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主張
廖燕的散文充滿強烈的批判社會的精神:對程朱理學,他持批判態(tài)度,揭露統(tǒng)治者“以夢愚天下后世”;對科舉制度,也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這套制度是為統(tǒng)治者鉗制思想言論;他呼吁文章用世,提出布衣與人主平等,這在當時是非?少F的。他的人物傳記往往能寫出傳主的精神氣質(zhì);山水游記情景結(jié)合,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小品文隨心所欲,縱橫自如。他對自己文章與統(tǒng)治者的矛盾有充分的認識,并看到這是才是他所追求的價值所在:“不遇之文,其文必佳,……佳者必傳,是天將傳吾文也!苯詠,廖文的思想內(nèi)涵越來越受研究者的重視。
廖燕也使清代嶺南散文進入更高境界。其中“雜著”載雜劇《醉畫圖》、《鏡花亭》、《訴琵琶》、《續(xù)訴琵琶》等四種。其中《訴琵琶》是廖燕傳奇中思想性、藝術(shù)性最高的作品。
深遠影響
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集》流傳到日本,引起日本漢學家的極大興趣,為之刻刊。鹽谷世弘在序文中稱贊說:“廖燕文以才勝,文章能繼承明代文風,可說是明代文壇的大殿軍!庇终f他一生未作過清朝的官吏,是因為他是明代的遺民,清朝統(tǒng)治者對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緒十年(1884,日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將廖燕列為中國明清文壇八大家之一,贊其文章雄瞻杰出,筆有奇氣。并認為廖燕并非是甘心隱逸的高士,而是畢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百川說:“柴舟(文)的峭刻古奧,幾符乎介甫(王安石)!绷窝嗟奈募鵀橹腥瘴幕涣髯鞒鲞^貢獻,這在粵北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遺詩入選清朝國詩,被列為“廣東詩粹”。 廖燕也使清代嶺南散文進入更高境界。其中“雜著”載雜劇《醉畫圖》、《鏡花亭》、《訴琵琶》、《續(xù)訴琵琶》等四種。其中《訴琵琶》是廖燕傳奇中思想性、藝術(shù)性最高的作品。
他人評價
1:今人評廖燕“匕首寸鐵,刺人尤透”。2:袁行霈(袁本)《中國文學史》第七編三章評廖燕: “史論文《湯武論》、《高宗殺岳武穆論》、《明太祖論》等,推翻陳說,無所蹈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