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柴科夫斯基 - 個人簡介
柴科夫斯基(1840~1893)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1840年4月25日出生于烏拉爾地區(qū)工礦小鎮(zhèn)沃特金斯科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93年10月25日在彼得堡去世。自幼學習音樂并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十歲進入彼得堡法律學校,畢業(yè)后進入司法部作9品文官,后放棄官職,全力投身音樂。1859年畢業(yè)于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xié)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為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yè)。1865年畢業(yè)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chuàng)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chuàng)作。1878年開始了與梅克夫人的友誼,在她的精神支持和慷慨資助下,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第六交響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音樂綜合了俄國民間音樂和城市浪漫曲音調,同時汲取了西歐專業(yè)音樂的成果。旋律富有個性,委婉動聽,扣人心弦。
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樂曲中呈現(xiàn)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內涵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深刻、豐富的內容與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結合得渾然一體,音樂形象鮮明,音樂語言極富感染力。
彼得·柴科夫斯基 - 個人作品
歌 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伊奧蘭特》交響曲:《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曼弗雷德交響曲》
芭蕾舞。骸短禊Z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協(xié)奏曲:《b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
管弦樂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12序曲》、《斯拉夫進行曲》、《意大利隨想曲》、《小夜曲》
室內樂:《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紀念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鋼琴小品曲集:《四季》
歌 曲:《再像從前一樣》、《他們老是這么說》、《欺騙》、《不必說,我的朋友》、《言歸于好》、《忘得這么快》、《等待》
彼得·柴科夫斯基 - 作品概述
他的作品豐富多彩,是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幾乎涉及所有音樂體裁,主要有6部交響樂、10部歌劇、3部芭蕾舞劇、3部鋼琴協(xié)奏曲、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12部大型交響樂曲、五部重奏曲及大量小型作品,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小提琴協(xié)奏曲(ViolinConcerto),這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柴氏應其友LeopoldAuer而寫的。此老兄當時拒絕演奏(不適小提琴演奏是當時使用的字眼)。這個曲子就這樣束之高閣,直到另一位小提琴新秀AdolfBrodsky同意姑且一試時才得以公開於世。1881年12月04日全曲由Brodsky在李希特指揮的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中首次演奏此曲。不料惡評旋踵而至;當時維也納評論界泰斗EduardHanslick曾說:「聽眾可以看到小提琴已非在演奏,它在猛拉后支離破碎,反彈而將演奏者打得鼻青臉腫!共袷现链嗽俣认萑氲统保欢鳥rodsky不為所屈、繼續(xù)在莫斯科和倫敦演奏此曲。他的堅忍不但贏得柴氏的感激,也使這首杰作得以獲得世人的接納。不過Auer也贏得柴氏的諒解,在獨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為今天的標準版本。第五交響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chuàng)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后創(chuàng)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huán)形式,這些對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fā)生懷疑,最后決心通過斗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xiàn)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給他
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jīng)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里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笨梢娺@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與命運斗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第六交響樂“悲愴”(SymphonyNo.6"Pathetique")B小調,(OP.74),作于1893年。這部作品題獻給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它的標題是《悲愴》,悲愴的標題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議。柴可夫斯基曾說明:“這部交響曲的構圖歸根結底是‘生活’!薄
第七交響樂-降E大調交響樂(SymphonyInEFlatMajor-SymphonyNo.7)。眾所周知柴可夫斯基寫了6部交響樂,其中后三部更是柴氏的代表作,到現(xiàn)在還是音樂會經(jīng)常演出的曲目。那又何來一部“第七”交響樂呢?其實這部所謂第七交響樂一般叫降E大調交響樂,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國之旅中,柴可夫斯基開始構思一部名為“生命”(Zhizn)的交響樂,并且記下了一些主題。后來他轉向創(chuàng)作其他作品,而這部交響樂一直未構思完,可能他已經(jīng)放棄了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題被用來創(chuàng)作他的降E大調交響樂,有時又叫第七交響樂!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魯賓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為莫斯科藝術工業(yè)博覽會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時,就受到了聽眾極其熱烈的歡迎。音樂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思想,加上樂隊宏大的氣勢及樂曲末段的鐘、鼓和排炮齊鳴的熱烈氣氛,使當時的聽眾非常興奮,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演出中動用了超大規(guī)模的樂隊,并在結尾處加了一個軍樂隊,還動用了大炮。這部序曲能為柴科夫斯基贏得聲謄并被推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沒有預料到的。
