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太岳山簡介

    2022-03-09    臨汾   

    太岳山,又稱霍太山,最高海拔2566.6米,重峰疊巒,逶迤綿亙,高聳入云,峻極于天,以其雄偉磅礴之勢,凌駕于晉中、晉南盆地之上。氏族社會時代,人們曾以為這座霍地而起的大山是華夏第一高峰,故冠以“太”字。相傳大禹治水,曾登臨山顛祭天,漢代又被定為祭天名山——“五鎮(zhèn)”之一“中鎮(zhèn)霍山”。

    太岳山,迭障連云,劈地摩天,奇峰險峻,巖石崢嶸,斷崖壁立,溝壑幽深,林木繁茂,滿目蒼翠,孕育了雄、秀、古、奇、險、幽的特色景觀資源。

    2018年5月,2018中國避暑名山榜排名”發(fā)布,太岳山在2018中國避暑名山榜中排第33名。

    太岳山

    名稱由來

    太岳山,名稱由來于其主脈霍山!端涀ⅰ:“太岳山,即霍太山!被羯皆谥袊鴼v史與五岳齊名的名山序列“五鎮(zhèn)之山”中被封為“中鎮(zhèn)之山”。霍山最早被稱作“霍泰山”,《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庇矸志胖,冀州(古冀州含華北大部地區(qū))是為首州!吨芏Y》記述,霍泰山是冀州的鎮(zhèn)山!渡胶=洝ぶ猩浇洝分性浭鲞^霍山,《史記》中也記載有霍太山(此處泰、太通用)的故事。隨著演變與人文轉化,又為“太岳”。古縣一帶在清以前被叫作岳陽縣,就是因為該縣地處霍山之陽或是太岳之陽的緣故。后來,太岳之名所指擴大,成為整個太岳山各山脈的總稱。

    位置境域

    太岳山,主脈呈近南北方向展布,北起介休,南至洪洞,延伸約80公里,與大地構造上的霍山背斜相吻合。另外,其北接平遙、太谷東南部的山地,方向雖折轉北東,然可連為一體,東北和與太行山脈相接;向南以低緩山地斷續(xù)延伸至沁水縣北部,與中條山相接,皆應屬太岳山余支,《禹貢》所謂雷首(中條山)至于太岳即指此也。另外,向東并列于漳河西岸、分布于長治市西部的的大部山峰一般也歸入太岳山系的范圍。山脈總長南北200余公里。在行政區(qū)劃上,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南部、臨汾市東部、長治市西部,跨平遙、介休、沁源、安澤、古縣、霍縣、洪洞、浮山等縣。

    地質地貌

    在地形上,太岳山脈縱貫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太行山間,組成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東部屏障。山體走向近于南北,北段主峰和主峰附近山勢最為挺拔高峻,海拔2300-2500米,南段次之,中段較為低緩,海拔1500米左右。

    太岳山主要是由燕山運動、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改造而成。由沁潞向斜和霍山背斜的基礎上發(fā)育而成。喜馬拉雅運動在山西主要表現(xiàn)為斷塊式的垂直升降運動。隨著整個山西高原的拱曲上升,使拱曲軸部派生張應力,形成一系列正斷層,產生了大斷裂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太岳山主脈就是太原盆地、臨汾盆地相對隆起的地塊,盆地以東強烈抬升為高中山和中山。

    太岳山,在地貌上,以斷塊中山中主,山頂海拔2000米左右,相對高差1000米上下。其延伸方向受北東和北北東兩斷裂構造控制且多沿背斜一側發(fā)生斷裂隆起。太岳山屬單面斷塊山,山地的一側沿大斷層翹起,另一側則與巖層傾向基本一致。桌狀斷塊山大都由古老的變質巖組成;單面斷塊山則僅在一側出露古老巖系,另一側由下古生界碳醉熬類巖石組成。溝谷多與斷層線直交發(fā)育,短促深陡,山前常出現(xiàn)斷崖絕壁及斷層三角面。山麓洪積扇形地發(fā)育,從老洪積扇被切開。又發(fā)育新洪積扇或掩埋式洪積扇的大量發(fā)育看,山體在第四紀以來仍在不斷抬升,與相鄰盆地的沉降形成明顯對照。

    太岳山南部沁潞高原西北部一帶,屬侵蝕中山,形成于古向斜盆地中,主要由上古生界煤系地層及中生界砂巖、泥巖構成,巖層產狀平緩。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山體的走向及其脈絡均受水系發(fā)育的控制,往往在向斜核部三迭系砂巖出露地段形成較高山峰。這類山地山勢較緩,山坡多有薄層黃土覆蓋,植被覆蓋隨高度增加而有所提高,主峰地區(qū)常有森林覆蓋。

    太岳山與中條山相接處屬侵蝕低山,其成因與侵蝕中山相同,僅其海拔高度或相對高差較小而已。以沁河流域的山地最為典型:流水侵蝕向斜核部近于平鋪的砂頁巖形成低山;水系呈樹枝狀,嶺谷相間排列有序;山脊渾圓,山勢和緩,山坡多有坡積物或黃土覆蓋。

    地理位置

    太岳山又名霍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東與晉東南高地相連,西以霍山大斷層與汾河谷地相接,北起介休縣的綿山,南經靈石、霍州、沁源、古縣、安澤、浮山、沁水等縣,直至絳縣的橫嶺關與中條山脈相接。

    山體走向近于南北,長約200公里,寬約30公里,是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太岳山脈的北段主峰和主峰附近山勢最為挺拔高峻,海拔2300~2500米,南段次之,中段較為低緩,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霍山,海拔2346米,高出臨汾盆地1800米,更顯巍峨高聳。太岳山的植被垂直分帶明顯:1400米以下為白羊草、荊條及農墾區(qū);1400-1800米,為油松、櫟類、山楊等雜木林;1800-2000米,為白樺林;1900米以上,多為亞高山草甸。太岳山是山西省的重要林業(yè)基地之一,尤其是介休的綿山,靈石的石膏山,沁源的靈空山,不僅山林茂密,而且是旅游消暑勝地。太岳山蘊藏著豐富的煤、鐵、石膏、石英砂巖、硅線石、石灰?guī)r、白云巖、磺硫、鐵礦、耐火粘土等多種礦物資源。

