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確 - 簡介
陳確(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確,字乾初,海寧新倉(今海寧朝陽鄉(xiāng))人。明諸生。年少以孝友著稱,長大以文學馳名。明末清初哲學家,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陳確 - 生平
并精書法,善琴、簫。40歲時與黃宗羲、祝淵同受業(yè)于劉宗周。明亡后,劉宗周絕食死,陳確繼劉之志,隱居鄉(xiāng)里20年,足不出戶,潛心著述。晚年得風濕癥,生活極為貧困,仍寫作不輟。在民族氣節(jié)上以劉宗周為榜樣,在哲學思想上卻堅持反對宋明理學和佛學,與老師大相徑庭。認為理學奉為經(jīng)典的《大學》并非圣賢之書,提出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觀點。如批判 《大學》 中“知止于至善”之說,認為“道無盡,知亦無盡,“今日有今日之至善,明日有明日之至善”,根本沒有絕對不變的“至善”標準。肯定人性善惡取決于后天的實踐,與理學家的先天說相對立。主張“氣”、“才”、“性”三者不能分立。批判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說教,認為:“天理正從人欲中見,人欲恰到好處,即天理也,向無人欲,則亦并無天理之可言矣!辈⑴険舴鸾,指出所謂“度盡眾生”,實質(zhì)上是要“滅絕眾生”。著有 《大學辨》 、 《葬書》、 《瞽言》 及詩文集等。其著述很少刊行,一部分借《南雷文集》才得以保存下來。1962年出版有《陳確集》。 陳確思想的核心,正是他的心性學說,他的心性學說,注重后天的習行事為和經(jīng)世致用,強調(diào)知行合一并進和實行實功以為特色。但本質(zhì)上他并沒有完全否定朱熹等的觀念,仍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