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 - 生平簡介
張仲素 ,字繪之,河間人。憲宗時為翰林學(xué)士,后終中書舍人。其詩語言上十分清婉爽潔,悠遠飄逸,少有庸作;題材上以寫征人思婦的居多,也有描寫宮樂春旅的作品。代表作有《春閨思》、《秋夜曲》、《玉繩低建
章》、《 宮中樂五首》、《隴上行》、《秋思贈遠》、《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樓詩三首》、《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等,其中以《春閨思》和《秋夜曲》為最著名。這兩首詩都寫思婦對戍邊丈夫(征人)的綿綿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時“城柳裊裊,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為心有所思,惦念著遠方的親人(“昨夜夢漁陽”),以至“提籠忘采葉”(居然忘記了采桑葉);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丁,輕云漫漫”,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覺得這夜何其漫長,秋夜里潛藏的蟲兒又整夜叫個不停,主人公想到將要秋去冬來,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飛霜”,因為怕丈夫受凍。兩首詩都寫得極其傳神逼真,感動人心。貞元十四年李隨榜進士,與李翱、呂溫同年。以中朝無援不調(diào),潛耀久之,復(fù)中博學(xué)宏辭,始任武康軍従事。貞元二十年,遷司勛員外郎,除翰林學(xué)士。時憲宗求盧綸詩文遺草,敕仲素編集進之。后拜中書舍人。仲素能屬文,法度嚴(yán)確。魏文帝有云:“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為衛(wèi)!贝搜缘弥。其每詞未達而意先備也。善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張仲素 - 主要作品
春閨思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緱山鶴
羽客驂仙鶴,將飛駐碧山。映松殘雪在,度嶺片云還。清唳因風(fēng)遠,高姿對水閑。笙歌憶天上,城郭嘆人間。
幾變霜毛潔,方殊藻質(zhì)斑。迢迢煙路逸,奮翮詎能攀。
夜聞洛濱吹笙
王子千年后,笙音五夜聞。逶迤繞清洛,斷續(xù)下仙云。
泄泄飄難定,啾啾曲未分。松風(fēng)助幽律,波月動輕文。
鳳管聽何遠,鸞聲若在群。暗空思羽蓋,馀氣自氛氳。
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
仙客開金箓,元辰會玉京。靈歌賓紫府,雅韻出層城。
磬雜音徐徹,風(fēng)飄響更清。紆馀空外盡,斷續(xù)聽中生。
舞鶴紛將集,流云住未行。誰知九陌上,塵俗仰遺聲。
玉繩低建章
迢迢玉繩下,芒彩正闌干。稍復(fù)臨鳷鵲,方疑近露寒。
微明連粉堞,的皪映仙盤。橫接河流照,低將夜色殘。
天榆隨影沒,宮樹與光攢。遐想西垣客,長吟欲罷難。
寒云輕重色
佳期當(dāng)可許,托思望云端。鱗影朝猶落,繁陰暮自寒。
因風(fēng)方裊裊,間石已漫漫。隱映看鴻度,霏微覺樹攢。
凝空多似黛,引素乍如紈。每向愁中覽,含毫欲狀難。
圣明樂
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月明。
宮花將苑柳,先發(fā)鳳凰城。
獻壽詞
玉帛殊方至,歌鐘比屋聞。
華夷今一貫,同賀圣朝君。
宮中樂五首
網(wǎng)戶交如綺,紗窗薄似煙。
樂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
翠匣開寒鏡,珠釵掛步搖。
妝成只畏曉,更漏促春宵。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
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
月采浮鸞殿,砧聲隔鳳樓。
笙歌臨水檻,紅燭乍迎秋。
奇樹留寒翠,神池結(jié)夕波。
黃山一夜雪,渭水瀉聲多。
張仲素 - 詩鑒賞
秋夜曲----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張仲素可以說是唐代寫閨情詩的好手。他在這方面的佳作相當(dāng)多,每一首幾乎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就拿這一首來說,雖然也是描寫閨中女子思念戍邊丈夫的,卻與他的《秋思》、《春閨思》等同類詩作判然有別。一般說來,絕句講究精煉,不提倡用疊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這首七絕的開頭兩句中,卻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句中使用疊字,往往都有兩個特點:第一、多以形容詞的身份出現(xiàn);第二、總是為了強調(diào)或特別說明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時才用。就拿此詩中的“丁丁”和“漫漫”來說,它們也都是形容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后者形容輕云的形狀變幻。但無論是形容漏水聲音,或是形容輕云形狀變幻,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這就是描寫秋夜的時間之長。而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為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所以“丁丁”、“漫漫”雖然多費了一些筆墨,但它們在表現(xiàn)女子思夫的時間之長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這首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抒情細(xì)膩,結(jié)構(gòu)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里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shù)著,心里著急地在想,夜怎么這么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云在緩慢地移動,月亮?xí)r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并加重著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在失眠的長夜里,暗處的秋蟲通宵一直在鳴叫著。