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古 - 個人簡介
顏師古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父親為顏思魯。少傳家業(yè),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于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家,對兩漢以來的經(jīng)學史也十分熟悉。
隋文帝仁壽年間,由尚書左丞李綱舉薦,任安養(yǎng)縣(今湖北襄樊)尉。尚書左仆射楊素見其年少,問他:“安養(yǎng)劇縣,子何以治之?”顏師古回答:“割雞焉用牛刀!睏钏伢@其夸口。后來果然以政績突出聞名。后因坐事免職居長安,十年不得官,家貧,以教授為業(yè)。
隋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入關,顏師古從父至同州朝邑長春宮謁見,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職。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王朝,拜顏師古為敦煌公府文學,轉(zhuǎn)起居舍人,再遷中書舍人,掌機密,專典皇帝詔敕。軍國政務等重大詔令皆出于顏師古之手,其文才當時未有敢于與其相比者。顏師古勤于政事,又擅長文辭,其所擬制誥冊奏之工整美好,名冠當時。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顏師古被擢為中書侍郎,封瑯琊縣男。后因坐事兩次被貶。顏師古聰敏好學,精于訓詁。
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顏師古被任命為秘書少監(jiān),專管校定古書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難字,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說明其本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顏師古奉詔與博士撰寫成《五禮》,進爵為子。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漢書》。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書成,進秘書監(jiān),以文學入選崇賢、弘文兩館學士。《漢書注》是顏師古晚年力作,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成績最大,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當時即有“杜征南(杜預)、顏秘書(顏師古)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之稱譽。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顏師古隨從太宗征遼東,途中病故,終年65歲,謚曰“戴”。
顏師古 - 家族介紹
祖父顏之推為南北朝時的著名學者,先后仕于梁、北齊、北周,終于隋,于是家居關中,遂為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顏之推學識淵博,尤善《周官》、《左傳》,著有文集30 卷、《顏氏家訓》20 篇,并行于世。顏之推從山東輾轉(zhuǎn)跋涉到關中,跨越了南北阻隔,在讀書治學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典籍在流傳中產(chǎn)生的問題,以及語言因古今、地域的不同而出現(xiàn)的差異,他對這些問題作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討,把這些心得與其他內(nèi)容一并寫入《家訓》以備子孫遵循。
顏師古的父親顏思魯,以儒學顯名,撰有《漢書決疑》。武德初年他為秦王府記室參軍事。師古受家學熏陶,博覽群書,精訓詁之學,善作文章。隋仁壽年間,經(jīng)人舉薦,授安養(yǎng)尉之職。后因失職罷歸長安,此后長達十年未能調(diào)任新職,迫于生計,以授徒為生。
顏師古兄弟四人。二弟顏相時,三弟顏勤禮,字敬之,顏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識量宏遠,工于篆籀,尤精訓詁,與兩兄師古、顏相時同為弘文、崇賢兩館學士,校定經(jīng)史。四弟顏育德,任太子通事舍人,于司經(jīng)校定經(jīng)史。
顏師古 - 歷史影響
堅持讀書
唐初,師古拜為燉煌公府文學,后遷中書舍人,專掌機密。由于他辦事機敏,諳熟國家政事,又正逢軍國事務繁多之時,詔令一概出自他手,所寫冊奏無人能及。太宗即位,師古備受重用,拜中書侍郎,封瑯邪縣男,后又因公事獲罪免官。貞觀七年,師古拜為秘書少監(jiān),專司刊正之事,對那些令人困惑的奇書難字,他都能原原本本地將疑難剖析明晰。當時秘書監(jiān)引入很多后進之士任校讎,擔任秘書少監(jiān)的顏師古卻壓制清貧寒士,而優(yōu)先任用勛貴權勢之人,就連富商大賈之流亦混跡其中,輿論稱師古收受賄賂,于是被貶為郴州刺史。赴任前,太宗憐惜師古的才華,責備他“事親居官,未為清論所許。今之所授,卿自取之”。希望他“宜深自戒勵也”。于是仍留任秘書少監(jiān)。顏師古不論為官還是賦閑,都能遵循家訓堅持讀書,研習學問,所以能勝任經(jīng)史的考定和注釋。太宗嘗“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詔令顏師古于秘書省考定“五經(jīng)”,顏師古多所厘正。