,經(jīng)多見廣,今天見到貴客,深感慚愧”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tài),使馬援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他叩頭說:“當今的局勢,不僅是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并說:“我現(xiàn)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衛(wèi)士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敵國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你不會是刺客,只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使馬援覺得劉秀的恢廓大度與漢高祖劉邦十分相似,是真正的帝王之才。后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對于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是厭惡的態(tài)度,而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并派人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比允遣婚_。劉秀沒法,只好轉(zhuǎn)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劉秀,說他游獵山林,深夜方歸,將帶領(lǐng)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門的人貶為登封縣尉。

    但是,劉秀畢竟是皇帝,不能容忍有傷尊嚴的事。大司徒韓歆為人直率,說起話來無所隱諱,建武十五年,劉秀找出已被他打垮了的隗囂、公孫述之問的來往書信,在朝會的時候讀給群臣聽。心直口快的韓歆覺得這些書信寫得很有才華,就說:“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痹趧⑿懵爜恚@話有譏笑他不如隗囂、公孫述有才華的意味,于是大為惱怒。恰巧在這次朝會上,韓歆又列舉大量事實證明要發(fā)生饑荒和動亂,言辭激烈,說起話來指天劃地。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劉秀,當即就罷了韓歆的官,要他回家當老百姓去。韓歆回家后,劉秀仍是怒氣未消,又專門派人帶著他的詔書去譴責他。大司徒為三公之一,相當于宰相,是朝廷最高官職,罷官之后皇帝特詔譴責,這意味著要治死罪。司隸校尉鮑永,一向是個以直言敢諫出名的官吏,認為韓歆是說真話,為此罷官,已經(jīng)不公,堅持不要再治罪。結(jié)果鮑永被貶為東海國相,韓歆及其子韓嬰被迫自殺。韓歆曾隨劉秀征戰(zhàn),有軍功,這件事引起朝臣的普遍不滿,劉秀只好仍按大司徒的規(guī)格給他舉行了葬禮。

    三后軒輕 太子易人


    同所有的皇帝一樣,劉秀當皇帝后,同族、親戚都要大沾其光。同族中隨同起兵的族父、族兄們,非封王即封侯。叔父劉良封趙王,大姐劉黃封湖陽長公主,三妹伯姬封寧平長公主,劉秀被劉玄殺了的大哥劉演追謚為齊武王,劉演的兩個兒子,一封齊王,一封魯王,在小長安戰(zhàn)役中死去的二哥劉仲,被追封為魯哀王,二姐劉元被追封為新野長公主。劉秀的母親樊嫻都老太太是湖陽縣人,卒于起兵前夕,湖陽樊氏一家封了五個侯;劉秀的外祖父樊重,劉秀是否見過,史無明載,追爵謚為壽張敬侯,在湖陽專為立廟?傊,春陵的劉氏家族及親戚們一切都加官晉爵,風光無限。

    劉秀共有11子,有5個是皇后郭氏所生,美人許氏生了1個,皇后陰氏生了5個。劉秀于建武二年立郭氏為皇后,立郭氏子劉疆為太子、陰氏為貴人。建武十七年,廢郭氏,立陰氏為皇后,十九年廢郭氏子劉疆,立陰氏子劉莊為太子。

    陰氏,就是南陽新野的陰麗華,是劉秀多年夢寐以求的美人。更始元年六月,劉秀經(jīng)昆陽之戰(zhàn)成了人英雄,與陰麗華成了婚。這年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九月,劉秀要去洛陽任司隸校尉,暫把陰氏送回新野。十月,劉秀又被派往河北。次年春,大約二三月間,劉秀又在真定娶郭氏。郭氏,名圣通,真定國槁縣(今石家莊市東南)人,是當?shù)卮蟾缓馈.敃r的劉秀既需要貴族勢力的支持,又需要富豪的錢糧援助,故娶郭圣通為妻。第二年(建武元年,25)十月,劉秀住進了洛陽宮以后,就派人把陰氏接到洛陽,次年二月策立郭氏為皇后,陰氏為貴人。