聽著聽著,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zhǔn)備寒衣的時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氨啤弊钟玫蒙衩睿取氨啤背銮锵x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zhuǎn)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nèi)心的獨白。她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呢,還是在徑直命令呢?求告也罷,命令也罷,總之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這首詩采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lǐng)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么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后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使人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螀淚濕衣。
夢里分明見關(guān)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云,斷續(xù)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第一首詩開頭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著寫她的夢境,乃倒裝寫法。她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床前,環(huán)境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濕了衣襟。剛才在夢里,不是分明地見到關(guān)塞了么?那“關(guān)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哪里找得到去金微山的路呢?一急,就此醒來。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dāng)時邊關(guān)要塞所在。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觸,寫出了思婦的一片癡情。第二首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靜無云,她聽到鴻聲時斷時續(xù)。鴻雁,向來被認(rèn)為是替人傳遞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征衣,但寄到哪兒去呢?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誰料想,如今那兒又在移軍。怎么辦?真叫人愁緒萬端,寢食不安。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里洋溢著高昂、樂觀情調(diào)。中唐詩的基調(diào)開始轉(zhuǎn)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邊關(guān)動亂不寧的影子。從風(fēng)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曲折,以耐人尋味見長。象這二首中,“夢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環(huán)曲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xì)致地表達出來!熬友映峭狻本湟嗍乔鄣膶懛,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轉(zhuǎn),便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nèi)涵。
張仲素 - 風(fēng)格對比
燕子樓
張仲素白居易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張仲素
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白居易
這里講的是張仲素和白居易兩位詩人唱和的兩組詩,各三首。燕子樓的故事及兩人作詩的緣由,見于白居易詩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fēng)態(tài)。余為校書郎時,游徐、泗間。張尚書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余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fēng)裊牡丹花!粴g而去,爾后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jì)矣。昨日,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余,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事武寧軍(唐代地方軍區(qū)之一,治徐州。)累年,頗知盼盼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余年,幽獨塊然,于今尚在!鄲劾L之新詠,感彭城舊游,因同其題,作三絕句。”張尚書名愔,是名臣張建封之子。有的記載以尚書為建封,是錯誤的。因為白居易做校書郎是在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張建封則已于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張愔曾任武寧軍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最后又征為兵部尚書,沒有到任就死了,與詩序合。再則張仲素原唱三篇,都是托為盼盼的口吻而寫的,有的記載又因而誤認(rèn)為是盼盼所作。這都是應(yīng)當(dāng)首先加以辯正的。張仲素這第一首詩寫盼盼在十多年中經(jīng)歷過的無數(shù)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殘燈”、“曉霜”,是天亮?xí)r燕子樓內(nèi)外的景色。