    地理環(huán)境

    氣候

    太岳山按照所處位置分為三個氣候區(qū)。

    北部,屬太原盆地氣候區(qū),為晉中重半干旱區(qū)。該區(qū)年平均氣溫8-10.5℃,極端最高氣溫38.0-40.4℃,極端最低氣溫-25.8-22.0℃。熱指數(shù)85-95℃。大于等于10℃積溫3100-36i00℃。平均無霜凍期為145一165天。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30-14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400--49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風速1.6-2.4米/秒,大風日數(shù)10-85天。主要氣象災害干旱嚴重,干熱風,秋霜凍嚴重。

    中段東部,是典型的太岳山氣候區(qū),屬晉東南半濕潤地區(qū)。包括武鄉(xiāng)、沁縣、長治盆地、沁源、沁水等地區(qū),植被覆蓋最好,海拔高度700-2200米,氣候垂直變化大。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在3.0-12.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4.0-40.0℃,極端最低氣溫-33.0--18.0℃。熱指數(shù)45-100℃。大于等于1-℃積溫1700---3900℃。無霜凍期120-190天。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23-134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550-750毫米。年平均風速1.4-2.55米/秒。主要氣象災害為暴雨、洪災、冰雹災害。

    太岳山南段屬晉南重半干旱地區(qū)該地區(qū),包括洪洞、曲沃等地區(qū)。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11.0-13.8℃,極端最高氣溫40.0-42.7℃,極端最低氣溫-26.0--12.0℃。熱指數(shù)90-12℃。大于等于10℃積溫3600-4600℃。無霜凍期180-210天。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17-1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480-600毫米。年平均風速2.0一3.4米/秒。主要氣象災害為干熱風及干旱、春霜凍對小麥的危害。

    水文

    徑流

    太岳山是汾河與沁河、濁漳河的分水嶺。也是眾多河流的發(fā)源地。發(fā)源于東麓北部為漳河流域的水系,東麓南部為黃河支流沁河水系,西麓為汾河流域的水系。

    沁河上游太岳山間谷地

    沁河,發(fā)源于沁源縣西北的太岳山二郎神溝,自北向南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等縣,然后切穿太行山于五龍口入河南境,匯入黃河。境內沁河長326公里,流域面積9315平方公里。沁河徑流量較大,多年平均徑流量潤城站為10.1億立方米。沁河上游海拔較高,是林區(qū),植被較好,河流含沙量多年平均僅每立方米6.95公斤,為省內八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

    濁漳河,有南、北、西3源,南源出于長子縣發(fā)鴻山,全長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縣的甘村附近與西源匯合。西源源于沁縣西北的漳源村,長81公里。西源與南源匯合后繼續(xù)向北,至襄垣縣合村口村附近與北源匯合。北源出于榆社縣柳樹溝,長130公里。三源匯合后稱濁漳河,經黎城,從平順縣下馬塔營村出境入河南。濁漳河下游有辛安泉出露。

    發(fā)源于太岳山西麓的汾河支流有:

    昌源河,是汾河主要支流之一,發(fā)源于平遙縣仁義鄉(xiāng)老峪底,流經武鄉(xiāng)縣南關村進入祁縣,在苗家堡村東南與烏馬河匯合后,注入汾河,全長88.55公里,流域面積1011.16公里。上游祁縣境內建有子洪水庫。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一級支流!端涀ⅰ贩Q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發(fā)源于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在祁縣境內與昌源河匯流后于祁縣苗家堡流入汾河。烏馬河全長93公里,流域總面積640.6平方公里。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

    龍鳳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屬介休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由沁源縣境紅崖溝、才子溝、后溝、鐵水溝至古寨匯合后,經大柵流入綿山峽谷,再由龍鳳村南出山北流,經龍頭、石河、下莊等村,然后在洪相村西匯入汾河。全長52公里,流域面積55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3070萬立方米。

    樊王河:為介休市第二大洪水河,由本市樊王村東西兩溝洪水匯合出山,流經連福、三佳、義安等鄉(xiāng)鎮(zhèn),到洪相匯入龍鳳河,后注入汾河。全長23.1km,流域面積93.7km

    靜升河,古名小水河。發(fā)源于沁源縣花坡崖上棋盤白安場,從介休興地村入靈石縣境,經旌介、集廣到靜升鎮(zhèn),南匯紅巖底溝(柏溝)和三齊溝水向西流到延安匯草橋溝,到南王中匯后悔溝和水峪溝至靈石縣城流入汾河。全長34.5公里。流域總面積28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縱坡27u2030。靜升河常年清水流出,年平均洪峰流量為285立方米/秒,最大的洪峰流量為294立方米/秒,測算常年徑流量約為1498萬立方米。上游植被較好,下游河水污染嚴重。

    仁義河,發(fā)源于沁源縣魚兒泉附近之石板店、匯南來溝、北來溝兩條支流,入靈石縣境,匯銀洞溝、寺溝、白楊河、穿孝文山、石膏山、尖陽山到峪口匯二溝水,到東許匯七盤溝水,在道阡匯青石溝,窯上匯野只溝,仁義匯柳溝水。逍遙匯左溝水,到南關鎮(zhèn)注入汾河。全長46.1公里。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常年清水平均流量為0.156立方米/秒。全年徑流量約為1377萬立方米。上游植被覆蓋較好。下游河水污染嚴重。

    洪安澗河,屬黃河流域汾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古縣、沁源和安澤交界處的太岳山,因發(fā)源于安澤,流經洪洞,故名洪安澗河。洪安澗河在洪洞縣蘇堡鎮(zhèn)南鐵溝入境,流經洪洞縣蘇堡、曲亭、大槐樹3個鎮(zhèn)8個村莊,在北營村流入汾河。全長59.7公里,縱坡1.04%,流域面積112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18.8公里。

    澮河,古名澮水、翼水,汾河第三大支流。河長118公里,流域面積2060平方公里,該河以大河口村為交匯點,上游分南北兩支,北支流域面積338平方公里,南支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44%。上游山區(qū)墓本為不規(guī)則的V形河谷,下游段為不對稱的箱型河谷。

