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壺口瀑布(旅游景區(qū))簡介

    2021-10-03    臨汾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它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xiāng),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zhèn),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qū)。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nèi),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壺口瀑布

    歷史沿革

    “壺口”一名,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如“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于太岳”,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與策略有關(guān)。這里提壺口而未言瀑布。

    “孟門山”一名,始見于周、秦間的《山海經(jīng)》著作,書中記“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中,對孟門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jīng)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捍,巨石臨危,若墜復(fù)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最怒,鼓山若騰,濬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边@里所記,指出瀑布在孟門處,而未提黃河于流上的壺口。

    《元和郡縣志》也敘述壺口,把它稱為石槽。一則說“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余尺!痹賱t說,“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這顯然和酈道元所說的不同,說明壺口瀑布向上游推移了!对涂たh志》撰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上距酈道元逝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為286年。說明在酈道元之后的286年間,壺口瀑布從孟門向上游推了一千步,在河床上沖出一條約長一千步,寬30步的深槽,現(xiàn)已上移到距孟門約5千米處的龍王辿附近,號稱十里龍槽。以上為1500年來壺口演變的歷史。

    在今山西境內(nèi)已知以壺口命名的地方有4處!端(jīng)注·汾水注》記載的壺口,就不是黃河干流上的壺口。再加古代交通不便,能親臨壺口瀑布觀光考察的文人學士不太多,因而在一些古代文獻中,將他處壺口當作黃河壺口者有之;將壺口和龍門當作一處者有之;位置上差錯,更是以訛傳訛,難免出現(xiàn)一些謬誤。

    解放前,宜川縣三部縣志中最早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縣志》的編纂者吳炳,指出黃河壺口“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故名”。并說孟門“屬平佐里,在縣東北100里黃河中,任水漲滔天,終不能沒!逼渌秹乜诳肌芬晃,對前人文獻中的一些不實之處,給以糾正,在壺口研究中有重要參考價值。

    地理環(huán)境

    地形地貌

    壺口瀑布處于秦晉峽谷的南段,南距龍門約65千米,孟門5千米。河西屬陜西省宜川縣境,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連,是中國一處大型峽谷瀑布景觀。

    地理形態(tài)

    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狹谷谷底寬約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龍王坡坡高約150米,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谷形展寬,谷坡平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tài),在龍王辿以北,河幅寬度和狹谷寬度一致,河水充滿狹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寬400余米,龍王辿以下,水流到壺口,在平整的谷底沖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個小河槽)。小河槽寬30—50米,深約30米。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處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壺,收盡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壺口因此得名。明代人惠世揚的詩句“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guān)九轉(zhuǎn)一壺收。”正是對壺口這一景象的真實寫照。壺口瀑布極為壯觀,滔滔黃水傾瀉而下,激流澎湃,濁浪翻滾,水沫飛濺,煙霧迷濛,狂濤怒吼,聲震數(shù)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達15—20米,夏、秋之際可達45米。在洪水時,洪流滾滾,涌出深槽,瀑布就變成一股激流而下,瀑布形消失。河水沿深槽下行5千米便是孟門,出孟門之后,水面展寬,水勢變緩,又恢復(fù)到龍王辿以上的景象。

    地質(zhì)構(gòu)造

    壺口一帶出露的基巖主要是三疊系紙房組。上部為紫紅色、紫灰色和灰綠色細砂巖與泥質(zhì)巖類互層,下部為深層砂巖,砂巖以長石砂巖為主,比較堅硬;泥質(zhì)巖類以頁巖為主,松軟破碎,易遭流水浸蝕。在險峻的峽谷中,奔騰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時遇到軟硬巖石交替的地質(zhì)條件,其堅硬巖石形成巖檻或造瀑層,軟性巖石被侵蝕成陡峭的階坎,急流飛越階坎,當具有一定落差時,便形成瀑布。當然軟硬相間的巖石層只是瀑布有形成的有利地層條件。

    有利的構(gòu)造條件對壺口瀑布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樣是相當重要的。壺口到孟門一帶,基巖的產(chǎn)狀近于水平、約以3—5度的傾角,微向西北緩傾。另外,秦晉峽谷本身就是斷層,節(jié)理比較發(fā)育的軟弱地帶,易遭受流水侵蝕切割。因而,黃河流過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發(fā)展成瀑布。

    現(xiàn)代構(gòu)造運動對壺口瀑布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有重要影響。喜馬拉雅運動之后,這里地殼運動一直以緩慢的抬升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躍,有助于瀑布的形成和發(fā)展。

    地層特點

    壺口一帶屬華北地層區(qū)的陜甘寧盆地地層分區(qū)。在黃河谷地出露的基巖為三疊系中統(tǒng)下部紙坊組(T2Z);而在黃河西岸的一些支流河溝中,三疊系中統(tǒng)上部銅川組(T2t)時有出露,基巖之上覆蓋著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黃土(Q2+3)。按照由老到新的順序,壺口一帶出露的地層如下:

    三疊系中統(tǒng)下部——紙坊組(T2Z):

    該組取名于銅川市紙坊鎮(zhèn)。巖性以紫紅、紫灰色為主的砂泥巖互層。下粗上細、含脊椎動物、植物、介形、瓣鰓、葉肢介等化石。厚度約數(shù)百米,屬內(nèi)陸河湖相沉積。

    三疊系中統(tǒng)上部——銅川組(T2t):

    底部從塊狀中,粗砂粒巖開始,至頂部為黑、深灰綠色頁巖。自下而上由粗變細,自成一旋回。剖面以銅川最完整。化石最豐富而命名。厚400多米,仍屬內(nèi)陸河湖相沉積。銅川組和紙坊組之間呈整合接觸。