    劉秀和陰氏在一起的時候最多,有時出征也帶著她,漢明帝劉莊就是建武四年陰氏隨劉秀出征彭寵到達元氏時生下的。劉秀最喜愛劉莊,經(jīng)常帶在身邊,這不免引起郭氏的嫉妒和擔心。劉秀就指責郭氏“懷執(zhí)怨懟,數(shù)違教令”。劉秀的統(tǒng)治完全鞏固了以后,建武十七年(41)十月,終于把郭氏廢掉,換上了他最喜愛的人。郭氏的被廢給太子劉疆帶來了巨大壓力,他惶恐不安,一再要求辭掉太子、與別的弟兄平等,還經(jīng)常托朝臣和弟兄們向父親轉(zhuǎn)達心愿。起初劉秀不許,拖了一年多,建武十九年(43)六月,才把他與已被封為東海王的劉莊換了位置。劉秀對劉疆有所歉意,加大了他的封土,給了他不少超出諸王的待遇。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有所約束,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抗直不避豪強,敢于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曾彈劾劉秀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呵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借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有什么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只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懷縣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他死刑,希望能保住他的命。劉秀說:“官吏執(zhí)行法律,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愿望吧!眲⑿愦蠼愫柟鞯呐痛蟀滋煨袃礆⑷,躲在公主家中,官吏不敢捉捕。洛陽縣令董宣聽說公主要出夏門(洛陽城北面最西頭的門),以殺人的那個奴仆駕車,就在夏門外萬壽亭截住車子,把公主數(shù)落一通,當面殺了那個奴仆。公主立即回宮告到劉秀那里,劉秀大怒,把董宣召來,要當面打死。董宣說:“請求皇上允許我說一句話再死!眲⑿阏f:“你想說什么?”董宣說:“靠著陛下的圣明大德,漢朝才得到中興,F(xiàn)在放縱奴仆殺人,將怎么治理天下?我不用打,還是自己死吧!闭f著就把頭撞到柱上,頓時血流滿面。劉秀趕緊要小太監(jiān)抱住,要他給公主叩個頭,讓公主消消氣。董宣堅決不叩,劉秀就要人按著脖子強叩,董宣就兩手撐地,最終也沒有叩。湖陽公主不滿地說:“文叔當平民百姓時,經(jīng)常藏匿逃犯,官吏不敢上門追捕。如今當了天子就不能在一個縣令身上施加一點威嚴?”劉秀笑著說:“這就是天子與平民百姓不同啊!眲⑿闶潞螵剟盍硕,給他加了一個“強項令”(意為剛強不肯低頭的縣令)的美名,后來劉秀一直記住這個縣官。董宣當了五年洛陽令,74歲時死在任所。劉秀派專人臨視,見他家中一貧如洗,只有一塊布蓋著尸體,妻子和兒子對哭,劉秀傷情地說:“董宣廉潔,他死了我才知道!”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去世臨終遺詔說:“我無益百姓。喪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那樣,務從約省。刺史、俸祿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離開城郭,也不要派官吏來吊唁。”

    漢光武帝 - 歷史評價

    《漢二祖優(yōu)劣論》 三國(魏) 曹植

    客有問余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為受命撥亂之君,比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yōu)劣,孰者為先?”余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身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yè)流后嗣,誠帝王之元勛,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笄貙m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誥,于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后,崩亡之際,果令兇婦肆鴆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quán),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禍?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儻之節(jié),信當世至豪健壯杰士也。又其梟將盡藎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勛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

    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圣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fā),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qū),威風先逝。軍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咸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兇穢,剿除丑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云也。爾乃廟勝而后動眾,計定而后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zhàn)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圣德。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嘆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guī)弘跡而造皇極,創(chuàng)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yè)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yōu)也!薄短接[》卷四百四十七 / 《藝文類聚》卷十二

    《論光武》 三國(蜀) 諸葛亮

       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于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于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于忠信,彭、勃得橫行于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于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于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yè)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眹@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迸c諸臣計事,常令馬援后言,以為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于韓、周,謀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督饦亲印肪硭摹读⒀云