序曲《一八一二年》的歷史內容是:法國拿破侖于一八一二年調動了上萬大軍侵入俄國境內,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逼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下令放棄莫斯科,三十萬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農民們紛紛加入游擊隊,燒掉了糧食,使拿破侖的侵略軍在冰天雪地里餓著肚子作戰(zhàn)。拿破侖的軍隊由于經(jīng)不起俄軍的反攻和游擊隊的襲擊,結果慘遭失敗,拿破侖繞道德境才逃回法國。俄國人民以驕傲的心情讀著庫圖佐夫的對軍隊的文告:“勇敢和勝利的軍隊!你們終于站在帝國主義的邊疆了。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救星,俄羅斯用這個名字來歡迎你們,你們在這次迅速進軍中建立起來的不平凡的功績,使全國人民都感到驚奇,并帶來了我們永遠的光榮。” 1875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說家》雜志發(fā)行人之托,每月按俄羅斯的著名詩人的題詩寫一首與之相適應的鋼琴曲。于是他囑咐男仆,每月到時候提醒他寫作,寫完一首交稿一首。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只好用《船歌》作為六月,《雪橇》作為十一月,從而寫全了十二個月的十二首鋼琴曲。1882年以套曲形式,題名《四季》正式出版。《如歌的行板》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shù)氐哪嗨程幝爜淼,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復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yōu)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子與三拍子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后,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zhí)的同一音型連續(xù)著,卻并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后來又反復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柴科夫斯基一直對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認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
意大利隨想曲完成于1880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羅馬,其間廣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間音樂素材。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說:“在過去的數(shù)天中,我已寫好了《意大利隨想曲》的草稿,這是根據(jù)意大利民間的若干流行曲調而寫成的。我想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要歸功于這些從無意中得來的動人曲調--有些是我從民歌集里收集來的,有些是我在馬路上親耳聽到的!庇纱丝梢姡窨品蛩够囊魳分匝潘坠操p,流傳廣泛,與他不斷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有著密切關系。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別進行修訂。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當時作者只有29歲),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作品之一。題材取自莎士比亞的同名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分別是蒙泰歐和凱普萊特兩大貴族家族的青年男女,雖有勞倫斯神父相助,但終因兩個家族的世仇,導致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劇。柴科夫斯基采用著重刻劃悲劇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樂曲成功地體現(xiàn)了戲劇的主題思想。在音樂史中,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題材的音樂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舞劇《胡桃夾子》兩幕三場夢幻芭蕾舞劇,作于1892年。劇本是彼季帕根據(jù)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和鼠王》及大仲馬的改編本寫成的。作者從舞劇中選了六首曲子作為《胡桃夾子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響樂演奏會上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劇在彼得堡首演。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劇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臺上久演不衰的舞劇精品之一。舞劇的音樂充滿了單純而神秘的神話色彩,具有強烈的兒童音樂特色。
舞劇《天鵝湖》四幕芭蕾舞劇,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里采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于原編導在創(chuàng)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jīng)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的經(jīng)典名著!短禊Z湖》至今仍是舞蹈家們所遵循的楷模,同時也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舞劇的典范。
憂郁小夜曲作于1875年,小提琴獨奏,管弦樂伴奏的樂曲(在演奏會上,通常以鋼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于莫斯科。本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音樂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調,又有甜美的韻味,是通俗演奏會常選的曲目。一般來說,器樂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輕快的組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這首樂曲里,柴科夫斯基卻把它解釋為像聲樂的小夜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蛟S也可以說是一首“給無情人之歌”了。樂曲為行板,降b小調,后又轉為降a小調,3/4拍子。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在G弦上展開,如長吁短嘆般甜美而又充滿悲情,飽含著抑郁的色彩。
彼得·柴科夫斯基 - 經(jīng)典作品
《柴科夫斯基,f小調第四交響曲(命運)》創(chuàng)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獲得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交響曲。當時,草率的結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樂曲正是表現(xiàn)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對幸福的渴望。本曲為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當中最富變化、最熱情的樂曲,具有明顯清楚的敘述內容,采用純音樂的形式,卻有標題音樂的實質,此處所表現(xiàn)的是苦惱彷徨的眾生相,以及威逼、協(xié)迫人類的命運魔掌,使聽者產(chǎn)生一種凄愴之感。曲中,作者還指出了: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戰(zhàn)勝命運、獲得力量。當時,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脫離繁重的教學工作而專心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該曲即是題獻給梅克夫人。另外,柴科夫斯基獨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結構、精巧的管弦樂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序奏為持續(xù)的行板,c小調,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現(xiàn)在第一樂章序奏中,這就是貫穿于整部交響曲的威嚴的“命運的主題”(片段1)。樂章的第一主題由弦樂奏出,充滿了苦惱的情緒(片段2),接著又由木管反復。這一樂章通過表現(xiàn)沉重憂郁的心情和轉瞬即逝的幸福夢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個人和嚴峻的命運壓力之間的沖突。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調,2/4拍,三段體。雙簧管呈現(xiàn)孤寂的主旋律(片段3),緊接著是感覺興奮的副屬旋律,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態(tài)反復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農民舞蹈般優(yōu)美(片段4)。整個樂章富于詩意的音調表現(xiàn)了主人公暫時忘記了現(xiàn)實的痛苦,沉浸于對往事的回憶。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F(xiàn)大調,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樂器單獨演奏,全體弦樂器持續(xù)撥奏。主旋律顯得急促匆忙,但卻給人以夢幻茫漠的感覺(片段5)。此部分進行至一段落,即由木管樂器單獨奏出俄羅斯舞曲般的旋律(片段6)。這個樂章沒有明確的感情,只是一些虛無飄渺、錯綜復雜的音型。