    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離石黃土與上更新統(tǒng)馬蘭黃土(Q2+3):

    中更新統(tǒng)離石黃土為淺灰黃、淡紅灰色黃土,夾不等厚的紅褐色古土壤層,底部為亞砂土或砂層,含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

    上更新統(tǒng)馬蘭黃土為淺灰黃色黃土的風塵堆積物。

    黃土與下伏基巖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

    大地構(gòu)造及其演化

    壺口瀑布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的陜北黃土高原的東南部。大地構(gòu)造上屬中朝準地臺的二級構(gòu)造單元——鄂爾多斯臺拗。其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變質(zhì)巖系組成。其蓋層由晚元古代以來廣泛發(fā)育的沉積巖系所組成、蓋層和基底之間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地臺基底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復(fù)雜而漫長的演化過程。在鄂爾多斯臺拗內(nèi),由于基底之上覆蓋著巨厚的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因而基底很少出露。

    晚元古代,該地臺雖然已進入地臺發(fā)育期,但仍有一定的活動性。當時地臺內(nèi)部的升降差異比較明顯,并伴有斷裂活動。地臺中部廣大地區(qū)以隆起為主,而邊沿地區(qū)則出現(xiàn)狹長帶狀的拗陷和隆起。拗陷帶內(nèi)所接受的沉積便成為地臺的第一蓋層。震旦紀,地臺的絕大部分已上升為陸,不斷遭受風化剝蝕。

    中生代是鄂爾多斯盆地的大發(fā)展時期,內(nèi)陸河湖相沉積極為發(fā)育,巖相、厚度相當穩(wěn)定。地殼運動以整體升降為主,僅在侏羅紀末與早白堊世末的燕山運動中,地臺蓋層才發(fā)生輕微褶皺,形成寬緩的向斜,早白堊世晚期,盆地開始差異上升,東南部較高,遭受剝蝕;而西北部相對下降,成為沉積中心。當時地表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正好與如今相反。自白堊紀世末,全區(qū)緩慢上升,至中新世地表被剝蝕夷平,成為準平原,正因如此,盆地內(nèi)普遍缺失古新統(tǒng)和始新統(tǒng)。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由于構(gòu)造運動的影響,這一準平原北隆南降,全區(qū)地勢已轉(zhuǎn)為西北高而東南低,地面總的傾斜方向與現(xiàn)代一致。

    鄂爾多斯盆地第四紀的構(gòu)造運動,表現(xiàn)為差異性和節(jié)奏性上升。從更新世到全新世,地殼經(jīng)歷了由節(jié)奏性上升到較強烈上升的發(fā)展過程,所以在前第四紀古地貌基礎(chǔ)上,不同程度地發(fā)生著侵蝕和堆積作用,同一地段在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地段在同一時期形成的黃土堆積與河湖相沉積,構(gòu)成了本區(qū)第四系的主要內(nèi)容。特別是中更新世黃土,分布廣,厚度大,構(gòu)成塬、梁、峁的物質(zhì)主體,該區(qū)的黃土地貌正是這樣的基礎(chǔ)上演化而來的。

    黃河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第四紀以前,流域地貌與現(xiàn)代基本接近,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黃河。至第四紀早、中更新世,流域內(nèi)主要湖盆有共和、銀川、河套、汾渭(三門湖)、華北等。這些湖盆除華北湖曾與海洋相連外,均為內(nèi)陸型,各自形成獨立的集水系統(tǒng)。由于各湖之間河流溯源侵蝕延伸的結(jié)果,致使湖盆相互串通,其先后順序不盡相同,終于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黃河。所以秦晉千里長峽和壺口瀑布是在黃河的形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地形地貌

    在黃河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水系之前,秦晉峽谷地帶當時大部分是注入三門湖的一條內(nèi)陸河流。

    汾渭地塹在形成過程中,由于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時段的差異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淺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臨汾、運城以及關(guān)中地區(qū)等自第三紀以來到第四紀初期,主要為湖泊、沼澤環(huán)境。特別是到上新世末,隨著汾渭地塹張裂系的形成,湖泊規(guī)模越來越大,早更新世時,在現(xiàn)今的陜、晉、豫3省交界處,包括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連的一塊地方,形成一個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山門湖這個古潮就是關(guān)中、臨汾—運城、靈寶—三門峽諸盆的前身,三門峽湖區(qū)的沉降和周圍地區(qū)的抬升,加速了秦晉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長。秦晉峪谷和壺口瀑布就是在這樣的古地貌基礎(chǔ)上逐步形成。

    壺口瀑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河床上裂點發(fā)展和移動的結(jié)果,裂點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點就是瀑布,因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須有一層堅硬巖石所成的“造瀑層”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蝕而使瀑布變?yōu)榧绷鳌F俨嫉南旅婕从杏善俨紱_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層被蝕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會形成一個不長的峽谷,表示瀑布不斷后退的結(jié)果。壺口瀑布的地形正是這樣。孟門曾經(jīng)是壺口瀑布過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蝕,裂點不斷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龍槽”。如今這段黃河的裂點已到達龍王辿,即今之壺口瀑布;而孟門就是較近地質(zhì)時期裂點后退與河流下切時遺留在河床的兩個石島。

    壺口瀑布、十里龍槽乃至孟門石島,都是黃河水流沖刷出來,而水流的侵蝕作用,受區(qū)域地質(zhì)構(gòu)造、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時期由于受各種自然條件的綜合影響,壺口瀑布朔源遷移的速度與“龍槽”上延的速度不同,多年來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斷向上游退移,龍槽也以同樣的速度向上游延伸。