    泉水

    太岳山西麓,屬郭莊泉泉域范圍。郭莊泉是山西省為數(shù)不多的巖溶大泉之一,泉域跨交口、汾陽、孝義、靈石和汾西、霍州、洪洞等地,是這些縣市主要給水來源。泉域面積多達5600平方公里,橫跨臨汾、晉中、呂梁。生產名酒的杏花村汾酒廠都以郭莊泉為水源。

    郭莊泉,出露于霍州郭莊村的汾河河谷,涌水量為山西第四、臨汾老大,多年平均流量8.17立方米每秒。郭莊泉有馬刨泉、方四泉、東灣泉等大小泉眼60多個。泉水出露長度南北1.2公里,面積0.5平方公里。

    廣勝寺泉,即霍泉,位于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的霍山腳下,離廣勝寺下寺不過百米。是山西省著名的巖溶大泉之一,泉域范圍為霍山大背斜。與洪山泉相鄰。泉域面積1352平方公里。為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水,水質總硬度19.7德國度,水質良好;羧呀洺蔀閺V勝寺景區(qū)的景點之一,由海場、分水亭、碑亭、水神廟組成,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和灌溉水源。

    洪山泉,位于介休市城東南狐歧山下洪山鎮(zhèn)附近,標高916m。泉水大部分分布在幾百米長度內,由小池泉、七里泉、源神池泉、黑虎泉、槐柳泉等組成,形成集中排泄的泉群。匯水系統(tǒng)面積500平方公里,露出高度海拔839米。流量比較穩(wěn)定。泉域位于介休市東部山區(qū)及丘陵區(qū)。洪山泉是著名的歷史名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勝水出于狐岐山,東流入汾!薄皠偎笔侵负樯饺。

    植被

    太岳山北部,屬杄林(云衫、落葉松)、油松、遼東標林地區(qū)。地勢起伏變化很大,海拔由盆地的750米到山地的3058米,無霜期90-170天,降水量約400-500毫米。土壤以淡褐土為主。山區(qū)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盆地內排水不良的地方有鹽漬土呈斑狀分布。自然植被以杄林(云杉、落葉松)、油松、遼東棟分布最廣。垂直分布比較明顯。1300米以下,為農耕地,在干旱的山坡主要有白羊草、黃背草、鐵桿篙,并混生有稀疏的沙棘等灌叢草地;1300-1800米,土壤為山地褐土,生長有油松、遼東棟等,以及土莊繡線菊、虎棒子等灌叢;1800-2300米,土壤為山地淋溶褐土,主要為云杉林和以山楊、白樺等組成的混交林;2300-2600米的陰坡和半陰坡,為山地棕壤土,土壤濕潤,有華北落葉松和含有臭冷杉和云杉林;2600-2800米,為箭葉錦雞兒和山柳等組成的亞高山灌叢;24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

    太岳山北部七里峪高山地帶的草甸中段和南段為油松林、遼東櫟林地區(qū)。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7-12度,無霜期140-180天。土壤主要為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等。山地以遼東桃、楊樺林及油松林較多。丘陵和盆地多見灌叢和草地。植物垂直分布較明顯。1900-2347米,為亞高山草甸;1800-2000米為白樺林;1400-1800米,為油松和棟類、山楊等雜木林及其混交林;1000-1400米,為白羊草、荊條、稀生側柏及農墾區(qū)。太岳山地以油松、遼東棟林及次生灌叢為主,沁河流域山地以沙棘、荊條等次生灌叢區(qū)為主。

    主要山峰

    太岳山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太谷縣南部與太行山相接部分。東部為汾河谷地東緣山地。東部為漳河兩源上游、沁河上游地區(qū)及上黨盆地西緣山地。

    北部支脈

    太岳山北部主要在太谷、祁縣、平遙與榆社、武鄉(xiāng)四縣交界一線,東北以八賦嶺為界,與太行山脈相接。起源于太谷、祁縣、愉社、武鄉(xiāng)四縣邊境的四縣垴峰,距太谷縣境南端1公里,海拔2023.5米,是全縣群山之宗。從四縣垴北側的昊家背山起,向西北延伸入祁縣境,又從泊子嶺村西南的跑馬坪山入太谷到黃卦村南的千胡坪。境內長20余公里,多1700米以上高峰,由西向東為跑馬坪(1914米)、紅鞋背(1857米)、大紅垴(1690米)、黃砂梁(1652米)、石馬嶺(1661.9米)、轎頂山(1614米)、院尖山(1541米)、千胡坪、筆架山(1622米)、二佛山(1151.4米)。從跑馬坪到院尖山,包括紅鞋背、大紅腦、黃沙梁、石馬嶺、轎頂山在內,是縣境南山地區(qū)植被最好的山脈。目前灌叢較密,雨量大,溫度高,宜林、宜牧。

    四縣垴,是祁縣的最高峰,在縣城東南方向來遠鎮(zhèn),海拔2023米。顧名思義,四縣垴位于山西中部的祁縣、榆社、太谷三縣交界處,因站在峰頂上能看到榆社、祁縣、太谷、武鄉(xiāng)四縣的區(qū)域而得名。2002年成立山西四縣垴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跑馬坪山,位于縣城正南18公里處,海拔1914米,是縣境第一高山。山背泊子嶺村,海拔1650米,是縣境最高村落。在1700米以上,余草叢生,植植良好。

    大坡營嶺,在主脈南側,從毛香背山支出,東至水磨城谷口。馬陵關即在水磨坡以北半公里的馬嶺山梁上(舊志十景“馬陵積雪“即此),訛傳為孫臏、龐涓交戰(zhàn)之地。有太(谷)邢(臺)公路通過。植被良好,氣候溫潤,宜林,宜牧。

    鳳凰山,起于大紅地,西北延伸至鳳凰山主峰,長約12公里,是咸陽河與石河分水嶺。鳳凰山主峰俗名鳳山,位于縣城南8公里處,海拔1227米(舊志十景“鳳山春色”即此)、支脈兩側為南山果區(qū)一部,山頂宜林。山下有龍泉觀。

