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說

    張說(歷史人物)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個人簡介

       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 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 北涿縣),世居河東(今 山西永濟),徙家 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 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 中宗朝召還。 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 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 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岳州等地 刺史,又召還為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 右丞相,至尚書左仆射,中與 張嘉貞有過權力爭斗,最后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謚號文貞。與蘇颋(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

    生平履歷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臺監(jiān)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只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后,遷右史、內(nèi)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后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人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此是謀反,并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允了。當上廷作證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后,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jù)理反駁,最后并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張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為張說是“反復小人”,再次鞫審,最后竟被無辜流放于嶺外。

      唐中宗復位后,張說入為兵部員外郎,后轉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年—709年),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復授黃門侍郎,當時“風教頹紊,多以起復為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贊。服喪期滿,復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 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后,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shù)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鄭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余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罪釋放。張說辦事干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贊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張說

      這時,李隆基尚居東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朝臣,朋比為奸,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者上言,五日內(nèi)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笔坛紓兠靼祝耸嘛@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系,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么好。張說則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jiān)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鳖W诼牶笫指吲d,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jiān)國。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權勢繼續(xù)干預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她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并出為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鏟除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zhí)颖O(jiān)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痹谄蕉颂焦鞯闹\亂之后,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為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著,張說又使殿中監(jiān)姜皎向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誠意。姚崇告發(fā)此事,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颋擢任宰相,張說與其父蘇瓖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颋,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颋讀后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于醫(y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謚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性格特點

      張說有才智,但脾氣暴躁,又好受人賄賂。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折之 ,至于叱罵”,所以與同僚的關系不甚融洽。開元十四年(726年)二月,玄宗召回河南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卻認為他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前殿中崔月用與張說關系密切,便推薦他為御史大夫。玄宗拒絕了他的意見,即以隱甫為御史大夫,隱甫心里怨望張說。

      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議檢括天下游戶及籍外占田,設置十道勸農(nóng)事,分行郡縣督責檢查,張說擔心擾民,屢次從中阻止。這時,宇文融又請求吏部設立十銓,與蘇颋等分管選舉,凡有論奏,張說又極力抑止,“于是銓選失序”。宇文融憤怒已極,即聯(lián)合崔隱甫、李林甫共同彈劾張說,說他招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人道岸“窺诇時事,冒署右職”;其親吏張觀、范堯臣依據(jù)張說權勢,“市權招賂”,又擅自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言辭“丑慘”。玄宗十分惱怒,即敕令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于御史臺鞫審張說。

      源乾曜奉詔鞫審張說,罪狀多屬實,玄宗派高力士去看張說,見他蓬首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以表示“自罰憂懼”。高力士將此情況回報玄宗,并說:“說往納忠,于國有功!毙诼牶笠埠軕z憫他,僅罷去中書令職務,命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只誅殺王慶則等人,受株連者十余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御史大夫崔隱甫與中丞宇文融唯恐玄宗再進用張說,一再上言詆毀他。于是“各為朋黨”,相互攻訐。玄宗疾恨朝臣朋比為奸,因命張說致仕,隱甫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出為魏州刺史。

      開元十六年(728年)二月,以尚書右丞相致仕的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張說雖罷知政事,專文史之任,但玄宗對他的寵遇不衰,“朝廷每有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以征詢張說的意見。

      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又代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他上任那天,玄宗特命有司供帳,奏音樂,具酒饌,并作御詩一篇以敘此事,儀式熱烈而隆重。不久,又以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其長子張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爱敃r榮寵,莫與為比!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于醫(y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謚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于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贊他“發(fā)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主要成就

    軍事

       邊防建樹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颋擢任宰相,張說以與其父蘇瓖為故交, 撰《五君詠》獻蘇颋,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颋讀后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于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幽州地與奚、契丹接壤,為北方重鎮(zhèn)。這一年契丹首領李失活死,大臣可突于爭權,發(fā)生了內(nèi)亂。唐朝派兵鎮(zhèn)壓,結果失利。張說上表,陳述利害,說:“臣熟知幽州兵馬寡弱,率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倉糧全無貯積!币虼,他請求加強戰(zhàn)備,以防止邊患。

      在此期間,張說考慮到“國儲未贍,邊軍未息”,為了“靜人業(yè)農(nóng)”,他上表情求屯田:“臣聞求人安者莫過于足食,求國富者莫先于疾耕。臣再任河北,備知川澤。竊見漳水可以灌巨野,淇水可以灌湯陰,若開屯田,不減萬頃,化萑葦為粳稻,變斥鹵為膏腴,用力非多,為利甚博!币虼,他希望朝廷“不失天時,急趨地利,上可以豐國,下可以廩邊,河漕通流,易于轉運,此百代之利也”。屯田既可增加國庫收入,減輕農(nóng)民負擔,又方便了水利交通,是一項很有益的措施。

      開元七年(719年),張說檢校并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他再次上表論奏邊事,主張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實行安撫和睦政策,用兵不過是迫不得已的。后可突于終于立李失活的族弟郁于為國主,并遣使請罪。玄宗即冊立郁于,唐與契丹的糾紛終于圓滿解決了。

      開元八年(720年)秋,朔方大使王晙密奏原突厥降戶勾引突厥,謀陷軍城,因誅殺殆盡。此事引起了散居在大同、橫野軍附近的拔曳固、同羅諸部的恐懼不安。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從騎,持節(jié)去各部安撫,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拔曳固、同羅諸部聽到后深為感動,“由是遂安”。

      開元九年(721年)四月,原突厥降將康待賓誘使諸降戶反叛,一時攻陷了蘭池六州。詔令王晙率兵討伐,并令張說知經(jīng)略。康待賓暗中與黨項通謀,攻破了銀城、連谷,還占據(jù)了糧倉。張說率馬步兵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康待賓等大敗而逃。張說率軍乘勝追擊,當追到駱駝堰時,黨項部反戈。張說招撫黨項流散人員,使各安其業(yè)。討擊大使阿史那獻以為黨項反復無常,請全部誅殺。張說制止了這一濫殺的做法,說:“王者之師,當討叛柔服,豈可殺已降邪!”即奏請設置麟州,“以鎮(zhèn)撫黨項余眾”。同年九月,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這時,康待賓余黨慶州方渠康愿子反叛,自立為可汗,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至木盤山擒獲了康愿子,并俘虜三千人。為了防止這一帶的突厥降戶再次騷亂,于是議請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余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這樣,朔方之地,空蕩無人。張說因功賜實封二百戶。

      張說歷經(jīng)邊鎮(zhèn)數(shù)年,熟知邊防事宜。當時沿邊鎮(zhèn)兵多達六十余萬,他以時無強敵,奏請精減兵員,罷免二十余萬。玄宗對裁減三分之一有些猶豫。張說解釋說:“臣久在疆埸,具悉邊事,軍將但欲自衛(wèi)及雜使營私。若御敵制勝,不在多擁閑冗,以妨農(nóng)務!