    地貌特點

    陜西宜川縣和山西吉縣,均在黃土高原地區(qū),其地貌類型以碎黃土塬為主,僅在黃河谷地兩則狹窄的地帶形成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zhì)丘陵。

    宜川的破碎塬主要分布在云巖河兩側(cè)和仕望河流域,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東微傾,完整的塬面已遭破壞,被溝谷分割成一些小塊塬地,其中牛家佃塬、閣樓塬、高柏塬等面積較大,隔黃河與山西的吉縣破碎黃土塬遙相對應(yīng)。破碎塬的下伏基巖古地貌系黃河干流后來穿過的一個山間盆地,上新世紅土和早更新世黃土多被剝蝕,中更新世的厚層黃土奠定了黃土塬的基礎(chǔ),后期又有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堆積,在繼承性河溝和現(xiàn)代沖溝作用下,逐漸成為破碎黃土塬。塬面不僅破碎,而且由谷緣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對高差可達100—120米。如牛家佃塬東西寬數(shù)千米,南北長幾十千米,由緩傾的階狀向主溝過渡,坡度由塬中心1—3度,向塬邊增至10—15度,由于塬區(qū)河流皆匯于基準面很低的黃河,因而各種侵蝕作用都比較活躍。

    黃河兩岸狹長的帶狀地區(qū),為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zhì)丘陵,壺口一帶出露的基巖主要是三疊紀的砂巖和頁巖,其上覆著薄層的不連續(xù)的黃土,黃土厚度為0—40米。各處不一,丘陵頂部分呈梁、峁狀,頂面高程一般為海拔1200米左右,與外圍的破碎塬面的高程相近,高出黃河谷底400—500米。由于這里緊靠黃河峽谷,黃河的強烈下切,使其沿岸交流也隨之強烈下切,因而將沿岸地表分割得支離破碎,形成覆蓋著薄層黃土的石質(zhì)丘陵。梁、峁起伏,溝谷深切。除梁、峁下部基巖裸露外,有些地段上覆黃土已遭剝蝕,基巖直接外露,呈現(xiàn)出一種基巖殘丘景象。

    秦晉峽谷

    黃河流出黃土高原西部之后,沿著鄂爾多斯高原西緣和北緣的斷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東,拐了一個直角大彎。因受到呂梁山的阻擋,在內(nèi)蒙古托克托南邊的河口鎮(zhèn)處,突然折向南流,大體在清水河縣的喇嘛灣以南,進入黃土高原的東部。黃河急流南下,將陜、晉黃土高原分開。在潼關(guān)附近,由于受到秦嶺的阻擋,與渭河水流的推動,黃河折向東,切穿陜、晉、豫之間的山地,出桃花峪,進入華北平原。從喇嘛灣到龍門,河長700多千米,除很少地段谷形較寬外,其余兩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數(shù)10米至100多米,河道一般寬200—400米,為黃河干流上最雄偉壯觀的長峽。其中河曲縣到龍門段長達500千米——秦晉峽谷。號稱千里長峽,峽谷沿途變化不大。河水保持南北流向,與河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層的走向大致平行。從府谷向南直到壺口瀑布,河道切割于三疊系砂巖、頁巖之中,河谷兩岸亦成陡崖,河寬約300—400米。龍門是秦晉峽谷的末端,谷底寬約150米,出露地層主要是奧陶紀石灰?guī)r及石炭、二疊紀砂頁巖類。兩岸山嶺綿亙,大致成北東—南西向延伸,成為汾、渭平原的屏障。黃河出龍門后,河床寬度突然擴展。

    秦晉峽谷遠在上新世之前,就已具雛形,今之黃河大致沿著在唐縣期剝蝕面上發(fā)育的古河谷下切而成。黃河下切的主要原因為上新世晚期山西臺隆斷開隆起,在禹門口龍門山發(fā)生正斷層,北部地盤上升,南部下降,黃河遂下切于基巖而形成壯麗的峽谷。在間歇性上升與下切的過程中,在峽谷內(nèi)形成五級明顯的基座階地。在吳堡和禹門口之間,最高一級基座階地的相對高度為230—250米,其余四級相對高度分別為160—205米、75—95米、25—35米、8—12米。這五級階地的成因并不能統(tǒng)歸于地殼上升的結(jié)果,至少最低一級階地是在更新世晚期黃土堆積以后,因氣候變得比較濕潤,流量增加,河流下切增強所造成的。

    氣候特點

    壺口瀑布所在地屬于暖溫帶濕和性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7℃,年較差29℃,極端最高氣溫為39.9℃,最低氣溫為-22.4℃。年降水量577.2毫米,約有60%集中在7、8、9,3個月,雨熱同季,且多暴雨。該區(qū)四季分明,夏季短暫略熱,冬季稍長干寒,春秋兩季溫和多變。 [14]

    水文概況

    秦晉峽谷流域的暴雨,降水面積大,歷時較長,降雨強度也較大,一日最大降雨量可達200—300毫米,是黃河中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qū)之一。黃河中游洪水的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過程線為高瘦型。由于該區(qū)主要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地表起伏大,集水時間短,暴雨過后水沙俱下進入黃河,形成含沙量極高的洪水暴流,對河床具有很強的侵蝕力。據(jù)觀測:洪水期壺口瀑布附近最大流量可達10500立方米/秒,另外河口鎮(zhèn)至龍門區(qū)間,進入黃河的泥沙量,年平均9.08億噸,占黃河年輸沙總量的55.7%。

