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義 - 人物簡介
方從義(元)(約1302—1393)道士。元代“放逸”派畫家。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奉正一道。工詩文,善古隸、章草。畫山水,初師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極瀟灑。峰巒高聳,樹木槎枒,支橫嶺岫,舟泊莎汀,墨氣冉冉,品之逸者也。傳世不多。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杰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qū)區(qū)而至也。”蓋學(xué)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至元四年(1338)嘗為危太樸作云林圖,洪武十年(1377)作云林鐘秀圖!妒焦盘脮媴R考、圖繪寶鑒、畫史會要、藝苑巵言、青陽集、俟菴集》。其作品《山陰云雪圖》,下署“金門羽客方方壺”及《高亭圖》左端有“方方壺”題款。他兵團留存至今的的還有《神岳瓊林圖》、《山陰云雪圖》、《云林鐘秀圖》、《武夷放棹圖》等。擅畫云山墨戲,筆致跌宕,意境蒼茫,頗得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遺韻,在“元四家”外,與高克恭齊名。能詩文,并工古篆、隸書、章草。傳世作品有《高高亭圖》、《仆申岳瓊林圖》、《云山深處圖》等。
方從義 - 書法藝術(shù)
方從義工詩文書畫,善寫隸書和古章草,尤以畫山水著名。擅長畫水墨云山,師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但能突破成法,發(fā)揮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造。所作大筆水墨云山,蒼潤渾厚,富于變化,自成一體。善于寫生,平生游歷所見真山水實景,如武夷、匡廬、恒、岱、華不注等名山勝景,常常攝入畫面。
筆法簡潔奔放,善潑墨寫意,自成一格。其代《山陰云雪圖》,下署“金門羽客方方壺”及《高亭圖》左端有“方方壺”題款。他兵團留存至今的的還有《神岳瓊林圖》、《山陰云雪圖》、《云林鐘秀圖》、《武夷放棹圖》等。
方從義 - 主要作品
【《神岳瓊林圖》】
《神岳瓊林圖》是他傳世作品中較大的一幅。紙本淺設(shè)色?v120.3厘米,橫55.7厘米。圖的上方群峰高聳,山下則溪流委婉,小橋連岸,雜樹茂密,村舍隱現(xiàn)。層疊而上的山峰,皴以長披麻皴,圓厚流暢,猶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點及叢樹的密密點葉,則透現(xiàn)米氏遺韻,但已見干筆,點中帶擦,更現(xiàn)蒼莽。與同時代的王蒙晚年的連勾帶皴、帶點、帶擦,異曲而同工。圖中山石用淡墨層層積染,墨氣厚重而質(zhì)感極強。元畫的紙本“干筆皴擦”的筆墨特色,在圖中得以酣暢淋漓的展現(xiàn)。而方從義用筆之暢快,點厾之灑脫,如其善于章草,畫面充滿了跌宕的動感,明顯地區(qū)別于“元四家”之從容靜穆。我謂之如“少林拳”之于“太極拳”。
方從義善書法,工古篆、隸書,圖中有他以章草題款:“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岳瓊林圖”。知乃1366年作。存世的方從義的作品,常見他分別以隸書題畫名于畫幅的右邊,而以章草或隸書題款識于畫幅的左邊,遙相對應(yīng),如其《山陰云雪圖》、《武夷放棹圖》及《高高亭圖》均如此,這在中國繪畫史中也可謂獨樹一幟。
【《武夷放棹圖》】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余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fēng)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qū)。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cè)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cè)自識:“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布,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扁j“方壺清隱”印。“至正己亥”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圖應(yīng)為方氏晚年作品!盀跏健奔撮}山,在福建閩侯縣境內(nèi)。
本幅鈐“卞令之鑒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鑒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鑒藏印15方。
【《崇岡獨眺圖》】
水墨絹本 縱23.2公分 橫23.5公分 冊
收藏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簽題:方從義崇岡獨眺。
款:方壺道人作于上清宮中。。悍綁貢
對幅嘉慶楷書題五言律詩一首:景欲窮千里,崇岡獨振衣;心凌碧宇回,目送白云飛。舒嘯含清籟,導(dǎo)和納遠暉;超然六合外,灝氣結(jié)三微。。杭巍c。
本幅為集珍壽古冊第七幅。著錄:石渠寶笈三編,4007頁。故宮書畫錄卷六,266頁。
本幅兩山環(huán)抱,巖穴洞開。下作平沙數(shù)抹,片葦蕭蕭,見其深邃。近處岸石一角,高士凝然遠眺。全圖遠近皆以淡墨暈漬,中景則簡略數(shù)筆,而神完意足。有馬、夏之風(fēng)規(guī),而造意似過之。
【《列仙圖》】
此卷《十仙圖》,乃其觀馬和之《十仙圖》後的臨摹之作。有趣的是在臨摹了老莊這些道家傳說中的仙人後,還特地畫上了自己的小像,附於列仙之後,自許道性之高。所繪人各一像,各見性情,各肖其人。如老子之博大,莊子之達觀,均可讀其像而會於心。卷後日本著名鑒賞家長尾甲題云:“其畫通靈入神,精絕塵埃,面目如生,躍躍逼人!痹u價甚高。此卷為清宮舊物,并經(jīng)大藏家完顏景賢收藏,後流入日本,輾轉(zhuǎn)之後入藏日本著名的有鄰博物館。有鄰館出版的《有鄰大觀》中曾收入此作。
方從義 - 參考資料
1、《代寫意山水》 鄧嘉德 主編 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1998年02月
2、《元代畫家史料匯編(精)》 陳高華 編著 杭州出版社 2004年03月
3、http://www.artokok.com/Information/Information_show.asp?info_id=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