書成,太宗詔諸儒重加詳議,諸儒各守門戶,同聲非難師古,師古則依據(jù)晉、宋以來古今傳本,對詰問一一答復,解答中援引證據(jù)簡賅透徹,才情溢于言表,令諸儒無不折服。貞觀年間,顏師古還參與了《五禮》的修撰,十一年,《五禮》撰成,顏師古進封為子爵。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為《漢書》作注。顏師古在廣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多有創(chuàng)新,解釋翔實明晰,深受時人稱許,譽其為班孟堅忠臣。太子將《漢書注》奏上朝廷,太宗下令將此書編入秘閣,并賜師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以示褒獎。十五年,太宗下詔將祭泰山,主管部門與公卿博士集議其儀式,眾說紛紜,顏師古上奏:“臣撰定《封禪儀注書》在十一年春,于時諸儒參詳,以為適中!庇谑菍⒋酥桓豆涠ㄆ淇煞,多贊同其說,但祭泰山事終未成行。不久,顏師古調(diào)職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十九年,隨太宗東巡,途中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顏師古所注《漢書》、《急就章》大顯于時,又有文集40 卷傳世。永徽三年,其子顏揚庭將其遺作整理成《匡謬正俗》8 篇奏于朝廷。保留至今者有《漢書注》及《匡謬正俗》。
漢書功臣
在顏師古之前,已有多人為《漢書》作注,對此清人王先謙有個總結(jié)。他說:“顏監(jiān)以前注本五種: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也。”這五本中有集注本,如晉灼就在服、應二氏之外,又增伏儼、劉德等十四家,而臣瓚又增劉寶一家,總共有二十家,其中不乏像應劭、服虔、韋昭這樣的名家。但顏師古《漢書注》一出即受到時人的稱道,顯然因其有魅力。他自稱注《漢書》的宗旨:“近代注史,競為該博,多引雜說,攻擊本文,至有詆訶言辭,掎摭利病,顯前修之紕僻,騁己識之優(yōu)長,乃效矛盾之仇讎,殊乖粉澤之光潤。今之注釋,翼贊舊書,一遵軌轍,閉絕歧路”。顏師古明確反對借注《漢書》攻擊《漢書》,進而闡述自己的想法,他主張“一遵軌轍”,即依照《漢書》原文客觀地注《漢書》,“翼贊舊書”也只是為了正確地解釋《漢書》。從此出發(fā),他注《漢書》,首先要訂正《漢書》在流傳中產(chǎn)生的訛誤脫漏,恢復《漢書》的原貌,其次要闡明由于時代的推移所出現(xiàn)的語音、詞義的變化,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的不同等問題。顏師古在《敘例》中提到《漢書》表中有“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參差,名實虧廢”的問題,他“則尋文究例,普更刊整”,做到“非止尋讀易曉,庶令轉(zhuǎn)寫無疑”。但是為了“一遵轍軌”,不便改動《表》的內(nèi)容,于是就在與表有關的傳中加以說明,如卷三三《韓王信傳》提到其后裔韓說,“以校尉擊匈奴,封龍頟侯。后坐酎金失侯,復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破東越,封按道侯”。師古注曰:“《史記年表》并《衛(wèi)青傳》載韓說初封龍頟侯,后為按道侯,皆與此傳同。而《漢書·功臣侯表》乃云龍頟侯名,按道侯名說,列為二人,與此不同,疑表誤!睂α钊死Щ蟮谋,顏師古則予以說明,決不妄加己意。如卷十五上《王子侯表》序結(jié)尾有注:“侯所食邑,皆書其郡縣于下。其有不書者,史失之也。或但言某人嗣及直書薨,不具年月,皆闕文也!边@顯然是對此表的批評,這批評符合事實,有助于讀者了解原文,與“攻擊本文”有本質(zhì)區(qū)別。至于那些在流傳中出現(xiàn)的訛誤,顏師古也多是指出錯誤,闡明理由,而不輕易改動。如卷四三《朱建傳》“建乃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下注曰:“《佞幸傳》云高祖時則有籍孺,孝惠有閎孺,斯則二人皆名為孺,而姓各別。今此云閎籍孺,誤剩籍字,后人所妄加耳!鳖亷煿胚@樣做意在“歸其真正”,而按照顏之推“不妄下雌黃”原則不予改動,可以避免新的“以意刊改”,不僅保持了《漢書》原貌,而且為以后的校勘樹立了典范。
顏師古作《漢書注》,參酌二十家注釋,對前人注釋的甄別采取了不同做法。對于“汎說非當,蕪辭競逐,茍出異端,徒為煩冗,祗穢篇籍,蓋無取焉”。而“凡舊注是者,則無間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隱”。如卷五一《鄒陽傳》“有白頭如新”,其下只有孟康注:“初相識至白頭不相知。”而顏師古不置一辭。但不是所有注都能如此簡單地全取、全舍,有的注“指趣略舉,結(jié)約未伸”,顏師古則“衍而通之,使皆備悉”。如卷五七下《司馬相如傳》“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下引應劭注:“罔,無也。若,順也。淑,善也。疇,誰也!贝俗央y解的詞都分別解釋了,但對此句的意思仍不甚了了,于是顏師古注曰:“言行順善者無不昌大,為逆失者誰能久存也!边@樣此句的內(nèi)在含義就很清楚了。還有的注則“詭文僻見,越理亂真”,這樣的注本可不采,但是它們已經(jīng)造成不好的影響,為了正確地理解《漢書》原文,對這些錯誤的注釋,必須“匡而矯之,以祛惑蔽”。如卷七《昭帝紀》“通《保傅傳》,《孝經(jīng)》、《論語》、《尚書》,未云有明”。下引文穎注:“賈誼作《保傅傳》,在《禮大戴記》。言能通讀之也。”晉灼注:“帝自謂通《保傅傳》,未能有所明也!背辑懺唬骸暗圩灾^雖通舉此四書,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謙也!睅煿艅t曰:“晉、瓚之說皆非也。帝自言雖通《保傅傳》,而《孝經(jīng)》、《論語》、《尚書》猶未能明也!