    主要景點

    孟門山

    在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這里,可以看到在右側(cè)的黃河谷底河床中,有兩塊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 ”的孟門山。河水至此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cè)飛瀉而過,然后 又合流為一。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為二,導(dǎo)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又傳說古時,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沖走,曾在這里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為孟門山。

    孟門山之上,黃河在沉積巖河床上沖刷出一條深溝,在2012年黃河就在這條嵌入石質(zhì)河床中的深溝中流淌,這條深溝寬30多米,長5公里,所以叫“十里龍槽”。據(jù)考證,今天的孟門山,其地質(zhì)時期可能是“十里龍槽”南延部分的殘留河床,后來,槽谷的下游河段被河水毀壞,從而形成今天河道中的兩塊巨石。因此孟門山其實是一種被稱為河心島地貌的地質(zhì)遺跡。

    大孟門島長約300米,寬約50米,高出水面約10米。島上有一巨型神龜?shù)裣,龜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題刻的“臥鎮(zhèn)狂流”4個大字,匾幅長2.5米,寬1米,是對此處山水奇景的真實寫照:孟門迎著洶涌奔騰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終年不沒。

    孟門“南接龍門千古氣,北牽壺口一絲天”,其雄偉姿與龍門、壺口組成黃河三絕,而又以自己獨特的風貌著稱,古詩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濤撼孟門“的佳句。傳說古代有位州官奉調(diào)入京,乘船沿黃河而下,船到孟門山下,天已黃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門山,觀賞這黃河小島上的夜景,只見明月高懸,映入河中,虛虛實實,分外好看。他踏月觀景,情趣盎然,吟出“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浮”的佳句,“孟門夜月”由此成為壺口十大景之一。

    龍洞

    壺口瀑布在山西吉縣方向,形成一個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壺口瀑布下方,俗稱龍洞,又名觀瀑洞。

    空中懸壺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游流經(jīng)秦晉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西臨陜西省宜川縣,東瀕山西省吉縣,距陜西省宜川縣城40公里,距山西吉縣城西南約25公里。瀑布寬達5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面3萬平方米。是中國僅次于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滾滾黃河水至此,300余米寬的洪流 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兩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煙”,更是罕見。

    黃河壺口瀑布景區(qū)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為陜西省和山西省共有著名風景名勝區(qū),1988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現(xiàn)為國家4A級景區(qū)。 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shù)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壺口。春秋季節(jié)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明陳維藩《壺口秋風》詩有“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句,可謂真實寫照。

    黃河流經(jīng)秦晉大峽谷到達宜川縣和吉縣境內(nèi),水面一下子從300多米寬收縮為50余米,《書·禹貢》中只用八個字:“蓋河漩渦,如一壺然!睂乜谄俨嫉男蜗筌S然紙上。

    冰瀑奇觀

    平日里“湍勢吼千!钡膲乜谄俨,在“冷靜”中呈現(xiàn)出別樣風情:黃河水從兩岸形狀各異的冰凌、層層疊疊的冰塊中飛流直下,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美麗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麗的冰橋,令人不禁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中段。地理位置為北緯36度8分10秒,東經(jīng)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

    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 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東距山西省吉縣縣城45公里,距華夏第一都臨汾市169公里,山西省省會太原387公里;西距陜西省省會西安449公里,陜西宜川縣城40多公里,延安170公里。

    走過寬闊的河灘,人可以與壺口瀑布非常近距離地接觸。非汛期時節(jié),稍有膽量的人可以沿著凹進石崖的一道被水沖刷的石槽繞到瀑布內(nèi),領(lǐng)略鋪天蓋地的洪流從頭頂越過,那種驚濤駭浪的視覺體驗,與《黃河大合唱》給人的精神洗禮一樣蕩氣回腸。

    黃河壺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壯觀氣勢著稱于世。

    滔滔黃河到此被兩岸蒼山挾持,束縛在狹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寬的洪流驟然收束為50余米,這時河水奔騰怒嘯,山鳴谷應(yīng),形如巨壺沸騰,最后從20余米高的斷層石崖飛瀉直下,跌入30余米寬的石槽之中,聽之如萬馬奔騰,視之如巨龍鼓浪,形成壺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萬丈龍槽”、“彩橋通天”等種種奇觀。

    名勝區(qū)內(nèi)還有孟門夜月、壺口冰橋等著名景點。在壺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塊巨大的奇石,人們稱它為“孟門山”,河水至此就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cè)飛瀉而過,然后又 合流為一。這里又是人們觀賞“孟門夜月”的地方。每當農(nóng)歷月半,夜臨孟門,可見河底明月高懸。站北南觀,水中明月分為兩排飛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來。每到冬季,黃河上游的水夾雜著大大小小的冰塊涌至壺口,疊摞堆積起來,和石岸相平,形成了連接陜西、山西兩省的天然通道!皦乜诒鶚颉币酁橐痪啊

    景區(qū)內(nèi)還有明代碼頭、同治長城、四銘碑亭、龍門飛渡等人文景觀,有唐太宗李世民帶兵征戰(zhàn)的掛甲山,宋元年間的坤柔圣母殿等。

    壺口瀑布不僅有“水底冒煙”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說。上游船只到此,必須離水登陸,經(jīng)人抬或車運繞過壺口(即所謂“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續(xù)航,千百年來,概莫能變。

    冰峰倒掛

    隆冬季節(jié),龍槽冰封,兩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掛懸崖,彩虹時隱時現(xiàn),游移其間,七彩與晶瑩映襯,使游人無不嘆喟造化之神奇。