用一個“伴”字,將樓外之寒冷與樓內(nèi)之孤寂聯(lián)系起來,是為人的出場作安排。次句正面寫盼盼。這很難著筆。寫她躺在床上哭嗎?寫她唉聲嘆氣嗎?都不好。因為已整整過了一夜,哭也該哭過了,嘆也該嘆過了。這時,她該起床了,于是,就寫起床。用起床的動作,來表達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會真記》中寫的“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就寫得很動人。但張仲素在這里并不多寫她本人的動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床作極其強烈的對比,深刻地發(fā)掘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合歡是古代一種象征愛情的花紋圖案,也可用來指含有此類意義的器物,如合歡襦、合歡被等。一面是殘燈、曉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憶的合歡床。在寒冷孤寂之中,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從這張合歡床上起來,心里是一種什么滋味,還用得著多費筆墨嗎?后兩句是補筆,寫盼盼的徹夜失眠,也就是《詩經(jīng)》第一篇《關(guān)雎》所說的“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暗亟翘煅摹保缆房伤愕瞄L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一夜之情的長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離所能比擬,何況是這么地過了十多年而且還要這么地過下去呢?先寫早起,再寫失眠;不寫夢中會見情人,而寫相思之極,根本無法入夢,都將這位“念舊愛”的女子的精神活動描繪得更為突出。用筆深曲,擺脫常情。白居易和詩第一首的前兩句也是寫盼盼曉起情景。天冷了,當(dāng)然要放下簾子御寒,霜花結(jié)在簾上,滿簾皆霜,足見寒氣之重。簾雖可防霜,卻不能遮月,月光依舊透過簾隙而灑滿了這張合歡床。天寒則“被冷”,夜久則“燈殘”。被冷燈殘,愁人無奈,于是只好起來收拾臥床了。古人常以“拂枕席”或“侍枕席”這類用語代指侍妾。這里寫盼盼“拂臥床”,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變化,因為過去她是為張愔拂床,而今則不過是為自己了。原唱將樓內(nèi)殘燈與樓外曉霜合寫,獨眠人與合歡床對照。和詩則以滿床月與滿簾霜合寫,被冷與燈殘合寫,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動作,這就與原唱既相銜接又不雷同。后兩句也是寫盼盼的失眠,但將這位獨眠人與住在“張氏舊第”中的其他人對比著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別人都按時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來之后,誰會覺得夜長呢?古詩云:“愁多知夜長”,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會深刻地體會到時間多么難以消磨。燕子樓中雖然還有其他人住著,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長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為盼盼的自白,感嘆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長。和詩則是感嘆這凄涼秋夜竟似為她一人而顯得特別緩慢,這就是同中見異!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張仲素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白居易
原唱第二首,寫盼盼撫今追昔,懷念張愔,哀憐自己。起句是張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漢、唐時代洛陽著名的墳場,張愔“歸葬東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為慘霧愁煙重重封鎖,乃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所以次句接寫盼盼在燕子樓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鎖愁煙”。情緒不好,無往而非凄涼黯淡。所以出現(xiàn)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為麗日和風(fēng)所煦拂,只能是被慘霧愁煙所籠罩了。 古時皇帝對大臣表示寵信,特許劍履上殿,故劍履為大臣的代詞。后二句是說:自從張愔死后,她再也沒有心緒歌舞,歌聲云散,舞袖香銷,已經(jīng)轉(zhuǎn)眼十年了。白居易說她“善歌舞,雅多風(fēng)態(tài)”,比之為“風(fēng)裊牡丹花”,可見她去伺候其他貴人,是不愁沒有出路的。然而她卻毫無此念,忠于自己的愛情,無怪當(dāng)時的張仲素、白居易乃至后代的蘇軾等都對她很同情并寫詩加以頌揚了。(《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是蘇詞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詩便從盼盼不愿再出現(xiàn)在舞榭歌臺這一點生發(fā),著重寫她怎樣對待歌舞時穿著的首飾衣裳。年輕貌美的女子誰個不愛打扮呢?可是盼盼幾回想穿戴起來,卻又被另外一種想頭壓了下去,即:打扮了給誰看呢?想到這里,就只有流淚的份兒了。所以,盡管金花褪去了光彩,羅衫改變了顏色,也只有隨它們?nèi)グ伞!白詮牟晃琛赌奚亚贰,誰還管得了這些!赌奚延鹨隆肥翘菩跁r代著名的舞曲,這里特別點出,也是暗示她的藝術(shù)之高妙。空箱的“空”字,是形容精神上的空虛,如婦女獨居的房稱空房、空閨,獨睡的床稱空床、空帷。在這些地方,不可以詞害意。張詩說“已十年”,張愔死于元和元年(806),據(jù)以推算,其詩當(dāng)作于元和十年。白詩說“十一年”,當(dāng)是“一十年”的誤倒。元和十年秋季以前,兩位詩人同在長安,詩當(dāng)作于此時。其年秋,白居易就被貶出京,十一年,他在江州,無緣與張仲素唱和了。在這首詩里,沒有涉及張愔。但他并非消失,而是存在于盼盼的形象中。詩人展現(xiàn)的盼盼的精神活動,乃是以張愔在她心里所占有的巨大位置為依據(jù)的!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wǎng)任從灰!