    王夫之: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西漢高帝劉邦)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醴蛑蹲x通鑒論》卷六

    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何也?前而高帝,后而唐、宋,皆未有如光武之世,胥天下以稱兵,數(shù)盈千萬者也!醴蛑蹲x通鑒論》卷六

    司馬光:

    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顿Y治通鑒》卷第六十八

    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yǎng)黎民,興禮樂,宣教化,表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東漢之風,忠信廉恥及于三代矣。 —司馬光《稽古錄》卷十三

    《東觀漢記》:

    帝既有仁圣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云興,三兩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

    上(指光武帝)東西赴難,以車上為家,傳榮合戰(zhàn),跨馬操兵,身在行伍。——《北堂書鈔》卷一三九引《東觀漢記》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并驅(qū)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 · 載記第五 · 石勒下》

    南懷瑾(當代國學大師):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对敬髮W微言》第六篇《齊家治國》

    毛澤東:“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珴蓶|評點歷史古籍之《東觀漢記》篇。

    漢光武帝 - 軼聞傳說

    漢光武帝東封泰山

    西漢皇族劉秀,懷著恢復劉氏朝廷的雄心。參加了綠林軍,王莽的統(tǒng)治被推翻后,劉秀聯(lián)合地主武裝,吞并了農(nóng)民隊伍,擴大勢力,于公元二五年自稱皇帝,重新建立劉氏政權(quán),史稱為東漢。劉秀臨死之前,曾率君臣東封泰山,刻石記功,可惜此碑早毀,劉秀封禪聲勢浩大,儀式公開,留下了比較豐富的史料。漢光武帝之后,漢章帝、漢安帝分別于公元八五、一二四年相繼東巡至泰山。

    漢光武帝授金印之謎
    古代中日兩國人民的交往,不但有具有嚴肅特點的史書的記載,而且有充滿著遐想的動人的傳說,還有那常年埋藏在地下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實物。在日本距離中國大陸較近的九州地區(qū),曾經(jīng)在發(fā)掘的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后)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由中國大陸傳去的古器物,主要是銅鏡、銅劍、銅茅等。而中國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上漢光武帝授于倭王的那塊彌足珍貴的金印,竟然也在1700余年之后于日本九州的志賀島奇跡般地重見了天日。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無疑是反映中日兩國古代交往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中國史書關(guān)于漢光武帝授金印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南朝人范曄撰《后漢書》,其《倭傳》有關(guān)倭國列島情況的記載,幾乎全部抄自《三國志》。不過,在談到兩國之間交往時,則有不少增補內(nèi)容,其中關(guān)于漢光武帝賜倭人印綬的記載,便是《三國志》所沒有的。《后漢書·倭傳》中說:“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也是東漢光武帝在位的最后一年!逗鬂h書·倭傳》明確記載了這一年光武帝接見倭國使者,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由于在《后漢書》之前問世的《三國志》未載此事,而《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又是最早系統(tǒng)記載日本列島情況的史書,加上也沒有旁的記載可資佐證,此事的可信度,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受到一些史家的質(zhì)疑。

    日本福岡縣志賀島漢金印的發(fā)現(xiàn)

    1784年陰歷初春2月23日,在日本九州地區(qū)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wèi)的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

    說起金印的發(fā)現(xiàn),其實是很偶然的。當時志賀島農(nóng)民甚兵衛(wèi)正在為防備來年可能出現(xiàn)的旱災而修筑一條水渠。在搬動一塊大石頭時,他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大石底下一塊與泥巴相裹著的金屬。他并不認識此物,便讓家里人和近鄰辨識,一個名叫才藏的米鋪主人告訴他這是一方金印,不過這個人也沒有認識到此印章的價值。后來消息傳到地方官那里,金印便逐級上交到了管轄這片土地的黑田藩主的手中,他賞給了農(nóng)民甚兵衛(wèi)五枚白銀,又將此印送給藩中一個很有學問的名叫龜井南溟的儒者鑒定。龜井南溟經(jīng)過仔細鑒定后告訴黑田藩主,這方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后漢書》里記載的漢光武帝所賜印章。黑田藩主知道這方金印的價值后,便將它作為傳家之寶珍藏起來。據(jù)近代變法人士黃遵憲《日本國志》記載,他當時做駐日本公使時,“嘗于博覽會中親見之”。印是“蛇鈕方寸,文曰‘漢委奴國王’”,F(xiàn)在此金印收藏在福岡市立美術(shù)館中,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當年發(fā)現(xiàn)金印的地方,早在1922年就樹立了一塊刻有“漢委奴國王金印發(fā)光之處”的石碑,以作紀念。