      張說還著手對府兵進行了改造。當時諸衛(wèi)府兵,成丁入伍,六十歲免役,其家又不蠲免雜徭,漸漸貧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雖然有所改革,規(guī)定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放免,屢次征鎮(zhèn)者,則十年免役。但實際上徒有此令,

      并未能付諸實施。因此這時府兵之法日漸破壞,番役更替多不按時,衛(wèi)士逃匿,宿衛(wèi)之士無法得以保證。鑒于這種情況,張說建議,請召募壯士充宿衛(wèi),“不問色役,優(yōu)為之制,逋逃者必爭出應募!毙谕饽急,不過十幾天,即得到精兵十三萬人,“分隸諸衛(wèi),更番上下。兵農(nóng)之分,從此始矣”。

      張說的精減邊兵、改革府兵,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也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王夫之評論說:“張說所奏罷之二十萬人,無一人可供戰(zhàn)守之用,徒苦此二十萬之農(nóng)民于奉拚除、執(zhí)虎子、筑場,供負荷之下。故軍一罷,而玄宗知其勞民而弱國也,而募兵分隸之議行,漸改為長從,漸改為彍騎。窮之必變,尚可須臾待哉?”

    政治

       政改與文治

      開元十一年(723),張說進為中書令。在政治制度上所進行的重要改革是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在唐初設于門下省,為宰相議政之所。貞觀之后,中書省權力漸重。武周時裴炎由侍中改任中書令,為便 于政務推行,遷政事堂于中書省,但仍是宰相議政之所。張說任中書令后,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同時,政事印為“中書門下之印”。這一改制,使政事堂有其所轄部門與屬官,由宰相議政之所變?yōu)槌⒆罡邫嗔C構。

      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經(jīng)濟繁榮,政治升平,進入盛世。好大喜功的玄宗粉飾文治,特置麗正書院,聚集文學之士,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總領其事。由于文學之士受到寵遇,對其供給也十分優(yōu)厚。中書舍人陸堅以為他們“無益于國,徒為糜費”,欲上奏罷免學士。張說反駁其言,說:“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fā)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陸子之言,何不達也!”玄宗聽到后,“重說而薄堅”。

      開元十三年(725),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定書院官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張說以宰相為學士知院事。他雖然地位顯赫,卻很謙遜。玄宗欲授任張說為大學士,他推辭說:“學士本無大稱,中宗崇寵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焙髞碓诩t院舉行宴會,照舊例,官位高者先舉杯,張說欲打破陳規(guī),便對諸士子說:“吾聞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閥為先后。”于是,眾學士一起舉杯同飲,一時傳為佳話。張說雅重詞學之士,善于用人之長。當時,在文學上有造詣、有名聲的韋述、張九齡、許景先、袁暉,趙冬羲、孫逖、王翰等“常游其門”,趙冬羲兄弟六人,韋述兄弟六人并詞學登科,張說極口稱贊:“趙、韋昆季,今之杞梓也!

      張說“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咸諷誦之”。是當代無人能企及的。他一生著作宏富,除了參與修撰《三教珠英》、主持改撰《開元五禮儀注》以外,還主持編撰了《大唐六典》。又奉玄宗之命,與他人一起類集要事,為諸王子習讀而編寫了《初學記》30 卷。后人收集他的詩詞、文賦、表奏、碑文、墓志,總成文集30 卷。

    文學

       作品介紹

      張說前后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評文苑,獎掖后進,深孚眾望。他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齊名,號稱"燕許";矢Α吨I業(yè)》論唐文首列二家,謂"燕公之文,如口木口枝,締構大廈,上棟下宇,孕育氣象,可以變陰陽,閱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其文駢、散兼擅,《舊唐書·張說傳》載其《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論名作。其他題材佳篇,如《起義堂頌》、《西岳太華山碑銘》、《貞節(jié)君碑》、《姚文貞公神道碑》、《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或淵懿樸茂,或放出奇。沈曾植《菌閣瑣談》認為“燕許宗經(jīng)典重”,已開中唐古文作家梁肅、獨孤及和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先聲。張說又能詩,具盛唐風貌。官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古體如《鄴都引》,沈德潛以為“聲調(diào)漸響,去王、楊、盧、駱體遠矣”(《唐詩別裁集》);近體如《幽州新歲作》,方東樹以為“情詞流轉極圓美”,“親切不膚”(《昭昧詹言》)。一云張說又能為小說,相傳《虬髯客傳》為其所作(《說郛》、《虞初志》等題張作),但無確證。

      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較出名的詩詞如下:

       作品賞析

      張說詩

      《岳州山城》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山城豐日暇,閉戶見天心。東曠迎朝色,西樓引夕陰。

      書觀千載近,學靜二毛深。忽有南風至,吹君堂上琴。

      《與趙冬曦君懋子均登南樓》作者:張說 年代:唐

      危樓瀉洞湖,積水照城隅。命駕邀漁火,通家引鳳雛。

      山晴紅蕊匝,洲曉綠苗鋪。舉目思鄉(xiāng)縣,春光定不殊。

      《游》作者:張說 年代:唐 湖上奇峰積,山中芳樹春。何知絕世境,來遇賞心人。

      清舊巖前樂,呦嚶鳥獸馴。靜言觀聽里,萬法自成輪。

      《晦日》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晦日嫌春淺,江浦看湔衣。道傍花欲合,枝上鳥猶稀。

      共憶浮橋晚,無人不醉歸。寄書題此日,雁過洛陽飛。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西楚茱萸節(jié),南淮戲馬臺。寧知沅水上,復有菊花杯。

      亭帳憑高出,親朋自遠來。短歌將急景,同使興情催。

      《翻著葛巾呈趙尹》作者:張說 年代:唐

      昔日接離倒,今我葛巾翻。宿酒何時醒,形骸不復存。

      忽聞有嘉客,驪步出閑門。桃花春徑滿,誤識武陵源。

      草堂刻本---張說之文集(殘冊)

