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 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王之渙 - 背景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dāng)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xué),年齡還不到 20 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 - 經(jīng)歷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 722年)兩人結(jié)婚時,王之渙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h令的千余,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fēng);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fēng)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dāng)?shù)匕傩辗Q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后,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閑 15 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zhuǎn)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王之渙 - 詩歌
因史料關(guān)系,后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一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即“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歷代被人們廣為傳誦,被章太炎先生稱為“絕句之最”!兜曲Q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千古名句。王之渙的詩流傳下來的甚少,今可見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渙詩名與宇宙共存。
王之渙詩名,不但后世萬分景仰,即他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nèi)。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dāng)?shù)让娙私?游,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代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便可說明當(dāng)時人們對王之渙詩名的崇拜。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nèi)吮阍谂赃呉幻婵净鹨幻嬗^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于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yōu)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后王昌齡又添得一道。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yīng)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nèi)讼。旗亭畫壁,遂成典故。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從此可見當(dāng)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jié)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shù)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xué)寶庫的精華。
王之渙,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lián)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fā)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yīng)作斷蓬飛。
王之渙 - 評價
王之渙詩名,不但后世萬分景仰,即他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nèi)。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dāng)?shù)让娙私挥危髦姟皞骱鯓氛,布在人口”。唐代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
王之渙 |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jié)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shù)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xué)寶庫的精華。
王之渙 - 墓地
從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獲悉,近日,該館先后征集到王之渙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綰的墓志,據(jù)該館有關(guān)負(fù)責(zé)人稱,截至目前,洛陽曾經(jīng)出土過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綰、王之渙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說明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陽。
王之咸的墓志記載,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過瀛州文安縣令;父親名叫王景,曾做過登州和萊州刺史等官職;王之咸曾做過長安縣尉等職,后因故被貶為淄川郡司士。唐天寶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歲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寶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陽北邙山。
王綰墓志記載,王綰一生曾做過十個官職,最后被授予左贊善大夫之職。公元七九三年,王綰死于京城長安。王綰的二哥當(dāng)時在江南任御史中丞,聽到消息后,讓兒子趕到長安,護送王綰靈柩回洛陽,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塋。
據(jù)千唐志齋博物館研究員趙跟喜介紹,志文記載,王之渙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陽的為王之渙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陽,共有五個兒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詳,另外四子分別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陽。王之渙為王昱的兒子。目前,千唐志齋博物館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現(xiàn)藏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王之渙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紀(jì)三十年代,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
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xùn)|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fēng)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dāng)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上X鵲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
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區(qū)位優(yōu)勢,風(fēng)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xué)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 海內(nèi)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jì)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guān)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fù)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jié)構(gòu),設(shè)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預(yù)計2002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與同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風(fēng)景勝地的普救寺相隔不遠,這兩大著名人文景觀成為當(dāng)?shù)氐穆糜沃е?BR>
樓在古代作為一種名勝,詩人多有登臨賦詩的雅興。鸛雀樓在唐代別具風(fēng)格,詩人多來訪勝,留下不少名作。除王之渙外,暢當(dāng)、耿湋、馬戴、司馬札、李益、張喬、吳融等七位唐朝詩人也曾登樓賦詩。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暢當(dāng)這首詩前兩句用鸛雀樓的高來寄托詩人清高俊逸的情懷,后兩句寫四周景象抒發(fā)奔放的激情。宋朝人對這首五言絕句評價很高,認(rèn)為可以和王之渙同題名作相提并論。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行海內(nèi),華岳鎮(zhèn)關(guān)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身不得意,空覺負(fù)東溪。耿湋這首五律氣勢很大,同時感慨自己的抱負(fù)不成,壯志難酬,讀來令人扼腕!
堯女西樓望,人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鳥道殘虹掛,龍?zhí)斗嫡找。行云如可馭,萬里赴行期。馬戴是賈島的詩友,五律最見功力。這首詩想象豐富,展現(xiàn)了詩人寬闊的胸懷。
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陜,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這首詩前四句寫登鸛雀樓所見的景色,后四句抒發(fā)今古興亡的感慨。
鸛雀樓西百尺墻,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隨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fēng)煙并起思鄉(xiāng)望,遠目非春亦自傷。李益以七言絕句見長,邊塞詩頗盛名,在當(dāng)時已廣為傳誦。這首七律寫登鸛雀樓遠望,由懷古之情轉(zhuǎn)而生出思鄉(xiāng)之意。
高樓懷古動悲歌,鸛雀今無野燕過。樹隔五陵秋色早,水連三晉夕陽多。漁人遺火成寒燒,牧笛吹風(fēng)起夜波。十載重來值搖落,天涯歸計欲如何?張喬這首詩情緒低沉,一派悲涼,反映了晚唐的時代風(fēng)貌。
鳥在林梢腳底看,夕陽無際戍煙殘。凍開河水奔渾急,雪洗條山錯落寒。始為一名拋故國,近因多難怕長安。祖鞭掉折徒為爾,嬴得云溪負(fù)釣竿。 吳融這首詩景色蒼涼,是唐朝末年混亂形勢的反映,再也看不到王之渙詩中顯示的盛唐氣象了。
- 吳虹飛,1983年11月11日出生于廣西柳州市三江縣,中國內(nèi)地歌手、作者。1998年在清華大學(xué)蒙民偉樓舉行個人作品演唱會。1999年9月于北京創(chuàng)建幸福大街...
- 王世襄,字暢安,男,漢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著名文物專家、學(xué)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
- 王凱傳(1935~2010)筆名凱傳。天津人。中共黨員。1954年畢業(yè)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xu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 王安憶,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dāng)代作家、文學(xué)家。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fā)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
- 王忠勇,男,1965年8月出生,博士,鄭州大學(xué)信息工程學(xué)院院長,教授,博士導(dǎo)師,研究方向是通信系統(tǒng)及其信號處理,信息系統(tǒng)理論與應(yīng)用。
- 王曉波是1968年在四川出生,畢業(yè)于北京齊白石藝術(shù)學(xué)院,現(xiàn)為中國注冊高級策劃師、自由特邀撰稿人、藝術(shù)評論家、藝術(sh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