    志賀島漢金印的真實性問題

    那么,志賀島上所發(fā)現(xiàn)的金印果真是《后漢書》中記載的、被人們傳說已久的漢光武帝所賜日本委奴國王的印章嗎?龜井南溟的鑒定究竟是否可靠?經(jīng)過中日雙方的學者的長期考證和一些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金印的形制是符合漢制的,它的真實性完全可以確定。

    志賀島漢金印后來經(jīng)過實測,它的重量是108克左右,印面呈正方形,2.3厘米見方,高約2.2厘米,蛇鈕高1.3厘米,陰文篆書。根據(jù)漢制,賜予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而這塊金印每邊長為2.3厘米,正好符合東漢建初銅尺的一寸,可以說在尺寸上是符合漢制的。

    不過,漢代的印章是等級分明的,一般從質(zhì)地來講,天子是玉印,諸王和宰相是金印,九卿是銀印,蠻夷則為銅;從印鈕來講,諸侯王為駝鈕,列侯為龜鈕,將軍為虎鈕,蠻夷則為虺鈕。從這兩方面看,學者認為志賀島上所發(fā)現(xiàn)的金印并不完全與漢制符合,所以當初龜井南溟鑒定此印時,也說與漢制有一些出入。不過,龜井南溟認為蛇鈕倒是可以解釋得通,因為蠻夷之地多虺、蛇,虺、蛇同類,蛇鈕應該同于虺鈕。這個問題隨著1956年中國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的東漢金印出土,得到了明確的解釋。在這次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刻有“滇王之印”的蛇鈕金印。這個發(fā)現(xiàn)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東漢所賜蠻夷的印章,并不完全依照漢制;金印駝鈕本為諸侯王印章,蠻夷一般為銅制印章,但也有用金印蛇鈕的。

    金印與中日的早期交往

    自從金印發(fā)現(xiàn)后,中日兩國學者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那么,為何一枚金印會受到中日兩國學者如此的重視?它在古代中日關(guān)系史上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首先,日本九州志賀島漢金印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中國古代史籍記事的嚴謹,一條看似不經(jīng)意的記載,卻決不是憑空而來,它一定是有所依據(jù)的。

    其次,漢光武帝賜予日本委奴國王金印,說明早在公元57年時,日本列島已經(jīng)有國家向中國漢朝奉貢朝賀了;而光武帝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guī)格相待,說明漢皇朝對于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于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再次,金印是古代中日兩國友好往來的標志和證據(jù)。古代中日之間的往來,最早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先秦時期,更有一些中國難民經(jīng)過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也有少數(shù)直接從海上到達日本,關(guān)于這些被日本稱作“渡來人”的中國流民,在中日兩國特別是日本的早期史書和其他書籍中都有很多的記載。相對而言,在公元前后日本彌生時代中日相互間的往來可能更加頻繁一些,這一點從考古發(fā)掘中已經(jīng)得到證實,同時史籍中的記載也可為佐證。就在《后漢書·倭傳》記載光武帝賜金印之事后,又接著記載了漢安帝時日本倭國遣使的情況:“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愿請見!庇莱踉,即107年,這與上次委奴國遣使相距剛好50年。這里所獻“生口”,一般認為是奴隸,也有學者認為是派來學習的,近似于后來的遣隋使、遣唐使。不過無論哪種說法,從“百六十人”這個數(shù)字可見,這次的遣使規(guī)模確實是很大的。將此兩件事結(jié)合起來看,說明日本彌生時代,也就是中國漢朝時,日本遣使往來不但比較頻繁,而且規(guī)模也比較大。由于比起書籍記載,實物更具有直觀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印無疑是古代中日友好往來的最好的見證。