    大佛山,由轎頂山支出,西北延至大佛山主峰,長約10公里,為四卦河與石河分水嶺。大佛山亦名鳳景山,在縣城東南9公里處,海拔1123.7米。山腰宜果,山頂宜林牧。山腰處建有天寧寺。

    太岳山北部支脈,自祁縣向西南,延伸至平遙縣東南部,有:孟山(1962米,是平遙最高山峰)、寶塔山(別名棒棰山,海拔1895米。汾河支流惠濟河(古稱嬰侯水,又名中都河)源此)、黑神山(1820米)、界碑山(平遙、沁源交界,1610米,舊時山上立界碑,為平遙、沁源兩縣分界故名)、紅沙漲山(1395.8米)、十里山(平遙、介休交界,1315米)、超山(古稱戈嶺山,海拔1200米。1960年,建起超山林場,經營面積15萬畝,天然次生林9萬畝,人工林500畝。開發(fā)有超山風景區(qū))。

    紫金山,位于祁縣來遠鎮(zhèn)南風溝,祁縣、榆社縣、武鄉(xiāng)縣三縣交匯處,海拔1765.6米,是祁縣自然保護區(qū)。

    麓臺山,位于祁縣來遠鎮(zhèn)、平遙縣、武鄉(xiāng)縣三縣交界,瀴澗河源此山北麓。海拔1770米,頂有山神廟,是祁縣八景之一“麓臺龍洞”所在地。一名蒙山。又名謁戾山!渡胶=洝罚褐]戾之山,嬰澗水出于其陰,是也。

    主脈山峰

    太岳山自介休往南至洪洞,西至汾河東岸,東至沁源縣西部,大多為霍山背斜形成的中高山,山勢雄偉,綿延近百公里,是太岳山脈的主要部分。知名的山峰有主峰霍山、靈空山、石膏山、綿山等。

    霍山,太岳山主峰,五鎮(zhèn)之山中的“中鎮(zhèn)之山”。位于霍州市、洪洞縣和古縣三市縣交界位置,處于整個太岳山主脈的南端。海拔2346米,高出臨汾盆地1800米,更顯巍峨高聳。歷史上霍山被作為山神被祭祀,建造的人文景觀很多,如中鎮(zhèn)廟、興唐寺等,自然風景景觀如伏虎巖、桃花谷、洗心泉、葡萄坪、雙門峰、紅巖谷、滅馬峰、馬跑泉、仙人石等等也很有名。并列入國家地質公園。

    綿山,位于介休市東南20公里的興地村東側,占稱綿上,又名介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以其地勢綿亙而得名綿山,面積310余平方公里。在介休境內有中峰摩斯塔、北峰天峻山、西峰佛爺山、東峰艾篙坡,中峰鐵瓦寺摩斯塔處海拔2120.6米,北峰天峻山海拔2009米,西峰佛爺山海拔2000余米,東峰極頂艾篙坡海拔2487米,南峰在靈石縣境內牛角鞍,海拔2566.6米,為晉中市制高點。主峰在介休與沁源縣交界處茶房沿,海拔2523米。綿山,相傳晉文公燒林逼介子推出山的故事就發(fā)生于此。除了祭介子推,綿山也與空王佛即田活佛有關?胀醴鹪镏境,為民抗租犯法后,削發(fā)為僧來此住持,后人感其正義,于唐朝開元年間建廟塑像以作紀念。

    天峻山,是綿山的北峰,最高處海拔2009米。位于介休市東南20公里,海拔2009米,是綿山六大山峰之一。天峻山植被豐富,山頂建有文峰塔,為介休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牛角鞍,是綿山的南峰,海拔2566.6米,位于紅崖峽谷風景區(qū)內。頂部為高山草甸。

    五龍壑,位于靈石、沁源、霍州三地交界處,海拔米。西連石膏山,汾河在霍州市區(qū)的支流南澗河支流北澗河發(fā)源于此。

    石膏山,位于靈石縣城東南40公里處,南起天河岸,北至花石巖,西至偏腦坡、東至五龍壑,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533米,一般海拔均在1500米一1800米。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狐岐山,在介休市城東南13公里處,海拔900多米,為天峻山北側山巒,又名洪山,山腰洪山鎮(zhèn)為著名瓷鄉(xiāng)。有洪山泉(也名鶩資泉、勝水、源神池),自古涌流不息,為洪山灌區(qū)之源。《山海經》載:“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注流于汾,其中多蒼玉。”即指此山。

    韓信嶺,位于靈石縣城正南10公里處,海拔1100米,山腰傾斜40至50度。在縣南焉鄉(xiāng)境內。嶺上有漢淮陰侯韓信墓及韓信廟遺址,嶺頂部平緩,地表為黃土覆蓋蓋,古為南北交通要道,歷代兵事甚多。漢劉邦北征陳豨,曾駐兵于此,抗戰(zhàn)時期,中央軍將領衛(wèi)立煌與日軍在此決戰(zhàn),山西新軍決死二縱隊和靈石縣大隊亦在此多次重創(chuàng)日軍。

    秦王嶺,位于靈石縣城10公里處,海拔900米,在夏門鎮(zhèn)境內,山高坡陡,古代是軍事要地,唐朝李世民取霍邑曾駐兵于此,同宋老生決戰(zhàn)?箲(zhàn)初期,山西新軍政衛(wèi)隊在此伏擊日軍取勝。

    東延支脈

    太岳山脈東部山地,主要是長治市所在的漳河、沁河上游谷地及上黨盆地西緣山地。最高山峰2454米,南部山峰有方山、老雄山、五龍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由北往南太岳山脈通過武鄉(xiāng)縣西部、沁縣、沁源、屯留和長子縣西部、南部,屬構造剝蝕碎屑巖地貌,共分為6部分。

    武鄉(xiāng)北分水嶺山脈,山脈走向為NWW向,由西往東較高的山頭有壽禮圪塔(1755米)-大疙瘩(1647米)-子金山(1765米)-火龍寨(1379米)-西嶺(1175米)-二朗山(1246米),西部地區(qū)海拔平均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子金山1765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之北為祁縣和榆社縣。區(qū)內山區(qū)寬1-15千米,東窄西寬,長33千米,面積約270平方千米。地形高差400-600米,分水嶺西段為汾河水系(黃河流域)和漳河水系(海河流域)的分水嶺。