    流凌叉橋

    2014年12月19日黃河壺口瀑布現(xiàn)“流凌叉橋”景觀。當日,受強降溫天氣影響,黃河中游晉陜峽谷流凌的密度持續(xù)增大,大量的冰凌接踵而下,在壺口瀑布下游的十里龍槽凝結(jié)粘連形成“流凌叉橋”的奇特景觀,吸引了不少游客觀看。

    水底冒煙

    黃河入“壺口”處,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十數(shù)里外可望。壺口霧氣的大小與季節(jié)、流量有關(guān)。冬季河面封凍,瀑布多成冰凌,地表來水減少,壺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激浪不大,飛出槽面水霧極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濃密水霧;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彌漫在空中的水霧,即“水底冒煙”一景。

    旱地行船

    壺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狹長幽深,水流湍急,給水上船只通行帶來很大的困難。過去從壺口上游順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壺口上邊至龍王廟處?,將貨物全部御下船來,換用人擔,畜馱的方法沿著河岸運到下游碼頭,同時,靠人力將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鋪設(shè)圓形木杠,托著空船在河岸上滾動前進,到壺口下游水流較緩處,再將船放入水中,裝上貨物,繼續(xù)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費力氣,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纖。盡管有一些圓形木杠,鋪在船下滾動,但石質(zhì)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鐵釘擦劃得條痕累累。

    在當時的條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運輸越過壺口瀑布的最佳選擇,它與壺口瀑布上下比較平緩的石質(zhì)河岸相適應(yīng),在2011年左右,由于公路、鐵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壺口附近黃河大橋的修建,過壺口的水上航運已阻斷多年,旱地行船現(xiàn)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跡。

    霓虹通天

    壺口瀑布反復(fù)沖擊所形成的水霧,升騰空中,使陽光發(fā)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吸水,有時呈通直的彩帶橫在水面,象彩橋飛架,有時在濃煙騰霧中出現(xiàn)花團錦簇,五光十色,飄忽不定,撲朔迷離。霓虹戲水是“水底冒煙”與陽光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春秋兩季,水底冒煙、濃霧高懸,每遇晴天,陽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后天晴,有時也會出現(xiàn)彩虹。

    山飛海立

    山飛海立是對壺口瀑布磅礴氣勢的形容,黃河穿千里長峽,滔滔激流直逼壺口,突然束流歸槽,形成極為壯觀的飛瀑,仰觀水幕,滾滾黃水從天際傾瀉而下,勢如千山飛崩,四海傾倒,構(gòu)成壺口瀑布的核心景觀。晴空灑雨。懸瀑飛流形成的水霧飄浮升空,雖然烈日當空,但在瀑布附近,猶如細雨,濕人衣衫,這也是水底冒煙所產(chǎn)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觀,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霧越濃密,因而,在水底冒煙時,岸邊觀瀑難免衣服濕漉漉,如在輕洗。

    旱天驚雷

    黃河在秦晉大峽谷中穿行,洶涌的波濤如千軍萬馬,奔騰怒吼,聲震河谷,當瀑布飛瀉,反復(fù)沖擊巖石和水面時,產(chǎn)生巨大的聲響,并在山谷中回蕩,恰如萬鼓齊鳴,旱天驚雷,聲傳十數(shù)里外。只有在壺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

    十里龍槽

    壺口至孟門約5公里,在這段400多米寬的箱形峽谷的底部,黃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條30—50米寬,10—20米的深槽。黃河水從壺口奔涌下瀉后,以每秒數(shù)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歸于此槽。由于傳說它為龍身穿鑿,故取名“十里龍槽”,也稱“十里龍壕”。是壺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隨之連續(xù)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巖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為非洪水期的河岸,這種河岸比較寬、平,全由堅硬的砂巖構(gòu)成,近水處,幾乎沒有一點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車,“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這種地質(zhì)地貌條件。

    春秋風采

    由于四季氣候和水量的差異,壺口景色也時有所變。壺口瀑布最佳觀賞期分為兩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農(nóng)歷三月間,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岸邊凍結(jié)的冰崖消融,稱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剛過去時,河邊眾多山泉小溪,匯集大量清流,陣陣秋風吹過,常有彩虹出現(xiàn),叫做“壺口秋風”。這兩個時期,水大而穩(wěn),瀑布寬度可達千米左右。

    主瀑難以接近,但遠遠望去,煙波浩淼,威武雄壯。大浪卷著水泡,奔騰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勢,飛流而下。真是“水底有龍掀巨浪,岸旁無雨掛彩虹。”此情此景,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數(shù)九寒冬,壺口瀑布又換上了一派銀裝玉砌的景象,在那瑰麗的冰瀑面上,涌下清涼的河水,瀑布周圍的石壁上,掛滿了長短粗細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滾的碧浪,更顯示出一幅北國特有的自然風光。

    古河名勝

    古今詩人和音樂家們奏出了一曲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炎黃子孫的心聲!從這里往南不遠,是龍門上口——孟門。在那里有“孟門夜月”奇景和大禹治水的“鎮(zhèn)河石牛”。游人先壺口、次孟門、后龍門,來一次“黃河三絕一線游”,領(lǐng)略大禹治水的遺跡,是非常有趣的。1991年,壺口瀑布被評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壺口瀑布景區(qū)開發(fā)大有可為,景區(qū)內(nèi)景點星羅棋布,有孟門月夜、鎮(zhèn)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長城、明清碼頭、梳妝臺、古炮臺、克難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壺口瀑布漂流月,亞洲飛人柯受良和吉縣飛人朱朝暉先后駕駛汽車和摩托車成功飛越黃河,壺口景區(qū)已成為令人矚目的旅游熱點。