      《戲題草樹》 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古

      忽驚石榴樹,遠出渡江來。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

      微霜拂宮桂,凄吹掃庭槐。榮盛更如此,慚君獨見哀。

      《岳州贈廣平公宋大夫》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亞相本時英,歸來復國楨。朝推長孺直,野慕隱之清。

      傳節(jié)還閩嶂,皇華入漢京。寧思江上老,歲晏獨無成。

      《和魏仆射還鄉(xiāng)》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富貴還鄉(xiāng)國,光華滿舊林。秋風樹不靜,君子嘆何深。

      故老空懸劍,鄰交日散金。眾芳搖落盡,獨有歲寒心。

      《和張監(jiān)觀赦》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日御臨雙闕,天街儼百神。雷茲作解氣,歲復建寅春。

      喜候開星驛,歡聲發(fā)市人。金環(huán)能作賦,來入管弦聲。

      《寄天臺司馬道士》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代簡

      世上求真客,天臺去不還。傳聞有仙要,夢寐在茲山。

      朱闕青霞斷,瑤堂紫月閑。何時枉飛鶴,笙吹接人間。

      《下江南向夔州》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天明江霧歇,洲浦棹歌來。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

      城臨蜀帝祀,云接楚王臺。舊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舊館分江日,凄然望落暉。相逢傳旅食,臨別換征衣。

      昔記山川是,今傷人代非。往來皆此路,生死不同歸。

      《四月一日過江赴荊州》作者:張說 年代:唐 體裁:五律

      春色沅湘盡,三年客始回。夏云隨北帆,同日過江來。

      水漫荊門出,山平郢路開。比肩羊叔子,千載豈無才。

    傳奇

    紺珠之助

      傳說 張說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樂于助人。一次,受到張說幫助的一個老者贈送給他一顆顏色深青而泛紅的紺珠。最初張說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講述了這顆紺珠的妙用:紺珠,名叫記事珠。讀書行文辦事時,將這顆紺珠握在手中,就能記事不忘。平時拿著這顆珠子把玩欣賞,能使自己心神開悟,事無巨細,過目即知,一無可忘。老人講罷,將這顆紺珠塞入張說手中,轉身就不見了。張說認為這是神佑好人,上天要助他成就功名。因此,張說就將這顆紺珠秘藏于身,終身攜帶。后來,張說在朝廷中出將入相,文經(jīng)武緯,吟詩作賦,筆墨文章,無一不通,廣負盛名,傳說就與這顆紺珠有很大關系。

    不做偽證

      張說入朝為官時,武則天的兩個內(nèi)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權傾朝野,多為不法。滿朝官員中只有出名的硬漢宰相魏元忠不怕他們的淫威。張氏兄弟對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計想把魏元忠除掉。他們在太后面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在背后議論: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則天一聽就火了,把魏元忠打進了牢監(jiān),準備親自審訊,并且要張昌宗他們兩人當面揭發(fā)。

      張昌宗恐怕辯不過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張說,要張說作偽證,并且許諾說,只要張說答應,將來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則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讓張昌宗和魏元忠當面對質(zhì)。魏元忠說什么也不承認有這回事。兩人爭論了半天,沒有結果。張昌宗說:“張說親耳聽到魏元忠說過這些話,可以找他來作證!蔽鋭t天立刻傳令張說進宮,張說進了朝堂。武則天問他說:“你聽到魏元忠誹謗朝廷的話了嗎?” 魏元忠一見張說進來,就高聲叫起來說:“張說,你想跟張昌宗一起誣陷人嗎?”張說回過頭來哼了一聲說:“魏公枉做宰相,竟說出這種不懂道理的話來!睆埐谝豢磸堈f的話不對頭,就在旁邊催促他,說:“你別去管他,快來作證!睆堈f向武則天說:“陛下請看,在陛下面前,他還這樣脅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宮外是怎樣作威作福了,F(xiàn)在我不能不實說,我確實沒聽魏元忠說過反對陛下的話,只是張昌宗逼我做偽證罷了。”

      武則天是個聰明人,聽了張說的答話,知道魏元忠的確冤枉,但是她又不愿張昌宗他們下不了臺階,就罵張說說:“你真是反復無常的小人。”說著,就命令侍從把張說抓起來。以后,武則天又派人審訊張說。張說橫下一條心,咬定他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謀反的話。因此,張說在朝廷大臣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剖疑護太子

      從武則天末年,唐朝屢次發(fā)生政變。睿宗李旦登基以后,政局仍不穩(wěn)定,潛伏著政變危機,太平公主黨徒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嚴重威脅著太子李隆基的地位。 傳說睿宗景云年間的一天,皇帝早朝時對大臣們說:“最近有術士預言五日之內(nèi)有軍隊進攻皇宮,大家說怎么辦?”大臣們一聽,大為震驚,紛紛要求皇帝調(diào)查此事,并加以警惕。張說出班奏道:“臣以為這是一些人散布的讒言,他們主要是想誣陷太子罷了;噬先绻蕴颖O(jiān)國,處理朝政,加強太子的實權地位,則君臣名分就會固定下來,有利于穩(wěn)定人心和政局。弄奸的小人就沒有膽量再搞破壞,這樣流言蜚語就不會再有人傳播了!

      張說的建議,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贊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詔自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監(jiān)國執(zhí)政,從而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姚崇算計張說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的著名賢相,死后就于洛陽,姚崇曾與張說一起在朝中為相,但兩人之間的政見多有不合,因而隔閡很深。

      傳說姚崇病危時,對守在身邊的幾個兒子說:“張說丞相與我政見不和,但他才華出眾,文章妙絕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讓他來給我寫墓志。我們關系不好,但張丞相向來喜歡炫耀,愛好排場,尤其喜歡華美服飾,珍貴寶物。我死后,他一定會來吊唁。你們把我的服飾玩物中,寶貴值錢的東西放在床帳前。張說假如不看,你們就無希望了;假如他注意這些東西,就把他喜歡的玩物給他送去,乘機請他為我寫篇墓志。拿到文章就鐫刻,并把它送給皇帝過目。張丞相考慮問題常比我慢,幾天后一定要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就告訴他皇帝已經(jīng)同意,并領他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后,張說果然來了。張說看到姚家陳列的服飾、玩物,眼露欲光,看了三四遍。姚家人按姚崇吩咐的那樣去做,張說果然收下贈物,寫了一篇祭文,敘述姚崇的生平,褒揚姚崇的政績,詳盡而生動。張說本來就是當時有名的詩人,故文章一出,就被大家稱為杰作。姚家人連忙呈上皇帝過目并刻石。

      幾天后,張說果然派人來索要稿本,說文辭不夠周密,想修改修改。姚崇的兒子們領來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過目同意。仆人回告張說,張說非常悔恨,撫著胸說:“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的呀!”