    沁源北分水嶺山脈,由西往東山頭有東須決(2405米)-天中山(1986米)-臥牛坪(1761米)-西坡(1850米)等山脈,其北為介休、平遙,西為靈石。境內群山環(huán)抱,起伏連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高差800-1400米,植被發(fā)育,油松密郁,樹干粗大,蔽日連天。分水嶺北為汾河水系,南為沁河水系,均屬黃河流域。

    沁源西南分水嶺山脈,山脈走向NW,較高的山頭有染臺山(2302米)-三眼窯(2142米)-南山(1856米)-東山(1477米)-神父嶺(1363米)-臥羊凹(1399米),其西為安澤縣,西北為霍縣,另外境內有鳳凰山(1527米)、馬頭山(1416米)等山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高差400-1000米。分水嶺西為汾河水系,東為沁河水系,均屬黃河流域。

    沁源、沁縣分水嶺山脈,山脈走向近南北向,較高的山梁有頡家山(1644米)-伏牛山(1601米)-圣佛嶺(1363米)-蟠龍山(1349米)-明壑山(1464米)-宋家山(1481米)-大寺垴(1408米),山梁之西為沁源,坡度較陡,高差在500米以上,屬中山區(qū),山梁之東為沁縣,坡度較緩,為低山丘陵區(qū)。該分水嶺為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西為沁河水系,東為濁漳河水系。

    屯留、長子西分水嶺山脈,山脈走向近南北向,較高的山梁有臥羊凹(1399米)-三不管嶺(1336米)-毛孩嶺(1565米)-安太山(1592米),其西為安澤縣,東為屯留縣和長子縣。在屯留、長子縣境內西部的山脈清涼山(1347米)-盤秀山(1574米)-毛孩嶺(1565米)-頂頂山(1539米)-方山(1647米)——雨井山(1610米)之西為沁河水系(黃河流域),之東為漳河水系(海河流域)。地勢西高東低,高差400-700米,屬中低山區(qū)。

    長子、長治縣南部分水嶺山脈,山脈走向NWW向,較高的山脈有雨井山(1610米)-仙公山(1390米)-丹珠嶺(1200米)-羊頭山(1297米)-北山(1280米)-金泉山(1391米),山脈西部為沁河水系(黃河流域)和漳河水系(海河流域)的分水嶺,南為沁水縣,北為長子縣,山勢陡峻,峰巒疊嶂,地形高差600-800米,屬中山區(qū);山脈東部為丹河水系(黃河流域)和漳河水系(海河流域)的分水嶺,南為高平市,北為長子縣和長治縣,山勢低緩,地形高差200-400米,屬低山丘陵區(qū)。

    老雄山,又稱南雄山。海拔1419.5米,為長治地區(qū)第一高峰,堪稱上黨群山之王。整個山勢三峰對峙,雄偉疊嶂,像一條巨大的蒼龍游弋在長治縣蔭城、西火、南宋三個鄉(xiāng)鎮(zhèn)之間。老雄山素以松青柏翠聞名。早在明代初期,人們就把"雄山疊翠"列為長治八景之一。長治縣設森林公園于此。

    發(fā)鳩山,位于長子縣,濁漳河南源,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上古時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共工發(fā)怒后頭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這“不周山”就是發(fā)鳩山。也是《山海經》《精衛(wèi)填!饭适卵椎壑倥l(wèi)(女娃)的居所。山上有“起云洞”,山下有靈湫廟,祭女娃為漳源水神。

    老爺山,原名三嵕山。在屯留縣城西北25千米處,為上蓮鄉(xiāng)屬地。主峰麟山,三嵕主廟(俗稱“山東廟”)位于其上,海拔1266米,為叢嶺疊嶂之首,所以老爺山又叫麟山?谷諔(zhàn)爭期間,八路軍和縣大隊、游擊隊、民兵,以老爺山為依托,和侵略者展開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日寇投降后,這里又是上黨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

    沁源縣境內主要山峰有:棋盤山(1745米)、紫金山(1435米)、養(yǎng)老山(山前有梨花寨。相傳樊梨花之母曾居于此,現(xiàn)房舍遺址瓦礫尚存)、天池山、州西嶺、朱鶴嶺、石鍋山、靈空山、靜草巍山、千秋嶺(俗名太山神嶺,上有太山廟)、王和嶺(與介休縣交界)、琴泉山(1547米)、筆架山、天神山(曾名北馬山、相傳晉石勒曾于此祀天,并建天神廟,故名)雕巢嶺、風景山、才子坪嶺(原名柴嶺關,山頂有關公廟)。

    棋盤山,是沁源與沁縣的交界處伏牛山上一座高峰,相傳伏牛山就是炎帝降服耕牛的地方。棋盤山海拔1745米,因山上一塊巨大的石棋盤而得名。棋盤之北建有古廟一座,祀火神,蓋炎帝之祠。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設祭壇、象五行、初識天圓地方之規(guī)則。

    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在長治市沁源縣西北30公里處,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綿山,南近黃梁山,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山勢陡峭,四周石壁如屏,西與霍山相連,海拔1440米。唐先師菩薩寺,亦名圣壽寺,修筑于此,為縣旅游勝地。靈空山有鐵瓦寺,為紀念唐玄宗第四子李偘而建。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建立的白衣庵就在天然溶洞內,自然景觀別致。因佛教活動而得名靈空山,是山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qū)。

    沁源羊頭山,與祁縣境內的麓臺山相接,橫亙于沁源縣東北部、祁縣、平遙縣交界,隔山相鄰沁縣。沁河東源紫紅河發(fā)源于此山南麓,河水四季不竭,水量充沛,海拔1700米。

    南部支脈

    太岳山南段安澤屯留境內的低山(摩訶山)