──張仲素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
原唱第三首,寫盼盼感節(jié)候之變遷,嘆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寫秋之夜,這一首則寫春之日。起句是去年的事。鴻雁每年秋天由北飛南。徐州在洛陽之東,經(jīng)過徐州的南飛鴻雁,不能來自洛陽。但因張愔墓在洛陽,而盼盼則住在徐州,所以詩人緣情構(gòu)想,認(rèn)為在盼盼的心目中,這些相傳能夠給人傳書的候鳥,一定是從洛陽來的,可是人已長眠,不能寫信,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次句是當(dāng)前的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禱豐收的日子。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逼近社日,它們就來了。燕子雌雄成對地生活,雙宿雙飛,一向用來比喻恩愛夫妻。盼盼現(xiàn)在是合歡床上的獨眠人,看到雙宿雙飛的燕子,怎么能不發(fā)生人不如鳥的感嘆呢?人在感情的折磨中過日子,有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所以前詩說“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而有時又變得麻木,覺得時間流逝很快,所以本詩說:“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边@兩句只作客觀描寫,但卻從另外兩個角度再次發(fā)掘和顯示了盼盼的深情。后兩句從無心玩弄樂器見意,寫盼盼哀嘆自己青春隨愛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周邦彥《解連環(huán)》云:“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即從這兩句化出,又可以反過來解釋這兩句。瑟以瑤飾,簫以玉制,可見貴重,而讓它們蒙上蛛網(wǎng)灰塵,這不正因為憶鴻雁之無法傳書,看燕子之雙飛雙宿而使自己發(fā)生“綺羅弦管”,從此永休”(蔣防《霍小玉傳》)之嘆嗎?前兩句景,后兩句情,似斷實連,章法極妙。和詩的最后一首,著重在“感彭城舊游”,但又不直接描寫對舊游之回憶,而是通過張仲素告訴他的情況,以抒所感。當(dāng)年春天,張仲素從洛陽回來與白居易相見,提到他曾到張愔墓上去過。張仲素當(dāng)然也還說了許多別的,但使白居易感到驚心動魄的,乃是墳邊種的白楊樹都已經(jīng)長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么,怎么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后不會變成灰土呢?彭城舊游,何可再得?雖只是感今,而懷舊之意自在其內(nèi)。這兩組詩,遵循了最嚴(yán)格的唱和方式。詩的題材主題相同,詩體相同,和詩用韻與唱詩又為同一韻部,連押韻各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韻又是次韻。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內(nèi)容上要彼此相應(yīng)。張仲素的原唱,是代盼盼抒發(fā)她“念舊愛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白居易的繼和則是抒發(fā)了他對于盼盼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同情和愛重以及對于今昔盛衰的感嘆。一唱一和,處理得非常恰當(dāng)。當(dāng)然,內(nèi)容彼此相應(yīng),并不是說要亦步亦趨,使和詩成為唱詩的復(fù)制品和摹擬物,而要能同中見異,若即若離。從這一角度講,白居易的和詩藝術(shù)上的難度就更高一些?偟恼f來,這兩組詩如兩軍對壘,工力悉敵,表現(xiàn)了兩位詩人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是唱和詩中的佳作。
張仲素 - 參考資料
http://hi.baidu.com/xiaoli1206/blog/item/23fe373e2363983871cf6c3d.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01d50010007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