    復出

    新時代,新需要

      經(jīng)過玄宗君臣六七年的努力,唐朝出現(xiàn)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玄宗心里又在思索了,國家下一步該向何處去呢?思考來思考去,唐玄宗覺得,現(xiàn)在,大唐已經(jīng)擺脫亂象,逐漸實現(xiàn)治理,現(xiàn)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迎接盛世的到來。什么叫盛世?盛世的基本標準就是文治昌明、武功強盛。既然如此,那就應該從文治武功兩個角度下工夫了。當時唐朝文治武功的情況怎么樣呢?一句話,狀況不好,有待提高。

      他的心里已經(jīng)在物色更適合的人選了。就是張說。

    人才張說

      張說是當時能夠把文治、武功兩大優(yōu)點匯聚于一身的代表人物。文治方面,張說是少年天才,曾經(jīng)在武則天時期的制舉考試中擊敗萬名考生,拔得頭籌,相當于今天的高考狀元。武則天特別欣賞他的清辭麗句,還讓他在自己的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搞的“三教珠英”編輯部里當過編輯。當時蘇颋和他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現(xiàn)在如果由他來推進文治,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可是,別以為張說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張說在唐中宗一朝就擔任兵部侍郎,自從開元元年離開朝廷后,更是沒少擔任軍職。幾年歷練下來,武功也相當了得。一般文人難免膽小,但是張說膽子特別大。開元八年(720),張說正在擔任天兵軍節(jié)度大使。天兵軍常駐太原,緊挨著天兵軍的是朔方軍,駐扎在今天寧夏的靈武。這兩軍都駐扎在當時的胡漢交界地區(qū),所以,境內(nèi)有很多投降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這一年秋天,朔方節(jié)度使因為懷疑自己轄區(qū)內(nèi)已經(jīng)投降的突厥部落謀反,把他們給誘殺了,這下子讓張說管轄下的其他部落也緊張起來了。這是不是唐朝的計劃呢?先殺突厥,再殺我們,一個個殺光?所以,幾個部落都人心惶惶。這些部落要是騷動起來,那對唐朝的穩(wěn)定可是大大的不利!怎么安撫這些人呢?張說讓副大使看家,自己率領著20個騎兵,直接就奔這些部落來了。到了這些部落之后,他就住在首領的牙帳里面,給他們講朝廷的政策,做思想工作。聽傳令兵回來說張說居然就住在部落首領的牙帳里,跟人家同吃同睡,可把副手給嚇壞了,那不等于以身飼虎嘛!副大使趕緊給張說寫信,讓他千萬不要輕信這些少數(shù)民族,要離他們遠一點,保護好自己。張說怎么回答的呢?他說:“吾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币馑际钦f,我的肉不是黃羊肉,我不怕吃;我的血也不是野馬血,所以也不怕喝。如今情況危急,這正是我報效朝廷的時候。我意已決,不必再勸!張說這樣做了,那些反側難安的少數(shù)民族怎么樣了呢?要知道,少數(shù)民族絕不像副大使想象的那么不可信,相反,看到張說這么信任他們,幾個部族都非常感動,真的就安定下來了。這不是有勇有謀嗎?

      這還不算,開元九年(721)四月,有一批胡人又造反了。這批胡人本來已經(jīng)投降了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區(qū),也就是黃河拐彎處。唐朝給他們設立了六個羈縻州(自治州),讓他們在這六個州生活。所以,這件事在唐史上被稱為“六胡州事件”。造反的胡人有六七萬人,能征善戰(zhàn),很快就控制了六胡州。而且,隨著他們勢力的增大,生活在今天寧夏地區(qū)的黨項族也和他們聯(lián)合起來了,眼看局面就要失控。要知道,河曲地區(qū)離長安可不算太遠,這不是腹心之疾嗎?玄宗趕緊派河曲周圍的幾支節(jié)度使軍隊聯(lián)合*,張說的天兵軍也不例外。接到命令之后,他就帶著一萬多騎兵,浩浩蕩蕩往西殺過去了。張說沒有和造反的胡人交戰(zhàn),他的目標是胡人的盟軍黨項。黨項族后來在宋朝時建立西夏政權,以善戰(zhàn)著稱,但是當時實力還不行,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了。怎么辦呢?他們想,索性戴罪立功吧,直接掉過頭去打叛亂的胡人去了,相當于起義了。對這些先有過后立功的黨項人該怎么辦呢?有人主張說,他們是反復小人,不如都殺了算了。張說一聽就火了,說:我們是王者之師,又不是土匪,怎么能殺已經(jīng)投降的人呢!堅決不干。這樣一來,黨項人很感動,也安定下來了。通過這兩件事,張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豐滿起來,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也不是一個純粹的赳赳武夫,他是允文允武,文武雙全!現(xiàn)在唐玄宗想要提升文治武功,張說就是最好的人選!

    努力

      張說能當上宰相,除了皇帝賞識外,也沒少費工夫包裝、推銷自己!他這次復出,就和他長期堅持不懈的自我推銷有很大關系。那他是怎么推銷自己的呢?

      按照《明皇雜錄》的記載,張說第一次推銷自己還是在開元五年(717)。當時,他從宰相崗位上下來后,一貶再貶,成了岳州刺史。張說《岳州作》是這樣寫道:“夜夢云闕間,從容簪履列。朝游洞庭上,緬望京華絕。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熱。重欷視欲醉,懵滿氣如噎。器留魚鱉腥,衣點蚊虻血。發(fā)白思益壯,心玄用彌拙。冠劍日苔蘚,琴書坐廢撤。唯有報恩字,刻意長不滅!币簿褪钦f,我雖然身處岳州,但是,日日夜夜忘不了長安,忘不了朝廷。我無心彈琴,也無心舞劍,因為我的一腔熱血,只愿報效皇上!一句話,張說時時刻刻都想回到長安,建功立業(yè)!可是,作為一介貶官,怎么才能翻身呢?張說瞄上了剛剛當上宰相的蘇颋。他和蘇颋的爸爸蘇瓌曾經(jīng)長期共事,關系不錯。

      怎樣才能借助這個關系,讓蘇颋給自己美言幾句呢?

