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柳詒征

    柳詒征

    柳詒征(1880-1956)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江蘇省鎮(zhèn)江丹徒人。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先驅(qū),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儒學宗師。7歲喪父。16歲與趙聲同案進學后,設(shè)館授徒,以維持家庭生活。后由陳慶年介紹到繆荃蓀創(chuàng)辦的江楚編譯局任助理。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隨繆荃蓀到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后在南京與茅謙、陶遜等創(chuàng)辦思益小學堂,成為南京第一所新制小學。后又任江南中等商業(yè)學堂、江南高等學堂、江南高等商業(yè)學堂、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教員,自編《歷代史略》等教科書。辛亥革命時任丹徒縣臨時議會副議長、鎮(zhèn)江(府)中學監(jiān)督。后又歷任北京明德大學、南京東南大學等高等院校教授或講師,當代知名學者如茅以升、張其昀、張世祿、王季思等都是他的學生。

    柳詒征 - 人物簡介

    姓名:柳詒征
    性別:男
    生辰:1880年
    忌日:1956年2月3日
    籍貫:江蘇鎮(zhèn)江人

    柳詒征生平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880至1899年,柳氏父親早死,幸母親持家、教導,故培養(yǎng)了柳氏重孝敬、求仁愛的性格。柳氏幼年因陳善余的教導,產(chǎn)生了研究目錄學及中國歷史的興趣。

    第二階段:1900至1927年,維新變法,柳氏進入江楚編譯局,就學于倡言變法的繆荃孫,隨師往日本考察,深明教育的重要性,故撰《歷代史略》為教材;1915年后,柳氏回南京,就教南高國文、歷史科,南高改并為東大,柳氏為歷史系教授,任教中國文化史、東南亞史、印度史等,與吳宓等主辦《學衡》;1926年正值東大發(fā)生“擁郭拒胡”的學潮,而柳氏反對校長郭秉文及學生運動,遂離東大;

    第三階段:1927至1937年,柳氏就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整理舊籍,分類編目,並完成了三十六冊的《國學圖書館

    圖書總目》,更主編《國學圖書館年刊》,撰成《國學圖書館小史》;九一八事變,南京告急,柳氏東奔西走請求政府接收藏書,但政府可供藏書的地方不足,故書籍被戰(zhàn)火焚毀,自謂“對祖國文化未盡到全責”。

    柳詒征

    第四階段:1938至1945年,柳氏到了重慶中央大學,校內(nèi)故舊因柳氏盛名,請他任歷史科研究院導師,任教期間完成《國史要義》 。

    第五階段:1946至1956年,為柳氏回南京復任國學圖書館館長、國史館纂修,整理戰(zhàn)后散佚圖書及史料,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出任文物管理委員,籌辦地方博物館。

    柳詒征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圖書館學家。1948年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殊榮。學術(shù)薪傳乾嘉學派,融世界近代新思潮,學貫中西。主張“史之所重,在持正義。史以明政教,彰世變,非專為存人!薄≡诙、三十年代的中國史壇,與北方任教的史家陳垣、陳寅恪並稱“南柳北陳”。

    柳詒征 - 人物年表

    1880年出生。

    7歲失父,家境貧寒,同姐隨母到外婆家,課督于母鮑氏,就讀于鮑氏書塾,日誦經(jīng)書、詩文。以家無藏書,勤奮借抄。

    1896年,柳詒征17歲考中秀才,后曾就讀于三江師范學堂、江陰南菁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師從繆荃孫、黃以周、李瑞清等人。卒業(yè)后曾任教江南高等商業(yè)學堂、江南高等實業(yè)學堂、寧屬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北京明德大學;并一度主持鎮(zhèn)江府中學堂校政。

    1902年,隨繆荃孫前往日本考察近代教育;貒笤蛯W于三江師范學堂。

    1903年創(chuàng)辦思益小學。之後曾任江南商業(yè)高等學堂、兩江師范學堂等校教習。

    1912年主持鎮(zhèn)江府中學堂。不久轉(zhuǎn)任北京明德大學教授。

    1914年,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建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受江謙之聘任文史地學部歷史、國文教授。

    1920年南京高師改為國立東南大學。

    1925年東大發(fā)生學潮,翌年遂再度北上,先后執(zhí)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