《漢書注》是一部《漢書》的新注,顏師古根據(jù)新注的需要利用舊注,但這還不夠,因為“舊所闕漏,未嘗解說”,顏師古作新注,“普更詳釋,無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謨,旁究《蒼》、《雅》,非茍臆說,皆有援據(jù)”。這樣,顏師古所作新注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引據(jù)確鑿,有很強的說服力。顏師古注中有關注音、解詞、辨古今字的內(nèi)容較多,有人稱顏注是重訓詁一類的史注,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還在于《漢書》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這是注釋《漢書》必須做的。為了疏通《漢書》文句,顏師古不僅注音解詞,而且還串講語句,指出詞句由何演化而來。如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曷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下注曰:“天功,天下之功業(yè)也。《虞書·舜典》曰‘欽哉,惟時亮天功也’”。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顏師古根據(jù)《漢書》是史書的特點,非常重視時間、地點、史實的補充和注釋。如卷三六《楚元王傳》“大雨雹”,下注曰:“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庇秩缇矶迳稀督检胫尽贰氨囍畷,注曰:“謂莊十三年會于北杏以平宋亂。僖四年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六年代鄭圍新城也!鳖亷煿欧磳急嬲,但注中也存有異說,如卷五五《衛(wèi)青傳》“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下注曰:“言眾寡不敵,以其堅戰(zhàn)無有退心,故士卒喪盡也。一說,若建恥敗而不自歸,則亦被匈奴禽之而去!边@樣兼容并存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不同解釋,其目的仍是為了正確理解原文,決無“多引雜說”嘩眾取寵之意。另外,《敘例》有這樣一條耐人尋味,“字或難識,兼有借音,義指所由,不可暫闕。若更求諸別卷,終恐廢于披覽。今則各于其下,隨即翻音”。如卷二二《禮樂志》記“高祖說而嘆曰”,下注:“說讀曰悅!毕露斡浳牡凼拢疤熳诱f焉”,亦注:“說讀曰悅!边@不僅表明顏師古深感難字、假借字是讀懂《漢書》的主要障礙,同時也考慮到讀者會因“更求諸別卷,終恐廢于披覽”而影響正確理解原文。語言大家
《匡謬正俗》是顏師古另一部重要著作,全書分8 卷,一百八十二條,前四卷五十五條,主要論諸經(jīng)訓詁音釋,后四卷一百二十七條,則博及諸書,以論諸書字義、字音與俗語相承之異為主!犊镏囌住肥且徊课赐旮澹Y(jié)構(gòu)亦不完備,但就其具體條目而言,則引征豐富,論述中肯,尤其是顏師古能指出某些解釋的謬誤是因音讀的差別造成的,從而推出同音假借之說,更有價值。故《四庫全書總目》稱他“與沈重之音《毛詩》,同開后來葉音之說”。
《匡謬正俗》主要探求造成解釋謬誤與讀音的關系,而這關系往往有古今之別、雅俗之異。我國南北方語言本來就有很大差別,加之南北朝時南北長期隔絕,難以交流,造成不少讀音、字義的不同。對此,顏之推已有所察覺,在《顏氏家訓》的《書證》、《音辭》兩篇中有所論述,并表示出尋求異音相承關系的意向。顏師古從此得到啟發(fā),把字音與字義的解釋自覺地、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很多難以理解的字義迎刃而解,這不僅使顏之推尋求異音間相承關系的意向付諸實踐,而且創(chuàng)后世葉音之說,為注釋又開新徑。
《論語》、《尚書》、《史記》作為《匡謬正俗》的條目并不辨正某些詞語的解釋,而是涉及書的思想、某一體例的運用及流傳中的一些情況。如《史記》條追溯《太史公自敘》與《尚書序》的相承關系,以及后人對《太史公自敘》和《漢書敘傳》的曲解等等。這類以書名為題的條目雖為數(shù)不多,卻反映出顏師古對具體詞匯的解釋是建筑在對全書的統(tǒng)觀認識的基礎之上的,而《漢書注》也是如此。
顏師古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名物、制度、習俗有了改變,與其相應的詞匯也不可避免地隨之變化,或是損益、或是消亡、或是與原意相反,而這類詞匯變化的來龍去脈,是解釋詞匯時必須說明的。如卷五解“郎署”:“《馮唐傳》云,‘文帝輦過郎署,見馮唐而問之’。郎者,當時宿衛(wèi)之官,非謂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猶言曹局,今之司農(nóng)、太府諸署是也。今之學者不曉其意,但呼令史、府史為郎署。自作解釋云,郎吏行署文書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屬文,咸作此意,失之遠矣。”唐代學者不明郎署自漢至唐,內(nèi)涵已有損益,以唐郎署解漢郎署當然不免失之遠矣。