      張說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辦法。當時,蘇瓌去世好幾年了,而且忌日快到了,張說就精心構思了一組詩,題名為《五君詠》。所謂五君詠,其實吟詠的就是唐朝的五個著名大臣,蘇瓌是其中之一。張說想把這首詩拿給蘇颋,去祭奠蘇瓌。不過,這首精心寫就的詩可不能隨隨便便地送,而是要送得恰逢時機、恰到好處。

      怎么叫恰到好處呢?張說找了送詩使者,并交代他,你提前幾天去,在蘇颋家附近找一間旅館住下來。等忌日那天,你別早也別晚,一定要等黃昏時候送過去。

      然后看看蘇颋的反應。

      蘇颋果然被打動了,看了詩后,當堂嗚咽流涕,悲不自勝,客人們也都為之動容。那蘇颋不能白感動,轉過天來,他就在朝廷大講特講張說的忠貞正直,說:這樣的大臣怎能長期淪落蠻荒之地呢!蘇颋這樣說了,那天到過他家的大臣們也都紛紛附和。結果,唐玄宗很快把張說升為荊州長史了。

      可是,荊州長史絕不是張說的終極目標,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罷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張說還要接著推銷自己。

      張說第二次推銷自己就不是對宰相,而是直接面對皇帝了。怎么回事呢?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開元七年(719),張說已經(jīng)擔任幽州都督了。有一次入朝,張說穿著一身軍裝就來面見皇帝了。玄宗一看張說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不由得大喜過望。果然,在這身戎裝的視覺沖擊下,玄宗上鉤了,馬上提拔他為并州長史,兼天兵軍節(jié)度大使了。玄宗這一次任命,就等于認可了張說文武兼資的身份。這距離他當宰相不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嗎?

      不過,一步之遙也是距離,張說是怎么走完這最后一步的呢?這次推銷的對象是誰呢?就是王毛仲。他本來是唐玄宗的家奴,為人聰明伶俐,唐玄宗兩次政變他都幫了大忙,所以,是唐玄宗的心腹紅人。從張說擔任并州長史起,他就經(jīng)常給王毛仲敬獻金銀珠寶,王毛仲當然對他印象特別好。兩個人見面分外親熱。就這樣,張說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戰(zhàn)功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就通過王毛仲這條渠道一一輸送給唐玄宗。王毛仲的美言讓玄宗下了最后的決心:讓張說復出,讓張說輔佐我走向盛世!

      那我們怎么評價張說的這些努力呢?好多人會說,這不是小人行徑嗎?太沒有大臣風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謙謙君子,恬淡退讓,像諸葛亮高臥南陽,單等著讓人三顧茅廬,那才叫有氣度。像張說這樣費盡心機,主動營求當宰相的,我們往往會覺得過于巴結,甚至會覺得是個小人。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人之為人,不僅僅在于他有人的身體,更在于他有人的靈魂,有人的追求。有本事的人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他有自我實現(xiàn)的欲望?墒,如果把自我實現(xiàn)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那又是不牢靠的。就連毛遂那樣的聰明人,也要靠自薦才能被趙國的平原君賞識;孔子那樣的圣人,不是也還要周游列國,到處尋求理解嗎?這些人之所以不清高,是因為他們有才華,也有雄心。這種才華和雄心如果不能施展,那不僅是對他們個人的浪費,其實也是歷史的損失。張說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不可否認,張說的功名心確實比較明顯,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功名心,沒有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和玄宗之間的君臣遇合就不能實現(xiàn),唐史也不會這么精彩了!皇帝到處尋找人才,臣子努力讓皇帝了解自己,這不同樣是千載難逢的君臣遇合嗎?那么,經(jīng)過這樣曲折的經(jīng)歷才終于重登相位的張說,會為唐朝作出怎樣的貢獻呢?

    二虎相爭

      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政壇明星張說,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迅速東山再起,成為李唐王朝的新任宰相。按照以往的慣例,唐玄宗歷來只設置兩個宰相,他們一主一輔,相互配合?墒钱攺堈f進入宰相班子的時候,他的前面已經(jīng)有了張嘉貞和源乾矅兩位宰相。那么,唐玄宗為什么要打破慣例,設立三位宰相呢?“三駕馬車”能否同舟共濟,各盡其職,輔佐唐玄宗呢?

      在這三個人中,源乾矅是一個甘當“綠葉”的宰相,所以問題不大。關鍵是張說和張嘉貞,這兩個人個性十足,該如何相處呢?特別是身為文壇領袖的張說,是否會甘于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通過一步步地努力,張說終于徹底扳倒了張嘉貞,如愿以償?shù)爻蔀榱颂菩诘氖紫紫唷?

    封禪大典

      封禪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活動是強調(diào)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他的推動下,唐朝的軍事、政治和文化領域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得君行道,這不正是他的畢生追求嗎?現(xiàn)在,這個夢想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對張說而言,這也是人生的豐收時節(jié)。

      開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玄宗領著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長,還有日本、新羅、大食等國的國君、使者從洛陽出發(fā),浩浩蕩蕩地向泰山進發(fā)。場面浩大,光是后勤供應隊就前后綿延了好幾百里。

      在史書的記載中,唐玄宗的這個封禪大典可謂規(guī)模巨大,盛況空前,呈現(xiàn)出開元盛世的偉大畫卷,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通過這次封禪體現(xiàn)了出來。但是這次封禪的背后,又潛伏著怎樣的危機呢?

      封禪評價我們應該怎么評價唐玄宗的這次封禪活動呢?