    1925年東南大學發(fā)生學潮后一度離去北上,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

    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改為國立中央大學,返校執(zhí)教;并主持國學圖書館(原江南圖書館,1927年后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1929年改為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

    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并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

    1937年,抗戰(zhàn)前夕,為轉(zhuǎn)移圖書入川奔走?箲(zhàn)爆發(fā)後講學于國立浙江大學、國立貴州大學。

    1938年再度出任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復回南京出任國學圖書館館長,兼任國史館纂修。

    1948年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殊榮。

    1949年,居滬,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I辦上海博物館。

    晚年以讀書校書為樂。曾請同鄉(xiāng)印人趙蜀琴鐫“一生書里活”之印。

    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平生布衣蔬食,卒后僅遺一床一桌,書10余箱。

    柳詒征 - 學術(shù)成就

    一、文史學家

    柳詒征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先驅(qū)、開創(chuàng)人。1903年編寫《歷代史略》 ,打破綱監(jiān)的編年形式,從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統(tǒng)敘述歷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他也是中國編著新型歷史教科書最早、最多的學者。1905年完成《中國商業(yè)史》,是最早的中國商業(yè)史專著。1910年完成《中國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國教育史著作。

    柳詒征1923年完成《中國文化史》 ,為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柳詒征透過許多著作,闡明中國文化義理,是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柳詒征是現(xiàn)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國學導師。作為現(xiàn)代中國文化宗師,創(chuàng)辦 《學衡》 雜志、《國風》半月刊、《史地學報》等學刊,致力於中華文化的昌明、發(fā)揚。

    二、現(xiàn)代儒學宗師

    柳詒征是現(xiàn)代儒學宗師。作爲史學家,由史學昌明儒學。他認為,儒家經(jīng)典《詩》 、《書》、《禮》、《樂》,皆史也,皆載前人之經(jīng)驗而表示其得失以為未經(jīng)驗者之先導也;另一面,中國史學通貫儒學,儒學精神是中國古代史學的核心。柳詒征發(fā)表論著,對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學之於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以儒家之根本精神,為解決今世人生問題之要義”,“在現(xiàn)代科學昌明的物質(zhì)狀態(tài)下”,以孔教拯救現(xiàn)代社會,“不至以物質(zhì)生活問題之糾紛,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儕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以柳詒征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南京大學,是現(xiàn)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后世新儒家的學術(shù)濫觴。

    三、歷史哲學家

    柳詒征是一位歷史哲學家。“史學與哲學相結(jié)合,是其治學的特色”。他在《國史要義·史識》篇中定義歷史哲學:“治史之識,非第欲明撰著之義法,尤須積之以求人群之原則。由歷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謂之歷史哲學!

    四、圖書館學家

    柳詒征是一位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1927年主持國學圖書館,直至1948年。其間提供住讀方式便利來館的遠方好學之讀者,為中國“圖書館事業(yè)中之創(chuàng)舉”。為便於“群彥之責索”,乃編著藏書總目,延聘王煥鑣、周雁石等數(shù)人經(jīng)數(shù)載努力,1935年完成《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這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藏書總目。

    五、教育家

    作為教育家,柳詒征愛才、重才,言傳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稱“柳門成蔭”。更多的人則是受到柳氏學問、道德、人格、理想的影響。

    在中國學術(shù)界,有說他“培養(yǎng)出來的文、史、地、哲各門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最多”。弟子如繆鳳林、張其昀、宗白華、茅以升、陳方恪、陳訓慈、范希曾、鄭鶴聲等人,皆有造就。柳氏教學之法,鄭鶴聲曾說,“柳先生的教學方法,以探求書本為原則。他講中國史的時候,并不編 輯課文,或某種綱要,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參考書籍,要我們自動地去閱讀,讀了以後,要把心得記在筆記本上,由他詳細批閱。他要學生平時以閱讀正史(二十四史)為主,并經(jīng)常從正史中出許多研究題目,要我們搜集材料,練習撰作能力,由他評定甲乙,當為作業(yè)成績。這種治學方式,的確是很基本的,促使我們養(yǎng)成一種嚴謹篤實的學風,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張世祿回憶說他教導學生要能做“比較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找問題去鉆研歷史”;胡煥庸回憶他的授課“夾敘夾議,既不是枯燥無味的考證,也沒有不著邊際的空談,真可說是廣征博引,有引人入勝之功”;茅以升曾說,“我從先生受業(yè)八年,感到最大獲益之處,是在治學方法上從勤從嚴,持之以恒”。