    黃河奇景

    “冰橋”和“涸瘦”是壺口一帶黃河水面變化的兩種奇景。

    黃河冰橋

    隆冬季節(jié),壺口一帶黃河水面封凍,有的地段冰層較厚,形成聯(lián)接兩岸的天然橋梁,稱黃河冰橋。

    自河面形成穩(wěn)定的冰蓋起,至冰蓋破裂開始流水之日止,為封凍期。封凍期,始于12月10—12月20日,止于翌年2月20—25日,一般50—70天。封凍期,十里龍槽被冰雪覆蓋,其上的冰層“小雪流凌,大雪合橋”。數(shù)九寒天,冰層可高出兩岸,不僅景象壯觀,而且形成冰橋。當河槽初封時,人們看到狐貍等野生動物的足跡,就知道下面冰層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間有“狐仙踩線”的傳說。

    宜川衣錦渡與山西吉縣馮家磧隔河相望,冬季結(jié)冰堅實,車水馬龍,由于位于壺口之上,故稱此冰橋為“上橋”。龍王辿、七郎窩一帶河面封凍時,平如坦途,人馬往來,川流不息,稱為“老橋”和“神橋”。

    據(jù)記載,明末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起義軍將領(lǐng)王嘉率義軍乘黃河冰封時,由壺口一帶過“冰橋”,攻克山西吉縣。

    清末,轉(zhuǎn)戰(zhàn)陜北一帶的西捻軍,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張宗禹統(tǒng)帥,在西龍王辿強渡黃河冰橋,越呂梁山,救援東捻軍。

    黃河冰橋為促進秦晉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人際交往在歷史上曾發(fā)揮過一定作用。

    黃河水量劇減,水面變窄,水深變淺,有時出現(xiàn)短時期的的河水變清,或接近涸竭等現(xiàn)象,當?shù)厝朔Q為“黃河涸瘦”。

    “黃河涸瘦”是自然界的異,F(xiàn)象,很少出現(xiàn),故作為黃河的一種奇景。據(jù)文獻記載,黃河在宜川、吉縣段,曾發(fā)生過多次涸瘦。

    隋大業(yè)十二年(616年)河水清。

    唐高祖武德七年(625年)九月,黃河水清。

    明永樂二年(140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年(1405年)正月十八日,河水變清。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十一日起至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初七日止,黃河澄清共27晝夜。

    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四日黃河涸竭,自七郎窩至蛤蟆灘(約15千米)越辰已二時復(fù)起。

    光緒二年(1876年)十一月壺口瀑布以上水斷流數(shù)十丈,半日方接。

    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四年(1878年)正月初八日,河水清42晝夜。

    民國六年(1917年)、十八年(1929年),黃河干涸。

    1981年5月15日(農(nóng)歷4月12日),黃河水流逐漸變小,山西吉縣王家塬鄉(xiāng)原頭坡下的河水,由原來的300米寬,變?yōu)?0數(shù)米寬,人踩著河心石頭能達到彼岸,河水接近澄清。這樣延續(xù)了19天,到6月3日(農(nóng)歷5月2日)上午10時左右,河水逐漸增多,并出現(xiàn)渾濁,至6月10日(農(nóng)歷5月初9日)流量趨向正常。

    1987年,黃河水清見底達兩個月。

    黃河短期水量驟減,一般與中上游地區(qū)氣候干旱有關(guān)。

    冬季是黃河中上游地區(qū)降水量最少的季節(jié),氣候嚴寒,河面封凍,有時冰層堵塞也可導(dǎo)致某些河段涸瘦。

    其他季節(jié),如發(fā)生嚴重干旱,河水僅靠上源區(qū)冰雪融水和沿途地下水補給,水量大減,再加上河谷平原灌溉用水與城鄉(xiāng)用水量大增,以及河面蒸發(fā)量增大等,到壺口一帶水量更少,流速減慢,攜帶泥沙能力降低,因而出現(xiàn)河清、涸竭或斷流現(xiàn)象。例如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壺口以上地區(qū)很少降雨,特別進入2月以后,100多天滴雨未落,一些黃河支流同時斷流,地下水補給也明顯減少。

    西龍掌塬

    西龍掌塬北自桃曲,南至甘草北,東界為秦晉峽谷谷壁,西界為安樂山以西。景觀特色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和高原村寨風景,塬上平野空曠。

    蟒頭山

    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東部,海拔800至1439米,總面積2120公頃,森林覆蓋率89.1%。區(qū)劃為圣母殿、石華山、王蟒寨三個景區(qū)。有景點景物三十多處。景區(qū)內(nèi)森林茂密,以白皮松、側(cè)柏、遼東櫟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有高等植物4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100余種。分布著中國最大的白皮松次生林。

    歷史人文

    人文歷史

    黃土高原、黃河河道、秦晉峽谷以及壺口瀑布、十里龍槽和孟門山等,均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都是重要的自然歷史遺跡。除此而外,在壺口附近還有下列自然歷史遺跡:

    黃河高階地

    在高出河床100米的巖石面上,堆積著1—2米厚的礫石層,他們共同組成黃河的一級高階地。這一堆積階地是黃河發(fā)育早期的產(chǎn)物,是當時黃河河床的殘留部分。這一高階地在秦晉峽谷的有些地段也存在,它對于研究黃河的發(fā)育史,以及當時地殼運動特點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趾獸化石產(chǎn)地

    在壺口瀑布下游3千米處,發(fā)現(xiàn)二趾獸化石,分布面積約40平方米。二趾獸是生活在百萬年以前的動物。這一古生物化石產(chǎn)地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壺口一帶的古地理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黃土地貌小景