      首先,這次封禪是開元盛世成就的充分展示。

      其次,這次封禪也是開元中期唐玄宗逐步走向好大喜功的一個突出標志。

      第三,盡管好大喜功、奢侈享樂的傾向出現(xiàn)了,但是,在這個時候,玄宗還是比較注意民生疾苦的。

      不管怎么說,這次封禪,體現(xiàn)了玄宗十幾年統(tǒng)治卓越的成就,也體現(xiàn)了張說杰出的組織才華。通過封禪,玄宗和張說君臣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狀態(tài)。

    舊唐書張說傳

      張說,字道濟,其先范陽人,代居河東,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陽。弱冠應詔舉,對策乙第,授太子校書,累轉右補闕,預修《三教珠英》。久視年,則天幸三陽宮,自夏涉秋,不時還都,說上疏諫曰:

      陛下屯萬乘,幸離宮,暑退涼歸,未降還旨。愚臣固陋,恐非良策,請為陛下陳其不可。

      三陽宮去洛城一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坂之峻,過夏涉秋,水潦方積,道壞山險,不通轉運,河廣無梁,咫尺千里。扈從兵馬,日費資給,連雨彌旬,即難周濟。陛下太倉、武庫,并在都邑,紅粟利器,蘊若山丘。奈何去宗廟之上都,安山谷之僻處?是猶倒持劍戟,示人尊柄,臣竊為陛下不取。夫禍變之生,在人所忽,故曰:“安樂必誡,無行所悔。”此不可止之理一也。

      宮成褊小,萬方輻湊,填城溢郭,并鍤無所。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風雨暴至,不知庇托,孤煢老病,流轉衢巷。陛下作人父母,將若之何?此不可止之理二也。

      池亭奇巧,誘掖上心,削巒起觀,竭流漲海,俯貫地脈,仰出云路,易山川之氣,奪農(nóng)桑之土,延木石,運斧斤,山谷連聲,春夏不輟。勸陛下作此者,豈正人耶?《詩》云:“人亦勞止,汔可小康!贝瞬豢芍怪砣。

      御苑東西二十里,所出入來往,雜人甚多,外無墻垣局禁,內(nèi)有榛?溪谷,猛獸所伏,暴慝是憑。陛下往往輕行,警蹕不肅,歷蒙密,乘嶮?戲,卒然有逸獸狂夫,驚犯左右,豈不殆哉!雖萬全無疑,然人主之動,不宜易也!兑住吩唬骸八蓟碱A防!痹副菹聻槿f姓持重。此不可止之理四也。

      今國家北有胡寇覷邊,南有夷獠騷徼。關西小旱,耕稼是憂;安東近平,輸漕方始。臣愿陛下及時旋軫,深居上京,息人以展農(nóng),修德以來遠,罷不急之役,省無用之費。澄心澹懷,惟億萬年,蒼蒼群生,莫不幸甚。臣自度芻議,十不一從。何者?沮盤游之娛,間林沚之玩,規(guī)遠圖而替近適,要后利而棄前歡,未沃明主之心,已戾貴臣之意。然臣血誠密奏而不愛死者,不愿負陛下言責之職耳。輕觸天威,伏地待罪。

      疏奏不省。

      長安初,修《三教珠英》畢,遷右史、內(nèi)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擢拜鳳閣舍人。時臨臺監(jiān)張易之與其弟昌宗構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稱其謀反,引說令證其事。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是易之誣構耳。元忠由是免誅,說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余。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員外郎,累轉工部侍郎。景龍中,丁母憂去職,起復授黃門侍郎,累表固辭,言甚切至,優(yōu)詔方許之。是時風教紊類,多以起復為榮,而說固節(jié)懇辭,竟終其喪制,大為識者所稱。服終,復為工部侍郎,俄拜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睿宗即位,遷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景云元年秋,譙王重福于東都構逆而死,留守捕系枝黨數(shù)百人,考訊結構之狀,經(jīng)時不決。睿宗令說往按其獄,一宿捕獲重福謀主張靈均、鄭愔等,盡得其情狀,自余枉被系禁者,一切釋放。睿宗勞之曰:“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

      玄宗在東宮,說與國子司業(yè)褚無量俱為侍讀,深見親敬。明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是歲二月,睿宗謂侍臣曰:“有術者上言,五日內(nèi)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弊笥蚁囝櫮軐,說進曰:“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jiān)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鳖W诖髳,即日下制皇太子監(jiān)國。明年,又制皇太子即帝位。俄而太平公主引蕭至忠、崔湜等為宰相,以說為不附己,轉為尚書左丞,罷知政事,仍令往東都留司。說既知太平等陰懷異計,乃因使獻佩刀于玄宗,請先事討之,玄宗深嘉納焉。及至忠等伏誅,征拜中書令,封燕國公,賜實封二百戶。其冬,改易官名,拜紫微令。

      自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中宗嘗御樓以觀之。至是,因蕃夷入朝,又作此戲。說上疏諫曰:“臣聞韓宣適魯,見周禮而嘆;孔子會齊,數(shù)倡優(yōu)之罪。列國如此,況天朝乎。今外蕃請和,選使朝謁,所望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易,焉知無駒支之辯,由余之賢哉?且潑寒胡未聞典故,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魯禮,褻比齊優(yōu),恐非干羽柔遠之義,樽俎折沖之禮。”自是此戲乃絕。

      俄而為姚崇所構,出為相州刺史,仍充河北道按察使。俄又坐事左轉岳州刺史,仍停所食實封三百戶,遷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開元七年,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仍赍史本隨軍修撰。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誅河曲降虜阿布思等千余人。時并州大同、橫野等軍有九姓同羅、拔曳固等部落,皆懷震懼。說率輕騎二十人,持旌節(jié)直詣其部落,宿于帳下,召酋帥以慰撫之。副使李憲以為夷虜難信,不宜輕涉不測,馳狀以諫,說報書曰:“吾肉非黃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是吾效死之秋也!庇谑蔷判崭辛x,其心乃安。

      九年四月,胡賊康待賓率眾反,據(jù)長泉縣,自稱葉護,攻陷蘭池等六州。詔王晙率兵討之,仍令說相知經(jīng)略。時叛胡與黨項連結,攻銀城、連谷,以據(jù)倉糧,說統(tǒng)馬步萬人出合河關掩擊,大破之。追至駱駝堰,胡及黨項自相殺。阻夜,胡乃西遁入鐵建山,余黨潰散。說招集黨項,復其居業(yè)。副使史獻請因此誅黨項,絕其翻動之計,說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盡誅之,是逆天道也。”因奏置麟州,以安置黨項余燼。其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依舊修國史。

