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 荀氏易學
荀爽(128-190),東漢人,字慈明,一名谞。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時人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九年拜郎中。獻帝即位,就任平原相,后晉升司空。政治上,因反對宦官專權,而遭黨錮,后又參入謀除董卓之亂。一生對經學皆有著述。據《后漢書·荀爽傳》記載,“著《禮》、《易傳》 、《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 ,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并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薄端逯尽酚熊魇稀吨芤鬃ⅰ肥痪,新舊《唐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學思想主要見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如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氏《周易注》一卷;輻澴兑诐h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fā)。荀氏易學,就其學派而言,當屬于西漢費直一派。西漢由于官方倡導,學易之風大盛,易學派別林立,《漢書·藝文志》載,西漢主要易學派別,官方有施、孟、梁丘和京廣氏之學,民間有費直、高相兩家。官方四家在東漢趨于衰微,而費氏易逐漸興盛,傳費氏《易》者綿延不絕!逗鬂h書·儒林傳》:“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眾傳費氏《易》,其后馬融亦為其傳。融受鄭玄。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避魇想m治費氏《易》,然從其思想淵源看,遠非費氏一家,而是兼收當時各家之說。剖析荀氏易學思想體系,我們可以看到,他一方面繼承了費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傳文解說經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漢以來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獨辟蹊徑,建構起以乾坤陰陽為骨架的易學思想體系。
荀爽 - 荀爽易學乾升坤降說
乾升坤降說是漢末易學家荀爽在其易學中所創(chuàng)發(fā)的重要象數(shù)學說。此一學說立足于乾坤之相互對待,主張陽宜升,陰宜降,各以中正為其位與境之極致。內蘊著荀爽天地萬物宜在大宇宙背景下各有其適切定位,密相應和,從而達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動,和諧有致而通泰之理想宇宙格局與境地的總體宇宙關懷;內蘊著荀爽人人,尤其是君與臣,宜在社會人生大系統(tǒng)下各正定其位,同心相應,從而達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動,和諧有致而通泰之理想社會人生格局與境地的終極人文關切。荀爽 - 荀爽“乾坤坎離”
“乾坤坎離”說是研究乾、坤、坎、離四卦關系的學說,先儒對此內容多有涉及。其中東漢易學家荀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周易》的乾坤坎離四卦與陰陽觀念相結合,融卦氣于象數(shù),闡發(fā)了他的“乾坤坎離”思想。
荀爽 - 荀爽易學的地位和影響
漢代易學以其在象數(shù)之學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著稱于易學發(fā)展之長河,從而使得漢代成為一個象數(shù)易學大發(fā)其皇并主導易學發(fā)展主流方向的時代。以往學界每每僅看到這一時代象數(shù)之學本身煩瑣牽強的一面,卻常常忽視同情理解其內在深層的哲學性、思想性意涵,尤其是內中更具根本性意義的易學家之獨特總體宇宙關懷與終極人文關切,有者乃至將此象數(shù)之學與筮占之術簡單劃等號,或至少斷言此象數(shù)之學的主要功用在于筮占,以致此一領域的研究遲遲難有實質性突破。當然,這種狀況正在慢慢發(fā)生改觀。作為漢末象數(shù)易學三大家之一的荀爽,其易學中即內蘊著他的深摯總體宇宙關懷與終極人文關切。荀爽易學在漢代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易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荀爽在對《周易》和易學基本理論進行全新闡釋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乾升坤降(陽升陰降)說,并構成其易學理論的核心內容。荀爽通過對《周易》思想的深入開掘和充分發(fā)揮,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卦變說。另外,卦氣說等傳統(tǒng)的易學體例也在荀爽那里得到創(chuàng)造性運用。荀爽易學雖然在總體上屬于象數(shù)易學的范圍,但他的易學體例主要是用于解釋經文,繼承、貫徹的是古文費氏易學的傳統(tǒng),而且其中的人文主義因素更趨明顯和濃重,并與荀爽個人以中和理想為指歸的社會政治思想相映成輝。這一切又使?jié)h代易學中象數(shù)形式和義理內涵的矛盾、沖突進一步激化,使象數(shù)易學走進死胡同,終于引發(fā)了掃落象數(shù)的王弼玄學派易學的興起。