    六、書法家

    柳氏初學唐碑,以顏、柳為基礎(chǔ),既而學趙、董,純是帖學館閣路數(shù)。1901年后學北碑,經(jīng)張謇而受張裕釗的影響,又與張小樓相切磋。1908年后入兩江師范學堂任教習,又受到李瑞清的啟迪,臨寫北碑突飛猛進。篆、隸、真、行、草各體兼能,尤以北碑成就最高。善書漢、魏二朝碑版,尤擅寫經(jīng)石峪、顏真卿。

    柳詒征 - 史學觀點

    著名學者柳詒征是一位地道的實證主義者。柳氏史學之魂,乃是政治實用主義。就史學流派而言,民國史學有求真與致用之分野。柳氏乃屬致用一系。就史學淵源而言,柳氏史學實為晚清國粹派史學的邏輯延伸。就經(jīng)學與史學的互動而言,柳氏史學可視為其經(jīng)學立場在史學領(lǐng)域的展開。這種展開,從史學的立場看,就是所謂“史術(shù)通貫經(jīng)術(shù)”,亦即以“史”來表現(xiàn)他的根本理念。所謂“史”,乃“學術(shù)”之代詞。而“經(jīng)”則是他所謂“政治”、所謂“實用”、所謂“禮”的對應語。 近代史家一般都信奉進化史觀,柳先生卻不大相信,提過許多質(zhì)疑,作過諸多批判。柳還不大相信歷史運動的因果聯(lián)系。柳詒征的思想既有核心,又有系統(tǒng),層次清楚,邏輯井然,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系統(tǒng)。

    一、論孔子

    他認為,中國兩個最大的學問家是老子和孔子,其學問均從史學產(chǎn)生出來?鬃硬皇墙(jīng)學家,而是史學家。老子與孔子所講的“道”,就是“從歷史上看出人類常走的路”,即人生之規(guī)律。所以,理學與道學均來自史學。又說,孔子學說貫穿中國全部歷史,此前之史則賴孔子得流傳。認識孔子,就掌握了讀史之綱。他還認為,清代乾嘉諸儒獨到之學實為史學而非經(jīng)學。柳對清代考據(jù)學整體評價不高,對漢學有所批評,對宋代文化評價甚高,均與陳一致,但陳認為清人以經(jīng)學見長,幾乎無史學,則其史學內(nèi)含實與柳氏殊異。柳的經(jīng)學與史學相互交融,陳則相互分別,故產(chǎn)生上述殊異。這也反映了柳的古文經(jīng)學立場。將柳詒征的上述言論置諸章太炎、劉師培、鄧實諸家中,可謂水乳交融,難加區(qū)分。

    二、史德論

    在近代史家中,柳氏身上的道德色彩顯得特別濃重。所謂“道德”,包含熱愛國家、尊重傳統(tǒng)、崇尚氣節(jié)、端正人格、勤奮工作、一絲不茍等豐富內(nèi)涵,但核心是“養(yǎng)心術(shù)使底于粹”,從而促進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政治。他曾說:“吾之人本主義,即合全國為一道德之團體者!迸c此相適應,《國史要義》專列《史德》篇,修正劉知幾、章學誠、梁啟超等人的“史德”論,按以己意,重新申說,力圖“兼本末、包內(nèi)外,合道德文章而一之”,與政治實用主義相配合,形成一套獨特觀點。就文章寫作角度看,他從史德方面提出過一些規(guī)范,如文無溢美、不為諱飾、不為曲筆之類,但更注重的,還是從道德角度對人進行規(guī)范,最終把史學理論轉(zhuǎn)化為一種促進民族發(fā)展的道德哲學與倫理學。