      明年,又敕說為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往巡五城,處置兵馬。時有康待賓余黨慶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為可汗,舉兵反,謀掠監(jiān)牧馬,西涉河出塞。說進兵討擒之,并獲其家屬于木盤山,送都斬之,其黨悉平,獲男女三千余人。于是移河曲六州殘胡五萬余口配許、汝、唐、鄧、仙、豫等州,始空河南逆方千里之地。說以討賊功,復賜實封二百戶。先是,緣邊鎮(zhèn)兵常六十余萬,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奏罷二十余萬,勒還營農(nóng)。玄宗頗以為疑,說奏曰:“臣久在疆場,具悉邊事,軍將但欲自衛(wèi)及雜使營私。若御敵制勝,不在多擁閑冗,以妨農(nóng)務。陛下若以為疑,臣請以闔門百口為保。以陛下之明,四夷畏伏,必不慮減兵而招寇也!鄙夏藦闹。

      時當番衛(wèi)士,浸以貧弱,逃亡略盡。說又建策,請一切罷之,別召募強壯,令其宿衛(wèi),不簡色役,優(yōu)為條例,逋逃者必爭來應募。上從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萬人,分系諸衛(wèi),更番上下,以實京師,其后彍騎是也。

      是歲,玄宗將還京,而便幸并州,說進言曰:“太原是國家王業(yè)所起,陛下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紀德,以申永思之意。若便入京,路由河東,有漢武?隹上后土之祀,此禮久闕,歷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紹斯墜典,以為三農(nóng)祈谷,此誠萬姓之福也!鄙蠌钠溲浴<办牒笸炼Y畢,說代張嘉貞為中書令。夏四月,玄宗親為詔曰:“動惟直道,累聞獻替之誠;言則不諛,自得謀猷之體。政令必俟其增損,圖書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考中上!

      說又首建封禪之議。十三年,受詔與右散騎常侍徐堅、太常少卿韋縚等撰東封儀注。舊儀不便者,說多所裁正,語在《禮志》。玄宗尋召說及禮官學士等賜宴于集仙殿,謂說曰:“今與卿等賢才同宴于此,宜改名為集賢殿!币蛳轮聘柠愓龝簽榧t殿書院,授說集賢院學士,知院事。

      及將東封,授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蓋勒成岱宗,以明宰相佐成王化也。說又撰《封禪壇頌》以紀圣德。初,源乾曜本意不欲封禪,而說因贊其事,由是頗不相平。及登山,說引所親攝供奉官及主事等從升,加階超入五品,其余官多不得上。又行從兵士,惟加勛,不得賜物,由是頗為內(nèi)外所怨。先是,御史中丞宇文融獻策,請括天下逃戶及籍外剩田,置十道勸農(nóng)使,分往檢察。說嫌其擾人不便,數(shù)建議違之。及東封還,融又密奏分吏部置十銓,融與禮部尚書蘇颋等分掌選事。融等每有奏請,皆為說所抑,由是銓綜失敘。融乃與御史大夫崔隱甫、中丞李林甫奏彈說引術士夜解及受贓等狀,敕宰臣源乾曜、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胡珪、御史大夫崔隱甫就尚書省鞫問。說兄左庶子光詣朝堂割耳稱冤。時中書主事張觀、左衛(wèi)長史范堯臣并依倚說勢,詐假納賂,又私度僧王慶則往來與說占卜吉兇,為隱甫等所鞫伏罪。說經(jīng)兩宿,玄宗使中官高力士視之,回奏:“說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罰憂懼之甚。”玄宗憫之。力士奏曰:“說曾為侍讀,又于國有功。”玄宗然其奏,由是停兼中書令,觀及慶則決杖而死,連坐遷貶者十余人。隱甫及融等恐說復用為己患,又密奏毀之。明年,詔說致仕,仍令在家修史。

      初,說為相時,玄宗意欲討吐蕃,說密奏許其通和,以息邊境,玄宗不從。及瓜州失守,王掞死,說因獲巂州斗羊,上表獻之,以申諷諭。其表:“臣聞勇士冠雞,武夫戴鹖,推情舉類,獲此斗羊。遠生越巂,蓄性剛決,敵不避強,戰(zhàn)不顧死,雖為微物,志不可挫。伏惟陛下選良家于六郡,求猛士于四方,鳥不遁才,獸不藏伎。如蒙效奇靈圃,角力天場,卻鼓怒以作氣,前躑躅以奮擊。趹若奔云之交觸,碎如轉石之相叩,裂骨賭勝,濺血爭雄,敢毅見而沖冠,鷙狠聞而擊節(jié)。冀將少助明主市駿骨、揖怒蛙之意也。若使羊能言,必將曰u2018若斗不解,立有死者u2019。所賴至仁無殘,量力取勸焉。臣緣損足,未堪履地,謹遣男詣金明門奉進。”玄宗深悟其意,賜絹及雜彩一千匹。

      十七年,復拜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尋代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視事之日,上敕所司供帳,設音樂,內(nèi)出酒食,御制詩一篇以敘其事。尋以修謁陵儀注功,加開府儀同三司。時長子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又特授說兄慶王傅光為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榮寵,莫與為比。

      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問疾,并手寫藥方賜之。十二月薨,時年六十四。上慘惻久之,遽于光順門舉哀,因罷十九年元正朝會,詔曰:

      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杰;經(jīng)緯禮樂,贊其道者人師。式瞻而百度允厘,既往而千載貽范。臺衡軒鼎,垂黼藻于當今;徽策寵章,播芳蕤于后葉。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上柱國、燕國公張說,辰象降靈,云龍合契。元和體其沖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精義探系表之微,英辭鼓天下之動。昔侍春誦,綢繆歲華。含舂容之聲,叩而盡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興國,則天衢以通;濟用和民,則朝政惟允。司鈞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方弘風緯俗,返本于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于中壽之福。于嗟不,既丧斯文。宣室余谈,泠容x詼煌醯鉅挪藎鵒羝浼。验嗏傁佂,良赦[鸕。是蕼媳宁抚几,临乐硠廃,罢称觞之覡楷籽烓襚之禮?少浱珟,賜物五百段。