荀爽 - 中原經學家對易類典籍的貢獻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易類典籍158種,其中中原經學家著有18種。十數(shù)年來,我們致力于中原文獻典籍今存版本的調查、整理、輯錄、研究,據不完全統(tǒng)計,經部易類典籍今存300余種版本,先秦16種,兩漢45種,三國晉96種,南北朝至唐26種,宋117種,元明清28種,擇其要略述如下。先秦子夏撰《子夏易傳》今存于《四庫全書》、《漢魏二十一家易注》等叢書中,《子夏易傳鉤遺》今存于《問經堂叢書》、《拜經樓叢書》中!罢f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保ā端膸烊珪偰俊罚┍M管關于此書的真?zhèn)、流傳及版本眾說紛紜,但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具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在儒家理論體系的構建,整理保存古代文獻和傳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漢京房撰、三國吳陸績注《京氏易傳》本,今存于《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漢魏叢書》中。京房是漢代著名的易學象數(shù)學家,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易學條例,豐富了卦氣說的理論體系,為漢代象數(shù)易學奠定了基礎。其他如西漢賈誼撰《周易賈氏義》、彭宣撰《周易彭氏義》、丁寬撰《周易丁氏傳》等,東漢鄭眾撰《周易鄭司農注》、東漢荀爽撰《周易荀氏注》、東漢宋哀撰《周易宋氏注》等,今存于《十三經漢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漢學堂叢書》等叢書中。
王弼是曹魏時期著名的玄學家,他在批判繼承前賢的基礎上,高舉以義理解易的旗幟,開啟一代易學新風。王弼的《周易注》,列于《十三經注疏》之首,今存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明嘉靖四年至六年陳鳳梧自刻本、四庫全書本等。該書被唐孔穎達譽為“獨冠古今”之作,深刻影響了易學的發(fā)展和演變,在中國經學史占有重要地位。王弼的《周易略例》,今存于《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說郛》、《范氏奇書》等叢書中。這本研究《周易》體例的著作,體現(xiàn)了“言約而義豐”的獨特解經特色,確立了義理派解經的基本思想,為易學義理派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開宋明理學之先。三國魏何晏撰《周易何氏解》、西晉向秀撰《周易向氏義》、東晉干寶撰《周易干氏注》等,唐郭京撰《周易舉正》、唐史征撰《周易口訣易》,也是這一時段的重要著作。
站在北宋學術前沿的“北宋五子”,除周敦頤外,都是中原著名的經學家。經學理學化的先驅邵雍著有《易學辨惑》,將儒家經學由原來的重訓詁注疏傳統(tǒng)轉換為重義理闡發(fā),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學,開宋代經學義理化、哲理化之先聲和新經學詮釋法的新路。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fā)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tǒng),將儒家解《易》推闡發(fā)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志,那么,程氏易學則實現(xiàn)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張載撰《橫渠先生易說》、《正蒙》也是易學的重要著作。
南宋著名文獻編輯學家王應麟,畢生志在通儒。他博覽群籍,博洽多聞,不但在文獻典籍輯錄中,博采眾長,兼容并取,輯成《周易鄭康成注》,使已佚的一部分兩漢經義得以保存,為研究者利用,還在其《困學紀聞》中撰有《說經》八卷,顯示出其經學的獨到功力。此外,南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趙汝梅撰《周易輯聞》、吳仁杰撰《易圖說》等。
元代中州名士許衡撰《讀易私言》今存于《藝海匯函》、《學海類編》、《四庫全書》中。明代有崔銑撰《讀易私言》、王崇慶撰《周易議卦》、鄒德溥撰《易會》等。清代孫奇逢撰《讀易大旨》、胡煦撰《周易函書》收入《四庫全書》中;冉覲祖撰《易經詳說》、張步瀛撰《周易淺解》、張爾歧撰《周易說略》、萇仁周撰《易經講義》、申爾宣撰《易象援古》、張沐撰《周易疏略》、田嘉谷撰《易說》、郜煜撰《易經理解》等列入《四庫全書總目》存目中。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古代經學名家輩出,流派繁多,著作紛呈。從子夏、京房等在易學初期的學術引領,魏晉王弼等對易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宋代程頤等使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元明清許衡等對其發(fā)揚光大,使易學成為經世致用之學。在易學產生、發(fā)展、成熟和繁榮的幾個重要階段,中原經學家功不可沒,他們在遍注群經的學術活動中,作為中堅力量,發(fā)揮了核心作用,或有標新立異之舉,或有發(fā)凡起例之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權威性、劃時代的著作?梢哉f中原經部易類典籍源遠流長、著述豐厚,內容博大精深,學術特色鮮明,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領先性。這些經部典籍的重要文本,是中國易學史上的瑰寶,為易學思想體系的建構,注入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并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傳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