    他認為道德是一種正義感。觀察歷史,應以這種正義感為準繩。在他看來,依道德準則衡量歷代王朝的正統(tǒng)性無可非議。他一反近代新史學家的觀念,令人驚奇地對向來遭受批判的傳統(tǒng)“正閏觀”持肯定態(tài)度。這種肯定完全是從現(xiàn)實政治出發(fā)的。就是說,只有肯定持有正義的王朝的正統(tǒng)性,才能使現(xiàn)實中不具有正義性的野心家不敢輕舉妄動,所謂“使亂臣賊子懼”。

    在柳的史德論中,歷史、史家、道德實形成一個交互為用的循環(huán)。歷史(即儒家經(jīng)書)是培養(yǎng)人類道德修養(yǎng)的源泉。史家?guī)е赖赂腥懯罚滞ㄟ^撰史活動增進自身及社會的道德感。柳的“史德”觀,實已擴展到現(xiàn)實政治,以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為宗旨,指明了史家修德的途徑(有賴于史)與作用,拓寬了“史德論”的領(lǐng)域,而且并不認為“史學致用”是不德。

    三、史學功能論

    由于信奉史學中心論,柳自然會把歷史說成無所不能,這是他史學功能論的特點。1925年,在《學衡》發(fā)表《歷史之知識》,著重闡述史學功能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歷史能提供人類以往活動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供現(xiàn)代人參考、應用。“研究歷史的最后目的,就在乎應用!薄拔宜M谘芯繗v史的人,并不在乎成為考據(jù)家或歷史家,而在乎自己應用!币会樢娧乇砻髁怂恼螌嵱弥髁x思想。

    柳氏的史學功能思想貫穿著他的基本史學觀念和史學目的思想。無論史學功能多么完備,也要看運用者的心術(shù),所以他又說:“史籍之用,亦視學者之用心何如。用之當,則可為人類謀幸福,為國家臻治平;用之不當,則可以啟亂飾奸!边@樣,史學功能思想就又與史德論結(jié)合起來了。

    四、歷史研究法

    柳氏認為,中國古代雖無歷史研究法之名,但三傳之于《春秋》,各有師說,以解析《春秋》之義法,準此而言,則世之有歷史研究法莫先于中國。從此觀念出發(fā),他把歷史研究法劃分為兩個方面:讀史之法與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他對文字學方法、統(tǒng)計學方法、?迸c考據(jù)方法發(fā)表過精辟見解,都貫穿著“以史為根本”、不希望借口科學方法來干擾史之根本地位的史學中心論,比較有特點,也都無懈可擊。而且,他雖精于?笨紦(jù)之學,但不主張唯考據(jù)是能,則又是政治實用主義使然。 讀史之法看上去似乎是技術(shù)性比較強的方法,而且主要是一個實踐經(jīng)驗問題,可以見仁見智。實際上,它同樣反映柳氏的基本史學觀念。他主張讀原著,反對只讀教科書,就表明了他對新式教科書的態(tài)度(這也是章太炎的態(tài)度)。讀原著還有讀經(jīng)的意思,所以他提出:“治史學莫先于讀經(jīng)。”柳在讀史之法中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是:讀史須求得圓通。

    柳詒征 - 主要著作

    柳詒征一生發(fā)表論文50余篇,專著多種。其中《中國文化史》70余萬言,引用資料自六經(jīng)、諸子、廿五史、歷代名家著述、國外漢學家論著及近代雜志、報紙、統(tǒng)計報道等達600余種。

    《中國文化史》
    《國史要義》
    《東亞各國史》
    《印度史》
    《南洋群島史》
    《國學圖書館小史》
    《中國版本概論》
    《劬堂題跋》
    《中國教育史》
    《柳詒徵說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商業(yè)史》
    《商業(yè)道德》
    《中國財政史》
    《柳翼謀文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
    《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詒徵——史學論文續(x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詒征 - 為學守則

    柳詒征自訂“為學守則”三綱十八目

    一保身:遏嗜欲、省思慮、平怨怒、節(jié)飲食、謹言語、懲偷惰。

    二修德:事親孝、與人忠、立志堅、律己嚴、執(zhí)事敬、處境淡。

    三勤學:讀經(jīng)書、考史事、講理學、習國政、作詩文、究技藝。

    柳詒征 - 人物軼事

    一、淡泊名利

    柳詒征淡泊功名利祿。他痛恨清朝末年官場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竊權(quán)誤國,誓不做官,以執(zhí)教著述,清正自守。 他民國早年的學生、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崔宗瑋曾說:“如果熱衷於官職的話,柳老伯的資歷名望,不要說南高的文學院長,就是大學校長、教育部長,一定會有人請他擔任的!1942年國民政府成立“禮樂館”,蔣介石欲借重柳詒征的德望,讓教育部請柳主持,柳當即“以老弱為辭”,蔣又讓柳門弟子陳訓慈之兄長陳布雷出面,也被婉言謝絕!