    太岳山自霍山入南,海拔漸低,大多為平緩中低山,大致以沁河為隔,分為兩支,西支在古縣、安澤、浮山、沁水境內,支東在屯留、長子西緣及安澤縣境內。

    黃花嶺,原名三管嶺,主峰海拔1355米。位于安澤縣良馬鄉(xiāng),為山西省森林公園,總面積1665.3公頃。309國道橫跨景區(qū)長達20公里。景區(qū)灌木主要以野生連翹為主,面積達21萬畝,春季漫山遍野連翹黃花而得名。

    圣王山,位于浮山縣西南邊陲的槐埝鄉(xiāng)境內,東臨翼城,南接襄汾,西濱臨汾,居四縣區(qū)交界處,與四縣之城郭等距而望。主峰海拔1194.41米,是浮山西南部最高的地標性山峰,其山麓南北“龍泉”是潏(yu)水與鄧莊河的發(fā)源之地。是陶寺古城縱軸線塔兒山一脈相承的組成部分,是古帝堯陶寺古都的京畿重地。

    龍角山,位于浮山縣城南17公里處。又俗稱“二峰山”、羊角山。海拔在1200米以上。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下詔書改老子祠為慶唐觀,又改羊角山為龍角山。二峰山(亦即羊角山)東峰之上仍有左伯桃廟,西峰上則有羊角衰之廟,為這一段歷史的標志。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羊角衰和左伯桃同生共死的故事而知名。

    盤秀山,古稱鹿瀆山,因此山形似巨龍盤臥而得名。主峰海拔1574米,在安澤、屯留交界的東部良馬鄉(xiāng)與屯留縣交界處。309國道山下經過。為絳河發(fā)源地。山體巖石盤曲,蜿蜒百余里。相傳是玉帝誕生之所。山上有玉皇大帝廟、先師廟、九龍廟遺址,有“盤秀觀日”、“八泉飛瀑”、“盤秀云海”、“一覽眾山”等自然景觀。

    其它比較知名的有:玉龍山(1189.5米,山頂有麻衣寺,山下為晉穆公千畝之戰(zhàn)發(fā)生地)、安泰山(1593米,326省道通過)。

    森林公園

    安全提示

    1、此線路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靜,空氣濕潤,但有毒蛇,游人需備蛇藥并聽從導游忠告。

    2、山中海拔高,上下溫差大,需帶足衣物。

    3、沿途無處可借宿,出游需自帶宿營裝備。

    交通信息

    早上可乘太原市建南汽車站的班車到沁源縣郭道鎮(zhèn)下車,中午在郭道轉乘中巴到旭河村。

    自然資源

    草場資源

    太岳山區(qū)草場分布較多,集中連片的有兩處。

    霍山草地,位于太岳山北段、沁源與介休之間嶺上一帶。面積30萬畝,海拔2000米,年降水量650毫米。牧草有山馬蘭、粗糙紫云英、羊胡須、人頭草、篙類等。水源困難。沁源縣國營農牧場設這里;羯讲輬鲈诳谷諔(zhàn)爭時期曾是晉綏軍馬場。

    霍山南部低山草地,包括沁源南部、安澤西北部(唐城等地)一帶低山丘陵草地。面積約20萬畝,海拔1100米左右,牧草有白草、羊草、狗尾草、野苜蓿、人頭草、篙類等,河水長流,飲畜方便,唐城羊場設在其間。

    礦產資源

    太岳山區(qū)的礦產儲量較大的是煤炭。太岳山區(qū)位于山西的六大煤田之一——沁水煤田的西部。沁水煤田以無煙煤為主,是重要的民用煤和化工用煤基地。含煤面積30500.1平方公里,資源量3316.5億噸,區(qū)內產量10530萬噸。沁水煤田以無煙煤和半無煙煤為主,瘦煤和焦煤次之。該煤田內最有出口潛力的是該煤田西南部的太岳山區(qū)沁源、古縣一帶的低揮發(fā)分強粘結性焦煤。太岳山區(qū)沁水煤田的主要礦區(qū)有:左權武鄉(xiāng)礦區(qū)、潞安礦區(qū)、長治礦區(qū)、沁水礦區(qū)、翼城礦區(qū)、古縣礦區(qū)、沁源礦區(qū)等的全部或部分,主要是古縣、沁源兩個礦區(qū)。

    金屬礦產方面,銀礦主要是洪洞縣石門峪礦區(qū),石門峪石英脈型多金屬礦床中,銀含量達62.2克/噸。山西省五大鐵礦之一的臨汾塔兒山-二峰山區(qū)位于太岳山中南部。是山西省主要富鐵礦區(qū)。共有中型鐵礦7處,即張家灣、南畔、翟底、北山角、半山、張家坡和東海等礦區(qū)。礦石以原生礦為主,有少量氧化礦石。塔兒山——二峰山地區(qū)成礦條件最佳,儲量豐富,礦區(qū)遠景較好。錳礦屯留、長治、洪洞、浮山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儲量有限。

    非金屬礦產方面,霍州市有熔劑石灰?guī)r儲存。利用困難。安澤的北平凹為熔劑白云巖礦。

    建筑材料方面,臨汾境內廣泛分布有水泥石灰?guī)r及石料灰?guī)r。靈石的盡林頭玻璃石英砂巖(包括石英巖)儲量較大。介休等地的粘土礦床,均為上石炭世沉積礦床,礦體雖然較薄,但厚度、質量均較穩(wěn)定,縱橫延伸較遠。礦石的物理性能、化學成份等均能達到陶瓷工業(yè)一、二級品標準。

    化工石灰?guī)r(電石石灰?guī)r),主要是臨汾峪口電石灰?guī)r礦區(qū),探明工業(yè)儲量3184.4萬噸。

    森林資源

    太岳山在介休至洪洞間,山勢挺拔,森林茂密,為省內主要林區(qū)之——太岳林區(qū),位于沁河上游山區(qū),包括沁源、沁縣、安澤、古縣、洪洞、霍縣、靈石、介休等縣的相鄰山區(qū)。1987年統(tǒng)計,太岳林區(qū)天然林區(qū)經營面積536.4萬畝,森林面積260.9萬畝,森林覆蓋率48.6%,木材蓄積量635.2萬立方米,林地畝均蓄積量2.43方,宜林地面積153.2萬畝,1980年木材產量19380立方米。森林面積、森材積量分別居山西省第二位和第三位。林區(qū)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樹有白樺、青崗、楊樹、橡樹、櫟類等。針葉樹以油松為主,還有少數(shù)落葉松,多分布在海拔2040米以上。油松為主要樹種(占90.8%),素有“油松之鄉(xiāng)”之稱。人工林區(qū)以安澤縣為中心,包括古縣、浮山一帶的人工林,面積有四五十萬畝(一說24.1萬畝),以油松為主。民國31年(1942)建立太岳林區(qū),是山西解放區(qū)最早建立的林區(qū),森林經營局駐沁源縣的郭道鎮(zhèn)。