第四樂章,終曲,熱情如火的快板,F大調,4/4拍子。形式為類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強烈的第一主題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片段7)。緊接著的第二主題是根據(jù)俄羅斯民謠《野地里的樺木》所寫成的樸素、優(yōu)美的旋律(片段8),表現(xiàn)出人民的強大力量。最后,音樂在描繪節(jié)日歡樂景象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作于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chuàng)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后創(chuàng)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huán)形式,這些對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fā)生懷疑,最后決心通過斗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xiàn)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jīng)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里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與命運斗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形式。行板,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xiàn)凝重、陰沉的旋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旋律(片段1),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面。一般都把這一中心旋律視為“命運”,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著某種不可預期的兇兆。進入主部以后,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jié)奏感的旋律,據(jù)說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
第二樂章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調,12/8拍子,三段體。樂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片段2)。雙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溫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
第三樂章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摒棄了傳統(tǒng)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嘗試,以艷麗的旋律(片段3)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
第四樂章終曲,莊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回旋奏鳴曲形式。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調形式,開始是弦樂合奏(片段4),接著在弦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之下,管樂合奏莊嚴地呈現(xiàn)。此樂章莊嚴、雄壯,仿佛在高唱“戰(zhàn)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zhàn)勝了命運而告終。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xiàn)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征,如旋律的優(yōu)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yōu)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yōu)樯疃济Φ那榫,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xiàn)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于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tài)。本曲雖屬于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xiàn)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qū)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xù)。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jié)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片段1)。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第二樂章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各小節(jié)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后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xiàn)出昏暗、低迷的狀態(tài)。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jié)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片段2)。
第三樂章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fā)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xiàn)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片段3)。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zhàn)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xiàn)人類的苦惱爆發(fā)時,所發(fā)泄出的反抗力量(片段4)。此部分略經(jīng)擴展后,再次出現(xiàn)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xiàn),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tài)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郁、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片段5)。本樂章在無限凄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彼得·柴科夫斯基 - 個人軼事
《悲愴》——命運的凄嘆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完《第六交響曲》,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演出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觀眾未能深刻地理解作曲家對命運最深層的體驗。這以后,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見到柴科夫斯基,問道:“這首交響曲有個標題嗎?”柴科夫斯基回答:“當然有,可是,我不知道怎樣取名才好?”第二天,柴科夫斯基的弟弟來看望疲憊的哥哥,柴科夫斯基正對著這堆總譜沉思。后來,他找弟弟來商量:“取個什么名字好呢?”他弟弟開始想到的是:“悲劇”,而后“悲劇的”。柴科夫斯基都覺得不太好,他的弟弟臨走又提議“悲愴”。柴科夫斯基大叫一聲:“就是這個”。他立即在譜稿封面上寫下了“悲愴”二字,題:獻給好友。事過不久,柴科夫斯基就溘然長逝。在《悲愴》中,他發(fā)出對命運最后一聲凄嘆,表現(xiàn)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和悲痛,也暴露出當時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
柏拉圖式的愛戀
柴科夫斯基是個性格內向、羞怯的人。正是他的這種獨特性格造就了音樂史上的一段柏拉圖式的故事。柴科夫斯基與馮·梅克夫人間的友愛及羅曼蒂克總是令人感嘆。梅克夫人擁有巨大的財富、宏偉的府邸和11個孩子。她因熱愛音樂,曾贊賞和資助過柴科夫斯基。神奇的是,二人不曾交談過只言片語。雖然,柴科夫斯基曾小駐梅克夫人的別墅,但他每次到來之前,梅克夫人都已離去。也許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使得他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更具哀切的魅力。
彼得·柴科夫斯基 - 相關書籍
《彼得·柴科夫斯基:一幅真實畫像》作者:(法)沃爾科夫著,冷杉譯
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彼得·柴科夫斯基 - 參考資料
[1] 歐亞研究網(wǎng) http://euroasia.cass.cn/2006Russia/situation/situa032.htm
[2] 洪恩在線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2303.htm