      始玄宗在東宮,說已蒙禮遇。及太平用事,儲位頗危,說獨排其黨,請?zhí)颖O(jiān)國,深謀密畫,竟清內(nèi)難,遂為開元宗臣。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咸諷誦之。尤長于碑文、墓志,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后進,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其封泰山,祠脽上,謁五陵,開集賢,修太宗之政,皆說為倡首。而又敦氣義,重然諾,于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時中書舍人徐堅自負文學,常以集賢院學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嘗謂朝列曰:“此輩于國家何益,如此虛費。”將建議罷之。說曰:“自古帝王功成,則有奢縱之失,或興池臺,或玩聲色。今圣上崇儒重道,親自講論,刊正圖書,詳延學者。今麗正書院,天子禮樂之司,永代規(guī)模,不易之道也。所費者細,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堅。說既遭訕鑠,罷知政事,專集賢文史之任,每軍國大事,帝遣中使先訪其可否。說嘗自制其父《贈丹州刺史騭碑文》,玄宗聞之而御書其碑額賜之曰“嗚呼,積善之墓”。有文集三十卷。太常謚議曰“文貞”,左司郎中陽伯誠駁議,以為不稱,工部侍郎張九齡立議,請依太常為定,紛綸未決。玄宗為說自制神道碑文,御筆賜謚曰“文貞”,由是方定。

    野史逸聞

      唐張說、徐堅同為集賢學士十余年,好尚頗同,情契相得。時諸學士凋落者眾,說、堅二人存焉。說手疏諸人名,與堅同觀之。堅謂說曰:"諸公昔年皆擅一時之美,敢問藝之先后?"說曰:"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皆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富嘉謨之文,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叢云郁興,震雷俱發(fā),誠可異乎?若施之于廊廟,則為駭矣。閻朝隱之文,則如麗色靚妝,衣之綺繡,燕歌趙舞,觀者忘憂。然類之風雅,則為俳矣。"堅又曰:"今之后進,文詞孰賢?"說曰:"韓休之文,有如大羹玄酒,雖雅有典則,而薄于滋味。許景先之文,有如豐肌膩體,雖秾華可愛,而乏風骨。張九齡之文,有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于邊幅。王翰之文,有如瓊林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有玷缺。若能箴其所短,濟其所長,亦一時之秀也。"(出《大唐新語》)

      【譯文】

      唐時,張說和徐堅同在集賢院當學士十多年,兩人愛好一致,感情相投。當時和他們共事的學士們,已經(jīng)衰落的很多,獨有張、徐二人還留在集學院。張說把當年的學士名字都一一寫出來,和徐堅一起觀看。徐堅對張說說;"諸位當年都是各有專長,各領風騷啊,請問文章方面,誰先誰后?"張說說:"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無可挑剔。富嘉謨的文章,嚴峻峭拔,雄奇豪放,別具一格,他這種言論,若是用在議論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亂子。閻朝隱的文章,濃妝艷抹,詞藻華麗,輕歌曼舞,讀后令讀者愉悅,雖然有些風流儒雅,但是有點過于幽默詼諧。"徐堅又問:"現(xiàn)在的后起之秀,誰的文章好?"張說說:"韓休的文章,有如美酒佳肴,詞語典雅,但缺少韻味。許景先的文章,雖然肌膚豐滿,華麗可愛,但缺少風骨。張九齡的文章,有如淡妝素裹,應時實用,但缺少潤飾。王翰的文章,像華美的玉器,燦爛珍貴,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揚其所長,也是一時之秀啊!"

    南宋官吏

      張說 ,開封人。父公裕,省吏也,為和州防御使,建炎初有軍功。說受父任為右職,娶壽圣皇后女弟,由是累遷知閣門事。隆興初,兼樞密副都承旨。乾道初,為都承旨,加明州觀察使。

      七年三月,除簽書樞密院事。時起復劉珙同知樞密院,珙恥與之同命,力辭不拜,命既下,朝論嘩然不平,莫敢頌言于朝者。惟左司員外郎張栻在經(jīng)筵力言之,中書舍人范成大不草詞。尋除說安遠軍節(jié)度使,奉祠歸第。不數(shù)月,出栻知袁州。說既奉祠,語人曰:“張左司平時不相樂,固也。范致能亦胡為見攻?”指所坐亭材植曰:“是皆致能所惠也!

      八年二月,復自安遠軍節(jié)度使提舉萬壽觀,簽書樞密院事。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呂交章論之,起居郎莫濟不書錄黃,直院周必大不草答詔,于是命權給事中姚憲書讀行下,命翰林學士王?嚴草答詔,未幾,?嚴升學士承旨,憲贈出身,為諫議大夫。詔希呂合黨邀名,持論反覆,責遠小監(jiān)當。衡素與說厚,所言亦婉,止罷言職,遷左史,而濟、必大皆與在外宮觀,日下出國門。國子司業(yè)劉焞移書責宰相,言說不當用,即為言者所論,出為江西轉運判官。于是說勢赫然,無敢攖之者。九年春,說露章薦濟、必大,于是二人皆予郡,必大卒不出。

      淳熙元年,帝廉知說欺罔數(shù)事,命侍御史范仲芑究之,遂罷為太尉,提舉玉隆宮。諫官湯邦彥又劾其奸贓,乃降為明州觀察使、責居撫州。三年,許自便。七年,卒于湖州。帝猶念之,詔復承宣使,給事中陳峴繳之,乃止。其子薦,文州刺史;嶷,明州觀察使。說敗,薦亦貶郴州。

      先是,南丹州莫延葚表乞就宜州市馬,比橫山省三十程,說在樞筦以聞,樞屬有論其不便,說不聽。說既貶,遂罷其議。說又嘗建議欲郎官、卿監(jiān)通差武臣,中書舍人留正以為不可,遂止。與右相梁克家議使事不合,克家罷去而說留,其竊政權、傾大臣類如此。

    名人推薦
    • 張方平
      張方平(1007—1091),字安道,號“樂全居士”,謚“文定”,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中茂才異等科,任昆山縣(今屬江蘇)知縣。又中賢良...
    • 張景惠
      張景惠,字敘五,1871年出生于遼寧臺安縣八角臺一個農(nóng)民家庭。張景惠青年時代跟隨其父賣豆腐為生。他善于結交朋友,經(jīng)常出入賭博場上。當時各地梟雄...
    • 臧洪
      臧洪(160年―195年),字子源(一作子原),廣陵郡射陽縣人,漢末群雄之一,為人雄氣壯節(jié),曾為關東聯(lián)軍設壇盟誓,共伐董卓。袁紹非常看重臧洪,...
    • 張釋之
      張釋之(卒于景帝時),字季,西漢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中國西漢法律家,法官。曾事漢文帝、漢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執(zhí)法公正不阿聞名。對...
    • 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
    • 朱敦儒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宋代著名詞人,字希真,洛陽人。靖康、建炎年間,朝廷數(shù)次召喚都未答應。紹興三年(1133年)被推薦補右迪功郎之職,五年...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