    二、淡泊錢財

    柳詒征幼時隨母居外祖家,步入社會後四海為家,債賃為居。雖然如此,他仍淡泊錢財。早年在兩江師范學堂執(zhí)教,當時為尊師起見,一般每月工資例由會計親送教師,而兩江師范會計卻要教師自己去領(lǐng)。柳為維護師道尊嚴,數(shù)月不領(lǐng),學期結(jié)束即請辭,校長李梅庵不舍,托陳善余詢問原委,遂後才責正會計,得以挽留。1938年,柳詒征應竺可楨之敦請到位於貴州泰和的浙江大學講學,在課堂上講到日寇在南京大屠殺時,義憤悲昂,突發(fā)中風昏倒在講臺。校長竺可楨延醫(yī)急救,後柳又在校休養(yǎng)三月。離校時,竺派校車送行,并讓秘書送去舟資三百元,柳詒征以因病講學未成,堅決不收川資、薪金。

    三、“低頭菩薩”竟成“怒目金剛”

    柳詒征在南高、東大和中央大學之時,平素給人的印象是:清癯面孔,疏落長須,平日身著長袍馬褂,一尺長的旱煙桿系著黑布煙袋,始終不離手中;無時不是悠然自得,望之若神仙中人。學生見面行禮,他總是拱手作答,最為謙虛。言語幽默詼諧,一派謙謙君子風度。

    抗戰(zhàn)期間,江蘇省政府遷至興化,一天,柳詒征有事與一隨從一起入興化城,崗哨衛(wèi)兵照例盤問其居住地址,柳詒征竟啞然無以為對,哨兵斥之離去,柳詒征窘急之下,手指北門城內(nèi)建設(shè)廳長住宅,崗哨始準隨從入城通報,由建設(shè)廳長到北門迎接后方得進城。以后省主席等向他道歉,柳詒征卻連連夸獎哨兵訓練有素,忠于職守,并自嘲說:“這是報應,我平時當老師時常給學生吃鴨蛋,此次我連吃三個鴨蛋!闭f畢大笑。

    但“緊要關(guān)頭”,柳詒征卻“自然不肯馬虎放過”?箲(zhàn)勝利后,柳詒征選聘為江蘇省參議員,凡關(guān)乎國計民生之事,他總是仗義執(zhí)言。一次開會時,省主席及各廳長均列席被質(zhì)詢,當時教育廳長曾為一件事指責議員吹毛求疵,柳詒征先生當即抗聲而起,手指某廳長聲色俱厲地斥責說:“你是我在高等師范時的及門學生,何以這樣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須知道議員是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任務(wù),你們不過暫時負一時治權(quán)責任,應當小心,敬聽主人翁代表的意見。沒有民主修養(yǎng)就不配列席會議,就不配做民主國家官吏!毕氩坏揭粋“低頭菩薩”竟成“怒目金剛”,教育廳長一時被訓斥得面紅耳赤,呆若木雞,不知所對,而全場則掌聲不已。

    柳詒征 - 人物風骨

    柳氏的學問之深,一般人不敢問津。所謂卓異者,知識分子之風骨也。那么他在治學上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做人上有哪些卓異的地方呢?