    黃土塬、峁、梁及其間的溝壑均為大型黃土地貌,而在黃土陡崖邊緣出現(xiàn)的黃土柱,黃土陷穴、黃土橋、黃土墻、黃土洞等,均屬黃土地貌小景。壺口一帶,黃河兩岸的破碎黃土塬邊,黃土地貌小景多有分布。

    在距縣川河口約15千米的仕望河谷北側(cè)的山崖上,有一處天生橋。橋長6—7米,寬1.5—3米,橋頂面平坦,凌空懸挑,十分奇險。

    在宜川縣城東約10千米處的景陽村河南側(cè),黑杉嶺中山腰間有一石洞,名曰白云洞,洞口呈方形,只容1人匍匐而行,入內(nèi)豁然展寬,可站立行走,內(nèi)有石似寶塔鐘乳石,高2—3米,光潤可愛。

    珍稀植物——紫斑矮牡丹

    宜川古稱丹州,相傳因盛產(chǎn)牡丹而得名。

    據(jù)舊縣志記載:“縣東三十里興集鎮(zhèn)(今秋林鄉(xiāng)政府所在)之東山名牡丹塬,昔時盛產(chǎn)牡丹夏秋乃多開花于野,其花滿山,香聞數(shù)十里,惜無人培植,土人采以為薪!边@是一種野生牡丹,名紫斑矮牡丹,屬野生變種,過去在陜北分布較廣,如今連片分布的已很少見,是一種應(yīng)該保護的珍稀植物種。

    早在唐宋時期,宜川不僅是牡丹的四大著名產(chǎn)區(qū)之一,而且“丹州黃”牡丹品種已作為當時的名貴品種移植于河南洛陽。洛陽最早的8個牡丹園中,第一個便是“丹州園”。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有“牡丹出丹州”、“丹州黃,千葉黃花邊”的描寫。

    丹州牡丹農(nóng)歷2月于梗上生芽葉,3月開苗似羊桃秋實園綠,所產(chǎn)丹皮根粗肉厚,呈赤褐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贊“丹州牡丹根皮入藥尤妙”。

    由于長期以來的樵采和人為破壞,連片分布的野牡丹,在一些山梁上零星分布,為數(shù)不多。 [26]

    古碼頭與集鎮(zhèn)

    古碼頭與集鎮(zhèn)以河東岸的東龍王辿與河西岸的圪針灘規(guī)模較大。另外,河西岸的衣錦渡、小河口、官頭渡等渡口分別與河東岸的馮家磧、馬糞灘、蛤蟆灘相對。壺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諸多渡口,是因為壺口瀑布是黃河水上運輸?shù)囊坏捞烊徽系K,它將黃河水運通途分割為兩段。往來船只行駛到壺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貨,通過“旱地行船”,越過壺口瀑布,到另一處渡口再裝船水運。加之,秦晉之間,經(jīng)濟交流頻繁,冬季又有冰橋之便,因而出現(xiàn)一個個渡口。當時,這些渡口是黃河中游地區(qū)南、北、東、西水運貨物的集散地。秦晉峽谷的黃河水運為內(nèi)蒙古和中原、陜西和山西等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京包鐵路通車以前,黃河航運很發(fā)達,東龍王辿是當時這段黃河重要的水陸碼頭和商業(yè)較為繁榮的集鎮(zhèn)之一。當時,每屆3月桃汛期即開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時間斷外,直至每年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從不間斷下行貨運商船。上游人們?yōu)榱宋镔Y交流,每到冬季,即伐木造船,開春后載上當?shù)爻霎a(chǎn)的甘草、紅棗、糧食、皮張、獸骨、煤炭、瓷器、食鹽、堿面等土特產(chǎn)品,經(jīng)壺口運往下游的風陵渡、孟津一帶,連船帶貨全部出售,然后空人徒步返籍。這些船只,除少數(shù)官船外,大多數(shù)為商船。以載糧食計算,大船可裝糧9000余公斤,小船裝6000余公斤。正常年景路經(jīng)碼頭的船只達四、五千只。東龍王辿停船最多時有1000多只,有幾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據(jù)東龍王辿保存的多種碑文記載,此鎮(zhèn)興于明初,繁榮于清代,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間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戰(zhàn)爭前,前后約經(jīng)歷了400余年。據(jù)清同治九年(1870年)修復(fù)捻軍東渡燒毀廟宇碑文記載,當時捐資修廟的商號有63家,其中錢莊、皮莊、當鋪、鹽店、藥鋪和京貨店等。其經(jīng)濟活動相當可觀。

    東龍王辿碼頭的經(jīng)濟活動,不僅要有相應(yīng)的商業(yè)機構(gòu),而且要有一支相應(yīng)的龐大的航運組織,才能加快“旱地行船”的速度。于是,在清代康熙初年出現(xiàn)了民間搬運組織“六股頭”這一組織主要由吉縣壺口附近的6個大村:南原、上市、中士、留村、南村、古賢所組成,負責分配搬運任務(wù),組織人力與分配酬金,稅款等。這一組織直延續(xù)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長達200年的活動中,對繁榮當?shù)亟?jīng)濟,開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積極作用。

    另外,衣錦渡,馮家磧、圪針灘、小船窩等,歷史上都是有名的擺渡口和航運碼頭。山峽鄉(xiāng)民、軍旅、商賈常常由此往來。象圪針灘古渡口,仍保留著較完整的古集鎮(zhèn)風貌,岸邊纜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開鑿的山路,依然如故。

    在東龍王辿與圪針灘,還保留有明代窯洞數(shù)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鋪砌的古街道等。