    最后,隨著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不斷的民間往來,以及日本多次遣使朝賀,先進的中國古代文化也因此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古代日本,這對于古代日本社會的進步、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建立,特別是離中國最近的九州地區(qū)的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無疑產(chǎn)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鳥救劉秀的傳說

    據(jù)說是劉秀剛起兵那陣兒,王莽還是兵強馬壯,他要把劉秀一下子消來在萌芽狀態(tài),所以就率領(lǐng)大隊人馬拼命攆劉秀。當他從南陽攆到我們洛陽地界的時候,只見前邊是一道山來一道溝,不遠處有一條長滿蒿草的山洼,山洼里一股清油油的泉水順溝而出,卻不見了劉秀的蹤影。劉秀是上山了,還是藏溝里?其實,這時候劉秀的白龍馬也累死了,他只身一人跑上山梁,正沿山坡狂奔哩。這時候有人報告王莽,說劉秀翻過山脊向前逃跑了。王莽正要下令翻山追趕,卻是一群小鳥飛過來圍著王莽的馬頭鳴叫:"泥溝里 !泥溝里!"王莽篡位后一直認為自己是真龍?zhí)熳,這時候聽見鳥叫就認為是上天在幫助他,馬上指揮部隊向山溝里撲過去。搜了大半天不見劉秀的影子,正要收兵,卻見那群小鳥又在前邊的溝里叫起來,"里溝里!里溝里!"王莽把人馬從溝里拉出來,沿著山脊追趕的時候,劉秀早已跑遠了。后來,劉秀當了皇帝,這群鳥就飛進了皇宮里,劉秀把它們養(yǎng)在后花園里。劉秀死后,伴隨劉秀來到?陵園。所以,您只要對它們鼓掌,它們就會報以"啾啾"的回應聲。

    王莽攆劉秀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漢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后來不知道怎么被王莽知道了,下令追查,看掩藏不住,就叫劉秀連夜只身逃出京城長安。那時,劉秀已是十幾歲的小伙了,他隱名埋姓,受盡風霜饑寒,輾轉(zhuǎn)潛逃到河南南陽一帶,求賢訪才,積蓄力量,起兵討伐王莽。 白河灘一仗,初戰(zhàn)不利,人馬被打散,劉秀獨自一人向南陽西北方向伏牛山逃去,王莽帶兵在后面緊緊追趕。這天,劉秀跑到一座荒山下面,當時正是六月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燒,又加上久旱不雨,劉秀又饑又渴,癱倒在一塊立陡的石壁下邊,熱得劉秀張開大口直喘粗氣,劉秀心想,莫非今天我要死在這里?不由得自言自語道:“山哪,你歪歪頭轉(zhuǎn)轉(zhuǎn)身,給我遮個蔭涼,讓我逃出一條活命吧!”話音剛落,那山峰真的向劉秀歪了過來,一片蔭涼正好把劉秀遮住,劉秀幸免一死。

    劉秀喘息一會兒,嘴里渴得冒火肚子又餓。這時從山腳下叫“來溝”的村莊上走來一位老婆婆,手提一只小瓦罐,劉秀勉強掙扎起身子,向那老婆婆深施一禮,說:“大娘,我快要餓死了,救救命吧!給口吃的吧!”劉秀雙手捧著飯罐,臉一仰嘴一張,一口氣把一罐小米湯喝得只剩下半罐。老婆婆把剩下的提到老伴那里,老伴一看惱了,斥責老婆婆給他送飯送的少,老婆婆把剛才的事情一說,老頭不但不生氣,還把剩下的又讓劉秀喝了。正說話之間,山那邊傳來人喊馬叫,劉秀慌忙拜謝老人,掏出一錠銀子,轉(zhuǎn)身向附近山溝躲藏。

