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殤帝 - 生平經(jīng)歷
李重茂,曾被封為溫王,公元710年5月韋皇后毒殺中宗后,秘不發(fā)喪,偽造遺詔,立李重茂為太子。三天后即位,改年號為“唐隆”,時年16歲,由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zhí)掌政務(wù)。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殺韋太后,與太平公主、內(nèi)苑總監(jiān)鐘紹京等人策劃擁立李旦復(fù)位,李重茂毫無知覺。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寶位就座。等到大臣們到齊,太平公主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準(zhǔn)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大臣們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齊聲贊成,說理應(yīng)立長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jīng)都?xì)w向相王,這已經(jīng)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李重茂木然呆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將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淚走到下首站著,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唐殤帝,又稱唐少帝。
公元711年,溫王李重茂擁兵據(jù)洛陽,不服相王而自行稱帝。未幾,溫王李重茂兵敗身死,投水自盡。
唐殤帝 - 歷史記載
公元705年正月,唐朝發(fā)生了“五王政變”,五位異姓王合力,誅殺了張昌宗張氏兄弟,放逐他們的黨羽。在這件事情發(fā)生的前后,溫王李重茂看清時勢,對殺二張一事,采取參與幫助的態(tài)度。并在二張被誅之后,親自來到武則天的床前,勸說祖母,得到了一張武則天認(rèn)可的傳位詔書,將皇位傳給父親李顯。中宗李顯即位后,立即對兒子的大力幫忙投桃報李,將他的采邑增加到一萬戶之多。中宗李顯是一個性格溫和儒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韋后、兒子溫王李重茂把持朝政的情況。本來太平公主和上官昭儀(上官婉兒)聯(lián)手,是可以制得住她們的,但是太平公主卻看上了上官婉兒的情夫崔堤。于是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溫王李重茂的幫兇。
太平公主意識到溫王李重茂是自己的死敵,于是大力培植親信人馬,想與溫王李重茂一分高下。溫王李重茂先出手了,他誣陷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說他們與廢太子李重俊勾結(jié),想要謀奪皇位。李顯一時大驚失色,想要嚴(yán)辦。幸虧御史中丞力諫,太平公主與李旦這才死里逃生。經(jīng)此一役,太平公主更是與溫王李重茂勢不兩立。而此時,溫王李重茂和韋后的反謀已漸漸顯露。
公元710年4月,定州人郎岌向李顯上書,指出韋后與溫王李重茂有謀反之意。對于這封上書,中宗拒絕相信,反而聽從韋后的意見將郎岌處死。誰知世上不怕死的大有人在。五月十七日,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再次上書,不但指出韋后與溫王李重茂危害國家,還說他們與武延秀、宗楚客、馬秦客、楊均等人通奸。李顯大驚,立即召見燕欽融,結(jié)果被燕欽融說得目瞪口呆。韋后聞訊立即趕來,竟當(dāng)著李顯的面命人將燕欽融活活摔死在殿前。李顯被韋后的舉動驚呆了,對她的態(tài)度也迅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溫王李重茂和韋后李顯真起了疑心,在與宰相宗楚客商議后,干脆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李顯。六月二日這天,毒藥放在了李顯食用的面餅里。五十四歲的李顯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神龍殿里。溫王李重茂和韋后秘不發(fā)喪,找來了上官婉兒草擬遺詔。在這道詔書里,上官婉兒寫下了立溫王重茂為太子,韋太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wù)等內(nèi)容。六月七日,李重茂即帝位。
然而心里有鬼的溫王李重茂并不會按照上官婉兒所擬的詔書辦事。他一面臨朝稱制封賞李氏皇族,一面將臺閣政職、內(nèi)外兵馬大權(quán)以及中央禁軍諸營統(tǒng)管的要害職務(wù),統(tǒng)統(tǒng)換成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擔(dān)任。溫王李重茂和韋后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不甘待斃的太平公主遂暗中與早有計劃的李旦第三子李隆基通謀,于六月二十日晚突襲后宮。韋太后的族人們都正在睡夢中,根本沒有想到會發(fā)生軍事政變。初掌兵權(quán)的韋氏族人根本還未得軍心,很快就被殺掉。驚慌失措的韋氏卻不知族人先被誅殺的消息,仍然抱著希望赤腳奔向飛騎營——呼風(fēng)喚雨整整七年的韋后就此葬身亂兵刀槍之下。太平公主派長子薛崇簡與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合謀,在十二天后發(fā)動政變,一舉誅滅了韋后。韋后垮臺了,但是李重茂還坐在皇帝位上。誰都不甘心讓他繼續(xù)為皇,但是誰也不敢出頭作這個主,畢竟他是中宗李顯詔書里明確認(rèn)定的皇位繼承人。結(jié)果是太平公主,在這天早朝時,走到李重茂面前,說:“這不該是你這個娃娃的座位!闭f完,抓著李重茂的衣領(lǐng)把他拎了下來,擁立其哥哥相王李旦登基為帝。李重茂被重新降為溫王,不久被逐出京城長安。