    社會經濟

    畜牧業(yè)

    沁源縣花坡村的牧場

    養(yǎng)羊業(yè)是山西較發(fā)達的畜牧業(yè)部門。太岳山區(qū)以沁源、靈石、安澤、古縣等縣養(yǎng)羊較多。太岳山區(qū)有廣闊的高山草場,森林茂盛,樹葉等飼草豐富,發(fā)展養(yǎng)羊有利條件多。沁源等地的草場也因濫牧出現(xiàn)一草質下降退化問題。除農民自主飼養(yǎng)外,有沁源縣國營農牧場、唐城羊場等國營或集體單位設在太岳山區(qū)。安澤縣唐城羊場培育的毛肉兼用的唐城羊,具有體型大、毛細長、產毛多、適應性強、耐粗飼等特點,適宜在山區(qū)飼養(yǎng)。

    種植業(yè)

    太岳山區(qū)的農業(yè)主要分布兩個地區(qū):一是太岳山地與臨汾、運城兩盆地過渡地帶的黃土丘陵低山區(qū),為黃土堆積的丘陵地,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地面受流水切割,水土流失嚴重,農業(yè)生產水平較低,以小麥、雜糧為主,棉花比重大大下降。區(qū)內旱地多,一般水低地高,灌溉不便。

    二是太岳山地與長治盆地、晉城盆地過渡的丘陵地區(qū)。區(qū)內平川面積很小,耕作受到限制。是山西省多雨的地方,年降水量一般達600毫米以上,屬半濕潤氣候,受干旱威脅小,但熱量不高,大于等于10度積溫在3200-3800度左右,無霜期長160-190天左右。本區(qū)有沁河、漳河流經,水源豐富,但由于區(qū)內旱情不重,且一般水低地高,灌溉地不多,所以水資源利用率很低。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棉花、線麻、油菜、桑蠶等,絲、麻生產居全省首位。

    林業(yè)生產

    1998年禁采以前,本林區(qū)年采伐木材近2萬方,為山西主要伐木區(qū)之一,所產木材多雜木,材質較差,主要通過公路運輸。林產品綜合利用率較高,建有纖維板廠、松香廠、加工廠,產品暢銷全省。著名藥材五靈脂,年產萬斤,行銷國內外,還有茯苓、生地等。油松籽產量為華北之冠,支援北京、河北、陜西、甘肅、湖北等7個省、市。

    礦產開采

    據(jù)《明一統(tǒng)志》載,早在明代,山西霍州、臨汾、洪洞、浮山、趙城、岳陽、翼城、靈石等地都產煤。 [33] 清末、民國時期產量不斷增長,新中國建立后,煤炭開采在統(tǒng)一規(guī)劃和指導下,得到迅猛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太岳山區(qū)煤炭主產地,2017年,沁源縣全社會原煤產量1177.28萬噸,發(fā)電量7.61億千瓦時,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焦炭產量118.79萬噸,全年共向省外運輸煤炭60萬噸。[34] 2017年,古縣原煤完成481.53萬噸,焦炭171.01萬噸,洗精煤完成321.4萬噸。 [35] 2016年,霍州市原煤產量810萬噸,精洗煤597.6萬噸。 介休市2012年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原煤產量764.1萬噸,2012年,靈石縣原煤產量1830.1萬噸。

    鐵礦石開采主要集中的太岳山中南部的臨汾市,2016年全市鐵礦石原礦量317.45萬噸,生鐵946.94萬噸,粗鋼931.86萬噸,鋼材1199.74萬噸,精煉銅6.83萬噸。

    建制沿革

    太岳山北部晉中,商代為商朝的方國轡方(晉中西部和呂梁市)、箕(太谷縣東)、雀(介休市附近)和燕京戎等部落,西周初年為華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雜居之地。春秋時期,多屬晉國領地,東部另有白狄族所建肥國。周靈王十六年(前556),晉平公將“昭馀祁”(山西中部)作為食邑封給大夫祁奚,稱為祁邑,范圍包括晉中大部分地區(qū)。周敬王六年(前514),晉國將祁邑分置為7縣,太岳境地有祁、鄔等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趙、魏、韓三家分晉,境地分屬三國。趙國強盛后,大部分地區(qū)歸趙國。秦置陽邑、祁、中都、鄔、界休、馬首等縣,屬太原郡(治晉陽)轄。三國時武鄉(xiāng)縣從涅縣分置,界休縣改介休。北魏時期,文水平陶縣移置平遙縣,隋開皇十年平昌縣析置靈石縣。開皇十八年陽邑縣太谷縣,開皇十六年從鄉(xiāng)縣分置榆社縣。

    太岳山主峰所在地臨汾,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指臨汾。西周,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晉文公北方稱霸,晉國的中心臨汾中南部。戰(zhàn)國屬韓。秦始為河東郡、平陽郡。西晉為劉漢都。北魏置唐州。隋置臨汾郡,臨汾始得名。唐為晉州。北宋置平陽府,太岳山區(qū)臨汾、洪洞、岳陽、趙城、霍邑、浮山、冀氏縣始設。元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民國有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安澤、浮山、翼城、霍縣等縣,屬河東道管轄。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并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太岳山北部長治區(qū)境,屯留縣,商、周時代為黎侯領地。春秋時赤狄邑謂留吁,魯宣公十六年(前593)晉滅潞子國后稱“純留”,戰(zhàn)國始稱“屯留”。西漢置屯留、余吾兩縣。長子縣,周始有此名,秦置長子縣。武鄉(xiāng)縣,西周為皋狼之地,春秋時有甲氏國的傳說。戰(zhàn)國時稱涅,先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置涅縣。東晉時后趙置武鄉(xiāng)郡,及武鄉(xiāng)縣。沁縣春秋初,沁地為赤狄所居。晉人滅狄余部,置銅邑,從此銅鞮為縣名入史。春秋周靈王十二年(前560)被封為晉大夫羊舌氏食邑之地。元、明、清沿明稱沁州。民國初廢州改縣,始稱沁縣。沁源縣,漢始置縣,名谷遠縣、谷近縣。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因縣境地處沁河發(fā)源地始名沁源縣。隋置綿上縣,后復稱沁源縣。