    一、治學

    治學方法且舉一例。后來到了臺灣的著名歷史學家張其均先生,是柳詒征的學生,在他的《中華五千年史》自序中,特辟一節(jié)談柳先生指導學生的治學方法,條分縷析,甚是精當。其中說,他曾問柳師,如何寫歷史,柳師答:“可多看小說,各家小說總是富于興味,引人入勝!比舨皇遣⿲W多識,又深有體會,斷不敢說這樣俚俗的話語。張之洞在《書目答問》里說:“由小學入經(jīng)學者,其經(jīng)學可信,由經(jīng)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睋(jù)此是否可以說,由文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誦。比較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和呂振羽的《中國通史》,就知道柳先生的話是多么精妙了。

    二、做人

    為人行事上,最見其風骨。柳先生成人后,終其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

    1925年東南大學風潮中,柳先生遭人攻訐,說他想做文學院院長,又說他想做江蘇教育廳 長,先生也不分辯,只是馬上辭了東南大學的教職,遠走東北,應了東北大學之聘。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東南大學改為第四中山大學,柳先生才回來任該校教授兼籌備委員。當時實行的是大學區(qū)制,全省的專門學校和中學校,都歸這個大學管轄。

    中央政府規(guī)定,指撥江蘇田賦180萬,充教育?。而省財政廳長說,江蘇預算已經(jīng)制定,田賦收入并無余款可以指撥。校長和財政廳長商量不通,派柳先生和另外兩三個籌備委員去仍是不通。隔了一天,校長再派柳先生等兩人去。財政廳長說,已說過一個錢也沒有,何必又來說空話。柳先生說,這次不是來說空話,只是商量一個具體的辦法。接下來說:我曉得財政家都有個秘訣,收入是以多報少,支出是以少報多。財政廳長一聽立即站起來說,哪有這樣的情形,若是這樣,你來當廳長我去教書好了。柳先生說,請您莫動氣,我若是不明了江蘇財政的實際情形,也不敢亂說,我是讀書人,已從《賦役全書》上看到了最近全省的各種統(tǒng)計數(shù)字。我們江蘇的老百姓向來不敢拖欠國稅,但是每年秋勘之后,征收總不足額,那是各縣知縣和胥吏舞弊,名為民欠,其實都可追繳。所以每年的預算,都有帶征積欠一項。前天廳長讓我們看的本年預算,田賦收入項下,既與征額之數(shù)不符,又和前幾年實征之數(shù)不符,又未載明帶征積年的欠款,這不明明是以多報少嗎?你若不相信,我可以將我寫的一篇賬請你細看。廳長無語。柳先生又給對方出主意,說,你既已在省府會議上說過沒錢,再開會時,也不必說這筆錢是從哪里來的,只說教育經(jīng)費至關(guān)重要,教育界諸位逼迫太甚,我沒有辦法只好承認了,各位就不必問這筆錢的來路,你看這樣說好不好?這話若可行,就一言為定,180萬照撥,你若不以為然,我就將我所寫的,在各報上公布,請莫見怪!斑@位廳長,真正漂亮,聽我一席話,滿口應承”。

    柳詒征 - 書法欣賞

     

     

    柳詒征 - 參考資料

    [1] 國學網(wǎng) http://www.guoxue.com/master/lyzh/lyzh06.htm

    [2] 國學網(wǎng) http://http://www.guoxue.com/master/lyzh/lyzh07.htmhttp://hi.baidu.com/%D7%C7%CB%AE%CF%AA%CD%B7%D7%C7%CB%AE%C1%F7/blog/item/c6d7c2a91b9ab1f91f17a231.html

    [3] 國學網(wǎng) http://www.guoxue.com/master/lyzh/lyzh08.htm

    [4] 星辰在線 http://www.csonline.com.cn/zt/ztjiaoyu/20031105_mingde/20031105_mingde4/t20031106_48413.htm

    名人推薦
    • 金德建
      金德建(1909-1996),浙江嘉興人。在廈門完成高中學業(yè),大學畢業(yè)於上海私立持志大學,三十年代受教於章氏國學講習會預備班。四十年代曾在無錫國專...
    • 林超民
      林超民,歷史學、民族學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8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后任云南大學歷史學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長、東亞影視人類學研...
    • 來新夏
      來新夏,浙江蕭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畢業(yè)于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和方志學等研究,被譽為“縱橫三學”。他曾創(chuàng)辦南...
    • 林甘泉
      林甘泉,中國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李筱峰
      李筱峰(1952年—)臺灣的學者與政治評論家。臺南縣 麻豆鎮(zhèn)人。于就讀政治大學時由于發(fā)表文章,而遭校方開除;之后轉(zhuǎn)入淡江大學歷史系就讀并畢業(yè),...
    • 逯耀東
      逯耀東,男,1933年生于江蘇豐縣。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史學家,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之一。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