唐殤帝 - 兵敗被誅
溫王李重茂在流放的均州悶悶不樂地過日子時,洛陽出身的一個叫張靈均的人勸他舉兵:“夫下人皆已背離韋氏,現(xiàn)在舉兵討伐,一定會有許多人呼應(yīng)的!北豁f氏由吏部侍郎(內(nèi)政部次官)貶為江州司馬而正在赴任途中的鄭愔,也促請溫王李重茂崛起。鄭愔的動機(jī)是因為憎恨韋氏,而張靈均所持的是皇帝長子成為天下之主乃理所當(dāng)然,立論頗富正義氣概。《唐書》記載上張靈均曰:“平王基之能舉討韋之兵,皆因其居長安之故。欲舉兵入洛陽,占此城!甭尻栍懈畹俟痰姆撮L安情結(jié)。太古時代,洛水之北的這座城是圣天子的國都,現(xiàn)在雖然被稱為“東都”,受到如副國都地位的對待,但此地的住民都有歷史較國都悠久的自負(fù)情結(jié)。正由于國都地位被奪,因而反長安的情結(jié)愈強(qiáng)。長安決定的任何事情都與洛陽無關(guān),絕不承認(rèn)!獜堨`均期待的是這樣的市民感情。
名為均州刺史的溫王李重茂,實際上并無兵權(quán)。他企圖進(jìn)入洛陽后,向左右屯營之兵呼吁,準(zhǔn)備借其武力攻殺長安任命的東都留守,以割據(jù)洛陽。鄭愔這個時候已受命左遷至沅州,但來到洛陽之后,他就托詞停留下來,不再繼續(xù)行程。他已無前往沅州的意思,他要在洛陽等待溫王李重茂前來。在洛陽,他的工作是草擬新政權(quán)的草案,這件工作使他興趣盎然。
溫王李重茂當(dāng)然將即位成為皇帝,改元是必然要做的動作,新元號是“中元克復(fù)”,給予長安皇帝睿宗皇季淑的稱號,長安政權(quán)最好以和平手段吸收,任命鄭愔為左丞相,張靈均為右丞相。在洛陽的鄭愔,做的盡是一些一廂情愿的空想。并且和一個叫裴巽的人交涉,以其宅邸作為溫王李重茂來到洛陽時的住處。行事不夠慎重的鄭愔,其動向已為洛陽縣捕吏所探出,因此,洛陽當(dāng)局對溫王李重茂前來洛陽之事早就有所防備。
溫王李重茂一行人,在洛陽城外天津橋,為留臺侍御史李邕所阻擋。原來,李邕早已對各營將兵發(fā)出如下檄文:溫王李重茂為先帝賜罪,理應(yīng)居于均州,而今無故企圖進(jìn)入洛陽,其目的必在叛亂。此為諸君立功之良機(jī),尚盼勿失獲得富貴之機(jī)會。
洛陽城諸門無一不緊關(guān)大門。溫王李重茂等人的如意算盤是說服左右屯營的將兵,將之拉攏為同黨,未料李邕的檄文早已送達(dá)這些地方,他們不但沒有接受說服之意,更從營內(nèi)射出如雨般的箭來。溫王李重茂一行人企圖制服留守軍隊,而留守府邸卻大門緊鎖。溫王李重茂憤怒地發(fā)令,但左屯營將兵卻在此時猛然攻打過來。想獲得富貴榮華而搶功的他們,勢力當(dāng)然銳不可當(dāng)。不夠周密的計劃,結(jié)果是全盤皆輸。溫王李重茂雖然逃往洛陽東北山谷,但第二天就因被窮追不舍,無路可逃,最后只有投水自盡。
首謀者全數(shù)被斬。喬裝女人躲起來的鄭愔,還是被找到。被五花大綁帶到衙門時,渾身發(fā)抖的他,連話都說不出來。同樣被縛在場的張靈均卻神色自若?吹洁崘值某髴B(tài)時,他慨然嘆道:“和這種人共同舉事,怎么可能不失敗呢?”兩人都在洛陽被斬。
唐殤帝 - 傳說故事
《太平廣記》里便記載著李重茂連神佛都不放在眼里的一件事。706的五月初五,正是宮中斗草會的日子。
李重茂慣不愿落在人后,于是在搜集比斗的物件品種時,他忽然想到了一件東西,那就是長安泥恒寺里維摩佶佛像的胡須!@尊佛像的胡須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晉朝名人謝靈運被處死之前,親手剪下贈予寺院的。這可是被天下人都視為奇珍的寶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連世間的文人墨客、鄉(xiāng)間野老都因為謝靈運的關(guān)系而景仰不已。
但是現(xiàn)在李重茂盯上了它。他派人去剪了一綹來,而且因為怕斗草的對手們也想到這件奇物,他干脆讓人把剩下的胡須也全部毀去。這件稀世之物,就此毀去。只換得了李重茂一場斗草會的小勝。
唐殤帝 - 殤帝陵
《新唐書·地理志》:“武功(西原),殤帝所葬”。宋敏求《長安志·武功》:“唐殤帝陵,在縣西原上”。李重茂為中宗第四子,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后毒殺,立重茂為少帝。數(shù)日后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謀,起兵殺韋后及安樂公主等,廢少帝,相王即位稱睿宗。玄宗開元二年(714)七月,重茂死,追冊曰殤帝,十一月葬于武功西塬。墓址即今武功鎮(zhèn)羅家堡西、訛傳隋煬帝之墓,墓高5米,直徑十余米。
唐殤帝 - 相關(guān)詞條
元寧宗 | 元泰定帝 | 司馬德宗 |
元順帝 | 元天順帝 | 司馬德文 |
唐殤帝 - 參考資料
1,http://city.ms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02827271/
2,http://www.blogtt.com/sceneinfo/scene13087.html
3,http://www.818edu.com/front/arts_pl_1.asp?id=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