    自京包鐵路修成后,內(nèi)蒙貨物均在包頭起運,一般不再利用秦晉峽谷段的黃河水道。黃河大橋建成后,公路四通八達,壺口附近的這些渡口和碼頭便失去作用。

    歷代軍事遺跡

    “秦晉分疆處,雄關(guān)古意多”,壺口至龍門的黃河峽谷段,兩岸峭壁聳立,中有黃河天塹,為秦晉天然屏障,因此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王朝為了固邊,曾在沿線設(shè)有“總管府”、“慈馬戍”、“司侯司”、“巡檢司”等軍政機構(gòu)。清時,還在黃河東岸筑起長城,阻止西捻軍過河。

    據(jù)記載,歷史上發(fā)生在壺口一帶的軍事活動主要有:

    春秋時,晉國為了謀圖關(guān)中平原,曾與河西黃龍山的狄人兩次大戰(zhàn)采桑(今壺口附近的小船窩)。

    東晉時期,羌族首領(lǐng)姚襄,在黃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東南村坡),待機進犯關(guān)中。

    南北朝末期,姚襄城為北周灘頭陣地,阻止北齊西渡黃河。

    隋開皇十三年(617年),唐公李淵率軍進壺口,“濱之民獻舟者日益百數(shù)”,繼而攻取長安。

    南宋末年,蒙古軍取坊州,越黃龍山由圪針灘渡黃河,從金人手中奪回隰州。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順帝)殘余勢力退出北京,為便于渡河西逃在壺口龍槽兩岸鑿石栽樁架設(shè)鐵索橋,號稱“黃河飛橋”,遺跡猶存。

    明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起義軍乘黃河結(jié)冰時,由壺口一帶過“冰橋”,攻克山西吉縣。

    清末,轉(zhuǎn)戰(zhàn)陜北一帶的西捻軍,于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張宗禹統(tǒng)率,在西龍王辿強渡黃河冰橋,越呂梁山,救援東捻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1945年)閻錫山在日軍威逼下,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率殘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壺口東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帶,并在原鐵索橋址架設(shè)渡兵鐵索橋。

    殘存的軍事遺址主要有:

    清長城。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年—1872年)清政府為堵截西捻軍東渡黃河,保證京津安全,調(diào)淮軍在黃河東岸筑長城。長城北起平渡關(guān),南至禹門口,全長75千米,外墻高10米以上,頂面寬5米,上面設(shè)有炮臺,并建有垛口、通道、堡門等。東龍王辿是當時中心指揮所所在地,駐有提督以下的指揮機關(guān),兵3500人。

    南村坡與馬糞灘。南村坡位于壺口上游河東5千米處。馬糞灘在南村坡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國民黨第二戰(zhàn)區(qū)指揮部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駐守長達5年之久,F(xiàn)留有石砌的“忠烈祠”、“樂千堂”等大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石窯洞建筑群,望河亭及當時駐軍的土窯洞數(shù)百孔。當時駐有2萬多人。

    石堡寨。位于壺口上游云巖河口處,三面臨空,東側(cè)岸崖壁立,可俯視黃河。據(jù)傳為宋金時代所建,西捻軍曾據(jù)此與清軍相對峙,F(xiàn)有堡門、堡墻及石窯洞數(shù)十孔。

    另外,河東岸的小船窩、蛤蟆灘等,過去都設(shè)置過駐軍機構(gòu)。

    石刻藝術(shù)

    壺口一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經(jīng)濟與軍事活動的重要性,因而當時人們將許多重大活動刻文于石上,保存下來的主要石刻有東龍王辿碑刻,現(xiàn)存有10余塊,其中有:

    ①龍王廟獻戲碑和重修樂樓碑。此兩碑分別刻于嘉靖年間和康熙初年,碑文記錄了龍王辿集鎮(zhèn)的形成與經(jīng)濟活動情況。

    ②牛馬王廟重修樂樓、山門碑,記錄了作為水旱碼頭和重要集鎮(zhèn)的東龍王辿興盛時期的狀況。

    ③修復(fù)捻軍東渡時燒毀廟宇碑,刻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從側(cè)面反映了東龍王辿當時經(jīng)濟活動情況。

    ④清軍抵御捻軍強渡黃河的戰(zhàn)斗中陣亡將士紀念碑,為研究捻軍的軍事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⑤官碑鑲嵌在圪針灘古渡口岸邊的石崖上,記載黃河漂運木料中,發(fā)生的搶木料事件,全碑保存十分完整。

    ⑥孟門石刻。清代徐洹瀛題寫的“臥鎮(zhèn)狂流”4個大字,刻于孟門巨石之上,形象地概括了孟門山的自然特點。

    ⑦民國八年(1919年)石刻。對壺口瀑布在陜西一側(cè)區(qū)域范圍及土地管理作了明確規(guī)定,是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qū)建設(shè)的重要史料(布告原文在文化文物志)。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

    2016年3月1日,宜川壺口景區(qū)開始執(zhí)行新的門票價格,全價票100元/人次,半價票50元/人次。各項優(yōu)惠政策按國家規(guī)定執(zhí)行。

    交通路線

    陜西省宜川縣至壺口瀑布客運詳情

    西安—宜川客運班次時間表

    西安——壺口自助游

    西安紡織城客運站有西安至壺口專線大巴,每天兩班車,分別為早上8:00和下午13:20,全程為350千米,行程約為4小時。全程票價約為:97.5元。

    臨汾——壺口自助游

    從臨汾市駕車沿臨吉高速向吉縣方向行駛約100千米至吉縣縣城,再行車45千米至壺口鎮(zhèn)即到壺口瀑布景區(qū),全程約1.5小時。

    所獲榮譽

    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相關(guān)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