的宗旨是糾正諸經(jīng)、諸書部分音讀、注釋的錯誤,并對出錯的原因加以探討。如卷一“甲”條,顏師古認為甲有狎音,不是假借為字,而是因甲訓為狎,后世把甲訓為狎誤認為假借,故使甲有狎音。這說明音讀訛誤的原因之一,是將釋義詞的讀音與被釋詞讀音相混(包括字義相同讀音相混),同時也澄清了假借的概念,假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即可互為代替,這與因二字義同,即將二字讀如一音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另外,由于讀音造成解釋錯誤或障礙,在典籍中也屢見不鮮。而出現(xiàn)這些不同的讀音,或因古今音,或因方言,或因俗語,顏師古在書中以充分的論據(jù),對不同的情況作了具體的說明。顏師古《匡謬正俗》糾正不少音讀、注釋的錯誤,內(nèi)容非常豐富。從這里可以看到,文獻典籍在流傳中因口傳、筆抄出現(xiàn)不少錯誤,而這些錯誤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已被當做正確的東西流傳。顏師古撰《匡謬正俗》正是為防止謬誤繼續(xù)蔓延,貽誤后人。顏師古糾正典籍音讀、注釋的錯誤,不是簡單地標其正誤,而是征引大量資料,闡明其產(chǎn)生謬誤的前因后果,這樣不僅使其結(jié)論有充分的說服力,而且客觀上保存了很多寶貴資料。顏師古從諸多謬誤原因中,總結(jié)出一條教訓:“《傳》曰,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茍不明練,豈宜臆說,以誤將來!贝丝芍^整理古代文獻的千古不易箴言,值得遵循。
顏師古 - 文學貢獻
顏師古所注《漢書》、《急就章》大顯于時,又有文集40 卷傳世。永徽三年,其子顏揚庭將其遺作整理成《匡謬正俗》8 篇奏于朝廷。保留至今者有《漢書注》及《匡謬正俗》。撰成《五經(jīng)定本》,詔諸儒詳議,師古隨問辯答,人人嘆服。 匡正涉及的典籍有《詩經(jīng)》、《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左傳》、《史記》、《漢書》、漢賦、六朝史書。是未定遺稿,故體例內(nèi)容較蕪雜。主要著作有《五禮》、《急就章》、均佚!段褰(jīng)定本》、《匡謬正俗》、《漢書注》。《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集60卷,已散佚!度莆摹份嬩浧湮19篇,《全唐詩》輯詩一首。顏師古工書,然書跡無傳,有人認為顏師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記銘》亦為其所書。
顏師古 - 文學地位
顏師古是著名學者顏之推的孫子,家學淵源深厚。唐太宗時,曾“封瑯邪縣男”,撰成后,進爵為“子”.參與與的編纂,所著,以“因聲求義”之法,對前注或存是,或伸意,或匡謬,或刪蕪,或補闕;而于校勘,則在校正訛誤,校正諸表之錯亂,恢復舊本之古字故語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因而對于的解讀和傳播起了重大作用。
顏師古 - 相關連接
1.http://www.shtvu.edu.cn/ccwindows/page/wj3-7.htm
2.http://www.infobase.gov.cn/figures/tang/200707/article_177.html
3.http://www.dinghaobook.com/xiangxi2270191/
4.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0-FJSX199003011.htm
5.http://fzepc.com/chinapoem/listpoem.asp?AuthorID=2049
6.http://www.wendian.com.cn/poemzh/f0528/f0528_1.html
7.http://www.cbdb.cn/search?q=%EF%BC%88%E5%94%90%EF%BC%89%E9%A2%9C%E5%B8%88%E5%8F%A4%E6%B3%A8
8.http://www.hanweiyang.cn/yang/dispbbs.asp?boardID=49&ID=4457&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