    后來,劉秀到洛陽登基稱帝,回憶起這件事,派一位大臣到這座山下的“來溝”村查訪老倆口,要重謝老人,一問老兩口早已下世。劉秀為報答老人恩情,下旨在此山上修建一座廟,這座廟命名為“先亡廟”,就在遮山頂上。

    漢光武帝 - 相關(guān)典故

    推心置腹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群雄討莽。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zhàn)斗中,劉秀屢立戰(zhàn)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征戰(zhàn)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于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侯。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于真意。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后,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tǒng)領(lǐng)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jīng)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么?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薄逗鬂h書·光武皇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jù)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成語,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旗鼓相當
    古時兩軍作戰(zhàn),常用旗、鼓發(fā)號施令,指揮作戰(zhàn),若雙方勢均力敵,便稱作“旗鼓相當”。此典故源于東漢時期。公元25年,劉秀稱帝,即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初年,仍有部分割據(jù)勢力存在,公孫述、隗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據(jù)《后漢書·隗囂傳》載,劉秀在給隗囂的信中說:“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qū)④姳R,旗鼓相當!币馑际勤髧毯凸珜O述實力相當,勸其不要與公孫述聯(lián)盟,對抗?jié)h軍。

    漢光武帝 - 相關(guān)風景區(qū)

    漢光武帝原陵

    漢光武帝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xiāng)鐵榭村。當?shù)匾喾Q“漢陵”,俗稱“劉秀墳”。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1963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

    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并無確切的記載。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xiàn)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guī)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diào):我在世時無益于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吊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并無任何奢華的建筑。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guī)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tǒng)和后代的孝順。后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四年后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cè)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光武祠,位于陵園西側(cè),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gòu)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筑群落。 光武帝陵為國內(nèi)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guī)。其二,一園千柏,國內(nèi)僅有。陵內(nèi)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zhì),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nèi)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zhì)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陽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xiàn)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彌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云,煙凝云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陵內(nèi)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 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一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0余畝,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cè)原排列有石像、石馬等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如今,除去墓冢,便是郁郁蔥蔥、氣象蔚然的柏樹林。其中有28棵高聳入云的柏樹,當?shù)匕傩辗Q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云臺二十八將”。

    劉秀墳的柏樹可稱一奇,整座墓園,松柏蒼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郁,其中“鳥鳴柏”、“苦戀柏”更是柏中一絕。整座陵內(nèi)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fā)出,如雨過天晴,這種余香感覺更深,風過之處,古柏清香可傳10里之遙。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nèi)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樹質(zhì)堅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濃郁。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其實,劉秀主張簡葬,當時的葬儀和陪葬物品甚為簡陋。當初并無巍殿崇榭,園內(nèi)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后的隋唐時期栽植的。劉秀確實不愧為一代明君。

    原陵的另一奇被稱為孟津縣的“八景”之一,即“漢陵曉煙”。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出現(xiàn)之時,陵園內(nèi)陡然紫氣彌漫,狀若輕煙,飄若浮云,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為縹緲的云煙所籠罩。這時從古柏的枝間葉隙中,涌出團團氣體,左右上下,滾騰翻墜。整個陵園變成了一個煙霧繚繞的世界,翠柏紅墻,古碑木冢,夜草芳花,都若隱若現(xiàn),恍若仙境。一古游人曾題《漢陵曉煙》曰:“昆陽雷雨戰(zhàn)猶酣,赤符魂歸瑣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當?shù)厍О倌炅鱾髦@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呈現(xiàn),便預兆農(nóng)作物豐收。因此,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jié)將臨之時,周圍百姓近者朝朝注目漢陵,遠者夕夕探聽,祈禱曉煙奇景出現(xiàn)。

    漢光武帝陵位于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guī),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園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肅穆,它們巨大的輪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臥像,俗稱“漢皇仰臥”。每當漢陵曉煙出現(xiàn)時,陵園之中紫煙裊裊、宛如仙境。當你在鳥柏下拍手時,柏樹間會發(fā)出“啁啾”的鳥鳴聲,令無數(shù)游人倍感神奇。