    社會發(fā)展

    太岳山區(qū)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晉中、臨汾、長治三市轄區(qū)內。晉中市,2017年地區(qū)生產總值1284.9億元,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3827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8元,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7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

    長治市,2018年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1645.6億元。第一產業(yè)占3.9%;第二產業(yè)占54.2%;第三產業(yè)占41.9%。第三產業(yè)中。人均47540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7億元,年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2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8元。

    臨汾市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1205.2億元,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27102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6.0億元,稅收收入50.2億元,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8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5元。 [43]

    太岳山區(qū)是革命老區(qū),由于地理條件限制,位于太岳腹地的許多地區(qū)都是貧困縣。武鄉(xiāng)縣是國定貧困縣,榆社縣、沁縣、沁源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沁水縣都是山西省定貧困縣。2018年沁源、沁水縣退出貧困縣名單。

    主要景點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八大景區(qū),600多個景點,是以自然山水為依托、森林風光為主體、人文景觀為點綴,集避暑、攬勝、探險、攀登、野營、狩獵、佛事、科考、教學、沐浴為一體的綜和性旅游園區(qū)。園區(qū)內,有享有“油松之鄉(xiāng)”美譽的靈空山;有白衣大士坐化之地,被譽為“山西為數(shù)不多自然山水秀美之處”的石膏山;有四十里生態(tài)旅游、消夏避暑一道溝的七理峪;有“割股奉君、功成隱退”之介子推被焚的綿山;有地層斷裂、陡崖壁立、有“山西小張家界”之稱的紅崖峽谷;有將臺、好地方綿延數(shù)十里、面積達10萬畝的落葉松人工林景觀;有唐王李世民曾興建大型寺院的興唐寺……。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由汾河東側的綿山、牛角鞍、石膏山、五龍壑、老爺頂?shù)雀叽笊椒逵杀毕蚰线B貫的主脊線及向東延伸至沁河兩岸的山巒和溝壑所構成,涉及七縣二市,總占地面積達6萬公頃。

    公園園部設在沁源縣郭道鎮(zhèn),位于縣城北35公里,距省城太原188公里。 太岳山以其拔地通天、擎天捧日之勢,凌駕于晉中平原之上。層峰疊巒,逶迤綿亙,林木繁茂,郁郁蒼蒼。公園景色以自然山水為依托,森林風光為主體,人文、自然景觀交織融合,具有“青山藏靈秀,蒼松映古剎”之特色。景觀以景中有園,園中有景,又各具雄、秀、古、奇而著稱于三晉大地。

    境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野生動物有136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原麝等,植物資源近800種,風光名勝景點60余處,自堯舜以來,便是人們避暑、狩獵、游覽的勝地。 公園景觀有“油松之鄉(xiāng)”美譽的靈寶山;介子推被焚的綿山;“石中流津”的石膏山;怪石崢嶸的紅崖底斷層;“一覽眾山小”的牛角鞍;風光秀麗的碩如山以及七里峪、珍珠簾、人頭峰、紅蟻冢等,大體分為以下景區(qū):綿山云峰寺風景名勝區(qū)、石膏山風景名勝區(qū)、靈空山風景名勝區(qū)。這三個景區(qū)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已有專文介紹,此外還有: 介廟斷層地質觀光區(qū),位于靈石縣馬和鄉(xiāng),其地林木茂密,山勢交錯,地形垂直,是理想的斷層地質觀察區(qū)。主要景點有紅崖底斷層、牛角鞍高山觀景臺、高山狩獵場、路明巖、高山草甸觀察區(qū)等景觀。 好地方亞高山草甸生態(tài)區(qū),位于沁源縣境內。區(qū)內風光迷人,群山起伏,大漫如帳,有近萬畝草甸及草甸平原,擬設騎馬、射擊、游牧等游藝活動。山上還有許多奇珍異寶,擬設山珍采擷場,滿足游客需要。 七里峪度假村,山清水秀,涼爽宜人,這里除設立度假村外,擬配套建設游樂場、狩獵場和野生動物觀察區(qū)、森林觀景區(qū)、人工湖游樂區(qū)等,形成一個配套齊全的旅游體系,以吸引眾多游客。

    此外,還有地處洪洞縣北部,以廣勝寺為依托的老爺頂觀景臺、興唐寺廟和狩獵場等景地組成的廣勝寺森林旅游區(qū),是人們覽勝的理想之地。

    游玩項目

    第1天

    旭河村→河底村

    在旭河村開始徒步,約4個小時到達山間小村“河底”,行程15公里,取路沿沁河而上,一路溪流潺潺,兩岸峭壁千刃,到達河底村后可依溪傍山扎營,搭篝火,野餐。

    第2天

    河底村→源頭→點將臺→圪宜頭

    早起后整裝沿溪出發(fā)。上午可到達沁源河源頭,參觀兩山泉洞,中午泉邊野餐,下午參觀穆桂英點將臺,之后返回泉邊帶足泉水上山,最終到達小山村圪宜頭?稍诖暹叢萜涸鸂I,野餐。圪宜頭是一座廢棄的小村,空房很多,如遇雨可進屋安歇。次日行程13公里。

    第3天

    圪宜頭→花坡→高山牧場

    早餐后一路游山賞花信步4公里即到達花坡。一路可采摘蘑菇、木耳、地衣、野果等。隨后觀賞花坡,高山牧場,下午5時從花坡鄉(xiāng)乘車返回太原。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018中國避暑名山榜排名”發(fā)布,太岳山在2018中國避暑名山榜中排第33名。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