    棗陽白水寺

    白水寺風景區(qū)屬國家AA級旅游風景區(qū),位于棗陽城南20公里處,座落于獅子山上,是為紀念漢光武帝劉秀而新建的祠宇。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劉秀殿、娘娘殿、兵器殿、關(guān)公殿、青龍井、龍井亭等。整座寺廟殿堂古樸典雅,雕塑精美,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格調(diào);寺內(nèi)古木參天,門前石階壯觀,充滿著濃郁的梵宇氣息,先后被襄樊市、湖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碑廊座落于獅子山上南坳,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建筑凝重端莊,飛檐長廓,錯落有致。廓院內(nèi)有四幛復制古碑,400余通鐫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200余幅),集當代書家名流之華翰,匯古今騷人墨客之詩賦,得楚天雕工刻匠之精藝,詩文書法,珠聯(lián)壁合,成為光武故里一大文化景觀。

    麗華花卉園緊靠白水碑廊西側(cè),以劉秀夫人陰麗華的名字命名,占地40余畝,以牡丹為主,匯集櫻花、桃花、梅花、桂花、杏花、杜鵑、銀杏等多種名貴花木,一年四季,綠樹常青,花香四溢。與氣勢恢宏的百龍壁,清新優(yōu)雅的瀟閑館,玲瓏別致的回龍榭,巧奪天工的圣通橋,比翼雙飛的牡丹亭相映成趣。

    漢光武帝 - 家族成員

    祖先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fā)。
    劉發(fā),生舂陵節(jié)侯劉買。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郁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頓令劉欽和劉良。
    劉欽,娶樊重女樊嫻都,生劉縯、劉仲、劉秀。
      
    兄弟

    長兄 齊武王劉縯
    次兄 劉仲,戰(zhàn)死于宛縣之戰(zhàn)。(和劉邦二哥同名)
      
    姐妹

    長姐 湖陽公主劉黃
    二姐 新野長公主劉元
    妹 寧平公主劉伯姬
      
    后妃

    郭皇后 郭圣通
    光烈皇后 陰麗華
    美人
      


    東海恭王劉疆,母郭皇后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阜陵質(zhì)王劉延,母郭皇后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楚王劉英,母許美人
    漢明帝劉莊,母光烈皇后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瑯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女兒

    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適陵鄉(xiāng)侯太仆梁松。梁松坐誹謗誅。
    劉中禮,母不詳,十五年封涅陽公主,適顯親侯大鴻臚竇固,肅宗尊為長公主。
    劉紅夫,母不詳,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韓光坐與淮陽王延謀反誅。
    劉禮劉,母不詳,十七年封淯陽公主,適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郭璜坐與竇憲謀反誅。
    劉綬, 母不詳,二十一年封酈邑公主,適新陽侯世子陰豐。陰豐害主,誅死。

    TAGS: 中國人 中國君主 中國封建帝王 劉姓 南陽 歷代皇帝 歷史人物 各國人物 各時代歷史人物 各朝代中國人 君主 漢朝 漢朝人 漢朝政治人物 漢朝皇室 漢朝皇帝 漢貴族
    名人推薦
    • 侯祥麟
      侯祥麟(1912.4.4—2008.12.8),廣東省汕頭人,中國化學工程學家,燃料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侯祥麟1935年畢業(yè)于燕...
    • 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齊名將,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于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后拜大將軍...
    • 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定都洛陽(之后遷到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共在位八年。秦朝時曾擔...
    • 洪學智
      洪學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現(xiàn)代后勤工作的開拓者。 1913年2月2日出生,15歲投身革命,戎馬一生,功勛卓著,于1955年和1988年兩次
    •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后來移居到官祿布村。道光年間...
    • 海倫·托馬斯
        海倫·艾米利亞·托馬斯(Helen Amelia Thomas,1920年8月4日-2013年7月20日)是一位美國記者,生于美國肯塔基州,曾任赫斯特報專...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